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周天子为何不招兵买马,广纳天下贤士,效仿其他诸侯国壮大自己?

Sonya菲


周天子在春秋时期都做不到的事,到了战国时期就更不可能做到了。周天子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悲哀就在于明明是天下共主,偏偏不能行使天下共主的权力,他唯一的权力大约就是在各种授权书上签下“同意”两个字。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周天子没地没钱没军队。

没钱对普通来说都是致命的,更不用说周天子了。没有土地,就没有钱,没有钱就没法招兵买马,想壮大自己就没有可能,不能壮大自己就不可能得到土地,这就是个死循环。任凭你是天下共主,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照样只有被动挨打的份,而且会很惨。

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土地、钱和军队这三样原本是周天子的标配,是凌驾于任何诸侯国之上的,也只有这样,周天子才能真正做好这个天下共主,下面的诸侯国也都乖乖的听话。但这种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了。首先是军队的改变,西周的周天子有自己的王师(包括宗周六师和成周八师)和虎贲(亲卫军),王师的规制是远高于任何一个诸侯国的军队编制的。

周天子的王师第一次大规模的牺牲是在周昭王时期,周昭王三次南下伐楚,除第一次损失较小外,另外两次的损失非常大,第二次是“丧六师于汉 ”,第三次则全军覆灭,连周昭王自己也死在了那里。

周天子的王师遭受了致命的损失,几乎损失殆尽,即便后期会有补充,但规模已经不可能达到曾经的水平,况且西周后期经济下降,而战事频发,军队的编制必然不能与过去相比。到了著名的周幽王时期,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正史记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申国、缯国联合犬戎攻打周幽王,最终周幽王死在了这一战中,《竹书纪年》中则否定了烽火戏诸侯的存在,是周幽王攻打申国,结果申国联合缯国和犬戎反击,结果周幽王战死了。

不论是哪种记载,其结果就是引狼入室,犬戎打不跑了,最终是卫国、晋国、郑国以及秦国来勤王,虽然周幽王已经死了,但是犬戎最终也被赶跑了,几个诸侯国将周平王扶上了天下共主的位子。这个时候周天子已经没有多少自己的军队了。周平王完全搞不定当时的局势,因此不顾劝阻要迁都,迁到了洛邑,这是周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可能有人觉得迁都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对于周天子来说则意味着放弃了大片的土地,但未来可能受制于诸侯国的惨状比不上犬戎给周平王留下的阴影。

所以周平王华丽丽的迁都了,在镐京的时候,京畿之地是非常大的,这保证了周天子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来源,而且还要保证以后的分封。但是迁都洛邑就不是那回事了,领土大大缩水,洛邑的京畿之地是非常小的,完全不能和从前相比。东迁后的周天子,其土地和军队的配置已经和诸侯国相差无几,不用说控制天下的诸侯国了,连自保都很困难,很多事情尚且需要诸侯国的帮助,这样的周天子哪还有什么威严。

即便周天子想扩充土地和招兵买马,其困难程度远远高于诸侯国,因为他没有办法和理由扩充土地,土地都分封出去了,原来的京畿之地大部分给了秦国,那么就是被犬戎抢去了。分封出去的土地不可能再要回来,想要要回来就必须发兵攻打,但是没有攻占的理由,一旦发兵必然被诸侯国联合起来反击。没有土地就不可能有收入,没有收入就没法招兵买马。因此周天子只能乖乖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任由诸侯国们开始了兼并和称霸之路,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周天子出马点个头或者带个头。

如果说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们还有一点文质彬彬的样子,只有楚国比较蛮横无理,虽有问鼎中原的野心,到底还稍微遵从中原的生存法则。而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们则完全露出了自己的野心,秦国东进,楚国北上,晋国一分为三,齐国换了姓氏等等,春秋时期的那套法则已经不再适用于战国时期,弱肉强食,不服就打,其他的小国只能瑟瑟发抖。

周天子的威严更是所剩无几,要知道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还都是按照正常规定分封的,而战国则不同,战国的好几个大诸侯国国君都是抢夺而来的,而周威烈王和他的儿子还是承认了韩赵魏三国和田氏齐国的合法性,这已经是公开鼓励篡权,既然卿族可以夺了诸侯国国君的位子,是不是代表着诸侯国也能灭了周天子呢?这种变相的鼓励大家心照不宣。

周天子更不可能有机会发展壮大自己,而且就在从春秋到战国过度的时期内,周天子家里也并不太平,在公元前441年这一年,周天子换了四位, 周贞定王去世后,其长子继位,是为周哀王;三个月后,周哀王的弟弟杀死了周哀王而自己继位,是为周思王;又五个月之后,周思王的弟弟杀死了周思王而继位,是为周考王。 其精彩程度也是世所罕见,这样的天下共主谁还承认是天下共主?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东周的周天子都没有为招兵买马做努力呢?并不是,每位周天子都想兴复周室,只是确实没有那个能力,周朝自迁都开始就注定了它未来,在那个时候,土地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就拿当时的春秋第一位小霸主郑庄公来说吧,郑国原先的封地在京畿之内,到了西周末期才开始自谋生路,在东边有了自己的土地,但因为地处多个诸侯国之间,土地很难得到扩张,即便雄才大略如郑庄公,虽然兼并了不少土地,仍旧无法扩张为大国,也无法在春秋时期真正称霸,更不用说周天子,周天子的身份限制了他不可能通过兼并来扩张自己的领土。

