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圍是不是難度極大的軍事行動,要成功需要哪些條件?

自立124


新四軍“劉老莊連”在戰鬥打響前,已經做好了堅持到夜裡然後突圍的預案,豈料由於偵察不夠細緻,經過老鄉告知,才知道選中的突圍通道是一條“斷頭溝”,就是交通溝挖成了死衚衕。而在蘇北平原上沒有壕溝掩護是不可能突圍的,於是全連與日寇血戰到底,最後全部壯烈犧牲。



《亮劍》中李雲龍所部的“辛莊突圍”則是成功的案例,其戰史原型是八路軍的“宋莊戰鬥”,兩個連300多名八路軍戰士與敵進行了頑強的村落攻防戰,在天黑之前硬是沒讓鬼子衝進核心陣地,最終趁著夜幕勝利突圍。

《亮劍》通過李雲龍的戰鬥故事演繹了這一優秀戰例,其中還特別添加了“挑簾戰”、特等射手培養等遊擊新戰法,可以視為對八路軍敵後抗戰的全方位集成展現,而其成功突圍的原因有三:



部隊在堅守階段要有較強戰鬥力

在日軍優勢的兵力和火力進攻下,獨立團一部以較強的戰鬥力死死頂住了敵人的進攻,比如趙剛一槍幹掉日軍迫擊炮手,戰士們從敵人屍體上摸菸捲等等,都證明八路軍的核心防守陣地始終未被突破,沒有讓鬼子完成分割包圍,從而能夠積蓄一定的突圍力量。

在宋莊戰鬥中,冀中七分區22團打得更為出色,從1942年6月9日凌晨到深夜,整整與日軍激戰16個小時,擊退敵人38次衝鋒。如果在白天不能守住陣地,被鬼子突破或者分割,那麼也就失去了突圍的條件和機會。



要用靈活多變的戰術保存有生力量

李雲龍打仗鬼精鬼精的,在阻擊戰時段,既要保持和敵人的接觸,否則“把敵人都趕出去我們又得挨炮轟”;又不能完全失守防線,那麼數量有限的部隊將被分散,陷入各自為戰的窘境,到突圍時就沒有足夠的力量了。

戰至天黑,李雲龍手下還能集結60多人的隊伍,差不多兩個排的兵力,然後再進行戰鬥動員準備突圍。如果不能保存住這一點有生力量,分散突圍是形不成拳頭的,幾乎很難突出去。



要選擇出敵不易的突圍時機和路線

日寇受自身條件的限制,與八路軍一般不採取夜戰方式,天黑之後就會設置好封鎖線進入休整,補充援兵彈藥,以利第二天再戰。這也是八路軍突圍的時機,但具體時間很有講究,一定要選擇鬼子大部分進入熟睡狀態的凌晨,以達成戰鬥突然性。

獨立團的突圍方式也與22團相同,團長李雲龍和政委趙剛各帶部分人馬,分兩路向外突擊,使日軍無法集中力量堵住一點,至少能夠保證一路突圍出去。事實上,22團的突圍就是以刺刀和手榴彈開路,在穿越日軍照明用的火堆時儘量不開槍,發現少數敵人用刺刀迅速解決戰鬥。



鬼子始終不相信包圍圈裡就這麼點八路軍,認為突圍出去的只是一小部分,因此加緊封鎖,次日發動總攻,衝進了空無一人的村莊,兀自迷惑不解。而《亮劍》的劇情展示,與宋莊戰鬥如出一轍,日偽軍到最後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人呢?

解放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是什麼?正是“中原突圍”,1946年6月,我中原軍區6萬部隊,在國民黨鄭州綏署主任劉峙指揮的30萬大軍包圍下勝利突圍。其中擔負佯裝主力牽制敵人的一縱一旅(皮旅),反向突擊,縱橫千里,7000餘人損失輕微,勝利到達蘇中解放區。


度度狼gg


突圍,幾乎是世界上最難的軍事行動。通常來說,戰場上的“分散突圍”,基本上可以理解為各自逃命。

我軍歷史上經歷了幾次比較典型的突圍案例。紅軍時期有懷玉山突圍,尋淮洲方誌敏的紅十軍團幾乎全軍覆沒,至於粟裕將軍400人活下來。抗日戰爭時期有皖南突圍,9000新四軍被10萬國軍保衛,突圍後只剩下3000人。解放戰爭初期有中原突圍,6萬軍隊被敵人40萬大軍圍困,突圍後只剩下6000人。抗美援朝中60軍180師,全師損失7000人,其中5000餘人被俘。

不到萬不得已,絕不選擇突圍這件中作戰方式,這就是戰爭教會我們的血的教訓!

