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到底算不算汉室的忠臣?


三国时期各诸侯阵营如果还有汉室忠臣的话,那绝对就是荀彧了。甚至在我看来,自从董卓霍乱汉室之后,整个天下真正还为汉帝着想的也就荀彧一人而已。历史上荀彧这个曹操最主要的帮手也就是因为反对曹操篡汉才和曹操闹掰的。这就足见荀彧的态度了。荀彧出身于颍川大族荀氏。和袁绍,曹操相同。荀彧的出身同样不俗,但和袁绍,曹操不同的是。袁绍、曹操虽然早年间同样忠心于汉室,但他们在看到汉室将亡之后都起了觊觎之心。但荀彧不同,荀彧始终把自己视为汉朝之臣。并且为之奋斗终生。

永汉九年,荀彧举孝廉开始正式入仕为官。但当时荀彧可能是才名太过于出名了吧。所以出仕后的荀彧并没有担任什么具体官职,只是做了皇帝近臣,替皇帝长官用的笔墨纸砚等物。但好景不长,董卓入京后,为了立威,所以董卓废了少帝刘辩,而立了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荀彧对董卓的做法十分的不满。后来董卓又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些都是荀彧所不能忍受的。所以荀彧不愿为董卓效力。辞官归乡而去。

后来荀彧全家为了躲避战乱,所以举家迁往冀州。袁绍原本想要征召荀彧,荀彧也有意为诸侯效力推翻董卓,重振汉室。但荀彧看出袁绍并非名主,所以弃袁绍而投奔了曹操。那荀彧为什么投奔曹操呢?一方面荀彧觉得曹操是个做大事的人。曹操在洛阳任职期间,曹操一系列的铁腕手段都是有目共睹的。而袁绍在董卓入京之后一系列的退缩犹豫之举自然让荀彧看的十分不欣赏。所以综合比较的话,荀彧还是更看重曹操的能力。

其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曹操对于汉室的态度问题。董卓入京后,袁绍觉得汉室将亡,所以袁绍离开了洛阳开始召集人马独霸一方了。而曹操呢?在看到董卓霍乱汉室之后,曹操回乡召集乡勇然后号召天下诸侯起兵讨伐叛贼董卓。这种行为在荀彧看来是十分满意的。本身荀彧就是一个汉室的死忠粉,他深知凭自己的能力想要匡扶汉室纯属痴人说梦。那荀彧唯一的办法就是选择一个能臣辅助他匡扶汉室。荀彧把他的所有都奉献给了曹操。但谁知道曹操让他失望了。

在汉献帝问题上,荀彧主张“迎奉天子,号令诸侯”。但曹操最后却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荀彧的不满之一。但此时荀彧还没用对曹操死心,他还幻想着曹操可以浪子回头,他也依旧在尽心尽力扶持曹操。但随着曹操势力日渐壮大后,曹操也起了篡位之心,此时荀彧才算和曹操彻底决裂。建安十七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但荀彧却认为“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自此开始荀彧和曹操关系日渐紧张了起来。荀彧也慢慢被曹操疏远,荀彧最后身死也是因为忧虑而亡。可见荀彧对汉室之心。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荀彧百分之一千二的算是汉室的忠臣。

曹操想挟天子以令诸侯,荀彧举双手赞成。

曹操想迁都许昌,荀彧亦举双手赞成。

曹操想当丞相,荀彧还是举双手赞成。

曹操想当魏王,荀彧举双手加举双脚反对。

遥想当年汉高祖刘邦白马盟誓立下:”非刘姓者不能封王,非有功者不能封侯,有违此约,天下人共诛之”的誓言。

由于曹操不姓刘,所以荀彧坚决反对曹操称王。荀彧虽忠于曹操,但更忠于汉室。

因此,荀彧是汉室的忠臣,这一点毋庸置疑。






见贤超齐


这世上真有为自己所守的道而殉身的人么?

