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泰和“转楼”

图//部分来自网络



风雨泰和“转楼”

风雨泰和“转楼”

风雨泰和“转楼”

风雨泰和“转楼”


风雨泰和“转楼”



早听说社旗有一座罗马教堂式"洋楼",外观与贵州遵义会议旧址的楼很像。建"洋楼"的人,是被成吉思汗封为"太师国王"的木华黎后裔。

风雨泰和“转楼”

离开洛阳的时候宏业兄说:"到南阳一定要看看咱李家的'转楼'。"

驱车自洛阳西南行,至栾川鸡冠洞游历,之后过西峡、内乡、镇平,一路风雨东南行,傍晚至南阳,又东行四十多分钟,到达社旗县"高杆灯"处与族亲见了面,在性克兄、李闯、李强的陪同下参观了"南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拜扁担"展馆,交流了许多关于"太师国王"木华黎后裔南阳李姓族亲的情况。

第二天在性克兄的陪同下,冒雨参观了社旗的山陕会馆,惊叹于赊店镇明清时期商业的繁盛,更惊叹于山陕会馆建筑的巧夺天工,石木雕刻的美轮美奂,从关帝庙的规制和戏楼的规模,可以想象当年赊店码头舟楫往来,商旅繁荣的景象。

社旗古称"赊旗店",简称"赊店",因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赊旗访将,起师反莽"而得名,是万里茶道的重要中转站,有"中原第一古镇"之称。解放后因周恩来总理"要做社会主义的旗帜"的关怀而改名"社旗"。

风雨泰和“转楼”

社旗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东缘,紧邻南阳市区。潘河、赵河、沘河(即泌河)、桐河相融于唐河,汇汉水入长江。自古有"依伏牛而襟汉水,望金盆而掬琼浆;仰天时而居地利,富物产而畅人和"美誉,故明清商业盛极五百余年,其中心即今之赊店镇。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创建春秋楼碑记》记载:"(赊店)地濒赭水,北走汴洛,斯镇居荆襄上游,为中原咽喉,洵称胜地"。古《南阳府志》载:"淯水以东,唐泌之间,赊旗店亦豫南巨镇也,南来舟楫,从襄阳至唐河、赊旗、方成,或从赊旗复陆行方成至开封、洛阳,是南北九省商品集散地";"人烟稠密,有街七十二","商业繁盛,南船北马,幅辏于此",是南北水陆交通枢纽,南北通衢商业明珠,商业版图及于欧亚,东南经武汉极长沙、福州,西北过太原,经右玉、杀虎口和张家口、二连浩特达今乌兰巴托、恰克图、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圣彼得堡,北至雅库茨克,东经济南、天津入朝鲜平壤。

之后驱车前往太和镇参观泰和楼。太和镇历史上就是宛东名镇,位于今社旗县城东南二十四公里左右,东临丁庄,西与李店、青台街隔唐河相望,南与唐河县源潭镇接壤,北与兴隆镇毗邻。

(一)

宏业兄所说的"转楼",就是太和镇刘集的"泰和楼",因围绕中间院子建了一圈"回"字形楼,回环往复,四通八达,所以当地人俗称"转楼";又因为楼有欧洲希腊罗马洋人的建筑特色,也称作"洋楼"。

到太和镇时,依然是秋雨霏霏。泰和楼就在太和镇街道的边上,从临街的建筑已经看不出其原来的风貌,穿过前楼中间的过道,烟雨迷蒙中,迎面的楼显得高大巍峨,蔚为壮观。

风雨泰和“转楼”

