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最后却被处死,是因为站错了队吗?

执子情说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据说,时年12岁的于谦,有一天,来到石灰窑之前,看见师傅们煅烧石灰,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句《石灰吟》,没想到这竟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于谦,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可以说力挽狂澜,然而等到夺门之变后,他却血染北京崇文门,令后世之人莫不为其扼腕叹息,恨不能将陷害他的徐有贞等人碎尸万段、挫骨扬灰,而点头应允此事的朱祁镇也因此背上千古昏君之恶名。

那么,一位挽救大明江山的民族英雄,为何会落得此田地?

站队

有人说,于谦之死,就是因为他站队朱祁钰,因此,朱祁镇复辟之后,肯定要置他于死地。咋一听,很有道理。

土木堡之战后,于谦提议朱祁钰登基,以稳定军心。北京保卫战时,朱祁钰对于谦是言听计从。瓦剌滚蛋之后,朱祁钰坐这江山也算是小有资格了。

年轻的朱祁钰心中感激于谦,将其视为股肱之臣。于谦呢,竭心尽力辅佐朱祁钰。外人看来,他们是坐在了一条船上。也就是说,于谦站队朱祁钰。

其实,无论是朱祁钰还是于谦,都没有这么想。

1)于谦心系天下黎民

自从永乐年间,于谦中举以来,他便受到了朱瞻基的破格提拔和委以重任,张太皇太后摄政之时,三杨对于谦的奏折从来都是当日批复。这5位都是大明朝响当当的人物,他们看中的是于谦那一颗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

到了景泰年间,虽说于谦走到了人生的顶峰,但是他依然不忘初衷,正如《大明风华》中孙若薇评价的那样:于谦的心中只有大明天下。言下之意,无论是朱祁钰还是朱祁镇,他都将一如既往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朱祁钰呢,虽然很看重于谦,然而内心深处却将其视为最大的对手。

当初朱祁钰看重于谦是因为感激他的举荐,当然也欣赏他的才干,最重要的是收买人心。朱祁镇在位时,重用王振等阉党,很多朝臣包括于谦都吃过王振的苦头。土木堡之役后,朝臣当庭打死王振同僚,朱祁钰吓得掉头欲走,是于谦一把抓住他,说道:“马顺等人罪该诛死,打死勿论!”后来朝臣们多感激于谦的仗义执言。北京保卫战大捷后,于谦声望更高。此时,初登龙椅的朱祁钰重用于谦,不等于是收获了很多朝臣的心吗?如此,这皇位才能坐得稳。

《大明风华》中,于谦曾向孙若薇吐槽朱祁钰常搁置他的奏折。也许,很多人都不相信朱祁钰会如此对待于谦。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大权在握后的朱祁钰还会是当初的想法吗?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景帝闻钟鼓声,大惊,问左右曰:“于谦耶?”既知为上皇,连声曰:“好,好。”世人皆以为景泰帝最信任于谦,当有人篡位之时,谁能想到,朱祁钰心中最放心不下或者说最防备的居然是于谦。看来这对君臣最终还是逃不出套路,于谦功高震主了。

要不是朱祁钰年纪轻轻便患上重病,假以时日,谁敢保证于谦能善终呢?归根到底,朱祁钰心中清楚于谦并非是站在自己这边,于谦的心中只有天下。如果有一天,朱祁钰做了错事,于谦照样不会买他的帐。

必死

朱祁钰心中提防着于谦,但是徐有贞他们不知道。因为他们曾经努力过,但是都没有成功。

自古以来,国难过去,便是文臣搬弄是非之时,那些功勋卓著的功臣或遭弹劾,或搁置不用。明朝的一些文臣也不例外,挖空心思构陷于谦。然而,朱祁钰不按套路出牌,惟于谦之言是用。

如果于谦此时功成身退,那么朝臣也不会有什么抱怨。可是事与愿违,于谦反而节节高升,再加上他刚正不阿的处事作风,挡住了很多人当官发财的路。只要他存在一天,那些人便永无出头之日。

朱祁钰当时不过20多岁,也许再过几年,他会出手。然而,徐有贞等人等不及了,他们只知道朱祁钰是于谦的保护伞,只有朱祁镇复辟,才能除掉于谦。于是,他们趁着朱祁钰患病之时,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夺门之变。

尽管朱祁镇也认为于谦不该死,但是助他复辟的徐有贞们一定要除掉于谦。朱祁镇权衡再三,也只能同意。孙太后知道后,非常痛心。朱祁镇不久后便后悔了,在李贤的提醒下,识破了徐有贞们发动南宫之变的阴谋,助朱祁镇复辟是假,除于谦是真,这样他们才能挟持朱祁镇,为所欲为。

朱祁镇曾经想留下于谦,但没有能力。虽然当他再度坐稳皇位后,不久便处死了徐有贞们,然而于谦却不能重生。无论如何,朱祁镇永远无法洗掉错杀于谦的罪名。

结语:

在大明风雨飘渺之际,曾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于谦为何落得斩首示众的下场?

  • 于谦从未站队,他的心中只有天下,不是朱祁钰;

  • 无论是被于谦挡道的徐有贞们,还是将来羽翼丰满后的朱祁钰,于谦恐怕都难逃一死;

屈原曾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因为不愿与权贵们同流合污而被驱逐在外,相比之下,于谦是幸运的。他遇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和三杨,以及年轻的明代宗朱祁钰,至少轰轰烈烈地干出了一番大事。但是,自古以来,像于谦这样两袖清风的大臣又有几个,随着他的职位越高不为其他朝臣所容是必然的,功高震主也是必然的。因此,于谦被处死的下场也是必然的。

当世人为其扼腕叹息之时,我却认为,正是这最后一刀成就了他的身后名,使他永垂青史。君不见,于谦是笑着坦然面对死亡,这才是他想要的。就如很多武将不愿死于病榻之上,而希望能喋血沙场。


读春秋思无忌


最近《大明风华》正在热播,里面的于谦颇有魏晋名士之风,放荡不羁,又嗜酒如命,整天烂醉如泥。

后来,于谦中了进士,晚上喝酒喝高了。第二天,进士们一起觐见朱棣,朱棣瞧见了醉醺醺的于谦,讥讽道:“你是不是想当李白?”