比較成功的“突圍”也有,比如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偷渡長江。

抗日戰爭中,新四軍無疑是生存境況最差的一支軍隊,一方面要不斷東進抗日獲得人民群眾支持,另一方面又要防備第三戰區隨時可能存在的“剿滅”。所以,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所以,新四軍接收第三戰區命令,東進到江南地區打游擊,襲擊敵人的南京周圍的交通線,以此為契機,新四軍開闢了江南根據地。到1939年,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擁兵14000人,包含兩個支隊,一次賀甲村大捷,全殲日軍一個加強中隊。

新四軍在江南的壯大,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敵視。第三戰區規定,新四軍只能在長江南岸的30公里範圍內活動。如果江南指揮部聽了顧祝同的話,即使不被國軍吃掉,也會被日軍消滅的。負責與陳毅粟裕江南指揮部搞摩擦的,是黃埔一期名將冷欽的江南挺進軍。

長江是日軍的,新四軍想要擺脫冷欽,就必須越過日軍的長江防線到江北去。可是,當新四軍的葉飛挺進縱隊北上後,被韓德勤派出泰州二李李明揚李長江2萬多人圍住,在郭村大打出手。同時,粟裕的茅山根據地也遭遇冷欽圍攻。陳老總一葉渡江,與對方談判,粟裕則帶領部分主力金蟬脫殼迅速北上渡過長江,與葉飛匯合。頑固派想把新四軍殲滅於長江沿岸的計劃破產了。

後來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泰州二李被打得怕了,靠邊站了。韓德勤還苦苦相逼,陳毅粟裕只能奮起反擊。幾場仗打下來,兵力數倍於對方的韓德勤被打成了光桿司令。

江南指揮部的成功脫險,主要靠的是陳毅粟裕對國民黨反動派防範心理,主要靠的是中央軍委的戰略指導。而中原突圍中,能成功的主要因素,則主要是皮定均的解除軍事才能。

中原軍區,新四軍第5師、八路軍南下支隊、河南軍區部隊與冀魯豫軍區部隊,在地位上與晉綏軍區、晉察冀軍區、華中軍區相當,屬於抗日戰爭後期和解放戰爭初期我軍的六大軍區之一,級別相當高。可是,中原軍區活動於河南湖北交界的桐柏山、大洪山、大悟山地區,成了國民黨的眼中釘肉中刺。於是,就有了劉峙30萬大軍圍攻中原軍區的中原突圍戰。

1946 年 6月26日晚 , 中原局和中原軍區率領機關離開宣化店 , 率全區部隊拉開了突圍戰役的序幕。這場戰役到底傷亡多大呢?中原軍區部隊原實有兵力為 62197 人 , 突圍前復員 1 萬人, 送回北方的傷病員等 1000 餘人 , 留下堅持鬥爭的江漢支隊 1000 人和豫鄂邊獨立遊擊支隊 600 人 , 實際參加突 圍的總兵力不足 5 萬人 。

36天突圍戰結束,中原突圍的各支部隊傷亡如下:

  • 北路突圍部隊戰鬥和非戰鬥減員 4200 人 , 保存兵力 11700 人 ;

  • 南路減員 1900 餘人 , 保存兵力約 11000 人 ;

  • 第 1 縱隊第 1 旅減員 700 餘人 , 保存兵力 5000 餘人 ;

  • 鄂東獨 2 旅減 員 1500 餘人 , 保存兵力 4500 人(在突圍後戰略堅持的 艱苦環境中損失了 80 %);

  • 江漢軍區和河南軍區部隊在 突圍中損失很少 , 仍分別保存約 6000 人和 3000 人 。


當然,這樣的數據,很明顯少說了。因為“ 南下支 隊的5000人馬 , 回到 延安的只有1414人 。 從南泥灣出發的359旅3800人 , 經過南征北返和中原突圍 還者僅833人 ”

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是,中原突圍中總共逃出來6000人,其中5000人是皮定鈞旅。

可以確定的是,傷亡最小的一支,是第一縱隊第一旅,就是我們常說的皮定均旅,全國有名的英雄部隊。而北路主力和西路主力擺脫敵人後,其實只能分散到山區打游擊了。毫無疑問,皮旅在這次戰役中成建制保存下來,十分不易。

中原突圍採用的戰術是“聲東擊西”。負責牽制敵人的,就是皮定均旅。當皮定均在旅部宣佈軍區命令時,幹部們戰士們都很不理解,丟卒保車,為什麼我們是哪個棄子?甚至有人要求向西追趕主力部隊,皮定均和徐子榮決定定“集中火力,選擇敵 人兩軍的間隙強行突破,劈開一條血路,沿 著大別山脊向東插。”

