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几乎全部主力,孙吴为何不乘机吞并蜀汉?

踏雪寻梅wsy


公元219年五月历时两年之久的曹刘汉中之战落下帷幕,刘备终于击败了自己长久以来的宿敌曹操占据了要地汉中。汉中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刘备集团只有占据汉中才能稳定西蜀。从而掌握对北方战争的主动权,使自己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态势。此次决战曹操不仅丢失了战略要地汉中,还损失了大将夏侯渊军队也损失惨重。刘备集团大获全胜不仅占领汉中全境,还乘机派刘封和孟达拿下了上庸三郡。此时刘备集团拥有益州全部荆州一部势力达到鼎盛。

219年秋七月,群臣上表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刘备论功行赏大封群臣,四处奔波流浪多年的刘皇叔终于有了自己的一方基业。同年关羽率军北伐攻打樊城,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刀斩庞德威震华夏。一时间天下震动曹操胆寒一度想要迁都避战,可惜关羽的胜利就像流星一样灿烂一时,来的快去的也快。正当关羽得志之时一个针对荆州的阴谋在魏吴两国形成,关羽看似大胜的背后笼罩着失败的阴影。

(三国演义关羽剧照)

随着关羽的节节胜利曹操向谋士问计,司马懿和蒋济向曹操献计: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遗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司马懿等人认为吴蜀实力本不相上下,如今刘备势力扩充迅速。刘备隐隐有超过东吴的迹象,而刘备和孙权因为荆州的问题多有龃龉。东吴肯定担心关羽如果北伐成功后乘胜东下吞并东吴,如果关羽失败则荆州有可能再次被曹操占领。所以不如以荆州引诱孙权出兵夹击关羽,则樊城之围可解。

(魏武帝曹操像)

此时东吴主张联合刘备的鲁肃已经去世,新上任的军事领袖吕蒙是主战派。吕蒙认为鲁肃的联合论调是不成立的,东吴集团应该占领全部荆州,然后全据长江以抵抗曹操。且刘备集团占据东吴上游的有利战略位置,东吴还要时时防备关羽这个貌合神离的盟友,一旦东吴内部有事难保关羽不会乘机东下。

初,鲁肃尝劝孙权以曹操尚存,宜且抚辑关羽,与之同仇,不可失也。及吕蒙代肃屯陆口,以为羽素骁雄,有兼并之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密言于权曰:“今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资治通鉴》

这一番说辞打动了孙权,但是东吴实力有限不可能同时对两个方向用兵。孙权还是想先取徐州再图关羽,吕蒙认为徐州易攻难守。就算攻下也要派遣七八万大军驻守才能守住,且江东缺乏骑兵在北方难以和曹操的军队争锋。不如发挥江东水师优势先夺取荆州全据长江,发挥水军优势据险而守。此时关羽在北方与徐晃相持不下抽调荆州守军北上,孙权就派吕蒙偷袭荆州。吕蒙大获全胜兵不血刃占领公安、南郡等地,关羽后路被断全军溃散最后被孙权斩杀。

得到关羽死讯刘备大怒想要兴兵报复,但此时刘备集团经过数次大战军队疲惫粮草不足,加上荆州刚刚丢失上庸孟达就叛蜀降魏。还有更加重要的是曹丕篡汉称帝东汉灭亡,刘备集团面临政治上的危机暂时无暇顾及报复。

  • 公元221年四月,刘备集团为了继续打着兴复汉室的政治旗号,消除曹丕篡汉带来的政治危机。刘备登基称帝改元章武,仍沿用汉朝国号史称蜀汉。刘备四月登基称帝七月就率领大军东下讨伐孙权,刘备以为关羽报仇和夺回荆州为号召不顾群臣的反对执意伐吴。

刘备大军起初进展顺利,将军吴班、冯习攻破巫县击溃孙权守将李异、刘职,顺利进兵秭归。孙权派人求和刘备不许,此时孙权虽然向曹魏称臣袭取了荆州。但是孙权和曹丕的联合比之孙刘联合还要脆弱,孙权对于和刘备联合抵抗曹魏还是抱有很大的希望。面对蜀汉的攻势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帅五万大军抵抗刘备。孙权又向曹丕称臣求救,曹丕接受了孙权的降表册封孙权为吴王。

(三国演义孙权剧照)

刘备攻势猛烈陆逊坚壁清野固守不出,汉军在秭归设立四五十座大营驻扎。双方对峙七、八个月,汉军师老兵疲锐气渐消。陆逊连夜火攻连破汉军四十余寨,汉军大将冯习、张南被杀。汉军损失一万多人刘备连夜退走,汉军舟船、器械、水陆物资都被吴军俘获。《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

此时吴军大胜刘备军主力尽没,孙权为什么却没有乘胜追击攻灭蜀汉呢?

