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人物王進沒上梁山,作者為什麼要漏筆不寫後來?

溫柔210050479


在回答此問題前,筆者先陳述一下自己的看法,餘以為:《水滸傳》的作者並非是漏筆沒寫王進的後來,而是在他教完史進武藝後,其在書中的“使命”已經完成,以後也就沒有必要再寫了。

那麼,作者為什麼在此書中讓王進首先出場,而後又“匆匆離去”呢?我以為,作者是想借王進的出現說明以下三點:首先要說的是,當時朝廷的重權並非都由奸臣掌控,即像梁山宋江之流所說的“奸臣當道”。王進在受到高太尉刁難後,唯一出路就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走哪兒去?鎮守邊庭的老種經略相公所在之處~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是何許人也?北宋重臣、邊疆名將种師道!王進之所以把投奔他作為唯一選擇,一定有兩點自信,一個是不僅會被种師道收留,且還會給他職位做。其二便是身為“國防部長”高太尉即使知道了從此也就奈何不了他了。所以,作者要說的第二點也由此而透出,那就是:嘯聚山林、打家劫舍並非是落難之士的唯一出路。比如王進的徒弟史進,在夥同朱武三人殺了官軍後,也不肯在少華山落草做山寨之主,而是要去尋找師父王進。那麼他尋找王進僅僅是為了看看師父嗎?非也,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投奔師父也去做官。請看“我是個清白好漢,如何肯把父母遺體來點汙了。你勸我落草,再也休題。”這是朱武勸他做寨主時他所說的話!

作者要透露的第三點是:王進不僅看問題比別人透徹,安排上也比別人精明、細緻。與高太尉見過一面後,他便得出了“俺的性命如今難保了”的結論,在“不怕官,只怕管。俺如何與他爭得!”的情況下,巧妙的打發了兩個伺候他的牌軍,一走了之。在史家莊史進挽留他時,他一是深知史進保不了他,反而還會連累史進。二也不想就此放棄功名養老,於是還是果斷告別了史進、投奔了延安府。假如以後的林沖若是吸取了王進的經驗,在高衙內兩次騷擾妻子後,深知“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著”的道理、也一走了之的話,豈不省去了以後的諸多麻煩麼?!

本回答純屬個人見解,不妥之處,敬請指教!






把盞常聊


王進年輕時暴打過高俅,後來高俅當了宋朝的太尉,掌管天下兵馬,如果王進上了梁山,高俅去梁山招安時,看見王進得是什麼心情?



荒村釣叟


作者通過高俅發跡成為高官,上任弟一天即報復王進,讓人們看到人奸臣的小人得志嘴臉,然後王進出走延安府,使史進,魯達,李忠出場,王進使命完成。。逼上梁山,只要有一線生的希望,就不會上梁山為盜。不是作者漏筆,是沒有繼續寫的必要了。寫王進,是為了引高俅出場,高俅作為奸臣,上任第一天就公報私仇,王進作為忠臣之後,即然有處投奔,即不會上梁山去做強盜,也不會為奸臣驅使,做為《水滸傳》中真正的孝子忠臣,作者故意漏寫了王進的後來部分。整部《水滸傳》就是指寫一夥亂臣賊子為害人間的從開始到滅亡的過程。在作者心中,一日造反,終身為賊。高俅為代表的奸臣利用-宋江徵遼,徵方臘,徵田虎等,不過是其狗咬狗的爭鬥。也不是為國家利益著想。

“國家將亡,必有妖孽。”從第一章,京城瘟疫,引出洪太尉放出妖魔。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被放出。

王進是《水滸傳》中唯一一個真正的的忠臣孝子。忠臣孝子乃國家的棟樑,本來在京城為天子訓練禁軍,無奈奸賊擋道,無奈只好遠赴邊關。

在古代,真正的忠臣孝子是絕不會為非作歹,去幹殺人放火的勾當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王進寧死也不會去梁山作叛賊。那些認為梁山好漢應該有王進想法的讀者,是不明白下人對忠臣的要求的。

《水滸傳》結束,高俅等奸臣仍在把持朝政,作為忠臣的王進即使出面也無出頭之日。

因此,不是漏筆不寫,而是無法寫,總不能讓奸臣指揮忠臣去為忠臣服務吧,無進也絕不會再與史進見面!


