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子和獅子能雜交嗎?後代會是怎樣的動物?

奧格瑞瑪嘿


五種大型貓科動物(豹屬的獅子、虎、豹、美洲虎和雪豹)中的四種,除了雪豹外,可以彼此雜交產生大量的雜交後代。

獅子和豹子之間的雜交後代被稱為豹獅,豹獅混血幾乎都是圈養條件下人工繁殖產生的。豹獅數量稀少,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只有少數雜交豹獅被圈養在日本、印度、德國和意大利的動物園裡。最著名的是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出生在日本西宮阪神甲子園動物園的豹獅,其中一頭豹獅存活了20多年,這比通常情況下豹壽命(被圈養的最長壽命記錄為23年)和獅子(被圈養的平均壽命為13年)的壽命要長。

當其他動物園都專注於獅虎雜交品種時,阪神甲子園動物園的工作人員決定培育豹獅雜交品種。雖然該項目受到了動物學和動物福利界的批評,但在1959年到1962年之間,先後有4只雜交豹獅幼崽出生。然而,豹獅被證明是不育的,最後一個在1985年死亡,這些豹獅作為標本保存了下來,如下圖。

豹獅的外表和行為介於獅子和豹子之間 ,相比獅子,它們像豹子一樣擅長攀登,體型接近獅子,身體粗壯,然而腿較短,又像豹子一樣。有棕色的斑點,比豹子的黑色斑點還要白,還有簇狀的尾巴,像獅子一樣,底色為淡紅黃色。成熟的雄性尾巴有稀疏的鬃毛,大約20釐米長。

儘管豹子和獅子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有過棲息地的接觸,但人們普遍認為豹獅不可能在自然狀態下出現。因為自然狀況下豹子無法與母獅交配,豹子和獅子之間的相遇很有可能導致豹子的死亡,人工條件兩者交配的母獅需要服用鎮靜劑。然而,也有來自多個地區關於天然豹獅雜交的軼事報道,但目前唯一有確鑿證據是在野外雜交的豹獅只有1931年拍攝的一張豹獅幼崽皮毛。


科學閏土


豹獅獸是雄豹和雌獅雜交的後代。這種動物的頭和獅子的頭很像,而身體的其他部分則帶有類似於豹子的特徵。這些種間雜交的“混血兒”是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中生產的,所以不太可能在野外出現。

豹獅獸

1910年,第一隻記錄在案的豹獅獸在印度的戈爾哈布爾繁殖出現。孟買自然歷史協會的秘書Walter Samuel Millard把它的皮送給了雷金納德·因斯·普考克。它是一隻成年雄豹和一隻母獅的雜交後代。實際上當時同時誕生了2只豹獅獸,不過其中的一隻在兩個半月大的時候夭折了,另一隻則至少活到了1912年——也就是被普考克描述它的時候。

在普考克的記述中寫道,它看上去像一頭豹子,但它兩側的斑點比卻比豹子小,而且斑點之間的間隔要比豹子的斑點更近,而且顏色呈現為棕色,看上去有些模糊不清,又有點像一隻褪了色的幼獅。它的頭部、脊柱、腹部和腿部斑點是清晰可見的黑色。它的尾巴上邊也有斑點,下邊有條紋,尾巴梢有黑色的長毛。腹部為乳黃色,耳朵是淺黃褐色的,有一條寬闊的黑色條紋,但是卻沒有在它身上發現像豹子身上一樣的白色斑點。

豹子

除了印度動物園的這隻豹獅獸,日本的動物園也出現過這種豹與獅的雜交結晶。1959年,日本一家動物園人為的試圖讓一隻雄豹和雌獅繁殖,最終在1961年生下了1雄2雌3只小豹獅獸。其中的至少一隻,活到了1985年。

而除此之外,就再無豹獅獸的記錄了。

獅子


一個男人在流浪



貓科豹屬雜交種是圈養的四種老虎、獅子、美洲虎和豹子的雜交品種。大多數混血兒不會在野外延續後代,因為雄性通常不育。線粒體基因組研究顯示,古代也存在野生雜種。雪豹和獅子的線粒體基因組比其他豹屬物種更相似,表明在它們的歷史上的某個時期,現代雪豹的雄性祖先的雌性後代和現代獅子的雌性祖先與現代雪豹的雄性祖先雜交。



豹獅獸是雄豹和母獅交配的結果。頭部與獅子的頭部相似,而身體的其餘部分與豹子相似,非常罕見。

雄獅和豹子的體型差異通常會使它們很難交配。

歷史上就有豹獅獸的例子。1951年,豹獅獸“利帕德”出生在維也納的舍恩伯恩動物園。



另一隻豹獅獸“利帕德”出生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父親是一隻兩歲、重250公斤的獅子,肩膀高1.08米,長1.8米(不包括尾巴)。這位母親是一隻3.5歲的豹,體重只有38公斤。這隻母幼仔於1982年8月26日至27日一夜之間出生,估計懷孕期為92-93天。

它出生在佛羅倫薩附近的一家造紙廠,是從羅馬動物園獲得的獅子和豹子的後代。它們的主人養了兩隻老虎、兩隻獅子和一隻豹子作為寵物,並沒有期望或打算讓它們繁殖。獅子/豹子混血兒讓主人大吃一驚,他原本以為籠子裡的小斑點動物是一隻流浪貓。

母親開始過度梳理幼仔的尾巴下側,後來咬掉了它的尾巴。這隻幼仔隨後被人工飼養。父母在1982年11月再次交配,後來獅子和豹分開了。

它們於1983年1月25日聚在一起,但獅子立即騎上了豹子,它們不得不再次分開,以免危及她的妊娠。

這隻幼仔的身體形態像一頭獅子,頭大(獅子的特徵),但前額向後縮(豹的特徵),有黃褐色的皮毛和濃密的棕色斑點。當它長到五個月大時,主人把它出售,並開始嘗試繁殖更多。

豹獅獸是雄豹和雌獅的生育後代或者雄性獅子和雌性美洲豹的後代,能生育的是雌性,能夠被一隻豹子受精。它們的交配雖然罕見,但會產生後代。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你需要了解關於遺傳學的一些知識。

首先 為什麼近親結婚後代有可能有缺陷?