第一,刘备的主力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刘备本人还在。刘备素有枭雄之名,作为从汉末群雄角逐中存活下来的人物还是很有威慑力的。陆逊曾经对众将说:“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疆界,此强对也。”刘备坐镇永安扼守峡口,收拢残军加上成都的支援也应该有超过两万的兵马。刘备伐吴兵力据资治通鉴记载:汉主遣将军吴班、冯习攻破权将李异、刘职等于巫,进兵秭归,兵四万余人。

(蜀汉昭烈帝刘备像)

建安二十年时孙刘湘水划界时,刘备曾亲率五万大军支援关羽。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所以刘备伐吴兵力应该在四、五万左右,刘备收拢残军应该有一两万人。所以东吴没有把握短时间攻破白帝城,进而灭亡蜀汉。

第二,地缘政治的影响。三国鼎立维持了一个脆弱的平衡,孙权想要灭亡蜀汉必须考虑北方曹魏的反应。曹魏本来是坐观吴蜀相争,东吴取胜实力大增就成为了曹魏的打击对象。《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吴军为什么退军呢?《三国志·陆逊传》记载:汉主在白帝,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吴王以问陆逊。逊与朱然、骆统上言曰:“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 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

(三国形势图)

刘备兵败吴军众将纷纷谏言乘胜追击,陆逊清醒的意识到北方的威胁。所以坚持撤兵回防,果然不出陆逊所料。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魏国三路大军南下进攻东吴,魏军甚至攻占了江陵城外的江心洲,这场大战以东吴的惨胜而告终。刘备听说魏军南下后曾致书陆逊威胁要再次南下,十月孙权为避免两线作战再次向刘备请和。

东吴打败刘备后不久就面临着魏国的大举进攻,这个时候不仅没有机会攻灭蜀汉反而自身难保。还要向手下败将刘备请和,所以魏国的威胁是东吴无法乘机灭蜀的最重要原因。

第三,艰险的道路和吴国的实力不足以支撑灭蜀之战。自吴楚之地逆流而上攻打蜀汉,路途艰险易守难攻。蜀汉只要扼守三峡入口东吴就难以进入,当年刘备入蜀在有内应的情况下对手还是刘璋这个弱鸡还打了好几年。东吴刚得到荆州也把荆州的面临北方的压力接手过来,东吴西面攻蜀道路艰险不通。北方曹丕南下进攻东吴却很是方便,长江中下游北方一线东吴要处处设防根本没有兵力去灭亡蜀汉。

(险峻的长江三峡)

第四,东吴的内部问题。东吴虽然在夷陵之战大胜刘备,可是除了西面的刘备北面的曹魏以外。东吴还面临着内部的问题,东吴内部不稳也无法乘机吞并蜀汉。在江东统治的核心地区还有很多山越部落不服从孙权的管辖,这也是孙权无法专心对外扩张的重要原因。《资治通鉴》曾记载:吴王以扬越蛮夷多未平集,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

山越的问题最后还是到诸葛恪时才得以解决:恪以丹杨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其余深远,莫能禽尽,屡自求乞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万。

(东吴山越形势图)

东吴政权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靠着江东世族大家的支持,孙权对这些世族大家既笼络又打击。《三国志》记载:先帝(孙权)外仗顾、陆、朱、张,内近胡综、薛综,是以庶绩雍熙,邦内清肃。

陆逊身为陆家的嫡系,虽然孙权不得不用其人。但是还是有很重的防范之心,不可能向对周瑜那样托以全国之兵。所以陆逊统帅吴军主力灭蜀,这个是孙权所不能允许的。

(三国演义陆逊剧照)


湘泪飞蝶


东吴尝试过啊,只不过被刘备挡住了,然后又面临曹丕的威胁,因此不得不主动求和。

在《三国演义》里赵云杀死朱然以后,陆逊就收兵撤退,因此很多人认为夷陵之战以后吴军并未尝试过攻击蜀汉,其实这只是演义里的说法。历史上夷陵之战刘备损失惨重,参加伐吴之战的蜀军精锐大部被歼灭,蜀汉国内空虚。

就在刘备撤退到白帝城以后,东吴派遣李异、刘阿等人率军追击而至,屯驻在南山,试图寻找机会攻打白帝城。然而刘备虽然在夷陵之战时表现有失水准,但是他毕竟身经百战,此时他并没有慌乱,而是亲自坐镇白帝城,以安定人心。

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

由于刘备在前线亲自坐镇,蜀军军心逐步安定,夷陵之战被打散的蜀军也陆续返回,白帝城的防务日益稳固。吴军在白帝城下和蜀军对峙一个多月以后看到无机可乘,不得不在八月撤军返回。

吴军撤退也是无奈之举。白帝城地势险要,在蜀汉灭亡以后吴军曾经攻打过白帝城,虽然有优势兵力还是被罗宪击退。此时蜀军虽然经过夷陵之败,但是实力比蜀汉灭亡之时还是要强的多,又有刘备亲自坐镇,吴军如果真的强攻,那也是很难成功的。

