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欣赏王建的《野池》这首诗?

动静哥


王建,字仲初,中唐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从军后白发入仕,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王建与韩愈、白居易等中唐名人都有来往,在这些璀璨人士辉映之下,诗名不显。倒是从年轻时就和张籍要好,一起写乐府诗,世称张王乐府。

由于从军和长期处于下僚,王建的诗题材广泛、格式不拘、生活气息浓厚,反映了社会现实,思想也比较深刻。语言则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一般都是篇幅短小的歌行体。

《野池》也是一首古体诗。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古体诗就不用看平仄的,首句“三平尾”、结句“三平尾”都是大忌,不过既然成诗,想必在当时或者当地的口音中念起来,应该还是有些起伏吧。

但是我们用普通话念起来感觉并不怎么好。

看内容,也就是写了秋天野外一个小池子的景致。

首句写明时间、地点:“野池水满连秋堤,”野外池子的水在秋天涨满了,和堤坝一个高度了。

第二句继续写景:“菱花结实蒲叶齐。”菱花已经结了果实,蒲叶茂盛。

第三句写天气变化:“川口雨晴风复止,”河口雨过天晴,风儿定下来了。

第四句继续写风定下来之后的景色:“蜻蜓上下鱼东西。”蜻蜓上下翻飞,鱼儿游来游去。

很简单、自然、清新的一首小诗,就像一副画儿一样,也没什么深意,也没什么志向。也许有什么寄托吧,但是并不强烈。文字并不是很吸引人去探究背后的意思,又没有王维那种空洞得让人麻木的意境。“夜静春山空。”看王维的三平尾,和王建的写景诗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水平的诗放到现在的旧体诗人里面,可能值得一夸,可是那是唐朝,是随便一撸就是大诗人一串的盛唐啊。

所以,诗名不显也是情有可原的。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你怎么欣赏王建的《野池》这首诗?

王建,字仲初,颍川人。唐朝大历十年进士,初为渭南尉,历秘书丞,侍御史。大和中岀为陕州司马,从军寒上,后归咸阳,卜居原上。王建与韩愈、白居易等相交。而与张籍为挚友,工于乐府,并与张籍齐名。

王建《野池》诗云: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我们首先按照律绝的平仄格律来分析一下吧!第一句“连秋堤”三字叫做“三平尾”,在律绝中是不允许岀现的。第二句“菱花结实”与第一句“野池水满”平仄不对。这第三句倒是符合律绝的平仄要求的了。第四句的“鱼东西”又是一个“三平尾”了。

所以,《野池》是一首古绝,而不是一首律绝。古绝,是不需要讲究平仄的。

其次,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在写些什么。第一句:野外的池塘里,水已经很满,快跟堤坝顶端一般高了。第二句:菱花已经结满果实,蒲叶也十分茂盛。第三句:雨已经停下来,阳光洒在河口之上,风也跟着停了下来。第四句:蜻蜓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地飞翔,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

可以看出,这四句诗都是写景的。虽然都是写景,但是前三句都是描写安静的物象,而第四句是描写运动中的物象。有动有静,动静配合,动静相宜。这是这首诗的写作方法,也是这首诗的风格。

一首诗专门写景有什么用呢?有一种写作的方法叫做㝢情于景,就是作品全篇都是写景,它㝢了什么情在其中,你要认真去体会方能得知。或者说,你还要了解作者的处境及情绪才能够得知。王建在写此诗时,可能正好没有什么烦恼的事情缠于其身吧,而且又来到池塘边上,不就写下了这首反映其闲适心态的诗了。



王建的诗是很有生活气息的。比如那《新嫁娘》中的一首云: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方才嫁到婆婆家的新媳妇儿,第三日下厨做饭煨汤,因为不知道婆婆的口味,就先叫小姑子尝一下是否合乎婆婆的要求。写得唯妙唯肖,同时反映出媳妇对婆婆要孝顺的心情,也折射出媳妇怕婆婆责怪的心态。



以上说的两首诗都是古绝的体式。要说到律绝,王建也写得不错的。你比如说那首《十五夜望月》,诗云: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一首诗,它的平仄韵律很协调,所以是一首很好的律绝。前两句写景,为后二句提供了环境。后二句抒情,说的是相同的一个中秋月夜,而各人的喜怒哀乐不同。尤其是最后一句以唱叹的口气说岀来,使人感慨万端。第四句中,“秋思”二字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诗眼吧!秋天是个使人发愁的季节。“思”,现代科学认为是大脑的功能,而古代中国中医学则认为它是“心”的功能。既然思是由心来操作的,有心字在“秋”的下面,肯定是愁思不断了。而这个愁思也就是“秋思”。



所以,王建的诗也很不错。尤其是这一首,使人感到有余音绕梁的感觉。


用户60397079085


王建《野池》唯一的亮点,就是最后一句:“蜻蜓上下鱼东西”。前面三句都是敷衍。全诗纯写景,无寄托,若无末句出彩,则一无是处。

我确信,作者写此诗的冲动,就在于路过雨后初晴的野池时看到蜻蜓飞鱼儿游,脑子里面即刻蹦出“蜻蜓上下鱼东西”一句。“鱼东西”这措辞太容易了,源自六朝乐府。但在此能与“蜻蜓上下”形成有趣对比。由于“鱼东西”三个连续平声字不符合绝句格律要求,于是干脆凑上三句,就当新乐府吧。

我尝试把王建诗调整一下:

