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启蒙之宋朱熹《小学》解读第十五讲:《外篇·嘉言》第一节

《小学外篇》

诗曰:天生烝(zhēng)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彛(yí),好是懿(yì)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彛也。故好是懿德。历传记,接见闻,述嘉言,纪善行,为小学外篇。

【译】《诗经》说:‘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老百姓 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高美好的品德。’孔子说:‘写这首诗的 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所 以崇尚美好的品德。”’考察历代的传记,承接近代的见闻,记述“嘉言”,纪录“善行”,就成了《小学外篇》。

国学启蒙之宋朱熹《小学》解读第十五讲:《外篇·嘉言》第一节

嘉言第五

所谓“嘉言”即美好的言语,这一部分承接了《小学内篇·稽古》的内容,收集了汉代以来圣贤之人合乎礼仪的言论,用以充实“立教”、“明伦”和“敬身”中所说的道理。

学习过程中,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嘉言第一节


国学启蒙之宋朱熹《小学》解读第十五讲:《外篇·嘉言》第一节

【原文】横渠张先生曰:敎小儿,先要安详恭敬。今世学不讲,男女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益凶狠。只为未尝为子弟之事,则于其亲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又随所居而长,至死只依旧。为子弟,则不能安洒扫应对,接朋友,则不能下朋友,有官长,则不能下官长,为宰相,则不能下天下之贤。甚则至于徇私意,义理都丧,也只为病根不去,随所居所接而长。

】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青年时喜论兵法,上陈《边议九条》。交好范仲淹,研读儒家《六经》。进士及第,拜祁州司法参军,授云岩县令,迁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郎。辞官归家后,讲学于关中,建立学派称为"关学"。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病逝于临潼,时年五十八,谥号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三十八位,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赅,历代传颂不衰。 著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

【译】横渠张先生说:教育儿童,先要安徐、祥慎、恭敬和庄敬,今世不知道讲学男女从小娇生惯养,把质性弄坏了,等到年纪大了,更加凶狠到极致。只因为从小没做过子弟应该做的事,对于自己的亲生父母已经有人我的区别,不肯屈服于其下。这病根不去除,又随着此环境长大,到死也不会改变。但凡做子弟的,不肯屈于去做应尽的洒扫之职;对待朋友不肯屈服于其下;对待长官也不肯屈于其下;作了宰相又不肯屈于天下的贤人之下。甚至顺着自己的私意去做,把义理都丧尽了。也只是为了不去病根,随着所处境地所接触的物类渐渐增长的缘故。

国学启蒙之宋朱熹《小学》解读第十五讲:《外篇·嘉言》第一节

【原文】杨文公家训曰:童稚之学不止记诵。养其良知良能,当以先入之言为主。日记故事,不拘古今,必先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事。如黄香扇枕,陆绩怀橘,叔敖阴德,子路负米之类,只如俗说,便晓此道理,久久成熟,德性若自然矣。

】杨亿(974—1020), 北宋文学家,"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浦城县)人。年十一,太宗闻其名,诏送阙下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中赐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气节,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准抵抗辽兵入侵。又反对宋真宗大兴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动。卒谥文,人称杨文公。

【译】杨文公家训说:凡是幼童所学习的,不单单是背诵。还要培养他们的良知良能,当以先听到自己耳朵里为主的言语为主。每天都应该记忆些故事,这些故事不拘泥于古今,应该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事为主。比如黄香扇枕席,使父亲凉快的睡觉;陆绩怀橘给母亲吃;叔敖埋蛇积阴德;子路负米尽孝心等等之类的故事。只需要用通俗的与语言给他们听,让他们懂得道理,时间久记熟了就自认而然的品德提高了。

