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御前侍卫都带着刀,皇帝会不会担心被他们刺杀?

历史红尘


清代能够带刀的御前侍卫很少,至少是四品的二等以上侍卫,有这种特权的御前侍卫仅有两百人左右,其余大部分的侍卫都是禁止带兵器进宫的。

带刀护卫这个角色,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能够看到,通常都是武功高强,绝对忠诚的一类人。御前侍卫的历史也很悠久,只是各朝名称不同而已。

御前侍卫是清代特有的一种侍卫制度,御前带刀侍卫就是其中的一种。有人担心他们是否会对皇帝安全造成威胁,其实这种顾虑是完全没必要的。

为什么说御前带刀侍卫不会行刺皇帝呢?原因有以下四点:

首先,御前侍卫有着完善详尽的管理制度。

御前侍卫在清代是一种官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护卫。这种侍卫制度起源于努尔哈赤,它随着清朝皇权的不断集中而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制度。

不论是侍卫的等级名额,还是地位待遇,在清初时已有详细的规范。皇太极即位后,对皇宫警卫制度进行了革新,宫中的侍卫形成了独立的队伍。

侍卫的官制开始建立,这时的御前侍卫大多来自满蒙王公贵族和宗室子弟。到了康熙时期,侍卫制度更加的完善,所有的侍卫均有了职位和品级。

这一变化非常重要,不但给了御前侍卫名份和地位,而且还提升了他们的荣誉感。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御前侍卫的效忠决心,也是获得高官的捷径。

古代人讲究光耀门楣,有了这样的地位和待遇,谁会去行刺皇帝。

其次,御前侍卫都是根正苗红的皇亲国戚。

御前侍卫的选拔非常严格,忠诚永远都是放在第一位。清代的御前侍卫几乎全部来自皇帝统领的上三旗,这些家族都是皇室宗室或者是皇亲贵戚。

最初的上三旗为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由皇太极亲自统领,都是他的亲兵。后来多尔衮将正蓝旗换成他的正白旗,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清末。

这上三旗都是清朝皇室的宗室,在皇太极时期都相互沾亲带故,说白了就是一个大的宗室家族。从这里面选出来的侍卫,谁会去行刺自己的皇帝?

到了清代中后期,随着血缘关系的淡化,御前侍卫的选拔开始考察家底。除了出身要正之外,还要有家族和高官来保举,用以杜绝思想不纯之人。

有了祖上的沾亲带故,家族的举荐及相应的考核,基本杜绝了御前带刀侍卫行刺皇帝的可能性。行刺的代价是非常高昂的,没有人能承受的起。

再次,御前侍卫受到忠君爱国思想的约束。

清代旗人从小就要受到忠君思想的教育,忠于皇帝、忠于大清是他们一生恪守的信念之一。与清宫选秀一样,御前侍卫也是从小就被纳入考察范围。

有参选资格的家庭,从小就会对孩子进行各种教育与培训,忠诚爱国绝对是排在第一位的。家长从小就会提醒孩子,他将来的行为会影响到家族。

这也从思想上杜绝了御前侍卫的不忠行为,他所形成的忠君思想是不允许他干一些出格的事情。家族不允许,家室不允许,皇帝更不允许。

最后,御前侍卫有特殊的待遇且前途无量。

御前带刀侍卫的待遇最高,除了本身俸禄外,还会有各种补贴和恩赏。带刀侍卫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不但是扬眉吐气,而且还容易升迁。

御前带刀侍卫所穿的黄马褂,是多少大臣梦寐一求的殊荣,这对御前侍卫来讲,就是一种无尚的光荣。御前侍卫的朝服,比其他官员的朝服要特殊。

最重要一点就是升迁快,御前侍卫可以从最低的正六品快速升到正三品。除此之外,他们也可以外转,通常外转后的品级都要高于原来的侍卫品级。

很多御前侍卫将明珠、索额图、索尼、隆科多等人,视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大清的很多重臣都是御前侍卫出身,最终都成就了不世功勋。

因此,作为御前带刀侍卫,前途、地位、名声、待遇、荣耀等都有了,还有什么理由去行刺皇帝?整个家族等着他去光耀门楣,而不是等着满门抄斩。


野史也是史


带刀侍卫听起来,特别厉害,但是事实是清朝所有的侍卫,都带刀。那是标准装备。另外,清朝大内侍卫,都有黄马褂,那是大内侍卫的标准工作服。根本不需要什么再进行一次御赐。

