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啟蒙之宋朱熹《小學》解讀第十五講:《外篇·嘉言》第一節

《小學外篇》

詩曰:天生烝(zhēng)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彛(yí),好是懿(yì)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彛也。故好是懿德。歷傳記,接見聞,述嘉言,紀善行,為小學外篇。

【譯】《詩經》說:‘上天生育了人類,萬事萬物都有法則。老百姓 掌握了這些法則,就會崇高美好的品德。’孔子說:‘寫這首詩的 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則;老百姓掌握了這些法則,所 以崇尚美好的品德。”’考察歷代的傳記,承接近代的見聞,記述“嘉言”,紀錄“善行”,就成了《小學外篇》。

國學啟蒙之宋朱熹《小學》解讀第十五講:《外篇·嘉言》第一節

嘉言第五

所謂“嘉言”即美好的言語,這一部分承接了《小學內篇·稽古》的內容,收集了漢代以來聖賢之人合乎禮儀的言論,用以充實“立教”、“明倫”和“敬身”中所說的道理。

學習過程中,注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嘉言第一節


國學啟蒙之宋朱熹《小學》解讀第十五講:《外篇·嘉言》第一節

【原文】橫渠張先生曰:敎小兒,先要安詳恭敬。今世學不講,男女從幼便驕惰壞了,到長益兇狠。只為未嘗為子弟之事,則於其親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又隨所居而長,至死只依舊。為子弟,則不能安灑掃應對,接朋友,則不能下朋友,有官長,則不能下官長,為宰相,則不能下天下之賢。甚則至於徇私意,義理都喪,也只為病根不去,隨所居所接而長。

】張載(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市)。青年時喜論兵法,上陳《邊議九條》。交好范仲淹,研讀儒家《六經》。進士及第,拜祁州司法參軍,授雲巖縣令,遷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郎。辭官歸家後,講學於關中,建立學派稱為"關學"。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病逝於臨潼,時年五十八,諡號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三十八位,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因其言簡意賅,歷代傳頌不衰。 著有《正蒙》、《橫渠易說》等著述留世。

【譯】橫渠張先生說:教育兒童,先要安徐、祥慎、恭敬和莊敬,今世不知道講學男女從小嬌生慣養,把質性弄壞了,等到年紀大了,更加兇狠到極致。只因為從小沒做過子弟應該做的事,對於自己的親生父母已經有人我的區別,不肯屈服於其下。這病根不去除,又隨著此環境長大,到死也不會改變。但凡做子弟的,不肯屈於去做應盡的灑掃之職;對待朋友不肯屈服於其下;對待長官也不肯屈於其下;作了宰相又不肯屈於天下的賢人之下。甚至順著自己的私意去做,把義理都喪盡了。也只是為了不去病根,隨著所處境地所接觸的物類漸漸增長的緣故。

國學啟蒙之宋朱熹《小學》解讀第十五講:《外篇·嘉言》第一節

【原文】楊文公家訓曰:童稚之學不止記誦。養其良知良能,當以先入之言為主。日記故事,不拘古今,必先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事。如黃香扇枕,陸績懷橘,叔敖陰德,子路負米之類,只如俗說,便曉此道理,久久成熟,德性若自然矣。

】楊億(974—1020), 北宋文學家,"西昆體"詩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浦城縣)人。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送闕下試詩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中賜進士,曾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氣節,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準抵抗遼兵入侵。又反對宋真宗大興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動。卒諡文,人稱楊文公。

【譯】楊文公家訓說:凡是幼童所學習的,不單單是背誦。還要培養他們的良知良能,當以先聽到自己耳朵裡為主的言語為主。每天都應該記憶些故事,這些故事不拘泥於古今,應該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事為主。比如黃香扇枕蓆,使父親涼快的睡覺;陸績懷橘給母親吃;叔敖埋蛇積陰德;子路負米盡孝心等等之類的故事。只需要用通俗的與語言給他們聽,讓他們懂得道理,時間久記熟了就自認而然的品德提高了。

國學啟蒙之宋朱熹《小學》解讀第十五講:《外篇·嘉言》第一節

【原文】明道程先生曰:憂子弟之輕俊者,只敎以經學唸書,不得令作文字。 子弟凡百玩好,皆奪志。至於書札,於儒者事最近。然一向好著亦自喪志。

】程顥(1032年-1085年) 字伯淳,世稱明道先生。十歲,能賦詩;十二歲,居庠序中,如老成人,見者無不愛重。戶部侍郎彭永思奇之,妻之以女。

【譯】程顥說:憂慮自己的子弟才智俊快卻心志浮泛的,就只教子弟學經唸書,不得讓他作詩文等。小孩子一切愛好都會改變其學道之志。至於說到書法,是和儒者最貼近的事,然而一走向愛好,也會喪失學道之志。