于谦答道:“母亲去世了,思念母亲就多喝了两杯,如果喝死了正好可以随母亲而去了!”


朱棣无语了,哪来的狂小子,大手一挥,就让于谦随军出征了!

这是电视剧中的于谦,有点愣,有点狂,有点二。真实的于谦肯定不是这样的,要不他活不过五集。

于谦是明朝大功臣,也是民族大救星,没有他,明朝或许会步南宋朝的后尘;没有他,中原会再次陷入水深火热。

然而,立有不世之功的于谦,却惨遭屠戮,杀死他的不是别人,正是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镇。

于谦到底有何过错,却遭惨死?

这要从头说起!


土木堡之变,明军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成了俘虏,大明危在旦夕,人心惶惶。

国不可一日无君,可太子只有两岁,还是个小宝宝。这时候,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就被推上了前台,被逼着当了皇帝。

要在太平岁月,谁都想当皇帝,甚至不惜手足相残,可现在,强敌压境,江山摇摇欲坠,这个皇帝谁都不愿当。

因为京城被攻破,最先倒霉的肯定是皇帝,大臣或许能活命,运气好的还能继续当官,但皇帝就不一样了,他只有一条路可走—黄泉路。

所以,朱祁钰死活不愿意干。


这时候,于谦站了出来,大臣们也站了出来,黑压压跪倒一大片,最后孙太后出来说话了:“我儿啊,你怎么这么怂包软蛋呢?丢祖宗的脸啊!”

朱祁钰脸红的像下蛋一样,叹了口气:“好吧,我是代理皇帝,等危机解除了,谁爱干谁干,反正我不干!”

后来,在于谦的运筹帷幄之下,京城保卫战取得了胜利,瓦剌撤军了,不用迁都了,天下太平了!

这时候,朱祁钰过起了悠哉悠哉的日子,要吃有吃,要喝有喝,要玩有玩,想怎么就怎么,没人敢说半个不字,权力的滋味那叫一个爽。

朱祁钰皇帝当上了瘾,早忘了当初的承诺,皇位坐的很舒服,让他挪一下屁股都不愿意!

然而,幸福总是很短暂。


一天,朱祁钰收到了瓦剌的来信,大意是:“朱祁镇我给你放回去了,你只要给我粮食,我保管以后不骚扰你了!”。

朱祁钰惊呆了,连夜写了一封信:“大兄弟,可别,人就留您那吧,我给你双倍的粮食,可好?”

哪知道,朱祁钰的信还没送出去,第二天,朱祁镇就回来了,很快,整个京城都知道先皇回来了!

朱祁钰傻眼了,怎么办才好呢?后来,朱祁钰把朱祁镇监禁了起来,管吃管喝,但就是不许出来。

就这样,朱祁钰又做了8年皇帝。

8年后的一天,朱祁钰突然得了怪病,气若游丝,几天之后,石亨、徐有贞等人带兵打开长安门,救出了朱祁镇。

太上皇成功复位了!

朱祁镇复位当天,下令逮捕了于谦,并废掉了朱祁钰,并将其软禁了起来,一个月后,朱祁钰离奇死去。

不久之后,于谦被处死。



朱祁镇为何处死于谦呢?是因为于谦站错队了吗?

其实,于谦没有站队,如果非要说他站了队,那么他站在了百姓这一队,他心怀天下,心向百姓,在于谦的心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当年,于谦拥立朱祁钰为皇帝,是为天下社稷而想,当朱祁镇复位之时,于谦未有任何动作,同样是为了社稷。

其实,石亨、徐有贞谋划政变之时,于谦早得到消息,但他故意按兵不动,假如他有所动作,剿除石亨等易如反掌。

为了天下,于谦选择牺牲了自己。


一半秋色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最后却被处死,是因为站错了队吗?

正统十四年,瓦剌骑兵大举南下,朱祁镇在王振的撺掇下,冒然亲征,明军在土木堡大败,朱祁镇被俘,明军二十万精锐毁于一旦。随后瓦剌骑兵一路挺进至京城脚下,国家危难之际,于谦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定守卫京城的决心。

于谦升任为兵部尚书,提督各营军马,全面负责京城防御,可以说当时的于谦权力极大,他就是明军的兵马大元帅。终在于谦的合理调配下,明军顽强作战,击败了瓦剌,保住了北京城。

如此民族英雄,本应受到厚待,加官进爵应不在话下,而于谦得到报答是斩决,天顺元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谦在崇文门外被处死。官场上站队问题很重要,就好比在先帝去世之前,大臣们都要押宝,有的归到太子队列,有的归到其他皇子队列,如果成功荣华富贵自不必说,但失败的后果也是常人难以承受的。

于谦并没有站在任何一方,他只站在国家社稷之上,一切以国家和百姓为前提。集正直、果敢、坚韧、才华于一身的于谦,为何落得个被处死的下场?

