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松鼠这样的小体型动物能否进化出智慧?

一只平和的小朱


像松鼠这样的小体型动物能否进化出智慧?

先说一下答案,松鼠当然能进化出智慧,而且松鼠已经有了智慧。只是松鼠的智慧相比人类来说比较低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明确一下智慧的概念。

智慧是指生物利用神经器官所产生的一些高级的能力,比如感知、判断、决定、记忆、辨别等能力。

基于上面的定义,我们能够得出,现在只有有神经器官且拥有以上某种能力的生物就拥有智慧,只不过,不同生物的智慧不同,所以对能力的掌控也不同而已。简单的来说,就是人类几乎有着智慧所有涵盖的能力,而其他的生物仅具有几项。

松鼠拥有“智慧”的具体体现

松鼠属于哺乳动物,而且它有着较发达的神经器官,所以,松鼠已经具备了智慧。那么,松鼠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01 判断和辨别能力

松鼠属于偏素食的杂食性动物,它的主要食物是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尤其喜欢吃坚果类。经过科学的研究发现,松鼠对于小小的松子有着很强的判断能力,它能准确的判断松子中果实的大小。所以在松鼠的栖息地中,如果你发现看似饱满的松子,大都是空壳的,里面是没有果实的。

这种能力其实源于松鼠有着强大的嗅觉能力,仅需要一闻它就能准确的判断松子中果实的大小。

02 生存能力

人类之所以能够站在现在的位置上,与食物的储存有着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万物凋零,如果没有学会储存食物的话,人类就只能像许多动物一样用冬眠来渡过食物匮乏的寒冬了。

松鼠就是如此,它们是储存食物的“行家”。松鼠在秋末就开始储存过冬的粮食,此时除了休息外,它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林中穿梭寻找食物中渡过的,而且松鼠还会将自己找到的并不是很干燥的食物放在太阳底下晒干,以便于储藏,这在自然界的动物中可是少见的。

之后,松鼠会将食物分不同的地点储藏,这使得松鼠的食物得以最大程度的保存,因为即使一个藏匿食物的地点被发现,也不至于全军覆没。

而且生物学家还发现,松鼠在埋藏自己的食物时,如果遇到同类在附近,它会假装储藏以骗过同类。

03 记忆能力

上面我们说过,松鼠会为了尽大可能的保存自己的食物,会选择将食物分别放在不同的地点储藏。但是,别忘了冬天山林中不免会下雪,而被积雪覆盖后,它的食物的藏匿地点也会被覆盖。

但是,根据观察发现,松鼠可以找到自己藏匿的95%以上的食物,即使这些食物已经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它还是能够准确的找到。

这就是它强大的记忆力以及空间能力的表现,而且根据生物学家的观察发现,松鼠还有利用地标寻找食物的能力。

那么,松鼠的智慧能否超过人?

虽然大脑不是决定智慧的唯一因素,但是大脑的大小以及脑容量的大小都能一定程度的决定动物的智力。而且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脑容量越大的动物它的EQ(脑指数)也越高。举个例子,老鼠的脑容积是2.3ml,它的EQ约在0.40左右,而猩猩的脑容积在440ml左右,它的EQ在2.48左右,人类的脑容积大约在1350ml左右,人的EQ就在7左右。

也就是说即使与我们人类最接近的猩猩,它的EQ也只有人类的三分之一左右。从上面的数据我们能够看出,体型越小的动物,就意味着脑容积越小,相对的EQ就越低。

因此,松鼠如此小的体型是不可能进化出与人同等的智慧来的。

总结

智慧的能力体现包括很多方面,而松鼠的种种能力显示,它是有智慧的。只是因为它的EQ较低,而且是不可增加的(脑容积不变)。所以松鼠即使再进化,它的智慧也不可能超过人类,甚至很难超过比自己体型大的一些动物。

从这点上看,体型确实也对智慧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猎奇动物社


这个问题我把它换一个形式可能会更好解释——智慧生命的体型重要吗?

先说答案再分析——体型很重要,而且足以支持智慧的最小体形可能与我们现在的体形差距不大,大约在50公斤左右。

脑的体积重要吗?

我们的大脑当然不是最大的,但是真的是最强的。体型越大的动物,控制身体所需的神经元也越多,因此单纯的脑容量不能反映什么。经过反复的探究,人们找到了一个可以比较客观反映大脑与体形的参考数值,称为脑指数,是动物的脑容量与模拟预期脑容量的比值。猫的指数恰好接近1,而老鼠只有0.4,人类是7,在所有动物中无出其右者。

为什么说这是经过反复探究的呢?因为之前出现过很多比较方法,但是都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效果(也就是人类没有拿第一,哈哈……)。譬如脑质比——用脑的质量比上体重,这个方法看似非常符合直觉,但是第一个问题就出在小体型动物上,我们人类的脑与体重的比例大约是2%,可是……老鼠也是这个值,还有些鸟类的脑比重甚至可以达10%,更是远超人类,所以用这个数值衡量智力肯定不行。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因为无论是老鼠还是大象,它们的神经元细胞都是差不多大的(虽然准确来说人类比小鼠的更大,但至少没有到体型这么夸张),在体形缩小的情况下,神经元相比于体形的单位数量当然会变小了,我们想像一下,如果一个小型生物只有100个细胞,那么它只有两个神经细胞,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智力了。