國學啟蒙之宋朱熹《小學》解讀第十五講:《外篇·嘉言》第一節

【原文】伊川程先生曰:敎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欲且敎之歌舞。如古詩三百篇,皆古人作之。如關雎之類,正家之始。故用之郷人,用之邦國,日使人聞之。此等詩其言簡奧,今人未易曉。別欲作詩,略言敎童子,灑掃?應對?事長之節,令朝夕歌之。似當有助。

】程頤(1033-1107),漢族,字正叔,洛陽伊川(今河南洛陽伊川縣)人,世稱伊川先生,出生於湖北黃陂,北宋理學家和教育家。為程顥之胞弟。歷官汝州團練推官、西京國子監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書省校書郎,授崇政殿說書。 程頤與其胞兄程顥同學於周敦頤,共創“洛學”,為理學奠定了基礎,世稱“二程”。他的學說以“窮理”為主,認為“天下之物皆能窮,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萬物之理”,主張“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的修養方法,目的在於“去人慾,存天理”,認為“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宣揚“氣稟”說。 其著作有《周易程氏傳》《遺書》《易傳》《經說》,被後人輯錄為《程頤文集》。明代後期與程顥合編為《二程全書》,有中華書局校點本《二程集》。

【譯】程頤說:教人如果學習者沒有感到學習中的樂趣,他就一定不會樂於學習。我想將來用歌舞教他們,正如《詩經》中三百篇,都是古人作了教人的。如其中《關雎》之類,其作用是夫妻之禮正於家而為風化之始,所以周公把它用到鄉人身上以教其民,用到邦國中以教其臣,天天使人聽到它。但這樣的詩,語言簡約深奧,今天的人不容易理解。所以我想另作新詩,大約說明教育童子灑掃、應對、事長的節目,讓他們早晚歌唱,或許對他們的學習應有幫助。

國學啟蒙之宋朱熹《小學》解讀第十五講:《外篇·嘉言》第一節

【原文】陳忠肅公曰:幼學之士先要分別人品之上下。何者是聖賢所為之事,何者是下愚所為之事,向善背惡去彼取此。此幼學所當先也。顏子孟子亞聖也。學之,雖未至亦可為賢人。今學者若能知此,則顏?孟之事我亦可學。言溫而氣和,則顏子之不遷漸可學矣。過而能悔,又不憚改,則顏子之不貳漸可學矣。知埋鬻(yù)之戲不如爼豆,念慈母之敎至於三遷,自幼至老,不厭不改,終始一意,則我之不動心,亦可以如孟子矣。若夫立志不高,則其學皆常人之事。語及顏?孟則不敢當也。其心必曰,我為孩童,豈敢學顏孟哉。此人不可以語上矣。先生長者見其卑下,豈肯與之語哉。先生長者不肯與之語,則其所與語皆下等人也。言不忠信,下等人也。行不篤敬,下等人也。過而不知悔,下等人也。悔而不知改,下等人也。聞下等之語為下等之事,譬如坐於房舍之中,四面皆牆壁也。雖欲開明不可得矣。

】陳瓘(1057-1124年),字瑩中,號了齋,沙縣城西勸忠坊人。宋元豐二年(1079年)探花,授官湖州掌書記。 歷任禮部貢院檢點官、越州、溫州通判、左司諫等職。 陳瓘為人謙和,不爭財物,閒居矜莊自持,不苟言談,通《易經》。《宋史》稱其諫疏似陸贄,剛方似狄仁傑,明道似韓愈。與陳師錫被稱"二陳",同斥蔡京、蔡卞、章惇、安惇等。雖為之忌恨,然其人品無不為之折服。因之坎坷,遭遇尤慘。四十二年間,調任凡二十三次,經八省歷十九州縣。欽宗即位,平反昭雪。其精神與岳飛、文天祥同輝,共祀於南通文廟、狼山準提庵及如皋定慧寺等處。著有《了齋集》《了齋易說》《尊堯集》《論六書》等。陳瓘於書法,造詣亦頗深。真跡傳世唯《仲冬嚴寒帖》。李綱曰:"了翁書法,不循古人格轍,自有一種風味。觀其書,可以知氣節之勁也。"鄧肅曰:"開卷凜然,銅筋鐵骨,洗空千古,側眉之態,蓋魯公之後一人而已。"明陶宗儀曰:"精勁蕭散,有《蘭亭》典型"。由是觀之,其書法出神入化,可謂高妙矣。

