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第一波重症病人,力争零死亡,浙大一院医护人员在行动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吴朝香 李玲玲 杨子宸

通讯员王蕊 胡枭峰 陈晓华 王婷

1月31日,2020年第一个月的最后一天。

有一批特殊的医务人员背着行囊来到了位于西湖区梧桐路366号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院之江院区,这里是浙江省重症及危重症患者集中救治医院。

这批医务人员来自各省级医院,是省卫健委统一部署组建的首批省级医疗增援队伍,接下来他们将与浙大一院的团队共同作战,合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自1月26日,之江院区作为集中救治医院被启用后,全省的重症、危重症患者接连转运而来。

决战第一波重症病人,力争零死亡,医护人员在这里奋战。

决战第一波重症病人,力争零死亡,浙大一院医护人员在行动

15名省级医疗增援人员进驻之江院区

主要参与重症及危重症病例的救治

疫情牵动所有人的心。

31日,浙江省卫健委发布数据:1月30日0-24时,浙江省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新增确诊病例109例。截至1月30日24时,浙江省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537例,现有重症病例50例(其中危重10例),累计出院9例。

浙大一院作为省级定点医院,承担着全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为了全面做好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省卫健委统筹医疗救治资源,从省级医院组建医疗增援队,全力保障浙大一院的救治工作。

据介绍,首批进驻之江院区的增援队共有15人,来自浙江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浙大二院、邵逸夫医院,其中有13名医生,2名检验科人员,他们将主要参与重症及危重症病例的救治工作。

来增援的医务人员做好了各种准备,有的医院在出发前又专门进行了院感培训等。

决战第一波重症病人,力争零死亡,浙大一院医护人员在行动

首批医疗增援人员

浙江省人民医院感染科病房主治医师黄益澄表示,或许战线会很长,他了解到可能要一个月左右,估计和家人见不上面,但他说,"现在疫情严峻,很多同行都在一线长期战斗,自己是一名感染科医生,这个时候更是义不容辞。"

来自浙江医院检验科的沈世恩也是和家人打了声招呼就来到了抗疫第一线,"为全力打赢这场战,每个医务人员都是义不容辞,职责所在。现在老百姓最信任的就是医务人员,我们更不能退缩。"沈世恩说家人都不是学医的,说不担心他的安危是假的,他最欣慰的是读初一的女儿已经长大,对爸爸的职业和职责所在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表示,"我们对兄弟医院来的专家表示欢迎,并对派出专家的各兄弟医院表示感谢!希望大家一定在工作中保护好自己,跟我们浙大一院的团队手拉手,肩并肩,共同作战。生活工作上有任何需要,我们尽一切努力做好优先保障。"

集中救治打赢硬仗

陆续有重症转轻,越来越有信心

1月19日,浙大一院收治了第一例输入性疑似病例。

1月26日,浙大一院启用之江院区作为全新的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集中救治医院。随之,全省的重症、危重症患者接连转运而来,抢救病人进入白热化状态。

1月27日,一位怀孕25周的准妈妈紧急转入之江院区。

1月28日下午,之江院区隔离病房外的走廊上,20多位党员医生、护士从隔离病房的各个岗位上匆匆汇聚到一起,进行了一场半个多小时的简短的成立仪式,"新冠肺炎危重症救治临时党支部"正式成立。

1月29日,浙大一院有4例病人从重症转成轻症,同时这4人的病毒检测也已阴性。

1月30日,丽水首例成功救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出院。这是浙江省第四例出院病例。这个案例是在浙大一院的托管医院——丽水市的缙云县人民医院。

……

决战第一波重症病人,力争零死亡,浙大一院医护人员在行动

"新冠肺炎危重症救治临时党支部"成立

一个个事例背后是医护人员的奋战。

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之前介绍,对病人的治疗是采用综合治疗的措施,同时针对不同病人、不同病情进展、不同年龄进行个体化治疗。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杂乱无章。专家们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一天两次讨论病情,同时,专家团队还对其他地区的危重症病人,远程会诊。

4例病人从重症转成轻症时,浙大一院感染病科主任盛吉芳说,"重症病人转轻,更增加了我们治疗的信心,但愿这个疾病的病毒毒力能够慢慢减低,对病人的危害能够更加减少。"

治疗结果让人鼓舞,但治疗过程却是万分艰辛,凝结着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巨大的付出。

"医者仁心!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定不辱使命!"浙大一院在收治了第一例输入性疑似病例,感染病科医生苏俊威在当日就写下了"请战书",并成为第一批进入负压隔离病房的医生。

决战第一波重症病人,力争零死亡,浙大一院医护人员在行动

这样的医护人员好多好多。

32岁的刘黛熙是浙大一院感染病科负压病房的一名护士,当时接到记者采访电话的她刚在隔离病房内上完一个大夜班,从下午4点一直到凌晨1点。

决战第一波重症病人,力争零死亡,浙大一院医护人员在行动

刘黛熙

进入隔离病房后,她就没有再回过家。虽然家里还有一个三周岁的孩子,但报名到一线时,她没有犹豫,"没想别的,我不上,谁上。"

除了日常护理,刘黛熙还要承担和患者交流沟通,安抚他们的职责。"很多患者被隔离之后心情都特别焦虑,尤其是看着手机上每天闪过的疫情信息,会更加烦躁,我要经常陪他们聊聊天,让他们的情绪好一点。"

感染病科主任医师徐凯进表示,最近睡得一直不好,每次躺下去总以为是睡了很长时间,醒来一看表却只有几分钟。"工作压力确实非常大,24小时随时待命,一般是早晨6点多开始工作,一开始就空不下来,一直忙到凌晨,但我们不希望出现死亡病例,所以会尽全力把这些病人救治好。"

决战第一波重症病人,力争零死亡,浙大一院医护人员在行动

徐凯进

疫苗研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作为浙江省唯一的疫情防控省级定点医院,浙大一院是名副其实的"国家队",传染病科连续六年名列全国第一,并拥有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浙大一院副院长郑敏表示,实验室从疫情发生之初,就参加了国家和省内的相关课题设计,在基础实验室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是全面铺开的。

1月27日,这个重点实验室就传出好消息,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我国著名感染病学家李兰娟院士团队分离出3株病毒株;1月30日,该团队已成功分离出8株病毒毒株。

分离病毒株意味着什么呢?

决战第一波重症病人,力争零死亡,浙大一院医护人员在行动

李兰娟院士

李兰娟院士解释,"这意味着我们已经拥有了疫苗的种子株。通过疫苗株以后,我们就可以制备疫苗。制备疫苗要有个过程,拿到疫苗株需要一个半月,之后还需要一个半月的审批过程。"

在1月31日的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上,相关负责人透露,疫苗研发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李兰娟领衔的项目,已经分离出8株病毒毒株,而且滴度都比较高,将大大推动抗病毒药物的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