我印象中模糊的有一句“与荀文弱谈,如沐春风,‘如有香气萦绕’,三日不绝”这样的句子,忘记是在哪里看到的了,这句话大致意思是,荀彧高雅清贵的品格气质仿佛就像香味一样萦绕在他身边,让与他交谈过的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是个比喻。而看到答主说到荀彧有熏香的习惯,那这个就一定不是比喻了,而是事实描述。但是我当年对这个评价印象还算比较深刻,也因此对荀彧的人格品格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只是原句具体文字记不清了,但是大致意思确实是以香气来夸张的比喻荀彧的品格。

历史有很多种可能性,那是当然的,荀彧如果呆在袁绍那,袁绍会不会一举称雄呢?换句话说,曹操打赢了袁绍,荀彧功不可没。荀彧投奔曹操并不是看中曹操可能称霸天下,而在于曹操的正义,正是这种正义感吸引了荀彧,荀彧才有帮曹操一统天下的想法,这其中荀彧有可能会失败。换句话说,荀彧并不是看出来了袁绍的必然陨落,曹操的必然雄起。而是后者的陨落和雄起取决于荀彧的去留。

我也喜欢郭嘉。他与荀彧定位不同,倒是能跟荀攸放一起说说。荀彧与其说是曹操的谋士,不如说是曹操的导师,他几乎没有参与前线战斗,只是总领全局,高屋建瓴。曹操的谋士中,荀攸是谋主,但曹操最爱的应该是郭嘉,郭嘉用兵奇诡,不拘常理,虽然身体孱弱,但气度洒脱,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的风格都与曹操相投。荀攸郭嘉前期很多谋略都是绑在一起,而且智谋谁更高这种事实在没个准,“奇佐”是中允的评价。

荀彧能出彩,是因为他符合曹操那个阶段的诉求,老板愿意用他,那个阶段曹操在逐鹿中原。后来荀彧没落至死,也是因为他那个阶段无法再满足曹操的诉求,那时间老板要稳定江山,考虑接班人。荀彧没有那么忠于汉室,难道聪明如他看不出来那小把戏?就是他出的主意!人生每个阶段会有不同的倾向,人是会变的!曹老板变了,荀彧的日子就不同了。

最喜欢的还是那句"曹操低估了熏鱼的忠节,荀彧高估了曹操的坚守"。荀彧不体谅曹操的处境,估计是曹操怒不可遏的原因。但是这种愤怒只会对挚友才会有。曹操连弄死个祢衡都要爱惜名节,杀孔融则合法; 杀荀彧的事,是做不出来的,又有什么好处呢。送个空食盒,确如答主所言,无非是气不过,文艺含蓄地骂一句,想食周粟去死吧。但朋友叫你去死你会死吗?

荀彧,说他聪明、儒雅、智慧、通识等等,什么都可以说。就是别说什么“汉臣”之类的。他从袁绍处出来,投奔的也是曹操,不是汉室。他推荐的人,也是给曹操推荐的。他劝曹操“根深固本以制天下”,用的例子也是刘邦、刘秀。他一辈子做的事都是在为曹氏的利益服务。所以就别在汉臣中间混了。在同一时期,为汉室献身而殁的汉臣多着呢。而且,现在早不是当年那种风气了,像荀彧、司马孚这种,也不非要为一个名分再怎么委屈了。

文若才华天下闻,可怜失足在权门。我总觉得荀彧的能力人品堪比本朝周公,谦谦君子,国士无双。荀彧确实是他自己逼死的,他目光那么长远,却终于在曹操这件事上失算了,进是错,退也是错,糊涂一点,他可以退隐,但是他那么明白,就只能以死明志了。

