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奶奶從來不給寶寶買一分錢的東西,還天天說疼寶寶,這種疼是真的嗎?

勇敢的大馬路


說說我家的故事吧。我的女兒從出生到出去上學,在成長過程中,奶奶沒有帶過孩子一天,孩子沒有吃過她奶奶買的一毛錢的零食。尤其 ,孩子小的時候,喜歡吃零食,夏天來了,那時候的冰棍兒,只要一毛錢,孩子想吃問奶奶要,奶奶說吃了肚子疼,小孩不能吃,不光是我家的孩子,連大哥二哥的孩子也從來沒有吃過奶奶買的零食 ,和花過她的錢。倒是我父母,什麼好吃的都留給我女兒,想吃什麼 ,買什麼,這就是姥姥姥爺和奶奶爺的差別。


跳躍的音符29


我們家就是這種情況,從來不給寶寶買一分錢的東西,甚至連顆糖都沒有買過,不過僅僅是爺爺,因為沒有奶奶了。

有些老人經歷過了1959-1961三年饑荒時期,所以節約是刻在他們骨子裡的東西。有時候看到自己的子女買任何東西都會絮絮叨叨一大通,因為在他們的價值觀裡面,這些東西確實沒必要買。心裡可能還在回味那個年代啥都沒有,可是自己也挺過來了。

自己的公公也是一個國家行政單位上的小頭頭,可以說經濟條件並不差,但是他對自己那可真的是節約,每天吃什麼菜,什麼時候該散步,什麼時候該睡覺精確到了以分計算,可以說是一個非常自律的人。剩菜只要沒叟,能吃好幾頓,每次看到孩子買了零食,都會絮絮叨叨說一大通。在別人心裡可能是:不買就別bb。可是在他眼裡卻認為,他有責任把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傳承下去。

老人其實往往是以另一種形式去傳達他們的愛,無關金錢。



北鼻媽咪


我家的就是,不出錢,基本上不買東西,但是就裝的很疼我家寶貝一樣。從寶寶出生,她奶奶從老家來照顧月子,剛下火車就和我老公說,她就帶了一千多塊錢來,家裡沒錢了。出了月子給她買票,她就回去了。整個月子都是老公買吃的喝的,還有就是我爸媽經常送來,因為我家寶寶是11月份生的,出了月子她就回老家過年去了。過完年來給了寶寶300壓歲錢,第一年哦,給了300,當時我就說不要,她同時也說了句,家裡沒錢,我又不是要你給個三五萬,你沒錢,而且婆婆公公一直在打工的,老是在我面前說沒錢。我自己的爺爺來看寶寶,80歲的人了,他也沒什麼錢,沒有經濟收入的,給了我寶600。寶寶出生,寶寶爺爺沒來看過,滿月沒來,一直到寶寶半歲了,我老公給寶寶爺爺買了票,讓他來看看寶寶,才來待了2天,就回去了。現在寶寶快21個月了,奶奶他們給寶寶買過四件衣服,都是夏天的那種,老家買的,幾塊錢一件的吧,去年夏天買了兩件肚兜,今天夏天買了兩件小布裙。唉,平時寶寶奶奶自己吃的水果倒是不會忘記買,但是寶寶吃的從來沒買過。即使寶寶水果什麼的,都沒缺過,不是我買,就是外公外婆買好送來,但是你作為奶奶,你買的也該是你的心意吧?唉,說多了都是淚。


