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匈奴,蒙古都能够在欧洲横扫?

书中有路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现在很多人对历史一知半解,就敢开口。

连基本概念也没搞清楚,不要张口就来。

匈奴和匈人确实是有历史上的关联,但不可以单纯的划等号。

首先,匈奴本来就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以往中国北方的部落联盟,至少包括七八个不同的民族。

也就说,匈奴不是所谓朝鲜人或者日本人这种单一民族,本身就是多民族混合的联盟性质,就像武侠小说里面的武林盟主。

所以匈奴的人种各异,以黄种人、蒙古利亚人为主,也有部分白种人的血统。

而匈奴是公元100多年从中国的历史记载消失,之前已经搬迁到西域以西更远地方。

然而,匈人横行欧洲大概是200年以后的事情。

此时的匈人可以看做是古代匈奴人的一个分支。

古代的匈奴人迁移到中亚以后,花费200年时间在中亚、高加索地区游牧。

因为匈奴人本来就是部落联盟,不介意和其他民族通婚和接纳,人种也有明显的变化。

根据现代欧洲研究专家的DNA分析,发现匈人有很多高加索白人的血统。

但因为匈奴也好、匈人也罢,本来就是部落联盟。比如匈人纵横欧洲,消灭了东哥特、阿兰国以后,也直接将他们的战士编入部队,当做自己人。其中东哥特就是纯种的日耳曼白人。

所以就算是纯粹的白人,他也是匈奴、匈人。

至于匈人纵横欧洲,也很容易理解。

其实当时欧洲包括强大的东哥特王国,兵力充其量也只有几万人而已,很多还是强行征召被征服民族的雇佣军。

这些军队无论数量还是质量,无法同身经百战的匈人骑兵军团对抗。

况且,对于诸如东罗马帝国来说,战争花费太大,还不如达成和平协议,把一部分钱交给匈人以换取停战为好。

匈人对于欧洲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但因匈人的组织形式比较落后,很容易自我分裂和内斗。

所以,阿提拉大帝这种唯一的领袖挂了以后,匈人很快就瓦解,分为很多力量。


至于蒙古人西征,萨沙虽然对野蛮民族的屠杀极为厌恶,但客观来说也是让欧洲颤抖了很多年。

当时的蒙古人想要打垮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费力的。除了欧洲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凑齐数万人的骑兵军团以外,甚至蒙古人的武器装备也不落后欧洲军队。

蒙古西征中,大军在匈牙利平原消灭匈牙利军队主力,占领佩斯,大军直逼奥地利维也纳。

这如果还不算震动欧洲,难道要攻下巴黎才算吗?

如果不是窝阔台死了,拔都急于回去争权,维也纳十有八九也保不住。


讨论历史就要实事求是,不太懂就要先去了解,然后再开口,不能随便信口开河。


萨沙


这个问题很搞笑,因为匈奴从未到过欧洲,蒙古也没有横扫过欧洲。

先说匈奴

中国人总喜欢把匈人和匈奴等同,以彰显那种自欺欺人的民族自豪感。确实,匈人等于匈奴是欧洲人在19世纪末提出的,但是随着考古发掘的完善,欧洲人逐渐推翻了这种说法。

第一,匈奴没有缠头的习惯。匈人男子出生后就缠头,最后导致头骨变形,而匈奴目前则没发现有缠头的习惯。

已经变形的匈人头骨

第二,时间上对不上。北匈奴西迁到匈人在欧洲出现前后差了差不多两百年,当然也有人会说这是匈奴迁移的路上造成的时间差,但是问题在于,蒙古西征几乎是很快就冲到了欧洲,也就一两年的光景,怎么匈奴就需要两百年才能走完蒙古人一两年走的路。

匈人骑兵

第三,匈人和匈奴实在不是一个数量级。

匈奴有很完整的文明体系,城市建筑群、宗教活动、金属武器以及金属器物、语言文字都非常完善。反观匈人,在欧洲人当中匈人最早是连语言都不完善、没有文字、用石器甚至骨器的原始人,直到匈人吸收了各个民族的先进文明之后才发生了改观。