【譯】陳忠肅公說:但凡初學的幼童應該先要分別人品的高下,什麼是聖賢應該乾的事,什麼是愚笨的人乾的事。學會區別之後自然而然就會向善去惡,去彼取此,此初學者應該先要做到的。顏子、孟子都是亞聖,學他們雖然趕不上,但也可以做一個賢人。如果當今的學者懂得這個道理,那麼顏子孟子的事我也是可以學習的。說話溫柔心平氣和,那麼顏子的不遷怒於人就漸漸學會了;有了過失,能幡然醒悟,不怕改掉,那麼顏子的不貳過就逐漸學會了。知道埋葬賣貨的遊戲,不如陳設爼豆的好;想到慈母的疼愛,盡然為了自己搬家三次;從小到大不改變最初的志向,那麼我的不動心就和孟子相似了。如果立志不高,所學無非是些常人的事,對他說起顏子孟子的事,他便稱當不起,他心裡還說我是孩童怎麼當得起顏子孟子。這種人不可以和他講上等人的事。先生見他志向底下怎麼可能和他講話,先生不和他們講話,和他們講話的都是一些下等人。說話不忠誠講信用是下等人啊。操行不篤實恭敬是下等人啊。有了過失不知悔改是下等人啊。聽得是下等人的言語做的是下等人的事情。就如同坐在房子裡,四面都是牆壁,想要尋找光明,怎麼也得不到。

國學啟蒙之宋朱熹《小學》解讀第十五講:《外篇·嘉言》第一節

【原文】馬援兄子嚴敦,並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在交趾還書,誡之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政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龍伯高敦厚周愼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淸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尙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注】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扶風郡茂陵縣(今陝西興平 )人。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著名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新朝末年,馬援投靠隴右軍閥隗囂麾下,甚得其器重。後歸順光武帝劉秀,為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隴羌,南征交趾,北擊烏桓,官至伏波將軍,封新息侯,世稱"馬伏波"。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受到後人的崇敬。建武二十五年(49年),馬援在討伐五溪蠻時身染重病,不幸逝世。死後遭人構陷,被劉秀收回新息侯印綬,直到漢章帝時才獲得平反,追諡"忠成"。唐德宗時,成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 。宋徽宗時被加封為忠顯佑順王 ,位列武廟七十二將 。清聖祖時從祀歷代帝王廟 。

【譯】馬援的兄長的兒子馬嚴和馬敦,都喜歡譏諷議論別人的事,而且愛與俠士結交。馬援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寫信告誡他們:“我希望你們聽說了別人的過失,像聽見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聽見,但嘴中不可以議論。喜歡議論別人的長處和短處,胡亂評論朝廷的法度,這些都是我深惡痛絕的。我寧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孫有這種行為。龍伯高這個人敦厚誠實,說的話沒有什麼可以讓人指責的。謙約節儉,又不失威嚴。我愛護他,敬重他,希望你們向他學習。杜季良這個人是個豪俠,很有正義感,把別人的憂愁作為自己的憂愁,把別人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無論好的人壞的人都結交。他的父親去世時,來了很多人。我愛護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們向他學習。(因為)學習龍伯高不成功,還可以成為謹慎謙虛的人。正所謂雕刻鴻鵠不成可以像一隻鶩鴨。一旦你們學習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紈絝子弟。正所謂“畫虎不像反像狗了”。”

國學啟蒙之宋朱熹《小學》解讀第十五講:《外篇·嘉言》第一節

【原文】漢昭烈將終。敕後主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諸葛武侯戒子書曰: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歳去,遂成枯落,悲嘆窮廬,將復何及也。

【譯】劉備臨死的時候,警戒劉禪說:不要因為壞事小就去做,覺得沒有關係;也不要因為善行小就不去施行。諸葛亮在一封告誡兒子的信中說:君子的品德,靠靜來修身,靠儉來養德,不拋開功名利祿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靜就不能高瞻遠矚。學習必須安靜焉,才能來源於學習,不學習無法擴展才能,沒有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有甩成就。享樂過度就不能掛曆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和時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時間一同消失了,象枯枝敗葉一樣凋落,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晚年守著破房子痛惜過去,還怎能來得及呢?

