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独立团的一个连阻挡日军一个联队八个小时的进攻,在实战中可能吗?

江东帆影611


常言道:

横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

这人要是连命都不要了,还怕什么?



抗日战争中,一个日军联队在2000——3000人左右,我八路军一个连的兵力虽说有些不固定,但至少也在100——150人左右。

按巜亮剑》中双方作战的比例计算,平均一个八路军战士就要和三十名日军死磕,这在实战中“有”可能会发生,但一定是一件可怕的事儿。而且,在武器装备上,优与劣大家自然心知肚明。能坚持八小时,主观上应该不叫人信服。



不过,凡事在客观上都有不确定性。若是平原作战,这个连要是面对一个装备精良的日军联队的攻击,那结果只有一个:一锤子买卖。



若是山地伏击战就不好说了。

《亮剑》中,这个连队是依据山地发动的阻击战,也就是说,不用进攻,“猫起来”以牵制为主。为了尽最大努力发挥有效作用,战前肯定做一些前期准备。比如备足弹药武器、埋设地雷、诡雷,安全掩体、火力配制、死角射击等等,做到尽量减少伤亡,将日军最佳、有限的救援时间消耗掉。所以,这样的仗,在时间上就有了不确定性。



而日军先期遭伏击后,伤亡在所难免,重新部署攻击也需要时间,不可能一下子就像无头苍蝇般瞎撞。通俗来讲,得排真雷、诡雷,摸清地形、对方人数,武器配备情况等等,然后确定目标进行第一次试探性攻击。若第一次没有成功,肯定再次调整。这时的八路军不会暴露自己的弱势,会在第一次防守中依据有力地形,倾尽全力给日军一个下马威,以起到震慑的作用。这样的的话,日军下一场攻击波就会有所忌惮,不会那么顺畅。



再者,山地不同于平原,哪有火力点,哪个包里人多,哪个石崖后人少都无法一目了然。是人都怕死,日军也不是刀枪不入,也不可能拿身体当肉垫,也不是百发百中。况且,仰攻作战累眼睛、耗体力,还得防子弹、手榴弹、地雷、土炮等等,很难一击凑效。所以,致命一击只能在时间消耗后的最后关头显现,也就是在双方死伤比例“凸显优劣”的情况下。

就像那位连长说的:“我接到的命令是钉在这八小时,敌人就算用牙咬,我也要嘣掉他几颗门牙”!



言外之意,哪怕剩一个人,也要拖,能拖多久是多久。若真把自己当成个死人,十几个人集中火力,对方还真需要时间去“躲”。

当然了,百十来人的兵力是“死不过”3000人的,战胜的希望也不可能发生,能坚持八小时再同归于尽,就算是奇迹了。

唉!

这样的仗没法打。



抗日战争中,我八路军这样的战例数不胜数,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其中之一,几个人拖得几百日伪军举步维艰。

最后,借《亮剑》这部剧,向英勇无畏的先烈们致敬!向那个全连牺牲的战士致敬!



奋发图强,勿忘国耻。


骁勇34


从剧情上看,是有可能的。

一,李云龙在到达赵家峪后,把部队化整为零,分别派出去扩充队伍。到攻打平安县城之前这段时间,独立团各单位都有不小的壮大,比如张大彪的一营,竟然扩充到两千多人,相当于扩充前的两个独立团。相信打阻击的这个连也经过了扩充,估计不会少于正规编制一个营。再加上协同的县大队区小队,估计差不多有五六百人。

二,从装备上看,独立团在打平安县城时也有长足进步,就是这位黄连长在见到老战友时,很得意地说“你那儿机枪够不够,要不要我给你调几挺九二式”。这里的九二式可是重机枪,所以这个连的轻重机枪应该不少,轻武器火力不次于日军。而日军急于救援山本,基本上算是轻装前进,重型火炮未必会随队携带,可能也就是掷弹筒和轻型步兵炮。火力方面相差不悬殊。