写的是一曲慷慨悲歌,但荀彧并不是活在真空当中,而是活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当中,其行为若是都用理想主义去解释而不去挖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卫冕太流于表面了。比方说十让三公,荀彧为什么坚决推辞不受,实在是因为当时三公只是虚职,比如曹操的父亲曹嵩的太尉,品级很高,俸禄很多,但并无实权,而尚书令才是实际总揽朝政的实权人物,荀彧不肯升官实际上是不肯放权,这也是他和曹操矛盾公开化的标志,虽然不能简单地说他贪恋权力,但如果只是理解为美德,显然是天真了。


历史深度揭秘


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的荀彧

曹操麾下人才众多,荀彧能够在其中脱颖而出,足以说明他的能力,而且,曹操视荀彧为“吾之子房”。子房何许人也,乃西汉开国功臣张良。从曹操对荀彧的这种评价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荀彧对于曹操的重要性,就相当于张良对于刘邦的重要性。

而荀彧也没有让曹操失望,在献计献策、推举人才等方面,给了曹操重要帮助,为曹操统一北方做出了重大贡献。



荀曹二人的决裂

荀彧与曹操,一对配合默契的主公和谋士,在最后,却分道扬镳。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麾下势力发展的差不多了,在朝廷上,更是大权在握,这个时候,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就是关于曹操的加封,即进爵国公、加封九锡,这个加封是很大的一种恩赐。


以曹操的势力和权力掌握程度,这个事本来应该是没人反对、顺理成章的,可是荀彧对于这个事儿提出了不同意见,以匡扶汉室的理由表达了对此事的意见,使得曹操心里面特别不舒服,毕竟自己器重的谋士不跟自己一道儿了,怎么可能不会心生间隙呢?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汉臣荀彧

荀彧,王佐之才,东汉末年曹操麾下著名谋士,为尚书令,封万岁亭侯,深受曹操器重。可是对于荀彧而言,与其说他仕曹操,不去说他仕汉朝,他始终是“汉臣”。


說与山鬼聽


答:可以明确地说,不是!

曹操说:“吾之子房也”。不是房子🏠!说明荀彧是为曹操服务的,不是为汉献帝服务的。

倘若是为了恢复汉室江山,就应该与董承一道诛杀曹操,或者加入刘备阵营,刘备不是以高祖刘邦为正统建立的汉室吗?虽然是假的。

难道荀彧看不出来汉室江山已经名存实亡了吗!他又是怎么做的呢?“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

也就是说,魏武帝曹操的最重要的功臣是荀彧。而不是汉献帝。


中行偃1


《军师联盟》的新剧集里面,荀彧对汉朝的忠心耿耿,为此不惜与曹操决裂,最终服毒而死,让大家对他充满了同情。然而,荀彧是否真的忠于汉室,后人其实聚讼不已,唐之杜牧、宋之司马光、明之王夫之等都各有见解。

本文试图发微这一段公案,谈一谈荀彧到底是汉室忠臣还是曹操党羽。

军师联盟系列文章:

从《军师联盟》看门生故吏的世界|文史宴

军师联盟:崔琰及其后代有多牛|文史宴

党锢与奇节

1

荀彧一生的轨迹与党锢之祸有极大的关联,必须了解党锢之祸,才能真正了解荀彧以及颍川荀氏的处世之道,乃至汉魏之间士风的转轨。

汉武帝时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但直到东汉才深度覆盖到社会之中,并且逐渐神学化。东汉的许多士大夫、地方豪族都遵行儒学的教诲,而且是当成宗教教条来遵守,所以在压力面前不会轻易放弃。

但东汉的体制太集权于皇帝,而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多数年纪幼小,由皇权代理人外戚、宦官执政,他们比皇帝缺乏责任感(江山不是他们家的),执政比皇帝还要恶劣,弄得天下鼎沸、民不聊生,招致士大夫的群起反对。

