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本質是什麼?中國文化中有科學精神嗎?

薄霧籠罩著的故鄉


科學觀念,確實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所缺失的。

當然並不是說我們沒有“科學技術”,而是認識論意義上的科學,在中國古代其實是不存在的。

歐洲現代科學的產生,與啟蒙時代的歷史有直接關係。

在當時的人看來,科學代表著理性,被越來越經常地用以指代對知識的探求。

科學在這個時期,並不單單是一種技術性的突破,而是整個認識論的轉型。

大家今天所理解的科學更偏向“natural science”的意思,但最初這個詞的意義更其實是episteme,近似於英語的knowledge。

這些轉變,都是在18-19世紀逐漸完成的。下面,我就來說說中國對於“科學”的認知吧。

中國古代沒有科學這個詞。

這是大家必須知道的。

科學一詞,其實是19-20世紀從日本傳入中國的。

最初,日本人吸收了英語的science,然後將其理解為“分科之學”,表明了科學在啟蒙時代逐漸被賦予的意義——對某種知識的某種探求過程。

古代中國的學術體系,其實是根植於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意識,並不存在科學這套歐洲的學術體系。

因此,這段話其實並沒有太多錯誤。技術和科學不是一回事。


HuiNanHistory


科學是反映自然界、社會思維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類。

中國文化是中國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是一般知識和文字的運用能力。

誰說中國文化沒有科學精神,正是中國的科學精神使中國的高速鐵路技術站在了全世界的最高峰,中國高鐵運營總里程超過了全世界除中國外所有國家高鐵運營之總和。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科學精神。

西方媒體極盡眨低中國之能事,而有些國人也總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月亮圓,沒有一點自信心,崇洋媚外,也跟著外媒說中國沒有科學精神。

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的發展速度創造了世界奇蹟,用七十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二百多年的發展歷程,已有一百二十家企業進入世界五百強企業,多個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我們應為之歌唱、為之自豪、為之自信!

面對中國的發展成就,西方媒體要麼視而不見,極力貶低中國,讓國人失去自信心。要麼.就宣染中國威脅論。它們的話是矛盾重重,不可信啊!


夕陽紅155908541


現代科學的本質是質疑、實驗、測量、證明(證偽)、預測,其科學必要的工具是數學和邏輯。

中國文化中,數學和邏輯的運用極少。雖然有勾股定律和圓周率的計算,但成系統的體系幾乎沒有。同時,中國文化(尤其是漢以後的儒家思想)要求遵循聖人的言行不逾矩,不敢質疑。因此,中國傳統主流文化(儒家)的科學精神是稀缺的。

當然,如果講廣泛定義的科學精神,比如將唯物主義理解為科學精神,中國傳統文化還是不少的。中國文化中不敬鬼神,講究天人合一,用陰陽五行來解釋世界。相對於神和上帝,這種解釋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也可以稱為古代的科學精神。

我們來看看大科學家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愛因斯坦曾經回答過關於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現代科學時回答:“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里得幾何中),以及(在文藝復興時期)發現通過系統的實驗可能找出因果關係。在我看來,中國的賢哲沒有走上這兩步,那是用不著驚奇的。作出這些發現才是令人驚奇的。”

楊振寧在演講中,也講過類似的觀點。楊振寧認為,中國文化中注重實際而不注重理論框架(入世而不是出世)、科舉制度、將技術貶低為奇技淫巧、缺乏推演思維、天人合一的觀點,阻礙了現代科學的出現。


明日Will


為什麼很多西方學者認為儒家對科學的貢獻為零?作為中國文化重要構成儒家學說真的對科學沒有任何貢獻嗎,科學的本質到底是什麼?以李約瑟為代表的西方學者認為,雖然,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的確舉世矚目。但是,現在被廣泛運用的現代科學,卻並不是在這片原本具有優勢的土地上誕生。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李約瑟難題”,尤其是他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出的:曾經對人類科技做出很多貢獻的近代中國,為何沒有產生以實驗為基礎的近代科學?並且,他還認為我國古代豐富的經驗科學,之所以沒有進一步形成實驗科學,在很大程度上都受限於社會思想、文化和哲學的影響,並認為儒家對科學的貢獻為零。