三,八路军占据有利地形打伏击,鬼子仓促攻击,不利于展开火力和兵力。

总和这些条件,单从剧情看,独立团六连拖住日军八小时有可能,但如果按扩充前的标准,一个连估计很难做到。


夜风


这个问题问的好,因为绝大多数人会觉得这纯属剧情需要?一个连阻击日军一个联队,作者懂点儿军事常识吗?虽然明知自己的观点可能不受欢迎,但我还想说:是,正常情况下绝无可能;但是八路军可能,李云龙手下的连,可能性更大。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如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八路军的一个连与日军一个连队的军事力量对比。抗战中,八路军的编制不是很固定,因为兵源和编制的问题,有时多的离谱,有时少的可怜。正常情况下,一个连也就100多人。装备基本上就是步枪、手榴弹。炮在连队就不要想了,能有一挺重机枪就不错了。


那日军的联队呢?通常情况下,日军一个联队有3800人左右,即使有差异,也在3000人以上。包括一个54人的指挥部,一个121人的运输队,一个81人的弹药小队,三个步兵大队(装备108挺轻机枪、36挺重机枪),一个122人的炮兵中队(装备6门70毫米九二步兵炮)及一个通信中队。在那个年代,可以算得上是武装到了牙齿。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八路军的一个连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都显得寒酸,与日军的联队根本没有可比性!所以,我说正常情况下,别说是阻击8小时,可能日军的一个冲锋都顶不住。但为什么又说八路军可能,而李云龙的连队可能性更大呢?理由如下:

首先,我军的连队在战斗中创造过阻击日军一个联队8小时以上的战斗记录,而且不止一次。1938年2月20日,朱德和左权率领八路军总部机关与日军第108师团104旅团6000余人遭遇,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就创造过指挥一个连阻击日军步骑兵3000余人马一昼夜的记录。1943年3月18日,刘老庄连(共82人)为掩护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转移,主动阻击日军第17师团步骑兵3000余人,先后打退敌人5次冲锋,毙伤敌500余人,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与敌肉搏,全部壮烈牺牲。以上两个战例,用事实证明了八路军一个连阻击日军一个联队8小时的可能性。


第二,我军创建之后就一直在用事实证明我们的部队从不缺乏创造战斗奇迹的能力!红军时期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战役堪称传奇;抗日战争时期林彪指挥的“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的不败神话;解放战争时期粟裕以蛇吞象,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的辉煌胜利;抗美援朝时期的“上甘岭战役”等等,很多胜利都是我军在绝对劣势、甚至是几乎没有取胜机会的情况下赢得的。所以,我想说,我军既然可以在大渡河以18名勇士进攻川军一个营取胜;我军既然可以在泸定桥以22名勇士进攻国民党两个团取胜;那么,以八路军一个连阻击日军一个联队8小时亦有可能吧?而李云龙的独立团是主力中的主力,全团都具备着亮剑精神,可能性无疑会更大!


第三,我军有着任何其他部队所不具备的精神-有信仰的战斗意志,剧中归结为亮剑精神,我认为,这是我军取得一切胜利最关键的法宝。为什么这么说?我军从创建初期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在人员、装备方面一直处于绝对劣势,可我们不仅取得了战争胜利,甚至打出了很多战斗奇迹,靠的是什么?我认为,靠的就是全体指战员都具备的那种有信仰的战斗意志!它能令敌胆寒、让我军不可战胜!下面,就通过一组图片,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我人民军队为心中的信仰而树立的不可战胜的战斗意志吧!








北洋423


李云龙一个连抵抗日军一个联队八个小时,只是一种电视文学的夸张。在抗日战争史中,国共两党的军队,都没有出现过严格意义上的一个连正面抗击日军一个完整联队的战例。在实际中日作战中,日军一个联队都是面对中国的一个整旅或者是一个整师。

李云龙的一个连,实际面对是日军某个联队中的先头部队,也就是一个中队的日军,日本联队的各大队兵力没有及时跟进,或者被其他八路军或国民党军队纠缠住了。电视剧《亮剑》中的剧情是,日军的这个联队主力,被楚云飞的晋绥军加强团七千人所纠缠,李云龙的这个连才抵抗了八个小时。