士大夫秉持儒学的价值观和对汉王朝的忠诚,为了纠正汉朝的弊政,与黑恶势力针锋相对,有不少士大夫被迫害至死,但他们仍然毫不退让,并且获得了天下人的同情和尊敬。

最终,皇帝与宦官发动了两次党锢之祸,对士大夫进行屠杀,死者六七百人,朝廷还称他们为党人,永远禁止其亲友、门人做官。

党锢之祸对汉魏士风的转变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儒学价值观从此动摇,士大夫群体出现了两种新的价值观:一种是与世沉浮,保全自己,一种是消灭汉朝,拯救天下。

无论是哪一种,都已经放弃了儒学中的“忠君”观念,这样的人,当时称为“奇士”、“有奇节”。奇是与正相对的,“奇节”就意味着放弃了“正道”,故而后世苏轼说:

“ 东汉之末,士大夫多奇节而不循正道。”

这两种风尚,颍川荀氏可谓兼而有之,并且不矛盾,放弃正道是为了保全自己,保全自己是为了拯救天下。

东汉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是中原地区,颍川、汝南是士大夫最集中的地方,两地士大夫以奇节著称,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大宦官张让丧父,吊丧的人虽多,名士却一个都没有。颍川陈氏的始祖陈寔(shí,陈群祖父)身为大名士,却去为张让之父吊丧。

颍川钟氏的始祖钟皓(钟繇曾祖父),与士大夫领袖李膺是亲戚。却觉得钟家的“保身全家”之道比李膺要高明,体现出与儒学士大夫不一样的价值取向。

颍川荀氏的始祖荀淑(荀彧祖父),其侄荀昱、荀昙都是党人,荀昱还是“八俊”之一,与李膺、杜密齐名,被宦官迫害至死。荀淑之子荀绲害怕宦官迫害,竟然为其子荀彧娶了大宦官唐衡的养女,以保全荀氏。

灭汉朝与济天下

2

同时,荀家又有人在从事颠覆汉朝的活动,这个人就是荀彧的六叔荀爽。

应该说西汉时代,秉持孟子“民贵君轻”的观念,皇帝的地位不是那么天然合理的。就算董仲舒将皇帝神化为“代天受命”,也还在天子的头上安了个可以管他的“天”,天子要是乱来,天可以降罪。

所以汉武帝把汉朝折腾得民穷财尽以后,汉朝的合法性严重动摇,民间不断有人上书,说汉朝不行仁政,气数已尽,理应退位让贤。汉昭帝时有眭弘,汉宣帝时有盖宽饶,汉哀帝时有方士甘忠可、夏贺良,最终天下拥戴王莽取代了汉朝。

可惜王莽也没能解决西汉的弊政,而且其改革过于理性化,带来了新的弊政,最终被推翻,汉光武帝刘秀遂将被合法推举的王莽污名化,又扶持谶纬之学,由皇家垄断天意的解释权,禅让的事不许再提了。

但现在这个东汉王朝已经天怒人怨。汤武革命,顺天应人,汉朝既然不肯退位让贤,为什么不革了它的命?

于是荀爽著《易传》,从学术上寻找革命的合理性。如注释《明夷》卦的“君子于行,三日不食”:

“ 日以喻君,不食者,不得君禄食也。阳未居五,阴暗在上。初有明德,耻食其禄。”

这是说不食昏君乱朝之禄。《谦》卦的第五爻是阴爻,象征邪恶的人居君位,第三爻是本卦唯一的阳爻,象征有德的人屈居下位,荀爽注释时说:

“ 阳当居五,自卑下众,降居下体,有下国之意也。众阴皆欲撝阳,上居五位,群阴顺阳,故万民服也。”

