夷陵之戰劉備損失幾乎全部主力,孫吳為何不乘機吞併蜀漢?

踏雪尋梅wsy


公元219年五月曆時兩年之久的曹劉漢中之戰落下帷幕,劉備終於擊敗了自己長久以來的宿敵曹操佔據了要地漢中。漢中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劉備集團只有佔據漢中才能穩定西蜀。從而掌握對北方戰爭的主動權,使自己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態勢。此次決戰曹操不僅丟失了戰略要地漢中,還損失了大將夏侯淵軍隊也損失慘重。劉備集團大獲全勝不僅佔領漢中全境,還乘機派劉封和孟達拿下了上庸三郡。此時劉備集團擁有益州全部荊州一部勢力達到鼎盛。

219年秋七月,群臣上表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劉備論功行賞大封群臣,四處奔波流浪多年的劉皇叔終於有了自己的一方基業。同年關羽率軍北伐攻打樊城,關羽水淹七軍生擒于禁刀斬龐德威震華夏。一時間天下震動曹操膽寒一度想要遷都避戰,可惜關羽的勝利就像流星一樣燦爛一時,來的快去的也快。正當關羽得志之時一個針對荊州的陰謀在魏吳兩國形成,關羽看似大勝的背後籠罩著失敗的陰影。

(三國演義關羽劇照)

隨著關羽的節節勝利曹操向謀士問計,司馬懿和蔣濟向曹操獻計: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必不願也。可遺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

司馬懿等人認為吳蜀實力本不相上下,如今劉備勢力擴充迅速。劉備隱隱有超過東吳的跡象,而劉備和孫權因為荊州的問題多有齟齬。東吳肯定擔心關羽如果北伐成功後乘勝東下吞併東吳,如果關羽失敗則荊州有可能再次被曹操佔領。所以不如以荊州引誘孫權出兵夾擊關羽,則樊城之圍可解。

(魏武帝曹操像)

此時東吳主張聯合劉備的魯肅已經去世,新上任的軍事領袖呂蒙是主戰派。呂蒙認為魯肅的聯合論調是不成立的,東吳集團應該佔領全部荊州,然後全據長江以抵抗曹操。且劉備集團佔據東吳上游的有利戰略位置,東吳還要時時防備關羽這個貌合神離的盟友,一旦東吳內部有事難保關羽不會乘機東下。

初,魯肅嘗勸孫權以曹操尚存,宜且撫輯關羽,與之同仇,不可失也。及呂蒙代肅屯陸口,以為羽素驍雄,有兼併之心,且居國上流,其勢難久,密言於權曰:“今令徵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強壯時圖之,一旦僵仆,欲復陳力,其可得邪!”——《資治通鑑》

這一番說辭打動了孫權,但是東吳實力有限不可能同時對兩個方向用兵。孫權還是想先取徐州再圖關羽,呂蒙認為徐州易攻難守。就算攻下也要派遣七八萬大軍駐守才能守住,且江東缺乏騎兵在北方難以和曹操的軍隊爭鋒。不如發揮江東水師優勢先奪取荊州全據長江,發揮水軍優勢據險而守。此時關羽在北方與徐晃相持不下抽調荊州守軍北上,孫權就派呂蒙偷襲荊州。呂蒙大獲全勝兵不血刃佔領公安、南郡等地,關羽後路被斷全軍潰散最後被孫權斬殺。

得到關羽死訊劉備大怒想要興兵報復,但此時劉備集團經過數次大戰軍隊疲憊糧草不足,加上荊州剛剛丟失上庸孟達就叛蜀降魏。還有更加重要的是曹丕篡漢稱帝東漢滅亡,劉備集團面臨政治上的危機暫時無暇顧及報復。

  • 公元221年四月,劉備集團為了繼續打著興復漢室的政治旗號,消除曹丕篡漢帶來的政治危機。劉備登基稱帝改元章武,仍沿用漢朝國號史稱蜀漢。劉備四月登基稱帝七月就率領大軍東下討伐孫權,劉備以為關羽報仇和奪回荊州為號召不顧群臣的反對執意伐吳。

劉備大軍起初進展順利,將軍吳班、馮習攻破巫縣擊潰孫權守將李異、劉職,順利進兵秭歸。孫權派人求和劉備不許,此時孫權雖然向曹魏稱臣襲取了荊州。但是孫權和曹丕的聯合比之孫劉聯合還要脆弱,孫權對於和劉備聯合抵抗曹魏還是抱有很大的希望。面對蜀漢的攻勢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統帥五萬大軍抵抗劉備。孫權又向曹丕稱臣求救,曹丕接受了孫權的降表冊封孫權為吳王。

(三國演義孫權劇照)

劉備攻勢猛烈陸遜堅壁清野固守不出,漢軍在秭歸設立四五十座大營駐紮。雙方對峙七、八個月,漢軍師老兵疲銳氣漸消。陸遜連夜火攻連破漢軍四十餘寨,漢軍大將馮習、張南被殺。漢軍損失一萬多人劉備連夜退走,漢軍舟船、器械、水陸物資都被吳軍俘獲。《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

此時吳軍大勝劉備軍主力盡沒,孫權為什麼卻沒有乘勝追擊攻滅蜀漢呢?