当然不会,清宫侍卫是没有汉人的,清朝规定,侍卫必须是八旗出身,特别是上三旗和宗室当中,才武出众的人员,大约600人。另外侍卫亲军1400多人,也必须是八旗,最好是上三旗出身。朝带刀侍卫品级从6品到3品都有,越靠近皇帝的品级越高,这个级别的官员已经不愁吃不愁穿了,待遇非常好,没必要行刺皇帝,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


行刺皇帝,是要诛杀九族的。


强哥说历史


当然会担心了。皇帝连自己亲生儿子都做不到百分百的信任,更何况是外人?不过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清朝的御前侍卫是在当时的既有条件下,皇帝能选拔出的对自己忠诚度最高的心腹,不信任御前侍卫,那皇帝也没别人能信任了。

侍卫,望文生义,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仆人兼保安式的下等人。

御前侍卫,凭直觉,大家可能觉得就是当兵吃粮的皇家保安。

不过,清朝的御前侍卫不是这样的。因为当时的御前侍卫不是兵,而是中高级军官。

最低一级的蓝翎侍卫,正六品,比县官还要高两级。

高一级的三等侍卫,正五品,只比知府老爷低一级。

再高一级的二等侍卫,正四品,跟道台是一个级别。

最高级的头等侍卫,正三品,相当于今天少将级别。

所以说,清朝御前侍卫不是兵,而是官,并且级别还都很高。而正是因为御前侍卫的级别足够高,所以御前侍卫的选拔标准也是非常的严格。



首先,一般人不行,一定要是旗人。通常是满蒙旗人,汉军旗人很难被选上。

其二,旗人也分上三旗和下五旗,通常只有上三旗才有资质当御前侍卫,下五旗虽然偶尔可以“通融”,但跟上三旗有区别。下五旗选上侍卫后,被称为“入上三旗行走”。相当于现在的借调性质。

第三,仅有上三旗身份也不够,被选拔者的出身一定不能低,官X代是最低标准,并且光有官位还不行,被选拔者家里要有世代相传的爵位才行。

第四,满足以上三点还不够,被选拔者一定要弓马娴熟,要有文化,也就是必须要文武全才才行。文盲是不能当御前侍卫的

综合上述招聘条件可以看出,这哪是选御前侍卫?这完全就是选拔朝廷的预备干部。满蒙上三旗出身,家里还有爵位,当选者还是文武全才,这种人本来就是上等人,在皇帝身边再混上几年,未来肯定是前途无量。

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

御前侍卫通常到了三十岁左右就会皇帝派出宫做官。好一点的留京任京官,稍差的去外省任外官。有清一朝,许多满蒙出身的将相在年轻时都当过御前侍卫。

比如康熙朝的两大权相索额图、明珠,乾隆的小舅子傅恒,死后追封郡王的福康安,大清头号贪官和珅等,都做过御前侍卫。

所以实际上,清朝的御前侍卫机制,名为选拔侍卫,实际上就是皇帝选心腹

。某人一旦被选上,除非是脑袋特别不开窍的笨蛋,否则一定会受到重用。而正是因为有这种奖励机制,再加上能被选上侍卫的人,都是上等人身份,因此御前侍卫基本上不可能有刺杀皇帝的心思。

除非,这人的脑子有毛病。不过脑子有毛病的人,他也选不上侍卫。

总体而言,清朝的御前侍卫不是一般人,有资格被选拔为御前侍卫的人,家里都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再加上被选上后,政治前途无量,几乎没人会放着好好的侍卫不做,去做杀皇帝这种诛九族的事。所以皇帝对御前侍卫的总体信任度还是极高的。



另外,说几点关于侍卫的冷知识。

一,皇帝都有疑心病,某几位清朝皇帝连亲生儿子都不信任,他们对御前侍卫自然也不会绝对信任。所以清朝的御前侍卫中,其实也分绝对心腹和一般心腹。

至于区分标准,很简单——是否守内廷。

紫禁城大致以乾清门东西延长线为界,北边叫内廷,南边叫外朝。守外朝的侍卫,负责外朝的各处大门,守内廷的侍卫,负责内廷的各处门户,尤其是乾清宫。

由于皇帝平时读书的南书房,日常办公的上书房,休息的养心殿都离乾清门不远,所以守乾清门的御前侍卫级别最高,这与守卫外朝,平日里基本见不着皇帝的外朝侍卫有天差地别的身份差距。