lolitta


考慮一下老人的生活習慣和消費觀

還是考慮一下老人的生活習慣和消費觀念,比如有的老人一輩子節儉慣了,可能不是不買,是確實捨不得,一分錢都想存起來,花出一點錢都覺得心疼,是有歷史因素。

我爺爺就是挺節省的人,平時吃飯穿衣都捨不得花,他以前自己做生意,相當於自己一點一點省吃儉用攢起來的錢,但是因為歷史原因,攢的錢也都沒了,其實對他打擊蠻大的。

還有爺爺的子女很多,不管怎麼樣,每個子女都要吃要喝,生活缺一點都玩不轉,也可能是這個原因造成爺爺很節儉。

貌似在記憶裡也沒有給我買過什麼好玩好看的東西,但是我爺爺還是很疼我的。

我奶奶經常說,小時候你就是個小黃毛,你爺爺整天揹著你到處走。

那時候小,也沒啥太大的印象,只記得有個地方免費放電影,當時我姐姐腿出了點問題,我爺爺就揹著姐姐去很遠的地方看電影,背過去又揹回來。

我跟在後邊,記得爺爺背一陣子就很累了,中途要歇氣,可是下次有好玩的地方,爺爺還會揹著姐姐去。爺爺確實沒給我們買過什麼東西,但是那種疼愛的感覺也確實縈繞在心頭。

也看實際情況

看有些人反饋,雖然不願意給孫輩花錢,但是自己吃的用的穿的卻是都很好的,不虧待的,這種情況只能說那他們的性格就是這樣了,也不必費心在上面理論了。

自己把日子過好了,過得紅紅火火的,也就不在意這些了。

認識一個人,小時候是繼父養大她,雖然養大她,卻是什麼都沒有給過她好的,即便是對自己老婆,也是這個人的母親,也是很設防的那種,有點錢都會藏起來。

但是當事人沒有計較那麼多,自己拼命努力拼搏,現在嫁的很幸福,有自己的事業,也經常會回去看母親和繼父,同時並不因繼父當年那樣對自己而記恨,也是一種人生格局吧。

格局大了,視野寬了,路也就越走越順了。


jason媽咪有辦法,喜詩詞,愛旅遊,在育兒路上不斷學習修行,聽說關注我的都是長得好看的。來,一起修行吧。


jason媽咪有辦法


我來扒一扒我自己奇葩的奶奶和姥爺吧,爺爺和姥姥都是正常人。

奶奶是舊地主家庭出身,不過已經沒落了。又加上從土改到文革,土地是沒有了。爺爺是入贅的,可惜沒碰上好運氣。由於地主家庭出身,非常自私,一切以自我為中心,怕幹累活,而且很饞,完全不是那種傳說中的大家閨秀,倒像是周扒皮一樣的壞婆娘。爺爺雖然聰明,但是太寵愛我奶奶,什麼事都慣著她。甚至因為她的任性錯失兩次進城落戶的機會,終生待在農村。

奶奶對於自己的子女沒有什麼感情,經常對別人說子女的壞話閒話,常常引起我爸我大伯我大姑們的不滿。你爸給她跑腿買菜,她回頭就對別人說我爸剋扣她二兩;過中秋對別人說我家沒給她送月餅,這可是明明送的;串門對人家說我家命運不好,因為不聽她的話……類似的事情就更多了,好像奶奶天生就對子女有很大的仇恨。別人的奶奶都是有什麼好東西留著給孫子孫女,而我奶奶正好相反,見我們去耍趕緊把好吃的藏起來。有些東西沒吃完,壞了餵雞餵豬也不分給我們吃。甚至還跟鄰居炫耀說,她家豬吃的東西都比我家好。

那個年代的農村人都很勤快,而我奶奶怕幹累活,才過40歲就不下地了,故意裝病,躺在炕上,沒事就喊腿疼腰疼胃疼。為了掩人耳目,就開藥吃藥。一晃三十年過去了,還是這樣子。也就是說,裝病裝了30年,吃了30年的藥。直到我二姑帶她去大醫院檢查,醫生說沒什麼大病,倒是吃藥過多有嚴重的藥物中毒。一直到我健壯的爺爺突然腦血栓去世後,我奶奶竟然都活得好好的。下地幹活說累說疼,但是串門聊天去外村趕集倒是槓槓滴。

再來說說我姥爺。我姥爺當年算是知識分子,參加地下革命活動。解放後,因為有點文化,被留在縣城當市委秘書。本來前途無量,惠及後代。只可惜反左運動被打下去,平反後怕了再也不願回去,就留在鎮公社幹了一輩子的財務主管。退休後享受國家幹部待遇,八幾年的時候就三千多,而且住院吃藥全額報銷,也算是福利不錯。