夷陵之战以后孙权可以派吴军是试探一下能不能多捞点好处,但是如果要啃硬骨头,那么他是不愿意冒险的。既然无法攻克白帝城,那么继续和蜀军对峙已经毫无意义。不如主动撤军,避免意外发生。

而更重要的是,孙权向曹丕称臣,只是为了避免两面受敌的权宜之计而已,所以他一直不肯真让儿子孙登去曹魏当质子,而是拖延时间。但是曹丕也不是傻瓜,孙登一直不去势必会引起曹丕怀疑,魏吴两家早晚要翻脸,他不可能全力攻打蜀汉,而给曹丕可乘之机。

所以到了十月,曹丕以强硬姿态要求孙登去魏国做质子时,孙权立刻主动向刘备求和。而刘备也很清楚以此时蜀汉的实力,已经无法再和魏、吴争夺荆州,因此借这个机会和东吴达成和解。

因此在夷陵之战以后东吴不是没有想过乘机吞并蜀汉,只是没有刘备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而曹丕的压力也迫使他无法在蜀汉投入太多力量,见好就收才是正理。


不沉的经远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虽然败得很惨,但蜀汉当时仍然还有五六万的预备兵力,并非没有一战之力。而孙权当时自身难保,也根本没有精力去打刘备。


公元221年农历七月,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借口,挥兵东征孙权。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

魏国当时接受了孙权求和的请求,但是没有派兵支援东吴。魏帝曹丕的心腹谋士刘晔曾经建议他趁机伐吴,然而曹丕却以无故打孙权会遭至天下人的耻笑为由,否决了刘晔的提议。

刘备当时的总兵力应该是十万出头,他出征兵力大约是四万人,这也就是说,益州当时应该还有五六万守备兵力。(刘备之所以要以四万兵出征,主要是为了将打孙权的风险尽量的可控。即便他在夷陵被打败了,也无非是损兵折将而已,蜀汉的根基还在,孙权绝不可能乘胜追击到益州本土)

一年后,即公元222年农历六月,夷陵之战以刘备惨败结束。蜀汉损失了两万精兵,以及冯习、张南、傅彤等一票大将。(刘备的具体损失有多种说法,两万人马损失只是最低数字)

随后,刘备率残部向益州方向退却,在一连退了两百多里后,退至奉节时,赵云和李严先后率军赶到奉节,与刘备会和。刘备决定不再后撤,就在奉节部署防线,决心死守巴蜀门户。

公元222年农历八月,陆逊率军与蜀汉军在奉节一线对峙。当时徐盛、潘璋等人认为机不可失,建议杀向白帝城,活捉刘备。但被陆逊直接否决。

当年当月,刘备派使臣赴吴军大营,扬言要跟陆逊再战。陆逊则直接遣使回复称,你刘备先管好你自己再说吧。

从以上时间线可以看出:刘备六月兵败,随即撤往奉节。陆逊大胜后,一面派人收拾荆州各郡县,一面率军在后面追击刘备。到了八月份时,陆逊追击至奉节,见刘备已经有防备,便不再继续追击,与刘备在奉节一线对峙


如果不出意外,陆逊和刘备必然要在奉节一线长期对峙。因为刘备输了之后,肯定是要再次兴兵报复的,陆逊不得不有所防备。然而仅仅一个月后,风云突变!打乱了陆逊和刘备的这次对峙。

公元222年农历九月:曹丕以孙权对自己不是真心臣服为由。下旨起倾国之兵攻吴,魏军从洞口、濡须、南郡,兵分路三伐吴。

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三国志·吴主传》

魏军数十万大军南下伐吴,曹仁、张辽、夏侯尚、曹真、曹休、张郃等一票大将全部都上了战场。这很显然,魏军就是奔着灭掉东吴而来的。所以在当年十月,孙权立即从奉节前线调回陆逊大军,并遣使赴奉节跟刘备道歉。希望刘备不要落井下石。

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於成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三国志·先主传》

由于刘备当时身体不好,蜀汉军的元气也没恢复。因而刘备当时便答应了孙权,派使者赴武昌与孙权结好。

公元222 年农历十一月,吴军与魏军正式展开大战。

魏吴的第一战,吴军东线都督吕范被曹休打得大败,损失了数千人。东吴在长江以北的领土全部沦陷,吴军残部只能依靠长江天堑与魏军对峙。

冬十一月,大风,范等兵溺死者数千,馀军还江南。——《三国志·吴主传》

面对此情此景,孙权赶紧将徐盛、全琮、孙韶等从奉节前线退下来的吴军调往扬州,增援吕范,于洞口与魏军厮杀

主力东调,西线必然空虚。曹真、张郃等魏将趁吴军江陵一线空虚,接连发动猛攻。吴军节节败退,差点连长江都没守住。(魏军一度攻上了荆州江心的小岛)