于谦主动放弃生的权利

景泰元年,八月,朱祁镇已经被俘一年,众大臣皆上疏希望接回太上皇朱祁镇。朱祁钰临危受命,接受的皇位,真实情况朱祁钰是不想当皇帝的,而随着时间推移,他也体会了权力的滋味,便不想放手。

于是在接回朱祁镇的问题上,朱祁钰屡次敷衍或拒绝。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这种做法也并没有什么不对,有哪个王朝会存在两个皇帝,这明显是不可能的。

于谦是朱祁钰一手提拔起来的,可谓景泰年间第一权臣,如果换做旁人,是不会希望朱祁镇回来的,这无疑给自己找麻烦。偏偏于谦建议朱祁钰:

“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

陛下皇位早已成为定局,不会有其他变化,我们应当尽快接回太上皇,如果对方有诈,我们就有说辞了。正是于谦的话,促使朱祁钰派人接回太上皇朱祁镇,作为皇帝,朱祁钰十分器重于谦,基本上对于谦的话言听计从。

精明老练的于谦必定清楚,朱祁镇回来之后,不仅是对朱祁钰的威胁,也是对他的威胁,当时的全国兵权基本都掌握在他手中,且由于战时的紧急情况,于谦可以直接调动部队,还设置了团营制度,保卫京师。

一朝天子一朝臣,于谦是明白的,不论朱祁镇能不能复位,只要朱祁镇回来,对他于谦没有半点好处。但于谦还是建议朱祁钰接朱祁镇回来,为了国家利益,于谦甘愿做出牺牲。

在石亨、张辄、徐有贞的策划下,朱祁镇得以复位,而他们入城的兵力只有千余人,而北京城的部队应不低于二十万,且政令通畅,如果不是于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夺门之变必定失败。

碍于朱祁钰换太子的荒唐举动,于谦也在犹豫当中,毕竟这是老朱家的天下,不论是朱祁镇复位还是朱见深继位,在此时此刻都比朱祁钰要好,况且朱祁钰还身患重病。于是在于谦的“纵容”之下,朱祁镇成功复位,可以说于谦亲自给自己打造了一副棺材,放弃了生的权利。

功高盖主

自古权臣基本没有什么好下场,除非叛变直接夺位,成为新的皇帝,于谦之所以能守住京城,也在于他手中的权力极大。

兵权是最敏感的权力,皇帝们对此十分谨慎,于谦掌控的就是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权力,假如换个人,如果有异心,那么国家动乱势必不可挽回。

史料记载:

“前后征调,皆谦独运。当军马倥偬,变在俄顷,谦目视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机宜。僚吏受成,相顾骇服。”

基本上当时部队的调动,全部由于谦独自控制,亲自下达命令,口述奏折内容,属下则只按命令行事,是既佩服又省心。

京城保卫战的胜利扭转了国运,同样让人佩服的是朱祁钰,朱祁钰在战后依旧重用于谦,放权给于谦,可见朱祁钰对于谦的信任。

史料记载:

“论功,加谦少保,总督军务。”

京城防卫被于谦调配得面面俱到,不论是国内叛乱还是边境敌扰,于谦都能妥善解决,这简直是上天派下来的救世主。如此大的功勋,朱祁钰可以接纳,但不代表朱祁镇可以接受。

如果权臣的功劳太大,置皇帝于何地,况且朱祁镇刚刚复位,而全朝廷基本都是于谦的拥护者,这让朱祁镇如何安心做他的皇帝。帝王心术就是如此微妙,在我看来,朱祁镇要杀于谦,也并非都是石亨、徐有贞的诬陷,朱祁镇本身也想杀于谦来立威信。

树敌太多

于谦有大批的拥护者,这毋庸置疑,而于谦的刚正不阿也得罪了很多人,官场之上,做得对不代表就好,如果权势太大,一方面树敌太多,另一方面也会遭很多人忌恨。

徐有贞曾建议南迁,于谦果断否决,徐有贞这个梁子早就结下了,自不必多说。

史料记载:

“比寇初退,都御史罗通即劾谦上功簿不实。御史顾躭言谦太专,请六部大事同内阁奏行。”

于谦在政务处理上也比较执着,优秀的人就提拔,能力欠缺或品行不端的就不用,在潜移默化间,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动了不少人的蛋糕。所以就算于谦功勋卓著,也有人弹劾于他,说他功劳虚假,独断专行之类,好在朱祁钰力排众议,坚持重用于谦,这才让那些言官闭嘴。

石亨本是个优秀的武将,曾经犯过错误,却被于谦破格提拔,德胜门之捷立下大功,要对比功劳,于谦必定比石亨大很多,而石亨得到了世袭侯爵,这让石亨感觉惭愧。

理论上说,石亨是于谦亲自提拔,本应是很亲近的同事关系,而于谦并没有拉拢石亨,在石亨提议提拔于谦的儿子于冕之时,这本是好意,于谦则干脆得拒绝了,还说了石亨很多不是。这样的做法让于谦多了一个强敌,也正是石亨的不快,成了夺门之变的导火索。

只不过于谦的性格就是如此,他一直站在的国家利益之上,刚烈耿直是他的秉性,根本无法改变,想来如果出现时间机器,可能于谦仍会如此去做。

生得伟大,死得冤屈,仿佛是那些英雄不变的宿命,但后世人不会忘记站在北京城头上,那个意气激昂的于谦。

杨角风发作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说宋太祖赵光义的故事吧。

高梁河之战回来后,赵光义心情十分窝火,就在这时,他的亲侄子、太祖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谒见。

赵德昭说,按照惯例,每次打胜仗之后,都要论功行赏,高梁河之战虽然败了,但是太原战役是大获全胜的,至今没有对有功将士封赏,军心浮动,希望陛下尽早封赏有功将士,以稳军心。

赵光义没好气地说,等你当了皇帝再去封赏吧!