首先,我們不妨來了解科學的本質到底是什麼。而從現階段的6個科學大類目來看,其中不僅包括很多人熟知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橫斷科學、縱深科學、思維科學,同時還包含了哲學這個分類。而大家日常生活中經常聊到科學,一般主要都涵蓋在了自然科學這個範疇之類,包括我們口中的科學技術也不例外。

事實上,科學這個詞的定義也具有不同的版本:從名詞的抽象釋義來看,科學的本質就是用來反應世界規律和本質的理論體系。科學的第二種定義則主要體現在分科而學上,這種建立在可檢驗的基礎之上,且具有有序性的知識體系,主要是通過更細化的研究來形成相應體系的完整知識。

而我們的整體論則認為科學更像是一個整體,它不等於學科或分科,因為不同的科學內容之間的關係往往都無法進行絕對分割。

而西方學者們口中的對科學做出貢獻為零的儒家又是什麼?說到孔子,相信所有人都不會對他感到陌生,而儒家便是一個信奉孔子學說的哲學學派。

簡單來說,儒家就是一個信奉儒學學說的階層,不同於西方人可能誤解的儒教這種信仰,這三者之間的含義是完全不同的。儒家的發展從孔子、孟子,再到荀子,哪怕時至今日都是一個具有很強生命力的學術流派。

作為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學本就隸屬於哲學的範疇,而它對這個世界所產生的影響,並不侷限於中國古代,就連在東亞和世界其他角落生活的人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中國哲學以儒家思想為代表,而仁、義、禮、智、信、恕、忠、孝,都是其豐富內涵的濃縮體現。如果從科學這個角度來描述儒家思想,它其實就是從哲學這個領域,以闡釋人生和世界本源為出發點,從而得到的一種領導理論和最精確的內涵界定。

通過以上內容,相信大家都應該明白了這樣一個基本事實。的確,儒家學說的確沒有服務於自然科學這樣的科學內容,未能在很多大家關注的領域帶來實用性。但這並不是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之一的儒家思想沒有為科學本身做出貢獻,而是正如它的哲學屬性一樣。

儒學依然屬於科學的範疇,它對科學類目中哲學部分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而科學一詞擁有的含義也絕不等於自然科學,或其他任意一個科學類目,這也是為什麼李約瑟的言論會引起很多人的抨擊。


悟空科學


自然界是不連續的,存在著質的變化。由此,才形成了大千世界,併產生出了我們人類。因此,人類的認識是有限的,因為局部不可能絕對地認識整體。

正是因為認識的有限性,才使得我們人類的認識具有有效性、能動性和侷限性。於是,伴隨著人類認識的深入與發展,人類認識的上述三個特性,逐漸生成了一下三個相對獨立的部分。

人類認識的三個部分分別是,認識的有效性,使認識具有實用功能,生成了科學🔬;認識的能動性,使認識具有欣賞功能,產生了藝術🎨;認識的有限性,使認識具有信仰功能,從而產生了宗教✝️。

因此,只要人類存在,人類就會開展其認識的活動,人類認識的這三個部分就會始終伴隨著人類的成長而普遍存在。

所以,在人類的每一個發展階段,在各種不同的地區以及各種不同的社會形態,只要有人的存在,就有科學及其相關的理論。只是這些理論的類型和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就好比科幻電影中的外星人👽,無論如何杜撰,都留有人類的身影。

因此,科學的定義是人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作為相互作用的結果,科學理論不同於相互作用的雙方,即理論是自然界中所發生的新事件,其與人或自然界都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比如,科學理論只是相對於已有的現象關於自然界的同構系統。因而,每一個理論都既是有效的,但又都並不是自然界本身,從而會被更加有效的理論所取代。

之所以有人質疑中國古代沒有科學,進而沒有科學的研究精神,是因為他們只具有一維的認識觀,認為科學是正確的代名詞,科學具有絕對的正確性和邏輯性。

因此,持一維認識觀的人認為,科學始於人類的認識引入了數學和實驗,即科學始於西方的文藝復興時期,只有西方社會才具有科學的研究精神。

然而,科學理論的更替具有不連續性,舊的理論是無法邏輯地推理出新理論的,而數學是邏輯的,其無法解決理論創新的問題。

此外,實驗也不具有絕對地驗證性,因而其無法解決理論的真假問題。因為,一方面,同一個實驗,可以由多種理論來予以解釋;另一方面,實驗是現實的,理論是理想的,兩者的邏輯基礎是有差距的。