此时,孙权慌神了。他不放心刘备,便再次派使者与刘备示好,希望刘备别打自己。刘备再次允诺。

十二月,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三国志·吴主传》

随后,孙权展开反击,与魏军互有胜负。后来由于西线和中线魏军遭遇瘟疫,便撤军退回了襄阳。东线的曹休见另外两路撤了,便也宣布退军。

三月,曹仁遣将军常彫等,以兵五千,乘油船,晨渡濡须中州。仁子泰因引军急攻朱桓,桓兵拒之,遣将军严圭等击破彫等。是月,魏军皆退。——《三国志·吴主传》

公元223年农历三月,持续了六个月之久的魏吴大战,以东吴惨胜结束。



一个月后,刘备病死白帝城,享年63岁。

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三国志·先主传》

刘备病死前,托孤于诸葛亮。由于诸葛亮一向不同意伐吴,因而在刘备死后,诸葛亮立即遣使与东吴休好,再次结为盟国。

建兴元年夏……遣尚书(郎)邓芝固好于吴,吴王孙权与蜀和亲使聘,是岁通好。——《三国志-后主传》

汉吴两家结好后,孙权再无理由攻蜀。因而自此之后,双方便再无战争。

时间来到公元224年,诸葛亮在益州专心搞生产,无暇管益州之外的事。而曹丕和孙权则又发生了龌龊,再次开战。

这一次,曹丕亲自率领十万大军,魏军旌旗数百里,与吴军隔长江相对。

不过,由于孙权严防死守,加上当时已经晚冬季节,河水结了兵,魏军的庞大舰队开不进长江。曹丕兵洋兴叹,深感这次必然也是无法取胜,便下令撤军。

孙权依靠长江天堑,再一次保住了东吴。

(夷陵之战的关键在于曹丕。当时只要他趁火打劫,孙权必然要吃大亏。但曹丕却选择坐视不理,眼看刘、孙死磕,却不发一兵一卒趁火打劫。等到夷陵之战后,他再三路伐吴时,孙权已经有了应对的时间。公元225年的二度伐吴失败,让曹丕悔恨不己,感叹自己当初为什么那么愚蠢)



综上所述,刘备在夷陵之战后,精锐战力损失惨重,但由于他在出征之前并没有带上所有人马,依然留了一部分人马留守老巢。因而夷陵惨败后,他并非无力一战。(阻挡陆逊入蜀的实力还是有的)

而孙权由于得罪于曹丕,在夷陵之战仅仅三个月后,便遭到了曹丕灭国级的打击。因此孙权也没有精力与刘备再战。趁势灭蜀汉也必然是痴人说梦话了。


Mer86


现在就来说为什么孙吴在大败刘备之后为什么没有趁机剿灭刘备,其实说白了,孙权一方不是不想吞并蜀汉,而是远远还没有那个实力,纵然在刘备一方“夷陵之战”伤亡这么大的情况下。首先,孙权一直对刘备这边是抱有恐惧之心的。荆州与巴蜀之间的通道,在古代只有长江三峡,三峡地区地势险要,无论从荆州进攻巴蜀,还是从巴蜀进攻荆州,都非常困难。夷陵之战,刘备就是被陆逊堵在了三峡地区进入荆州的出口,陆逊方面有极大的防御优势,最终遭遇大败。孙吴要进攻蜀汉的话,也只能走长江三峡通道,相对来说,从荆州进攻巴蜀比从蜀进攻荆州更困难,防御方优势更大。



蜀国灭亡时,孙吴想乘机捞一把占据一些地盘,蜀将罗宪率领2000人在白帝城挡住吴军近两年。东吴方面精锐尽出,东吴后期名将陆逊的儿子陆抗领军三万围攻多时也奈何不了罗宪的少数孤军。刘备在出征之前,三国当中势力最弱的一方,当属孙权。而刘备这边又大张旗鼓、声势浩荡的喊着为弟报仇的口号,去讨伐孙权。从这刚开始孙权就一直想议和,但无奈议和无果,只能一边被动防御,一边向曹魏求和。后来当刘备大败向西逃走时,陆逊等人一直在后面乘胜追击。刘备逃到永安就不逃了,把散兵收拢下,赵云也赶来支援,这时候陆逊就已经没有了攻克永安的机会。并且,孙权听到刘备在永安时,还在满心恐惧,索性就议和吧。包括刘备后方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员地盘实力保留着,想要吃下来很难,诸葛亮赵云都不是吃素的。


还有一点就是曹魏这只大老虎雄踞中原,领有青,幽,并,冀,凉,徐,豫等中原九州,天下郡县六成归魏。事实上孙刘两家任何一家都不是曹魏的对手,孙权看得很清楚,如果他趁机伐蜀,曹魏肯定不会闲着,不是趁机伐蜀就是趁东吴主力在西川东征伐吴,所以孙权也不敢乱来,估计孙权同学会很憋取,但没法,谁让他是政治家呢。基于这两点孙吴才不敢正面穷追猛打刘备,怪就怪自身实力不足吧。