但是我姥爺怪就怪在脾氣很倔上,沒幾個人能對得上他的脾氣。包括他的子女在內。由於我姥爺閒在家裡,所以很盼望子女能沒事來看看。但是,那時候我家真窮啊,我記事起,我爸媽晚上七八點才從地裡回來。我中午有時都是自己泡方便麵吃的。幹活這麼累,哪有閒工夫去天天看姥爺啊。漸漸地,姥爺就對我家不滿。有次過年,我爸媽讓我去,姥爺看了看我帶的禮品都是些便宜餅乾,就不再跟我說話,直接回裡屋去了。


以上是我的奶奶和姥爺,不代表所有的老人都如此,光我村裡就有不少很好很好的老人。各人有各人的脾氣和性格吧,只怪我命不好,沒碰上慈愛的老人。這也成了我的遺憾,導致我很渴望這種愛,但是今生是沒有福氣了。


一線教師談教育


爺爺奶奶疼寶寶,其實也並不是僅僅只有錢這一種方式。有的老人非常節儉,這是老一輩苦日子養成的生活習慣,自己都是不捨的吃不捨的喝,自然也不會花錢給孫子買這買那。

但是不花錢的爺爺奶奶照樣可以疼寶寶,比如在生活中多和寶寶玩,多去接送寶寶上幼兒園,給寶寶講故事,做遊戲,給寶寶穿衣服做飯,幫忙照顧寶寶,這也是疼孩子的一種。

不過,並不是所有爺爺奶奶疼寶寶都是真的疼,有的爺爺奶奶就是不疼,或者說就是虛偽。有的人就是僅僅耍耍嘴皮子,除了說兩句好聽的話,啥都不幹。口口聲聲說疼孩子,一個月都不去看一次寶寶,也從來不幫忙帶孩子照顧孩子,更別提給孩子花錢買個玩具衣服的了。

俗話說,有錢出錢,沒錢出力。有錢不出錢,有力還不出力,嘴皮子一碰好輕鬆,這種嘴上說說的疼,跟放屁沒什麼差別。


婦產科女司機颯姐


我是爺爺,我也從來不給孫子,孫女們一分錢,並告戒他奶奶也不能給。我很疼寶寶們。

為什麼?

一代管一代,不管錢和物。只要寶寶父母還在,爺爺奶奶最好別亂給錢於孫輩。給也得父母在場,或親自給兒子或兒媳婦。並說明這是給寶寶的。年青兒媳婦們你聽好,原因如下。

1,如果爺爺,奶奶以下有幾個兒子或女兒的,大家沒看見,只要你給了下面一個孫輩,時有孫輩大小年齡不一的,沒有任何辦法給均,下面會炒成一鍋粥。

2,獨生子女一個的,爺爺,奶奶有些沒想通的,會給孫子們錢。時有孫輩玩皮吊蛋的,會自行去買不適合的玩具,垃圾食品吃下,兒子,兒媳絕對怪你。使家庭用產生縫隙開始。要給直接給兒子,兒媳,讓他們自行處理。

3,如果寶寶由爺爺奶奶帶著孫輩寶寶,由於年輕一輩現在知識面比較廣,讓他們做一計劃這錢如何花費,老人們有錢可以出一部分,按計劃花費就是,超支可以老人貼出少部分。千萬能貼多,兒媳絕大部分認為是應該的,心裡反而不滿足,搞出矛盾。寧扣門,莫大方。兒郎們只要身體發育根得上,吃點苦對將來有好處。而女人大部分不會如此想。

疼愛寶寶於心理,於行為,於方法。不是給點錢於寶寶而了事。法律上沒有爺爺奶奶必須給財產於寶寶們。別被年青人用道德綁架下,過完你的夕陽。這問題我就這麼認為的。


老艾葉


疼不疼寶寶,和買不買東西,給不給錢沒關係!關鍵在於行動上是否對寶寶好!