而到了最后一位周天子周赧王时期,曾做过最后的挣扎,当时的东周已经分裂为东周国和西周国。周赧王住在西周国,被楚国说服要行使周天子的权力带领诸侯国们起兵伐秦,周赧王让西周王向西周的富户借款筹集了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结果周天子的号令并不怎么好使,只有楚国和燕国出了点兵,完全不能和秦国抗衡,最终周赧王灰溜溜带着士兵回了西周。

西周的富户们可不管战事如何,他们只管带着借据来要债,周赧王不得不躲在一个高台上躲避要债的人,这还诞生了一个成语叫做“债台高筑”,同年,周赧王去世,东周宣告结束。


尚宫女史


有很多人认为战国时期的周天子实在是没有什么作为,也没有试图效仿其他诸国列强招兵买马招纳贤士,从而光复他们的大周王朝,而是混吃等死,整天浑浑噩噩,无所作为,但是实际上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你真的是对周天子有很深的误会。

事实上战国时期的周天子,并不是没有尝试着搞一些向诸侯国学习的强国之道,我们都听说过这么一个成语叫做债台高筑,那么这个债台高筑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债台高筑,这个成语的来源就和战国时期的周天子的努力密切相关。

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争霸已经日趋白热化了,如果说春秋无义战的话,那么战国时期的作战更是毫无底线以及下限了,周天子被夹在中间,日子过得越来越难。但是有一个周天子并没有打算就这么浑浑噩噩的度过自己的余生,他太想搞事情了,他想要振兴周王朝。

振兴中朝,他认为必须要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于是他开始到处筹集资金来建立他梦想中的那股强大的军队势力。

可问题是当时的周王室的资金来源实在是窘迫非常,西周初年的那些诸侯国果早就不给周王室纳贡了,不但不给周王室纳贡,很多时候还会做一些恶心周王室的事情——比如说三家分晋,然后要求周王室承认他们的诸侯国地位。失去了诸侯纳贡这个收入来源的周王室自身的赋税很多吗?其实并不多,当时周王室由于宗法制逐渐瓦解,分封制根本不能约束他们之前分封出去的诸侯,而他们新的王室子弟根本就没有新的土地可以得到分封,因此非常无奈的开始将自己王都附近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王室。

战国时期周王室本来的封地只剩下了王畿,却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将仅剩的这个王畿既是严格的按照分封制,分为两个诸侯国,这个操作还是非常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但不管怎么说,他们还是将两个如果建立起来了一个叫做东周国一个叫做西周国,有的时候我们会感慨历史就是这么的诡异。

周赧王作为最后一个天子,看到秦国日益昌盛,并且有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他打算自保,于是开始了他的疯狂自救计划——以天子名义,号令各国协力攻秦。按照他的想法,其实他也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只是这个时候楚国却派使者过来告诉他,楚国愿意积极响应。

于是可怜的这位周天子,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楚国身上。几乎用光了所有财产凑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然后大量的向民间富户借了很多的高利贷和武器,打赢了就把这些钱加倍的还给这些富商大户们,可是我们都知道仅仅五千军队,怎么可能会伐秦成功?关键的其他国家有没有派兵来援助他呢?非常遗憾,并没有。

这5000人的讨伐军队更像是一个笑话,无功而返。无功而返之后,周王就面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高利贷还是要还的,临时组建的军队,看到发不了军饷,便一哄而散,可怜的周王都在深宫之中不敢冒头,因为宫外前来要债的人太多了——他们从早到晚聚集在宫门外,喧哗不止,就连深宫之中也听得到。

可怜的王只好躲到宫后的一个高台上避债。这就是债台高筑成语的由来。倒霉的周王就这样,在叫骂声中迎来了雄赳赳的秦军灭国军队,周军自然是不堪一击,欠了一屁股高利贷的周赧王姬延选择了投降,这也标志着东周的灭亡,我们讲其实这个周天子做的手法已经算不错的了,也不是为这些人事,他也做了一些尝试,只不过当时的天下大势已经成型了,秦国军事优势之浩大已成定局,再怎么雄才大略的君主,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无笔


这事儿,首先就是一声感慨:战国争霸很精彩,周天子的钱包很无奈。

对于战国年间的周天子来说,他们继承过来的家业,就是个穷掉渣的烂摊。

这摊子有多穷?可以先瞧瞧周王室的地盘,春秋年间尚且拥有六百里土地的东周王室,接下来却是越活越抽。在春秋争霸的一系列折腾里,就好比一块大蛋糕般,被各路“春秋霸主”东一刀西一刀的宰。到了战国初期时,就只剩了今天河南西部一隅的百多里土地。顶着“周天子”名分,却不过是战国年间的蕞尔小国。