第一,劉備的主力雖然損失慘重但是劉備本人還在。劉備素有梟雄之名,作為從漢末群雄角逐中存活下來的人物還是很有威懾力的。陸遜曾經對眾將說:“劉備天下知名,曹操所憚,今在疆界,此強對也。”劉備坐鎮永安扼守峽口,收攏殘軍加上成都的支援也應該有超過兩萬的兵馬。劉備伐吳兵力據資治通鑑記載:漢主遣將軍吳班、馮習攻破權將李異、劉職等於巫,進兵秭歸,兵四萬餘人。

(蜀漢昭烈帝劉備像)

建安二十年時孫劉湘水劃界時,劉備曾親率五萬大軍支援關羽。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所以劉備伐吳兵力應該在四、五萬左右,劉備收攏殘軍應該有一兩萬人。所以東吳沒有把握短時間攻破白帝城,進而滅亡蜀漢。

第二,地緣政治的影響。三國鼎立維持了一個脆弱的平衡,孫權想要滅亡蜀漢必須考慮北方曹魏的反應。曹魏本來是坐觀吳蜀相爭,東吳取勝實力大增就成為了曹魏的打擊對象。《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吳遣將軍李異、劉阿等踵躡先主軍,屯駐南山。秋八月,收兵還巫。吳軍為什麼退軍呢?《三國志·陸遜傳》記載:漢主在白帝,徐盛、潘璋、宋謙等各競表言“備必可禽,乞復攻之。”吳王以問陸遜。遜與朱然、駱統上言曰:“曹丕大合士眾,外託助國討 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

(三國形勢圖)

劉備兵敗吳軍眾將紛紛諫言乘勝追擊,陸遜清醒的意識到北方的威脅。所以堅持撤兵回防,果然不出陸遜所料。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魏國三路大軍南下進攻東吳,魏軍甚至攻佔了江陵城外的江心洲,這場大戰以東吳的慘勝而告終。劉備聽說魏軍南下後曾致書陸遜威脅要再次南下,十月孫權為避免兩線作戰再次向劉備請和。

東吳打敗劉備後不久就面臨著魏國的大舉進攻,這個時候不僅沒有機會攻滅蜀漢反而自身難保。還要向手下敗將劉備請和,所以魏國的威脅是東吳無法乘機滅蜀的最重要原因。

第三,艱險的道路和吳國的實力不足以支撐滅蜀之戰。自吳楚之地逆流而上攻打蜀漢,路途艱險易守難攻。蜀漢只要扼守三峽入口東吳就難以進入,當年劉備入蜀在有內應的情況下對手還是劉璋這個弱雞還打了好幾年。東吳剛得到荊州也把荊州的面臨北方的壓力接手過來,東吳西面攻蜀道路艱險不通。北方曹丕南下進攻東吳卻很是方便,長江中下游北方一線東吳要處處設防根本沒有兵力去滅亡蜀漢。

(險峻的長江三峽)

第四,東吳的內部問題。東吳雖然在夷陵之戰大勝劉備,可是除了西面的劉備北面的曹魏以外。東吳還面臨著內部的問題,東吳內部不穩也無法乘機吞併蜀漢。在江東統治的核心地區還有很多山越部落不服從孫權的管轄,這也是孫權無法專心對外擴張的重要原因。《資治通鑑》曾記載:吳王以揚越蠻夷多未平集,乃卑辭上書,求自改厲。

山越的問題最後還是到諸葛恪時才得以解決:恪以丹楊山險,民多果勁,雖前發兵,徒得外縣平民而已,其餘深遠,莫能禽盡,屢自求乞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萬。

(東吳山越形勢圖)

東吳政權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靠著江東世族大家的支持,孫權對這些世族大家既籠絡又打擊。《三國志》記載:先帝(孫權)外仗顧、陸、朱、張,內近胡綜、薛綜,是以庶績雍熙,邦內清肅。

陸遜身為陸家的嫡系,雖然孫權不得不用其人。但是還是有很重的防範之心,不可能向對周瑜那樣託以全國之兵。所以陸遜統帥吳軍主力滅蜀,這個是孫權所不能允許的。

(三國演義陸遜劇照)


湘淚飛蝶


東吳嘗試過啊,只不過被劉備擋住了,然後又面臨曹丕的威脅,因此不得不主動求和。

在《三國演義》裡趙雲殺死朱然以後,陸遜就收兵撤退,因此很多人認為夷陵之戰以後吳軍並未嘗試過攻擊蜀漢,其實這只是演義裡的說法。歷史上夷陵之戰劉備損失慘重,參加伐吳之戰的蜀軍精銳大部被殲滅,蜀漢國內空虛。

就在劉備撤退到白帝城以後,東吳派遣李異、劉阿等人率軍追擊而至,屯駐在南山,試圖尋找機會攻打白帝城。然而劉備雖然在夷陵之戰時表現有失水準,但是他畢竟身經百戰,此時他並沒有慌亂,而是親自坐鎮白帝城,以安定人心。

吳遣將軍李異、劉阿等踵躡先主軍,屯駐南山。

由於劉備在前線親自坐鎮,蜀軍軍心逐步安定,夷陵之戰被打散的蜀軍也陸續返回,白帝城的防務日益穩固。吳軍在白帝城下和蜀軍對峙一個多月以後看到無機可乘,不得不在八月撤軍返回。