意思已经很明白,是要发动革命,推翻昏君。荀爽的学术影响很大,兖州、豫州都传荀氏学,可见兖豫士大夫多有与荀爽同心者。

如党人“八厨”之一的冀州刺史王芬,就曾经打算废掉汉灵帝。汝南的士大夫首领袁绍,后来又试图废掉汉献帝,立幽州牧刘虞为帝。

荀爽的侄子荀彧也用实际行动表示对汉朝的反抗,他跟何颙、袁绍、曹操一起联络四方人士,营救逃亡的士大夫,并且秘密进入洛阳,救援受难的士大夫。

荀彧与叔父荀爽的想法高度一致,有拯救天下之心,对汉朝却不见得有什么感情。不过身为谋略超群之士,荀彧深知汉朝名分的意义,这一点是后来一系列看似矛盾的事件的关窍。

天下之志与家门之私

3

荀彧的拯救天下之志优先于士大夫的阶级认同,所以他舍弃了士大夫领袖袁绍,投奔了有志澄清天下,手段又较袁绍为高的曹操。

有“王佐之才”的荀彧,选中了“有命世之才”的曹操,遂组成了一对黄金组合。不论是主张拥戴汉献帝,还是推荐大批名士为曹操所用,又或者官渡之战与曹操同心协力,以弱胜强,击败最大的敌人袁绍,都是为了“拯救天下”的目的。

这过程中,曹操与荀彧也相处融洽,曹操给汉献帝的奏表中,对荀彧的赞美之词连篇累牍,细读其文,可以看出不完全是应付公事,其中颇有真心的欣赏。

二人关系的转折点出现在赤壁之战。曹操以垂暮之年,操全胜之局,而惨败于孙刘联军之手,数十年积聚的战船,一部分被孙刘联军烧毁,一部分害怕被敌人所得自己烧毁,没有了水军,可以说在有生之年没有了吞并江东的希望。

如果赤壁之战战胜,曹操可以顺势统一南方。此时汉朝分裂的时间尚不算长,完全可以复兴,有汉朝的名分,有曹操的更新政治,天下可以归于安平。

但如此大败以及年老志衰,让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从此开始致力于“做家门”,想要布局取代汉朝,军事上没多少作为,仅仅从马超、韩遂手上夺取了关中,而孙刘却在拼命拓地,统治基础日以稳固。天下三分,战乱不休,这严重违背了荀彧的志向。

对于汉室中的刘家人,荀彧并不在意,但汉朝的名分是曹操统一天下,更新政治的重要保障。而曹操试图篡汉,说明他不再以统一天下、拯救乱世为己任,他违背了年轻时的初衷,也违背了与荀彧共事的基础。

所以荀彧要反对曹操即魏公之位,而曹操也知道荀彧不可能屈服,决定逼迫荀彧自尽。

曹操即魏公、魏王之位前后,陷入极大的被动。刘备、孙权大举进攻,刘备从曹操手上夺取汉中,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孙权亦曾以十万大军围攻合肥,若非张辽军略超群,后果将十分严重。

曹操在西、中、东三条战线上全面吃紧,曾经考虑过迁都邺城,直到曹丕、曹睿时代,曹魏依然以防守为主,无力大举进攻吴蜀,可见篡汉使曹操的大义名分缺失,带来的震荡是何等严重,这种局面,是荀彧绝对不能容忍的。

所以,荀彧既不是汉室忠臣,也不是曹操党羽,他的志向是拯救天下。汉室的名分有助于拯救天下,所以他扶持汉室;曹操的能力有助于拯救天下,所以他辅佐曹操。汉室要杀曹操,他不能同意;曹操要篡汉朝,他也不能同意。

所以他的悲剧结局几乎是注定的。他虽然不能算纯粹的汉朝忠臣,却不愧为志存天下的仁人君子。所以死后数十年,仍被后人怀念,司马懿就曾说:

“ 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聚讼纷纷

后人对荀彧的为人处世颇多议论,有时各执一端。

唐代大诗人杜牧评价:

“ 荀文若为操画策取兖州,比之高、光不弃关中、河内;官渡不令还许,比之楚、汉成皋。……及事就功毕,欲邀名于汉代,委身之道,可以为忠乎?”