大牛山之戰、青楓嶺之戰、淠河之戰,三場惡仗打下來,皮定均甩掉了圍追堵截的10萬大軍,殺出一條血路,到達了安徽。安徽一馬平川,皮定均又急行軍一個月,終於與淮南軍區會師,加入了粟裕的華中解放軍作戰序列。

毫無疑問,突圍戰很難打,但有準備、有組織的突圍,往往能實現轉移兵力,保存自己的效果。粟裕將軍和皮定鈞將軍給出的示範就很好。


歷史知事


黃維兵團被包圍在雙堆集之後,一直和外面沒有聯繫,只有顧祝同在被包圍之初乘飛機來到雙堆集上空,與黃維通話,要求黃維站穩腳跟,固守待援。一開始,黃維還想乘解放軍未完成合圍,想向東南方向的固鎮方向迂迴,和正在從蚌埠向北進攻的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匯合,取得補給之後,再一起向北攻擊,但國軍統帥部拒絕了黃維的這個方案,並指出包圍黃維的只是解放軍的地方部隊,數量不多,黃維應該繼續堅決向東攻擊,擊破當面的解放軍阻擊部隊,迅速到達徐州,以解黃百韜之圍。

當時黃維兵團下轄十八軍、第十軍、十四軍和八十五軍,共四個軍,其中第十八軍是黃維兵團的骨幹部隊,下轄的整編十一師是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也是陳誠的土木系的老部隊,在陳誠擔任參謀總長的時候,美國援助國民黨軍的裝備,陳誠都儘量優先裝備十八軍,所以十八軍的裝備非常好,整編十一師也是國軍在中原戰場上的主力部隊之一。第十軍本來就是中央軍,十四軍原本不是中央軍,但到淮海戰役的時候已經基本上被改造成了中央軍,只有八十五軍是何應欽一系的部隊,成分比較複雜,包含一些地方部隊。

1948年十一月初,也就是淮海戰役前夕,黃維兵團的駐地尚在河南駐馬店附近集結。十一月五日,黃維兵團接到統帥部命令,並要求不得以任何藉口遲延行動,向徐州進發。當時黃維兵團下屬的八十五軍尚未和兵團匯合,所以只有十八軍、第十軍和十四軍三個軍一起行動,而且路線也是統帥部指定的經正陽、新蔡、阜陽、蒙城、宿縣,最後到達徐州,參加國軍當時正在計劃的徐蚌會戰。十一月八日,黃維兵團開始行動,沿途經過澮河、淝河、汝河、洪河、潁河、渦河、北淝河等合流,所以進展很慢,到二十一日,才到達到達渦河附近,遭到解放軍的阻擊。

此時黃維兵團的任務仍然是迅速到達徐州,救援黃百韜兵團。但在十八日到達蒙城的時候,已經遇到解放軍的阻擊,有被包圍的危險。黃維請示能否利用渦河掩護,向懷遠方向轉進,與鐵路正面的友軍建立聯繫,保證側翼安全之後,再向宿縣攻擊,但國防部沒有批准,仍然嚴令黃維繼續攻擊前進。而這時在澮河背水而陣,阻擊黃維的正是解放軍名將陳賡,也是黃維在黃埔軍校第一期的同學。黃維奉命繼續強度澮河,攻擊解放軍正面陣地,雖然渡過了澮河,但已經陷入了包圍。

戰鬥進行到二十五日,已經陷入解放軍包圍圈,而且解放軍不斷向黃維兵團的陣地突擊,再想正面擊破解放軍包圍圈已經不可能了,於是黃維下令與解放軍脫離接觸,向固鎮方向轉移,已經渡過澮河北岸的十八軍和第十軍部隊也撤回南岸,開始轉移,仍在南岸的十四軍和八十五軍則擔任掩護任務。到二十五日夜間,黃維兵團開始撤退,意圖馬上被解放軍發現,隨即展開追擊。黃維原計劃是兵團的四個軍交替掩護,十八軍和十四軍第一天攻擊,第十軍和八十五軍在後面掩護,第二天第十軍和八十五軍擔任攻擊,十八軍和十四軍擔任掩護。但剛開始行動,就被解放軍追擊,包圍在了雙堆集,黃維只能固守待援。

此時國軍的第一反應是由徐州的杜聿明集團向南攻擊,李延年、劉汝明兩個兵團向北攻擊,南北對進,以解黃維之圍。但到二十八日,國軍統帥部就決定放棄徐州,徐州的三個兵團經蕭縣、永城、渦陽、阜陽撤退,到蚌埠集中後再向北進攻。杜聿明並明確提出,打就不能撤,撤就不能打。這就意味著,杜聿明集團實際上已經放棄了救援黃維,至少是要讓黃維堅守到徐州的三個兵團安全撤退到阜陽之後,才有能力向北攻擊。

