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會成為世界語言嗎?

柳瀚子


2019年10月,英國《金融時報》的一份有關(國際語言)調研報告指出,英國富裕家庭對漢語教育的熱衷已經迎來全盛期。同時,英國文化教育協會的調查也顯示,漢語已成為英國家長最想讓孩子學習的、“未來通用”的語言。

現代漢語世界各地都興起不僅是英國,全世界都在密切關注中國的發展變化,都更重視與中國開展全方位交流合作。因此,漢語在國際經濟貿易、文化交流過程中的作用空前凸顯,其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不斷提升,成為極具上升空間的國際性語言,國際社會對學習漢語的需求越來越大,形成了空前的漢語熱。

如果說“漢語熱”是漢語國際傳播的“天時”,那漢語傳播手段正在經歷的革命性的變化則為漢語國際傳播創造了“地利”的條件。同時,我國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文化經濟建設、開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推進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為漢語國際傳播提供了空前的歷史機遇。如何把握機遇期,最大限度地調動、利用國內國際環境提供的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地迴避、轉化不利因素,用“人和”將“天時”“地利”的條件利用起來是目前漢語國際傳播事業面臨的關鍵問題。

長期以來,我們的對外漢語傳播主要依靠組織化形式,比如以孔子學院為代表的漢語教學機構在全世界已經超過7萬個,這些中外合辦的教育機構,組成了一個覆蓋亞、非、歐、美等各大洲的漢語傳播網絡,為外國漢語學習者提供了便利,在對外漢語傳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孔子學院等漢語教育機構大都設立於大城市以及華人聚居區,隨著漢英兩語技術轉換無障礙學習漢語的外國人越來越多,僅僅依靠文化教育機構,已經很難滿足外國人學習漢語的需求。因此,創新傳播方式,增加傳播力量勢在必行。

大家知道,很多中國的年輕人十分迷戀美劇、日劇、韓劇,在觀劇的過程中,不少人自然而然地學習了英語、日語、韓語。這樣一種傳播方式,雖然直接目的不是教授語言,卻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了語言教育。同樣的例子也發生在巴基斯坦。在巴基斯坦,最受歡迎的是中國電視劇,很多巴基斯坦看了中國電視劇後紛紛學習漢語。所以,我們的漢語國際傳播可以借鑑這一經驗,把影視劇作為推廣漢語的重要載體好好利用起來。今年金雞百花獎在廈門舉辦,雖然我們的一些影視劇開始走出國門,但總體數量與我國體量相比還是少,2019年中國影視劇票房達已經突破500億人民幣大關。

漢語的國際傳播是一項跨文化交流活動。這一過程將不可避免地會遭遇文化差異的挑戰。因此,我們的漢語國際傳播,要有意識地做到“入鄉隨俗”——除了要遵守所在國的法律,還要適應當地的宗教、禮儀、風俗、習慣,儘量在不損失漢語文化獨立品格的前提條件下做到與異文化的完美結合。

目前,海外漢語教師資源不足依舊是困擾漢語國際傳播的瓶頸之一。海外漢語教育機構的許多漢語教師都是來自國內的漢語教學志願者。雖然這群年輕人充滿熱情與活力,但是他們的知識結構和教學水平還不能完全滿足學習者的需求,有的也不夠了解中外文化差異和對外漢語教學的特殊性。為彌補師資短缺的短板,可以幫助提供海外中國留學生和漢學家群體加入到漢語的國際傳播中來。其實,現在一些中國留學生已經在海外兼職從事漢語教學工作,只不過力量比較分散,如果把這些分散的力量組織起來,併為其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培訓,可以有效緩解海外漢語教育師資不足的壓力。但從長期看,要想讓漢語國際傳播常態化,必須培養本土化的師資。此外,還要加強國內外各個文化學術團體和教育機構的聯繫,並爭取社會各界包括企業界的參與和支持,只有聯合一切社會力量,才有助於實現漢語國際傳播模式和傳播途徑的多元化,從而形成漢語國際傳播的合力。

近些年,我們的對外漢語傳播,政府投入的力量很大,但僅僅依靠政府是不夠的,還要積極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民間力量覆蓋面廣,形式靈活,更具親和力,依靠更多民間力量,會減少漢語國際傳播的障礙,提升漢語國際傳播的實際效果。例如,可以建立權威高效的民間研究機構,鼓勵民間成立語言傳播組織等都是不錯且可行的辦法。另外,漢語熱導致很多國家和地區對漢語培訓的需求很大,所以可以鼓勵國內的教育培訓機構加快走出去的步法,這種市場方式既讓企業得了利益,又能壯大漢語國際傳播的力量。