吳軍撤退也是無奈之舉。白帝城地勢險要,在蜀漢滅亡以後吳軍曾經攻打過白帝城,雖然有優勢兵力還是被羅憲擊退。此時蜀軍雖然經過夷陵之敗,但是實力比蜀漢滅亡之時還是要強的多,又有劉備親自坐鎮,吳軍如果真的強攻,那也是很難成功的。

夷陵之戰以後孫權可以派吳軍是試探一下能不能多撈點好處,但是如果要啃硬骨頭,那麼他是不願意冒險的。既然無法攻克白帝城,那麼繼續和蜀軍對峙已經毫無意義。不如主動撤軍,避免意外發生。

而更重要的是,孫權向曹丕稱臣,只是為了避免兩面受敵的權宜之計而已,所以他一直不肯真讓兒子孫登去曹魏當質子,而是拖延時間。但是曹丕也不是傻瓜,孫登一直不去勢必會引起曹丕懷疑,魏吳兩家早晚要翻臉,他不可能全力攻打蜀漢,而給曹丕可乘之機。

所以到了十月,曹丕以強硬姿態要求孫登去魏國做質子時,孫權立刻主動向劉備求和。而劉備也很清楚以此時蜀漢的實力,已經無法再和魏、吳爭奪荊州,因此借這個機會和東吳達成和解。

因此在夷陵之戰以後東吳不是沒有想過乘機吞併蜀漢,只是沒有劉備沒有給他這個機會,而曹丕的壓力也迫使他無法在蜀漢投入太多力量,見好就收才是正理。


不沉的經遠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雖然敗得很慘,但蜀漢當時仍然還有五六萬的預備兵力,並非沒有一戰之力。而孫權當時自身難保,也根本沒有精力去打劉備。


公元221年農曆七月,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為藉口,揮兵東征孫權。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

魏國當時接受了孫權求和的請求,但是沒有派兵支援東吳。魏帝曹丕的心腹謀士劉曄曾經建議他趁機伐吳,然而曹丕卻以無故打孫權會遭至天下人的恥笑為由,否決了劉曄的提議。

劉備當時的總兵力應該是十萬出頭,他出徵兵力大約是四萬人,這也就是說,益州當時應該還有五六萬守備兵力。(劉備之所以要以四萬兵出征,主要是為了將打孫權的風險儘量的可控。即便他在夷陵被打敗了,也無非是損兵折將而已,蜀漢的根基還在,孫權絕不可能乘勝追擊到益州本土)

一年後,即公元222年農曆六月,夷陵之戰以劉備慘敗結束。蜀漢損失了兩萬精兵,以及馮習、張南、傅彤等一票大將。(劉備的具體損失有多種說法,兩萬人馬損失只是最低數字)

隨後,劉備率殘部向益州方向退卻,在一連退了兩百多里後,退至奉節時,趙雲和李嚴先後率軍趕到奉節,與劉備會和。劉備決定不再後撤,就在奉節部署防線,決心死守巴蜀門戶。

公元222年農曆八月,陸遜率軍與蜀漢軍在奉節一線對峙。當時徐盛、潘璋等人認為機不可失,建議殺向白帝城,活捉劉備。但被陸遜直接否決。

當年當月,劉備派使臣赴吳軍大營,揚言要跟陸遜再戰。陸遜則直接遣使回覆稱,你劉備先管好你自己再說吧。

從以上時間線可以看出:劉備六月兵敗,隨即撤往奉節。陸遜大勝後,一面派人收拾荊州各郡縣,一面率軍在後面追擊劉備。到了八月份時,陸遜追擊至奉節,見劉備已經有防備,便不再繼續追擊,與劉備在奉節一線對峙


如果不出意外,陸遜和劉備必然要在奉節一線長期對峙。因為劉備輸了之後,肯定是要再次興兵報復的,陸遜不得不有所防備。然而僅僅一個月後,風雲突變!打亂了陸遜和劉備的這次對峙。

公元222年農曆九月:曹丕以孫權對自己不是真心臣服為由。下旨起傾國之兵攻吳,魏軍從洞口、濡須、南郡,兵分路三伐吳。

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三國志·吳主傳》

魏軍數十萬大軍南下伐吳,曹仁、張遼、夏侯尚、曹真、曹休、張郃等一票大將全部都上了戰場。這很顯然,魏軍就是奔著滅掉東吳而來的。所以在當年十月,孫權立即從奉節前線調回陸遜大軍,並遣使赴奉節跟劉備道歉。希望劉備不要落井下石。

冬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三國志·先主傳》

由於劉備當時身體不好,蜀漢軍的元氣也沒恢復。因而劉備當時便答應了孫權,派使者赴武昌與孫權結好。

公元222 年農曆十一月,吳軍與魏軍正式展開大戰。

魏吳的第一戰,吳軍東線都督呂範被曹休打得大敗,損失了數千人。東吳在長江以北的領土全部淪陷,吳軍殘部只能依靠長江天塹與魏軍對峙。

冬十一月,大風,範等兵溺死者數千,餘軍還江南。——《三國志·吳主傳》

面對此情此景,孫權趕緊將徐盛、全琮、孫韶等從奉節前線退下來的吳軍調往揚州,增援呂範,於洞口與魏軍廝殺

主力東調,西線必然空虛。曹真、張郃等魏將趁吳軍江陵一線空虛,接連發動猛攻。吳軍節節敗退,差點連長江都沒守住。(魏軍一度攻上了荊州江心的小島)

