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恭達:書法藝術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

從第一季“城門掛春聯,南京開門紅”誕生之際,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著名學者言恭達,就與“城門掛春聯”活動結下了不解之緣。在2020第五季“城門掛春聯”活動中,言恭達揮毫為中山門寫了下一副既厚重又儒雅的書法春聯——“新年耀紫金,啟萬化樞機,天下至公春氣象;麗日蒸紅火,為復興奮鬥,人間博愛夢精神。”

“城門掛春聯”意味著我們進入到一個國際大視野

作為一名文化學者,言恭達對於“城門掛春聯”活動,有著許多思考。他曾表示:“城門掛春聯這個活動非常有意義,我用6個詞語概括一下我的感受。第一,仰望和堅守。古城牆是歷史,是文化,也是經典,我們致敬經典,也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仰望和堅守;第二,包容和選擇。在當前東西方文化交融的情況下,需要對多種文化樣式存有包容心態,但是我們需要作選擇!選擇人民群眾需要的,最能體現民族特色的文化;第三,自信和通融。通融既有中華的傳統文化與世界文化通融,也包括中華傳統文化自身和當下時代的通融。通融的前提是堅持我們的自信!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也不斷地隨其創新和變化,城門掛春聯這樣一個活動,就是這樣的體現,它在全國包括世界影響力都是很深的。”

此外,他還表示,“城門掛春聯”還有如下的幾個重要意義。“首先是,從我們原來家家戶戶貼春聯,到現在在城門上掛春聯,從小家到大家,家家戶戶都能夠關心到國家的大事,映射出整個城市的一種和諧的氛圍,反映出城市的繁榮發展。二是具有650多年曆史的明城牆,以及江蘇大地上其他的古城牆,當時都是為了保護子民安全。而現在城門掛春聯意味著我們每一個人都進入到一個社會和國際大視野,這樣的活動也推動了當下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三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我們富了,如何跳出財富圍城進入到當代人文精神空間,推動社會文化的發展,這種提升也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人文精神時代的彰顯。從這三個方面看出,城門掛春聯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活動,它給我們帶來了對當下更多社會的思考和文化的思考。”言恭達說。

書法在最簡約的層面上濃縮了中華文化精神

“城門掛春聯”活動,被社會各界普遍讚譽的原因有許多,而對於書法美育的普及,是其中之一。

而於書法藝術的美學意義,言恭達教授也有著深層的論述。他表示,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字與文化,彰顯其民族個性的描述。而漢字書法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代表,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高度物化,在最簡約的層面上濃縮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林語堂先生說過:“在書法上,也許只有在書法上,我們才能看到中國人藝術心靈的極致。”

言恭達教授認為:“漢字書法塑造的藝術形象,不論是王羲之蘭亭遊目騁懷之美,還是顏真卿拼死報國之痛;不論是蘇東坡黃州寒食之惑,還是孫過庭書文合璧之睿……都是人的生命的一種美學狀態,是人類飽富哲理的生命形象。書法藝術體現人類自我關懷的人文精神,追尋東方美學理想的終極境界。在追求人性完美,尊重人的自身價值上,書法美育引導人們找到了一條道路。”

言恭達表示,從美學到美育,這是一個從事物的本體特質走向社會傳播發育的過程。他表示:“書法藝術是歷史的,人文的,也是當代的。美育的最終目標是使社會與大眾進入一個崇高的精神境界,一個讓大眾都看作實現自己人生意義與生命價值的境界,一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懈奮鬥的共同境界,這就是廣大文學藝術工作者所肩負的社會責任。”

提出“四個通病”,望青年書法家重視

一方面,言恭達認為,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書法經歷了從傳統書齋藝術轉向大眾展示空間的探索發展期;經歷了藝術視覺形式追求到經典技法現代轉型的穩定深化期;也經歷了藝術創作思想追尋到形式與內容融合的文化思考期。這一歷程正是證實了書法藝術與其他民族藝術一樣是大眾文化生活審美的一部分。書法藝術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隨著社會生態的演變和人們精神世界的訴求而不斷在嬗變與完善。

另一方面,言恭達認為,當代書壇同時也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例如,輕視筆法。言恭達提出,歷代書論對用筆用墨均有嚴密高標的要求。作為書法藝術內形式的筆法,更是重中之重。全國各類展覽中有些作品重形式,輕內涵;重趣味,輕線質。筆法粗率隨意,筆陣混雜。例如:篆隸結字失調,通借不當。另外,行書筆法中的“絞轉”,筆尖與筆鋒使用不同,以寫小字的筆法隨性寫大字,以寫小字的線質替代大字的線性,此現象在不少作品中較突出。應該說書法藝術需要形式,講究氣勢,但它同樣是建立在線性內質的基礎上。

其三是用墨單一,尤其篆隸創作,普遍用墨太實,甚至通篇不見墨法變化。另外還有氣格不夠、創變浮淺等問題。言恭達認為:“書法以書卷氣為最。筆墨本是寫人的胸襟,雖出於手,實根於心。”

另外,言恭達強調,“通變”是中國書法發展的基本規律。今天書法的生存意義已從實用價值轉為藝術功能,書法原有的“日常書寫”已變成“藝術欣賞”。因此,今天的書法應立足於藝文性,不僅僅是線性圖式,更是人文精神的訴求。他表示:“我以為,一個時代的藝術創變必須將傳統的特點、時代的特質和個性的特色有機融合,從而完成個人藝術風格的構建。”

個人簡介

言恭達 1948年生,江蘇常熟人,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第十一、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第六屆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篆刻藝術專業委員會主任,全國友協國際藝術交流院院長,中國國家畫院院務委員,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兼職教授,東南大學中國書法研究院院長,北京語言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教育部全國教育書畫協會副主席,中國國際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文字博物館顧問,“守望漢字”聯盟名譽理事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