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最終都要面對死亡,到時候你是會坦然面對,還是驚慌失措?

大慶星之原


佛教解決三個問題:生死觀,苦樂觀, 榮辱觀。

宇宙是個乾坤咒,成住壞空,週而復始。宇宙萬事萬物都在輪迴當中,出生入死,出死入生,人也不例外。晝夜不息,日夜更替,日出日落,四季循環,那一樣不是在生生死死中輪迴。生與死也不過是生命的不同狀態。人生是體驗生命的過程,只有經歷不同程度的酸甜苦辣麻,人生才算有滋有味,有意思。

人之所以擔心,害怕,恐懼,就是對未知的不確定性,生命本身既不在過去也不在未來,只有當下,把握好當下,一切都順其自然


禪修者黃鈺珩


不知道呀,到時候的事情,只有到時候才知道。

平時想起來總有一天會死去,於是莫名恐懼,但是有時候情緒低落到極點時候,啥都不怕了。死亡是人人恐懼的事情,無論活了多大年齡都怕死。當被病痛折磨的生不如死的時候,也許死亡就是解脫和滿足。我公公去世前,當告訴他是癌症晚期,並且虛弱的連麻啡都不能打的時候,疼痛使得他央求子女去公正安樂死……

所以,無論多麼怕死,當死亡來臨,感受只有那個時候知道,不能一概而論。


L簾卷西風


我的回答是坦然面對,因為只能坦然面對。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悲歡離合五味雜陳的戲劇,每一個人的歸宿和結果都是赤條條的去。

我們固然不能增加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

 

我記得林清玄說過一句話,我至今記憶深刻,他說:“我要開花,這是我作為一朵花的莊嚴使命”。雖然那朵被他描寫的百合花僅僅長在懸崖峭壁,無人欣賞,也無人問津,但百合依然堅持自己的方向,它決定努力綻放。

 

我記得初中語文課本有一句話:“生命是一種宣洩,生命是一種咆哮,生命是一種有無,連死亡都不怕,還怕什麼?”

 

坦然面對人人都有的結果。

 

我爺爺在他年過六旬以後,就把自己的棺木、壽衣等等裝備齊整。到爺爺89歲這一年,才用上了他自己準備的東西。

 

我特別佩服爺爺的人生觀,能在生的時候想到死的問題,就算死亡突然降臨,也不會因為後事讓後人如針氈上的螞蟻。

 

我身邊的一個身患疾病的文友,寫了一首詩歌《活著就是春天》,這首詩歌在電影《我不是藥神》裡反覆播放,獲得了廣泛的好評。我們一次文友會,請作者談了他寫作這首詩歌的初衷,他說,在他的身上,在他這樣一個身患重疾的人身上,他覺得活著是非常美妙的一件事情,把每一天當成什麼的最後一天來過,就算死亡突然降臨,他也不著急,不恐懼,因為他做好了長眠的準備。

 

很多女性文友聽得潸然淚下,深深感動!男性文友也感動,但他們做到了男兒有淚不輕談罷了!

 

 





五妹寫文


最終人面對的死亡是順其自然

——無 奈的選擇

母庸直疑,有生就有死。文天祥就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的詩句。生死是一對矛盾,是相互依存,相互為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是相互鬥爭而發展的 。從古至今沒有一個不死的人,只是長短而異。只是一個如何面對的問題。

對於生老病死的正常死亡,我認為正確的態度應順其自然,是一個無奈的選擇。這不是消極,死是躲不過的,總是要來的。而對於現實面臨天災人禍和正邪鬥爭的生死考驗面前,死往往是一種勇敢的,積極的,義無反顧的選擇。無數革命先烈和英雄摸範人物,做出了榜樣。”死算什麼,”,“砍頭不要緊”,“只當風吹帽”,“面對死亡我放聲大笑”......這是多麼慷慨激昂,大義凜然,驚天地泣鬼神的語言。就那今天,以八十五歲高齡的鐘南山醫學院士為代表的醫學專家,科學技術人員和廣大醫務人員,拋家離子,不顧個人生死安危救死扶傷,為防控新型冠狀感染肺炎疫情,從全國各地奔

赴武漢疫情區 ,日夜奮戰在抗擊第一線,多麼可歌可泣。這就是他們對死的態度,死神隨時都可以吞噬他們。他們怕嗎?想想我們正常人面對死亡還有什麼好說,還有什麼惶惶不可終日的呢?

那末對於一個人最終的死亡該 如何面對,這不是怕與不怕,表表態,喊喊口號 ,說幾句漂亮話就能解決的問題的。它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在生死問題上的具體反應和表現。而且始終貫穿於他的一生一言一行當中。

如果一個人私心重,處處都為自己打算 ,為自己而活,怕苦怕累,自然更怕病了。這樣的人平時說的再好聽,你信嗎?這樣的人能不怕死嗎?能不驚惶正確面對嗎?回答是肯定的,不能。只有那些勤勞,勇敢,公正無私,光明正大,是非分明,不畏強權邪惡的人,具有辯證思維的人,對人對家負責的人,對生死看明白的人,才有可能去正確對待生死。一個對生都不知道怎麼做,做不好的人,怎麼能指望對死能有好的應對呢。