此時,孫權慌神了。他不放心劉備,便再次派使者與劉備示好,希望劉備別打自己。劉備再次允諾。

十二月,權使太中大夫鄭泉聘劉備於白帝。——《三國志·吳主傳》

隨後,孫權展開反擊,與魏軍互有勝負。後來由於西線和中線魏軍遭遇瘟疫,便撤軍退回了襄陽。東線的曹休見另外兩路撤了,便也宣佈退軍。

三月,曹仁遣將軍常彫等,以兵五千,乘油船,晨渡濡須中州。仁子泰因引軍急攻朱桓,桓兵拒之,遣將軍嚴圭等擊破彫等。是月,魏軍皆退。——《三國志·吳主傳》

公元223年農曆三月,持續了六個月之久的魏吳大戰,以東吳慘勝結束。



一個月後,劉備病死白帝城,享年63歲。

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三國志·先主傳》

劉備病死前,託孤於諸葛亮。由於諸葛亮一向不同意伐吳,因而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立即遣使與東吳休好,再次結為盟國。

建興元年夏……遣尚書(郎)鄧芝固好於吳,吳王孫權與蜀和親使聘,是歲通好。——《三國志-後主傳》

漢吳兩家結好後,孫權再無理由攻蜀。因而自此之後,雙方便再無戰爭。

時間來到公元224年,諸葛亮在益州專心搞生產,無暇管益州之外的事。而曹丕和孫權則又發生了齷齪,再次開戰。

這一次,曹丕親自率領十萬大軍,魏軍旌旗數百里,與吳軍隔長江相對。

不過,由於孫權嚴防死守,加上當時已經晚冬季節,河水結了兵,魏軍的龐大艦隊開不進長江。曹丕兵洋興嘆,深感這次必然也是無法取勝,便下令撤軍。

孫權依靠長江天塹,再一次保住了東吳。

(夷陵之戰的關鍵在於曹丕。當時只要他趁火打劫,孫權必然要吃大虧。但曹丕卻選擇坐視不理,眼看劉、孫死磕,卻不發一兵一卒趁火打劫。等到夷陵之戰後,他再三路伐吳時,孫權已經有了應對的時間。公元225年的二度伐吳失敗,讓曹丕悔恨不己,感嘆自己當初為什麼那麼愚蠢)



綜上所述,劉備在夷陵之戰後,精銳戰力損失慘重,但由於他在出徵之前並沒有帶上所有人馬,依然留了一部分人馬留守老巢。因而夷陵慘敗後,他並非無力一戰。(阻擋陸遜入蜀的實力還是有的)

而孫權由於得罪於曹丕,在夷陵之戰僅僅三個月後,便遭到了曹丕滅國級的打擊。因此孫權也沒有精力與劉備再戰。趁勢滅蜀漢也必然是痴人說夢話了。


Mer86


現在就來說為什麼孫吳在大敗劉備之後為什麼沒有趁機剿滅劉備,其實說白了,孫權一方不是不想吞併蜀漢,而是遠遠還沒有那個實力,縱然在劉備一方“夷陵之戰”傷亡這麼大的情況下。首先,孫權一直對劉備這邊是抱有恐懼之心的。荊州與巴蜀之間的通道,在古代只有長江三峽,三峽地區地勢險要,無論從荊州進攻巴蜀,還是從巴蜀進攻荊州,都非常困難。夷陵之戰,劉備就是被陸遜堵在了三峽地區進入荊州的出口,陸遜方面有極大的防禦優勢,最終遭遇大敗。孫吳要進攻蜀漢的話,也只能走長江三峽通道,相對來說,從荊州進攻巴蜀比從蜀進攻荊州更困難,防禦方優勢更大。



蜀國滅亡時,孫吳想乘機撈一把佔據一些地盤,蜀將羅憲率領2000人在白帝城擋住吳軍近兩年。東吳方面精銳盡出,東吳後期名將陸遜的兒子陸抗領軍三萬圍攻多時也奈何不了羅憲的少數孤軍。劉備在出徵之前,三國當中勢力最弱的一方,當屬孫權。而劉備這邊又大張旗鼓、聲勢浩蕩的喊著為弟報仇的口號,去討伐孫權。從這剛開始孫權就一直想議和,但無奈議和無果,只能一邊被動防禦,一邊向曹魏求和。後來當劉備大敗向西逃走時,陸遜等人一直在後面乘勝追擊。劉備逃到永安就不逃了,把散兵收攏下,趙雲也趕來支援,這時候陸遜就已經沒有了攻克永安的機會。並且,孫權聽到劉備在永安時,還在滿心恐懼,索性就議和吧。包括劉備後方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員地盤實力保留著,想要吃下來很難,諸葛亮趙雲都不是吃素的。


還有一點就是曹魏這隻大老虎雄踞中原,領有青,幽,並,冀,涼,徐,豫等中原九州,天下郡縣六成歸魏。事實上孫劉兩家任何一家都不是曹魏的對手,孫權看得很清楚,如果他趁機伐蜀,曹魏肯定不會閒著,不是趁機伐蜀就是趁東吳主力在西川東征伐吳,所以孫權也不敢亂來,估計孫權同學會很憋取,但沒法,誰讓他是政治家呢。基於這兩點孫吳才不敢正面窮追猛打劉備,怪就怪自身實力不足吧。