現在還有個現象特別有意思;就是講“普通話非常標準的往往是老外,反而咱們南方城市的國人還不如老外發音標準”。

跨入21世紀,所謂“文明的衝突”仍會持續,甚至可能更加激烈。漢語的國際傳播,涉及不同文化的交流問題。尤其是當下,全球範圍內的漢語文化圈正在形成,它與英語文化圈如何相處,將格外引人注目。語言是文化的最主要標誌和組成部分,但跨文化交往的很多內容實際都超越了語言的層面,讓外國人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同時瞭解中國人的風俗、禮儀、思維習慣、生活方式等,這樣才能夠以漢語為基礎,在更高的精神層面上真正實現跨文化的交往。

結語:世界有五分之一的人都在說漢語,讓漢語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像水一般的存在,國人肩負共同地責任。






匠心道韻


漢語很難成為世界級語言,雖然現在中文熱,老外學習中文熱情很高,但對他們來說學習中文難度很大,很難學會。我有一個老外朋友,他在孔府學院學了一個學期,早會幾個詞。



快樂小豬33056928


華人多了,漢語也不能成為世界語言。我們長期生活在海外的人都知道,我們第一代移民說漢語,我和我太太都是大學教授,英語沒問題,我們在家都說漢語。但是到了下一代,就說英語了!其實我們從小花了很多氣力讓他說漢語,包括送回國上學。可是沒有用,他和他的朋友們一樣,都是一口流利的漢語。可是在一起聚會都是英語,上班就更不用說了。我想經驗是,漢語在國外只有一代。


任老師25


對於漢語能不能成為世界通用語言這一事,我認為不能就語言說語言,也就是說不能就事論事。英語之所以成為世界通用語言,其根本原因並不是像大家所說的英語方便好用,什麼電腦鍵盤、電腦編程、數學公式等等,這些都是皮毛。

記得電腦剛出現的時候,我們還在學校讀書,操作電腦必須要學英語,電腦當時用的是dos系統,不懂英語的人沒辦法操作電腦。當時很多人就懷疑說漢語沒辦法在電腦上應用,可是現在,漢語打字、漢語操作電腦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用英語編程序和漢語編程程序其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無非就是一個如何創造一套簡潔規範的漢語編程的語言系統而已,習慣了就好。

還記得漢語激光排照系統的發明嗎?不也打破了只有英語才能方便自動排版印刷的神話嗎? 一種語言之所以成為世界通用語言,它和語言本身的外在形式沒有必然的聯繫。在我們古代就和歐洲有過戰爭和經濟、文化的接觸,既然英語那麼先進,為什麼經過了一兩千年都沒有流行到我國成為國人的大眾語言呢?

英語後來之所以在世界上流行起來,關鍵是英帝國的崛起和強大,英帝國在征服和掠奪世界的時候,也將他們的語言文化帶到了世界各地。英帝國沒落之後又被美國取而代之,而美國的語言也是源於英語。可見英語成為世界通用語言,完全與英國和美國的強大有必然的關係。

所以說,在未來漢語要想成為世界通用語言,根本的問題不是改變漢字本身的形式結構,而是國家強大到足以成為世界的霸主,到那個時候,華夏的價值觀就是普世價值觀,漢語也就必然是世界的通用語言了!


聚氺軒


這種情況是永遠不可能出現的!

原因如下:

任何一種語言的產生和形成,發展和傳播,都是一個十分龐大的系統工程。任何一個語言斷代的說法,都是無稽之談。

這與國家人民的組成結構,是有很大關係的,與國家的形成歷史是有密切關係的。

漢語,作為世界上說得最多的語種,主要是因為中國國民的基數較大有直接關係。漢語的使用數量是與我國人民的人口數量有直接關係的,在古代,尤其是西晉時期,由於戰亂頻仍,中國的國民曾經一度減少到2600萬人口,那麼,也就是說,說漢語的人,在西晉的時期,全世界才有2600萬人說。

漢語熱是一個現象,但是現象不等於結論。


良品故事匯


從語言本質上說,漢語是唯一適合做世界語言的!

英語是通過不斷造新詞,導致詞典越來越厚,需要掌握的詞彙量越來越多!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詞彙量的爆炸式增長使得英語難以為繼。

而漢語整體造詞容量和能力都要大的多!

舉幾個例子:

1. 英語裡葡萄和葡萄乾分別是grape和raisin,二者毫無關係。

2. 進入了現代社會,在發明了電之後,湧現了很多新事物。比如電話、電燈、電視、電腦、電冰箱等等。對漢語來說,只要前面放一個“電”字就可以了,其他的“話”、“視”、“腦”、“冰”、“箱”等,都是我們老祖宗一直在用的字,二者一組合,就發展出適應現代社會的新物品,淺顯易懂。“話”自然是說的;“視”自然是看的,意思也和之前一樣。

3. 漢字不但可以兩個字相組合,本身的結構也可以組合。比如我們老祖宗不知道,沒有命名過的新東西,氬、氧、硼、櫸、鉻、鉬、烷等,我們只需用一部分標出新字的屬性“氣體、石、木、金屬、火”等,一部分標出讀音“亞、羊、朋、舉、各、目、完”等,就可以造出新詞,漢語的厲害之處在於,造出的新詞,普通人不管是意思理解和讀音都沒有困難,這就是漢字中的“形聲”造字法。