广纳天下贤士?那是相当的没有吸引力。

比吸引力更差的,就是周天子的钱包。地盘越来越小,被各路诸侯刮走的,又多是物产丰富的好地段。到了战国初期,基本就剩下穷地方。于是春秋年间时,周天子就穷的叮当响,周平王去世的时候,周王室居然连办丧事的钱都没有。接下来周襄王即位,更是连出行的车马费都掏不起,最后全是鲁国买的单。

发展到了战国年间,地位“蒸蒸日下”的周天子,更是连买单的人都没有。只能硬着头皮向各国“告饥”“求金”“求车”,也就是借钱。

到了周赧王在位时,甚至还借起了高利贷,以至于借了还不上,吓得堂堂周天子,竟然修了个高台住进去躲债,捎带给后世贡献了一个成语:债台高筑。

这么个“债台高筑”的局面,堂堂周天子,又哪里有钱去“壮大自己”?

不过,战国时代,周王室的越活越抽,虽说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但也必须说,也是周王室不肖子孙们的自作死:明明都惨到这地步了,竟然还不忘了窝里斗。

其实,春秋年间,当周王室尚有六百里土地时,苦心经营再创辉煌,也并非没有机会。可是整个春秋年间,周王室就发生了四次王室争位动乱,每次不但闹得自己元气大伤,土地也一块块被各国趁火打劫。战国时那一百多里的惨淡家当,就是这么自己折腾的。

那到了战国年间,痛定思痛的周王室,是不是该休养生息了?却是加倍的不消停:就为了争这一百多里地,周王室的子孙们,都是精神抖擞继续闹。竟把这点土地,都闹得一分为二。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在洛邑立国,建立了战国年间的“西周”。公元前367年,周显王在巩立国,是为战国年间的“东周”。这两家“东西周”,盘踞在一百多里的小地盘上,依然互相狠掐个不停。“重振周王室”这类理想,显然是顾不上了。

就这样,原本就惨到家的周王室,战国年间又分崩离析,这下彻底连尊严都掉了底,在各个强国眼中,更是丝毫地位都没有。效仿其他列国自强?那是相当没指望。于是就在“东西周”可笑的互掐里,秦国先在公元前255年出兵“西周”,打得西周武公仓皇跑进秦国求投降,六年后又出兵“东周”。

周朝,这个昔日东亚大陆强大的奴隶制王朝,终于谢幕。

周朝的加速灭亡,不止来自前辈们的挖坑,更来自后辈们毫无进取心的窝里斗。这其中的教训,历经数千年,依然当得一声叹息。

历史风云录


其实早期的周天子是有改革的,比如著名的昏君兼暴君周厉王,他就是因为改革的太狠,企图把宗周之地的财权、人事权等等实权都收回到自己的手中,以致于遭到了传统旧势力的反对。最后在旧贵族的挑唆下,宗周之地的普通老百姓、朝廷小官僚以及宗周的军队,全民总动员,一起驱逐了周厉王。

经此一役,周天子的威严尽丧,周王室也出现了一个长达十四年的权力真空期。在这十四年里面,没有周天子,周王朝是由当时的周公和召公共同辅政。

值得一提的是,周召联合执政时期,旧贵族对周王室财产的瓜分,达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程度。以致于后来周宣王继位之初,根本就没有什么实权,一度还想过要迁都洛阳。因为宗周地区的土地和财富已经都被王族近支诸侯给瓜分了,周宣王沦为了一个空头天子

。后来宣王想要招兵买马,重新组建宗周六师,以振兴王业,但问题是他手上要钱没钱,要人没人,拿什么招兵买马?于是周宣王不得不远调成周八师,以作振兴周王室之用。结果周宣王晚年连战连败,搞得成周八师也损伤大半,又不得不招募犬戎人以补充军队,为后来犬戎杀死周幽王埋下了祸根。

平王东迁之后,原有的宗周六师和成周八师全军覆灭。周平王自己又因为得位不正(杀死老爹才继位的),令诸侯们对他继位蔑视,不拿他当根葱,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春秋小霸郑庄公。

郑庄公这个人,他本身是郑国的国君,同时还兼任周王室的卿士,这就好比村里面的首富兼任村委会委员,那他还不把什么好东西都往自己家里搬啊?至于村里面穷成啥鸟样,跟他没关系。西周就是被这号人给玩死的,玩的连渣都不剩。到了东周,情况没有任何改变,仍然是舅舅打灯笼——照旧。


于是这就导致周天子为了生存,不得不压制薅羊毛的诸侯国,这一压制就导致了诸侯国对周天子开战了。而这第一战,就是历史上周桓王与郑庄公的繻葛之战。这俩人是爷孙关系,郑庄公要大周桓王两辈。爷孙俩一个在郑州,一个在洛阳,孙子召集了四个小弟助战,结果被同族爷爷打的惨败,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从此威严扫地。对内不能压制薅羊毛的卿士,对外无法约束礼崩乐坏的诸侯,从此便被诸侯们压制在了洛阳方圆六百里的狭小区域内,再也没有振兴。

周桓王之后的几代周天子,还要点脸,时不时的出现刷点存在感。到了战国时期,当时的周天子,则如同深闺怨妇一般,堕落到完全不要碧莲的地步了。

不过,周王室的衰落也不能全赖周天子。因为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他是不可能兼并其它诸侯的,否则会被诸侯们视为行为不正,更不拿他当根葱了。而诸侯们,他们则没有这种道德负担!因为诸侯只要不侵占他们本国的士大夫的利益,对外怎么扩张,怎么兼并小诸侯国,都不会有人对他们指指点点。毕竟弱肉强食是自然法则,弱者就活该被吞并,谁让你弱呢?


