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十五姓" 和 "徽州八大姓"

徽州宗族:"新安十五姓" 和 "徽州八大姓"

徽州宗族在中华氏族史上占有重要一页。研究徽州历史和文化,徽州宗族是一个十分值得研考的重要方面。

徽州多门名望族,素有“新安十五姓”和“徽州八大姓”之说。


据徽州史志和《新安名族志》,“新安十五姓”是指古徽州江、洪、程、鲍、汪、吴、黄、胡、王、李、方、、戴、曹、孙十五大姓。

“徽州八大姓”是指“新安十五姓”中的前八姓,即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大姓。

徽州宗族历史悠久。大禹时代前后,徽州氏族多属三苗族和古越族土著先民。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闽粤越人和部分中原华夏族人先后迁居徽州。

到汉末时期,史称徽州居民为“山越”。晋永嘉之乱,北方人口纷纷南徙徽州,当地土著越民同北方华夏族友好共处、通婚融合,逐步统一融合为汉族,山越之称即告消亡。

从徽州族史考证看,徽州除本土氏族外,多为北方迁徙而来。特别是在晋、唐、宋时期,形成了三大迁徙高潮。

第一次迁徙高潮源于两晋“永嘉之乱”,来徽的有程、鲍、俞、余、黄、谢、詹、胡、郑等九族。

第二次迁徙高潮行于唐代的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来徽的有陆、陈、叶、孙、洪、罗、舒、姚、赵、戴、康、施、冯、夏、李、朱、潘、刘、曹、毕、王、江、许、廖等24族。

第三次迁徙高潮起于两宋“靖康之乱”,来徽的有柯、宋、张、周、阮、杨、蒋、刘、饶、马、滕、孔、徐、吕、韩等15族。当然,入“徽”为官不归和文人学士慕恋新安大好山水栖此不回,也是外姓留徽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新安汪氏在徽州也得到空前发展,徽州十姓九汪,汪姓人开始从徽州向安徽境内甚至全国各地不断扩散。在当时安庆府,形成了“九里十三汪”的强劲态势。徽州成了汪姓人口向全国各地辐射迁移的源头,“天下汪氏出徽州”的说法由此而来。如今,安徽仍是汪姓第一大省,安徽汪姓人口几乎占了全国汪姓人口的四分之一。

一千多年来,徽州江氏日益繁衍,从歙县江村总谱中看,有六大支系:柔北婺源西支,兰溪、遂安支,黟北、休宁支,泾东、旌西支,鄱阳江湾支,还有府南歙南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