楼的整体颜色呈乳白色,使人不由想到欧洲的建筑风格,确如宏业兄所说有点古雅典或古罗马时期教堂的味道,据说当时设计师借鉴了罗马的建筑风格,即使过了七八十年,没有丝毫落伍的感觉。楼围着院子四周环绕而建,四角均有楼梯,四侧都有走廊,前后左右楼梯、廊檐相连。整个楼有两层,我粗略数了一下,后楼上下各有13孔半圆拱圈,前楼大致相当,左右楼上下各有11孔半圆拱圈。楼前中间有四根高大的红颜色柱子,左右各两根。柱子顶部有个六角形亭子,顶部砖砌花墙,左右各有一孔三格窗户,半圆的门框,门框上部有圆形透气孔。

风雨泰和“转楼”

性克兄说,"转楼"当时请的是京城的建筑专家,设计匠心别具,一是中西合璧,其外观有欧洲罗马建筑的特色,又融合了中国四合院式建筑的优点;二是南北融合,既有南方园林回廊式建筑的巧夺天工,又有北方建筑的雄浑坚固。整个楼方位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有房舍126间,砖瓦土木结构, "回字型"、"天井院"格局,拱券走廊,宽敞明亮,圆柱高耸,气势恢宏,东西南北浑然一体。当年楼的顶层带有阁楼,雕梁画栋,重檐叠脊;四周廊檐、墙角有造型奇巧、细腻精湛的砖雕,古雅巧成,美观大方;门窗上镂刻着玲珑剔透的花鸟及几何图案,精雕细琢,栩栩如生;室内松木楼板,杉木横梁,花纹苇席顶,蓝色方砖地面,粉白墙壁,整洁厚重,华贵典雅。"转楼"北原来还有个"寝楼",泰和寨城墙原来有个小门,与"转楼"相通,进出很方便。

如今这些大都看不到了,一是经过近八十年的岁月侵蚀,风吹雨淋,有些构件已自然损坏;二是不知道、不珍惜其价值的一些人为因素,带来不可挽回的损毁。性克兄说,为办蔚文中学、建设"转楼",从1937年7月至1946年11月,李子炎拿出4000亩土地,用了将近10年时间,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

风雨泰和“转楼”

风雨泰和“转楼”

院子中间的树显然是新栽的,有的已经高过楼体。后楼直达楼顶的四根巨型红色圆柱之前三米左右各有一方石碑,右前方是河南省立的"蔚文中学旧址"重点文物保护碑,左前方的石碑三个隶体大字"泰龢寨",其上有篆体四个小字,字迹模糊难辨,当时有一字没有辨识出,后请教族亲李闯得知是"蔚如重修",即"泰龢寨"应是李蔚如主持、出资重修的,因为其官方的敏感身份,故一切以其子李子炎出面。

(二)

"转楼"的建筑艺术固然珍贵,但作为"太师国王"木华黎后裔,我更关注建"转楼"的李子炎及南阳半坡蒙古族李氏的历史文化。

南阳半坡李氏蒙古族,与洛阳李氏蒙古族同出一源。溯其脉系是霸都鲁的第五个儿子铁古而忠之后,霸都鲁是"太师国王"木华黎裔孙,元世祖忽必烈的连襟,是忽必烈定都今北京的提出者,有正史记载。铁古而忠为元代南恩州(今广东阳江一带)达鲁花赤,其子铁思为信州(今江西上饶信州区一带)万户,其孙咬儿为松江(今上海一带)万户。

明朝初年,咬儿之子迫于新政,以先祖木华黎蒙古语对音译为誌记,改姓李。第四子李可用公,因"明师取吴淞,款附意缓,谪河南戍",而至洛阳南关帖廓巷,后又迁至李家营,再迁西陡沟上寨。文秀公为谋生存,又迁南阳府唐县之半坡村。之后开枝散叶于唐河两岸土地肥沃,水源丰润,交通便利富庶之地繁衍生息,至今在社旗县、唐河县、桐柏县、泌阳县都有分布,总人数有万余。

风雨泰和“转楼”