4. 漢字可以是左右、上下、左中右、上中下、內外多種結構,這種構成是立體的;而英語作為字母文字,只能橫向排列,這種構成是平面的。

可以看到,漢字不需要再造新字,只是利用現有的字,就可以應付知識大爆炸所造成的詞彙量增加。而英語,每當出現新事物,就需要造新詞來適應,將來需要學習的詞也越來許多。很多詞都越來越專業化,只有本專業的人才看得懂。


探微閣主


漢語不可能成為世界語言,沒有幾乎。漢語難學,難寫,難懂,外國人學漢語真的好難。目前,只有中國和中國臺灣在使用漢語,但中國臺灣的漢語也是打折扣的。因為,幾乎每個年輕一點的臺灣人都是會說英語的。即會漢語也會英語,而且漢語的使用也是下降趨勢的。就好比每一箇中國人都會方言和普通語,最終普通語還是會取代方言一樣。漢語是象形文字,木頭的木字是不是像一顆樹,國外研究人員認為,象形文字的學習,嚴重約束了中國人的想象力,也不知對不對?不過,我看到印度電影,它那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真不是我們中國電影能比的,是不是客觀印證了什麼?日語其實算得上是中文的分支,是漢語的一次簡化,相比於中文,書寫性快捷多了,但相對於英語,它也存在表達不清的毛病。總之,漢語不可能成為世界語言。除非我們佔領全世界,再來一次同化,不然以後語言發展的趨勢還是英語。


秦皇與漢武


漢語要成為世界語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理由如下。


一,根據美國教育部門專門針對美國以及西方拉丁語系的學生學習外國語言的難度,將世界主要語言做了分類。其中對西方學生來說,最難學的語言前三名依次為漢語,日語以及韓語。學習時數至少4000–6000。漢語難學,僅憑這一點,就會嚇跑無數漢語愛好者。


二,英語作為現在世界語言的地位無法撼動。自大英帝國海外殖民以來,一直到美國在二戰後建立“世界新秩序”,並通過“馬歇爾計劃”向全球推銷“美國價值觀”,英語已經被世界各國所接受,所認可。特別是英美兩國在金融以及國際貿易領域的話語權,使得英語的地位日益強化。


三,英語簡單易學。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交流的語言,英語恐怕是最合適不過的了。相比之下,其它西方主要語言如法語,西班牙或者德來說,英語就顯得容易多了。沒有討厭的“性,數,格”的詞尾變化,句子結構簡單,所有這些特點,都會讓學習者在短期內看到成效,因此也就有了成就感。


四,所有語言共同發展的道路都是由繁到簡的過程。漢語是這樣,英語也是如此。漢語改革了繁體字以後,特別是推行漢語拼音系統以後,外國人學漢語的多了起來。但比起英語簡化之路來說,仍然是小巫見大巫。美國英語現在已經自成一派,簡化的步伐更快。比如“一般過去時”正在逐漸取代“現在完成時”。而“第三人稱單數”一般現在時謂語動詞語動詞詞尾不加“s”也可以容忍。


所有這些,都預示著漢語成為世界語言的想法只不過是一個夢想而已。


閒看秋風999


我的回答是:漢語取代英語是必然。理由很簡單: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相比較而言,漢語的劣勢是學習應用難度高,但是,隨著技術進步,這個劣勢鴻溝將完全填平,相反,漢語的優勢是信息密度高,效率高,在新的技術條件下,漢語的優勢將得到放大。所以,基於高維文字的漢語,取代低維文字的英語,是技術進步的必然。技術進步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工業革命可以讓一個資源貧乏的島國成為霸主就是明證。


漢字先生


成為世界語言要具備幾個特徵:

首先是母語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要足夠大。目前英語在國際上的使用率最高。那還是在大英帝國的鼎盛時期對許多國家的侵略和殖民立下的功勞。美國二戰以後的強盛又把英語進一步發揚光大。

這裡所指的影響力包括:政治,文化,宗教,經濟,軍事等絕對的霸權。因為文化往往是通過侵略和殖民傳播的。當然,宗教也是文化傳播的一種途徑。

經濟的強盛也可以帶動語言的傳播,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全民學廣東話就是一個例子。

語言的普及還有一個條件是掌握的易難程度,我們的語言是最豐富的,我們的文字還具有比較強的象形性質,而當今國際上大多數文字都實現了字母化,發音和書寫的方式也會影響到文字語言的傳播。

從目前來看,在相當一段時間裡,我們的漢語傳播靠的是經濟的飛速發展和數量有限的孔子學院來進行的,渠道很窄,再加上書寫和發音的難度,普及難度還是挺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