我家的爺爺奶奶,也幾乎不給我家孩子買東西,寶寶需要的東西,幾乎都是我買的。但是,我家的爺爺奶奶是真疼我家兩個孩子。我是兒媳婦,連我都覺得老人是真心疼兩個孩子,別人就更完全可以看出來了。

我家的爺爺奶奶,沒錢,面朝黃土背朝天土裡刨生活,靠著種菜賣為生。所以,我婆婆公公不給孩子買東西,我完全能理解他們。很多時候,我特心疼他倆,六十多歲的人了,為了不給我們添麻煩,這麼冷的天氣,還在地裡種菜。

尤其是昨天上午十點多,我家小的幼兒園老師微信群裡發通知,說冰凍天,為了以防萬一,通知家長提前接孩子。所以,我打電話回去告訴我公婆。起先打家裡座機,一直沒人接。後來我打公公手機,響了好久,公公才接,說他倆在地裡弄菜。然後說到他昨天半夜三點多起來去賣菜,賣到五點多,實在太冷了,賣了18塊錢,沒賣完,只好又拖回來了。聽到這話,我特心疼他們,我說:“爸,跟你們說了多少次啊,讓你們別這麼累著了,少種點菜。現在冰凍天,別凍著了,那就麻煩了。家裡也不差這點錢,你們專心在家帶好小壹,養好身體就成了!”我公公說:“沒事,我們還能做,我們的身體我們清楚,好著呢,你們別擔心!”

這就是我的公公婆婆,就為了不給我們添麻煩,在湖南現在下雪,冰凍的天,凌晨三點多起來出去買菜,買完菜回來還得繼續去地裡弄菜,忙孫子!

老人賺錢這麼難,我們好意思讓老人給孩子買東西嗎?

我家的爺爺奶奶,孫子孫女愛吃什麼,他倆完全記在心上,能做到的,肯定給孫子孫女弄了。家裡種了幾顆果樹,豐收了,自己捨不得吃,全留著給孫子孫女,兒子兒媳婦吃。

這樣的老人,我作為兒媳婦,沒有任何一句埋怨他們不給孩子買東西的理由,因為我知道,他們是真疼寶寶,只是經濟能力有限而已!


幸福魚兒


我還真的見過這樣的爺爺奶奶,是我的一個遠房表妹。

表妹嫁的那戶人家是兄弟兩個,她嫁的老大,生了個女兒,公婆從來沒給過好臉色;弟媳婦肚子爭氣,嫁過去第二年就生了個兒子,公婆各種獻殷勤,但是對外面的人卻說,孫子孫女都是一般愛的,誰信呢?

給孫子買的衣服、玩的玩具都是新的,給孫女的就不知道從哪裡蒐羅來的舊衣裳,二手玩具,美其名曰,我也是很疼孫女的。

其實表妹並不稀罕公婆的那點東西,只是想著二老重男輕女不要那麼明顯罷了。

現在的社會條件,不至於兩老手上一分錢都沒有,如果真的疼寶寶,平常多來看看,不買東西也沒事,但如果只是來“欣賞”一下,不出錢也不出力,還想得個疼寶寶的美名,怕是沒那麼容易。


希媽育兒


長輩疼不疼孩子們,其實不能因為買禮物而衡量的。別人的事我說不來,說說我自己吧。

我婆婆是農民,沒有任何收入的她,我和我丈夫又怎能期待她給我家孩子買任何東西呢?作為年輕一輩的我們更應該每月給零花錢長輩,偶爾給長輩買衣服之類的,而不是需要長輩買東西給自己的孩子。



至於長輩疼不疼孩子,那是他們自己的心。即便是他們真的不疼孩子,有爸媽疼孩子那也不錯哦。

更甚者或許有些很偏心的長輩,偏重於一個孩子。當晚輩的我們,眼不見為淨,耳不聽為妙。想得多了只會讓自己埋怨更多,計較多了只會讓自己更加仇恨。平心而論,不奢望也就沒有那麼多糾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