大老二爺


夷陵之戰後劉備隻身逃回白帝城。東吳不是不想乘機吞併蜀漢而是東吳沒有那個能力吞併蜀漢。

夷陵之戰劉備帶了三萬多人東征孫權,後來派馬良說服了五溪蠻一起,沙摩柯等帶了一萬多人。也就是劉備伐吳一共就5萬人左右,而東吳方面也派了大概五萬人。夷陵之戰劉備兵敗之後,劉備隻身逃回白帝城也就說五萬多人都沒了,但是注意這是加上五溪蠻的一萬多人。所以伐吳軍隊損失完了並不代表蜀漢所有軍隊都損失了。在三國末魏國打敗蜀國劉禪投降是蜀漢的軍隊為十萬二千,做個減法就算以最末期的軍隊減去損失的也還有六七萬人軍隊。

東吳最厲害的是水軍,而且東吳國土要比蜀漢大的多。不近在長江眼線防備曹魏,奪了荊州之後在荊州也要西防蜀漢,北防曹魏。主要是得還是防止魏國的威脅。而且在夷陵之戰東吳獲勝之後為什麼沒有進攻蜀漢是因為這時候曹丕率大軍攻打東吳了,所以孫權必須要去面對曹丕的威脅,最後向蜀漢遣使言和。

劉備雖然兵敗,但是諸葛亮還在在劉備兵敗消息傳到蜀漢之後,諸葛亮就進行了部署,派趙雲接應劉備到白帝城。孫權知道劉備停留在白帝城之後是很害怕的,說明孫權對劉備還是很畏懼的。更何況倘若孫權滅掉蜀漢但是就得獨自面臨魏國的威脅,與魏國相比孫權的水軍是無法發揮優勢的,而且魏國的軍隊要比東吳多的多,而且曹丕也沒有給孫權繼續擴大戰果的機會。

三國行成之初就存在著鼎立的局面,誰也滅不了誰,只能相互騷擾式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威脅,赤壁之戰如此,夷陵之戰也是如此。


想名字腦殼痛


鳥盡弓藏,兔死狐悲。相信這句話大家都聽過,那我們假如一下,孫吳當時吞併了蜀漢,

那他將直接面對,曹操的大軍。

三國鼎立。

東漢末年,戰亂飛起,隨之崛起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勢力。

其中最為強大的,三股勢力。分別為,魏、蜀、吳,其中他們的領導者分別為,曹操帶領的魏,劉備帶領的蜀,孫權帶領的吳。

隨著他們三家的崛起,加快了東漢滅亡的腳步,也為後來的三國拉開了序幕。

在這一小段我們可以看出,東漢的衰敗。間接的崛起了很多大小勢利,以至後來形成了三國鼎力的局面。

兔死狐悲,鳥盡弓藏。

在這裡我為什麼會說這句話?那是因為大家都知道,生物鏈中,狐狸這種動物最喜歡吃兔子,那他為什麼還會替兔子悲傷,那是因為兔子,一旦死完滅絕了。那麼狐狸 的食物,就會不斷減少。這大大影響了狐狸的生存,以至後面有可能會導致他的這種族滅亡。

換個概念想,大自然中兔子都死完了。那麼它是離死還遠嗎?

所謂的鳥盡弓藏,那更好解釋了。在古代弓箭,大多數是打仗用到的。但是古代也有獵人,他們除了製作捕獵用的陷阱以外,他們也會用弓箭狩獵。而弓箭最好狩獵的動物就是天上飛的,那麼當天上飛的鳥類被射完了以後,那麼獵人們,用這個弓箭還能幹什麼呢?

所以說,如果當時東吳對衰弱的蜀國,動手的時候,他們有可能會把當時的蜀國給吞併掉,但是他們將會直接面對,更為強大的魏國。那麼他們能有勝算嗎?只有當蜀國存在的時候,才能保持三國鼎立狀態。可以說是蜀國加上東吳,兩家制衡一個強大的魏國。這樣才可以保持平衡,一旦這個平衡被打破,那麼他離滅亡也不會太遠。

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三方勢力還是有實力懸差的。只有三方同時存在,才能制約一方的強大,一旦有一方被吞併,那麼另一個等來的就是滅亡。

神出鬼化的用兵之術。

看過三國的朋友可以知道,在裡面有一個用兵如神的人物。那就是蜀國的諸葛亮,其一生平著詭異的用兵之道。把一直處於弱勢的蜀國,不斷的變強,直到跟其他兩大勢力並稱為三國鼎立。

其中有草船借箭、空城計,包括諸葛亮臨死之前,交代屬下做的事。

由於操勞過多,身體健康情況日況愈下,自知大限降至,然而此時正在北伐途中,司馬懿得知諸葛亮的身體情況不好,意圖在諸葛亮死後趁機攻破蜀軍,於是諸葛亮臨死前交代親近之人做一個木頭人,穿上平時諸葛亮穿的衣服,拿著羽扇,從遠處觀來,似是真人,司馬懿趕到時,見遠處諸葛亮坐在輪椅上,恐諸葛亮未死而埋下計策引人入套,遂驚而離去,讓蜀軍有時間撤回蜀國。