而黃維在包圍圈裡並不知道這個消息,一直到杜聿明集團已經開始撤退的十二月一日,黃維才知道杜聿明集團已經放棄徐州,但他得到的消息是杜聿明集團要放棄徐州後南下與黃維兵團會和。這個消息一度讓黃維兵團非常興奮,覺得突圍有望。但很快就得到國防部的通報,杜聿明集團也被包圍在了陳官莊、青龍集一帶,進退兩難。本來不在前線的黃維兵團副司令官胡璉也在十二月一日乘飛機回到了包圍圈中,並帶來了統帥部“固守待援、死鬥必生”的消息。但堅持到十二月十日左右,杜聿明集團也未能打過來,黃維開始準備突圍。

按照當時的計劃,空軍要先空投大量凝固汽油彈和糜爛性瓦斯彈,也就是毒氣彈,以掩護黃維兵團突圍。但是到了十三、十四兩天,黃維兵團的陣地不斷被解放軍突破,黃維和胡璉商量後認為,再堅持下去也沒有希望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決心突圍。下定決心之後,黃維報請國防部和空軍,要求空軍進行掩護,十五日開始突圍。十五日上午九點多,空軍副總司令王叔銘飛到雙堆集上空,和黃維通話,表示不能按計劃實施,黃維強硬表示:你不能按計劃實施,我只好自己斷然處置了。於是下令各軍分散突圍。

當時解放軍已經將十四軍和八十五軍殲滅得差不多了,所剩不多,主要是第十軍和十八軍兩個軍分別突圍,突圍之後的第一集合地為蚌埠之南,第二集合地為滁縣,並規定當天黃昏開始行動。突圍命令下達後,各部隊就開始爭先恐後的逃命,有的部隊開始提前突圍。到黃昏時,戰車營受到解放軍炮擊,不得不移動以躲避炮彈,其他部隊以為已經開始突圍,所以都開始亂跑,建制完全被打亂了,指揮官找不到士兵,士兵找不到指揮官。黃維和胡璉分乘兩輛坦克突圍,黃維所乘的坦克被卡在壕溝裡不能動彈,做了俘虜,只有胡璉一路猛衝,突圍而出,到了李延年兵團。

其中,第十軍覃道善命令下屬的三個師分為兩部分,七十五師向雙堆集正面突圍,十八師和一一四師向東北方向突圍。七十五師向東突圍成功,師長王靖之逃脫了,十八師和一一四師兩個師中,十八師在前面攻擊,打開缺口後一一四師隨後跟進,但十八師在師長尹俊率領下確實打開了一個缺口,突圍出去了,當一一四師準備跟進的時候,缺口又被解放軍堵住了,國軍士兵突圍無望,紛紛繳槍投降,覃道善和一一四師師長一同被俘。

十八軍原本下轄三個師,但在被包圍的時候,四十九師自己逃走了,所以只剩下了十一師和一一八師兩個師。在決定突圍之後,黃維、胡璉和吳紹周分乘一輛戰車,由十一師提供掩護,黃維和胡璉親自指揮,向西突圍,一一八師則由十八軍軍長楊伯濤率領,向西北方向突圍,兵團所屬炮兵、工兵殘餘部隊也隨楊伯濤行動。黃維和胡璉所在的十一師先行行動之後,楊伯濤還不知道,一直等到黃昏,楊伯濤等得不耐煩了,才下令開始行動。但楊伯濤和師長尹鍾嶽事先選定的一個負責突圍指揮的營長剛一開始攻擊就被打死,部隊全亂了,失去了指揮,楊伯濤和尹鍾嶽只好各率一部分亂兵,想跟著十一師突圍。這時十一師也被打散了,楊伯濤本想渡河逃走,結果跳進河裡發現冷水刺骨,又掙扎上岸,就被解放軍俘虜了。


蕭武


是的,突圍是難度很大的軍事行動。突圍,顧名思義,突圍就是突破敵方的包圍圈,進行戰術和戰略上轉移,保存己方有生力量。

我軍歷史上有很多次突圍戰的戰例,例如紅軍五次反圍剿,四渡赤水,就是典型的突圍。抗日戰爭的時候,八路軍和新四軍同日軍作戰也多次應用突圍。大家非常熟悉的電視劇《亮劍》的倉雲嶺之戰,就是典型的突圍戰,面對板田聯隊的圍攻,李雲龍率領新一團沒有按照上級安排的從鬼子包圍圈薄弱的俞家嶺方向突圍,正面和板田聯隊激戰,從正面突圍,打垮了板田聯隊,擊斃了板田,正面交鋒。