听了皇帝叔叔这句话,赵德昭有五雷轰顶般的感觉,当时就泪如雨下,又委屈又害怕,回家之后,就自杀身亡了。

原来,赵光义继位不久,便御驾亲征,一举消灭了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近一个世纪的混乱局面。他不顾群臣反对,率军继续平辽,结果在高梁河被辽军打败,他本人受伤,仓促之间乘驴车逃跑。群臣一时找不到皇帝,以为他已阵亡,有人提出,军中不可一日无主,要立赵德昭为帝,就在这时,有人找到了赵光义,此事才没有实施。

这件事给赵光义极大的刺激,他向赵德昭发火,虽然不全因为这件事,但也不能说没有前因后果的关系。

话题再回到土木堡之战,这一战比高梁河之战更惨,明英宗朱祁镇做了瓦刺人俘虏,几十万精锐军队飞灰烟灭。京城危在旦夕,人心惶惶,以徐有贞为代表的大臣,纷纷要迁都,此时明朝军队不但群龙无首,更可怕的是,瓦刺人以朱祁镇为要挟,向明朝要钱要物要地,而朱祁镇,置国家民族不顾,为保命,甘当瓦刺人盾牌,其后果不堪设想。

此时的于谦,清醒地知道,只有拥立新君,才能断绝瓦剌人念头,才能稳住军心,在这生死存亡关头,他配合太后,拥立朱祁镇弟弟朱祁钰为帝,封朱祁镇为太上皇。

就是这个文弱书生,调集全国兵马,亲自顶盔贯甲,亲自上阵迎敌,一举取得了京城保卫战胜利。

一年之后,朱祁镇放回来了,而朱祁玉却不愿意把皇帝宝座让给哥哥,反而把他囚禁起来。又七年之后,徐有贞、石亨等人,借朱祁钰病重之机发动政变,朱祁镇重登大宝。

讲完这两段历史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赵光义和朱祁镇犯的是一样的心病。虽然这当中有奸臣徐有贞的挑拨离间,虽然朱祁镇起初并不想杀掉于谦,但在他心里,拥立朱祁钰为帝,于谦无疑是罪魁祸首。

如果说,于谦站队站错了,那就是他从始至终只考虑国家民族的利益,从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荣华富贵,而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只可惜,他没有死在异族侵略者刀下,而是死在昏君奸臣之手!




遥山清风明月


于谦是力挽狂澜,匡扶社稷既倒的英雄,如果不是他临危不惧、力排众议并指挥了“北京保卫战”,也许明朝早就被异族改朝换代了。

于谦对大明有延续国祚和再造之功,本应得到明朝皇帝的感恩戴德和重用,然后事实却出人意料,当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后,于谦随即被处死,这让人十分惊异,于谦犯了什么罪?

原来于谦一心为大明社稷没有为自己留条退路所致。历史的经过是这样的:

于谦从小是个正直的人,23岁时进士及第,从此步入了仕途。

就在于谦进入朝廷的第二年,明成祖朱棣在第五次北伐途中去世,朱棣的嫡长子,当时46岁的皇太子朱高炽即位,他就是历史上的明仁宗。

朱高炽是仁慈之君,治理国家还算不错,然而天不假年,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就去世了,这时他的长子,26岁的朱瞻基即位,朱瞻基就是历史上的明宣宗。

于谦此时在朝中官拜御史,职务并不高,经过跟随皇上平叛被朱瞻基赏识,于谦似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照耀大明政坛。

朱瞻基和他父亲一样都是短命人,执政十年后,朱瞻基在36岁时突然去世。

朱瞻基去世后,由他的长子,年仅九岁的朱祁镇即位,他就是历史上的明英宗。

当时9岁的朱祁镇只是名义上的皇帝,大权掌握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和皇太后手中,朱祁镇只会吃喝玩乐,因此有“孩童皇帝”之称。

此时于谦因为两袖清风和不攀附权贵而被“三杨”和皇太后重用,官拜兵部右侍郎。

小皇帝一天天长大,“三杨”先后去世,朱祁镇没有了约束越来越任性妄为,于是开始重用宦官王振。

(朱祁镇)

王振为了讨好朱祁镇的虚荣心,竟然不顾实际情况,怂恿22岁的皇上御驾亲征蒙古军。说实话王振和朱祁镇想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结果朱祁镇没捉到老鼠,反而被老鼠活捉了。

在土木堡这个地方,朱祁镇和他的二十万大军被也先打败,朱祁镇成了也先的俘虏。

也先押着朱祁镇兵临北京城,意思想把他当成要挟明朝的砝码。

当时朝中大哗,形成了两派意见,于谦主张誓死保卫北京城,另外一派以提督石亨、徐珵为首的主张南迁。

最后于谦在监国朱祁钰和一些主战臣子拥护下胜出,临危受命升任兵部尚书,于谦马上进行了调兵遣将,京城保卫战开始了。

(于谦)

于谦为了粉碎也先以明英宗为要挟的目的,果断拥立郕王,也就是当时的监国朱祁朱祁钰为帝,朱祁钰是朱祁镇的异母弟,历史上的明代宗或者景泰帝。

也先的进攻最终被于谦调动的人马击败,也先带着朱祁镇逃走了。

一年后,也先为了制造内讧,把没有任何利用价值的朱祁镇放了回来,朱祁钰不想交出皇位,在于谦劝说下无奈接回了哥哥,随之把他软禁到了南宫。

朱祁镇被软禁七年后,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突然发动了“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复辟。

就在朱祁镇称帝没多久就杀了于谦,(问题来了)难道于谦站错队了?