因为荀彧的目的是拯救天下,对汉朝并不怎么真心尊敬,所以在私人场合说一些僭越的话,比如把曹操比作汉高祖、汉光武帝,跟他的处事逻辑并不矛盾,并不能证明他支持曹操篡汉。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反驳杜牧:

“ 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荀彧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

这是把荀彧拯救天下的志向等同于忠心汉室了。实际上两者可以分开,荀彧在拯救天下的同时不一定要忠于汉室。

相比之下,还是我湘中王船山先生持论折中:

“ 荀彧拒董昭九锡之议,为曹操所恨,饮药而卒,司马温公许之以忠,过矣。乃论者讥其为操谋篡,而以正论自诡,又岂持平之论哉?……夫九锡之议兴,而刘氏之宗社已沦。当斯时也,苟非良心之牿亡已尽者,未有不恻然者也。彧亦天良之未泯,发之不禁耳,故虽知死亡之在眉睫,而不能自已。”

可惜对于荀彧反对曹操即位魏公的原因,分析上太倾向于道德,对荀彧整体的人生轨迹有所忽视。

无论如何,在强权的威胁之下,荀彧敢于挺身而出,对权势者说不,无愧于士人风骨,无愧于贤士之名,也无愧于人杰辈出的颍川荀氏!



小宇追剧


这个问题《三国演义》和正史记载相差不大。

先说说荀彧是如何死的:

  • 在《三国演义》和《魏氏春秋》中,董昭劝曹操加九锡时荀彧说道:“丞相本兴义兵,匡扶汉室,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就是说曹操带领的是匡扶汉室的义兵,应该对汉室忠贞,功成身退。这个说法遭到了曹操的嫉恨,于是乘荀彧病时送去了一个空的果盒,其意味为“盒中无果,请君自采(裁)。”

  • 在正史《三国志.荀彧传》记载中,唯一和《三国演义》不同的是荀彧是“以忧薨”。意思就是说因为反对加九锡所以遭到了曹操嫉恨,忧愤抑郁而死。

荀彧是否算汉室忠臣?

首先来说,荀彧只是一个具体的人而已。他先侍奉袁绍,认为袁绍能力不行而出走投奔曹操。为曹操策划了迎献帝,进而“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是使当时的汉室有了一定喘息,但也是建立在曹魏利益基础之上的。

其次来说,荀彧的思想明显是受了传统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其辅佐曹操带着投机性质。其实他也明白曹操不可能功成身退。

最后,最后荀彧的死是因为九锡事件得罪曹操,更是因为当时北方已定,曹操认为下江南也将一帆风顺(赤壁之战还未开始),荀彧这样的运筹帷幄形人才重要性下降。


总之,荀彧只是一个具体的人,远称不上忠臣。


物质文化史


算呀,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表达对汉室的忠诚。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就是他向曹操提出的迎立汉献帝的,使汉献帝有了一个固定的居所,不用再到处逃难。为了实现重兴汉室的愿望,他一心辅佐曹操,最终一统北方。没有想到后来曹操的野心越来越大,当丞相还不够,还要称王,称王了还想再进一步。本来凭借他对曹操立下的功劳,他可以享有荣华富贵,安度晚年。他不想再与曹操为伍,结果自杀了,以死明志,他阻止曹操行天子之礼,为曹操好,不想让曹操成为攻击的对象,最后以死明志!


孔令飞


算呀,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表达对汉室的忠诚。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就是他向曹操提出的迎立汉献帝的,使汉献帝有了一个固定的居所,不用再到处逃难。为了实现重兴汉室的愿望,他一心辅佐曹操,最终一统北方。没有想到后来曹操的野心越来越大,当丞相还不够,还要称王,称王了还想再进一步。本来凭借他对曹操立下的功劳,他可以享有荣华富贵,安度晚年。他不想再与曹操为伍,结果自杀了,以死明志。


像一阵风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