二,内廷侍卫还有分级!至于区别标准也很简单——就看是否带刀。

前面说了,皇帝有疑心病,所以皇帝最信任的侍卫,也就是能陪在皇帝身边的侍卫,都是不能带刀的。为啥不带刀呢?原因想必你懂的。

所以实际上,清朝带刀的侍卫都站的离皇上都比较远,皇上身边不带刀的那几位才是最尊贵的御前侍卫。

当然,皇帝出巡时,情况就不一样了。所有侍卫都要佩刀。比如下图中所绘:乾隆皇帝下江南,身穿黄马褂的御前侍卫都佩刀,但他们不能近皇帝的身边。皇帝的近身安全由身边的太监负责。(太监不佩刀)



三,后宫没有御前侍卫,整个后宫的安全由太监负责。

清朝的后宫,除了皇帝外,任何带丁丁的男人都不能进,包括年满十岁的皇子。由于不能让成年男性进后宫,所以清朝大内的门禁分为内锁和外锁——内锁由太监管,外锁由内廷御前侍卫管。门禁权力以太监为大,早起时由太监在门内吆喝,门外的内廷御前侍卫才开锁,否则到了时辰也不能擅开门。待外锁开了后,太监开再内锁,完成开门程序

这种繁琐的开门规矩,其实就是防内廷御前侍卫的,不准他们擅自入后宫。

而又由于侍卫不能入后宫,所以清朝的后宫警卫工作由太监负责。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好笑。太监那种半阴半阳的残废人,怎么保护皇帝安全?你还别笑,当时的太监,还真有一些徒手的搏击高手。

因为后宫不能有侍卫,但谁也不能保证后宫不进贼,所以历朝历代,皇帝都会吩咐大太监在太监中挑选出一部分身体健壮的太监出来,让他们练习空头搏斗之类武艺,负责保护皇帝和后宫娘娘们的安全。

这类太监,在清朝被称为“技勇”。(武功高强的太监是真实存在的,当然,太监不能佩刀)



而在“技勇”太监之中,皇帝还会挑选几个或者十几个特别能打的,负责自己贴身安全。

基本上,皇帝只要在后宫,走到哪,他们就得跟到哪。这是死命令,死规矩,皇帝在他们面前没有私人空间。


Mer86


会担心,毕竟皇帝是疑心最重的人,整日如惊弓之鸟般活着,生怕有人要杀他,然后把自己的皇位夺走。

但对于御前侍卫这个群体,皇帝的疑心病还不是那么重,因为御前侍卫是清朝特有的一类官职,是清朝皇帝特意选拔出来的忠诚度最高的心腹,一般人是当不了御前侍卫的。



清朝的御前侍卫可不单单是个给皇上看家护院的保安,他们在清廷的官僚系统里都是有固定品级的,而且品级还不低。

从品级上看,宫廷侍卫的品级主要分四级,蓝翎侍卫为正六品,三等侍卫为正五品,二等侍卫为正四品,一等侍卫为正三品。

而且同样是宫廷侍卫,远近亲疏的分别是非常明显的。宫廷侍卫隶属于侍卫处,由领侍卫内大臣统管。但是,领侍卫内大臣只负责管理大内侍卫,因为大内侍卫只在大内护卫,距离皇帝比较远,距离皇帝比较近的是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他们就不归领侍卫内大臣管了,而归御前大臣管,而御前大臣一般都是由满蒙亲贵王公充任,意义非凡。

所以,皇帝也不傻,他把最贴心贴肺的人放在自己身边,由最贴心贴肺的人管着,这样就基本万无一失了。



更何况,能够担任御前侍卫已是一种殊荣。

一般来说,宫廷侍卫由上三旗满蒙勋贵后代之中选拔而出,下五旗中虽有,但为数不多。汉军旗的旗人想要成为御前侍卫,那简直是难上加难。而且,也不是说什么上三旗的勋贵后代都能选上,还得淘汰,选出弓马骑射俱佳,诗词歌赋兼长的人充任,可谓文武全才。能成为御前侍卫,已经是对一个人家世和个人能力最大的认可。