日军一个完整步兵联队,有三个步兵大队,一个混编重装大队,一个联队部,运输中队,通信中队,工兵中队等,合计总兵力接近5000人,最少的步兵联队也要3800人。

步兵大队下辖三个步兵中队、一个混编重装中队,一个大队部。步兵中队下辖三个步兵小队,一个机枪小队。步兵小队分三班(曹)制和四班(曹)制,40人到50人不等。

步兵小队至少配备轻机枪两挺,掷弹筒两个。机枪小队配备轻机枪4至6挺。步兵中队180人到200人,轻机枪8至10挺,掷弹筒8至10个。重装混编中队,两个重机枪小队,至少6挺水冷式重机枪,两个炮兵小队,配备6至8门小钢炮(迫机炮)。

步兵大队800人至1000人,轻机枪至少24挺,重机枪6挺,小钢炮6门。重装混编大队辖一个步炮中队、6门步炮;一个山炮中队、6门山炮;两个配属步兵中队,负责运输、后勤、保卫、冲锋。

李云龙攻打县城时,已经是1944年了,日军已经没有齐装满员的联队,就按3800人计算,火力减少三分之一,也有轻机枪50挺,重机枪12挺,小钢炮12门,步炮山炮10门。这样的火力一顿炮击之后,李云龙一个连120人左右,3—4挺轻机枪,至少出现三分之一战斗力减员。

数十挺轻重机枪压制李云龙一个连的火力,不用日军步兵大队冲锋,一个日军中队冲锋,李云龙的一个连抗住一次有可能,绝对扛不住日军中队的连番冲锋。两个小时之内,李云龙一个连都壮烈牺牲了。

抗日战争中日双方的武器装备和训练水平相当悬殊,日军和中国军队的阵亡比率是一比三,日军在中国战场(中国远征军歼灭日军18万,自己阵亡30万)被歼灭233万人,中国军队战斗阵亡550万,病死、失踪上百万人(失踪者绝大部分死了)。


冷清先生


剧中李云龙一个连队阻击日军一个联队是在有利地形以及地方武装的帮助下成功阻击了八小时,直至战至最后一人,战术战法以及战略目的都是成功的,那么现实中是否也能做到呢?我觉得在抗战时期是可以做到的。

打仗也得看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术;

先说天时

剧中打击阻击之时的时间经过从剧中的剧情发展来推断应该在1944年初,当时的日军在中国的战场上有许多是没有经过大战的新兵,而且出于抗战后期,日军在全球的战争中兵员紧张,在日本国内大势征兵,一些日本人本就有反战情绪,

再加上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时,这支支援的日军接到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支援平安县城,所以都是轻装前进,抛弃了重武器,这对于日军当时在战场上先炮轰在人员突进的战法不同,没重火力的支援,这就给了李云龙阻击连队一个可以打的机会;

再说地利

阻击连队占据的两侧的山坳高点,而日军要想过去支援必须穿过两侧山坳中间的小路,对于已经埋伏好的阻击连队来说,这是绝好的地理位置,

而且由于两侧的山坳,日军想大规模展开部队与李云龙的连队来进行对战有点不现实,因为地方有限所以每次展开攻击的人数也不会太多,绝不可能是一整个联队全面铺开与阻击连队正面应战;

最后讲人和

我们先看剧中李云龙当时的部队是经过扩充的,在集结部队攻打平安城时,他曾经说过,“仗打了不少,指挥上万人的作战还是第一次”,也就间接说明了他的独立团扩充了不少,平摊到每个营连的编制也不能按照一般的部队去计算,阻击日军的这个连对最少也是个加强连,加上地方武装,县大队、区小对怎么也有个好几百人,

在人数上与对方还是差上许多,但是日军也不是一下子一个联队全部到达战场的,也是分批次到达的,当然这种添油战术的方式就给了阻击连队一个可乘之机。以上三点可以说是当时的阻击连队在适当的地形以及强大的亮剑精神下出色的完成了阻击任务。

那么在实战中是否可以做到?