因為李雲龍家底厚,繳獲了鬼子許多武器,輕重機槍和迫擊炮,所以敢和板田硬碰硬幹,有道是狹路相逢勇者勝。不按照常理出牌,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後來丁偉在反掃蕩鬥爭中,則是應用集中輕重機槍迫擊炮朝鬼子包圍圈一個點狠揍,一天突破鬼子五道封鎖線,這個也是突圍戰的一種打法,也取得了成功。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軍軍部直屬部隊等9千餘人,在葉挺、項英率領下開始北移。1月6日,當部隊到達皖南涇縣茂林地區時,遭到國民黨7個師約8萬人的突然襲擊。新四軍英勇和敵人激戰7晝夜,終因眾寡懸殊, 彈盡糧絕,除傅秋濤率2000餘人分散突圍外,少數被俘,大部壯烈犧牲。軍長葉挺被俘,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突圍後遇難,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這個也是突圍戰。

突圍戰是在戰場情況緊急之下所做出不得已的行動,在戰場上敵我雙方實力相當,地形和地勢比較有利的時候突圍,如果行動果斷迅速,成功的機會還是比較大。如果雙方實力懸殊,敵眾我寡,那麼突圍比較艱難,損失比較大。還有突圍的時候,指揮員的指揮能力和決策能力影響很大,關係到成敗,猶豫不決是大忌,部隊戰鬥力是否強悍也是重要因素。戰爭本來就是一門藝術,考驗交戰雙方,以弱勝強,反敗為勝的例子數不勝數。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一顆小白楊188818128


歷史上發生的突圍戰非常多,還有很多經典的戰例。之所以會有突圍戰發生,原因就是說有一方被另一方利用地理優勢或者人數優勢給包圍了,被包圍的那一方已經陷入困境或者說即將陷入困境,為了緩解危機,必須要打破敵方對自己的包圍行為,從而獲得生路。


一般來說,包圍戰分為兩大類:圍城戰和野戰。圍城戰多半是利用人數優勢來操作的,而野戰又分成人數優勢和地理優勢兩種。

先說地理優勢,通常能將敵人包圍的地理,多半都是居高臨下,將敵人引入低地、谷底。比如說《三國演義》中的上方谷圍司馬懿那一回,漢軍利用的就是葫蘆狀的山谷將魏軍圍困,同時利用高度優勢對魏軍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屠殺。

而人數優勢自不用多說,戰國時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到最後就成了秦軍對趙軍的絕對兵力優勢形成的包圍圈,趙軍二十幾萬人,不管怎麼衝,就是突破不了秦軍50萬人勁弩、長矛和戰車圍成的包圍圈,最終還搭上了主帥趙括的性命。

圍城戰這個也是,兵書裡面有說過,打城,“五則攻之,十則圍之”,人數越多越圍著就行。反正人數是你給的好幾倍,你可以突圍一下試試。

所以說能夠形成包圍圈,可以說攻擊方是佔盡了優勢的。相應而言,守方如果想要突圍,也是難上加難。

首先第一點就是既然人家能包圍,就說明敵人已經做好了各路戰鬥的準備,輕易不會給你機會衝出去的,各處優勢地形已經基本都被佔領了,你隨便突擊不僅佔不到優勢,還隨時可能會送命。



再者包圍戰中,敵人的氣勢往往是要高於被包圍者的氣勢的,因為當你知道自己被包圍了之後,那種恐懼感自然是難以被揮掉。而且這個時候最容易出現人心渙散,各自本命,士兵不聽號令,難以形成集中的力量從一點突圍。

所以從這兩點來看,突圍就已經很難了。如果再是長期包圍,敵人肯定是做好了萬全的打算,糧食供給、軍械人員補充,都能做到源源不斷。而被包圍方卻只能是一直在消耗,耗到最後彈盡糧絕,也就沒了力氣和士氣,最後基本只能投降。



比方說蒙宋襄陽之戰,襄陽守軍被蒙古人圍困了七年,七年來多次嘗試突圍,但沒有一次成功過,雖然到最後蒙古人因為糧食供給補上也很難受,但是糧草早已耗盡的宋軍已經是強弩之末了,終於在回回炮毀滅性的打擊下,宋軍開城投降。

