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騎兵連已經被日軍包圍,為何日軍不直接開槍而是白刃格鬥徒增傷亡?

毒刺劍客


呃呃呃,獨立團當年組建騎兵連時候,這個編制屬於團直屬連,理論上下轄三個騎兵排 一個人淄重補給排,至少在兩百人以上。或者兩個騎兵排一個保障排。實際上騎兵連到後面還有一個人機槍班和迫擊炮班組成的火力支援騎兵排。。騎兵連也有機槍和步槍。甚至也有排。

當時狀態是,日軍對獨立團根據地進行梳蓖式掃蕩圍剿戰術。通俗講就是以團 或者大隊為一個人單位在包圍這獨立團根據地向心性的向根據地搜索前進,各部隊之間可以用肉眼看見並用旗語溝通,空軍也協助進行空地協同搜索。空軍搜索包括,電臺三角測向,定位,跟蹤,目視偵查等。

而題主提到的日軍騎兵是一支從蒙古調過來的察哈爾獨立騎兵旅團。用來支援和追擊穿插的小編制八路軍部隊(大編制部隊無法穿過封鎖線。)

在空間不斷壓縮的戰術中,日軍在外圍還部署了固定的封鎖圈,用來打擊穿插出來的部隊。

這時候李雲龍的辦法只有一個儘量縮小編制 以連,排,為獨立單位滲透式的突圍出去呢。在包圍圈裡留一支部隊用來內線作戰拖住敵人的梳蓖部隊。這時候,李雲龍和趙剛的分工很明顯是趙剛負責突圍,李雲龍負責牽制。而孫德海的騎兵部隊只負責牽制日軍騎兵。為什麼,因為日軍騎兵部隊是這次突圍的最大障礙。如果騎兵分散,以小隊為單位對我們小單位突圍部隊進行追擊那麼對獨立團是毀滅性的。騎兵優異的機動性,和對運動中的步兵有天然的剋制。所以獨立團騎兵部隊總是在步兵後面。因為他要攔截追擊步兵 和騎兵。最後騎兵因為目標大,且處在斷後位置。被對方騎兵尾隨,消耗完,彈藥後,選擇了自殺式的對沖。這也是無奈。否則只能當俘虜。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騎兵連的馬是不如人家日軍的騎兵的。而且日軍可以用同等編制輪換式的追擊。騎兵連馬體力透支後,自然而然就停下來。這才是人家指揮官的意圖。


風車騎士45541173eg


1941年的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日軍的騎兵戰術運用的很有成效,第三和第六兩個精銳師團的騎兵聯隊,在追擊作戰中專門寅夜襲擊中國軍隊的宿營地,連百戰之將方先覺將軍也大吃苦頭。雖然第十軍軍軍長李玉堂下令對甕江公路嚴加警戒,鬼子騎兵還是從山間小道偷襲過來,把正在酣睡的預備第10師和190師官兵殺個措手不及,僅預10師犧牲在鬼子馬刀之下的就有300多人,損失可謂慘重。



一般來說,在正面抗日戰場上日軍騎兵是不敢白天向國軍精銳部隊發起進攻的,因為這些部隊機槍火炮數量較多且彈藥充足,目標明顯的騎兵衝上去就是活靶子。但是在華北敵後戰場上,日軍騎兵確實是肆虐橫行的,因為八路軍裝備低劣彈藥匱乏,很難壓制住日騎的快速突擊,而一旦騎兵闖入步兵陣地或隊形,稍有軍事常識的都清楚,那將是一場一邊倒的屠殺。

《亮劍》裡孫德勝的騎兵連死死纏住日軍騎兵聯隊,就是拖延他們截殺八路軍主力部隊的時間,讓獨立團等突圍部隊有機會撤進山區,否則一旦被鬼子騎兵攔截在平原上必然傷亡慘重,所以即便付出全連犧牲的代價也是值得的。在三四十年代,我軍的步兵在對等兵力情況下是打不過“馬家軍”騎兵的,而事實證明馬家軍也是打不過日軍的,這就是我們必須承認的差距。