从南阳回来后与族亲李闯微信聊天,他告诉我说"泰和楼"后楼左前石碑上的"蔚如",是修建"转楼"的李子炎父亲的大名,家谱名为焜墀,曾经担任民国高等法院的推事。李蔚如、李子炎及其李氏家族,明清在宛东地区的影响力非同寻常,过去当地老百姓提起南阳的富户,都知道"西有老彭泰,东有李子炎"。

"老彭泰",是明清时期号称"银石桥"一带的大财东。"石桥"是地跨宛(南阳)、方(方城)、召(南召)三县的"古南阳四大名镇之一",当时彭泰拥有的土地超过千顷,清朝末代皇帝宣统帝曾亲赐其"千顷碑"。彭泰本是山东人,惹官司逃命到石桥,因诚心尽孝照料一大户人家孤老太太直至其过世,意外获得两"军斗缸"金元宝而发家。

行车途中聊天,性克兄说,李子炎别名煦,字以行,曾化名泰然,19岁到北平求实、宏达、成达中学读书,1929年考入北平朝阳法律大学,两年后因病休学,1933年返回泰和寨。李子炎家族的财富比之"老彭泰"还要厉害,仅土地一项就有"老彭泰"的十多倍以上。李子炎的老老爷(曾祖父)在北京做官,皇上在京城"东四"赐给他一座大院,李家以此黄金地段房屋租赁收钱,又兼做些其它生意,日渐兴隆,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的时候,李家拥有的土地16400余亩,泰和寨内及京城等地有房产数百间,是南阳、唐河一带名符其实的首富。

风雨泰和“转楼”

"转楼"所在地泰龢寨,也是李子炎的祖上所建。清朝中叶,李子炎的先祖李崇德,从其先祖文秀公南迁的落脚地——南阳府唐河以西的李店镇半坡 村,迁徙至唐河以东地势高隆,水源丰沛、土地肥沃、交通便捷之处,最早的寨名叫作"李夭庄"。早期为防匪患,李氏家族环绕寨沟建有简陋的土墙,后经过五代人的不断建设和发展,至民国初年"李夭庄"已成为一个东西长1华里、南北宽0.5华里的长方形村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李子炎仿照北京皇城的样子改造了寨墙和城门楼。土墙改为砖墙,寨墙约二丈五尺高,约一丈五尺厚,设有垛口和炮楼,寨的外围设有壕沟,留一个朝南的大门;用青石刻制了匾额镶嵌于城门楼上,名曰"泰龢寨",取意国泰人和,寨名遂改。

风雨泰和“转楼”

性克兄连任社旗县数届政协委员,现任社旗县蒙古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是南阳蒙古族李氏的代表人物,对社旗蒙古族李氏的历史文化、渊源根脉、迁徙分布了然于胸。据性克兄所言,李子炎支脉是他们南阳李店半坡蒙古族李氏的一个分支,最早其祖先都在半坡镇生活,他们的先祖都是明朝初年从洛阳西陡沟迁徙至半坡的李文秀公。

风雨泰和“转楼”

也因此参观"转楼"期间,在性克兄的导引下,我们冒雨瞻仰了南阳半坡李氏三方纪念碑:一方是位于唐河县源潭镇(原王果庄)"李氏始祖讳文秀公纪念碑",原碑为清代光绪十一年(1886年)所立,解放初已毁,现碑为1989年新立;一方是位于李店镇半坡村大路边的"南阳蒙古族李氏祖源碑",2013年11月10日所立;还有一方是位于姚冲村的李氏十九世祖"李允中公纪念碑",为清代光绪二十年(1894年)所立。


风雨泰和“转楼”


风雨泰和“转楼”

南阳李氏族亲把清代的碑称作"老碑",现代的碑叫作"新碑"。新旧碑文,记载了南阳半坡李氏的根脉渊源、世系传承、迁徙分布,以及始迁祖文秀公的生平子嗣概况。无论老碑、新碑,都是南阳半坡李氏木华黎后裔的灵魂所托,是他们灵魂深处对于血脉渊源的铭记。