總之,作為人類認識活動的一部分,科學與人類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無論是原始人還是中國的古人,都會開展他們的認識活動,其中都包含著一定的科學認識,並具有科學的研究精神。

所謂科學的研究精神,既不是實驗的驗證,也不是數學的邏輯推理,而是人類的社會實踐,是人類不斷地探索和擴大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積極努力。


淡漠乾坤


答:科學的本質是探索瞭解大自然,造福全人類。中國文化則無處不在、無處不有的充滿著科學精神。大到宏觀世界,小到物質精微,中到人間萬事萬物、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等……


田間壹壬


我個人理解科學的本質就是對未知的探索,在不斷的研究當中,可以得到一些新奇的答案,從而增加人類的知識庫,宇宙科學對於人類來說還是太過於遙遠,現在人類主要研究的應該還是地球當中的自然科學,包括理論科學都是通過對地球周邊以及內部環境推演出來的,這是我對科學這兩個字的理解。



中國的本土文化對科學的貢獻還是很大的,為什麼說儒家思想對科學的奉獻為零。我感覺是缺乏探索精神吧,畢竟我認為儒家思想講究大同社會,意思是社會共同進步,沒有醜惡之分,這樣的話是很安全,但是又太過於平淡,缺乏積極向上的精神,也就無法推動科學的進步了。但是單單靠這個是無法代表整個中國文化的,中國文化5000年,千姿百態,儒家思想只是一種,還有很多比如:兵法,農耕之法,包括一些術數,這些都是中國對世界科學的奉獻。


總結:中國文化過於複雜,其中包羅萬象,有好有壞,有的思想封閉,不適合推動世界的進步,反之就是思想卓越,能夠帶動整個世界科學的運轉,正是因為中國社會如此複雜,所以發展速度才如此快,畢竟融百家之長能慢嗎?


以上均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下自己的觀點)


諸葛半仙兒


魯班,只是一個工匠。

黃道婆,只是一個紡織女工。

造紙的蔡倫,只是一個宦官。

活字印刷的畢昇,只是一個百姓。

《齊民要術》作者賈思勰,只是一個退休官員。

水車、曲轅犁、指南針、筒車、那些直接提升生產力的發明,都是百姓,是農民,是士兵發明的,沒有一樣是儒生的創造,更沒有一樣是在崗位職責範圍之內發明的。

南朝倒有一個總明觀,是科研機構,數學家祖沖之在內任職,可是這個總明觀的五大類別只是“文、史、儒、道、陰陽”,數學,只是小別類。而且祖沖之的許多發明都是在業餘時間做出來的。

李約瑟說中國儒家對科學貢獻為零,這話沒有錯!甚至還給了儒家以面子。實際上是,儒家思想對科學的貢獻其實不是零,是負數!非要生搬硬套找什麼理論和真實進行反駁,不如直接面對這個確實存在的錯誤。

沒有人可以否認中國文化中有科學精神,但是,只要細細翻開來就不能發現,所有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發明或研究的絕大多數主體並不是知識分子。

我們不難發現一個事實。

中國古代科學,無儒!

儒家思想中的科技

儒家最看重的是道德,不是科學。那麼儒家如何看待科學呢?在儒家經典《尚書•周書》中有這一段記載“(商王)作奇技淫巧以悅婦人。上帝弗順”。這裡的“淫巧”指的便是精巧設計的器物。

在儒家的另一本經典《禮記》中有這樣的記載“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殺。”一個字“殺”便把屬於科學發明和實用發明的“奇器”全部抹除。這也是為什麼儒家學子所談論的“作奇技淫巧者有誅”。

不可否認,這些精巧設計存在刀刃的兩面性,一方面是玩具,另一方面卻是科技,是創意,是生產力。

儒家思想採取的措施是“一棒子打死!”