大老二爷


夷陵之战后刘备只身逃回白帝城。东吴不是不想乘机吞并蜀汉而是东吴没有那个能力吞并蜀汉。

夷陵之战刘备带了三万多人东征孙权,后来派马良说服了五溪蛮一起,沙摩柯等带了一万多人。也就是刘备伐吴一共就5万人左右,而东吴方面也派了大概五万人。夷陵之战刘备兵败之后,刘备只身逃回白帝城也就说五万多人都没了,但是注意这是加上五溪蛮的一万多人。所以伐吴军队损失完了并不代表蜀汉所有军队都损失了。在三国末魏国打败蜀国刘禅投降是蜀汉的军队为十万二千,做个减法就算以最末期的军队减去损失的也还有六七万人军队。

东吴最厉害的是水军,而且东吴国土要比蜀汉大的多。不近在长江眼线防备曹魏,夺了荆州之后在荆州也要西防蜀汉,北防曹魏。主要是得还是防止魏国的威胁。而且在夷陵之战东吴获胜之后为什么没有进攻蜀汉是因为这时候曹丕率大军攻打东吴了,所以孙权必须要去面对曹丕的威胁,最后向蜀汉遣使言和。

刘备虽然兵败,但是诸葛亮还在在刘备兵败消息传到蜀汉之后,诸葛亮就进行了部署,派赵云接应刘备到白帝城。孙权知道刘备停留在白帝城之后是很害怕的,说明孙权对刘备还是很畏惧的。更何况倘若孙权灭掉蜀汉但是就得独自面临魏国的威胁,与魏国相比孙权的水军是无法发挥优势的,而且魏国的军队要比东吴多的多,而且曹丕也没有给孙权继续扩大战果的机会。

三国行成之初就存在着鼎立的局面,谁也灭不了谁,只能相互骚扰式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威胁,赤壁之战如此,夷陵之战也是如此。


想名字脑壳痛


鸟尽弓藏,兔死狐悲。相信这句话大家都听过,那我们假如一下,孙吴当时吞并了蜀汉,

那他将直接面对,曹操的大军。

三国鼎立。

东汉末年,战乱飞起,随之崛起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势力。

其中最为强大的,三股势力。分别为,魏、蜀、吴,其中他们的领导者分别为,曹操带领的魏,刘备带领的蜀,孙权带领的吴。

随着他们三家的崛起,加快了东汉灭亡的脚步,也为后来的三国拉开了序幕。

在这一小段我们可以看出,东汉的衰败。间接的崛起了很多大小势利,以至后来形成了三国鼎力的局面。

兔死狐悲,鸟尽弓藏。

在这里我为什么会说这句话?那是因为大家都知道,生物链中,狐狸这种动物最喜欢吃兔子,那他为什么还会替兔子悲伤,那是因为兔子,一旦死完灭绝了。那么狐狸 的食物,就会不断减少。这大大影响了狐狸的生存,以至后面有可能会导致他的这种族灭亡。

换个概念想,大自然中兔子都死完了。那么它是离死还远吗?

所谓的鸟尽弓藏,那更好解释了。在古代弓箭,大多数是打仗用到的。但是古代也有猎人,他们除了制作捕猎用的陷阱以外,他们也会用弓箭狩猎。而弓箭最好狩猎的动物就是天上飞的,那么当天上飞的鸟类被射完了以后,那么猎人们,用这个弓箭还能干什么呢?

所以说,如果当时东吴对衰弱的蜀国,动手的时候,他们有可能会把当时的蜀国给吞并掉,但是他们将会直接面对,更为强大的魏国。那么他们能有胜算吗?只有当蜀国存在的时候,才能保持三国鼎立状态。可以说是蜀国加上东吴,两家制衡一个强大的魏国。这样才可以保持平衡,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那么他离灭亡也不会太远。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三方势力还是有实力悬差的。只有三方同时存在,才能制约一方的强大,一旦有一方被吞并,那么另一个等来的就是灭亡。

神出鬼化的用兵之术。

看过三国的朋友可以知道,在里面有一个用兵如神的人物。那就是蜀国的诸葛亮,其一生平着诡异的用兵之道。把一直处于弱势的蜀国,不断的变强,直到跟其他两大势力并称为三国鼎立。

其中有草船借箭、空城计,包括诸葛亮临死之前,交代属下做的事。

由于操劳过多,身体健康情况日况愈下,自知大限降至,然而此时正在北伐途中,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的身体情况不好,意图在诸葛亮死后趁机攻破蜀军,于是诸葛亮临死前交代亲近之人做一个木头人,穿上平时诸葛亮穿的衣服,拿着羽扇,从远处观来,似是真人,司马懿赶到时,见远处诸葛亮坐在轮椅上,恐诸葛亮未死而埋下计策引人入套,遂惊而离去,让蜀军有时间撤回蜀国。