國學啟蒙之宋朱熹《小學》解讀第十五講:《外篇·嘉言》第一節

【原文】柳玼(cī)嘗著書,戒其子弟曰:夫壞名災己,辱先喪家。其失尤大者五。宜深志之。其一,自求安逸靡甘澹泊,苟利於己不恤人言。其二,不知儒術,不悅古道,懵前經而不恥,論當世而解頥,身旣寡知惡人有學。其三,勝己者厭之,佞己者悅之,唯樂戲談,莫思古道,聞人之善嫉之,聞人之惡揚之,浸漬頗僻,銷刻德義。簪裾徒在,廝養何殊。其四,崇好優遊,耽嗜麴櫱,以衘杯為高致,以勤事為俗流。習之易荒,覺已難悔。其五,急於名宦匿近權要,一資半級雖或得之,眾怒群猜,鮮有存者。餘見名門右族,莫不由祖先忠孝勤儉,以成立之,莫不由子孫頑率?奢傲,以覆墜之。成立之難,如昇天,覆墜之易,如燎毛。言之痛心。爾宜刻骨。

【注】柳玭(?-888年):唐朝人,出身於唐朝後期高官世家。其祖父柳公綽是著名書法柳公權的哥哥,曾兩登賢良方正科。當過刑部尚書、兵部尚書,

【譯】柳玼曾經著書,訓誡他的子弟說:一個人有過失,不但毀壞自己的名聲,使自己遭災。而且,還會辱沒祖先,敗壞門風,使家族衰落,危害極大。在名門子弟身上,有五種陋習危害最大。你們要牢牢記住,引以為戒。第一,自己一心追求安逸舒適,不甘心過清貧淡泊的生活。為了追求功名利祿,只要是對自己有利的事,什麼事都幹,從不顧慮別人如何議論。第二,不懂得儒家學說,不喜歡古代聖賢的道理,對先賢的典籍,懵懵懂懂一無所知,也不覺得恥辱,卻喜歡妄論當時事以自我解嘲,掩蓋自己的無知。自己不學習,知識少得可憐,卻嫉妒別人有學問。第三,對於超過自己的人表示厭惡,對於巴結自己的人,卻非常喜歡。只是熱衷於嬉戲和空談,就是不肯下功夫鑽研古代的聖賢之道。聽到別人做了好事就嫉妒,聽到別人有了過失就到處張揚。這種人整個身心都被偏頗邪惡的思想和習慣浸泡透了,雖然他們也標榜自己的仁義道德,家中妻妾俱在,但是,這些對他們來說,都是徒有虛名,他們照樣幹偷雞摸狗、傷風敗俗的事情。像這樣的人,和那些地位低賤的人有什麼兩樣呢?第四,遊手好閒,四處遊蕩,嗜酒貪杯,以飲酒為高貴雅稚,視勤快做事的人為粗俗下流,怠惰成性,自己都覺得積習難改,自甘下流。第五,一心要謀求高官,為此而討好權貴顯要。這樣的人,即使撈到一官半職,也要受到眾人的怨恨和猜忌,很少有不垮臺的。我見到有名望的人家,沒有不是從祖先忠誠、、孝順、勤勞、節儉而成立的,也沒有不是因為子孫愚鈍貪玩輕率奢侈驕傲而傾覆的。成立之難猶如升上天空,傾覆之易猶如燒去毛髮。說起來很痛心,你們要牢牢記住。

