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馬謖守住了街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能成功嗎?對此你怎麼看?

myw58


街亭的丟失決定了蜀漢的滅亡?此地丟失後諸葛亮為何不反攻?


本文作者為黃昏深處,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失街亭”,是蜀漢北伐戰爭中的一場決定性戰事。在這場戰鬥中,諸葛亮任命的主將馬謖自作主張,棄水源而登上南山據守,導致被魏將張郃大敗,丟掉了街亭這個重要的戰略據點。導致諸葛亮進退無據,只得鳴金收兵,第一次北伐就這麼無果而終了……

讓人有些不解的是,街亭這個據點真的就這麼重要?沒有它,諸葛亮就無法北上作戰?而且既然街亭這麼重要,諸葛亮為什麼又不能舉兵反攻街亭,然後繼續北伐戰爭?

帶著這些疑問,我們還是翻開史料記載,先搞清楚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再結合當時的戰略地圖,才能找到答案。

首先,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間,是在公元228年。應該說,諸葛亮對這個戰略時機的把握,還是非常高明的。自從數年前夷陵大敗,劉備亡故之後,元氣大傷的蜀漢失去了主動進攻曹魏的能力。而曹魏也對蜀國放鬆了警惕,將主要兵力都部署在東線,用於防範孫權,在西線的守備,則一直比較鬆懈。

諸葛亮的治國才能,在主持蜀漢國政以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一結東吳重訂盟約,二平南中以安後方,三安內政恢復生產,四則儲備物資操練三軍……原本一蹶不振的蜀國逐漸恢復了生機,有了主動進攻的資本。

這時候,諸葛亮給劉禪上書了一篇流傳千古的《出師表》,分析天下大勢並明確指出,北伐曹魏、問鼎中原的良機已到。接著就傾蜀漢全國之力,發動了第一次北伐戰爭。

此次北伐的戰略目的是什麼呢?總共有三個,第一步為攻下隴右和扶風之地,為蜀國拓展領土,增加人口;第二步是拿下涼州和雍州西面的地盤,和益州連成一片,大大拓展版圖;最後一步,就是佔領長安,將整個關中和咸陽以西的地盤,都收入蜀漢的囊中……

計劃是美好的,現實卻是無情的,蜀漢傾國動員之下,也僅能調集不足十萬人馬。

而且蜀道艱險,後勤補給困難,那個年代沒有燒煤炭石油的運輸工具,全靠吃糧的人和吃草的牛馬來運輸糧草,壓力可想而知。

更何況,就算能擊潰曹魏的邊防部隊,順利拿下長安。面對蜂擁而至的曹魏主力,兵力不足的蜀軍又有幾成勝算?

這一切,諸葛亮心知肚明,所以他否定了魏延“兵出子午谷,偷襲長安”的冒險計劃。而是先立足於前兩個戰略目的,先拿隴右扶風,再取涼州,然後守住這些地方,並消化之。這樣一來,蜀漢人口和領土增加一倍,雖然在實力上還是弱於曹魏,但相較於之前僅有益州一地的境況來說,已經好了太多。

由於戰機上的突然性,和曹魏邊防部隊的猝不及防,戰爭一開始進行非常順利。天水、南安等地的太守棄城而逃,守將姜維、梁緒等率部投降,隴右五郡頃刻間有三郡投降,僅有廣魏和隴西還在頑抗……可以說,諸葛亮此行的第一步戰略目的,增加領土和人口,已經基本達成。

隨著曹魏主力精銳的陸續趕到,戰局慢慢穩定了下來,雙方呈對峙之勢。

這時候,蜀軍兵少的劣勢就表現出來了。一共才7,8萬人馬,還要分兵去應對幾個方向上的戰事,以維持整個戰局的均衡態勢,兵力捉襟見肘……

諸葛亮讓一部分蜀軍駐守街亭,掐住隴山道;另一部分則由自己親自率領,頂住上邽。至於其餘的蜀軍,則是在收降南安、天水等已得之地,並繼續攻打依然在頑強抵抗的隴西、廣魏等郡……看得出,諸葛亮深知己方的劣勢所在,他的佈置是將有限的兵力盡量機動使用,先重點拿下隴西、廣魏,再抽出兵力去支援街亭和攻打上邽。

這個時候,街亭這個據點的得失,就成為了整個戰局成敗的關鍵。

為什麼說街亭重要呢?