国学启蒙之宋朱熹《小学》解读第十五讲:《外篇·嘉言》第一节

【原文】明道程先生曰:忧子弟之轻俊者,只敎以经学念书,不得令作文字。 子弟凡百玩好,皆夺志。至于书札,于儒者事最近。然一向好着亦自丧志。

】程颢(1032年-1085年) 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十岁,能赋诗;十二岁,居庠序中,如老成人,见者无不爱重。户部侍郎彭永思奇之,妻之以女。

【译】程颢说:忧虑自己的子弟才智俊快却心志浮泛的,就只教子弟学经念书,不得让他作诗文等。小孩子一切爱好都会改变其学道之志。至于说到书法,是和儒者最贴近的事,然而一走向爱好,也会丧失学道之志。

国学启蒙之宋朱熹《小学》解读第十五讲:《外篇·嘉言》第一节

【原文】伊川程先生曰:敎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欲且敎之歌舞。如古诗三百篇,皆古人作之。如关雎之类,正家之始。故用之郷人,用之邦国,日使人闻之。此等诗其言简奥,今人未易晓。别欲作诗,略言敎童子,洒扫?应对?事长之节,令朝夕歌之。似当有助。

】程颐(1033-1107),汉族,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出生于湖北黄陂,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 程颐与其胞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他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禀”说。 其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明代后期与程颢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译】程颐说:教人如果学习者没有感到学习中的乐趣,他就一定不会乐于学习。我想将来用歌舞教他们,正如《诗经》中三百篇,都是古人作了教人的。如其中《关雎》之类,其作用是夫妻之礼正于家而为风化之始,所以周公把它用到乡人身上以教其民,用到邦国中以教其臣,天天使人听到它。但这样的诗,语言简约深奥,今天的人不容易理解。所以我想另作新诗,大约说明教育童子洒扫、应对、事长的节目,让他们早晚歌唱,或许对他们的学习应有帮助。

国学启蒙之宋朱熹《小学》解读第十五讲:《外篇·嘉言》第一节

【原文】陈忠肃公曰:幼学之士先要分别人品之上下。何者是圣贤所为之事,何者是下愚所为之事,向善背恶去彼取此。此幼学所当先也。颜子孟子亚圣也。学之,虽未至亦可为贤人。今学者若能知此,则颜?孟之事我亦可学。言温而气和,则颜子之不迁渐可学矣。过而能悔,又不惮改,则颜子之不贰渐可学矣。知埋鬻(yù)之戏不如爼豆,念慈母之敎至于三迁,自幼至老,不厌不改,终始一意,则我之不动心,亦可以如孟子矣。若夫立志不高,则其学皆常人之事。语及颜?孟则不敢当也。其心必曰,我为孩童,岂敢学颜孟哉。此人不可以语上矣。先生长者见其卑下,岂肯与之语哉。先生长者不肯与之语,则其所与语皆下等人也。言不忠信,下等人也。行不笃敬,下等人也。过而不知悔,下等人也。悔而不知改,下等人也。闻下等之语为下等之事,譬如坐于房舍之中,四面皆墙壁也。虽欲开明不可得矣。

】陈瓘(1057-1124年),字莹中,号了斋,沙县城西劝忠坊人。宋元丰二年(1079年)探花,授官湖州掌书记。 历任礼部贡院检点官、越州、温州通判、左司谏等职。 陈瓘为人谦和,不争财物,闲居矜庄自持,不苟言谈,通《易经》。《宋史》称其谏疏似陆贽,刚方似狄仁杰,明道似韩愈。与陈师锡被称"二陈",同斥蔡京、蔡卞、章惇、安惇等。虽为之忌恨,然其人品无不为之折服。因之坎坷,遭遇尤惨。四十二年间,调任凡二十三次,经八省历十九州县。钦宗即位,平反昭雪。其精神与岳飞、文天祥同辉,共祀于南通文庙、狼山准提庵及如皋定慧寺等处。著有《了斋集》《了斋易说》《尊尧集》《论六书》等。陈瓘于书法,造诣亦颇深。真迹传世唯《仲冬严寒帖》。李纲曰:"了翁书法,不循古人格辙,自有一种风味。观其书,可以知气节之劲也。"邓肃曰:"开卷凛然,铜筋铁骨,洗空千古,侧眉之态,盖鲁公之后一人而已。"明陶宗仪曰:"精劲萧散,有《兰亭》典型"。由是观之,其书法出神入化,可谓高妙矣。