因此,周天子在战国时期无法招兵买马,广纳贤才,主要有五个原因:

第一、周天子的道德负担

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中原之地名义上都是他的。虽然实际上周天子只能管辖洛阳附近几百里的土地,但是天子作为天下共主,这就注定了他不可能像齐国、楚国、晋国那样通过吞并小诸侯国来壮大实力。否则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形象就崩塌了,诸侯国们谁还会鸟他?拿他当天子对待?

其实,诸侯们也有这种道德负担。比如说三家分晋,士大夫可以侵占晋君的财富,而晋君则不能抄士大夫的家。再比如鲁国,也有三桓之乱。这说明诸侯和天子是一样的。他们可以对外扩张,但是不能对内盘剥,否则就没人服他们了。

第二、周天子的政治负担

周天子是周朝宗法和古老秩序的守护者,这就注定了他必须要维护周朝的法统。如果它想学战国七雄一样,搞变法强国,那么天子就跟诸侯没俩样了,会失去他的合法性。这就好比谁都可以讲民主、讲共和,但是唯独皇帝本人不能讲。因为这是在革他自己的命!不是谁都能承受这种政治压力的。

这一点诸侯也一样,只不过诸侯的压力会小很多。但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楚国吴起变法,也都遭到了旧势力的反扑。其中商鞅变法是在秦孝公的坚定支持下才成功的,而吴起则被楚国旧贵族射成了筛子。周天子如果敢变法,难度会更大。

第三、周天子的环境太糟糕了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以洛阳为都,而洛阳这块地方,用后来张良的话说:洛阳四面地形皆可守备,更有城郭土地。但中间的面基太小,不过几百方圆,而且土地贫瘠不能积累粮食,更容易四面受敌,不合适为都。也就是说,洛阳看似一块风水宝地,实乃四战之地,谁要是这个地方作为根据地,很难有突破,会被周围的强敌锁死。所以周天子就算有胆子变法,搞强兵富国的那一套,洛阳这个根据地也不适合他发展。


第四、周天子昏庸无能

战国时期的周天子,以周威烈王和周赧王的名气最大。这俩人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了。威烈王后期,赵、魏、韩三家分晋,请求威烈王封他们为诸侯。结果威烈王不仅不反对,反而举双手双脚赞成。貌似是在说,苍天啊,大地啊,没想到牛逼轰轰的晋国也有今天?沦落到跟我一般田地了?!哈哈。

然而三家分晋之后,又间接引发了齐国的田氏篡位。自此,诸侯们纷纷下克上,弟克兄,子克父。燕、魏、赵、韩、齐、秦纷纷称王,不复春秋五霸尊王攘夷之事!周王室从此再无翻身之日。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威烈王。

而另外一个周赧王,号称战国第一老赖。身为周天子,居然借钱不还。债主讨上门要钱,他就躲在一座高台上赖在,于是就产生了债台高筑这个成语。至于周赧王为什么会欠钱,这是因为他号召诸侯们一起伐秦,作为表率,他自己也武装了五千人马参战。结果诸侯们摆了他一道,嘴上答应去,结果都没去。周赧王带着五千人马气势汹汹杀向秦国,最后又灰头土脸的回去了。什么好处都没有捞到,反倒欠了一屁股债。

第五、内讧

战国初期,东周王室从方圆六百里的二等小国沦落到了方圆百里的末流小国,这还不是最惨的。周考王时期,他封了自己的弟弟为公,在本来就不大的东周王朝内部又分了一个小国出来,历史上被称为西周国。这就好比一个县里面只有一个镇,县长兼镇长不就完事了么,但是县长要摆谱,非要搞两级行政班子,以显示自己的地位。结果就是西周国后来又分裂,巴掌大的周王室辖地还分成了两个小国:西周国和东周国。每个小国就管两三万人,搁今天就是两个镇长的水平。

而且这两个镇长还特来劲,就这两个巴掌大的小国还打内战呢!背后各有诸侯国的支持,打的特别来劲,也不知道他们打来打去图的是什么?躺在地底下的周武王要知道子孙这么不成器,估计要再气死一遍。



总的来说,周王室的积贫积弱是长年累月的结果。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积重难返。周天子就算想求变,道德和政治负担又时时刻刻的桎梏着他。变法就等于推翻了自己的统治法统,不变法又没有钱招兵买马,这是一个死循环。而周天子在面对这种生死抉择的时候,他们的选择就是混吃等死,一代比一代混账,最后被秦国给灭了。


Mer86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为什么今天的英国不选择整备扩军,吸收全世界的精英,效仿美国重新成为超级大国呢?