其实于谦根本就没想到站队,他为了大明江山社稷从不结盟也从不站队,如果于谦懂站队的话他也不会被杀了。

我们分析一下,于谦拥立朱祁钰完全出于当时形势紧迫的考虑,并非出于拥有权力的私心。

在朱祁镇被俘后,也先兵临城下,身为兵部尚书的于谦,为了保卫京城势必要和郕王朱祁钰一起抵御强敌。于谦拥立朱祁钰为代皇帝的同时,没忘把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这对朱祁镇有了个交代。

于谦这办法和宋初的“金匮之盟”有异曲同工之妙,朱祁钰就和当初的宋太宗一样,只是临时加个塞而已。讲真当初朱祁钰并不想当这个皇上,毕竟在当时情况这个职位是个烫手的山芋。

当击败也先京城保住后,朱祁钰尝到了当皇帝的甜头,他不想再把皇位交出来了。

第一朱祁钰不想交还给一年后放回来哥哥手上,他把哥哥朱祁镇软禁了起来。

第二也不想把皇位传给侄子朱见深。当朱祁钰突然病倒后,他考虑到了将来,于是想法百计废了侄子朱见深太子之位,让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当了继承人,然而天不佑之,第二年朱见济因病去世。

假如于谦有政治手腕,他懂站队的话,在朱祁钰病重期间,应该发动政变拥立朱见深为皇帝,这样一来也就避免了以后被杀的结果。

但是朱祁钰确实和他一样在大明危急关头做出了贡献,朱祁钰还没有去世,再说朱祁钰是于谦拥立的,于公于私于谦都狠不下心发动政变。

这是于谦没有权谋的表现。说实话于谦拥立朱见深为帝符合皇位继承制,具有合法性,于谦手握兵权,有发动政变的先天条件,但考虑到国家和百姓的安危,在强敌环视的情况下,于谦没有考虑这些,也就是没有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假如于谦立朱见深为帝,他有从龙之功,成为皇帝的首辅没有任何问题吧?

于谦一心为大明江山和黎民百姓着想,认为谁当皇帝都一样,只要国泰民安足矣。他错过了拥立朱见深为帝的最好时间,这就为以后埋下了杀身之祸。

于谦对明朝有功,朱祁镇称帝之初认为于谦有功,这毋庸置疑。但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人必置于谦于死地,这几个人对朱祁镇说:“不杀于谦皇上你的皇位不具有合法性,否定于谦才能否定朱祁钰的‘临时政府’,朱祁镇为了皇权的稳固,这才违心冤杀了于谦。

徐有贞、曹吉祥、石亨按在于谦头上的罪名是:“欲拥立襄王之子为帝”,历史资料显示是这些人栽赃陷害于谦,如果于谦有站队意识的话,凭他手中的权力可以参与,但他不耻与这些政客为伍,不以国家权力为赌注换取荣华富贵,这让于谦输得很惨,最后以谋逆罪被杀,并祸及全家。


秉烛读春秋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二十四岁的于谦登进士第。后因平定汉王朱高煦有功,得到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后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于谦性格刚强,为官清廉。明英宗时,入京觐见,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到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举南侵,王振怂恿英宗御驾亲征,在怀柔外的土木堡,被瓦剌军打得大败,全军覆没,王振被杀,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遭此变故,群臣纷纷主张南迁,于谦力排众议,坚请固守,力请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新帝。之后,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整饬兵备,成功抵御了瓦剌大军。

新帝继位,英宗朱祁镇失去了利用价值,瓦剌被迫释放英宗回朝,但一直被代宗朱祁钰囚禁在南宫。

景泰八年(1457年),代宗朱祁钰病重,石亨等人发动政变,迎接太上皇朱祁镇复辟。于谦被逮捕入狱,不久后,在崇文门被斩杀。

在明朝濒临灭亡之际,于谦力挽狂澜,可谓是明朝的中流砥柱,是民族的英雄。

于谦被杀,也可以说他是站错了队,他没有站在哪一个君主一边,而是坚定地站在了国家、社稷一边。为了国家、民族的安危,义无反顾,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其最终被杀,起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社稷为重,君为轻”。

当初,英宗朱祁镇出征,以年仅两岁的皇长子朱见深为太子,以郕王朱祁钰监国。

英宗被俘后,孙太后接受于谦的建议,因太子年幼,就以郕王朱祁钰为新君。郕王再三推辞,于谦高声说道:“我们完全是出于国家、社稷考虑,并不是为了个人打算。“

郕王这才受命,继承帝位,是为代宗。

于谦等人完全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做出此举,但事实上却得罪了朱祁镇父子,埋下了隐患。

当初,瓦剌太师也先以为朱祁镇奇货可居,想以此要挟明朝索要大量财物,于谦力谏代宗拒绝。可以说这完全不顾英宗的安危,能不引起英宗的记恨吗?

于谦以主少国危为由,建议孙太后不立太子朱见深为新帝,改立郕王朱祁钰,这也违背了英宗的意愿。

由此可见,在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尽管是为了社稷,但却把自己完全置于君主的对立面。

第二,“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缺乏政治权谋的于谦,难以善终。

瓦剌看到明朝新君已立,就决定和议,释放朱祁镇回来。

大臣王直等商议派遣使者前往迎接,代宗很不高兴地说:“朕本来不想登大位,当时是被你们推上来的。”

代宗的意思很明白,当初是你们硬逼着我登上这个位置的,现在把英宗迎接回来,如何安排英宗和代宗呢?