馬家軍的暫編騎兵第一師(後番號改為騎八師)曾經運赴江淮地區參戰,隸屬於四省邊區總司令湯恩伯節制,他們比較精於馬上格鬥,所用的馬刀環柄寬刃,形同西北軍步兵使用的大刀片,在輕騎對砍時並不輸於鬼子。但問題是日軍擁有重炮、坦克和裝甲車以及大量的輕重機槍,這些都是騎兵的剋星,騎八師曾經有一次在撤退中留下一個騎兵連200人斷後,戰至最後紛紛折斷馬刀,或用斷刀自刎,或投水自溺,無一倖存。

所以為了突出“亮劍精神”,劇中的這一橋段並不太真實,首先是日軍步兵旅團並沒有“騎兵聯隊”的建制,它只存在於日軍師團和騎兵旅團的單位中;其次是日軍的騎兵聯隊不全是乘馬騎兵,還裝備有輕裝甲車中隊,九二式和九七式“騎兵裝甲車”就是專門為騎兵部隊研製的;再者一個鬼子騎兵聯隊有1400多人,百餘人的獨立團騎兵連如果與敵人正面交火的話,幾乎一個照面就要被淹沒了。



不過,真若發生八路軍小股騎兵與日軍騎兵聯隊遭遇的情況,鬼子還確實不會全部用火器解決戰鬥,這一點倒是認同《亮劍》的演繹。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關鍵的是日軍騎兵經過長期專業的訓練,以及三八式、四四式騎槍的普遍配備(騎兵聯隊還有個機槍中隊),而我們八路軍的騎兵都是倉促組建的,一般只有戰鬥骨幹才有騎兵專業經驗,騎槍和馬刀都未必裝備齊全,雙方的戰鬥力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因此日軍有很強的心理優勢。

另外中日雙方的騎兵都缺乏速射武器的裝備,八路軍不用說了,鬼子的三八式、四四式騎槍也無非就是縮短版的“三八大蓋”,五發彈倉一會功夫就打光了,在顛簸的馬背上補充彈藥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在初期的交火之後,如果一方彈藥耗盡應該會出現馬刀對砍的情況。這就如同八路軍和日軍步兵經常發生白刃戰一樣,八路軍可能是沒有子彈了,鬼子難道也缺乏子彈嗎?顯然不是,那是軍事條令和戰鬥實際的要求。



注意細節,騎兵連並非一開始就與鬼子馬刀對砍的,而是經過血戰後只剩下幾個人時,小戰士才報告子彈打光了,孫德勝於是下令扔掉槍支準備白刃格鬥。日軍6.5毫米的有坂子彈穿透力很強,雙方人馬混雜一起掄刀的時候,鬼子開槍很可能傷到自己人,既然有強烈的心理優勢,而對手已經只剩下寥寥數騎,1000多鬼子完全沒有必要再開火了。

日軍的騎兵部隊數量並不很多,到1940年前後野戰師團數量激增,師團屬騎兵聯隊都改為“搜索聯隊”,大多以輕裝甲車和摩托化步兵為主。這一方面說明騎兵是“夕陽兵種”,一方面說明日軍的預備役和後備役騎兵不足。因此能夠在早期騎兵部隊中服役的官兵遴選嚴格,普遍素質較高,就像《亮劍》裡的黑島聯隊長是男爵一樣(硫磺島的西竹一中佐也是男爵,奧運會馬術金牌獲得者)。



素質高的部隊其軍人榮譽感也較強,遠比那些後入伍的預備役垃圾們正規(軍紀最差的也是這些),你說武士道也好,說鬼子裝叉也罷,既然小股八路軍打光子彈進行“自殺式衝鋒”,人多勢眾的日軍騎兵再開火射擊就不公平了。