我們看看地圖就知道,它不僅處在曹魏通往西涼諸地的咽喉要道上,更有一條大道可以穿過祁山,南下入蜀。

只要街亭在蜀軍手中,就等於是切斷了曹魏與涼州的聯繫,而且不用擔心被魏軍南下,抄了自身的後路。

諸葛亮的計劃是,街亭的蜀軍只需堅守,儘量支撐上一段時間,當然是越久越好。等到自己這邊抽出了兵力,一方面增援街亭,繼續掐斷隴山道,就是中原通往西涼的主幹道;另一方面則攻下上邽,控制住陳倉水道,這是西涼與中原相連的另一條通道……

也就是說,一旦守住了街亭,又拿下了上邽,就等於是將曹魏與西涼的聯繫,徹底切斷。而此次北伐的第二步戰略目的,也就是拿下涼州,也已經基本達成。

蜀國從此可以將西南西北連成一片,雄踞西部,天下也將形成新的戰略平衡態勢……

然而,街亭這個極其重要的戰略據點,被諸葛亮寄予厚望的馬謖,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弄丟。這無疑是在最大程度上破壞了諸葛亮的戰略,也使得蜀國大軍處於極度的戰略被動之中。

為什麼呢?因為街亭的丟失,不僅使諸葛亮失去了圖謀涼州的最重要支點,還令蜀軍原本完整的戰線上,被打開了一個巨大的缺口。

曹真已經率領魏軍的主力,從斜谷道進軍,而且在箕谷打敗了趙雲(趙雲這路是疑兵,兵力不多),從東北方向上帶來了巨大的軍事壓力。

而佔領了街亭的張郃,還隨時可以從街亭出兵,經祁山南下,分分鐘包抄蜀軍的後路。

試問,在街亭新敗的不利影響下,士氣受挫的蜀軍一邊繼續攻打隴西、廣魏,一邊還要和曹真大軍硬碰硬,能有幾成勝算?一旦被張郃截斷退路,就可能陷入進退維谷的危險境地,到時候別說是繼續作戰,就連想撤都撤不回去,只能是全軍覆沒的結局……

那要是收攏主力,西出祁山,反攻街亭呢?這也不可能,甚至更加危險。張郃久經戰陣,絕非馬謖這種菜鳥可比。

想要攻下張郃率數萬人駐守的街亭,唯一的辦法就是硬碰硬,在士兵和物資的巨大損失代價下,蜀軍才有可能(僅僅是有可能)取勝。而在蜀軍全力反攻街亭的時候,曹真大軍會像觀眾一樣,按兵不動?

就算再沒有戰略眼光,曹真也知道趁蜀軍西進的機會,趕緊收復之前丟掉的隴右天水等地,再分兵一部截住蜀軍後路,斷其糧道。

而曹魏大軍主力,完全可以沿著諸葛亮出川的路線,直接殺向蜀中……

試問,已經傾國而出的蜀漢,國內兵力形同真空,難不成扎一堆草人出來抵擋曹真的精銳大軍?

所以,諸葛亮只能選擇退兵,因為他知道,街亭一丟,自己佔領涼州的戰略計劃就已經不可能實現。繼續打下去的話,不但十分被動,而且有巨大的風險,即便打贏了,也是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的消耗戰,這對於本錢不足的蜀漢來說,並不可取。至少,本次北伐的最基本目的已經實現,現在撤退,好歹能保住之前的一部分戰果。

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的記載,“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也就是說,這次北伐至少為蜀國增加了一千多戶人口。古代的戶不是現在的三口五口小戶人家,一般都是祖孫幾代,人數從數人到數十人不等。算下來,一千多戶至少有一兩萬人,這對於總人口不足百萬的蜀漢來說,也算是一定的補充……

一句話,街亭已失,涼州遙不可及,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與其與蜂擁而至的曹魏大軍主力,硬碰硬拼消耗,還不如撤兵,保存實力,以徐圖將來……