南極冰火


我是讀水滸的桃花。



與其說大家在遺憾為何施耐庵沒有交代王進的結局,不如說大家在遺憾王進為何沒上梁山。

首先,必須澄清一個概念,梁山水泊對於北宋末年苦苦求生存的人來說,是無路可走時被迫選擇的最後一條不是絕路的暫時生路,但凡還有退路,是都不願落草為寇的,當然本就是職業土匪的除外,有野心要趁此機會博一把的人除外。比如史進在大鬧史家村後少華山邀他做大當家,他的選擇是不願辱沒清白身家要去投奔王進從軍;比如楊志的跑官綱被林沖當投名狀劫走的時候,王倫陳述楊志東京一行必然無果,力邀楊志坐把交椅,楊志婉拒;比如魯智深前往大相國寺被李忠周通邀請落草桃花山,魯智深發言既然出家為何又落草;比如村店寄書金蟬脫殼的宋江過樑山抵死不上山;比如林沖寧肯在滄州城草料場裝孫子若不是風雪山神廟無路可走也不願落草;比如曹正獻計幫助魯達楊志智取二龍山後毅然下山要繼續做自己的本分生意;比如李家莊莊主李應在宋江求上門來時的閉門不見等等,梁山是最後的退路,並不是好的出路。



明白了這一點後,再來看王進就容易了。水滸正文第一個出場的人物是高俅的發跡,第一個出場的好漢是王進的出走,第一個出場的梁山好漢是史進的墮落,第一個出場的施耐庵明顯有褒獎贊賞態度的是史進父亡沒,這些第一個其實符號性質更濃,他們組合起來就是一副亂自上生亂已至底、宵小發跡英雄出逃、老去的傳統謝幕新生的力量坍塌、從廟堂到村野的全面崩潰。



第一個出場的好漢王進 偏偏沒有上梁山,在他經歷了林沖類似的禍從天降時,他瀟灑地棄功名如糞土,卻未放棄平生之志,選擇了投西軍去邊庭建功立業,他演繹的是林沖另一番的人生,其境界比林沖有云泥之別。



施耐庵除了沒安排王進上梁山外,也沒寫王進是否投西軍有果,這就是很高明的安排了,神龍見首不見尾不僅讓人回味無窮,更讓人開始思考這樣一個亂世裡王進的選擇究竟是不是一條出路?王進是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呢?還是如無名頭陀一樣死在十字坡一樣的黑店裡了?是如史文恭欒廷玉一般在某個大戶莊上做了打手呢?還是如武松洪教頭一般做了莊客?還是如薛永口裡的主輩一樣在老種門下也被小人排擠流落江湖呢?還是和呼延灼一樣一起在對抗金人的入侵裡血染疆場了?



這樣留白的回味無窮是很高的水平。同樣水滸裡有一個現象,就是隔一段就有一個不上梁山的高人出場再消失,王進、十字坡無名頭陀、蜈蚣嶺王道人、欒廷玉、史文恭等等。


桃花讀水滸


一哥“俗人讀水滸”之——

王進真的是個影兒

多少人讀水滸一直認為王進這個人物要麼是多餘的,要麼是個無足輕重的引子,要麼是作者要隱藏什麼意圖,也有諸多猜測推論臆想,不一而足,俗人初讀也有同感,但還是覺得王進這個人物的勾畫其實就是一個影兒。

其一,王進是個社會影兒,王進大小也算個“官二代”,從家境看也是個混日子的三流教官,軍備鬆懈時乾脆寫個請假條賦閒在家,說他假病證據有三,一是點名不到喊叫到;二是病後挑擔行千里;三是一招打翻九紋龍。說他害病也是真,是社會病,麻木到大帳易帥尚不知,事後抬頭才知道,逃出帥府到邊關就為保全性命, 老爸與人家切蹉個武藝竟打得高二哥三四個月不起,也是鬥狠之徒。王進此一去,如泥牛入海再無消息。其實王進的麻木、逃亡、無奈、消逝何嘗不是整個社會的影兒啊。