所以在騎兵連全體壯烈犧牲後,黑島大佐還特別下令厚葬,這是符合日軍“欺軟尊硬”之傳統的,張自忠將軍血染沙場後,日軍在撤退前也給予下葬,儘管是比較匆忙的簡單處理。


度度狼gg


相信騎兵連的最後一戰,與日本騎兵聯隊的對決,讓很多觀眾迷惑不解,雖然在這一戰中騎兵連打出了屬於自己的血性,孫德勝最後的那句“騎兵連衝鋒”,更是捍衛了一箇中國軍人的榮譽,以至於全軍覆沒也同樣贏得了日本軍人的尊重,但相信很多觀眾會產生這樣一個問題,在已經形成壓倒性優勢的情況下,圍攻八路軍騎兵連的日本騎兵聯隊,為什麼沒有選擇開槍,而是同樣選擇以馬刀進行冷兵器對決呢?



首先需要說明的一點,在二戰期間無論歐洲還是亞洲戰場,都有著相當規模的騎兵部隊,而這一時期的騎兵部隊,所配發的武器就是槍械和馬刀,考慮到騎兵快速的衝擊力和移動速度,在實戰過程下馬刀的使用頻率並不比槍械要低多少,尤其是在衝入敵方陣地的過程中,在絕對的近距離最小,槍械的使用已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近距離經常採用馬刀砍殺的形式對敵人造成殺傷,所以在八路軍騎兵與日軍騎兵聯隊的對決當中,日本軍隊使用馬刀作為武器並不奇怪。

當然肯定會有人想到一個問題,八路軍騎兵連在與日本騎兵聯隊進行最後的對決時,曾經是拉開距離的,在雙方彼此有距離的情況下,日本軍隊為何沒有向八路軍直接開槍射擊呢?



以筆者的觀點,恐怕有以下原因:

1、在日本騎兵追擊騎兵連的過程中,雙方曾經進行過開槍對射,隨後騎兵連被逼到了走投無路的境地並且彈藥打光,於是就舉起馬刀向日軍聯隊展開反衝鋒,而對面的日軍自然也看出了八路軍早已彈藥用盡,出於特有的騎士精神,他們並沒有選擇使用熱兵器而同樣選擇用馬刀展開對攻,這也算是發揚了一種公平精神。

2、儘管放棄使用槍械,但對面的日本鬼子絲毫不擔心這場對決會失敗,原因也非常簡單,如果比較馬上的格鬥能力,日本騎兵連隊的功夫要遠勝於八路軍,畢竟日本騎兵是專業制式化的兵種,尤其在二戰時期,由於機械化的推廣日本騎兵的發展受到了很大限制,但也造成了不斷裁剪所剩下的騎兵皆為日軍精銳,甭說單兵素質,即便連馬匹都是精挑細選,但對比獨立團的騎兵連,則完全是山寨貨,馬匹方面都是從民間和偽軍方面所收繳的馬匹,很多並不是真正的戰馬,而從單兵素質上,整個騎兵連唯一能拿出手的恐怕也只是專業出身的孫德勝,其餘半路出家的八路軍騎兵,也許在單兵素質上由於其他八路軍官兵,但在真正的日本專業騎兵面前,完全差了一個檔次,因此在馬刀砍殺之下,八路軍騎兵連則完全展不到任何便宜。



所以面對這場還未開戰,就將會發展成一邊倒的對決,日本騎兵恐怕更願意利用自己的馬刀來解決戰鬥,因為對面的騎兵連在他們的眼裡,簡直不值得一提!

3、除了技術層面之外,在這一段路上也多少存在神劇的性質,為了弘揚我軍的英勇,用一場冷兵器的對決來強調中國軍人的血性也完全在情理之中,事實上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武器匱乏的中國軍隊也沒少利用冷兵器來向日軍發起絕死衝擊,事實上很多類似的對決中國軍隊迎來的只是日軍飛來的子彈,對手可沒有這麼紳士化,但根據上述藝術需要,把日軍也改成了迎合八路軍的冷兵器而展開同樣的反擊,那也就在情理當中了。



所以當騎兵連最終全軍覆沒之後,戰場上的場景也給日軍騎兵留下了太大的震撼,這場一開始就知道結果的對抗,對面的中國軍人卻沒有選擇放棄,以全軍覆沒為代價捍衛中國軍人的榮譽,雖然是敵人,但中國軍人捨身忘死的勇氣也贏得了日本軍人的尊敬,最後包含孫德勝在內的八路軍騎兵連全部得到了日軍的厚葬!