再或者說明清松錦大戰,明總督洪承疇被圍困松山,原本計劃天明時分集中突圍,然而明軍幾個總兵擅自行動,最後導致全局混亂,明朝最後的精銳盡數葬送在關外。

當然也不是說就沒有突圍成功的可能,比如說如果領袖英勇過人,臨危不亂,那也是很有希望的,比如說項羽,被韓信的十面埋伏圍追堵截,到最後雖說就剩下了28騎,但是好歹是衝出來了,最後不過是死要面子自刎烏江,不然一旦過了江東,還是會讓劉邦如坐針氈。

再不然就是藉助了好的天氣,還是用上方谷的例子,司馬懿萬般絕望之下,突然天降大雨,剿滅了漢軍佈下的火海,最終成功突圍,當然這種運氣就實屬僥倖了。

再或者就是拼智商了,一般突圍都是多路突圍,當然也要佯攻幾路,實攻幾路,最後就是能出去幾個算幾個。

不過最好的突圍還是等待援軍,這樣裡應外合,反倒是被包圍的成了敵人,這就是反包圍戰術。再或者突擊時端了敵人的指揮中心,就像《亮劍》中李雲龍端了坂田聯隊的指揮所,最後成功的完成了正面突圍。


火器工坊


突圍應該是最難的作戰行動了,遠比撤退還要難,主要是由於後勤補給線的斷絕和防線長度的增加,使得被合圍的部隊承受很大的軍事壓力。由於後勤補給被切斷,突圍部隊經常面臨著彈藥的匱乏和燃料的短缺,使其火力大打折扣,即便勉強能突破敵軍的封鎖,在轉進過程中也同樣危機四伏,敵軍會從四面八方圍攻突圍部隊,突圍部隊不僅早在正面部署強有力的突擊單位,在側翼和後方也要部署掩護兵力,避免被咬住或者分割,歷史上能成建制突圍成功的戰例寥寥無幾,大部分突圍行動都以失敗而告終。



一般來說部隊被包圍都屬於突發的事件,被包圍的部隊首先會收縮正面防線以騰出兵力構建刺蝟式防禦陣地(環形防線),避免被敵軍分割殲滅。與此同時要立刻開始考慮具體的突圍計劃,因為被包圍部隊一般都沒有太多的彈藥物資儲備,隨著時間的拖延,激烈的作戰會使燃料、彈藥消耗殆盡,從而失去突圍的可能。突圍行動能否成功的首要條件就是突圍部隊能否集結起一支突擊兵力和支撐整個行動的彈藥和燃料。在二戰的切爾卡瑟合圍戰中,德國空軍便對包圍圈裡的德軍大量空運燃料,以使包圍圈裡的德軍能夠重獲機動能力,保證突圍行動的按時發起。而另一個失敗的例子就是斯大林格勒中的第6集團軍,該集團軍在最後的突圍機會中最終放棄了突圍行動,主要原因就是部隊的燃料儲備不夠部隊完成突圍行動,他們會在半路中耗盡燃料,而沒有了坦克和裝甲車的支援,第6集團軍不可能突圍成功,最終第6集團軍放棄了突圍行動,全軍覆沒!


除了要擁有最低限度的物資補給外,另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外圍部隊的接應,外圍部隊要儘可能的向包圍圈進攻,縮短和突圍部隊的距離,迫使敵軍將部分兵力轉向對外防禦,減輕突圍部隊的壓力。由於突圍部隊為了輕裝行動,基本不會攜帶重型的武器裝備(大炮等)和太多的彈藥,所以隨著突圍距離的增加,突圍部隊的戰鬥力將迅速的下降,所以必須要在突圍部隊的極限距離內派出解圍部隊接應,為其提供物資補給,使其重新獲得戰鬥力。另外隨著解圍部隊的出現,將迫使敵人不得不建立對內對外兩天防線,極大的分散敵人的兵力,使其無法全力堵截突圍部隊,大大增加突圍成功率。


二戰中最成功的突圍行動要屬1944年德軍第1裝甲集團軍的突圍行動,該集團軍由於是機械化部隊具備較強的機動能力,同時也對後勤補給依賴性較大,德國空軍不停的為該集團軍提供燃料的補給,使其始終保持著堅強的戰鬥力。另外在外圍德軍集結了一支強大的攻擊集團,得到新銳部隊加強的第4裝甲集團軍向包圍圈發起進攻,接應第1裝甲集團軍的突圍,由於突圍行動的及時,第1裝甲集團軍並沒有在補給上遭遇太大的困難,蘇軍也沒能來得及構築堅固的封鎖陣地,德軍第1裝甲集團軍得以避免第6集團軍的覆滅。