答案是在抗战时期我军有过类似的战绩;

央广军事曾经报道过一篇黄崖洞保卫战的文章,文章中有介绍到黄崖洞附近有个地名叫“水窑口”,当时守在“水窑口”的部队是特务团八连的部分战士(记住是部分战士,不是一个满编连的建制),他们就是使用地形优势与敌人打地雷战、肉搏战连续击退敌人11次进攻,敌人连续进攻了四天,伤亡数百人却只是推进了几百米,最后还是日军使用了燃烧弹和火焰喷射器将阵地化为火海,八连仅剩的12名战士才与敌人同归于尽;

1943年岱崮保卫战,当时所驻守的八连也只有93名官兵,驻守在岱崮顶,他们利用地形以及合适的战术与3000多日伪军激战十几昼夜,最终牵制了敌人有力的配合了外线部队作战,以己方负伤7人牺牲3人的代价,取得了毙伤敌军300余人的巨大胜利,并且在接到撤退命令后安全撤离。

所以在有特定地理位置时,以少胜多还是可以的,我军抗战时期以少胜多的战绩也不少,况且剧中李云龙的阻击连队得到的任务是阻击八小时,也就是说,只要你占据了主动,以有心算无心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做到的。


一里沙影视


看了许多网友的质疑的回答,多数都是在网上查的日军联队的编制和中国军队正常的编制,来进行对比,真的是好搞笑呀!首先说日军,跟世界各国都一样,都有分一级、二级、甚至三级部队,人数能差出三倍!自中条山战役后,日本在山西大多数是二线部队,一个联队能有两千人就不错了,武器的配置也差了许多,再加上已经是45年前后了,兵员还有许多是20以内的孩子(战后,358团参谋的话)。此次又是长途行军(汽车少),所以必须轻装前进,重武器就更少了。再说战斗,这场阻击战是在日军要通过的两个高地之间的道路,所以才有八路军守一侧(地势较平缓的),民兵守另一侧(地势较有利的),日军部队无法全面展开,每次能投入的兵力也就是一两个中队(两三百人),由于道路桥梁被破坏,日军的重武器是后到的,所以前期进攻也就是掷弹筒,迫击炮和九二式步兵炮。再看看李云龙部,自打分散后,各个营连都发展壮大,合兵打平安县城时,每个营都至少两千多人!担任阻击的六连人数应该是个加强连(至少两百人,到三百人也有可能),而且枪弹也不错,再加上地形有利。前后因果对比看,挡住日军一个联队八小时的进攻,在实战中很正常!如关家坳之战,日军的一个大队(500人),由于在高地,八路军虽然有八个团围攻(至少8000人),由于没有重武器,不是也打了很长的时间吗?


khl心情愉快


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新婚之夜,被日军袭击,老婆也被抓到了平安县城。李云龙一怒之下,召集独立团全部人马,向平安县城发起进攻。为了阻止敌人增援,他命令手下一个连,必须阻击日军一个联队八个小时。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问问这个连有多大。我们知道,在《亮剑》里面,李云龙把他那个团全撒出去,让他们拼命发展。最后,他那个团发展到近万人。那么,他的一个连也该有近千人的规模。如果让近千人去阻击日军一个联队八个小时的进攻,那是有可能的。

我记得看过一本小说,是曲波写的,名字是《山呼海啸》。那里面就有一个连发展成上万人的部队,消灭了日本一个联队和伪军一个旅。如果让这样一个连来阻挡日军一个联队八个小时,肯定是能够成功的。

但是,如果让一个正常的连来阻挡日军一个联队八个小时,我个人认为是不可能的。在八路军初期有一个战例。当时国民党的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被日军追击,他紧急请八路军派兵接应。

我军在接应卫立煌出险后,派部分兵力阻击日军追兵。当时卫立煌和我军将领观看我军的阻击阵地炮火连天。卫立煌就问,那个山头上有多少兵力?我们的人告诉他,有一个连。卫立煌叹息的说,那个连完了!