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在街亭丟失以後,不去反攻街亭,而是選擇了退兵的原因。

總結下來其實就兩條,一是實力上做不到,二是做起來太冒險。

諸葛亮深知蜀漢與曹魏實力相距甚遠,故用兵不得不謹慎,不敢做賠本的買賣。

說白了,這都是蜀漢本錢有限的無奈,諸葛亮在作出任何決策的時候都不得不瞻前顧後,畏首畏尾。因為他手中掌握的是不僅是全蜀的軍隊,更是蜀漢帝國的國運,一旦有失,便是全滅的結局……

就此,我們可以來總結一下,蜀漢的第一次北伐。應該說諸葛亮從戰役時間的把握,到戰略計劃的擬定,再到戰術上的的執行和實施,都沒有什麼問題。

但是,結果卻很令人遺憾,因為在街亭這個最關鍵的點上,諸葛亮犯了用人不慎的錯誤。要是守街亭的人不是馬謖,而是趙雲,魏延,王平這些久經沙場的老將,最低程度也能守住一段時間。而菜鳥馬謖在最短的時間內就讓街亭失守,一觸即潰……

只不過,這世上什麼藥都有得賣,唯獨就是沒有後悔藥。原本距拿下涼州,雄踞西陲只有一步之遙的蜀漢帝國,只能接受無功而返的結局。

更嚴重的後果是,吃了教訓的曹魏,從此將防禦的重點從東部的長江防線,轉移到了西面的長安一線,並加強對涼州的控制。使得諸葛亮後來的四次北伐,形勢更加困難險峻,也再沒能取得像第一次這樣的戰果……

可以說,馬謖丟了街亭,對於蜀國的未來是有巨大負面影響的。馬謖因此被殺,也是咎由自取。

而諸葛亮將這種菜鳥用於如此關鍵的崗位,也有一定的領導責任。

PS:如果在第一次北伐中,街亭沒有丟失,諸葛亮也成功拿下了涼州,外加雍州的部分地盤,那麼蜀漢是否能有機會問鼎中原,中興漢室?

客觀來說,其實希望也不大,因為曹魏不會坐視諸葛亮吞併涼州,更不會給他足夠的時間去消化。涼州雍州不是蜀中,沒有險要的地形作為掩護,幾乎是清一色山地步兵的蜀國軍隊,很難在這種地形之下,抵擋住曹魏的精銳騎兵。

不過,如果諸葛亮真的能擋住曹魏反攻,又能在短時間內吞併並消化涼州,那情況確實會大不一樣。這樣等於是蜀國雄踞西陲,坐擁益州+涼州+半個雍州,國土和人口都增加一倍以上,幾乎能與東吳平起平坐。

佔據了涼州也意味著,今後蜀漢進攻中原的方向又多了一個,能帶來更加靈活的戰略戰術。

涼州民風彪悍,又是產馬之地,蜀漢可以在這裡組建一支騎兵部隊,重振當年馬超西涼鐵騎的聲威,配合蜀中步兵,從兩個方向上分別進攻……

當然,這些都只能是我們的想象和猜測了。

歷史就是歷史,是沒法假設的


薩沙


不得不說,這個問題有點讓人難以回答。首先我們得捋清幾個概念:街亭是什麼樣的地方?為什麼要爭奪街亭?街亭的地理位置在諸葛亮北伐中佔比多少?什麼是北伐成功?

街亭是什麼地方?它是天水郡的一個小地方,地圖上來看,就是一個小點兒點兒,平時並不會被人看在眼裡。

為什麼要爭奪街亭?因為這裡雖然小,但是卻可以作為通道使用。

它的地理位置在諸葛亮北伐中佔什麼樣的比重?守住街亭,就是守住了全軍的供給線,無論是援兵還是後續糧草,從街亭走都是最佳線路。這無疑是決定蜀軍存活是否順利的一個保障地段,守住它就守住了生命的大動脈。而且從地圖上看,街亭也是門戶。出了街亭東進,沿天水——寶雞——周至一線可以直達長安,這麼重要的地理位置,蜀漢豈有放棄之理?