英宗(1427--1464年)与代宗(1428--1457年)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年仅相差一岁。代宗继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此时英宗也仅仅二十四岁。如此年轻的太上皇回来,如何安置的确是个大问题。

此时,于谦从容地说:“帝位已经定了,不会再有更改,只是从情理上,应该赶快把他接回来罢了。万一他真有什么阴谋,我就有话说了。”

得到此时已是一言九鼎的于谦如此保证,代宗才改变了脸色说:“听你的、听你的”。

太上皇朱祁镇能够回来,这是于谦的功劳。但接下来代宗的所作所为,就把于谦的这份功劳,变成了朱祁镇对于谦的仇恨。

英宗回来之后,代宗就把他安置在南宫,并下令将南宫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因为吃穿不能满足,朱祁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已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变卖,以贴补家用。

代宗甚至命人把南宫附近的树木全部砍伐,以避免有人藏匿与太上皇联络。

就这样,朱祁镇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了整整七年的囚禁生活。

无论是放弃英宗迎立代宗,还是迎回英宗,于谦都是出于道义和国家社稷的考虑。但对于朱祁镇来说,感觉却大不相同。

作为帝王,宁愿国家没了,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宝座。一国两主,这的确给一心为国的于谦出了一个难以破解的题目。

关于朱祁镇、朱祁钰兄弟的会面,历史说法不一。

《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是,兄弟二人见面后,嘘寒问暖,还彼此谦让了一番。这无非是说,您回来了,我就该把皇位还给你;另一个就说,我能回来就很感谢您了,哪能还惦记着这事。

《明实录》则记载:

"帝迎见于东安门,驾入南宫,文武百官行朝见礼。"

这里就没有说得那么客气,仅仅是不冷不谈地说了一句:从东安门把太上皇迎接到了南宫,文武百官见了个面,知道有这个事,做个见证也就是了。

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代宗主动让位给英宗,英宗会如何安排代宗呢?恐怕也不会有啥好果子吃,能否善终也未必一定。

第三,于谦性格刚强,不善权谋,不迎合权臣,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最早就因为不向权臣王振行贿而被免职下狱,土木堡之变后,侍讲徐珵(徐有贞)以星象变化为由,力主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责备,力主抗战,因而得罪了徐珵。

景泰八年(1457年),代宗朱祁钰病重,徐有贞与石亨、曹吉祥等人趁机一起率兵迎接朱祁镇复辟,并上疏将于谦等人逮捕入狱。

英宗有些犹豫,说:“于谦是有功劳的。”看来英宗还算有点良心,没有忘记于谦力主迎接英宗回朝的事。

但徐有贞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事就成了出师无名。”

于是,英宗才拿定主意,将于谦等一大批人全部处死。

于谦一心为国,忧国忘身,口不言功。但由于个性刚直,招致了众人忌恨。

特别是对于谦倍加器重的代宗,不幸病重,年仅三十岁就驾崩。这给徐有贞等权臣们以机会,最终导致了于谦的悲剧。

总之,于谦始终坚定地站在了国家、社稷一边,而不是像权臣们一样,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选边站队,只抱君王的大腿,不考虑国家利益。

于谦的结局,可以说国家、民族、政治制度的悲哀,也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无法协调的矛盾,是制度的死结。

最后还是看一下于谦的《石灰吟》,感知一下这位民族英雄、社稷中流砥柱的家国情怀吧。

石灰吟
作者:于谦 (明)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豹眼看历史


1449年8月16日,被大太监王振忽悠蒙了的大明皇帝朱祁镇在距离北京不远的土木堡大败,自己也成为瓦剌也先的阶下囚,被活捉回了瓦剌大帐成了含金量最高的俘虏,此时的大明首都北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群龙无首,没皇帝了,这个朝廷怎么运转下去都成了一个大难题。

这个时候,于谦临危受命,冲在了前面,他跪求皇太后主持大局,让监国的郕王代理成为新的大明皇帝,并且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政局稍稳后,于谦又开始在军事上进行布置,他不计个人恩怨,重用了人品极差的将军石亨,然后命令各地的勤王大军火速进京,从而使得北京城有了抵御瓦剌的底气,面对瓦剌携带皇帝人质的威胁,他说出了让也先破产的话“社稷为重君为轻”,也先的如意算盘被干的稀碎。


气疯了也先疯狂的进攻北京城,于谦再次力挽狂澜保卫了北京,大明王朝转危为安!


但是,这样一位不谋私利,口不言功,唯贤者用之的于少保,竟然在现在的历史发明家,狗屎营销号的口中变成了“情商太低,不懂得人情世故”它们庸俗的把于谦英雄的行为看做是“站错队,押错宝”,它们几乎把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用到了极致。令人愤慨,但幸好历史是人民书写的,百姓的心里都有一杆秤,至今,于谦在百姓口中,在大明朝的史书中的那九字评价“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绝对能狠狠打这帮历史发明家的脸,因为有些人,注定就坐在了历史的粪堆上。


老猪的碎碎念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最后却被处死,是因为站错了队吗?


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掳走的消息传到了朝廷,京师乱成一团,大臣们都六神无主。有些官员提议,不如南迁,即放弃北京迁回南京。尚书胡濙说,我只知道固守京师,不知道惧敌南迁的。于谦说:“哪个敢倡议迁都?哪个想南迁就该斩首。京师是大明的根本,一旦动了,大事就去了。北宋南渡就是一个反面例子。请太后速召勤王兵誓死守京都。”太后命朱祁钰统领百官,他封于谦为兵部尚书。

乜先带着朱祁镇来犯,于谦与石亨奋力杀敌,逼退乜先。后来,乜先派使者来京,说想送朱祁镇还朝。朝中的大臣开始主张议和,唯有于谦说:“江山社稷为重,君为轻,千万不要中了敌人的诡计。”于是拒绝了使者,传令守住各边关要塞。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最后却被处死,是因为站错了队吗?于谦在公在私都是为了明朝江山为重,按理不应该杀他。因此于谦被杀的原因我认为有两点:


一是在朱祁镇看来,不欢迎他回朝的人都得清算。


朱祁镇在虽然身在胡虏不曾受到虐待,但是毕竟事事受制,因乜先想送他还朝这件事情,他必定是知道的,乜先同样也会将于谦拒绝让他还朝这件事情说给朱祁镇听,他的心里也会有个疙瘩在。因此在几年以后,朱祁镇复辟后,开始秋后算账也是必然的。