遼寧資深球迷


《亮劍》騎兵連已經被日軍包圍,為何日軍不直接開槍而是白刃格鬥?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首先談日軍的情況,亮劍中日軍騎兵是一個聯隊,而且都是東洋大馬。在與八路軍剛剛組建的騎兵連對比中是佔絕對優勢的。日軍平素很注重戰術訓練,騎兵的戰術是相當高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日本人從小就接受過為天皇盡忠和武士道精神的教育,日軍都不怕死,認為戰死是效忠天皇,引以為榮。日軍在平時訓練中很喜歡白刃格鬥和摔跤格鬥。在戰場上也同樣喜歡與對手短兵相接展開白刃戰。日軍的一個聯隊對付八路軍簡直是天地懸殊。吃掉八路軍一個剛剛誕生的騎兵連勝卷在握。好比貓捉老鼠的遊戲戲,所以不開槍,以武士道的精神開展白刃戰。而八路軍騎兵連則是一支剛剛組建的部隊。訓練時間短,戰馬與日軍相比也不佔上風。又未經過正式戰鬥,經驗不足,在彈藥毫盡的情況下才不得己與日軍展開白刃戰。簡直是以卵擊石。日軍藐視八路軍騎兵連,所以不開槍而展開白刃格鬥。



天高雲淡839


那麼簡單的問題還要思考嗎?答案是導演安排吹牛的!

真實的抗戰情況是中國軍隊(國軍)被日軍現代化武器打的屍體遍野,所謂的大刀根本無用武之地,也不是機槍的對手,宣傳大刀是無奈之舉,也是為了鼓舞士氣。

拼刺刀,只在特殊緊急情況下才會用到,否則沒有日本軍隊放著機槍不用,讓單兵去拼刺刀!

日軍同時代跟蘇聯、美國打仗過,深深領教了先進武器的厲害,可以說被打怕了!但是,日軍卻從來沒有對蘇軍、美軍放下機槍拼刺刀過!蘇軍、美軍更沒有放下機槍去跟日軍拼刺刀過,除非蘇軍、美軍像中國導演那樣腦子進水了!

你也許會辯解說“日軍對中國人不同”,那麼你就是不瞭解真實的抗戰情景,而且,你把日本人當傻子!真實的抗戰情況是日軍根本不給中國軍隊拿刀衝過來的機會!

你應該這樣想:同是日軍,怎麼可能面對中國人的時候變傻子了?其實不是日本人變傻子了,是你就是個被人騙的傻子!


文強再來


《亮劍》電視劇中,在日軍大掃蕩的過程中,李雲龍獨立團的騎兵連被日軍兩個聯隊包圍了,最後雙方進行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戰,戰死為止,那麼為何日軍不直接開槍而是白刃格鬥徒增傷亡?小編髮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1.這是由這部電視劇的導演與編劇決定的,需要突出亮劍這個主題,同時也是歌頌我們的革命先烈無私奉獻、英勇犧牲的革命精神,正是有了他們才有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吃水不忘打井人。

2.當時包圍孫德勝騎兵連的是日軍兩個聯隊,這是絕對的優勢,他們有這個自信無論以哪種方式都可以消滅這支部隊,日軍這麼做既可以激勵自己的士氣,又可以學習八路軍這種敢於亮劍的精神。

3.騎兵在古代就是奇兵,具有靈活的機動性,往往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結果,出奇制勝,但是到了二戰之後,機械化取代的他們,這是騎兵主要配置是馬刀加步槍,真正可以進行刀對刀的PK這種機會還是很小的,而且刀對刀的砍本來就是騎兵原有的對戰模式,不用槍就是對對手的尊重,也是對自己尊重,消滅只是時間的問題。