英国:“臣妾办不到啊”!

这也是周天子的答案。

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叫做:“债台高筑”,说的是东周的末代天子周赧王听信楚孝烈王的蛊惑,用天子名义召集六国出兵伐秦,楚孝烈王让西周拼凑6000士兵,由于没有军费,周赧王只好向天下富商地主借钱,可六国根本不听周赧王的调遣,他借的钱很快就用光,于是富商债主纷纷上门讨债,无奈的周赧王只好隐藏在宫中的一座高台上躲债。

从“债台高筑”我们就能看出此时的东周王朝有多窘迫了,不仅活人没钱,连周天子死了都没有钱建造陵墓风光下葬,很多还是刷脸借的周边诸侯的票子。

这样的一个东周王朝,你让他如何恢复往日的荣光?

所以,东周是绝对没有重新复兴的可能的,“静Yes”认为,有以下因素彻底扼杀了周王室的希望:

1、迁都洛邑,威严扫地

这一切要感谢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不惜拿自己的权威做诱饵,戏耍天下诸侯。终于,前771年,犬戎来攻,镐京被破,幽王被诛,褒姒易主。

而周幽王的作死,不仅把他的性命搭了进去,而且还彻底断送了西周几代帝王200多年来的苦心经营,从此周天子天下之主的地位一去不返。

前770年,周平王继位,此时的镐京已经在犬戎的烧杀抢掠中彻底化为废墟,再也不能作为周朝都城,而且最重要的是,此时的犬戎在西部虎视眈眈,谁也不能保证这个野蛮的少数民族不会再来一次攻破镐京的行动。

所以,周平王为规避这一风险,将都城东迁到洛邑。

都城,国之根本,社稷之基,最重要的是祖宗宗庙都在此处,离开这里,意味着彻底告别这一切,也就彻底告别了那个号令天下的强大周王朝。

果然,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周王室离心,而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彻底失去了统御天下的威信。

2、京畿缩水,强邻环伺

周王朝之所以强大,除了君王的能力强大,能够镇得住诸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王室的京畿之地非常广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整个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都是周王室的京畿之地。

京畿,即使都城镐京周边的土地,在周王室将天下分封给诸侯之后,保留了一块自留地,这就是镐京周边的土地,这片土地是周天子的私有土地,是周王室直接统领的,地位远远高于诸侯国。

这些地区为周王室提供赋税,兵员等,帮助周天子组成一个强大的集团,有效管理周边诸侯。

但是现在都城搬到了洛邑,关中平原再也不复所有。那么,周王室靠什么吃饭呢?总不能给诸侯国要饭吧,就算不要土地,周天子也要脸啊!

所以,周天子还是有自己的自留地的。不过比起关中平原,那就小得太过分了。具体来说,迁到洛邑后,洛邑周边的数百里土地就成为新的京畿之地,范围就是洛阳。

土地小了,自然人口就少,收不上赋税,周天子就会饿肚子。而周天子能不能向周边扩张呢?对不起,这里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封给了诸侯国们。

3、政治符号,徒有虚名

孔子曾无比推崇周礼,周天子就是周礼的继承者。

那么,作为有“礼”的人,向桌边诸侯抢土地合适吗?开口要都不合适。

事实上,自从平王东迁以来,周王室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统御诸侯的周王朝了,更多的时候,它是一个政治符号。

什么意思?就像寺庙里面供奉的佛像,我们都拜佛,但大部分人并不信佛,周王室就是这样一尊佛,诸侯国在它面前弯腰低头,并不是怕它,而是要利用它。利用它干什么,让所有人成为自己的信徒。

这叫做尊王攘夷,而在春秋时代,这样的霸主,总共诞生了7位。

这样的情况下,诸侯国不把周王室吃掉就已经是烧了高香了,还想着扩张,简直是痴人说梦。

而到了战国时期,大型兼并战争开始,周王室逐渐没有存在的必要。前256年,秦灭周,周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王朝,彻底被历史的大潮湮没。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正因为他是周王,所以做不了改革,做不到灭国这一系列的事情。

仔细分析题主的疑问,周王是天下共主,其它诸侯只是臣子,以君主伐臣子,是大义,得人心,而且得支持,周天子为何不做?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第一、周王是分封制下的王

换句话解释,周天子对于分封出去的土地,没有收回权。他可以要求诸侯进贡,也可以讨伐不臣服的诸侯,但就是不可以收回封地。

这是由分封之初的形式决定的,列国最初的封地名义上是来自周天子,实际上都是自己打下来的,收回封地从情理和法理上都讲不通

举例来说,当年姜子牙被封为齐侯,到营丘这个地方去就封建城。走到半路上休息的时候听人说,你们这样磨磨蹭蹭的走,等走到营丘,地方早就被别人占了,哪里还有地方供你建城啊!姜子牙听了觉得有道理,命令众人加快速度赶到营丘,发现莱国(东夷人,并不是周的封国)的军队正要抢先建城。于是姜子牙率军击败了莱国军队,这才占有了营丘。

所以当年周王分封出去的土地,都是自己控制不了的地方,诸侯们耗费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心血才建起的国家,你周王说收回就收回,天下哪里有这个道理!