另一方面,御前侍卫看起来是侍卫,但实际上就是储备干部,只要有合适的机会,皇帝就会把你外放出去做官。比较多的情形是,把御前侍卫外转为副都统、陵寝总管、八旗察哈尔游牧总管之类,也有一些被外放到绿营去担任副将、参将等。当然,最吃香的一批人则被改任文职,比如担任一些京官,或外放到外省担任封疆大吏等,这类人往往在日后跻身政界,扶摇直上,成为清朝皇帝绝对的股肱亲信,诸如索额图、隆科多、傅恒、和珅等,都是通过做御前侍卫转文职这条路升上去的。



既然当御前侍卫是对一个人最大的认可,还有这么好的前途和出路,你本应该感恩戴德好好干,却又为何要刺杀皇帝呢?


达摩说


并不是阿猫阿狗,都能当上的清朝皇帝身边的侍卫,别看御前侍卫官小,但要进入大内皇宫,出现在皇帝的眼皮底下,都得“根红苗正”!

其实,让贵族世家子弟来皇帝身边当保镖,并不是清朝皇帝突发奇想的政策,而是延续古代传统。这御前侍卫,在汉代叫郎官,选的都是为当今朝廷大官的青年才俊,或是门阀大家子弟。除了自身家底硬,还得有颜值。你想若来人满脸麻子,样貌丑陋,整天在皇上眼前晃来晃去,自然煞风景!

一般郎官,任期是三年,主要跟皇帝混个眼熟,顺便熟悉官场规矩,若你能力强,自然会予以重任。郎官阶段,是特别重要的“实习期”。

清朝的侍卫,主要选自在京的八旗子弟,“满洲第一美男子”和珅,就是这样入选御前侍卫的。期间凭借个人出色的能力,和珅会四种语言(满、蒙、藏、维),再加上擅长溜须拍马,不出意料得到乾隆的赏识。

至于这些带刀侍卫,为何不造反呢?

他们都是八旗子弟,整个家族都住在京城,其实也被皇族囚禁在京城,这种制度,自古就被称作“质任”,东汉时,董太尉要迁都长安,首先动的三百户贵族世家,袁绍叔父袁隗就在迁徙队伍中,后来袁氏兄弟起兵反董,袁隗成为第一个刀下鬼。

就是说,只要这些侍卫敢动皇帝一根毫毛,他们的家人免不了要受到牵连。再说,当侍卫只是他们进入官场的第一步,论能力论影响力都是菜鸟,即便真杀了皇帝,也轮不到他们登上皇帝的宝座。

若真有野心,那就站好侍卫的岗,等日后发达了,造反也不迟。不过纵观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也没有哪个侍卫有造反之心,哪怕像和珅、鳌拜...


本草百晓生


清王朝御前侍卫不会刺杀皇帝吗?

一,消除一个误区,大清御前侍卫不是武侠小说中,象梁羽生写的《七剑下天山》中的江湖上的绝顶高手。他们全部是满清贵族子弟,是既得利益集团。这些御前侍卫,后来不是升官,就是发财。他们为什么要毁了自己的锦绣前程,刺杀皇帝呢?

象索额图,明珠,和绅,鄂尔泰,都曾做过一等御前侍卫。

二,自己的祖宗十八代,三大姑八大姨都被查清了,除非想断子绝孙,否则不会刺杀皇帝!


南雷霆峰


我们要知道除了清朝的御前侍卫,历朝历代帝王身边都有带刀的侍卫保护帝王的安全,我们从各种影视剧和艺术作品中也能探究一二。

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精彩的同时难免会生出一个疑问,艺术作品中那些刺杀皇帝的为何不买通皇帝身边的侍卫直接伺机取了皇帝的性命呢?作为皇帝身边御前侍卫都带着致人伤亡的武器,皇帝会不会担心他们刺杀自己?