野池

雨余秋水溢秋堤,

树色初黄蒲叶齐。

川口无风吹落日,

蜻蜓上下鱼东西。

如果要赋予更多意蕴,假设在该环境中送别,则可写成——

雨后送友人西行:

水满横塘蒲叶齐,

斜风送雨过秋堤。

蜻蜓上下惊鱼散,

人与残阳并向西。

附王建原诗:

野池

野池水满连秋堤,

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

蜻蜓上下鱼东西。


青岩诗话


王建创作《野池》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但这首诗穿越千年,依然被人喜爱。短短的28个字,生动形象,色彩斑斓,勾出一幅美丽的秋景图。

王建是中唐诗人,他的挚友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张籍,写有“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著名诗句。王建与张籍同窗十年,两人情趣相投,乐于学习,且家境都不富有。

《野池》的构词通俗浅显,易于理解,诗的全文是: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野外的池塘水都满满的了,与河堤的高度都一样了,菱花的果实饱满,蒲叶也非常茂盛。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这里的川口指的是河口。河口的雨停了,风住了,太阳出来了,欢快的蜻蜓四处飞跃,无忧无虑的鱼儿在水中游玩。

诗人把眼前的秋色好似就这样随随便便的写出来了,没有华丽的修饰,朴实而自然,但仔细读来,哪有这么简单,看似轻松的信手拈来,实则构思奇巧,令人回味,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诗词与文学


《野池》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赏析:

王健是中唐重要诗人,前承杜甫,后启元白,擅长乐府,以《宫词》出名,佳作甚多,与张籍齐名。这首诗并不出名,也不是绝句,而是古体,但这首诗还是充分体现了王建诗歌的特点。

【极于纤悉,无不至到】王建诗细碎,以细微处铺陈其事。这首诗写了“池水”、“秋堤”、“菱花”、“蒲叶”、“雨”、“风”、“蜻蜓”、“鱼”,然后对八物细节进行描述,池水是满,秋堤与水相接,菱花结出菱角,蒲叶平齐,雨停了,风也停了,蜻蜓在飞,鱼在游。

若说读此诗有什么收获,可以从中学习如何状物。

【别有顿挫】王建诗擅长描写村野,但不是一味铺陈,而是善于变化。这首诗前三句都是静物,最后一句的蜻蜓上下飞,鱼儿东西游,画面顿然灵动起来。

若说读此诗还有什么收获,动静结合是让文章生动起来最简单实用的手法。

【其源出于汉代歌谣】“蜻蜓上下鱼东西”一句,恍然有“鱼戏莲叶东”之味,不见繁章,而自然清妙。

无情不成诗,这首诗是体现王建写诗之时的闲适之情,犹如今人看到美景就想拍照,其情一也。

适合小学生中学生咏读,细细体会,当有所获。


荼蘼香晚


我们分两步来看这首七言古绝《野池》。

一、简析

我们来看这首诗: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诗记秋天某个闲逸之情的片段。可能是一次野外出游,刚经历了一场秋雨,一路狼狈,俄而雨停风止,秋阳高照,为之一爽,又恰好路过一野水池塘,见菱叶、游鱼和蜻蜓,一下子似乎有了很生气勃勃的东西,为野游添上了异样的色彩,不仅眼前一亮,心头更是一喜,于是当口随吟,一首古绝诞生了。

之所以说是古绝,是因为通篇不讲格律,只是押韵。这是这首诗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第三句为全诗之由来,或者说是诗人作诗的引线,爆点。不经秋雨洗礼的野外,是不会风色如斯的。秋日萧萧,草枯水竭,落叶满地,不是经雨,如何秋水满堤、野池漫溢,一时菱花浮动,蒲叶一洗如新?


这两句呈现了秋雨的结果,第三句算是作了交代跟提示,诗人描写的是一个雨后的世界,清爽,透亮。最后一句的鱼与蜻蜓一派动感,在寂寥的秋日更显得尤其生机可爱。“上下”与“东西”,以各自的情态,何等自由!诗人闲适的好心情也展露无遗。

平心而论,是一首野行的随性之作,有观察、有情趣也有笔致,是可读性强的作品,最后一句也颇有感觉,只是类似的表达太多,整个诗又不能像有些作品那样意境绝美或涵义丰富(比如张志和《渔歌子》、王驾《雨晴》),显得这首诗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这首诗在王建作品中也不算突出。

二、对比张建同类作品如何?

王建跟张籍齐名,两人都是新乐府干将,其中王建还以宫词闻名,制造了不少宫廷八卦。他最为人熟悉的作品,可能就是那首记民俗风情的小诗《新嫁娘词》,淳朴本色,风趣十足。此外,他的七绝《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雨过山村》也极有名。前者有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后者同写闲情,而与《野池》截然不同。



我们可以将两首绝句稍作对比。《雨过山村》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不说用词造意,哪怕仅仅读下来的感受,这一首也比《野池》迷人。尽管这个写的是春天山村的风光。

首先词句上,《雨过山村》更为上口,那种清词丽句字字流淌着的唇香,让人流连忘返,而读《野池》没有这个亲和力度。其次炼意造境上,《雨过山村》几乎一字一意,画面横生,且给人极大的协和之美,那种浑然感又非《野水》所有。


最后一点,同为七绝,《野池》只有闲情野趣,而《雨过山村》还写到了人,写到了农忙时节,于美之外也能看到底层人的辛苦,可以说赋予了闲趣更多生活层面的东西,这样的涵盖当然是超越《野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