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讀》——身處黑暗,心向陽光

“童年,成長經歷,家庭背景,社會關係,創傷……我們不斷追溯與求索,犯罪者的動機,探尋其中最幽微的喜怒哀樂,不是為了給罪行以開脫的理由,不是為了跪服於所謂的複雜,不是為了反思社會矛盾,更不是為了把自己也異化成怪物——我們只是在給自己,給仍然對這個世界抱有期望的人——尋找一個公正的交代而已。”


《默讀》——身處黑暗,心向陽光


這是一個很長的故事,作者priest用她的方式,將這個故事緩緩講述給我們聽。皮皮是我很喜歡的一位作者,她的書,我基本都有看過,而《默讀》算是皮皮的代表作了。這本小說的文筆十分的好,邏輯也相當的流暢,幾乎沒有bug,推理很繞,很多人都說暈了。作者的格局視野都很大,尤其值得稱讚的時候文中對犯罪心理的描寫,抽絲剝繭追求實質,讓人不寒而慄。

“成長”是priest作品中很重要的要素。《默讀》像是串起了作者這些年積攢下來的,對這個社會的思考。“每一代人的上下求索,都是從親手將父輩埋進土裡那一刻開始的。”

當年的駱聞舟是個不折不扣的少年,總想著當中國隊長拯救世界;當年的費渡,軟弱於籠罩他全部生活的恐怖的男人,不敢反抗,下意識的逃開;當年的肖海洋,夠不著爐灶,摔在地上大聲哭泣……後來逝者已逝,他們接過父輩的意志繼續前行,這是默讀所表達的一種隱性的傳承,也是“遲到的正義不是正義”這句話最好的反面論證。

priest的書有種刻骨銘心的真實感,人物刻畫鮮明。《默讀》中案件設計精巧,每個案件都是用世界名著的人物為名,這樣的安排增加了案件的辨識度,也使之有更為深重的內涵。5個案子,每一個都有一個故事,而當這些案件被揭露以後,背後還有更大的案件。總有一些真像被掩埋,但是慶幸的是總有一些人一直在追尋真相。

駱聞舟,市局刑偵隊當之無愧的隊長,指揮若定,沉著冷靜,即使心有焦慮與彷徨也從不在下屬面前表現出來,永遠是孩兒們堅實的靠山,無所不能的父皇。原文中有一段對駱隊的概括非常完美:“費渡冷眼旁觀,認為駱聞舟這樣的人,一定是從小成長在一個非常寬鬆且開明的環境裡,年幼的時候,享受過毫無保留的寵愛和關注,才能在他經歷了風霜雨雪,見識過人心險惡,甚至出於職業需要,變得精明又敏銳之後,骨子裡依然對整個世界敞開著懷抱。”

“童年”無疑是任何一個人成長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個人認為也是《默讀》想強調的主旨之一。在“亨伯特”這個故事中,有一句話讓我記憶深刻,送走小女孩晨晨以後,駱聞舟對費渡說的“你可以教孩子防備陌生人,提高警惕,但是不能讓她怕穿花裙子,不然要我們幹什麼用的?”駱聞舟的童年作者著墨不多,但是可以想象——身為武警不苟言笑,面相嚴肅但是意外喜歡小動物的父親,可愛隨和,平易近人的母親,想一想就覺得非常的幸福。這是駱隊的底蘊,不論經歷過什麼,見識過怎樣的黑暗,都不會被染色的底蘊。

在《默讀》中,我們還能看到作者從始至終的社會擔當,最難忘的是書中老楊問駱隊:“你相信天理昭昭,報應不爽嗎?”

“當然不能信,這不是封建迷信嗎?”

“你必須得信!因為你是刑警,在追查兇嫌的時候,你就是天理!這話之所以成為封建迷信,就因為你們廢物!因為你們查不出真相,洗不清沉冤!”

《默讀》這個故事裡有齷齪可恥的怪物,也有自以為正義的“朗誦者”,但還有一種力量,是心懷正義負重前行的“默讀者”們,正是他們在默默守護著這個世界。我們現在所做的努力,就是為了要讓心中的天道變成世道,讓世界慢慢變回我們心中的模樣。

最後的最後,借用作者的一句話:

“我心裡有一簇迎著烈日而生的花,比一切美酒都要芬芳,滾燙的馨香淹沒稻草人的胸膛,草扎的精神,從此萬壽無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