除了中醫!天文!地理!

可是誰都看出來,這三樣完全是為了統治階段自己服務,中醫治病,天文學演變成預測學,而地理學則變成軍事學和風水學。

不得不承認,李約瑟的觀點是對的!

至少在古代中國,從來不曾重視過科學!而儒家思想,對科學的貢獻其實不是零,是負數!

我們這邊高喊孔孟的時候,海的那一邊在做火車,做蒸汽,否則哪裡會有八國聯軍和甲午海戰。

儒生誤國!


亦有所思


很高興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以下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我認為


為什麼很多西方學者認為儒家對科學的貢獻為零?作為中國文化重要構成儒家學說真的對科學沒有任何貢獻嗎,科學的本質到底是什麼?以李約瑟為代表的西方學者認為,雖然,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的確舉世矚目。但是,現在被廣泛運用的現代科學,卻並不是在這片原本具有優勢的土地上誕生。

很多人把科學當做對自然界宏觀或微觀的探索上,其實是一種偏見。科學有兩種,一是自然科學,另一是人文科學。前者是物質領域的突破,後者是精神領域的陶冶。

很多人一直在說中國古代沒有科學精神,然後把這個髒水潑給儒家,說儒家的思想禁錮了科學探索的精神,這些人說的科學精神是指自然科學而言的,其實從立論的根本上就錯了。

中國古代不僅有自然科學,還比其他國家更為發達。

在農業社會里,中華之所以能做到兩千餘年的世界第一,並不僅僅是我們文化上的先進,也是我們生產力的發達。

從農業來看,採集、狩獵的遊牧文明發展到刀耕火種的種植業文明,就是一次科學技術的進步,那種植技術是不是自然科學?

從工具來看,從石器到青銅器到鐵器,這裡面蘊含的就是冶金技術的進步。那冶金、鑄造是不是自然科學?

從生產環境來看,從砍伐遷徙到壟畝更替,從挑水灌溉到挖溝築渠,這些對自然規律的認知和利用,是不是自然科學?

從系統理論來看,中國人在沒有西醫的時候,疾病都是由中醫來救治的。現在之所以會有一些人惡意地去黑中醫,其實只是因為至今的西醫科學還解釋不了為什麼這些中草藥組合可以治病而已,也不排除同行爭奪客源的手段。那中醫治病的現實就是存在的,這是不是自然科學?

以上的這些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中國古代在很多自然科學領域上取得的成績都是西方望塵莫及的:

“石油”是中國最早發現並命名的,這比西方早了600多年;

中國還是最早對地震進行預測與研究的國家,

中國也是最早開始觀測星體的國家。

這些都是先民不斷地探索得來的經驗和規律總結,只不過因為農業文明過於發達,生活得過於安逸,後來工業社會時代我們起步就比西方晚了一些而已。

沒有人會永遠走在前列,只有不斷地追逐。

農業社會過於安定富足,所以中國在時代末期就會多少有些不進取;同樣的,西方社會因為條件不好,生活水平比較低,所以一直在努力改善。

這也是為什麼工業革命會首先爆發在歐洲的思想動因。

就好比當下這個時代,美國為什麼執意要打這場貿易戰,並且首先拿華為開刀?就是因為華為的5G技術已經走在了美國的前面。

4G時代是美國領頭,所以他們很安逸;突然下一個時代被人趕超了,所以他們很惶恐。

中國古代就是這樣,過於安定的生活讓人們失去了根本變革的先機,遲遲不願意離開農業社會,也就逐漸拖緩了對自然科學探索的進程。但要說缺乏科學精神,那完全就是對中國古代科技成果的選擇性忽視。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李約瑟難題”,尤其是他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出的:曾經對人類科技做出很多貢獻的近代中國,為何沒有產生以實驗為基礎的近代科學?並且,他還認為我國古代豐富的經驗科學,之所以沒有進一步形成實驗科學,在很大程度上都受限於社會思想、文化和哲學的影響,並認為儒家對科學的貢獻為零。