首先我们要知道皇帝是不会担心御前侍卫行刺于自己的,因为有几方面的原因,御前侍卫只会尽职尽责,断然不敢刺杀皇帝本人。皇帝遇到身临险境的时候,御前侍卫都会不惜任何代价救出皇帝,包括以自己性命为代价也要保证皇帝的人身安全。

御前侍卫经过严格的选拔

清朝的御前侍卫和大内侍卫都属于一个叫侍卫处管理,侍卫处的职责不但要保证皇廷内院的安全还要为皇帝选拔御前侍卫。

一个大内侍卫要成为御前侍卫当然首要条件就是知根知底,一般清朝皇帝都是从直接统领的上三旗挑选。

清朝时期的汉人是不可能成为御前侍卫的,另外清朝建立之初的御前侍卫都是由皇族贵族之内选出。后来随着侍卫职业的发展才让上三旗有了御前保护皇帝安全的机会,到了清朝中期,武举人也有了做皇帝御前侍卫的机会,经过层层选拔,并且调查参加科举之人的背景。

清朝的御前侍卫不但要武艺高强,还要有清白的家世,还要相貌出众并且有一些文采。

御前侍卫的家族亲人都在皇帝掌控之内

皇帝对御前侍卫知根知底外,还要把御前侍卫的家族之中的亲人保护起来,这个保护可以理解为控制起来,也可以理解皇帝为了让御前侍卫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心全意的保护皇帝的安全。

如果一个御前侍卫倘若行刺皇帝,或者对皇帝生出二心的话,他的家族都要受到牵连,其亲人身首异处。反之,倘若一个御前侍卫表现优秀,他的整个家族都会受到无限的封赏,其亲人也是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御前侍卫从小就被灌输忠君思想

不但是御前侍卫,清朝时期的全国上下都在被灌输忠君思想,特别是侍卫灌输的更加深刻。

侍卫处从开始选拔一些孩童进行训练,经过教导让这些孩童慢慢成为文武全才,并一直灌输忠君思想,让他们从小就认为自己生下来就是为皇帝而生,为保护皇帝而战死是无上的荣耀。

让他们认为成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是无限的荣耀,也是整个家族的光荣,如此思想禁锢之下,御前侍卫都是为了保护皇帝不惜自己战死,断然不会生出刺杀皇帝的想法。

御前侍卫个人待遇好,升迁机会大

御前侍卫在乾隆时期虽然只是区区的三品官,但是这个三品官衔可以说比当朝一品大员还要荣耀。御前侍卫在回乡之时,当地的父母官都要出门跪拜,可见御前侍卫地位,另外御前侍卫可是见官大三级的人物。

不但如此,御前侍卫升官的机会非常大,我们熟知的和珅就是御前侍卫出身,区区数载就能从一个御前侍卫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可见御前侍卫升迁道路让其他官员望然兴叹。

御前侍卫的俸禄,封地,禄米等等加上立功赏赐等等收入那不是一般的高,堪比几个一品大员俸禄的总和。

皇帝对一个御前侍卫如此恩威并施,御前侍卫也不可能生出反叛之心刺杀皇帝吧。自己的性命是小事,一个家族的性命关系重大,并且皇帝都有恩于御前侍卫,御前侍卫也不可能忘恩负义去刺杀皇帝吧。

刺杀皇帝对于御前侍卫来说得不偿失,首先是失败几率非常大,失败之后也就代表着自己全族都要首身异处,自己背上万世弑君的恶名,古代把名节看作比性命还要重要怎么会做出忤逆之事呢,自然作为清朝皇帝也是不会担心御前侍卫会刺杀自己。


豫北老崔


在整个清朝时期,反清势力一直如同燃烧不尽的野草一般顽强,从多尔衮带兵入关到溥仪退位,都不曾真正的消亡过。

比如早期盘踞在江南地区的南明、比如投而复叛的吴三桂、比如嘉庆年间杀入紫禁城中的白莲教、比如咸丰年间兴起的太平天国、比如伏杀了僧格林沁的捻军、比如孙先生主导的同盟会等等,都一直或者中途致力在反清事业中。


在这些反清势力的威胁下,清朝皇帝当然感受到了危机,生怕自己的生命遭受到威胁。

而面对着这样的情况,很多人也肯定产生了好奇,好奇那些清朝的御前侍卫们为什么会对清朝皇帝那么忠诚、为什么清朝皇帝丝毫不担心御前侍卫会和外界勾结危害自己的生命。

担心是多余的

说实话,大家的担心其实非常多余,因为那些御前侍卫根本就不可能会加害清朝皇帝。

在清朝时期,挑选御前侍卫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旗人出人。

如果不是旗人出身,那么很难能成为那守卫在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


而作为旗人,基本上就很少有人会对皇帝产生仇恨的感觉。

这点不像是对清朝皇帝有着血海深仇的汉人,清朝皇帝以及整个清朝给旗人带来的利益让他们不会做出任何伤害清朝皇帝的举动。

毕竟旗人特殊的身份、特殊的福利就是清朝皇帝给予他们,要是他们与外界勾结杀害了皇帝、推翻了清朝,那么他们又置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于何地呢?