匈奴文字

所以,如果匈人真是匈奴,那么为何两百年的时间退化到了原始人的地步?这根本就说不通,唯一的解释是,匈人根本就不能和匈奴等同。

实际上,匈奴西迁也就是走到了中亚,然后基本上就融入到了中亚当中。

再说蒙古

蒙古西征也没能横扫欧洲,连中欧都没冲出去,顶多虐了一遍东欧蛮子罢了。

毕竟,东欧的蛮子们连城防都没有,城市和农村差不多,顶多有一圈木制围墙罢了。

打折中顶着城市名头的农村,对于攻克了大量中亚坚城的蒙古人来说简直是易如反掌,毕竟当时的蒙古帝国吸收了大量东亚和中亚的文明成果以及相应的技术,对付这种未开化的东欧蛮子简直是so easy。

但是当蒙古人冲到了中欧就出了问题,因为蒙古人没本事冲破中欧的堡垒群。

就以蒙古西征军和匈牙利来说,蒙古人就没尝到过什么甜头,虽然匈牙利组织的天主教联军在赛约河战役中失败,但是蒙古大军在欧洲骑士的打击下本身也死伤惨重,甚至连拔都汗的卫队都损失过半。

饶是如此,蒙古大军也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反而在中欧止步不前。后来金账汗国第二次西征,照样没能冲破中欧的堡垒群,还是被挡在了在匈牙利外面,话说匈牙利的欧洲之盾的称号也是名不虚传。

所以,蒙古西征顶多是把东欧蛮子给揍了一遍,压根就没有横扫欧洲。

为何匈奴、蒙古一定要横扫欧洲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要塑造所谓的民族自豪感。以匈人为例,欧洲提出匈人匈奴同族的时候,中国人非常开心的接受;20世纪中期欧洲通过考古发掘推翻了这一论调的时候,中国人就如同炸毛一般,还给欧洲人扣上了种族歧视的大帽子,导致匈奴匈人同族论成了圭臬,即便是中国学术界也否定了匈人匈奴同族论也无济于事。

所以,匈奴和蒙古一定横扫过欧洲,要么怎么来塑造老子祖宗阔过这种自欺欺人的谎言。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不单是匈奴、蒙古,自古从东方向西迁的民族,在从东向西迁徙的道路上,一直是势如突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华夏文明,自古以来的就远高于西方文明。但凡有沐浴过华夏文明的族裔,其在知识、技术、战争素养方面都高出其他文明一大截。因此从华夏边缘,向西迁徙的族裔,能够轻松的狂虐西方蛮夷。

匈奴征西,不但占有战术丶战略上的经验优势,还有马鞍丶马镫等西方人不具备的装备,打败西方人是小事一桩。

蒙古西征,不但有指南针丶火器丶中医中药丶华夏战略丶战术知识,还有藏獒丶疫毒使用技术…。

可以说蒙古人对付落后的西方人,那种战争,不象是战争,更象是对落后蛮民的屠杀。


鬼影147951010


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古代欧洲军队在作战经验、战术、武器装备等方面都没法和匈奴和蒙古相比,我们可以具体来分析一下:

首先,在作战经验方面,匈奴和匈奴在古代都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威胁,匈奴鼎盛时期汉朝都要礼让三分,以和亲的方式与匈奴保持所谓的“友谊”,仅西汉时期与匈奴和亲的公主就有10位,最著名的就是王昭君了。

古代中国集中原之力耗费上百乃至数百年的时间才彻底击溃匈奴和蒙古,足见这两个游牧民族有多难缠。在与中原军队常年作战中,匈奴和蒙古人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作战经验,这些远远不是古代欧洲军队能够相比的,

其次,在战术方面欧洲国家差的更远。说句不客气的话,古代欧洲所谓的战争战例跟中国古代大规模集团军作战相比只能算是“村民械斗”。我国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军事著作,至今仍是军人必读书籍,甚至美国西点军校也在学习,此外我国还有《司马法》、《六韬》、《三略》等大量军事奇书,是世界上军事著作最多、最完善的国家。

古代欧洲军队作战以重骑兵为主,战术相对笨拙,不够灵活,基本上是以蛮力对抗,没有战术可言,比如欧洲著名的马其顿方阵在中国指挥官看来就是一个只能挨打的愚蠢战术。另外直到十七十八世纪时欧洲出现的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线式战术”,即两方人马面对面排成一条线,在较近的距离上相互射击,不准躲避,直到一方人马奔溃或全部被打死。