劇空間


《亮劍》中的騎兵連,手持大刀衝鋒,日軍也選擇了同樣的方式應對,這個情節的處理,我覺得其實更真實些,因為鬼子們的確有實力,導演沒有盲目地弱化對手,拍出諸如手撕鬼子之類的神劇,而是客觀地顯現出雙方差距。

那個時候,無論是後勤補給、軍事裝備、單兵素質,日軍都遠超我軍。

日本侵華是蓄謀已久,準備充分,以拼刺刀為例,日本的小孩子從讀書時期就開始訓練了,新兵入伍也會有長達數月的訓練,並且,日軍拼刺刀的戰法是團體戰,三人一組,圍攻對手,當時日軍的整體格鬥技能可以說是亞洲第一。同時,日軍的裝備好,其軍刀鋒利無比,可以直接斬斷牛頭。

體能好、技術強、裝備精,這是日軍的優勢。

而我方呢,倉促應戰,很多士兵原本是農民、商人、學生,懷著一腔熱血抗日,每天吃不飽穿不暖,幾乎沒有武器,手裡拿的是木刀木棍......

整個抗日戰爭,日軍傷亡人數才120萬左右,我方傷亡人數在3500萬以上,幾乎是接近30個人才能耗死1個鬼子,可見當時抗日之艱辛。


向先烈致敬!


日本,是中國的惡鄰。

侵華戰爭時,日本舉國之力發動戰爭,男的當兵遠征,女的負責後勤生產,整個民族都是狂熱的戰爭支持者,甚至有些女的志願去當“慰安婦”,以鼓勵士兵戰場殺敵;二戰後,日本工業體系打亂,經濟衰退,日本政府想出了以色情行業拉動經濟的主意,一群大老爺們,把女同胞推出去受罪賺錢,這簡直是毫無做人的底線了,但是,居然也是全民支持了。

由此可見日本民眾的盲從性,就好像山羊一樣,哪怕是頭羊跳崖了,後面的也會毫不猶豫地跟上。


我覺得,單個的日本人或許是善良的,但聚集在一起了,絕對是邪惡的。


彌江小地主


日軍作戰,信奉兩點:精準射擊和近身肉搏(白刃戰)。

日軍認為:“一門百發百中的大炮要勝於一百門百發一中的大炮”,同時,這個理論也指導日軍進行步槍精準射擊訓練。

對於近身肉搏,日軍更是非常狂熱。日軍認為進行白刃戰有利於激發士兵血性,是最能體現日軍武士道精神的作戰方式。所以,日軍不僅步槍上裝上刺刀,就連衝鋒槍上也配有刺刀。(當然,也是因為窮。)

在《亮劍》中,日軍騎兵和李雲龍的騎兵連搞白刃戰,其實就是在練兵。

日軍練兵主要是上面說的兩點:精準射擊和白刃戰。射擊好說,平時日軍就可以靠靶子練習射擊就行,跟實戰差距不大。而白刃戰就不一樣了,戴著護具拿木棍訓練和拿真武器的貼身肉搏,是兩碼事了。木棍捅身上,跟刺刀扎真人身上的感覺和帶來的心理壓力是不一樣的。

侵華日軍為了訓練士兵,曾使用俘虜進行活人“拼刺”。這種情況下,日軍是將中國人綁住以後,然後讓新兵拿刺刀刺殺。這種刺殺俘虜的優越感,讓日軍士兵獸性暴增。

緊接著,就該讓新兵進行實戰。日軍不會盲目的讓新兵衝上前線當炮灰,而是先讓新兵找機會慢慢適應實戰。對於日軍來說,最理想的訓練方式是讓士兵和少量“赴歐頑抗的”“敵軍”拼殺。日軍到戰場掃尾階段,就會輪番派出士兵(尤其是新兵)拿殘餘的“敵人”練手。