景帝即朱祁钰当上皇帝后,封朱祁镇为太上皇。当上皇帝的朱祁钰享受了帝王的待遇,如果迎了朱祁镇回来,该如何处置呢?是让他做太上皇还是再次让位给他做皇帝?怎么想都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因此,从内心上来讲,景帝是十分不愿意朱祁镇回来的。


因此,当太上皇朱祁镇回朝后,景帝便将他囚禁在南宫。景泰帝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不足,导致太上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太上皇便是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七年的软禁生涯。


景帝为了让自己的子孙继续得以传承皇位,执意废掉皇太子朱见深,换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结果朱见济夭折,皇储之位空置。到了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病重,卧床不起。一时之间,人心惶惶。

此时,朱祁镇的一些旧部如石亨、徐有贞开始密谋复辟,并很快取得成功。


当朱祁镇重新登上皇位后,马上传下圣旨,抓少保于谦、大学士王文、陈循、尚书俞士悦、太监王诚等下狱,将景帝囚禁。


二是于谦得罪了小人。


于谦是公认的对国家有功之人,于情于理不应该杀他,但因为于谦公正无私,得罪了石亨。因石亨的侄子石彪被于谦弹劾,戍守大同,石亨一直怀恨在心。因为于谦被下狱后,他立即落井下石,坚定了英宗(朱祁镇)杀他的决心。


“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


于谦之死可以说是得罪小人的真实写照了。


里里杨


先说我的答案:一代名臣于谦被处死,不仅是站错了队,更有其他官员落井下石以及于谦自己以死报国的原因。

这是于谦的悲剧,同样也是大明官场的悲哀。

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需要简单的介绍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之后明朝朝廷的主要变化以及夺门之变之后于谦的遭遇三个方面的问题。

三个问题说清楚了,大家就会明白,于谦之死,根本的原因在哪里。

先简单的说一说土木堡之变。

这个历史事件说的太多,我这里不说详细过程,毕竟不是核心问题。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历史上最荒唐的一场战争和变故。年轻的明英宗在大太监王振的蛊惑之下,御驾亲征攻打蒙古军,最后明朝军队几乎全军覆灭,明英宗也被蒙古也先俘虏。

这就是土木堡之变的梗概。

那么土木堡之变以后,明朝朝廷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继续往下说。

也先擒获明朝皇帝,认为奇货可居,准备拿他当人质,狠狠的敲诈一笔。当时大明朝廷里也是乱做一团,徐有贞建议往南迁都,当时的监国是明英宗的异母兄弟朱祁钰。徐有贞提出迁都的馊主意,大殿之上居然还有大臣随声附和。

这个时候只有于谦挺身而出怒斥南迁的想法:

提议迁都的人应该斩头!难道你们都忘记了宋朝南迁的历史教训了么!

(“言南迁者 ,可斩也” “京师天下根本 ,一动则大势去矣 ,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

随后于谦紧急调动各地可以使用的兵马汇集京城,在蒙古也先来犯的时候,打响了京城保卫战,战斗交织了五天五夜,最后蒙古人铩羽而归。

可是蒙古人也先手里还有皇帝这张王牌,还可以要挟明朝政府要地要钱。大明这头投鼠忌器非常的尴尬。这时候于谦多次劝说监国朱祁钰登基。朱祁钰一开始还有点推三阻四,后来估计是得了便宜还卖乖,扭扭捏捏的登基,改元景泰,遥尊落在蒙古人手里的明英宗为太上皇。

这下不但明英宗傻了眼,也先也慌了神。好不容易把皇帝给绑过来,怎么一转眼就变成退休老干部了呢?

这还有啥利用价值啊。

也先眼珠一转使出了损招:我把你们家皇帝给送回来!这下你们大明朝一下有俩皇帝,我看你们怎么办!

明代宗朱祁钰这时候是有点小情绪的:当初可是你们死乞白赖让我当的这个皇帝,现在我好不容易坐上龙椅了,现在俺哥哥要回来,这个龙椅要归谁啊?

最后是于谦一锤定音:天位已定,宁复有他?

皇帝既然当上了,就没有谦让的道理。

这下明代宗心里一颗石头才算落了地,同意把太上皇接回京城。但是明英宗回来之后待遇可不一样了,毕竟已经是太上皇,不得参与政治,直接给软禁到南宫,不允许和大臣见面,据说食物都是从门洞里面递进去的。

这个滋味,和坐牢也差不多了。

这还不算完。现任皇帝还有一件事儿做得不地道。

要说你从监国变成皇帝,那是风云际会,形势所然。

大家也都认了。

可是等你退位时候,怎么着也应该把皇帝的位子,让给人家明英宗的儿子,当朝太子朱见深才合乎道理,对不对?

可是这个明代宗竟然要把太子朱见深废掉,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这个事虽然最后成了,但是有一批大臣已经心中不满。但是活该明代宗福气浅薄,注定儿子当不了皇帝,没几年,明代宗的儿子夭折了。明代宗自己有身患重病,按理说,这个时候应该重新册立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这才符合伦常道理。

可是明代宗显示出了无赖的一面,死活不开口。

终于在景泰八年的正月十六,元宵节刚过。一批文武大臣将被软禁的明英宗偷偷从南宫救出来,第二天明英宗重登金銮殿。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夺门之变”。

明英宗复辟了!