還有其中的空城計,你感覺司馬懿,能想不到嗎?其實當時他已經知道諸葛亮,坐在城牆上撫琴,大開城門。其手下想衝進去殺掉諸葛亮,包括司馬懿的兒子也是,司馬懿連忙說到,諸葛亮用用兵如神,怕是此城中藏有大軍,命其手下大軍撤退。



其實這個時候,司馬懿是早已看出來。此城空虛並沒有大軍埋伏,但他為什麼沒有趁機進去把諸葛亮給殺掉?那是因為他知道,一旦諸葛亮死了,三國平衡的狀態就會被打破。那麼曹操要他也沒有什麼用,後面肯定會拿他開刀,找個理由給他幹掉。所以說聰明的人都不會,在沒有實在把握的情況下,打破這個平衡。

本篇由伯樂說歷史獨家原創回答。未經本人同意禁止轉載。喜歡的朋友們可以點擊關注一下。帶你們解答另類的歷史問題。

祝大家生活愉快!


伯樂說歷史


夷陵一把火燒的蜀國國力直線下降,後期蜀國再也沒有達到夷陵之戰之前的鼎盛!



都知道劉備在夷陵敗的一塌糊塗,差點性命不保,手下兵將幾乎損失殆盡。最後狼狽竄逃到了白帝城!

劉備如此狼狽,為何孫權沒有乘勝一鼓作氣吞併蜀國呢?

孫權自身的實力不允許啊!劉備雖然戰敗,但蜀國還不至於不堪一擊。曹丕虎視眈眈,隨時都有可能攻打吳國!



孫吳集團,這次戰役幾乎是舉全國之力,在大都督陸遜的指揮下,一戰反敗為勝!劉備趁夜逃脫,跑到了石門山,差點被孫桓活捉了!由多名部將捨命掩護,最終逃到了永安城中!

吳將潘璋,徐盛等人慾主張乘勝追擊,一舉殲滅劉備。但大都督陸遜擔心曹丕趁火打劫,造成兩線作戰,如果蜀漢再趁機反撲,將對東吳極其不利!隨後撤軍。

劉備戰敗後退守白帝城,此地是蜀漢門戶,地勢三面環水,一面朝山,易守難攻。蜀中將士也有4至5萬人,一流將領馬超,趙雲,魏延等人,軍事諸葛亮更是了得!



行軍打仗,未慮勝先慮敗!可能是趙雲反對對吳作戰,但又因其行事謹慎,作戰勇猛的原因,劉備讓他做糧草官,其實就是預備隊,以備不時之需。正是這樣的安排,劉備才平安回到了永安城!同時也震懾到了孫吳軍。

曹丕早就想打東吳的注意了!在還是魏王時,劉曄曾勸曹丕:“此時,應該趁著劉備準備發動大戰,我們也偷襲東吳,兩下進攻,東吳滅亡不遠,蜀漢也難獨全。”

可是曹丕不是曹操啊,如果曹操活著可能趁此機會都完成了全國一統!

曹丕急著準備稱帝的事,另外孫權的獻媚,曹丕的高帽子戴的是特別高興!



哪裡知道孫權打完勝仗就開始翻臉不認人了!曹丕才知道上了孫權的當,等反應過來已經晚了!惱怒之下派徐晃,張遼,曹仁各領一路大軍攻打吳國。可此時的吳國大將陸遜已經有了準備。錯失了最佳戰機,只能無功而返!



吳國雖然此次打了一個大勝仗,但他同時面臨的也是前所未有的危機!當然孫權也為這一仗做了充分全面的準備。自從呂蒙奪取了荊州,孫權就知道這一仗遲早避免不了。所以才向曹丕稱臣,承認曹丕帝位的合法性!暫時穩住了曹丕,才有了夷陵的勝利。



如果孫權不見好就收,繼續攻打蜀國,就該換作曹丕偷著樂了!可能也就不存在後來的三國了。


先生與故事


公元219年,孫權派呂蒙偷襲荊州,奪取荊州殺死了關羽。劉備失去荊州之後,就等於失去了北伐的最重要基地,也失去最信任的武將。劉備稱帝之後,為了重新奪回荊州,以為關羽報仇為名,發起了對東吳的戰爭。劉備失去荊州之後,已經變成三國中實力最弱小的國家。劉備為了奪回荊州可以說是傾盡全國之力,劉備希望一舉奪回荊州,甚至滅掉吳國。但是非常不幸的是,劉備在夷陵被陸遜火燒連營,劉備幾乎全軍覆沒。



陸遜率領軍隊一直追擊到永安一帶,才率軍回國。為什麼陸遜沒有率領軍隊繼續西進,攜戰勝之威一舉滅掉蜀漢呢?如果吳國有機會滅掉蜀漢,吳國不會輕易放過蜀漢。孫權不是不想滅蜀漢,只是實力不夠而已。