這樣的情節,在《我的團長我的團》中,也有介紹。當團長帶著剩餘士兵被困在南天門時,日軍覺得贏定了,就不急著一口氣攻上南天門,而是讓各小隊,中隊,大隊,對他們進行輪番攻擊。其目的,就是練兵。

在《亮劍》中的日本騎兵,也是這個想法。反正獨立團的騎兵連已經沒有子彈了,不用擔心我軍打冷槍。日軍騎兵聯隊長覺得,此時讓士兵衝上去訓練下拼刺,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於是,驕傲的日軍騎兵和獨立團騎兵連展開了白刃格鬥。

好了,說多了都是淚,勿忘國恥吧!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包圍嘛,肯定就是一個圈。

在這個圈裡射擊,實在是不太保險。騎兵連屬於移動靶,亂打亂射很有可能傷到自己人。

再者,騎兵連在日本的地位非常高,屬於貴族工種,不少皇族人士都在內服役。

估計日本人的思想中,用槍炮來打騎兵連,屬於不光彩的行為。

最主要的是,一梭子子彈打下去,還怎樣提現這樣的悲壯行為?


蝦仁兒談娛樂


《亮劍》中日軍騎兵之所以和騎兵連白刃格鬥,是因為這比開槍的成本更低。

七七事變時,侵華日軍中騎兵部隊有4個旅團和25支騎兵聯隊。騎兵聯隊一般編入日軍甲級師團,像後來的乙級、丙級編入騎兵大隊,而有些獨立旅團則編入騎兵中隊。

日軍騎兵旅團下轄兩個騎兵聯隊、一個騎炮聯隊和一個輜重隊。日軍一個騎兵聯隊大約1600人,一個單兵標配是一把“三二式”騎兵軍刀、一把“四四式”騎槍、馬蹬、馬靴等。

“三二式”騎兵軍刀非常鋒利、堅固耐用,騎槍的精確度也比中國騎兵槍高,所以從武器裝備上講,日軍對我軍有絕對優勢。

另外,日軍騎兵歷史悠久,非常重視白刃戰,士兵都經過嚴格的訓練,加上設計合理的軍刀,他們在馬上的戰鬥力是非常強的。

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日軍騎兵就給國軍造成很大的殺傷。1941年9月底,國軍第10軍、第37軍奉命駐守長沙金井一帶。

某天晚上日軍一個騎兵聯隊偷襲了方先覺的預備10師,當時就死了幾百人。

隨後部隊就亂成一團。方先覺向軍部求救,李玉堂軍長派190師馳援。但又遇到敵機轟炸,190師也被日軍騎兵沖垮。

接著日軍騎兵開始襲擊第37軍軍部,最終導致兩個軍指揮系統全部癱瘓。由此可見日軍騎兵的破壞力有多強。也正為如此李雲龍才會非常渴望,有一支能對抗日軍的騎兵部隊。


李雲龍的願望實現了,但他的騎兵連在掩護獨立團其他兄弟撤退時,被日軍黑島騎兵聯隊包圍了,在彈盡糧絕後和日軍發生了白刃戰。

那這裡就有個問題,日軍為什麼不直接開槍,非要白刃格鬥呢?其實並不是什麼武士道精神,而是有其他原因的。

首先,日軍騎兵的單兵白刃戰能力就比我軍騎兵強,而兵力上又處於絕對優勢,傷亡的可能性很小。其次,騎兵在運動中很難擊中,為了不浪費彈藥,白刃戰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另外,騎兵裝備中,馬匹是最值錢的,也是稀缺資源,開槍會誤傷戰馬,這對勝利一方來說,是個不必要的損失。

不過雖然李雲龍騎兵連當時處於絕對劣勢,甚至可以說就是以卵擊石。但騎兵連的戰士們還是發揚了不怕犧牲的“亮劍”精神,以死捍衛中國軍人的尊嚴。

特別是孫德勝連長戰至最後一人,還斷了一隻胳膊,依然高舉馬刀,悲壯地高喊“騎兵連,前進!”這一幕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