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拼音的聲母韻母能對應上英文26個字母,完全不能想象?

張小龍


英國有音標知道嗎?英語怎麼讀是靠音標拼出來的!

那英語系的外國人(特別是神父)到了中國,學中文的時候就直接漢字標上自己的音標發音(象你學英文一樣thank you標成三克油)!有神父經過合理化、統一了標準,這就是漢語拼音方案的雛形!當時由於中國沒有統一文字發音,許多采用了廣州話、上海話標註,呵呵……上海發音"香海"就是方言發音!

那時候可不止一種漢語拼音,使用的多有法語、意大利語、德語、俄語……

新中國成立後,認為這是識字掃盲的好方法,為了統一全國文字及發音(想起秦始皇)決定製定標準!但是原有的各種標準全不採用、包括俄語,進行統籌!而是採用拉丁語(不是英語),和英語差不多最大的原因是中文有聲調,有些國家字母就不能用(俄語等上面有聲調一樣的雜物),英語的上面很乾淨……

但是英語的韻母少一個……採用了德語的"烏"!

好了……漢語拼音方案是歐洲神父發明的,但雜亂、容易造成混亂……中國後來成立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優化制定的!

最大的成果是:全國掃盲成功,避免了象越南等國那樣……法國神父創造的越南語拼音成為國語!

第二大的成果是:頂住蘇聯的壓力,採用了拉丁文!


新晴辛靜


一幫人答非所問的

現在我們學習的拼音叫做漢語拼音只用於標準普通話文字讀音學習和輔助不參與實際文字書寫。

在拼音之前我國還有民國時期流行58年大陸停用還在臺灣流行的的注音符號,以及更早的古代反切

58年起中國大陸用 26個英文字母 代替 漢族注音符號 標註讀音,拼音與字母書寫方式是一樣的,但拼音有聲調符號和聲韻母,與英文讀法完全不同。

造成這種英文字母是拼音,或者拼音是英文字母的疑問是正源於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通過並批准公佈推行了《漢語拼音方案》,將民國以來使用的漢語注音符號改為採用國際通用的拉丁字母,採用音素化的音節結構拼寫,以普通話語音為標準音的讀寫方式。

下面是漢族注音符號和漢語拼音的百科解釋

一漢族注音符號

漢語注音符號(Chinese zhuyin),簡稱注音符號,又稱注音字母,是為漢語漢字注音而設定的符號。以章太炎的記音字母作藍本,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頒行。

注音符號原共39個,排列照“三十六字母”順序以“ㄍㄎ”開頭,1920年改訂順序,增加一個“ㄜ”共計達40個。注音初期以讀音統一會所定字音為準,故有“ㄪ(萬)v、ㄫ(兀)ng、ㄬ(廣)gn”三個符號,後改以北京音為準,“ㄪ(萬)、ㄫ(兀)、ㄬ(廣)”只作注方言之用,目前仍使用的有37個(聲母21個,韻母16個)。 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將注音字母改稱為“注音符號”,正式的稱呼是“國語注音符號第一式”。

相對於拼音來說,注音符號有時簡稱注音。目前在中國臺灣地區,小學生在學會漢字書寫之前,會先學習注音符號作為中文字的替代寫法。在生活實用上,注音符號也用在標註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打字輸入法。

二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頒佈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佈該方案。1982年,成為國際標準ISO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漢語拼音是一種輔助漢字讀音的工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定:“《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並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根據這套規範寫出的符號叫做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也是國際普遍承認的現代標準漢語拉丁轉寫標準。被用來拼寫中文。撰寫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話讀法記錄其讀音。”

目前中國大陸全面使用的是漢語拼音

漢族注音符號在中國大陸並未廢除只是已經不普及了,所以56年以後出生的人已經不認識了,目前在我國臺灣仍在使用。




建建的賤賤


漢語拼音方案是集各家之長的集大成產物。在世界各國語言中最先進的是拼音化的文字、看到文字按一定的規則(有很多例外需硬記的、幾乎任何文字在發展形成中必定有意外約成的地方)、就能發音讀出這個文字、而英語是最合適的、而英語的特點是字母少只有26個、而英語的輔音漢語幾乎能全部借用、元音經過組合後完全適用於漢語的韻毋、所以在漢語拼音發展的道路上最終借用了英語26個字母是最合理的結果。學習漢字最大的困難是不但記住如何寫還要知道如何讀、沒有人教只認偏傍往往唸錯、有了漢語拼音方案中的規則後、一個漢字標上拼音及聲調就準確有了讀音、這是書面漢語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也是極大的進步。