其二,王進是個好漢影兒,王進身為八十萬禁軍教頭一員,想必武功還是可以的,從一招打翻九紋龍來看,武功應該不輸於林沖,也算得上一位好漢,這位好漢在蒙受高俅打壓殘害之時,一是選擇了遠走他鄉,避開禍亂,二是選擇了投靠邊庭的部隊,這也是其他一些好漢的剛開始的選擇,連宋江還勸武松將來到邊庭立功呢,眾人最後不都成了進行征戰的工具嗎?雖說後文未見王進建功立業,也或許老死軍中,也或許歸隱山林,總之應該是善終的,較之於林沖,真是有靠山誰還上梁山,有活路誰還尋死路,林沖雖說在梁山活了下來,但自從上了梁山,實在成了殺伐工具,全然沒有了一點人性色彩,雖生尤死啊。

其三,王進是個結局影兒,王進消失的結局又何嘗不是眾人的結局啊,雖說是轟轟烈烈,但始終也融不進朝廷的格局,無論如何表現,你宋三哥臉上的金印都在,你造反的檔案都不會抹去,你掛上了忠義大旗,也是一夥打著忠義旗號的賊,不會也不可能有好下場的,也必將消亡貽盡。

史進沒有找到師傅,他是永遠也找不到的,因為王進從一開始就是個影兒,而且是個消亡的影兒。





一哥於一


一部好的小說始終在講故事,而不是靠作者的大段獨白來引人入勝。

《水滸傳》中的王進就是一個引出故事的人物,施老先生通過高俅官報私仇,逼的王進攜老母遠走延安府的故事引出了《水滸傳》的第一條好漢一一九紋龍史進,王進在水滸傳中的使命就結束了,如果再繼續描寫王進,那不但有畫蛇添足之嫌,也顯的施老先生的格局太小了點。

史進和王進學成了十八般武藝,史大郎已經聲名遠播,且和魯智深戰五六十合不分勝負了,魯智深.林沖.楊志.呼延灼武功都在同一個擋次上,而王進畢竟是史進的師傅,如果再把王進弄上梁山,你說玉麒麟盧俊義.大刀關勝該多尷尬?

所以施老先生也只能把王進做為一個引子人物來寫了。

由王進引出史進,由史進引出少華山的神機軍事朱武.白花蛇楊舂.跳澗虎陳達,繼而史進遠走延安府尋師,遇到魯達魯提轄,魯提轄又三拳打死了鎮關西,就這樣將故事鋪開並把故事寫的高潮疊起,跌宕起伏,不能不說施老先生對書中人物安排是用了一翻苦心的。


用戶2394723182969王


前言

水滸傳裡唯一神龍擺尾的是王進。這個尾擺得極為神奇,遙看龍頭,不見龍尾。這個初開篇章的人物,本來頗有英雄之光,響徹寰宇,照亮天地。可峰迴路轉,剛樹個形象,就雲遮霧鎖,不見蹤影。

這多少讓讀者扼腕嘆息,原本梁山座次排名,有他一席之地。可他偏偏隱姓埋名,了無音訊。這無形中給諸位留個念想,他去了何方,為何只是曇花一現?

本來以他本事,可青史留名。混個天罡之位,不在話下。到如今潛龍翔底,泯於亂世。他的結局,到底是身死還是善終,始終是一個謎。

其實諸位也不要著急,且容我從頭開始,慢慢道來。

01

王進跟高俅是宿仇,京都已無容身之地

高俅未發跡之前,是個落魄的浮浪子弟。喜歡刺槍弄棒,風花雪月,招惹是非。如果不是這麼囂張跋扈,怎麼會被人告上一狀,斷脊二十,迭配出界呢。

既然是個招搖之人,就一定有點野心,想混個名堂出來。所以,剛學了一點粗淺的功夫,就急忙找人踢館比試。

找人比武,無非是想在地方打出名聲。名頭這個稱謂,不是要拿就能拿到的。想揚名立萬,必須找個武藝高強之人來挑戰。只要能打贏,就可以得到當地圈子的認可。那找誰呢,翻開武術界排行榜,棍棒排第一的是王升。那好,就找他單挑。

王升是誰,王進的父親。王進的一身本事,就是得到王升的言傳身教,可謂家學淵源。

王升是一位槍棒高手,造詣極深,京城屈指一數。高俅無知者無畏,竟然向王升發起戰書。當時的情景諸位可想而知。一個初學棍棒的二貨,去跟一個大師級的人物比拼。結果是被打得滿地找牙,臥床三個月。從此,棍棒界就再也沒有高俅這號人物了。