【译】陈忠肃公说:但凡初学的幼童应该先要分别人品的高下,什么是圣贤应该干的事,什么是愚笨的人干的事。学会区别之后自然而然就会向善去恶,去彼取此,此初学者应该先要做到的。颜子、孟子都是亚圣,学他们虽然赶不上,但也可以做一个贤人。如果当今的学者懂得这个道理,那么颜子孟子的事我也是可以学习的。说话温柔心平气和,那么颜子的不迁怒于人就渐渐学会了;有了过失,能幡然醒悟,不怕改掉,那么颜子的不贰过就逐渐学会了。知道埋葬卖货的游戏,不如陈设爼豆的好;想到慈母的疼爱,尽然为了自己搬家三次;从小到大不改变最初的志向,那么我的不动心就和孟子相似了。如果立志不高,所学无非是些常人的事,对他说起颜子孟子的事,他便称当不起,他心里还说我是孩童怎么当得起颜子孟子。这种人不可以和他讲上等人的事。先生见他志向底下怎么可能和他讲话,先生不和他们讲话,和他们讲话的都是一些下等人。说话不忠诚讲信用是下等人啊。操行不笃实恭敬是下等人啊。有了过失不知悔改是下等人啊。听得是下等人的言语做的是下等人的事情。就如同坐在房子里,四面都是墙壁,想要寻找光明,怎么也得不到。

国学启蒙之宋朱熹《小学》解读第十五讲:《外篇·嘉言》第一节

【原文】马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政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龙伯高敦厚周愼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淸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尙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注】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兴平 )人。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麾下,甚得其器重。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受到后人的崇敬。建武二十五年(49年),马援在讨伐五溪蛮时身染重病,不幸逝世。死后遭人构陷,被刘秀收回新息侯印绶,直到汉章帝时才获得平反,追谥"忠成"。唐德宗时,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 。宋徽宗时被加封为忠显佑顺王 ,位列武庙七十二将 。清圣祖时从祀历代帝王庙 。

【译】马援的兄长的儿子马严和马敦,都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事,而且爱与侠士结交。马援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写信告诫他们:“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的话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指责的。谦约节俭,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是个豪侠,很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好的人坏的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正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鸭。一旦你们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正所谓“画虎不像反像狗了”。”

国学启蒙之宋朱熹《小学》解读第十五讲:《外篇·嘉言》第一节

【原文】汉昭烈将终。敕后主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诸葛武侯戒子书曰: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歳去,遂成枯落,悲叹穷庐,将复何及也。

【译】刘备临死的时候,警戒刘禅说:不要因为坏事小就去做,觉得没有关系;也不要因为善行小就不去施行。诸葛亮在一封告诫儿子的信中说: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甩成就。享乐过度就不能挂历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

国学启蒙之宋朱熹《小学》解读第十五讲:《外篇·嘉言》第一节

【原文】柳玼(cī)尝著书,戒其子弟曰:夫坏名灾己,辱先丧家。其失尤大者五。宜深志之。其一,自求安逸靡甘澹泊,苟利于己不恤人言。其二,不知儒术,不悦古道,懵前经而不耻,论当世而解頥,身旣寡知恶人有学。其三,胜己者厌之,佞己者悦之,唯乐戏谈,莫思古道,闻人之善嫉之,闻人之恶扬之,浸渍颇僻,销刻德义。簪裾徒在,厮养何殊。其四,崇好优游,耽嗜曲蘖,以衘杯为高致,以勤事为俗流。习之易荒,觉已难悔。其五,急于名宦匿近权要,一资半级虽或得之,众怒羣猜,鲜有存者。余见名门右族,莫不由祖先忠孝勤俭,以成立之,莫不由子孙顽率?奢傲,以覆坠之。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言之痛心。尔宜刻骨。

