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面试,面试单位让说期望薪资,该怎么说?

喳哩吱


其实,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好回答的。但是一定不能低于你在网上看到的他们标出的薪资。虽然有的单位,实际的薪资低于网上的报价,但这样的不要去最好。最坏的说法,也得是等于,这是底薪,无责任底薪。

首先,大家找工作不一定非得贪图挣多少钱,虽然绝大多数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但这话不大适合说出来,尤其是面试的时候。在问到具体薪资要求之前,你可以先直接或间接的问一下单位的其他福利待遇,比如说年终奖、工龄奖、五险一金是否全等等,这类福利待遇比较好的单位,我相信他们的薪资不会差到哪里去。

第二个我要说的就是,一定要多面试几家单位,看看这个岗位目前的薪资水平如何。如果绝大多数单位,给的是同一个数字,那面试的时候,你可以重点按照第一条的思路来,先问其他福利待遇,最后回答薪资要求你就会很有把握了。

如果大多数的数字,还是没有满足你日常生活的需要,毕竟现在的生活成本很高,有的企业又不提供食宿,可以把自己的食宿基本费用加到这个数字上去。

第三、如果你面试的是一家比较心仪的公司各项福利待遇我估计应该比较不错,可以在上份工资的基础,或者是他们网上公示的基础上加价20%或者30%,哪个高选择哪个。

最后,说一点,网上说的一些平均薪资等,也是一个不错的参考,但是总归还是要按照自己的学历、行业以及能力等等综合而定的。

有一次,我没有问发工资的时间,后来发才知道,第一个月的,第三个月底发,所有人都是,这概率也是没谁了。

还有的单位,试用期之内的薪资,会按照转正之后的80%发,说是什么法律规定,其实法律规定的是不低于,而不是等于,这些你要知道。


二爷家的朽木


有的人工作,是为了实现梦想,有的人工作,是为了赚钱养家。我想大部分人都属于后者,我也是如此,没有工作我连吃饭都成问题,谈何理想呢?因此,在面试的时候,薪资就是我们与工作单位沟通时避不开的话题,其中有一项叫做期望薪资,就是我们自己所期望的得到的工资。有的人会说,既然是期望薪资,我当然会说越多越好咯!这固然是句玩笑话,但是这个问题也不是随便能回答的。

01

建议与招聘公告上的薪资差距不要过大

我们在浏览招聘公告的时候,肯定会看见该为公司招聘的职位、薪资、福利等各个说明,其中的薪资应该也有大致的数额,比如说5000、6000等。如果没有明确说明,自己也可以对照目前的市场情况,大致估算该职位的薪资大概是多少。

那么,如果我们选择去面试,就应该对招聘公告上写明的薪资是认可的,与自己的心里预期没有太大的落差。

因此,我在这里建议大家,为了稳妥起见,大部分面试者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是与公告上的薪资不要有太大差距。比如公告上写着是5000,那么自己就可以说成是5000,也可以是6000,但是不要差距过大。


02

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减期望薪资幅度

第一种情况,适合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是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经验不是很丰富的人。那么对于那些职场老鸟,能力突出的人,可以适当在期望薪资上太高自己的“价格”。

怎么抬高?又该如何抬高呢?我想,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的人,应该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岗位的各方要求、面试公司的状况等情况了如指掌,特别是对于自己的工作能力这块,应该拥有绝对的自信。

那么,在回答期望薪资的时候,就可以抛开公告上的薪资,具体结合上一份工作的薪水,来适当提高或者减少数额。比如,自己是为了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的平台,而主动跳槽到这家公司单位,那么就可以在原来公司所拿薪资的基础上,加上1000-2000元;如果自己是被炒鱿鱼的,这是千万记住,姿态一定要放低,期望薪资与上一份工作的薪水持平或者略低就好。


03

面试人员较多,要抓住一切机会表现,包括回答期望薪资

社会竞争尤其激烈,在任何岗位面试人员应该都不会少,如果期望薪资不再作为一个简单问题,而是变相考察面试者的能力的话,我建议大家,还是要谨慎为重。

那么,该如何去判断这个问题是不是面试问题呢?一是这个问题如果在最开始提及,而不是最后问起,一般都有考察的成分;二是如果这个问题掺杂在其他面试问题中,大多数可能为考察题。

那么如果说这个问题作为面试者考察能力的题目的话,我们该如何回答才能表现自己,突出自己呢?我认为,还是要与众不同为好,一般的回答过于普通,不利于在面试中脱引而出。比如,我可以这样回答:我的能力决定了的薪资,而我的能力最终会被公司认可,所以,公司给出的薪资就是我的期望薪资。这个回答看起来有点耍滑头,但是绝对能给面试官留下深刻印象,也没有故意标新立异的成分。

总结:看似简单的回答,放在面试场上,绝对有可能成为一个陷阱,陷进去的人还有不少。因此,该怎么说,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

职场小伟


其实他只是想看你的理想工资,从这点就可以看得出来你上份工作的一个大概薪资待遇,再看下你的综合能力。


乐影咖


市场行情是增长20%-30%. 超过太多会引起公司的反感,除非你有很充分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