三個月的休養,讓高俅徹底熄滅了進軍武術界的念頭,也讓他心裡埋下了仇恨的種子。暗暗立誓,哪天出人頭地,必報此仇。

高俅這人極為聰明,反省了自己的不足,發揮了自己長處。他有何長處,就是吹拉彈唱,踢毬打彈。因偶然的機會,認識了端王,因人聰明伶俐,能吹會捧,又身負蹴鞠的絕學。偏偏端王就愛這種風流人,於是受到端王的抬舉,一路攀爬,做到了殿帥府太尉的位置。

做了太尉,下面衙將都頭,監軍官吏皆由他管轄。在看到花名冊時,看到了禁軍教頭王進,不由心裡樂開了花。想當年跟你爹比武,把我打得死去活來,你小子站在旁邊,看的不亦樂乎。這次落在我手,豈能饒了你去。

君子報仇,十年未晚。王進當然知道高太尉睚眥必報,落在他的手裡,性命堪憂。那該怎麼辦?

02

王進未娶妻,上下只有老母親,對母親言聽計從

王進見到母親,先彙報此事,然後母子抱頭痛哭一場。這個可能讓大家有點心堵,俗話說,男兒有淚不輕彈,你王進一個英雄人物,怎麼碰到點事,就先抱著老母親哭了起來。大夥還正想捧你入天罡星呢,你一哭,教下面好漢咋想。

如果換做李逵,殿帥府上高俅敢罵一句,一個板斧就飛了過去。如果是武松,振振有詞不說,回頭你去吃飯喝酒,摸將上去,血濺酒樓,再寫上殺人者武松也不遲。

“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想快快長大,才能保護她!”歌都這麼唱的。

王進是個孝子,唯有這個母親相依為命,心有所羈,就算一身本事,也註定不會走梁山之路。

老母親說,既然高太尉逼得我們走投無路,我們就走吧。

去哪裡呢?王進找了個去處。

王進道:“兒子尋思,也是這般計較。只有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鎮守邊庭,他手中軍官多有曾到京師的,愛兒子使槍棒,何不逃走去投奔他們?那裡是用人去處,足以安身立命。”

這個地方,高太尉似乎夠不著,所以王進找了這個去處。

此後,母子二人,前往延安府投奔。這一路上,多次提及母子二人,不下數十次。也就是說,兩人不管大事小事,都一起商量著辦,從未分開過,可見母子感情深厚。不似李逵,到了梁山鬧革命許久,才想到下山去接母親。


還有一個細微處,在途徑史家村,王進母親鞍馬勞倦,心疼病發。王進夜不能寐,床頭細心照顧,不在話下。就因母病多住了幾日,收了一個天微星的徒弟,九紋龍史進。一身本領,悉數傳授於他。

半年後話別,母子兩人,牽馬挑擔,風塵裡往,投往延安府去了。

結語:

作者不寫王進上梁山,其實不算漏筆。從人物性格來說,王進是個謹小慎微,安於現狀之人,能在延安府混個官職,領著俸祿,伺候老母,安穩度日,這是王進的志向。自古忠孝難兩全,既然選擇孝,就得放棄上梁山鬧革命的機會。過著安穩的生活,才是安身立命的去處。

宋江也曾被他父親勸過,讓他勒馬回頭。可惜他最終選擇了上梁山,過著戎馬倥傯的生活。

沒有選擇的對錯,過著隱姓埋名生活,一輩子藉藉無名。

但那些上梁山的好漢們,南征北戰,過著刀口舔血的日子,就算青史留名,又有幾個善終?

但是,王進栽培了一個九紋龍史進,他算是替師父上了梁山。從此在梁山揚名立萬,幹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遠在延安府的王進,有如此高徒,足以寬慰平生。

所以,王進走的路,何嘗不是一條康莊大道呢?


我是灣火,堅持文化原創。文筆講究精煉傳神。諸位若是喜歡我的文章,不妨點贊關注,留言指正。謝謝!


灣火


王進這樣的孝子忠勇之人不被擠兌走,高俅這樣的亂臣賊子之徒怎麼能登上高堂禍亂朝綱?