最重要的,什麼是北伐成功?到底是打到長安算是勝利還是吞併中原才是勝利?我不敢妄下結論。我就知道,蜀漢的能力完全不足以吞併中原。要是曹魏真的那麼好打,定軍山黃忠陣斬夏侯淵一戰都可以作為進軍中原的前奏,甚至可以以黃忠為先鋒直接進軍,何至於等到五虎將凋零才想起後續的事?不知道什麼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嗎?

大概分析完蜀漢,再來反觀曹魏。

簡而言之,此處若是曹魏佔領,則西蜀進軍無望,處處受阻,另闢蹊徑,也是耗時費力。

綜上所見,街亭雖然不大,但是卻是魏蜀兩國的咽喉要道,誰都丟不起。

最後咱們說一說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到底打到哪算是成功?以西蜀當時的能力真的能吞併曹魏嗎?要知道,當時的曹魏可是兩頭作戰,吳蜀聯盟尚且打不倒曹魏,僅憑蜀漢自己進攻就想成事?螞蟻吞大象,不撐死恐怕也得噎死。


禁街虎1


假如馬謖守住了街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略形勢上會扭轉蜀漢勢力的頹勢。



且看諸葛亮的戰略意圖:諸葛亮北伐的目的,不是伐東都洛陽的曹魏核心勢力,也不是伐長安!

他的真正意圖是:西取天水郡、南安郡、如果可以的話,順便收了隴西郡,收三君之地。

自從蜀漢勢力失去荊州以後,蜀漢勢力只能獨守益州,雖然經過諸葛亮的南征孟獲,又取得了南蠻之地,但是這些地方,只是益州的糾纏勢力,對益州的大局鞏固,有危害作用,但是對於蜀國急需的人才、糧秣、軍械,沒有一點貢獻,為什麼諸葛亮能七擒孟獲,而不殺他呢?其實目的是向南蠻勢力發出一個信號,益州是很強大的,對付你們南蠻勢力,就如囊中取物般容易,不要輕舉妄動。穩定後方是他打南蠻的真實目的。



北伐的目的:

1.取得糧食的來源。

從形勢看,諸葛亮想消滅曹魏勢力,他首要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糧食問題,怎麼解決,自我解決,依靠益州,不可能,因為益州已經經過多次戰爭,已經進入資源匱乏階段,恢復需要很長時間,這條路走不通,那只有外擴,外擴有兩條路,向東取荊州,向北取涼州,向東這條路關羽都沒有守住,依他現在手頭的幾個人,是不可能實現的,最後一條路只有向北。向北有幾個優勢的地方,天水郡、南安郡、隴西郡三郡在涼州地區,屬於糧倉的地位,從漢中出發,到達這幾個郡相對容易,比較容易實現,姜維的北伐,其實就是通過另外一種形式,來實現諸葛亮的北伐。

2.軍隊兵員的來源。

經過連年的戰事,益州的兵員已經開始慢慢枯竭,有限的兵員,無法支撐,伐魏戰爭的消耗,這是原因之一,其實諸葛亮的目的是拿下涼州之後,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在西涼組建像董卓一樣的騎兵軍隊,西涼素來彪悍,軍隊素質較高,比益州的步要好很多,騎兵對付魏國的步軍,就勢如破竹,在西涼這個地方,蜀國一直比較友好,加上有馬超、馬騰父子留下來的勢力,對曹操恨之入骨,因為都死在魏國人手裡,他們還奪了大漢天下,蜀漢取得兵員相對容易。

3.地理環境複雜,對魏國西征非常不利。

魏國需要長時間的準備,才能西征,這樣就留給蜀漢這個需要休養生息的國家時間,加上涼州比較荒涼,魏國在涼州地區的兵力部署比較薄弱,拿下相對容易。

諸葛亮的兵力佈局顯示了他的目的,馬謖守街亭,趙雲守斜谷道,諸葛亮軍守散關。諸葛亮的目的是用趙雲和諸葛亮兩股力量,吸引魏國主力,馬謖軍第一目的是防守,魏國兵力從街亭過來的合圍兵力,第二目的是,一旦和魏軍進入相持階段,馬謖便可以把天水郡收入囊中,諸葛亮後續的手段便是取得天水後,取南安郡,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帶了8萬人的部隊,不進攻5萬人的魏軍。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否定了魏延的走子午道直取長安的原因。