匈奴和蒙古人长期与中原军队作战,战术方面耳熏目染也远比古代欧洲高明的多。另外匈奴和蒙古人自幼在马背上长大,每一个成年男子都是合格的战士,弓马娴熟,且游牧民族擅长骑兵突袭,来去如风,作战极其灵活,只要不被重兵包围都能杀出重围,这种战术刚好是欧洲军队笨重战术的克星。

最后,在装备上欧洲国家也不占优势。以蒙古军队为例,但是士兵穿的是包裹全身的铁甲,欧洲重骑兵则是简陋的锁子甲,防护较差且较重。另外,蒙古军队使用的复合弓在射程和杀伤力方面也更强,其装备的重箭头可以轻松破开欧洲重骑兵的防御。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欧洲骑士多数出身贵族,从小不说锦衣玉食,起码吃喝不愁,上了战场也比较惜命,自然不会和匈奴、蒙古人拼命,士气上就落了下风。通过比较不难发现,除了人数方面,匈奴、蒙古人和欧洲军队比一点都不差,横扫也不奇怪。

匈奴和蒙古人虽然被击溃,但并不是其不够强,只能说他们的对手太强悍,随便换个对手都能将其碾压,比如突厥、柔然、匈奴等少数民族,在中原战败各个在欧洲称王称霸,杀的欧洲人瑟瑟发抖,称其为“黄祸”以及“上帝之鞭”。


古今文社


我是北派说书人,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想要名为为何匈奴、蒙古为何能横扫欧洲,我们得从这两个游牧民族的属性来分析。

匈奴和蒙古一样,皆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常年骑马,狩猎放牧,战时根本不用训练,便可以直接上战场。

其次就是战争打的就是后勤保障,匈奴人和蒙古人打仗的时候,喜欢劫掠杀人,打到哪抢到哪,顶多出征的时候,拉一群羊,带点水。而诸如中原王朝则是动不动数十万大军出征,光后勤粮草军械保障,就战大军人数过半,这就严重制约了战争的灵活性和主动性,若是粮草被烧被抢,军队将不战而溃。

然而在我国西汉时期,就出了一员不按套路出牌的名将,他就是霍去病,当年霍去病将匈奴赶入大漠深处,好几次后勤补给就找不到霍去病的踪影,甚至一度霍去病就根本不用后勤补给,一路也是在大漠的深处劫掠,借鉴匈奴人的战法,和手段,和手下人说,见到匈奴人狠狠给我杀,给我抢,抢到的钱财不用上缴,谁抢到的就是谁的,这就导致了霍去病身边的将官和兵卒个个如狼似虎,成为了一群草原上的枭雄,而且据记载,当初霍去病归来后,手下的一众兵卒当中,将近一半为匈奴人,更为有意思的是,舅舅卫青手下的不少人,也是慕名而来,直接成为了霍去病的手下,随着霍去病南征北战。

综上说明了游牧民族的战法和农业民族的战法上的优势,唯一能够抵御这种战法的,唯有坚壁清野,但是坚壁清野又会伤到自身,没有一个目光长远的将军,很难对付匈奴人和元人的,除非在欧洲出现像是霍去病这样能够灵活运用战术的战神。


北派说书人


匈奴和蒙古能够横扫欧洲,我觉得主要原因如下:

蒙古骑兵强大的战斗力

蒙古人打起仗来有许多方法,并且也善于采用策略。他们体格强壮,能适应战斗的需要;他们能在快速撤退时回头射击跟在其后的敌人;能够吃苦和忍耐严酷的气候条件,不贪图安逸舒适和美味佳肴。不容忽视的是:训练过程中形成的那种严格的纪律制度,使他们个个都服从命令,严谨不怠。即使因小事违反军纪,也动辄受笞刑或处死,这在中世纪的其它军队中是闻所未闻的。所以蒙古军打起仗来非常凶猛,骑兵又快速灵活,当然所向披靡,无可匹敌。