一不小心,自己以及自己的族人就可能人头落地,有点家庭责任感的人都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相反,他们还要保护好皇帝、让皇帝不受到外界的伤害,只有这样,他们旗人高于人一等的权益才能一直“永久”保存下去。

另外,如果保护好了皇帝、讨得了皇帝的欢心,他们自己还能加官进爵,享受到那天下人都羡慕的荣华富贵。

和珅、明珠、索尔图、隆科多、索尼等人的人生经历就很好证明了这一点,作为从御前侍卫成长起来的重臣,他们一直以来都如同榜样一样激励着众多御前侍卫们,激励着这些御前侍卫们兢兢业业地工作、激励着这些御前侍卫们更加卖命地保护皇帝。

旗人侍卫也很难伤害得了皇帝

最重要的是,即便旗人们成为了御前侍卫,也不是那么容易能伤害得了皇帝之身的。

一般来说,清朝的御前侍卫主要分为四个等级。

最低等级的是蓝翎侍卫,他们人数总共有90人,不过虽然说是御前侍卫中等级最低的侍卫,但是他们却拥有六品的品级,比一县之官还要大。


排行第三等级的是三品侍卫,人数一共有270人,拥有五品品级,地位等同于同知(知府的副手,副市长)。

排行第二等级的是二品侍卫,人数一共有150人,拥有正四品品级,地位等同于知府(市长)、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等。

排行第一等级的是一品侍卫,人数一共有60多人,拥有三品品级,地位等同于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顺天府尹(北京市长)等。

这些侍卫等级虽然很高、前途虽然非常无量,但却非距离皇帝最近的人,真正能离皇帝最近的人是那些由本身是王公大臣、宗氏子弟充任的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散秩大臣。

只有这些人才是真正掌控了侍卫调度的人,以他们对皇帝的忠诚,他们不会让任何侍卫有伤害皇帝的举动。




汉人侍卫

当然,除了旗人之外,汉人也是可以当皇帝侍卫的。

汉人如果想要当皇帝侍卫,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得成为武举进士。

不过汉人侍卫和旗人侍卫不同,汉人侍卫一般会被安排在比较外围的区域,很少能直接靠近得了皇帝之身。


还有,在前途方面汉人侍卫也比不过旗人侍卫。

一般来说,旗人侍卫外放基本都可以官升一级成为朝野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但是汉人侍卫就不同了,没那么好的待遇。


孤客生


在清宫影视剧中,会出现这样一群人物,他们身着官服,遍布于皇宫的各个角落,负责保卫皇帝的安全,这些人就是清朝御前带刀侍卫。古今中外,越是富贵之人,越担心自家的身家性命,因此,达官贵人们请保镖是很正常的现象,作为封建王朝万万人之上的皇帝,拥有保卫自己安全的侍卫自然十分正常。

清朝皇帝

不过,有一个问题依然是令大家疑惑不已,侍卫的作用固然是保护皇帝安全,但是,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众多侍卫之中,会不会出现监守自盗的人呢?这些本身就带着刀,还离皇帝很近的侍卫,如果起了反心,皇帝势必十分危险。那么,皇帝有没有担心他们被自己的侍卫刺杀呢?既然存在这种可能,为何御前侍卫可以带刀?皇帝难道不会担心被他们的御前侍卫所刺杀吗?