新立的两方碑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所立,碑文内容主要是南阳半坡李氏蒙古族的根脉渊源、世系详情及始迁祖文秀公的生平、迁徙、艰难。

1958年被毁的"文秀公墓前石碑",南阳族人多方寻找,至今未有下落,茔在碑泯,至为痛惜。所幸碑文还在,性克兄微信给我发了《李氏家谱》记载的碑文。细琢文字,碑文详细记载了文秀公的名讳、字号、配偶,迁徙的年代、起始落脚、庄名、田产,"丁粮"所在保的变迁,清代以前在坊厢保,清代改新安保上甲,坟茔的位置,墓碑颜色,以及与坟茔的距离,坟地的地亩及变化,租稞的归属,第二代子嗣详情。


风雨泰和“转楼”

由"行不数武,有碑珉存焉"可知,原碑石在文秀公坟茔不远处,"武"为量词,古代六尺为步,半步为武,"数武",意即没多远之意;碑石为汉白玉石头或白色大理石,不是乡间常用的青石,"珉",意即洁白如玉的石头。碑文记载文秀公原"坟地约七十余亩","自后为人占去",不断被蚕食,到立碑的光绪十一年(1886年),"仅存七亩余",此碑显然是后人所立。

尤其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二月九日所立的李允中公纪念碑,距今已125年,至为难得。虽然秋雨连绵,野外泥泞湿滑,荆棘挡路,杂草丛生,但碑文珍贵的文字令我惊喜,文曰:"溯我李氏系明洪武年初,始祖讳文秀公由洛陽西陡溝遷徙唐之北半坡村",此碑文传递出两条信息:一是南阳半坡李氏与洛阳李氏的不容置疑的渊源,二是据此可以判断在一百多年前,半坡李氏就已知道他们的始迁祖李文秀公,是自洛阳南迁至南阳府唐县半坡村的。

风雨泰和“转楼”

此碑文使我想到明正统六年(1441年)松江李年(松江李可礼孙,李萱子)所修《李氏家谱》中关于李可用公的记载:"可用,世居洛阳南关,是为河南祖,易姓李。公行四。嗣后迁至洛阳西北乡距洛二十五里李家营村。子英茂。"此记载也有两条信息:一是李可用公有两个儿子,即英、茂,二是其儿子以后的晚辈才从洛阳南关帖廓巷迁徙到李家营。嘉庆六年(1801年)洛阳李家营李鸾所撰《李氏家谱•序》记载:"无如迁洛后,兄弟数人又有自洛迁南者,未卜择居何州何县",由此可知,此时李家营知道有兄弟"自洛迁南",但还不知道南迁的"兄弟"在何处。93年后的1894年,南阳李允中后人知道文秀公迁自洛阳西陡沟,据此推断此时洛阳也应有人知悉此情。

据性克兄提供的《蒙族李氏资料汇编》(1991年)记载:"洪武初年间,由于兵荒马乱,年景不佳,民不聊生,文秀公不畏艰难,毅然一挑两担于洪武八年(1375年)迁居唐河北四十里半坡,创家立业,是为唐县北半坡一带李氏蒙古之祖,历经六七世(二世万茂英芳,三世朝,四世国正,五世来顺,六世可旺),繁衍数十家……",此记载有碑文为证。另据已故的洛阳上寨李洪治先生文集所言,洛阳西陡沟上寨李氏始迁祖李世用公,明朝中叶才从李家营迁到西陡沟上寨一带,按公元纪年大概在1510年左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李世贞(二十四世)编修的《李氏家谱》记载,李世用为十三世, 其世系脉络为:李可用(八世)→李茂(九世)→李浩(十世)→李端(十一世)→李音(十二世)→李世用(十三世)。

