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元楷书非常不错了,为什么远远不如何绍基的有名?难道何绍基的名是虚名吗?

千千千里马


这个问题要客观看待,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看,而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待那个时候的问题。

明清时期是“馆阁体”“台阁体”盛行的时期,因为科举制度的客观要求,只要是文人,你想通过科举考试成为政府的一个公务员,楷书是必须要写好的,否则你书读的再多,文章写的再好,再有才华也白搭。

把楷书写好,写的端庄、工整,对于古人来说那就是天上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

楷书是所有读书人的童子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端庄、工整,即使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我们可以看到他早期的小楷也都是非常精巧、端庄的。

郑板桥小楷

在这个基础之上,古人对书法的认识更多地是抒情达意,能写出新意,而不只是跟着古人的脚后跟走。这些书家希望能够在继承前贤的书法基础之上,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写出有自己特色的书体来。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黄自元的楷书虽然说写的很好,从一般人的角度来看,很工整、很端庄、很有法度,但在当时书法圈里的高手来看,这样的字缺少新意、板滞、无法表现书家的逸趣,不利于书家的性情的表现,看多了之后就会觉得索然无味。

其实像黄自元这样能把楷书写的好的,明清时期还有很多这样的人,在当时还是很知名的,但后来却很少有人提起,你像“台阁体”的顶级高手明代书法家沈度,现在学书法的很少去学他的。明中期的姜立纲,当时的日本人还不远万里来求他的字,把他的字高挂在国门之上,但现在一般学书法的都很少知道他。

明代姜立纲书法

把楷书写好,是古代书法家的低配,现在成了当代书家的高配了

当今的书法圈,因为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以及一些人急功近利的思想,追求标新立异的效果,出来了很多的书法乱象。因此,很多普通大众对书法家的要求是“看你能不能写好楷书”,过去书法家的低配,成了现在的高配,不得不说真有点可笑。

现代很多练书法的人,过分强调抒情,而忽略了基本功的训练,怎么能吸引人的眼球,怎么玩的潇洒怎么来。这些人倒是真的应该跟着黄自元好好练练楷书,楷书不过关,很多人的行草书点画形态质量不过关。

有些人是楷书写不好,因为楷书写得好不好一眼看过去就能看出来,于是很多人走捷径,学魏碑,特别是学那种很粗怪的魏碑,因为这样写的不好你也看不出来,你说人家不好,人家还说你没水平。

当然,我这里不是时候魏碑不好,不应该学,你像《爨宝子》一类的魏碑,我也练过,确实是很有味道。我想说的是一些人的出发点不对,魏碑毕竟不是像唐楷那样法度森严,因此,没有一个很好的楷书基础去学魏碑,很容易走偏、走歪。

何绍基书法

“初学书法,但求平正”,希望我们的书法爱好者们能重视楷书的练习,同时提高自己的读帖能力,多去欣赏古人的一些经典法帖,多去读些书法史,对书法有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那个时候你再去看黄自元和何绍基的书法的时候,就会理解为何何绍基要比黄自元的名气大得多了。

我是翰墨今香,我只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感谢有你。


翰墨今香


历史上有太多的黄自元,但是何绍基只有一个。

1、黄自元的主要书法风格,我们很多人都熟悉,就是楷书,一种结构非常标准、优美的楷书,主要取法自唐代的欧阳询,还有一点颜体的味道,这种书法在当今看来肯定是很好了,在当今成名成家是没有问题的。

关键的是他处于一个科举的时代,这样一个考试制度,对于毛笔书法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几乎所有的参加考试的考生都能够写出一手漂亮的楷书,写的标准和漂亮应该是当时的最低要求吧,这种书体谈不上太多的艺术性,只能说写的标准。


黄自元楷书《陋室铭》局部

2、而何绍基就不一样了,他是一个创新者,敢于开天下之先,他擅长楷书、魏碑、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五种书体,更为厉害的是他能够打通五种书体之间的关系,各种字体时间相互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学习书法的方式直接影响影响了后世对于学习书法的认知,是具有开创性的,是大师级的,实际上,何绍基也被评为“清代书法第一人”。