【注】柳玭(?-888年):唐朝人,出身于唐朝后期高官世家。其祖父柳公绰是著名书法柳公权的哥哥,曾两登贤良方正科。当过刑部尚书、兵部尚书,

【译】柳玼曾经著书,训诫他的子弟说:一个人有过失,不但毁坏自己的名声,使自己遭灾。而且,还会辱没祖先,败坏门风,使家族衰落,危害极大。在名门子弟身上,有五种陋习危害最大。你们要牢牢记住,引以为戒。第一,自己一心追求安逸舒适,不甘心过清贫淡泊的生活。为了追求功名利禄,只要是对自己有利的事,什么事都干,从不顾虑别人如何议论。第二,不懂得儒家学说,不喜欢古代圣贤的道理,对先贤的典籍,懵懵懂懂一无所知,也不觉得耻辱,却喜欢妄论当时事以自我解嘲,掩盖自己的无知。自己不学习,知识少得可怜,却嫉妒别人有学问。第三,对于超过自己的人表示厌恶,对于巴结自己的人,却非常喜欢。只是热衷于嬉戏和空谈,就是不肯下功夫钻研古代的圣贤之道。听到别人做了好事就嫉妒,听到别人有了过失就到处张扬。这种人整个身心都被偏颇邪恶的思想和习惯浸泡透了,虽然他们也标榜自己的仁义道德,家中妻妾俱在,但是,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徒有虚名,他们照样干偷鸡摸狗、伤风败俗的事情。像这样的人,和那些地位低贱的人有什么两样呢?第四,游手好闲,四处游荡,嗜酒贪杯,以饮酒为高贵雅稚,视勤快做事的人为粗俗下流,怠惰成性,自己都觉得积习难改,自甘下流。第五,一心要谋求高官,为此而讨好权贵显要。这样的人,即使捞到一官半职,也要受到众人的怨恨和猜忌,很少有不垮台的。我见到有名望的人家,没有不是从祖先忠诚、、孝顺、勤劳、节俭而成立的,也没有不是因为子孙愚钝贪玩轻率奢侈骄傲而倾覆的。成立之难犹如升上天空,倾覆之易犹如烧去毛发。说起来很痛心,你们要牢牢记住。

国学启蒙之宋朱熹《小学》解读第十五讲:《外篇·嘉言》第一节

【原文】范鲁公质为宰相。从子杲(gǎo)尝求奏迁秩。质作诗晓之。其略曰,戒,尔学立身,莫若先孝悌。怡怡奉亲长,不敢生骄易。战战复兢兢,造次必于是。戒,尔学干禄,莫若勤道艺。尝闻诸格言。学而优则仕。不患人不知,惟患学不至。戒,尔远耻辱。恭则近乎礼。自卑而尊人,先彼而后己,相鼠与茅鸱,宜鉴诗人剌。戒,尔勿放旷。放旷非端士。周孔垂名敎。齐梁尙淸议,南朝称八达,千古秽靑史。戒,尔勿嗜酒。狂药非佳味。能移谨厚性,化为凶险类。古今倾败者,歴歴皆可记。戒,尔勿多言。多言众所忌。苟不愼枢机,灾厄从此始。是非毁誉间,适足为身累。举世重交游,拟结金兰契。忿怨容易生,风波当时起。所以君子心,汪汪淡如水。举世好承奉,昂昂增意气。不知承奉者,以尔为翫戏。所以古人疾,籧篨与戚施。举世重游侠,俗呼为气义。为人赴急难,往往陷囚繋。所以马援书殷勤戒诸子。举世贱淸素,奉身好华侈,肥马衣轻裘,扬扬过闾里。虽得市童怜,还为识者鄙。我本覉旅臣,遭逢尧舜理。位重才不充,戚戚怀忧畏。深渊与薄冰,蹈之惟恐坠。尔曹当闵我。勿使增罪戾。闭门敛踪迹,缩首避名势。势位难久居。毕竟何足恃。物盛则必衰。有隆还有替。速成不坚牢。速 走多顚踬。灼灼园中花, 早 发还先萎。迟迟涧畔松,郁郁含晩翠。赋命有疾徐。靑云难力致。寄语谢诸郎。躁进徒为耳。