但是不久,完成了阻击任务的我们的那个连撤下了阵地。他们不但没有完,还带回来了俘虏和缴获的武器。卫立煌惊讶的说,你们八路军真了不起。卫立煌在钦佩之余,从此加大了和八路军的合作。

我们从这个战例可以看到,如果战术使用得当,一个连是可以完成阻击任务的。但是,如果是按照电视剧中演的那样,死守一个地点,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我们知道,一般日本一个步兵联队拥有人员3747人,马526匹,各种枪2590支(挺),各种炮14门,掷弹筒76个。

而八路军一个连的兵力有限,而且重武器缺乏。当时,八路军最精锐的连队,也才一百多人,百十支三八步枪,九挺歪把子轻机枪。而李云龙的部队连这样的装备也不可能有。即便如此,这样一个连队,要和配备山炮、轻重机枪,人员数十倍于己的一个日本联队对阵,在一个地点死拼八个小时,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曾经有一个战例,那就是保卫我八路军兵工厂的“黄崖洞保卫战”。在那次战斗中,我不足一个团的兵力对阵日军5000多人,利用天险,守卫了八个昼夜。但是那是利用天险的阵地,而李云龙进攻县城是突然举动,是不可能有预先准备的阵地,也不会有天险的地形。

这样一来,如果想要完成李云龙下达的这样任务,那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利用地形,采取节节阻击,迟滞作战的战术,还有成功的可能性。在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晋西北铁三角其他的两个团为了援助李云龙,采取了炸桥破路,袭扰阻击的办法。这个办法才是真正阻击敌人的有效办法。

如果说,李云龙的那个连完成了阻击任务,那也是其他两个团的功劳。按照固守一点,死打硬拼的办法,那个连估计一两个小时就会全军覆没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你好,很荣幸来回答这个问题,我来谈一下我的看法。

我觉得这是不现实的,我来谈一下我的理解,先来说一下人员配备。日军一个联队,有2000多人,配备有火炮,迫击炮,还有掷弹筒等各种武器。


我们再来看一下八路军吧,迫击炮,火炮等重型武器都没有,子弹严重不足,一个人,只有几颗子弹,而且没有火力支援,不像日军,地面有火炮的支援,海上有军舰的支援,天上有飞机的支援,这些都没有。


再来谈一下单兵素质吧,我们都知道,电视上面的神剧很多,子弹拐弯爆头鬼子军官,一个人,杀鬼子几十个乃至上百个人,子弹无限用等,我想说的是这根本不现实,我在老兵访谈里面看过老兵写的,电视上面的都有夸大成分,而且鬼子没有那么傻,而且日军相对于八路军来说,人员装备精良,单兵素质也比八路军好很多,就从白刃战上面来说,平均两三个中国人,才能杀一个日本人,再从训练上来说,日军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进行射击训练,而八路军呢,上了战场,子弹还得省着用,完全没有可比性,而且火力方面,也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所以我认为有夸大成分,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无论从单兵素质,火力配备还是其他方面,都不具备这些条件,所以我认为是不存在的,这是我的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青春不将就523


这在实战中完全可能,只要地形有利,火力配置合理,弹药充足,别说八小时,八天都可能。国军参谋长曾说:几百人就这么完了。也就是说参与阻击的有三百人左右。日军一个联队二千多人,但都是有驻防的,可以抽出来增援的不会超过一千五百人,除非自己防区老窝不要了。

李云龙安排通信班出去报信时有交待:马跑死了也要将命令传达到。可见防区面积之大,日军联军要穿过八路军和三五八团防区,所以增援距离应该超过一百公里,甚至二百公里也极有可能。三百多人以逸待劳防御至多一千五人,只守八个小时,说实话就算装备有差距,也有点说不过去。况且部队集结桥段,黄连长还把送人几挺轻机枪不当回事。所以说当时八路军装备己经不落后了。仗打成这样只能说黄连长不动脑子。或者剧情需要黄连长必须死。

如果亮剑中黄连长是主角仗应该这么打。

第一,发动老百姓破坏沿途道路,桥梁。日军不可能带几百工程兵,要么重武器过不去,如果想修好道路让炮兵过去,别说八小时,二十八小时也过去了。最少也可以迟滞日军行军速度。′