从这些信息推断,上寨始迁祖李世用公(十三世)迁到西陡沟上寨130年前,其九世伯祖李英(文秀公)也曾迁到西陡沟寨,短暂居住后为生计所迫又南迁南阳府唐河半坡一带。

看这些碑文的时候,另一个问题一直在大脑间萦绕:"李文秀公即李可用公长子英",百思不得其解:正统六年(1441年)松江李年编修的《李氏家谱》记载,李可用公两子英、茂,长子为"英";南阳清代光绪十一年(1886年)所立,1958年被毁"李文秀公墓碑"碑文记载其"四子,万、茂、英、芳",即李文秀公与其三子同名为"英",在接受儒家文化熏染及世俗忌讳的环境里,有多大的可能,或者其背后隐藏有什么样的密码。

有时我也在想,六百多年以前的事,年远代湮,口传误记,信息不通,查阅不便,资料缺失,记录缺失、差失、错讹在所难免,不仅古旧谱牒存在,历史典籍也存在。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差失或错讹?是无视或掩饰,还是以更为审慎、敬畏的态度研究、求证、破解,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态度,会给后世留下不同的讯息。史学家、考古学家终生所干的事,就是对历史典籍的缺失、偏差、正误进行研究,谱牒、墓碑记载的家族历史,也需要考究、修正。

(三)

风雨泰和“转楼”

参观"转楼"时,看到后楼一楼的数间房屋,被"太和镇农村公路养护站"占作办公用房,旁边墙上挂有木质白底黑字牌子。我问工作人员楼上有没有展馆,工作人员想了半天犹犹豫豫地说:"好像有吧,我也不太清楚,你上楼去看吧!"我和随行的革新老兄,先一楼再二楼,从后楼、左楼、前楼、右楼转了整整一圈,只看到间间屋子"铁将军"把门,透过窗户玻璃看到几乎房间都空荡荡的、落了厚厚的灰尘。快要失望的时候,革新老兄在前楼二楼中间一个门锁损坏的房间看到几块展板,纸质陈旧发黄、文图模糊不清,尘灰蒙面。凑近仔细辨认,主要内容是太师国王木华黎、南阳半坡李氏蒙古渊源、拜扁担民俗的介绍,显然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人来看过了。

我给革新老兄说,"转楼"其作为蔚文中学,在推动乡梓教育、子弟人才培养、乡村文明教化,以及附着和隐藏于其后的历史文化价值,丝毫不亚于表观的建筑艺术价值,更值得关注和宣扬。这里应该有一个像样的展馆,介绍社旗的历史文化、赊店的商业文化、"转楼"的建筑艺术、蔚文中学的校史和名人、李子炎家族的历史、半坡蒙古族李氏血缘根脉和世系传承、泰和镇一带的民俗文化、藏书家李兰馨及其藏品的文化价值。

性克兄介绍,这里1939年设立小学,1940年设立初中,1941年设立高中,是当时方圆绝无仅有的一所私立完全中学,早先是八排一百多间的茅草房作为教室、宿舍和灶房,"转楼"是后来才建的。《源潭镇志》记载:"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李子炎创办一所小学,次年又办一所初中;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其向学校捐献土地4000亩,扩建房舍300余间"。询问得知,"转楼"是1942年6月开始建设的。

风雨泰和“转楼”

在那个战火连绵、家国破碎的特殊年代,李子炎个人出资兴建的蔚文中学,软硬件都非常了得。从资料介绍得知,无论是"转楼"融汇中西文化、兼具南北的建筑特色,还是按照"新学标准"所建的实验室,配置的实验仪器和动植物标本,在当时豫西南一带都是最先进的。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员,都是李子炎用高薪在国内聘请的:从唐河、南阳聘请学识渊博、管理有方的李西云、方丰三担任校务主任和教导主任,聘任毕业于黄埔军校四期的李坦安担任高中部国语和历史教员,从开封师范、唐河师范聘请唐国鼎、唐士让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担任教员,多次邀请著名历史学家徐旭生讲学,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视野。

以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教育水准,李子炎的办学格局和理念非同一般,在今天也丝毫不显落伍。解放前后,从蔚文中学走出去的学生,人才济济,不少人成为国家的栋梁和精英。