蒙古骑兵的机动性举世无双,而蒙古马的超强耐力是不可或缺的,与高大的欧洲马相比,蒙古马矮小精壮,皮厚毛粗,耐受力极强,可忍受零下四十度的严寒,所以蒙古第二次西征敢于在东欧的冬季发动战事。蒙古马在驼着人的情况下,能日行120千米,而且无需休息、只需喝水进食一次。一边作战一边行军,每天也能推进80公里以上;而欧洲骑士单纯行军也只能完成一半路程。

这样更能使蒙古军队占尽优势,他们可以迅速集中兵力,从而造成人马众多、声势浩大的假象。

同时,蒙古军出征前,还会组织大量的敌后探子潜入敌城打探情报,扰乱人心。而且这些间谍主要是由商人组成,大概是商人唯利是图,比较好收买吧。比如1223年,蒙古铁骑击败了卡尔卡河岸的一支由俄罗斯人和库曼人组成的军队,接着又跟卡马河流域的保加利亚军队遭遇并将其击溃,然后向东折回。而且根据这次远征所收集到的大量情报,十五年后成吉思汗的后代制订出了征服欧洲的详细作战计划。


凡哥说历史


匈奴和蒙古的故事还不太一样,

首先看阿提拉,

宏观看,在他的年代,罗马已经由盛入衰,经过数次军事政变和大搞基建,罗马帝国已经从政治到经济衰落了,因此很难和身经百战(主要是和大汉帝国常年征战)的匈奴骑兵抗衡。

微观看,罗马曾以方阵式作战称霸欧亚大陆,那是因为之前他们的敌人主要以高卢人,日耳曼人为主,都是步兵为主的蛮族。但是匈奴常年奔袭大汉,其骑射是长处。如果把日耳曼人高卢人比做步兵的话,罗马方阵无意是坦克装甲,前者是被碾压的。问题是来了个匈奴骑射,就像战斗直升机一样,吊打坦克。(好奇的小伙伴可以搜索卡萨帝骑射学校,看看当年匈奴骑兵当代的魅力)

然后看,蒙古人,首先骑兵穿刺步兵方阵,就像战斗机打坦克车一样碾压。另外除了蒙古人的战马耐力强等。笔者认为一个蒙古人横扫亚欧的真正原因,是他们发明并改进了弓,蒙古人是最早大批量作战实用反曲弓的民族。和当时欧洲的长弓比,反曲弓在弓梢的地方有一个杠杆蓄能,这样和长弓比,同样的拉力,蒙古弓的杀伤力是成倍递增的。





郑宇光


匈奴和蒙古在古代能够横行欧洲有其历史背景。

第一, 匈奴:纯粹的游牧经济类型 ,追逐水草而生,匈奴当时在东亚和中西亚发展不顺利,必然到欧洲掠夺,当时欧洲西罗马帝国属于衰败期,匈奴及贵霜帝国残部一并涌入欧洲。

第二,蒙古:蒙古西征有三次,第一次是成吉思汗时代,开始于者别和速不台的西部战略侦查;第二次,是窝阔台主导的长子西征,一直打到多瑙河;第三次是旭列兀的西征。蒙古西征能够成功,首先是各帝国的衰败真空期,然后是蒙古人的突袭战法及阿拉伯火炮等应用,欧洲重骑兵无法发挥其优势。


大漠文哥


匈奴,蒙古能够横扫欧洲原因有很多,有机动灵活,后勤补给,先进的技术等自身的优势,也有欧洲自身的原因所在,在此我简单说一下我的见解。

机动性强,快速突击。

游牧民族对战农业民族一个显著的优势就是机动性强,骑兵灵活方便,能快速移动包抄。而且当时欧洲军队作战以步兵方阵为主,在与骑兵作战时缺乏灵活性往往处于被动。

典型的如罗马的步兵方阵。这种方阵作战当然有其优势所在,紧密的方阵加上前排的长矛,和两翼的防骚扰的轻骑兵。如果配合紧密,一般的军队还是很难冲破这种作战方阵的。但是蒙古,匈奴的骑兵以轻骑兵为主,也会辅以重骑兵。重骑兵用于前方冲击方阵,猛烈冲击后,轻骑兵利用其灵活,激动的优势往往会在敌方最脆弱,意想不到的时候进行包抄,瞬间击溃对方的意识防线。方阵一旦出现薄弱点,那么这个方阵便很容易被击溃了。