【注】范质(911年-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邢台市威县 )人。五代后周时期至北宋初年宰相。范质自幼好学,博学多闻。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登进士第,官至户部侍郎。后周建立后,历任兵部侍郎、枢密副使等职。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病危,托孤于范质等人。获封萧国公。陈桥兵变后,范质与宰相王溥、魏仁浦被迫拥立赵匡胤为天子。曾举荐赵普、吕庆余、窦仪等人。乾德元年(963年),封鲁国公。次年罢相。同年九月去世,获赠中书令。范质曾主持编定后周的《显德刑律统类》,宋代第一部法典《宋刑统》直接来源于此法典。著有《范鲁公集》、《五代通录》等。

【译】范质当宰相的时候,他的侄子范杲曾经求他升官,范质作诗晓谕他。他说:告诫你,立身以孝悌为先,敬奉长辈,不要生出骄易之念。要战战兢兢为人,不要枉自造次。告诫你,要想求禄位,求仕进(干禄),莫过乎勤奋学习。应该知道众多格言,学习优者则可以当官。不愁(患)人不知道,只有愁你学习不够、不到家。告诫你,要远避耻辱,对人恭敬要有礼貌礼节,自卑一点,先考虑他人,再想到自己,以免自取其辱。《相鼠》《茅鸱》这两首诗也崇尚礼节,对自高自大的人是一种借鉴。告诫你,不要太过豁达,太过豁达并不是正派的人(端士)所为。周公、孔子留下了儒教,南朝的齐与梁崇尚公正的议论(清议)。南朝的放荡之士,千年留下肮脏(秽)的历史。诫你,不要嗜酒如命,酒是毒药,不是好东西。它能改变性情,变为凶恶之人,古今多少失败者,以至亡国之君,来自于此,历历在目,都要牢记。告诫你,不要多说话,多说话会被众人所妒忌。言稍不谨慎,灾难厄运从此开始。人常常处在是非毁誉之间,不要为言语所累。世间之上,注重交往,有的甚至结成兄弟。怨恨往往从此处而生,风波从此时而起。所以正人君子的性情,应该平淡如同一池静水。世间之上,喜好奉承,有时讲得意气昂昂。岂不知奉承者,往往以你为玩物把戏。所以古人对喜好奉承的人都是很恨的。世间之上,注重行侠仗义,俗称讲江湖义气。看来是为人赴难解急,往往陷入牢狱。所以西汉名将马援有书信,谆谆告诫诸位子孙。世间之上,轻视清贫,崇尚奢华。骑着好马,穿着皮衣,气势昂扬地走在里巷。虽然得到街上儿童的羡慕(怜,即爱),但还是被有识之士看不起(鄙视) 。我本是前朝的遗臣进入新朝为官,遇到尧舜治世,居高位,自问才不胜任,心中惴惴不安。好似站在深潭旁边,站在薄冰上面,生怕掉下去,你们应该体谅我不要再给我加罪了。我经常关了门,足不出户,缩着脑袋,逃避名势,因为势位不可久居终究是靠不住。物盛必衰,物有必废;速成的东西不牢固;急走的人会跌倒;美丽的花会早谢;水边的松树越晚越绿;官运的早晚千万不能靠人力去强求。带我转告侄儿们,急进是徒劳的。

国学启蒙之宋朱熹《小学》解读第十五讲:《外篇·嘉言》第一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