还有其中的空城计,你感觉司马懿,能想不到吗?其实当时他已经知道诸葛亮,坐在城墙上抚琴,大开城门。其手下想冲进去杀掉诸葛亮,包括司马懿的儿子也是,司马懿连忙说到,诸葛亮用用兵如神,怕是此城中藏有大军,命其手下大军撤退。



其实这个时候,司马懿是早已看出来。此城空虚并没有大军埋伏,但他为什么没有趁机进去把诸葛亮给杀掉?那是因为他知道,一旦诸葛亮死了,三国平衡的状态就会被打破。那么曹操要他也没有什么用,后面肯定会拿他开刀,找个理由给他干掉。所以说聪明的人都不会,在没有实在把握的情况下,打破这个平衡。

本篇由伯乐说历史独家原创回答。未经本人同意禁止转载。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一下。带你们解答另类的历史问题。

祝大家生活愉快!


伯乐说历史


夷陵一把火烧的蜀国国力直线下降,后期蜀国再也没有达到夷陵之战之前的鼎盛!



都知道刘备在夷陵败的一塌糊涂,差点性命不保,手下兵将几乎损失殆尽。最后狼狈窜逃到了白帝城!

刘备如此狼狈,为何孙权没有乘胜一鼓作气吞并蜀国呢?

孙权自身的实力不允许啊!刘备虽然战败,但蜀国还不至于不堪一击。曹丕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可能攻打吴国!



孙吴集团,这次战役几乎是举全国之力,在大都督陆逊的指挥下,一战反败为胜!刘备趁夜逃脱,跑到了石门山,差点被孙桓活捉了!由多名部将舍命掩护,最终逃到了永安城中!

吴将潘璋,徐盛等人欲主张乘胜追击,一举歼灭刘备。但大都督陆逊担心曹丕趁火打劫,造成两线作战,如果蜀汉再趁机反扑,将对东吴极其不利!随后撤军。

刘备战败后退守白帝城,此地是蜀汉门户,地势三面环水,一面朝山,易守难攻。蜀中将士也有4至5万人,一流将领马超,赵云,魏延等人,军事诸葛亮更是了得!



行军打仗,未虑胜先虑败!可能是赵云反对对吴作战,但又因其行事谨慎,作战勇猛的原因,刘备让他做粮草官,其实就是预备队,以备不时之需。正是这样的安排,刘备才平安回到了永安城!同时也震慑到了孙吴军。

曹丕早就想打东吴的注意了!在还是魏王时,刘晔曾劝曹丕:“此时,应该趁着刘备准备发动大战,我们也偷袭东吴,两下进攻,东吴灭亡不远,蜀汉也难独全。”

可是曹丕不是曹操啊,如果曹操活着可能趁此机会都完成了全国一统!

曹丕急着准备称帝的事,另外孙权的献媚,曹丕的高帽子戴的是特别高兴!



哪里知道孙权打完胜仗就开始翻脸不认人了!曹丕才知道上了孙权的当,等反应过来已经晚了!恼怒之下派徐晃,张辽,曹仁各领一路大军攻打吴国。可此时的吴国大将陆逊已经有了准备。错失了最佳战机,只能无功而返!



吴国虽然此次打了一个大胜仗,但他同时面临的也是前所未有的危机!当然孙权也为这一仗做了充分全面的准备。自从吕蒙夺取了荆州,孙权就知道这一仗迟早避免不了。所以才向曹丕称臣,承认曹丕帝位的合法性!暂时稳住了曹丕,才有了夷陵的胜利。



如果孙权不见好就收,继续攻打蜀国,就该换作曹丕偷着乐了!可能也就不存在后来的三国了。


先生与故事


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夺取荆州杀死了关羽。刘备失去荆州之后,就等于失去了北伐的最重要基地,也失去最信任的武将。刘备称帝之后,为了重新夺回荆州,以为关羽报仇为名,发起了对东吴的战争。刘备失去荆州之后,已经变成三国中实力最弱小的国家。刘备为了夺回荆州可以说是倾尽全国之力,刘备希望一举夺回荆州,甚至灭掉吴国。但是非常不幸的是,刘备在夷陵被陆逊火烧连营,刘备几乎全军覆没。



陆逊率领军队一直追击到永安一带,才率军回国。为什么陆逊没有率领军队继续西进,携战胜之威一举灭掉蜀汉呢?如果吴国有机会灭掉蜀汉,吴国不会轻易放过蜀汉。孙权不是不想灭蜀汉,只是实力不够而已。