戰略論


突圍是一種自己處於不利地位的行動。在被包圍的時候,四面都是敵軍,在這個時候,一般可以採取四種行動方式。

一是固守待援。這種方式其實最常見,當自己的部隊處於被包圍的情況下,自己方面的力量一般肯定是相對弱小,如果有可以依託的地形而且自身的補給情況還可以,那麼就地組織防禦,等待己方的救援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而當救援部隊到來的時候,被包圍部隊和救援部隊組織好,在同一個地方共同向敵軍發動攻擊,從而打破包圍圈。象蘇軍在列寧格勒保衛戰中就是這樣,還有德軍在德米揚斯克都是就地組織防禦,然後包圍圈內的部隊和包圍圈外的部隊協同行動最終打破包圍圈。

這種情況要求自己一方能夠維持一條能夠向包圍圈內部隊提供補給的通道,或者能夠很快組織一支解圍大軍,否則被圍的部隊很快就會由於彈盡糧絕而被敵方吃掉。蘇軍在列寧格勒是通過拉多加湖,德米揚斯克德軍是通過空中通道向守軍不斷的輸送補給物資。而在斯大林格勒固守待援的德軍最後也是由於補給耗盡而最終被蘇軍全殲。

二是迅速向本方突圍。這種情況是在發現被包圍以後,迅速組織力量,向本方的方向進攻,最好有包圍圈外部隊的配合下,打破敵軍的包圍。一般來說,被包圍的初期,敵人的包圍圈還不緊密,兵力也不多,這個時候迅速發動進攻,很快就能打破敵軍的包圍,從而突出重圍,象志願軍在第五次戰役中,在美軍反擊下,有部分部隊被包圍在敵後,大部分突圍部隊都是迅速向北突圍,擺脫了美軍的包圍,成功的回到本方戰線。

這種方法要求被包圍的指揮員要冷靜大膽,迅速行動,象上邊提到的五次戰役中,大部分突圍成功的部隊中,都是指揮員冷靜大膽,迅速行動。而同一次戰役中的180師由於指揮員猶豫不決,導致最後損失較大。

三是分散突圍。這種情況就是要求把大部隊分散成規模比較小的部隊,從敵人包圍圈的縫隙中滲透出去。這種方法一般會損失比較大量物資,而且很有可能要放棄大量的重傷員,但是在沒有別的辦法的時候,也是經常會採用的辦法,畢竟小部隊的目標小,而且如果是在地形複雜的地區,敵方的包圍圈肯定會有一些空隙,大部隊出不去,而小部隊就可以鑽出去。

分散突圍在本土作戰的時候,由於地熟人熟,分散突圍而出的人員可能會比較多,象抗日戰爭中,八路軍新四軍在反掃蕩時,經常是分散突圍,從而保留了大量的有生力量。象蘇軍在1941年基輔戰役中,也有大約5萬人左右分散突圍成功回到蘇軍戰線,當然蘇軍西南方面軍的主力還是損失掉了。


四是一種更加有膽略的突圍行動,就是繼續向敵方縱深前進,再伺機回到本方的戰線。在發現本部的後路被切斷的時候,不是向回,而且繼續向前推進,這種行動多數會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最危險的地方通常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在敵方後方活動,出乎敵方的意料,這是一種不按常理出牌的方式,雖然風險很大,但是成功的機會也越大。

這種方法,最成功的例子就是志願軍12軍91團在五次戰役後期,被割斷在美軍的後方,91團在發現四方都是美軍的情況下,迅速行動向美軍的縱深方向前進,然後成功的繞路突圍成功,雖然被割斷在美軍戰線進100公里的地方,但是最後整建制突圍成功,而且還帶回了傷員和部分俘虜,可以說是一個極其成功的戰例。

這四種被包圍時的處置方式在戰爭中都是可行的,但是對於一點的要求是共同的,就是要求部隊擁有一名出色的指揮人員,在被包圍的時候不能慌亂,當部隊被包圍的時候,部隊的人員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慌亂,膽怯的各種情緒,在這個時候,對於如何控制部隊就是最重要的一條,任何行動首先是要對於部隊的行動有絕對的控制,否則一旦部隊的組織混亂起來,任何行動都是沒有辦法實施的,所謂的兵敗如山倒就是這個意思。這種情況下,對於指揮員的要求與其說是軍事素質上的,不如說是心理素質上的。


有痰


突圍是處於劣勢時的軍事行動,難度一般來說是很大的。

但是不能一概而論。和雙方軍力對比、合圍完成程度、己方發現和決斷的早晚、突圍方案的合理程度、有無救援和救援到達位置、敵方阻援成功度等等都有關。

所以,沒有一個普適答案。

例如長津湖,按中方理念,合圍已經完成,兵力佔優勢。而美方可以從湖上撤出,只要堅持到全部登舟就可以完成突圍,而美方火力、運力都遠超中方。中方沒有切斷這個通道的力量,就只好看他遠去。