正因如此,西周时候,齐国国君齐哀侯藐视天子,周夷王大怒,将他在大鼎中烹了,但仍然还是要封他的弟弟为齐侯。

  • 第二、已经失去了改革的最佳时机

周天子在战国时期已经没有资格进行改革。

春秋时期的诸侯混战就像是一场竞赛,胜利者将会拿到战国争雄的资格券,平庸者可以在战国苟延残喘,失败者就会亡家灭国。周天子很明显没有拿到这张资格券。

战国七雄中的六个都是来自齐、秦、楚、晋(分裂为赵、魏、韩)。这四个国家在春秋时期就是公认的强国,早就累积了雄厚的资本。燕国在春秋时期虽然默默无闻,但是进入战国时,他的土地是两千里,比周王畿要大的多了,而且燕国的地缘位置,也不是周王畿可比的。

除这七国外,其它二流国家,如宋国、越国、中山国等,虽然都曾辉煌过一段时间,但毕竟家底太薄,很快就被消灭了。周王室在战国时期的实力连这些二流国家都不如,根本就没有资本参与列强之间的角逐。


史学笔记


即使周王广发英雄帖,也没人肯去帮他,周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东周能存几百年,完全是诸侯们在讲究名分的时候还需要它这个招牌,到最最后秦国统一大势已定,周王已经毫无价值,索性直接灭了周赧王。

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启东周朝,也开启了春秋战国500多年的大变革历史时期,此时的周平王,仅拥有今天河南西北部的一小块地方,方圆600里地,人口至多一二十万,手里也没什么像样的军队,自己的王位也是靠几个诸侯派兵撑起来的,与晋楚齐等方圆几千里、人口百万、带甲动辄一二十万的大诸侯相比,它就是一个小诸侯,即使在春秋初期东周最好的光景给他100个姜子牙一般的人才,东周也撑不起来,底子太差,小国注定很难发展起来,从春秋到战国,500多年,能上台面的总是那几个大国,他们在残酷的竞争中一直活到了最后的决胜阶段。

诸侯普遍怀疑周平王让其外祖父申侯串通犬戎打进镐京,杀父自立,这就严重破坏了周礼,这在讲究周礼的列国诸侯看来这是大不孝、大不忠的行为,为夺王位,勾结外夷,造成生灵涂炭,简直天理不容。所以诸侯们从此低看周王一眼,根本不承认周平王的地位合法,后来逐渐礼崩乐坏,大家也开始频繁的互相攻杀吞并。

当然,春秋时候,周王室还有一定残存的威信,几个诸侯霸主再怎么牛,也不至于在周王面前怎么摆谱,定期还是要去周王那拜见拜见,获得周王的口头名分。


而到了战国,2个标志性的事件,造成了周王室信用的彻底破产,整套周礼也彻底被破坏了,那就是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后来周安王承认田氏的齐王地位,那这些几百年传承的宗法制说破就破了,那谁还拿你周王当回事,天下士子更不可能来投奔这样的君王。

春秋时周王好歹还有600里地,到了战国,周王的处境更差了,领土只有洛邑周围一小块,战国后没多少年就分裂为东周国和西周国,两个小国人口不过数万,还彼此间经常打来打去,而周天子还得在西周公那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和那些百万人口的大诸侯国家怎么竞争?

也是有了周天子的头衔,才让周王室活到了战国末期,当然,周王室被消灭的时候,一切都那么悄无声息,就像灰尘一样被随手抹掉了。


云中史记


这个问题问的,很想当然。就好比现在你给英国首相出主意说英国可以通过广纳贤才精英,发展科技,效仿美国,超中赶美,重新成为超级大国一样。英国能做到吗?对不起,再给英国一百年英国也没机会超中赶美。

任何王朝的发展都是由弱到强再逐渐衰弱,直至灭亡,周朝也摆脱不了这个命运,历史给了周朝八百年,已经是奇迹了。在战国时期的周朝,只是名义一般的存在,周天子在诸侯国的眼里,完全没有任何威信可言。一方面是周天子的地位的跌落,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周天子已经是没有任何势力可言,在诸侯国里,也顶多算个郡县而已。那就要回到问题了,周天子怎么不招兵买马,搞军事扩张呢?