3、清朝是一个尚“变”的时代,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无论在文化、政治以及社会风气上都受到西方以及日本的很大影响,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书法上也不例外,首先是“考据学”在民间在逐步兴起,探访名碑石刻的人越来越多,碑学书法开始逐渐的兴盛起来。

以前不被重视的隶书碑版、魏碑石刻、造像题记等等开始被书法家重视,大家开始找到了一种新的题材进行书写,并且从中获得灵感,而何绍基就是早期开始研究学习汉魏碑刻的著名书法家,对于汉代的隶书尤其是《张迁碑》,他下过很大的功夫,一生对《张迁碑》通临无数次。


何绍基隶书作品

他对于魏碑,尤其是《张黑女墓志》爱不释手,《张黑女墓志》存世唯一的拓本也在他的手里,据他自己说,有时候会写的汗流浃背。

4、帖学在清代逐渐开始衰落,以王羲之为主的帖学,受馆阁体的影响,到了清代逐渐式微,有开创性的帖学大家越来越少,整个社会的书法也越写越弱,书坛也需要一股振奋的力量,而何绍基学习颜真卿的行书以及魏碑书法,形成了自己异于常人的书法风格,给书法带来了新的希望,找到了新的方向,但从这一点来看,他被称为大师也是理所当然的。

5、碑帖的融合是书法发展的大方向,虽然何绍基并没有明确的提出“碑帖融合”这一书法学的概念,但是他以实际的行动做到了,他把王羲之、颜真卿以及专利笔法融为一体,用实际的行动为后世书法家做了表率。


何绍基楷书对联

很多后世的书法家自称“碑帖融合第一人”、“引碑入草第一人”等等,其实这些也只是拾人牙慧罢了,早在清朝的何绍基很早就已经在做了。

6、何绍基精通物体、在书法技法和理论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并且勇于去实践,而黄自元虽然在楷书上取得了一定的高度,但是这种守成的高度相对于何绍基开拓性的创新,实在有点小儿科了。

所以,后世对于何绍基的书法以为赞叹,也把他和他的书法作品写进了书法史,现在还有很多的人在学习何绍基的书法,著名的有当代青年书法家曾锦溪等,而黄自元被人们逐渐忘记,一般的书法史上也看不到他的身影。

何绍基行草书作品

总之,历史对于书法家的选择是非常的残酷的,不仅仅要写的好、水平高,还要有创新,能够写出不一样的作品,学习古人而不拘泥于故人,要不然只能被历史忘记,象黄自元这样的书法家实在是太多了,比他水平高没有进入历史的也有很多,要不然几千年的书法史却只有几十位著名书法家。

你觉得呢?


不二斋


在书法成就上,黄自元是小学生,何绍基是大师!这就好比当今书坛,很多人推崇的田楷是小学生,而很多人骂为丑书的沈鹏是大师,道理一样!

黄自元是馆阁体的代表,刻板工整,所有笔画皆如印刷术一样,形成固定格式,无论笔法、字法、章法皆程式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的书法比田楷高一点点,最起码的是笔法上丰富一些!

艺术不是工艺,艺术是追求变化的,是追求境界的,也更追求思想,同时,注重艺术家的情感与技法高度融合!

而何绍基就不一样了!他的审美能力就不一样!我一直认为,学习书法,起步不一定要死练,提升审美能力与文化能力第一重要!你抱着二田的美术字练,练个一百年还是美术字,审美能力固化在那里,很可怕!如其这样,不如不练!