司馬懿在作戰之初以為,諸葛亮是真北伐,第一判斷是諸葛亮走子午道,正迎合了魏延的戰略,但是司馬懿走到長安後,發現了諸葛亮的真實意圖後,派張郃帶精兵攻街亭。



失街亭,諸葛亮有三個沒想到:

第一個沒想到:馬謖敗的這麼快;諸葛知道馬謖會守不住,但不是在他的計劃沒開始之前;

第二個沒想到:司馬懿看透他的意圖那麼快。

第三個沒想到:馬謖沒有看透他北伐的真實意圖。


房眼世界


不能。

首先,要明白街亭為何守得住,因為東吳把曹魏的主力拖在合肥,司馬懿又率軍去攻打孟達,曹真被趙雲拖住,這才有了曹魏在關中地區的兵力空白期,無力去救援涼州。一旦曹魏解決了東吳,司馬懿回來,曹真理財趙雲,那曹魏對涼州的軍事壓力可想而知。

其次,涼州的郭淮可是曹魏的死忠,絕不會投降的,而且還有10多萬軍隊和多個城池,因此諸葛亮要吃下涼州需要非常長的時間。就算城池都丟了,落草為寇噁心諸葛亮也是沒問題的。但街亭能擋的住曹魏長期軍事進攻嗎?

第三,關中通往涼州的通道不止一條,只是街亭這裡道路寬闊平整,也最近,適合大軍通過。所以即便街亭長期守住,曹魏也會從其他4條通道(雞頭道,瓦亭道,關隴道,陳倉道)發起進攻的,涼州依然存在失守的風險。

第四,涼州佔用了蜀漢大量的兵力,那漢中必然空虛,曹真擊敗趙雲後,不救援涼州,而是進攻漢中,諸葛亮就沒退路了。曹真當時絕對有這個能力。

第五,涼州真的一心向著蜀漢?雖然諸葛亮一去,3郡就起義了,但你確定3郡一定是支吃蜀漢,而不是趁著蜀漢和曹魏打個兩敗俱傷的機會趁機獨立?自己當老大可比寄人籬下爽。而且涼州的胡人早有獨立之心。

第六,諸葛亮帶走了大量的軍隊,成都等地區兵力空虛,如果南蠻或者益州當地勢力造反,蜀漢如何應對?朝堂之上,擔心諸葛亮一家獨大的勢力會怎麼做?

第七,東吳會不會再來一次白衣渡江?東吳趁著益州空虛,涼州脫不開身的機會,拿下益州,畢竟利益高於友誼,東吳可是有前科的。

結論就是,以蜀漢的國力,一次性拿下涼州那麼大的地方根本不現實。


該暱稱已被艹


首先完全守住街亭可能性不大!其次魏國也不是速亡之國(蜀國不可能一口氣吃掉魏國)

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數次北伐中成功率最高的【注意:不是說第一次北伐的成功率有多高!僅僅只是相比其他幾次北伐,成功率高些...而已】

因為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之前,蜀漢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休整,各方面準備很充分。在魏國邊防突然發動戰爭,魏國需要一個反應時間【也就是經過多年休整的蜀漢打了魏國一個措手不及】之後的北伐戰爭,魏國都是早就做好了防禦準備的。

我們再看街亭,街亭是要道,是魏國部隊反撲的必經之地【之前回答過一個關於街亭的問題時,有朋友質問我:說我做過實地調查嗎?就出來回答了?我僅僅只是閒來回答個問題而已,還要我不遠萬里去實地勘查...有點過分了。所以只能通過相關記載來看】街亭無險可守,而魏國反撲的增援部隊數量必定不少。所以街亭將是一場惡戰。



諸葛亮並沒有要求馬謖死守、與寨共存亡。而是命馬謖駐守街亭,讓敵軍急切不能通過(就是讓馬謖拖住曹魏援軍)

然後呢?

