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個偃師名吃-顧縣肉盒,再去拜謁下戰國時期的大人物呂不韋

在中國的發展歷史上,秦始皇統一中國是一件大事了,嬴政以他的雄才大略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國家秦朝。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但是,嬴政即位起關鍵作用的一個人物很多人可能還不太瞭解,他就是呂不韋,他的那波神操作即使是放在現在也是力壓群雄,在中外商界無人能敵。不從政治上說,只從商業上來說,仔細研究能學到很多經商的奧妙,就不用看那些什麼MBA什麼的。呂不韋的墓就在偃師,所在的那個村因此被稱為大冢頭村,從唐高陵出來後,設定好導航,到大冢頭村去一探究竟,距離還挺遠的,有二十公里,離偃師市倒是不遠,只有兩三公里。


吃個偃師名吃-顧縣肉盒,再去拜謁下戰國時期的大人物呂不韋

看了下地圖,從唐恭陵到大冢頭村正好路過顧縣鎮,想起了直播間的朋友推薦的顧縣肉盒。顧縣經濟發達,交通方便,310國道和320省道在此交匯,賣肉盒的店很多,都稱自己是老店,選了一家路口的老店。要了一個肉盒,要了一碗酸辣肚絲湯,從形式上看,顧縣肉盒和風靡全國的肉夾饃和白吉饃差不多,都是用餅夾肉夾菜。關鍵是內容,顧縣肉盒餅是又酥又脆的餅,肉是滷好的上好豬頭肉,切成絲,然後拌上辣椒、蒜汁、白菜絲、黃瓜絲,夾在剛烤好的熱氣騰騰又酥又脆的餅裡面,咬上一口,真是香而不膩,又脆又爽!在豬肉價格如此之高的時候,一個顧縣肉盒5塊錢真心不貴。

呂不韋是衛國濮陽人,是戰國時期的大商人,當他在趙國看到在趙國做人質的異人時,就馬上意識到一筆大生意來了,於是有了“奇貨可居”這個成語,這得需要多麼敏銳的政治眼光和商業眼光啊。當然這得益於他多年來在諸侯國之間往來做生意,結交的人脈廣,消息靈通,對各諸侯的局勢有清楚的瞭解。一般人也是沒有這個經歷的,所以是呂不韋做成了這個事而不是其他人。跟著導航來到了一個村落,看地圖呂不韋墓就在旁邊,可就是找不到,不得已問了一個村民,說在一高院內,但是我看著地圖不對啊,偃師一高是在馬路對面,離這個位置有二百多米呢。


吃個偃師名吃-顧縣肉盒,再去拜謁下戰國時期的大人物呂不韋

沒辦法去一高看看吧,過了馬路,到一高門口對門衛師傅說我想進去看看呂不韋墓,師傅笑著說不在這裡,在對面呢。我往對面一看,路邊有一個大門,原來是在那裡面,和我開始去的那個地方是一牆之隔。就迫不及待地跑過馬路想去看看呂不韋墓到底是什麼樣的。呂不韋憑著他敏銳的眼光和大膽的魄力開始了他的行動,分析了這個事情中各方勢力的需求點,對症下藥,直達內心,讓你不得不聽他的安排,任你是君主,任你是王后,任你是太子。到了對面一看,院裡有好多平房,應該是一高的老校址,現在是拆遷戶的臨時住房。院子的中間有一高臺,高臺之上有一通七八米高的石碑,正面刻有“秦相國文信侯呂不韋陵墓”,背面刻有《秦相國呂不韋墓碑記》,這通碑是所在的首陽山鎮於1994年立的。

墓的封土據說還是比較大的,上面原有房屋數十間,現在的封土只剩石碑旁邊的一點了,上面的樹木還很茂盛。異人在呂不韋的運作下即位為秦莊襄王,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洛陽十萬戶作為他的食邑。呂不韋學戰國四公子,養了門客三千,並且讓他的門客編了一本書《呂氏春秋》,號稱誰能增刪一字就賞金千兩,這就是成語“一字千金”的來歷。

吃個偃師名吃-顧縣肉盒,再去拜謁下戰國時期的大人物呂不韋

這個地方只有一通碑標識著這是想當年權傾朝野的呂大丞相的墓,想起來也挺可悲的,希望能借拆遷之力把這個地方好好修繕一下。我覺得這也是有道理的,儘管呂不韋促成了嬴政的即位,但是他的那些手段是上不了檯面的,是不可能大讚頌歌的。況且後來的做法引起了嬴政的猜測和不滿,因此給呂不韋寫了一封信“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這封信造成了呂不韋的的飲鴆自盡,他的門客匆匆把他葬在了此處,也不敢過於聲張,。

拜謁完呂不韋,我們去見下另外兩名在戰國時期,把諸侯玩弄於掌間的人物,那就是蘇秦張儀。離此不遠就是蘇秦張儀墓,大概有六七公里遠,位於中州路與207國道交叉口東南角,臨著洛河,在洛河的北岸。把車停在一個小路口,下車後順著一條小路走過去,沒多遠,就會看到小路的東西兩邊各有一個墓冢,上面長滿了青草,其中一個上面能看到一個洞,是所謂的盜洞嗎?這兩個也沒有標識,分不清楚哪個是蘇秦墓哪個是張儀墓了。


吃個偃師名吃-顧縣肉盒,再去拜謁下戰國時期的大人物呂不韋

兩兄弟同為鬼谷子弟子,想當年,兩兄弟既是對手又是夥伴,是何等風光。蘇秦是洛陽人,激勵人讀書的故事是“頭懸樑錐刺骨”,學成之後憑著一張嘴,兼六國丞相,身佩六國相印,出盡了風頭,後來死於齊國。據說在鞏義和淄博也有蘇秦墓,現在來說具體哪個是真的還不確定。張儀是魏國人,曾兩次為秦相,破壞蘇秦的合縱,和蘇秦一唱一和,搞的當時的形勢是風雲變幻,後來任魏國丞相,最後死於魏國。有一個說法張儀的墓是在開封新曹門遺址邊宴臺河村,那個地方正是當時魏國的地盤,以後有機會去看下,看看哪個是真,哪個是假?

蘇秦張儀墓雖然比較簡陋,連塊碑都沒有,兩兄弟兩千年來能在此互相陪伴,也不錯啊,況且這個地方也不錯,臨著洛水,不知兩人在那個世界還會互相爭鬥嗎?兩個人在當時雖然都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取得了地位,享受了富貴,但是結局都不是太好。我覺得他們目的性太強,功利性太強,並不是順應形勢,而是為了自己的目的,刻意地造勢,以取得諸侯的信任。就像各種套路一樣,是設計好了套路讓各諸侯往裡鑽,各諸侯陷進去後就不得不聽他們的。折騰來折騰去最後六國還是難逃被吞併的厄運,也許這是當時的需要,兩個人才應運而生,所謂時勢造英雄吧。對於這兩個墓,我不太相信是真的,不知是哪個朝代的惡作劇,把兩個人放在了一起,難道是希望他們一直鬥下去?


吃個偃師名吃-顧縣肉盒,再去拜謁下戰國時期的大人物呂不韋

據說在洛河的南岸,離此兩三公里的地方,還有一個關公冢,那個地方叫關莊村,說是關羽的首級不是葬在關林,而是葬於此地。我覺得關林已經得到共識,也已形成氣候,就不要再爭了吧。那個關公冢據說也沒什麼遺蹟可看,就不去了。偃師還有很多地方沒有去看,這次三天的偃師之行收穫不小,也留下很多遺憾,偃師,我還會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