第三部分,夺门之变之后于谦的遭遇。

凭心而论,早年明代宗登基,是形势所逼,但是夺门之变是属于政变。

但是皇帝不会管这些。

明英宗登上宝座,明代宗还躺在病床上哎呦呢。

这边明英宗已经开始升官的升官,杀头的杀头。

哪些人升官了?当然是政变的那波操盘手了,打头的就是徐有贞和石亨这一文一武二货。

哪些人杀头了呢?当然就是于谦,王文这些主张明代宗当皇帝的这批大臣。

好,回到题目本身,为什么于谦必须死?仅仅是站错队吗?铁锤文史认为,至少有三个因素,决定了于谦是必死之局。

第一就是所谓的站错队。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新王登基必定要清洗老臣,换上一批自己信得过的,或者想自己投诚的人。于谦是最早提出让明英宗“退休”成为太上皇的人,如今太上皇重新上岗,于谦的下场好不了。

第二,是和于谦有矛盾的大臣落进下石。

谁和于谦有矛盾呢?

第一个就是徐有贞,就是最早建议迁都的那位。徐有贞因为主张南迁逃跑,被于谦否决之后,自己也成为了别人的笑柄。心中对于谦嫉恨不已。所以明英宗复辟之后,对于要不要杀于谦,是有过权衡的,最后是徐有贞落进下石说:如果不杀于谦,复辟就没有理由。这才让英宗下决心杀之。

第二个是石亨。石亨在早期对抗蒙古的战争中打了败仗,承蒙于谦保举重新得到重任。为了向于谦示好,石亨向皇帝请求分封于谦的儿子。没想到于谦不领这个人情,反而劈头盖脸训斥石亨:那么多战士英勇杀敌你不推荐,为什么独独推荐我于谦的儿子?

这下石亨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颜面无存,从此对于谦怀恨在心。后来石亨手握京城兵团军权,成为政变的关键人物之一。

第三个人是掌握宫廷监军的太监总管曹吉祥。

曹吉祥其实是明代宗最宠信的太监,按理说不应该叛变参与政变。主要原因是曹吉祥手握重权,手下太监有很多不法行为,被于谦修理过很多次,曹吉祥心中有恨。慢慢的就和石亨关系越来越密切。

正是因为有这两位手握京城和大内军权的重要人物参与,明英宗才会成功复辟。

第三个原因。明英宗复辟,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

名不正则言不顺。既然明代宗已经被废掉,那么惩罚扶持明代宗上位的于谦,才能够彰显自己重新登基的政治合法性。这也是最后明英宗下定决心杀掉于谦等一批明代宗身边重臣的原因。

总结一下:夺门之变之后,于谦就已经身陷必死之局,这是于谦的悲剧,也是宫廷政治的残酷。


铁锤文史


于谦在夺门之变后被杀。这位为明王朝的安危而拼命血战的忠臣良将把一腔热血洒在了他誓死保卫的城市的土地上。说起于谦大家都会想起那首《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他的一生就是“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一生。但是“太高人欲妒,过洁世同嫌。”清廉正派是好的,但是在明王朝这样做就很不合时宜了,而且于谦非常清廉正派,这等于是以己之长形人之短,让大明王朝很多官员在他面前显得很猥琐,很丑陋。这在官场上其实很危险。

于谦于宣德年间跟随明宣宗征讨叛变的朱高煦,被封为御史,曾经义正辞严的批评投降的朱高煦,朱高煦被骂的趴在地上连说自己罪该万死。因此于谦受到明宣宗重视,开始巡按江西,平反冤案数百起。

这是个很大的功劳,但是其中也包含着极大地的隐患,封建社会的冤案都是人为制造的,都是权贵打击异己和镇压群众的手段,于谦平反冤案得罪当地官场是肯定的。此外于谦还上奏朝廷要求抓捕山西境内骚扰百姓的官校。这也得罪不少人。

在担任兵部右侍郎期间于谦上奏朝廷,把河南山西等省结余的粮食借贷给贫苦农民发展生产,秋后归还,对老弱者不要求归还。这项措施有利于贫苦农民,但在客观上肯定断了某些人的财路,必定引起他们的仇恨。

在“三杨”主持内阁期间,于谦的才干得到了有效发挥,他上的奏折甚至当天就有回音。当大太监王振开始掌权后,于谦依旧我行我素,不肯向王振行贿,结果引来杀身之祸,由于当时官民纷纷请愿,王振无奈放了于谦但是贬了他的官。这就是官场和既得利益集团对于谦的态度,必欲杀之而后快。

于谦最大的功劳是北京保卫战,当时于谦坚决反对迁都,坚决主张抗战,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忌讳的,抗战派历来斗不过投降派。这一次于谦表面上胜利了,却也埋下了祸根。首先是拥立皇帝,朱祁钰不想当这个破烂皇帝,于谦说拥立你不是为了个人打算。

朱祁钰能不气吗?俗话说“兵不斩将不齐”,为了胜利,于谦执法如山,勋臣老将违法违纪一样制裁,这树立了于谦的威信,取得了保卫战的胜利,但是他也得罪了当时的副手石亨等一大批军事领导人。

迎回太上皇更让于谦得罪了大批的人,包括朱祁镇,于谦拥立了朱祁钰,等于夺了他的皇位能不恨于谦吗?他拥立的朱祁钰及其党羽也恨于谦,迎回朱祁镇朱祁钰怎么办呀?而朱祁钰又很听于谦的话,在人事任免上都听于谦的,这让很多被于谦否定的人痛恨于谦。所以在敌人刚刚撤退时,都御史罗通就上奏折弹劾于谦。

夺门之变发生后,于谦立即被捕下狱很快被押赴崇文门外的刑场处死。于谦的死有性格原因,但更本质的原因是他始终站在官僚集团的对立面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得罪了整个官僚集团,上至皇帝朱祁镇、朱祁钰,下至各级贪赃枉法官员,这些人一直想置于谦于死地,只不过客观形势不允许罢了。客观形势一旦允许,于谦必死无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