在战国时代,国力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土地,一个是人口。而周天子呢,在战国时期统治面积由方圆六百里变成最后的区区百里之地,都不及诸侯国的一个郡县大,在土地这一项周天子完全都弱爆了。人口呢,由战国初期的一二十万变为一两万,说白了,就是全民皆兵这点人口都不够诸侯国塞牙缝的。

在战国时代,国家的收入完全靠土地收入,在那么狭小的土地里,那么少的人口,周王室的财力连顾住自己都难,哪里还有钱来招兵买马,就算有钱了,就那么点人口,能征多少兵,还不够攻打诸侯国一个郡的呢。

再说了,咱们看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诸侯国都是谁,秦国、楚国、魏国、韩国,秦、楚、魏都不用说了,整个周天子的土地给他们,都不够他们塞牙缝的。在中原诸国中实力最弱的韩国,都有精兵十几万,和秦楚大战几十年而不倒,所以,周天子想扩张,除非往土里扩张,给自己挖坟墓。


史海沉沉


周天子,特别是周赧王表示很委屈,我怎么不想呢?做梦都想啊!

自从周幽王为了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被犬戎焚毁丰镐二京,丢了性命,公元前771年,西周完结。继任平王面对断垣残壁,这日子没法过啊!只得在各路诸侯的护送下,离开关中平原老根据地,来到雒邑,就是今天的洛阳,开启了东周春秋战国大幕。

洛阳很富足,也很安逸,可周边土地早已在西周时分封给了各诸侯,天子来了,总不能强夺诸侯土地吧!于是天子领地仅限洛阳一隅,小日子过起来是没问题的,但想发展是难上加难。开始的时候,各诸侯为谋个正统,纷纷上贡请封,朱笔一挥,财源滚滚,小日子过得好不痛快!可日子一长,天下土地分封完了,天子之名渐不值钱,洛阳城外蒿草过人,天子门可罗雀,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到了周赧王时,已是战国后期,赧王公元前315—256年在位,长达59年,是东周最后一个君主,他很不情愿默默无闻的日子,颇思有一番作为。这时,楚国为抑制秦国势力,奏请周天子联合天下诸侯共同抗秦,赧王大喜,向境内富商借钱拼凑了一支五千人的军队,承诺以战利品奉还。可雷声大雨点小,仅楚国燕国来了一点人马,总共不过几万人马,这么点人马去伐强秦,怕还不够塞人牙缝吧?吃吃喝喝玩了几个月,把赧王几百年老底子吃完后,哀兵们作鸟雀散,回家了!这下赧王小日子过不下去了,富商们持债券天天上门要帐,只好用剩余的钱修了一座高台,每天站在高台上,眼望有人过来便溜之大吉,这就是“债台高筑”这个成语的由来。债犹可逃,得罪了虎狼强秦却不好玩,公元前256年,秦国发兵讨伐,直扑王城,赧王无奈, 率臣子哭祭祖庙后,亲自向秦军请降,东周灭亡,赧王不久后也病死了。

赧,因羞惭而脸红,这个字是后人送给最后一任周天子的谥号,倒也恰如其分。


云卷飞山


受限于分封制

由于西周和东周实行的分封制,所以就造成了它不能够进行中央集权。西周在周武王推翻商纣王建立周朝后,对当时的有功之人和商朝贵族以及周王同亲族裔进行一系列分封。比如当时姜子牙就被分封到了齐国,这就是后来战国时期的齐国前身。宋国就是商纣王兄长微子的封国。晋国就是武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在《荀子.儒效》中就说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大量的分封在当时看起来还是比较先进的一种制度,主要原因是方面当时生产力相对落后,作为中央政府的周王室没有能力来供养这么多的人,而且土地开垦也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状态,毕竟生产力和人口都没有那么多。所以分封制就成为一种很顺理成章的制度,给各个诸侯国一块封地,让各家自己负责生产和经营,平时你再供我一些当地的土特产。相应的义务就是遇到需要战争的时候,你们必须听从我的号令出兵就行。

这个制度的最优状态我觉得是一强多弱的情况下是最好的,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是只有中央政府一强各个诸侯国才会积极听从命令。要是有两强或者多强的话就容易出现有地方诸侯不服你中央号令,但是中央去打又不一定能打的过,时间久了中央的权威性就会下降,同时其它小国就会出现观望和不服从命令的情况。

因此这在当时看起来很先进的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弊端就越来越凸现出来。特别是到了战国时期生产力相较于西周时期和春秋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各国军队的实力也壮大起来,而周中央政府却并没有壮大。举个例子春秋初期,一个有千乘之国就可以称之为大国,什么是千乘之国,就是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以当时的战车和士兵配比人数,千乘之国大概就是三万人左右,这就可以称之为大国。齐桓公称霸也就靠三万多作后盾支撑,等到了战国时期,两国交战动不动就十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长平之战秦赵两国各自带了四十万人左右,秦灭楚国带了六十万人。这说明了什么生产力已经能够发展到能养活那么多人了。

而当各个诸侯国都在发展的时候,中央政府周王室却并没有在生产力发展中得利,为什么?主要还是受困于分封,你当初把地都分封完了,诸侯国之间不服可以打一架,实力强的吞并实力弱的,到周王室却并没有兼并周边小国也不会去兼并。因为它本身就是分权制的主导者和实行者,怎么会倒行逆施呢?再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你是王室,周边国家基本都不会来招惹你,这样也缺少了借口。