第二,沿途布置地雷,炸药,并不停袭扰,特别是夜间袭拢。迟滞其行军速度,疲惫日军。

第三,沿道路两端多占领至高点,险要地形,以少量兵力拖住日军。

第四,在最后防线沿道路进行梯次,纵深建立防御阵地。特别是防御迫击炮的单兵坑。

第五,不排斥友军,必要时向三五八团请求支援,特别对日军进行炮火压制,请求部分弹药。这点应该向龙文章学学。放下自己臭面子。

如果黄连长按以上做了,而不是仅仅在线形防御阵地上和日军拼火力,拼消耗,至平安格勒结束,至少有一半人可以去平安城吃刀消面,喝老陈醋。


陈严


结合两个抗战英雄连的实际案例,看看李云龙的六连有没有可能阻挡日军一个联队8小时。


白刃格斗英雄连

1940年8月,129师1纵25团在破袭正太路的大战中,负责攻击马首车站。其所属的8连作为预备队驻扎在团部指挥所。

8月21晚,50多个鬼子趁着夜色,直奔大洛坡准备突袭25团团部。不过幸好被炊事员张生旺发现,连长任尚琮随即安排部队展开阻击。

一排、二排被布置在村东头,二排负责阻击东南方向的鬼子。可二排还没赶到制定位置,就迎面碰到了20个左右的日军。

双方相距太近,来不及开枪,所以只能白刃格斗。小鬼子的刺杀术很厉害,二排阻止有点吃力,连长赶忙带着一排增援。

双方激战了大半个小时,鬼子小队长一看形势不妙,就率部到村东头和其他鬼子汇合。

一排、二排一路追击,最后在村东头形成了对鬼子的包围。一番激战最终击毙40多名日军。

战后129师授了8连一面锦旗,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罗瑞卿,亲自到八连看望士兵,并代表巴乐宫总部授予八连“白刃格斗英雄连”。

从8连获得的荣誉来看,一个连对战50多名日军并获得胜利,在当时是一个不错的战绩。

刘老庄英雄连

1943年3月16日,一个中队的日军带着一个联队的伪军,总计1300人分11路合围苏北淮海区党政领导机关。

新四军3师19团4连负责断后,掩护党政机关撤离。4连完成任务后好不容易跳出了包围圈,可在第二天傍晚在刘老庄附近,又遭遇上了一队参与扫荡的日伪军。

战士们已经两天没有休息了,连长白思决定先在刘老庄休息一晚,明天早上再和鬼子搏斗。

可令他没想到的是,晚上四处赶来的日伪军已完成了对刘老庄的包围。

第二天一早,白思发现四周都是日伪军,而4连现在仅剩82名战士,突围已无望,大家一致决定和小鬼子血战到底。

这场战斗打得很惨烈,至下午5点左右,消灭了100多日伪军,而4连82名战士全部壮烈殉国。


独立团6连

《亮剑》中,6连隶属于独立团2营,据2营长讲他的营有小2000人,按下辖四个连计算,6连大概400多人左右。

楚云飞在剧中也说过“几百人可惜了”的话,所以6连这个兵力是比较靠谱的,大概相当于八路军标准连的3倍兵力左右。

而6连阻击的是日军吉野联队,在日军编制中,一个联队大概3800人,下辖3个步兵联队,一个炮兵中队。

武器装备按最低配制来算,其中重武器有36挺重机枪、108挺轻机枪、108具掷弹筒、3门九二式步兵炮。

我们对比一下刘老庄战斗,8连在突围之后还剩82名战士。日伪军数目不详,但日军最多一个中队,而日军中队及伪军基本没啥重武器。

就算上所有参与扫荡的日伪军,有大杀伤力的武器大概36挺轻机枪、36具掷弹筒。

数据摆在上面,具体细节就不好再分析了,参考一下两个实战案例。大家评论一下李大脑袋的6连有没有可能阻击日军一个联队8小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