与族亲李闯微信聊天时他说,当时蔚文中学的岫云图书馆藏书,文化价值更高。"现在的唐河县,在全国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县城,但其档案馆却意外的晋升为国家一级档案馆,很多县级档案馆不理解唐河档案馆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实这一切都缘于解放初期唐河县接管的三部分藏书,一部分是清朝户部主事李兰馨家族的藏书,一部分是蔚文中学岫云图书馆的藏书,一部分是唐河县祁仪镇人、哲学大师冯友兰捐赠的藏书,藏书中有很多孤本、善本,研究价值极高。这其中的大部分藏书,是南阳半坡的蒙古李氏家族的贡献。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一篇《冯友兰谈藏书家李兰馨 》(《河南图书馆学刊1991年01期》66-67页),文中谈到两个信息,一是河南省文化厅在1979年、1989年两次委托古籍版本专家李古寅对唐河馆藏的古籍善本进行了鉴定;二是记载了李兰馨收藏的文牍性、时政性藏书四百余册,以及其父李辰一、其长子李伯恭的藏书情况。此文印证了南阳蒙古族李氏在历史文化传承方面的非凡贡献。

风雨泰和“转楼”

除了看到和听到的这些,"转楼"的书法艺术价值和红色历史价值也值得关注。据记载清末大学士张东寅曾为"转楼"题写"乐育楼"大字匾额,悬于前楼正门四根巨型圆柱的上方,文化气息浓郁;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题写的"蔚文中学"匾额,当年就悬挂于校门口,艺术价值非凡。可惜因民国时期的战乱、解放后的"运动"等,这些艺术珍品没有保存下来,非常遗憾。地方史志记载,1948年"转楼"一度曾是中原野战军的后方总医院,抢救治愈过大量伤病员,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多次到"转楼"看望在"宛东战役"、"淮海战役"中负伤的解放军,为"转楼"留下了一抹红色的历史荣光。

(四)

"转楼"的价值,不应仅仅是眼睛所及的有形建筑价值,它是文物、艺术、历史和文化多重价值的融合。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饱含多重价值的历史文物,也曾由于年久失修,破损不堪,院内杂草丛生,荒凉萧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差点被不知其价值的无知者拆掉,新盖成钢筋水泥的楼房,幸遇在社旗县调研"山陕会馆"保护的河南省古建专家杜启明,并经其多方呼吁,1993年前后河南省文物局专门下文将太和"转楼"视同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年后才正式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于拆"转楼"的事,老百姓中有个玄乎的传说:"(当地)群众都反对,乡里坚持要扒,但刚扒了一个角,负责这事的领导就病倒了,于是没人敢再扒,就放弃了。"

风雨泰和“转楼”

参观中聊天得知,新中国成立后"转楼"一直作为学校使用,最初是"太和完全小学",1956年8月更名为"唐河县第十初级中学";1965年社旗县建县后,太和划归社旗,这里办起了"社旗县第四高中",1981年这个高中与县一中合并,"转楼"办起了"社旗县太和乡初级中学"。其间"转楼"既是教学楼,又是全校师生宿舍楼。2004年,"转楼"成为省级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和乡初中搬迁他处,交由"太和乡文化中心"管理,目前太和镇农村公路养护站和另外一个什么机构还在楼里办公。

近年当地政府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泰和楼"进行了修葺和保护,天井院子也进行了整修,种上了景观树木,一些外观风貌得以显现。但人去楼空的"泰和楼",更显得凄凉、萧瑟与苍老,那些空空荡荡、落满灰尘的房间,如同失去了灵魂的人。

当我站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观看时,"泰和楼"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风雨久未谋面的亲人,似乎在向我诉说它和主人经历的风雨和不凡的历史,又似乎在向我暗示:南阳半坡蒙古族李氏和那些历史文化才是它的灵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