而且如蒙古西征时的士兵,一名士兵会携带三到五匹马,一匹马累了就换下一匹马,作战时基本上休息,吃饭都可以在马上完成。这种速度优势时当时欧洲军队难以比拟的。

战术,策略灵活先进。

游牧民族打仗并不拘泥于一两种战术,他们有时利用大规模骑兵进行冲杀,给予对方战士心理上的巨大压力,有时又会进行意象不到的包抄,突袭。而相反的当时欧洲的军队,要么以军阵作战为主,要么是以重骑兵冲杀为主,作战方式单一死板,缺乏灵活性。

后勤补给优势。

游牧民族骑兵作战普遍会携带好几匹马,这些马上便携带有自己的补给,一些肉干等便于携带还能快速补充体力,他们习惯于马上吃马上住,而不必像农业民族那样需要较长的补给线,需要专门的军队携带大量的粮草。在蒙古西征前,他们还发明了一种食物,奶粉,其实就是把鲜奶熬干成粉末。然后便于携带,冲水即食。

天生的战士,游牧民族男子可以说是天生的战士,他们自小长在马上,骑马放牧,弓马娴熟。

在放牧时经常包抄需要驱赶马群,羊群等,所以他们天生会一些包抄等策略。而且草原常有狼等野兽出没,也多为干旱,半干旱气候,自然条件恶劣也锻炼了他们。另外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而丰美的水草是有限的,这便需要争夺,所以草原上的大小争斗,战争不断。可以说很多人从小便经历战争,对战争再熟悉不过了,狩猎,掠夺,战争基因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而当时欧洲人军队中还有大量临时征召来的农民,很多人甚至从没参加过战争,更不要说面对来自东方的游牧骑兵。

编制优势。

历代游牧民族基本都采用十一制,十人为一队,设十夫长,十名十夫长再设百夫长依此类推。他们以十人一队为基础,每个人各司其职,灵活机动,进攻,防守都可。这种编制可以说是游牧民族的经验总结。欧洲方阵等编制有些落后。

战争技术,科技优势。

匈人西征时率先装上了马镫,这样战士在马上,等更灵活,也可以腾出双手,用于射击等,正是游牧民族的传入,西方才装上马镫,诞生了新的中世纪骑士贵族阶级。而

蒙古西征时,也率先装备了火器,这些先进的火器吓坏了西方人,当时他们称之为东方火龙。

还有便是在西征过程中,蒙古人的军队可以说是网络各方人才,有汉人,色目人,中亚各组,为他们打造抛石器等装备。

欧洲自身原因,自身的分裂,战争思维古板,装备落后等。

不论是匈人进攻欧洲,还是蒙古西征。基本上面对的欧洲各国要么是一片混乱,再或者王朝末期,一片暮气。例如匈西征时,在公元4或5世纪这时罗马帝国正处于分裂衰败时期,自身还有来自北方的日耳曼等民族威胁,小国林立,缺乏统一联盟。正好可以各个击破。蒙古西征时,基辅罗斯正衰败中,波兰也已分裂,匈牙利也筋疲力尽。而他们组织的联军也是各怀鬼胎,无法真正统一。

机动灵活,后勤补给优势,先进的技术,策略,天生善于战争等等都是匈奴,蒙古进攻欧洲时的优势所在,当然也有欧洲自身的分裂,战争思维古板等原因。


柘4011


进入欧洲的匈人和匈奴人是不是同一个人种,那还不好说,但是在匈人的时代,罗马早已老朽不堪,实力已经非常弱了,那是一个老迈的帝国。匈人采用的是以战养战,不断裹挟沿途的部族继续前进,造成一种人多势众的局面,从战略战术上来讲没什么可称道的!

蒙古最远是在中欧和东欧地区,主要还是在东欧草原,并没有深入欧洲核心区,他们的战术确实是打得欧洲人措手不及,自从匈人以后,他们就再也没见过那种战术,这个就好像瑞士的方阵兵一样,希腊时代和罗马的早期瑞士那种方阵战术是很常见的,但是到了中世纪的时代,欧洲的军事将领们发现他们很难对付这种战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