然後諸葛亮抓緊時間好迅速清除隴西一帶還在抵抗的魏軍。與此同時蜀軍大部隊依次進駐隴西一帶。待到清除完了隴西一帶的魏軍,蜀軍也完全拉進了隴西地區之後。再依靠地形部署防禦,準備“迎接”魏國反撲的援軍【此時的馬謖才算完成任務】

駐守街亭的意義就在於此

也就是說馬謖在街亭完成任務了的話,只能保證諸葛亮能順利拿下隴西之地。接下來還得重長計議,當然牽一髮動全身,隴西戰局走活了接下來形勢會怎樣也不好說

【可以肯定的是:街亭並不是整個北伐戰爭的關鍵點。街亭僅僅只是隴西戰局的關鍵點,屬於戰役層面的關鍵,還上升不到戰爭層面】

戰爭的關鍵還是在於兩國之間的綜合硬實力以及因戰爭而激發出來的一些臨時變故【很明顯,輪綜合國力,蜀漢各方面皆不如魏國。而戰爭也沒有讓魏國內部出現大的比如民生、政治、經濟之類的變故或者崩盤。反倒是蜀國自己弄的有點疲憊】


左將軍


要想和曹魏正面一戰,諸葛就必須佔領長安和肥沃的關中平原。通過因糧於敵,才能保證蜀軍擁有與敵人決戰的實力和底氣。長安和關中平原到了手,諸葛滅魏才有五成勝算(至少實力扯平)。而只有拿下易守難攻的街亭,才能保證有一個攻佔長安的前哨陣地。

街亭失守,魏軍必定重兵鎮守,決不會讓諸葛再鑽這個空子。此後,諸葛亮的北伐不管走哪條路翻越秦川,就始終只能依靠蜀中運糧來打仗。

後援保障一直是諸葛亮北伐的最大弱點和噩夢。八百里秦川浩浩蕩蕩,從後方運糧成本巨大,效率低下。縱然諸葛用兵如神,人家堅決不出戰,就能把你耗死。

曹魏不可能看不到這一點,所以諸葛北伐時,司馬懿和曹真在前線以守為攻,魏明帝曹睿則御駕親臨長安坐鎮。鐵了心不惜代價守住長安和關中平原。對於諸葛來說,只要街亭不在他手裡,戰爭發起後,相持局面一旦形成,他就一定陷入被動。

兵家說:“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所以諸葛的幾次北伐都有點打偷襲的味道,就是“敵不知其所攻”的路數,讓你摸不到我的主力從哪條路來,在敵人反應過來,進行大兵團集結之前,先利用蜀軍暫時的優勢兵力攻下幾個重要的戰略要點,然後步步為營,圖取長安。但最後都因為天時地利人和出問題,無功而返。

本來,先把街亭變成蜀、魏的實控邊界,然後再以街亭為樞紐,打下並經略南安、天水、永安三郡,進而佔領關中和長安,是最保險、最佔據主動性的一個戰略。可惜失去了街亭,就註定了諸葛難以逆轉這種劣勢。

對蜀漢政權來說,北伐既是為了統一,也是為了自保。以攻為守,勉力維持。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裡說:“……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諸葛一死,蜀漢再也沒有了這種不世出的治國能臣和軍事天才,只能依靠孫劉聯盟和千里蜀道作為屏障,苟延殘喘。主昏於上,政亂於下。到最後,成了吳國使臣所說的“入其朝不聞其言,經其野民有菜色”的模樣,等著挨宰了。



噴子都是玻璃心


諸葛亮的北伐路線是不可能成功的。

因為那不是畢其功於一役的速決戰。

打持久戰,蜀漢在後勤與援兵的可持續性上,是註定要敗於曹魏的。

劉邦之所以能還定三秦,是因為他在三秦有群眾基礎,三秦群眾擁護劉邦而憎恨當時的三秦官員。

顯然,三國時代三秦百姓並沒有擁護蜀漢而憎恨曹魏。


宙斯眼


先上圖。

諸葛亮大軍自漢中出發,分兩路進軍。(走散關那一次是第二次北伐)

趙雲軍

(紅色帶點的那一條是第二次北伐)