清朝侍卫朝服

清朝皇帝之所以不担心被御前侍卫所刺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选拔御前侍卫的标准比较严格,因为有种种限制,所以普通人根本不易当选御前侍卫一职。据《清史稿》记载,在清朝初年,御前侍卫在上三旗满洲、蒙古子弟中选拔,这些人首先就排除了上三旗中的汉军,更别说对清朝抱有敌意的其他人了。

因此,仅身份的要求和民族条件的限制,就已经将一部分有着刺杀之心的侍卫排除在外。只有在清朝后期,御前侍卫的挑选标准,才逐步扩大到了不论旗分的八旗世职人员和武进士,但是,对于这些人员都要求其履历身世清白,自然在根本上就已经限制了刺杀皇帝的可能性。

侍卫腰牌

第二:御前侍卫地位本来就很高,前途也十分远大。御前侍卫是巩固皇权的存在,也是为满洲贵族官僚子弟提供入仕的一条捷径。满洲权贵子弟想要入仕,不需要通过十年寒窗苦读来获取功名,满清所实行的侍卫制度,就是为了这些满洲子弟所实行的政治特权。比如乾隆的宠臣傅恒、福安康父子,都是通过御前侍卫一职踏上仕途,他们是皇帝身边最受宠幸的头等带刀侍卫,后来又颇受皇帝宠幸和信任,为满清立下汗马功劳。

乾隆狩猎时身边的侍卫

由此可以看出,御前侍卫一职对于满洲权贵极具吸引力,因为它可以在维护皇权的同时,又让满洲权贵官僚政治特权世代沿袭。在这种特定的政治条件之下,所选拔出来的御前侍卫,必然是对满清皇室尽心效力之人。如此一来,想要刺杀皇帝的御前侍卫几率必然大大降低。

晚清侍卫

第三:即便是从武进士中挑选的御前带刀侍卫,也要通过严格的考察才能入职。一是为了保障皇帝的安全,二是为储存武将人才做准备。据史料记载,御前带刀侍卫中确实有“汉侍卫”,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武进士出身。他们由皇帝统一挑选,经过一系列的培养考察之后,才有资格在皇帝身边担任侍卫。除了清白的出身家世以外,对于以前侍卫的相貌、气质、特征、才干都会有人进行专门的观察了解。

因为,御前侍卫不仅是负责皇帝安危的保镖,他们也是皇帝的一支私人部队,比如在清朝初年,皇太极就曾率领他的御前侍卫攻克过锦州城。由此可见,能够参与军事作战的御前侍卫,必然是皇帝的心腹重臣,深得皇帝信任。所以这样的人又怎么会刺杀皇帝呢?


鸢飞九天2018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答案

不是不担心,而是把控制控制在最小的可能。

问题问的清朝咱们就说清朝

能当御前侍卫需要严格的考核。

能当御前侍卫要多级考核,出身呀家室呀,确保都是皇家的利益共同体,还有一些皇帝儿时的伴读、玩伴等等,这种一步登天荣华富贵的职位,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

比如皇太极的四十名侍卫,分别来自皇亲,蒙古勋贵之子,满族官员的儿子或者皇太极自己包衣奴才的儿子。

比如御前侍卫中的内廷侍卫,这是整个紫禁城最为接近皇帝的存在,因此为了保证侍卫的忠诚度,内廷侍卫只能从皇帝亲自统领的上三旗也就是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这三旗之中挑选。因为有所谓汉八旗满八旗蒙八旗的区分,早期是不考虑汉人的。

钱多事少升职快,傻子才当刺客杀皇帝

皇帝侍卫的待遇很高,地位也非常尊贵。侍卫以天子侍从身份而得以使用,也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待遇。还有更重要的是侍卫的升迁调补途径比其他人员要宽得多。正是因为侍卫制度的特殊性的优厚待遇,成为满洲贵族官僚子弟不必通过考试而获得高官厚禄的一条终南捷径。

有机会接近皇帝,这可是最快的升值道路,光看看御前侍卫出身的满清朝廷高官,就知道有多厉害了,御前侍卫出身的最后位极人臣的明珠、索额图、索尼、隆科多、和珅、肃顺等。

其他的保障措施

能当御前侍卫,都是有相当家世出身的,你要是敢舍得一身剐敢把皇上拉下马,那就要打上一家一族人的姓名,就算是你是为了继位者,想当个扶龙派,也要考虑能不能成功,成功后对你是兔死狗烹还是恩赏有加。而且清朝皇帝的权势还是很稳定的,没什么子逼父王退位的机会。自然都是选择继续当这份有前途有钱途的职业。

另外御前侍卫内部有很细致的划分,各有责任相互监督,出了事情又有连坐,同一班人都会互相监督,想找机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