對待生死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態度,從歷史上,從現實中,從我們周邊都可以找到例證。

說到底,人的本能都是不想死的,死對一個人是無奈的選擇,問題在於你所持態度。再說,人生無常,誰能知道最後又會怎樣死的。所以,現在過多的去想,沒有用,也沒有多大必要,只要去想怎樣生,如何活得更好就可以了,因為死的結論和對待死的態度都包含在生的裡面。


用戶zhulien556


每個人最終都要面對死亡,這可以說是一個真理。

然而,每個人面對死亡的情況千差萬別,最終是什麼狀態可就不好說了。

比如說,一個人已經高壽,經歷了許多,在他即將“壽終正寢”時,我想他基本上是會坦然面對的。

另外一些人,雖然沒有獲得高壽,但因長期患病,生活質量逐漸變差,對死亡已經有過“預演”,也會比較容易坦然面對的。

還有一些人,雖然高壽,但因突然的因素比如摔倒、車禍、溺水等,有些驚慌也是自然的,我想應該是做不到坦然面對的吧?

而任何沒有預料到的死亡,我則相信基本上沒有人能夠做到真正的坦然面對,誰的心中都會有波瀾。比如說此次疫情有人中招感染,比如有人遭遇劫匪,比如戰場上中彈重傷,如何能夠做到坦然?只不過,一些人因職業、教育影響,心中早有預演,遇到這些事變,有了“視死如歸”的氣慨,不會“驚慌失措”而已,而這些人就可以被稱為“英雄”!


王芳軍醫生


——人人都會死!這是老天爺最大的公平。因為有死亡,我們終將放下一切;也因為有死亡,我們最終都將抵達同一個終點。雖然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都身不由己,但來了之後都不想走,都想在這個世界多待一些時日。所以,幾乎所有的人都怕死。尤其是中國人平時不說死亡,也不怎麼思考死亡,絕大多數人對死亡沒有準備!當死亡來臨的時候,多數人都會驚恐萬分。

——但死亡終歸是一件沒有辦法逃避的事。既然我們終有一死,既然我們不相信有來生,那麼我們就需要對死亡有一些思考,就需要對死亡有一些準備。這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對待死亡的態度。

——認真想一想,所有人的都會死去!包括那些權傾一方,富可敵國的人。所有人都將抵達同一個終點。我們還有什麼不能接受?認認真真活好每一天!當死亡真的來臨的時候,坦然赴死。


老樹根茶舍


死,是必然的,既然有出生,那麼就一定會有死亡,死亡是生命的終結,就好像葉落歸根,悄無聲息,那麼這種悄無聲息的歸去,又有什麼害怕的呢?死,到底是怎樣的感覺,應該是沒有了呼吸,沒有了意識,就好像是睡著了一樣,人還能感覺到什麼。人應該注重眼前的美好,應該在美好中死去,才算沒白活一場,如果把死當成一種恐懼,會給你帶來不安,焦慮,困惑等等一些不好的東西,時間長了,心理就會承受不了。人要學會堅強,別去想那麼遙遠的事情,當死亡真正到來的時候,也許你己經不害怕了。好好的過好每一天,讓自己的心理充實,愉悅,這才是最重要的。每天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忘記這些事,你會發現世界是多麼的美好。


雨做的雲Yun


不管是坦然面對還是驚慌失措,我想人應該首先知道死亡是什麼?死亡意味著什麼?

當然,沒人知道死亡是什麼,就算有人說知道也沒人會相信。但我們可以做個假設來分析。

以我的有限認知,死亡只存在兩種可能:一、結束。是肉體和精神的完全消亡,不留痕跡;二、開始。生命轉化成另一種形式,或在另一個維度裡重生。

如果是結束,如果是愛恨情仇一筆勾銷,永無瓜葛;如果是與你的至親至愛揮手永別,無緣再聚……而你能坦然面對,我想你一定超越了人類情感的束縛,有著無視一切的勇氣,我做不到,我欽佩!如果你驚慌失措,牽腸掛肚,百感交集,我相信這是絕大多數人在離世前的真情實感,我想過,我理解。但無論如何,死亡意味著結束都讓人悲從中來,難以自抑。如果可以選擇,我希望我從來沒有來過。但是,沒得選擇。

如果是開始?是萬丈深淵還是自在翱翔?是永墮黑暗還是身披霞光?是魔鬼地獄還是極樂天堂?沒人知道。但是它給了活著的人一線希望,因為你可以在活著的時候有所選擇。

這種選擇就是信仰。


為知踐行


每個人都會面對死亡,你會坦然面對,還是驚慌失措?
我只能說,“生死由命貴在天,命不該絕不會絕,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該去的會去,該來的自會來,何須在意。”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3b600015b3af01786fe\

林家長生


那主要是取決於自己是否有所準備。譬如自然老去,不管是對於自己也好,或者是對於自己的親人也好,悲傷的程度會大大降低,畢竟生死是自然規律,自然的死去,正如你當時出生在這個世界上一樣。若是疾病或者災禍,除了驚慌失措,我想應該不太會有第二種形式了。當然,如果心生鬱結、厭世求死,那麼自然是心如止水,死亡對他來說是一種嚮往和追求,因此心境自然也不會有半點漣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