ZBLiu


菸酒閣大學士文章:除了在合圍圈形成之前突圍而去,人類歷史上還沒有重兵集團被圍後還能自行突圍的先例。

人類歷史上的戰爭中,有大大小小合圍作戰。小型合圍戰中,有被圍部隊依靠夜色、複雜地理和無畏勇氣突圍。但重兵集團一旦被合圍,在沒有強力援軍情況下,沒有突圍成功的先例。

例如基輔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雙堆集戰役、陳官莊戰役、楚漢垓下戰役等等,這些戰役特點就是進攻方以兵力、機動優勢切斷重兵集團退路,形成合圍,只有死路一條。

那麼軍事戰略上,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局面,被圍方就不能依託自身攻擊能力強行突圍嗎?今天就來分析這個軍事戰略話題。

在戰鬥力、裝備、士氣等條件相差無幾的情況下兩軍作戰,最重要的是作戰態勢。

態勢指的是軍隊的戰略動向,即戰略主動權。如兩個摔跤手,不斷調整自己的站位和角度,從而獲得出手的機會。而兩支軍隊也是時刻運動,獲得最佳攻擊條件,這就是勢的爭奪。

兩軍相遇勇者勝,如果面對面的攻擊,雙方以實力、計謀取勝。一旦用兵不當,陷入被合圍境地,是兵家大忌。孫子說,十則圍之,倍則攻之。在實際戰爭裡,合圍並不需要這麼大的兵力。


什麼是合圍?合圍就是進攻方利用地理、兵力和快速機動優勢,切斷對手對外聯繫、補給和援兵,將其包圍在一定區域內的作戰。

很多人認為合圍就是進攻方以大範圍包圍的形式,將對方圍起來。這種戰法不是沒有,但是極少,一般出現在圍城戰裡。最常見的做法,是切斷對方的後路和補給。

所有戰爭都是依託地理環境、氣候和補給作戰的,指揮官最擔心的事情就是後路、補給被斷。戰國秦趙之戰,雙方處於勢均力敵的態勢,但白起領軍後,迅速以騎兵切斷趙軍補給線和退路,形成實際上的包圍作戰。

內戰中的孟良崮戰役,國軍整74師攻佔垛莊後,不等右翼整83師靠攏接防,以一個團留下守衛,即以主力向臨沂發起攻擊,結果丟失垛莊補給點和退路,不得已固守孟良崮,結果全軍覆沒。

孟良崮戰役是典型的運動中合圍戰,即以最堅強部隊擋住對方攻勢,以奇兵切斷對方退路。孟良崮是山區作戰,山區中間只有一條道路,歷史上有無數這樣的合圍戰,如孫傳庭滅闖王、諸葛亮火燒上方谷等等。


一旦後路切斷,被圍重兵集團如不能第一時間破釜沉舟突圍,就必須收縮兵力,進入環形防禦。

淮海戰役期間,華中國軍主力第12兵團奉命增援徐州戰場,連續強渡西淝河、澮河、渦河,逐步進入中野包圍圈。黃維是新式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向來迂腐。

兵團主力18軍軍長楊百濤進言:四周發現解放軍運動跡象,後路蒙城已被截斷,只有東南還沒未發現共軍,兵團連夜往東南急行軍五十里,可與劉汝明、李延年兵團匯合。

這是12兵團唯一逃生機會,即在合圍圈沒有形成之前,全力一博,讓對手補空。黃維當時點頭稱是,然而第二天又變卦了,改東南轉進為向宿縣攻擊前進。

楊百濤見黃維瞎指揮,當即率18軍與第10軍迅速後撤,退往雙堆集建立防禦圈。等到中午時分黃維才恍然大悟,隨潰散的14、85軍退入雙堆集。

被圍部隊最忌諱是被截成一段段、分割包圍。如不能當場突圍,被圍部隊就會迅速靠攏,組成最有效的環形防禦。如雙堆集防禦圈、韓戰釜山防禦圈、斯大林格勒防禦圈。

合圍圈未形成、或合圍剛剛形成,是進攻方最脆弱時候。收方一旦捕捉到進攻方弱點,很容易突圍而去甚至攻守逆反。

合圍圈形成之前,進攻方是最脆弱的態勢,因為進攻方軍隊全在運動中,各部不能相顧,沒有形成合力。而對方以靜制動、蓄勢待發,一旦發現對方薄弱之處,可以雷霆一擊,合圍不攻自破。





菸酒閣大學士


還是請教請求有關軍事專家,最好請張召忠局座談談他的觀點,也允對你、對我、對大家都是一個極好的學習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