我不往復雜了講,簡單來說就是人的基因都不是完美的,很有可能有些基因有缺陷。

例:某個致病基因A, 人的染色體是成對出現的,wildtype,也就是正常的基因是AA,變異後aa致病,但是如果你的基因是Aa,隱性缺陷,一條染色體是正常的,一條染色體是變異的,

可是該基因疾病並不會在你身上體現出來,你找一個和你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她擁有同樣的變異的可能性非常之低,但是你的近親很可能同樣也有你這樣的Aa變異,

這樣的你們的孩子的基因,經過簡單的排列組合可得知25%AA 50%Aa 25%aa,這樣就有1/4的幾率遺傳到這種病了。基礎的遺傳學知識,如果感興趣google遺傳學。

2. 為什麼混血兒聰明漂亮:還是可以借鑑上面的遺傳學知識,

不同人種出現相同基因缺陷的可能性就更小了,而且這些所謂的“缺陷”很有可能互相彌補,

孩子的基因被變相優化了。如果想不明白就想想看為什麼袁隆平搞的雜交水稻高產易活就行了,雜交就是利用了這種基因互補的原理。

3. 為什麼動物界純種的才好:純種從生物學角度來講,一點都不好,扔在大自然裡,這種人們認為的純種動物不會生存的很好的,但是由於我們人類干預了他們在自然中自然求生的方法,所以他們的自然適應性就不重要了(因為我們養著他們。。。)

我們之所以說純種的“好”,是因為他們有特點,這些特點只是視覺上,或者某些很狹窄的方面比其他同類“好”,或者特殊。物以稀為貴,只有血統相近繁殖下去才會有延續這些特點,但是這樣的繁殖比較費勁,所以就貴了。

說到這裡,豹獅獸是雄豹和雌獅雜交的後代。這種動物的頭和獅子的頭很像,而身體的其他部分則帶有類似於豹子的特徵。這些種間雜交的“混血兒”是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中生產的,所以不太可能在野外出現。 豹獅獸

1910年,第一隻記錄在案的豹獅獸在印度的戈爾哈布爾繁殖出現。孟買自然歷史協會的秘書Walter Samuel Millard把它的皮送給了雷金納德·因斯·普考克。它是一隻成年雄豹和一隻母獅的雜交後代。實際上當時同時誕生了2只豹獅獸,不過其中的一隻在兩個半月大的時候夭折了,另一隻則至少活到了1912年——也就是被普考克描述它的時候。

在普考克的記述中寫道,它看上去像一頭豹子,但它兩側的斑點比卻比豹子小,而且斑點之間的間隔要比豹子的斑點更近,而且顏色呈現為棕色,看上去有些模糊不清,又有點像一隻褪了色的幼獅。它的頭部、脊柱、腹部和腿部斑點是清晰可見的黑色。它的尾巴上邊也有斑點,下邊有條紋,尾巴梢有黑色的長毛。腹部為乳黃色,耳朵是淺黃褐色的,有一條寬闊的黑色條紋,但是卻沒有在它身上發現像豹子身上一樣的白色斑點。豹子

除了印度動物園的這隻豹獅獸,日本的動物園也出現過這種豹與獅的雜交結晶。1959年,日本一家動物園人為的試圖讓一隻雄豹和雌獅繁殖,最終在1961年生下了1雄2雌3只小豹獅獸。其中的至少一隻,活到了1985年。

而除此之外,就再無豹獅獸的記錄了。

獅子


百寵雜說


曾經日本和印度有動物園培育出“豹獅獸”,即豹子和獅子的雜交品種,體型像豹,但卻能長出長20多釐米的鬃毛,在動物園被參觀20多年後死亡,沒有後代。


在貓科動物中,一些動物染色體數量比較接近,它們的生殖細胞能夠結合,產生可以發育成熟並被分娩出來的雜交動物。因為基因融合度比較高,雖然會缺少一條染色體,但朋友一些幾率使其發育基本正常。但也因為這樣,它們很多不能產生正常的生殖細胞,甚至連發情的行為都沒有了,不會產生後代。

在自然界,不同的物種基本沒有結合的可能,除了染色體對數的不同,它們生活於不同的環境,有著不同的交配習慣,生殖器官有著不大相同的結構,激素也有著不太相同的分子結構和釋放濃度。


實際上除了豹獅獸(難度高,只有印度和日本各曾培育成功一次)以外,還有獅虎獸(偶有可繁殖後代)、虎獅獸、灰白熊、混血羊(不能生育)、騾子(一般無生殖能力)、鯨豚(可自然結合,有生育能力)等很多種雜交動物,都是在動物園或者動物研究中心做成的,據說有一些是在麻醉狀態下,由人工協助完成的。

基因攜帶者生物最重要的信息,關係到個體的生長髮育,而不完整的基因自然會造成一些缺陷。除非染色體數相同,染色體結構差別不是很大。這些動物的體型甚至能夠比親代大很多,但是無論從外觀還是內外功能,它們都有一定的缺失。


來看世界呀


它們同屬貓科動物,應該是可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