國學啟蒙之宋朱熹《小學》解讀第十五講:《外篇·嘉言》第一節

【原文】範魯公質為宰相。從子杲(gǎo)嘗求奏遷秩。質作詩曉之。其略曰,戒,爾學立身,莫若先孝悌。怡怡奉親長,不敢生驕易。戰戰復兢兢,造次必於是。戒,爾學幹祿,莫若勤道藝。嘗聞諸格言。學而優則仕。不患人不知,惟患學不至。戒,爾遠恥辱。恭則近乎禮。自卑而尊人,先彼而後己,相鼠與茅鴟,宜鑑詩人剌。戒,爾勿放曠。放曠非端士。周孔垂名敎。齊梁尙淸議,南朝稱八達,千古穢靑史。戒,爾勿嗜酒。狂藥非佳味。能移謹厚性,化為兇險類。古今傾敗者,歴歴皆可記。戒,爾勿多言。多言眾所忌。苟不愼樞機,災厄從此始。是非譭譽間,適足為身累。舉世重交遊,擬結金蘭契。忿怨容易生,風波當時起。所以君子心,汪汪淡如水。舉世好承奉,昂昂增意氣。不知承奉者,以爾為翫戲。所以古人疾,籧篨與戚施。舉世重遊俠,俗呼為氣義。為人赴急難,往往陷囚繋。所以馬援書殷勤戒諸子。舉世賤淸素,奉身好華侈,肥馬衣輕裘,揚揚過閭里。雖得市童憐,還為識者鄙。我本覉旅臣,遭逢堯舜理。位重才不充,慼慼懷憂畏。深淵與薄冰,蹈之惟恐墜。爾曹當閔我。勿使增罪戾。閉門斂蹤跡,縮首避名勢。勢位難久居。畢竟何足恃。物盛則必衰。有隆還有替。速成不堅牢。速 走多顚躓。灼灼園中花, 早 發還先萎。遲遲澗畔松,鬱郁含晩翠。賦命有疾徐。靑雲難力致。寄語謝諸郎。躁進徒為耳。

【注】範質(911年-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邢臺市威縣 )人。五代後周時期至北宋初年宰相。範質自幼好學,博學多聞。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登進士第,官至戶部侍郎。後周建立後,歷任兵部侍郎、樞密副使等職。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病危,託孤於範質等人。獲封蕭國公。陳橋兵變後,範質與宰相王溥、魏仁浦被迫擁立趙匡胤為天子。曾舉薦趙普、呂慶餘、竇儀等人。乾德元年(963年),封魯國公。次年罷相。同年九月去世,獲贈中書令。範質曾主持編定後周的《顯德刑律統類》,宋代第一部法典《宋刑統》直接來源於此法典。著有《範魯公集》、《五代通錄》等。

【譯】範質當宰相的時候,他的侄子範杲曾經求他升官,範質作詩曉諭他。他說:告誡你,立身以孝悌為先,敬奉長輩,不要生出驕易之念。要戰戰兢兢為人,不要枉自造次。告誡你,要想求祿位,求仕進(幹祿),莫過乎勤奮學習。應該知道眾多格言,學習優者則可以當官。不愁(患)人不知道,只有愁你學習不夠、不到家。告誡你,要遠避恥辱,對人恭敬要有禮貌禮節,自卑一點,先考慮他人,再想到自己,以免自取其辱。《相鼠》《茅鴟》這兩首詩也崇尚禮節,對自高自大的人是一種借鑑。告誡你,不要太過豁達,太過豁達並不是正派的人(端士)所為。周公、孔子留下了儒教,南朝的齊與梁崇尚公正的議論(清議)。南朝的放蕩之士,千年留下骯髒(穢)的歷史。誡你,不要嗜酒如命,酒是毒藥,不是好東西。它能改變性情,變為兇惡之人,古今多少失敗者,以至亡國之君,來自於此,歷歷在目,都要牢記。告誡你,不要多說話,多說話會被眾人所妒忌。言稍不謹慎,災難厄運從此開始。人常常處在是非譭譽之間,不要為言語所累。世間之上,注重交往,有的甚至結成兄弟。怨恨往往從此處而生,風波從此時而起。所以正人君子的性情,應該平淡如同一池靜水。世間之上,喜好奉承,有時講得意氣昂昂。豈不知奉承者,往往以你為玩物把戲。所以古人對喜好奉承的人都是很恨的。世間之上,注重行俠仗義,俗稱講江湖義氣。看來是為人赴難解急,往往陷入牢獄。所以西漢名將馬援有書信,諄諄告誡諸位子孫。世間之上,輕視清貧,崇尚奢華。騎著好馬,穿著皮衣,氣勢昂揚地走在里巷。雖然得到街上兒童的羨慕(憐,即愛),但還是被有識之士看不起(鄙視) 。我本是前朝的遺臣進入新朝為官,遇到堯舜治世,居高位,自問才不勝任,心中惴惴不安。好似站在深潭旁邊,站在薄冰上面,生怕掉下去,你們應該體諒我不要再給我加罪了。我經常關了門,足不出戶,縮著腦袋,逃避名勢,因為勢位不可久居終究是靠不住。物盛必衰,物有必廢;速成的東西不牢固;急走的人會跌倒;美麗的花會早謝;水邊的松樹越晚越綠;官運的早晚千萬不能靠人力去強求。帶我轉告侄兒們,急進是徒勞的。

國學啟蒙之宋朱熹《小學》解讀第十五講:《外篇·嘉言》第一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