漢語拼音的發展之路是漫長的、近代史中最有影響的、後來被民國時期推薦應用的是由黎錦熙等學者推出的注言字母、現存老的新華字典上還有它的身影、這些注音字母就像曰文的片假名差不多、五十年代初期還在小學應用、後來1958年正式啟用漢語拼音字母方案後、逐漸取消、我1950年進小學時學過一點幾乎全忘了、到了初二正式學習拼音字母、根基很差、不如子女們學得紮實、經常請教他們。

英語26個字母借用得十分得體和合理、尤其是i行韻母前面沒有聲母時要添加y,u行韻母前面沒有聲母時應添加w、使拼音顯得大氣正規,而唯一沒用上的聲母v、因為普通話中無此聲母、唯獨應用英語中沒有的u上面加兩點(德語中有此字母)、看來可以改進用v來代替它、(但破了聲母借用為韻母的規定、可能最終沒用v來代替的唯一原因)。


王慶元


拼音是要毀滅漢字的方案。只是一時沒有得逞而己。目前還是逐步滲透。由於拼音導致的提筆忘字現象正在擴散中。漢字早晚毀於拼音。


王啊肥


早先的漢語拼音不是英文字母,五十年代上學就不是,大約58年之後才改的。實際上發音與英文不同,如,A,英文念艾,漢語拼音唸啊。


有話少說


其實對應不上,但是為了對應的上,國家對漢語拼音做了優化。比如i這個音節其實對應了三個音標,e也一樣,還有,最明顯的是zh,ch,sh,ng,這些雖然是兩個字母寫出來的,但其實表示的是一個音節。漢語的拼音規律是沒有複輔音,但你看zh,ch,sh,ng都是複輔音,就是這兩個字母都是輔音字母。這跟漢語的語言規律是衝突的。

所以在漢語裡面,我們把zh,ch,sh當做一個字母來看待,因為要給這些音節單獨造一個字母的話就跟英文的26個字母對不上號了。影響漢語國際化啊。

把實際情況給你介紹清楚之後,現在關於拼音的聲母韻母對應上英文26個字母的事情,你能想象得到了嗎?


閒白社


漢語拼音本身就是外國人發明的,當年外國傳教士在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語,用英語發音標註漢字的讀音,就跟我們學習英語會用相近讀音的漢字標註英文單詞是一樣的,這種方法在傳教士內部流傳了很多年,後來一代一代的完善改進,被中國人拿來用了,在漢語拼音誕生之前,中國人學漢字都是切音法。


x46793982


因為拼音字母本就是借用拉丁字母的形式而制定的一種拼注符號。

雖然,拼音好拉丁字母(英文)看起來一樣,但在讀音和用法上有很大區別。拼音是用於拼注漢字讀音的,並不能用於文字書寫,每一個拼音符號,對應一種聲母韻母;而拉丁字母是英語等拉丁語系的詞句組成的一部分,部分字母也具有實際意義。

△漢語拼音中的聲母和韻母

簡單的說,拉丁字母對於拉丁語系國家來說,就是他們的漢字,而拼音只是中國人借用拉丁字母的外殼,用來輔助學習漢字的一種工具。

△26個英文字母

那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人要用拉丁字母,而不用其他字母或自創一種符號做拼音?這還要從漢字的拼注歷史開始說起。

古人是如何學習漢字的

我們小時候學習漢字,最開始學的就是“a、o、e”的漢語拼音,在學習拼音後才開始學認漢字。當我們學會拼音後,即便遇上不認識的字,在沒有老師的幫助下也可以通過查字典自己學習。

古時候的中國人,並沒有現在漢語拼音,人們學認漢字,只能跟著老師後面認讀學習。可漢字千千萬,老師能教的也很有限,當你看到不認識的字又沒有人教的時候,立馬抓瞎。為了克服這種弊端,使人們在獨自學習的時候,也能夠認讀不認識的漢字,開始形成了最早的注音方法——直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來注音。例如“蠱”注“古”,“胥”注“需”,同音字怎麼讀,這個字也怎麼讀。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直音和我們學習古文時遇到的“通假字”是不一樣的,通假字的重點在於“假”,即原文中使用的漢字是錯別字,後人出於對作者的尊重,而不予改正,而是將正確的字在後面做上備註。