劉備雖然傾全國之力攻打東吳,並不意味著劉備調集所有軍隊打擊東吳。蜀漢少說也有十萬軍隊,劉備帶到前線的軍隊也就是四萬人。劉備雖然全軍覆滅,但是並不意味著所有軍隊都被殺死或者燒死。劉備逃到永安的時候,陸遜也曾經率領追到永安。但是趙雲及時率領軍隊趕到永安保護劉備,劉備被打敗了的散軍也陸陸續續回到了永安。很快在永安附近聚集了兩萬多蜀軍。劉備攻打東吳的時候並沒有帶多少一流武將前往,趙雲、馬超、魏延、諸葛亮等人並沒有跟隨劉備。這些文臣武將仍然沒有受到任何損傷,孫權也沒有把握一定能戰勝這些人。夷陵之戰主要戰場在三峽以外,整個益州地區完全沒有受到戰爭侵襲,益州內也相對比較穩定。蜀漢政權並沒有因為戰爭失敗而呈現瓦解的趨勢。此時吳國想滅掉蜀漢不大現實。



俗話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蜀漢雖然弱小,但是地理防守優勢非常明顯。蜀漢向東只要守住永安一帶即可,在北面只要守住漢中即可。劉備在夷陵戰敗之後,蜀漢兵力重點聚集在漢中和永安附近。魏延在漢中防備曹魏偷襲,趙雲和諸葛亮則來到了永安一帶。劉備、諸葛亮和趙雲共同守衛永安,而且又佔據地理優勢,陸遜又有幾分勝算?陸遜雖然非常厲害,但是不足同時抗衡他們三個。吳軍進攻蜀漢一定要穿過三峽,運糧、運兵都非常不容易,行軍打仗更不容易。蜀漢滅亡之時,陸遜之子陸抗曾經想趁機進入蜀地。結果羅憲僅用兩千殘軍就抵擋了陸抗的三萬大軍。當時永安有兩萬大軍,陸遜又能怎麼樣呢。



吳國打贏了夷陵之戰,保住了既得勝利果實,保證了政權安全。但吳國並不是完勝,也在戰爭中損失慘重。吳國也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東吳多年的積蓄也消耗嚴重。東吳也因此被削弱。東吳也急需整頓國內,穩定國內局勢。如果此時繼續西進伐蜀的話,勢必又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爭奪。吳國能不能滅掉蜀漢尚且未可知,吳國能不能繼續支持戰爭也存在疑問。所以對於吳國來說,見好就收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當時是三國演義而不是東西朝,夷陵之戰是兩個弱小國家之間的戰爭。北方還有一個最強大的魏國一直在密切關注這場戰爭。夷陵之戰暴發之時,劉備為了防備魏國,留下最信任的魏延鎮守漢中;孫權為了全力對付劉備,甚至不惜向魏國稱臣,以避免兩線作戰。曹丕當時也是昏了頭,在夷陵之戰期間,硬是沒有大規模軍事行動。如果此時的曹丕突然出兵南下的話,戰勝的結果真有可能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後來的事實證明,曹丕有點後知後覺。夷陵之戰後沒有多久,曹丕便南下伐吳。如果要是孫權和劉備僵持的時候,曹丕南下伐吳,那麼戰爭的結果就難以預測了。

夷陵之戰結束之後,孫劉兩家都感受到了來自於曹魏的壓力,兩家都意識到雙方共存的基礎是孫劉聯盟。戰爭結束後不久,雙方又簽訂了新盟約,重新確立孫劉聯盟。


依稀說史


其實,夷陵之戰,不僅僅是東吳與蜀漢的事情,還包括曹魏的事情,只是後面這個事情比較隱蔽,不容易察覺。

我們先來看看蜀漢的,夷陵之戰中,劉備大約是帶了四萬兵,而陸遜大約是五萬兵,所以蜀軍是比較少的,而且還是遠線作戰,吳軍可以以逸待勞,而且不斷的吳兵加入,所以蜀軍是比較劣勢的。

但是他也有優勢,那就是他是順江而下,不過,這個要是打敗了,也可能是劣勢,因為過來了,就可能回不去了。

根據蜀被滅的時候,蜀國的軍力是十萬零八千,這個是在魏滅蜀之戰後的,如果算上那些被鍾會、鄧艾殲滅的蜀兵來看,蜀軍應該有十二萬左右。

做個簡單的計算題,十二萬減四萬,就是八萬,也就是說,即使劉備的夷陵軍,全軍覆沒,那麼蜀國也依然有八萬,而有八萬的蜀國,東吳要沿上而上打蜀漢,那難度可就大了,結果肯定是無功而返。

那我們再來看看吳國的,其實吳國沒料到劉備會打過來,他們覺得劉備會吃這個啞巴虧,畢竟強大的是曹魏,蜀漢與東吳要是打起來,最開心的肯定是曹魏。

可是劉備與關羽的關係,還有劉備對荊州的執念,讓劉備還是打下來了,而現在劉備是打退了,那對於吳國來說,與蜀國是鬧翻了,而且魏國還在北面看著呢。

劉備敗退白帝城的時候,徐盛和潘璋等人建議趁勝追擊,肯定可以抓到劉備,孫權也拿不定主意,就問陸遜,陸遜認為曹丕的魏軍正在虎視耽耽,不能追,果然,沒一會兒,魏軍果然來了,張遼,曹仁,夏侯尚,臧霸,曹真,張郃,徐晃全來了。