褒斜道就是趙雲的疑兵,負責與曹軍主力對壘的。趙雲領的兵力數目不詳,不過,諸葛亮全軍總數為八萬,趙雲作為疑兵,兵力不會超過2萬。曹睿親自前往長安壓陣,派五萬兵馬兩面迎敵。趙雲一路直接威脅到長安,所以,相信被佈置的部隊會偏多。趙雲算是以少擊多的狀況。趙雲部隊敗退,則諸葛亮後路被截,諸葛亮大軍將變得進退兩難。因此,當諸葛亮得知趙雲頂不住時只能急忙退兵,撤回漢中。

馬謖的街亭

還是用第一張圖。諸葛亮派遣趙雲做疑兵,自己帶大軍前往西涼收地。諸葛亮大軍所到之處基本都是不戰而降。諸葛亮為了安穩的收地,派遣馬謖前往街亭守住路口。馬謖所在的街亭在三國演義中被諸葛亮稱為一旦失守,則大軍危矣的位置。但是,觀察地圖後我們不難發現,實際上此處根本無關緊要,就算馬謖失街亭也不會威脅到諸葛亮軍。諸葛亮完全可以收攏大軍,與張頜再戰。而張頜部隊兵少,真打起來不可能打得過諸葛亮。所以,所謂的因為張頜大破馬謖才讓諸葛亮退兵這一說根本站不腳。

總結

第一次北伐是諸葛亮自獨自領兵以來首次與勢均力敵的對手較量(實際上曹睿5萬還沒諸葛亮8萬多。)諸葛亮佈陣能力過於理想化,沒有考慮到曹軍會迅速派遣大軍支援,讓趙雲守住要害之地卻又不給趙雲足夠的部隊導致趙雲軍被曹真強推。趙雲被擊敗,讓諸葛亮不得不趕忙撤軍。這途中必然是丟盔卸甲,補給全丟的狀況。諸葛亮通過不斷北伐,積攢經驗,才會在後期能夠做到穩紮穩打。可惜,如此消耗蜀地人力,最終因後勤跟不上而消亡。



金晶林


難,孔明先生在隆中對中曾言,待天下有變,則擇一良將出襄樊,親帥大軍北出漢中。則王業可興,天下可定。可是當時曹魏天下穩定,並無大規模動盪,北伐先機已失。再加上二爺大意失荊州,由此北伐只能出漢中進攻西涼和關中一路。所以縱使蜀國佔領西涼和關中,魏國只需遣一良將堵住函谷和虎牢,蜀軍再寸步難行,再加上魏國的騎兵,因此可以說北伐變成了無休無盡的消耗戰。而當時魏強蜀弱,因此縱使馬謖守住了街亭,戰況也不會有根本性改變,只是戰爭時間延長罷了。我們再看看吳國,當時孫十萬被阻於合肥城下,難得寸進,這使得魏國能全心全意對付蜀國。故我認為這幾次北伐難成。事實上北伐最好的機會是高平陵之變的時候,可惜天不假年,當時丞相已逝。



成功減肥的鄉村教師


襲捲魏國是不可能的。

諸葛亮七出岐山從擺兵佈陣的特點來看,首要的作戰目地不是滅國,而是殲滅,殲滅魏國的有生力量,更進一步,如果戰果顯赫,則奪長安而據西涼。

西涼四郡在漢朝時是養馬之地,而蜀軍的弱點正是沒有大量坦克般的騎兵部隊。

這樣一來,魏蜀兩國的力量在此消彼長中,將達到一定程度的平衡(蜀在經濟上弱於魏,在軍事上強於魏)。這樣一來才能仿先秦之治,借函谷而自守,尊法家而強國(諸葛亮治蜀,玩兒滴是商鞅的那套)待時而動,滌盪天下。

其實這是諸葛亮隆中對的修正版,用西涼來替換荊州。而得了西涼的價值是高於當時被戰火撕裂的荊州的。

說白了,他是賭,如同甲午戰爭中的日本一般,賭國運,以弱恃強,一旦成功,翻身鬥地主,失敗了也能全身而退(真天下第一賭徒也!)

另外別再說我捧諸葛亮了,我就不喜歡他,沒他三國就不存在了,操還沒死就統一全國了,老百姓就日子好過了。所以我喜歡郭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