威信下降

随着各个诸侯国实力的上增,对周王室的意见和不满也会越来越多,而这期间发生的几件事情导致了周王室的权威一落千丈,没有威信可言。

第一件事情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了宠妃褒姒烽火戏诸侯的事情早已家喻户晓。这件事导致了两个结果一个结果就是西周的灭亡,太子即位成为周平王,而被犬戎劫掠的西周都城已经凋蔽只得东迁洛邑。这也导致周王室实力被削弱。第二个结果就是诸侯国普遍出现不服天子的召令的情况。这其实也是周王室咎由自取的结果,和狼来了一样的道理,你一次次戏弄诸侯,诸侯就不相信你了,主子连契约精神都不遵守,还想下人来遵守嘛。

第二件事就是周恒王讨伐郑国,兵败被射中肩膀。事件起因是郑庄公假命伐宋,因为郑国在伐宋的时候建大纛一面,名曰“蝥弧”,上书“奉天讨罪”四大字。这个意思就是我是奉天子之命来讨伐你的。这种情况一般是周王室命令才允许这么写,然而事实就是当时的周恒王并没有让郑庄公去讨伐宋国。所以,周恒王就很生气,剥夺了郑庄公在周王室工作的岗位,还要准备起兵讨伐郑国。周恒王就纠集了陈、蔡、卫三个小国一起攻打郑国,而郑国这时候也不是吃素的实力在当时诸侯国中算是大国,起兵抵抗,很快就把陈、蔡、卫的部队给打跑了,周恒王的中路也被击溃,恒王自己也被对方射中一箭而受伤。

通过这两件事,使得周王室在诸侯国家中的地位就没有之前那么显得高高在上了。一方面是周王室失信没有遵守契约精神;另外一方面就是周王室的力量已经比不上一个大的诸侯国了,连郑国都打不过了,其他诸侯国自然不会再把周王室当成他们的天子。因此周王室的权威和威信就下降了,出现号令不尊的情况自然也就很正常了。

王室衰微

在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实力就一再地减小出现衰微的情况,这里主要从几个方面来表现:


一是西周时期周王室拥有土地有千里之广,而且土地资源也算是在诸侯国中最优的,等到了周平王东迁的时候,周王室的土地就只剩下六百里,实力削减了将近一半,随之而减少的就是人口。西周都城被犬戎攻破后人口和财富都被洗劫一番,等迁到洛邑人口就更加少了。而且在整个东周时期(春秋战国)周边诸侯国开始蚕食周王室的土地和人口,等到了秦朝灭亡东周的时期,整个王室只剩下七个县几万人口了。

二是经济发展不行。由于东周本来立国就没有多少财政储备(都被抢走了),而维持一个国家运行就需要经济的发展,周王室又处于各个诸侯国崛起发展的时期,自己由于缺乏土地和人口,没有实力去维持一支军队,同时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去维持当时政府的支出。到了后来,周赧王为了维持政府和军队支持不得不向富商地主借钱,所借的钱还还不上,被人家追债,于是就只能躲到高台上。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成语“债台高筑”。

三是

周王室内部斗争。首先西周的灭亡和东周的开始就是因为当时太子后来的周平王对周幽王意见很大,结果太子舅舅引来了犬戎部落把西周给灭亡了,最终太子上位。这件事和当时重视礼法的社会相违背,可以说是弑父上位的周平王得国就不正。而且东周后面王室内部先后发生了5次王室内乱和4次两王并存的局面:分别是王子克之乱、王子颓之乱、王子带之乱、王子朝之乱。这些内耗也削弱了周王室的力量和在诸侯中的权威性。

对比西汉初期分封制情况及后续中央控制

刘邦在建立汉朝后也进行了分封,对当时的七个异姓王(韩、赵、楚、淮南、燕、长沙、梁)和九个同姓王(楚、荆、代、齐、赵、梁、淮阳、淮南、燕),但是西汉时期的分封和周朝分封有很大区别:一是西汉时期推行的是分封和郡县制并行的一种制度,并非全都是分封制的。当时全国近60个郡,分封占40余郡,汉朝中央占十几个郡。这就使得中央政府还有很大的力量,及时诸侯国叛乱也能够有力量去镇压。比如说当时的七国之乱就是被中央给镇压下去。二是在刘邦之后汉朝皇帝发现分封制对中央集权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于是就及时采取措施消除这种威胁,其中就有将原本分封的国家继续进行分封,这样就造成分封国越来越小,其力量也就越来越弱。另外就是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取消分封的国家,比如诸侯国家叛乱之类的,中央政府就趁机把分封国给收回来,成为中央的一个郡。总之,在中央政府多种措施下,分封国的势力就变的越来越小,权力就渐渐收归到中央。

综上来看,周朝在建国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以及土地制度所推行的分封制在当时还是很有效的,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增加,各诸侯国实力的增强,就造成了周王室外重而内轻的局面,王室力量弱而诸侯国家强。再加上周王室一系列事件发生造成威望下降和王室内部斗争,使得周王室不能像诸侯国一样壮大实力,招贤纳士,继续成为当时号令天下的权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