劉備一聽說魏軍來了,還皮了一下,他寫信給陸遜說:魏軍在江陵了,我也打算再東征,陸遜,你覺得怎麼樣?陸遜回信說:好了傷疤忘了疼是吧,再來,我打算讓一個人再也回不去。


歷史簡單說


要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從蜀漢和東吳雙方總兵力看起,再看當時曹魏一方的態度。從這兩方面就可以看出東吳併吞並蜀漢的實力。

我是長史如歌,我用心聆聽歲月裡流淌的旋律,以文章再現歷史中跳動的音符。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將繼續奉上自己對歷史的見解。

一、蜀漢留有後手,東吳兵力不足

劉備失敗後,逃跑到白帝城就停下了,並未繼續返回成都。從地圖上看,白帝城距離蜀漢與東吳邊境不遠,如果整個蜀漢軍隊都失去了戰鬥力,則陸遜大可繼續追擊,就算滅不了蜀漢,也可佔領大片土地,而吳將潘璋、徐盛等人也主張一鼓作氣繼續追擊,但陸遜還是下令停止追擊,撤回東吳。這是因為蜀漢只是劉備率領的主力部隊遭到毀滅性打擊,但整個蜀漢尚有實力進行一戰。

1.張飛遇害後,其所率軍隊未投入徵吳之戰

劉備伐吳時,兵分兩路,一路由劉備親率,進擊秭歸。關於劉備的兵力,據《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裴松之注引《魏書》記載:

癸亥,孫權上書,說:”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

可見,劉備主力為四萬人。後劉備在進軍路上不斷徵召沙摩柯等夷人部隊加入,最後到達戰場的劉備所部蜀漢軍隊應為五萬人左右。

一路由張飛率領,據《三國志·蜀書·關張趙馬黃傳》記載,約一萬人,計劃自閬中出,於江州會師。雖然張飛被部將謀害,但史無記載其所部去向,但以常理度之,張飛所部乃是蜀漢精銳部隊之一,主將雖然遇害,但其他各階層將官仍在,不至於發生部隊沒了主將立即一鬨而散的情況,更大的可能是張飛所部沒了主帥後,不適合立即投入戰鬥,留駐在了閬中。

2.劉備收攏潰兵,趙雲所部也趕到了白帝城

劉備五萬多軍隊,並非在夷陵一戰全部死、降殆盡,而是有部分被擊潰逃散。《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劉備到達白帝城後,對潰兵進行了收攏集合。此外,劉備在出徵前,趙雲對此次戰爭持反對意見,對劉備進行了勸諫,但“先主不聽,遂東征,留雲督江州。”這件事看似對趙雲不信任,但江州是蜀漢重鎮,趙雲鎮守此地,進可為劉備大軍提供後勤保障,退可為蜀漢守住東大門。劉備敗逃白帝城後, 趙雲迅速領軍趕到了白帝城,使得白帝城一帶蜀漢兵力增強。

3.蜀漢尚有其餘部隊分駐各地

除了夷陵之戰劉備收攏的潰兵、閬中原張飛部隊、趙雲江州部隊,蜀漢尚有其他部隊在各地駐守,如成都的留守軍隊、漢中的魏延部等,一旦到了魚死網破的地步,這些部隊集合起來仍然是比較強大的力量。而蜀漢在夷陵大敗的當年,與諸葛亮不和的漢嘉太守黃元起兵反叛,很快就被平定。三年後,諸葛亮又率大軍進行了南中平叛。可見,劉備率領的四萬人並非蜀漢的全部家底。

4.東吳陸遜兵力不足以吞併蜀漢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記載:

權命遜為大都督,督朱然、潘璋等五萬人拒之。

也就是說東吳一方也是五萬人,雙方勢均力敵,至少是差距並不懸殊,並非所謂以少勝多。東吳這五萬人在守勢下擊敗敵人有餘,但進入崇山峻嶺的川蜀之地,盡殲所有蜀漢軍隊,在諸葛亮、趙雲等名臣名將尚在的情況下,顯然是不可能的,反而會將吳軍精銳葬送在川蜀之地,導致東吳實力大損。


二、曹魏很快就趁機進攻東吳

東吳和曹魏的關係及其微妙,孫權雖然向曹丕稱臣,並在劉備伐吳的初期向曹魏求救,但曹丕不發一兵一卒。東吳一面與蜀漢交戰,一面又防備曹魏。陸遜在夷陵之戰大勝後,判斷曹魏會進攻東吳,於是把追擊劉備的軍隊撤回東吳。

果然,同年秋天,以魏國徵東大將軍曹休率艦隊進軍東吳洞口要塞為開始,曹丕開始了三年內三次伐吳的軍事行動,東吳自保不暇,更是沒有餘力進攻蜀漢了,孫權更是派遣使者向劉備求和。


長史如歌評說:劉備在大敗後,選擇駐留白帝城而不退,即是向東吳宣示自己抵抗到底的決心,也展示蜀漢將會捲土重來的姿態,以至於《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
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
如果蜀漢無力再戰,孫權又怕劉備什麼呢?只能說明蜀漢經夷陵大敗後,雖然元氣大傷,但仍然有令東吳懼怕的實力。在這個前提下,東吳乘勝吞併蜀漢只能是痴人說夢。

本文為長史如歌原創,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經長史如歌二次創作,如有侵權,通知後定當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