首先,我們不妨來了解科學的本質到底是什麼。而從現階段的6個科學大類目來看,其中不僅包括很多人熟知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橫斷科學、縱深科學、思維科學,同時還包含了哲學這個分類。而大家日常生活中經常聊到科學,一般主要都涵蓋在了自然科學這個範疇之類,包括我們口中的科學技術也不例外。

事實上,科學這個詞的定義也具有不同的版本:從名詞的抽象釋義來看,科學的本質就是用來反應世界規律和本質的理論體系。科學的第二種定義則主要體現在分科而學上,這種建立在可檢驗的基礎之上,且具有有序性的知識體系,主要是通過更細化的研究來形成相應體系的完整知識。

而我們的整體論則認為科學更像是一個整體,它不等於學科或分科,因為不同的科學內容之間的關係往往都無法進行絕對分割。

而西方學者們口中的對科學做出貢獻為零的儒家又是什麼?說到孔子,相信所有人都不會對他感到陌生,而儒家便是一個信奉孔子學說的哲學學派。

簡單來說,儒家就是一個信奉儒學學說的階層,不同於西方人可能誤解的儒教這種信仰,這三者之間的含義是完全不同的。儒家的發展從孔子、孟子,再到荀子,哪怕時至今日都是一個具有很強生命力的學術流派。

作為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學本就隸屬於哲學的範疇,而它對這個世界所產生的影響,並不侷限於中國古代,就連在東亞和世界其他角落生活的人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中國哲學以儒家思想為代表,而仁、義、禮、智、信、恕、忠、孝,都是其豐富內涵的濃縮體現。如果從科學這個角度來描述儒家思想,它其實就是從哲學這個領域,以闡釋人生和世界本源為出發點,從而得到的一種領導理論和最精確的內涵界定。

通過以上內容,相信大家都應該明白了這樣一個基本事實。的確,儒家學說的確沒有服務於自然科學這樣的科學內容,未能在很多大家關注的領域帶來實用性。但這並不是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之一的儒家思想沒有為科學本身做出貢獻,而是正如它的哲學屬性一樣。

儒學依然屬於科學的範疇,它對科學類目中哲學部分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而科學一詞擁有的含義也絕不等於自然科學,或其他任意一個科學類目,這也是為什麼李約瑟的言論會引起很多人的抨擊。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雅楠和易開


回答這個題先講一下李約瑟是誰。李約瑟是科學史專家,在中國生活了23年,致力於中國科技史研究。李約瑟曾提出了一個引發了中國社會廣泛討論難題:“中國科技在過去幾千年中都走在歐洲人的前面,為什麼在近代沒有發展出近代科學?“。李約瑟並非看不起中國古代的科學貢獻,相反他對中國古代科技發展極其讚揚。

我們要了解科學技術與科學思想是兩種東西。

與科學技術知識相比,科學思想強調的是科學的“思想性”方面的東西,而科學技術知識強調的是“知識性”的東西。

如果沒有科學思想,科學知識也只不過是一些資料。

科學與技術相伴而行,有時候我們會把這兩者搞混。一個人只有知識,沒有思想,可能只是個書呆子。

科學是發現,解決是什麼,為什麼。

技術是發明,解決作什麼,為什麼。

中國古代傳統上只有技術,沒有科學。

技術是改變自然的手段,中國古代輕視技術,把技術看做奇技淫巧。

四大發明只是實用的發明創造,沒有更高層次的理論探索。技術只存在於工匠之中。儒家不屑於瞭解這種“雕蟲小技”。

科學是關於自然、社會、思維規律和現象的知識體系與相關實踐活動。科學實踐是一種認識自然,探索、追求真理的過程。

而用梁啟超言:“教人求得有系統之真知識的方法,叫作科學精神”,儒家思想追求的是自我修養,屬於人文思想。中國古代可能有一定科學精神

,或者說是哲學思辨精神,但是拿來完成自我修養,並沒有去探求自然科學,技術進步,探求世界的本源。

在吳國勝的《科學的歷程》中指出:”中國之所以沒有科學,是因為中國古代中國人從未把科學、知識看做是通向人性的方式。儒家思想的性格是人文精神,追求通才,鄙視專才“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國文化中有科學精神,但是被儒家文化壓制,並被帶錯了方向。儒家與現代科學背道而馳,並沒有來指導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