王進走,預示著皇帝昏庸無道徹底不能搶救了,烏煙瘴氣的時代開啟了。

王進,代表的是自身本有過硬的本事、又是忠良、又是孝子,這樣的正派正牌的官員。王進走了,側面說明很多這樣的官員也走了。

王進不能上梁山,因為這樣正派正牌的官員不可能去梁山,他們不能站在皇帝身邊忠君愛國,他們也一定以其他方式忠君愛國,以王進的說法,他要去軍隊找個事情做,顯然他的骨子裡把自己這一身皮肉一腔熱血一番熱忱都要獻給國家的,他不可能去佔山為王為寇,喊著忠君愛國的口號,幹著燒殺搶掠自己同胞的事情,他一定是愛這個國家愛的深沉的人。他恐怕連看自己的同胞受苦受難都不忍,他怎麼會和李逵這樣拿著刀亂砍亂殺的人為伍,他怎麼會親手拿著武器殺向自己的同胞?

王進不能上梁山,他也不會上梁山!他若是去了梁山,一個真的忠義者,一定會戳穿宋江這個假的忠義者,連李逵都裝傻充愣的戳穿宋江幾次了,王進怎麼可能容宋江藏奸耍詐!乾燒殺搶掠之事,喊忠君愛國之語?

如果說水滸裡的朝廷是髒的,梁山是乾淨的,那是因為那個朝廷把天下百姓視為草芥,梁山成了容納某些草芥的安樂窩。但梁山何嘗不拿百姓當草芥?他們屠城的事情乾的少嗎?梁山和王進比,梁山是髒的,王進是乾淨的。

我想,水滸傳能以宋江這樣的人做主角,說明作者有著很多不寫之寫的。他寫了一幫烏合之眾,有名字代號的就一百零八人,其他嘍囉不計其數!最後成佛的一人——魯智深,成僧的一人——武松,大部分做了炮灰,有幾個人融入了體制。這說明什麼?說明,哪怕是在亂世,曲線救國的路子能成正果的也是寥寥無幾!以曲線救國為形式,一心為己的人更是絕對的炮灰!名不正,言不順,成功率極低!小聰明終究會聰明反被聰明誤。

王進呢?名正言順,忠君愛國,此處荊棘坎坷,我便投身軍隊。此處沒有我出力的地方,我也要守衛邊疆。王進去找的是鎮守邊庭的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說是為了安身立命,何嘗不是深入骨髓的愛國深情?不然,哪個深山老林,種上兩畝薄田,不夠母子二人的營生呢?

王進這個真正的愛國者,作者怎麼捨得讓他成為烏合之眾?他代表了,這個時代的良心,這個時代的未來啊!


暢讀讀後感


一直覺得,王進在書中就是一個謎一樣的存在。他隨著高俅出場忽然出現,又隨著史進出場忽然消失,神龍既不見首,也不見尾。

那寫他幹嘛呢?寫他為啥又不安排他上梁山呢?一度懷疑,這可能是耐庵老兄的一大敗筆。

近日再讀,驀然明白,作者是用王進告訴世人,亂世中好人的生存狀態。

王進顯然是個好人。他不墜父業,侍母至親,是個忠孝之人;他見勢不妙,當機立斷,巧心安排,攜母出走,是個謀斷之人;他對山野村夫史太公、黃口小兒史大郎都始終謙恭有禮,心慈意誠,是個儒雅風度之人;王進的本領也不用多說,史進學武數年經七八個師傅,卻不值王進一招,王進點撥半年,史進的功夫竟然能跟魯智深抗衡。

這麼一個有品德、有謀斷、有風度、有本事的賢者好人,按說應該是當權者們若渴而求的人才。可惜現在是壞人當道,好人賢者受到的待遇就是,罵之打之,必欲殺之,逼而去之。

然而再怎麼逼,王進也不會上梁山,因為王進是好人,不是好漢。好人和好漢的區別就是,好漢能做得了惡,好人卻不能。

所以亂世是兩種人的世界,一種是壞人,可以竊居高位,作威作福;一種是好漢,可以快意恩仇,作惡作亂。

而好人王進只能逃了,遁了,隱了,消失了。

金聖嘆說:(王進)不見其首者,示人亂世不應出頭也;不見其尾者,示人亂世決無收場也。


濱海明誠


不上梁山,得以善終。形成對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