直音字雖然用起來方便,可萬一用來注音的字人們也不認識怎麼辦?例如一個剛學習漢字的人,“胥”不認識,“需”也不認識,那麼直音對於他學習漢字就沒什麼作用了。

當人們發現直音的不足後,一種更接近拼音的的方法出現了,那就是反切

反切的基本規則是用兩個漢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例如“貢”:古送切,取“古”的聲母“g”,取“送”的韻母和聲調“òng”,然後得到“貢”的讀音“gòng”。

是不是有中小時候學拼音的感覺?反切法漢代開始,歷經各朝各代的補償和完善,成古代中國最通行的一種注音方法,並形成了一套系統的學習和使用方法。還以前面的“貢”為例,雖然“宋”、“誦”和“送”讀音完全一樣,但在反切法中,“貢”只作古送切,且每一個聲母、韻母都有其對應的字。因此,只要學習每一個聲母韻母對應的字,便能用反切去學習其他陌生字。

為了更方便的學習漢字,古人利用反切法還製作了類似於新華詞典一樣的反切圖表。例如宋代的《切韻指掌圖》,把漢字分成36個母,206韻和4個聲調,按照一定的規則組成12幅圖,遇到不會讀的字,直接查表就可以了。

現代漢語拼音的發展

當反切發展成為漢語注音主流方法的同時,隨著明清時期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拉丁化拼音字母開始在中國出現。

明清時期,很多西方傳教士出於學習漢字和傳教的需要,開始系統的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例如韋氏拼音。韋氏拼音的創立者是1869年-1882年時任英國駐華公使:湯瑪斯·法蘭西斯·韋德。韋氏拼音在當時的中外文化交流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至今我們還可以看到韋氏拼音所留下的影子。例如,北京在英文中讀作“Peking”,功夫讀作“kongfu”,豆腐讀作“toufu”。

△北京大學校徽上的“peking university”

清朝末年,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落後捱打的現實使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失去了信心,不少文人學者開始追求全面的西化。這種現象反映到漢字上,就是將文字的難易作為衡量國民愚智、國家強弱的標準,將漢字的繁難視為中國貧窮落後的根源。在這樣背景下,主張漢字拉丁化,字母化成為當時文化界的主流聲音,即“今日欲救中國,非教育普及不可;欲教育普及,非有易識之字不可;欲為易識之字,非用拼音之法不可”

在這樣的四朝影響下,先後出現了切音字運動、世界語運動、國語羅馬字運動、拉丁化性文字運動。

在各種最求漢字字母化的運動中,當時的國學大師章太炎為了保護漢字文化,獨創性的將漢字偏旁做成了各種符號來幫助漢字的學習,即注音符號

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開臨時教育會議,通過了“採用注音字母案”;1913年,讀音統一會中,確定了三十八個字母,二十個聲母,十四個韻母,用於審定國音。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發佈“注音字母”,隨後印發《國音字典》,注音字母成為標註國音的唯一符號。

新中國成立後,處於掃除文盲,快速提高人們知識文化水平的需要,中央政府選擇了各種字母符號中,相對簡單,受眾更為廣泛的羅馬字母即國際通用的26個字母,以此為基礎,有吸收了國語羅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的部分特點,於1958年正式推出現代漢語拼音(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


地史館


這裡麵包括兩個問題:聲母韻母能和英語元輔音對得上、字母表上的26個字母字形對得上。

聲母韻母能和英語元輔音對得上,完全正常。因為我們是人,英國人也是人,口腔結構是一樣的,那麼發音部位也是一樣的。中國古人說“喉牙齒舌唇”,外國語音書說唇音、齒音、舌齒音、舌根音、軟顎音等等。再加上所用的字母同取自拉丁字母表,而且有個規矩,字母讀音一般照本來讀音。那麼自然是“對得上”了。其實學到深入了就知道,實際上是有不少細微差異的。

字母表上的26個字母字形對得上,上文已經提及,那是因為兩家選用的都是拉丁字符。

文字只是工具,沒有階級性、國別之分。用了洋文辱沒了祖宗,那是一百多年前前清遺老遺少的濫調。現在三觀端正的人不齒。


ZBLiu


靜下心來想一想就明白這道理了。別說是英語了,你就是用俄語,用西班牙語,用法語的字母去為漢字注音,也是大同小異。道理在哪呢?

因為不管哪個民族,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人!人的發音器官大致相同,所有的音素也是大同小異,於是他們各自語言文字的字母自然能拼出類似的聲音。

漢語拼音方案是領導人決定了用英語字母的,不是巧合。[呲牙]順便說一句,v就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