刘备虽然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并不意味着刘备调集所有军队打击东吴。蜀汉少说也有十万军队,刘备带到前线的军队也就是四万人。刘备虽然全军覆灭,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军队都被杀死或者烧死。刘备逃到永安的时候,陆逊也曾经率领追到永安。但是赵云及时率领军队赶到永安保护刘备,刘备被打败了的散军也陆陆续续回到了永安。很快在永安附近聚集了两万多蜀军。刘备攻打东吴的时候并没有带多少一流武将前往,赵云、马超、魏延、诸葛亮等人并没有跟随刘备。这些文臣武将仍然没有受到任何损伤,孙权也没有把握一定能战胜这些人。夷陵之战主要战场在三峡以外,整个益州地区完全没有受到战争侵袭,益州内也相对比较稳定。蜀汉政权并没有因为战争失败而呈现瓦解的趋势。此时吴国想灭掉蜀汉不大现实。



俗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汉虽然弱小,但是地理防守优势非常明显。蜀汉向东只要守住永安一带即可,在北面只要守住汉中即可。刘备在夷陵战败之后,蜀汉兵力重点聚集在汉中和永安附近。魏延在汉中防备曹魏偷袭,赵云和诸葛亮则来到了永安一带。刘备、诸葛亮和赵云共同守卫永安,而且又占据地理优势,陆逊又有几分胜算?陆逊虽然非常厉害,但是不足同时抗衡他们三个。吴军进攻蜀汉一定要穿过三峡,运粮、运兵都非常不容易,行军打仗更不容易。蜀汉灭亡之时,陆逊之子陆抗曾经想趁机进入蜀地。结果罗宪仅用两千残军就抵挡了陆抗的三万大军。当时永安有两万大军,陆逊又能怎么样呢。



吴国打赢了夷陵之战,保住了既得胜利果实,保证了政权安全。但吴国并不是完胜,也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吴国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东吴多年的积蓄也消耗严重。东吴也因此被削弱。东吴也急需整顿国内,稳定国内局势。如果此时继续西进伐蜀的话,势必又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争夺。吴国能不能灭掉蜀汉尚且未可知,吴国能不能继续支持战争也存在疑问。所以对于吴国来说,见好就收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当时是三国演义而不是东西朝,夷陵之战是两个弱小国家之间的战争。北方还有一个最强大的魏国一直在密切关注这场战争。夷陵之战暴发之时,刘备为了防备魏国,留下最信任的魏延镇守汉中;孙权为了全力对付刘备,甚至不惜向魏国称臣,以避免两线作战。曹丕当时也是昏了头,在夷陵之战期间,硬是没有大规模军事行动。如果此时的曹丕突然出兵南下的话,战胜的结果真有可能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后来的事实证明,曹丕有点后知后觉。夷陵之战后没有多久,曹丕便南下伐吴。如果要是孙权和刘备僵持的时候,曹丕南下伐吴,那么战争的结果就难以预测了。

夷陵之战结束之后,孙刘两家都感受到了来自于曹魏的压力,两家都意识到双方共存的基础是孙刘联盟。战争结束后不久,双方又签订了新盟约,重新确立孙刘联盟。


依稀说史


其实,夷陵之战,不仅仅是东吴与蜀汉的事情,还包括曹魏的事情,只是后面这个事情比较隐蔽,不容易察觉。

我们先来看看蜀汉的,夷陵之战中,刘备大约是带了四万兵,而陆逊大约是五万兵,所以蜀军是比较少的,而且还是远线作战,吴军可以以逸待劳,而且不断的吴兵加入,所以蜀军是比较劣势的。

但是他也有优势,那就是他是顺江而下,不过,这个要是打败了,也可能是劣势,因为过来了,就可能回不去了。

根据蜀被灭的时候,蜀国的军力是十万零八千,这个是在魏灭蜀之战后的,如果算上那些被钟会、邓艾歼灭的蜀兵来看,蜀军应该有十二万左右。

做个简单的计算题,十二万减四万,就是八万,也就是说,即使刘备的夷陵军,全军覆没,那么蜀国也依然有八万,而有八万的蜀国,东吴要沿上而上打蜀汉,那难度可就大了,结果肯定是无功而返。

那我们再来看看吴国的,其实吴国没料到刘备会打过来,他们觉得刘备会吃这个哑巴亏,毕竟强大的是曹魏,蜀汉与东吴要是打起来,最开心的肯定是曹魏。

可是刘备与关羽的关系,还有刘备对荆州的执念,让刘备还是打下来了,而现在刘备是打退了,那对于吴国来说,与蜀国是闹翻了,而且魏国还在北面看着呢。

刘备败退白帝城的时候,徐盛和潘璋等人建议趁胜追击,肯定可以抓到刘备,孙权也拿不定主意,就问陆逊,陆逊认为曹丕的魏军正在虎视耽耽,不能追,果然,没一会儿,魏军果然来了,张辽,曹仁,夏侯尚,臧霸,曹真,张郃,徐晃全来了。