何绍基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书法家。他自己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何绍基早年由颜真卿,欧阳通入手,上追秦汉篆隶。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张迁碑》,《礼器碑》等竟临写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进而“草、篆、分、行熔为一炉,神龙变化,不可测已。”至今存临本仍然不少。中年潜心北碑,用异于常人的回腕法写出了个性极强的字。

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清代第一。初习颜,中年博习南北朝书,笔法刚健,此期作品传世甚少。后致力分隶,汉魏名刻,无不深研熟密闭,临摹多至百本。偶为小篆,不顾及俗敷形,必以顿挫出之,宁拙毋巧。暮年眼疾,作书以意为之,笔轻墨燥,不若中年之沉着俊爽,每有笔未至而意到之妙。年尊望重,求书反多,故史年作品传世较多。尤以篆隶法写兰蕙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

我们随便找个何的作品看看,其艺术性、情感投入、个性、技法都高超绝妙!







陈天哲


黄自元的楷书实际上非常一般,甚至有美术字的意趣。从师法临摹学习的角度看,并不适合初学者临摹学习。不过《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对于我们学习书法的结构,掌握书法的结构规律,有非常大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将黄自元和何绍基比较,何绍基的书法成就之高超,是黄自元不可能比拟的。何绍基的书法有开一代新书法风格的成就,如舒同的书法就取法有何绍基的影子。

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清代第一。初习颜,中年博习南北朝书,笔法刚健,此期作品传世甚少。后致力分隶,汉魏名刻,无不深研熟密闭,临摹多至百本。偶为小篆,不顾及俗敷形,必以顿挫出之,宁拙毋巧。暮年眼疾,作书以意为之,笔轻墨燥,不若中年之沉着俊爽,每有笔未至而意到之妙。年尊望重,求书反多,故史年作品传世较多。尤以篆隶法写兰蕙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何氏博学多才,尤工于诗。有《东洲草堂集》。何氏晚年寓沪,卒于吴县,归葬长沙南郊石人冲。

何绍基诸体兼善,能够融古出新,自成一家。楷书源自颜真卿,然后遍阅百家,形成自家面目。黄自元的书法就要逊色许多。严格来说是不能和何绍基相提并论的。何绍基把抛弃了颜真卿的森严法度,融入了行书的笔意,而黄自元则相反,把欧阳询的楷书写死了写僵化了,写成了“馆阁体”。书法的形质以骨肉丰满为基本的审美原则之一,而黄自元的书法骨形外露,缺肉少血,而何绍基的书法则是筋骨血肉具丰,且丰而坚实。在书法内涵方面,黄自元也是远远不及何绍基的。何绍基精通金石书画诗词,学养深厚。



翰墨书道


无所谓俗与雅,知识分子总爱附庸风雅。好的不说好,另类的才说好。

大家都说好的,他说俗显得有水平啊,要不怎么叫水平啊?

说白了出不出名跟好不好根本没啥关系,这个世界上没有真相,只有认知。附庸风雅的一群文人给了大众何绍基更会创作,更艺术,更走心这些所谓的认知而已,而大众相信权威,一起从众,也就跟着吹捧。

下面我们看看真相吧,黑色黄自元,黄色何绍基。一个正常人会认为那个字好呢?但是真相真的不重要。像黄色纸上这样所谓的创作,很多人都能,而关键是没人吹捧罢了。

而黄自元每天几个时辰的苦练才能写出如此的刚劲挺拔,这可不是很多人都能做到的。




虫二小生


看了前面四个人的回答,虽简短,但皆一语中的,大约均是书界翘楚了。

我的体会是,真正的名人,必有其独到或独特处。

你是一只好头羊,混在羊群里,别人也看不到你。但如果你是一只骆驼,把你放在羊群里,谁都一眼认出你。

黄就是一只漂亮的羊,何则是一头不怎么漂亮的骆驼!


平沙老白



用户7652723513871


何绍基自成新貌,成为清代一大家;而黄自元只是跟在前人屁股后一个书奴。二者对中国书法的贡献是不言而明的。其地位不同已经分明。


用户5167635647443


谁说的。我就先知道黄自元的。非常佩服他


吕建航业余书法


只有个性的书家才会留名,没特色再好不过是技法的高,字匠而已,决不可能成为艺术大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