刘备一听说魏军来了,还皮了一下,他写信给陆逊说:魏军在江陵了,我也打算再东征,陆逊,你觉得怎么样?陆逊回信说:好了伤疤忘了疼是吧,再来,我打算让一个人再也回不去。


历史简单说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从蜀汉和东吴双方总兵力看起,再看当时曹魏一方的态度。从这两方面就可以看出东吴并吞并蜀汉的实力。

我是长史如歌,我用心聆听岁月里流淌的旋律,以文章再现历史中跳动的音符。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我将继续奉上自己对历史的见解。

一、蜀汉留有后手,东吴兵力不足

刘备失败后,逃跑到白帝城就停下了,并未继续返回成都。从地图上看,白帝城距离蜀汉与东吴边境不远,如果整个蜀汉军队都失去了战斗力,则陆逊大可继续追击,就算灭不了蜀汉,也可占领大片土地,而吴将潘璋、徐盛等人也主张一鼓作气继续追击,但陆逊还是下令停止追击,撤回东吴。这是因为蜀汉只是刘备率领的主力部队遭到毁灭性打击,但整个蜀汉尚有实力进行一战。

1.张飞遇害后,其所率军队未投入征吴之战

刘备伐吴时,兵分两路,一路由刘备亲率,进击秭归。关于刘备的兵力,据《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记载:

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

可见,刘备主力为四万人。后刘备在进军路上不断征召沙摩柯等夷人部队加入,最后到达战场的刘备所部蜀汉军队应为五万人左右。

一路由张飞率领,据《三国志·蜀书·关张赵马黄传》记载,约一万人,计划自阆中出,于江州会师。虽然张飞被部将谋害,但史无记载其所部去向,但以常理度之,张飞所部乃是蜀汉精锐部队之一,主将虽然遇害,但其他各阶层将官仍在,不至于发生部队没了主将立即一哄而散的情况,更大的可能是张飞所部没了主帅后,不适合立即投入战斗,留驻在了阆中。

2.刘备收拢溃兵,赵云所部也赶到了白帝城

刘备五万多军队,并非在夷陵一战全部死、降殆尽,而是有部分被击溃逃散。《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刘备到达白帝城后,对溃兵进行了收拢集合。此外,刘备在出征前,赵云对此次战争持反对意见,对刘备进行了劝谏,但“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这件事看似对赵云不信任,但江州是蜀汉重镇,赵云镇守此地,进可为刘备大军提供后勤保障,退可为蜀汉守住东大门。刘备败逃白帝城后, 赵云迅速领军赶到了白帝城,使得白帝城一带蜀汉兵力增强。

3.蜀汉尚有其余部队分驻各地

除了夷陵之战刘备收拢的溃兵、阆中原张飞部队、赵云江州部队,蜀汉尚有其他部队在各地驻守,如成都的留守军队、汉中的魏延部等,一旦到了鱼死网破的地步,这些部队集合起来仍然是比较强大的力量。而蜀汉在夷陵大败的当年,与诸葛亮不和的汉嘉太守黄元起兵反叛,很快就被平定。三年后,诸葛亮又率大军进行了南中平叛。可见,刘备率领的四万人并非蜀汉的全部家底。

4.东吴陆逊兵力不足以吞并蜀汉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载:

权命逊为大都督,督朱然、潘璋等五万人拒之。

也就是说东吴一方也是五万人,双方势均力敌,至少是差距并不悬殊,并非所谓以少胜多。东吴这五万人在守势下击败敌人有余,但进入崇山峻岭的川蜀之地,尽歼所有蜀汉军队,在诸葛亮、赵云等名臣名将尚在的情况下,显然是不可能的,反而会将吴军精锐葬送在川蜀之地,导致东吴实力大损。


二、曹魏很快就趁机进攻东吴

东吴和曹魏的关系及其微妙,孙权虽然向曹丕称臣,并在刘备伐吴的初期向曹魏求救,但曹丕不发一兵一卒。东吴一面与蜀汉交战,一面又防备曹魏。陆逊在夷陵之战大胜后,判断曹魏会进攻东吴,于是把追击刘备的军队撤回东吴。

果然,同年秋天,以魏国征东大将军曹休率舰队进军东吴洞口要塞为开始,曹丕开始了三年内三次伐吴的军事行动,东吴自保不暇,更是没有余力进攻蜀汉了,孙权更是派遣使者向刘备求和。


长史如歌评说:刘备在大败后,选择驻留白帝城而不退,即是向东吴宣示自己抵抗到底的决心,也展示蜀汉将会卷土重来的姿态,以至于《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
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
如果蜀汉无力再战,孙权又怕刘备什么呢?只能说明蜀汉经夷陵大败后,虽然元气大伤,但仍然有令东吴惧怕的实力。在这个前提下,东吴乘胜吞并蜀汉只能是痴人说梦。

本文为长史如歌原创,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经长史如歌二次创作,如有侵权,通知后定当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