量变产生质变,这句话既有哲学道理,在现实世界中也得到了充分证明,在神经元中更是如此。人类的每个神经元有数千个小分支叫突触,用以与其它脑细胞连接。每个脑细胞可以与大约104个其它脑细胞相连(我记得小鼠每个只能连接10个左右,但是找不到来源了,所以可能存在错误)。人类的大脑皮层拥有大约160亿神经元,它们之间相互连接的方式是数千亿级的。

那么想象一下,如果将脑细胞随机减少一半,那么会缺失多少神经连接呢?是一半吗?当然不是,每个细胞的消失都意味着有100个连接消失,当然考虑到连接是相互的,差不多也会减少大约10倍,可见神经元的数量堆积产生的收益不是简单的加法。

为什么大块头有大智慧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脑容量是一个刚性指标,是不能随着体型的缩小而缩小的。所以我们需要知道的第二个问题是,相对较小体形的动物可以拥有巨大的大脑从而达到智慧的水平吗?

部分鸟类的脑质比可以达到10%,是不是说我们的最小体重可以达到10公斤,一只小体型狗的重量?

也不行,因为智慧生命是进化出来的,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如果是在实验室里或是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活下来当然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在纯野生环境中,这个物种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活下去。

人类仅占体重2%的大脑消耗了差不多25%能量供给,大脑每一秒钟都在疯狂地消耗着氧与葡萄糖,所以只要缺血数秒,人就会立即晕厥。不仅如此,脑还与其它任何器官都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它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是的你没有听错,无论你是在解奥数题还是在睡梦中,脑的功耗都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出现食物短缺,那么你无论想如何通过减少运动来节约能源都是徒劳的,你的脑门上就像开了一个水龙头一样在疯狂地倾泻着你宝贵的能量。

而在野生动物的自然界中,可没有固定的一日三餐,就算是顶级的掠食者,也常有捕猎失败而饿肚子几天的现象。这也就意味着,一个物种若存在向更高智慧进化的可能性,就必须要有相当强的营养供给。事实上人属动物正是在掌握了用火之后,才大大提高了营养的摄入效率,助力了大脑的发展,黑猩猩在有猴子吃的情况下,每天要花10个小时咀嚼肉,可见差距之大。

想变聪明?先变大呀!

而小体形动物的生存就比较堪忧了,首先因为体形的劣势,几乎不太可能捕捉大型动物,而且还会受到10倍于自己体重的掠食动物压制。这弱小的身体,夹缝中未生存的状态,恐怕还没有进化出真正的智慧就灭绝了。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进化也是如此。没有一步一步的有利条件积累与正向反馈,智慧也不可能出现,小体型动物当然有可能进化出智慧,但一定要完成巨大化(我们灵长目的祖先也是如同老鼠一样的小动物),否则从各种意义上来说,都不太现实。

我是酋知鱼,一条70kg的科学作者,欢迎关注!


酋知鱼


首先,“智慧”这个词是由人类发明的,它所定义的一切,也都仅仅适用于人类范围。

对于其他动物来说,用人类定义的智慧去判定它们是否拥有智慧,就好像拿西医的那套理论与标准去衡量中医一样,都是比较荒谬的一种行为。

因为这样的话,我们永远也无法接近事实的真相。

同样的道理,我们不妨问一下:鸟类拥有智慧吗?

如果说有,那么从人类能够理解的视角下,好像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可言;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鸣禽轻松愉悦的婉转歌唱,就算集合人类历史上的所有伟大的音乐家也难以演奏出来它们的歌曲;鸟类迁徙或者信鸽飞回所记忆的地图,人类的智慧跟本难以企及;而有些鸟类所埋藏的食物,多达几千个地点,它们能够清晰记得每一处的埋藏点,就算把世界上顶尖的记忆大师请来,也未必能够做到这一点。

所以说,鸟类算不算拥有智慧?

因此如果站在松鼠的立场来看,人类或许只不过是一只只行走在其树下的傻大个子也说不定的。

我们所谓的智慧,更多的时候,并不是为了生存计,而是为了满足人类无尽的贪婪和享乐为出发点的。这样的智慧,又算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呢?

如果这些都无法理清的话,空谈松鼠是否能够进化出智慧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最后,大自然的演化系统,从来都是刚刚够用就好,并不会过度赋予某种动物多余的能力!

抛开人为干预的前提,你看自然界的动物,基本上不存在什么过度肥胖或者体态臃肿的形态(反观人类比比皆是)。大自然为所有的生物所提供的资源,都是在其一番辛劳努力的前提下,刚刚够用而已。大自然为每一种动物所赋予的能力,也都是刚刚够用就好,并不存在什么滥予滥取的感性。

松鼠们现阶段所拥有的智慧,就已经能够足够支撑它们的生存与繁衍。即便大自然赋予松鼠我们人类自以为的所谓智慧,它们又拿它来干嘛用呢?

所以,这并不符合大自然的造物哲学。

也就是说,没有可能,也不必要。


郊野的瓦尔登



云淡风清2944


应该不会的


海漂大兵vlog


进化是欺骗全世近200多年!现在全世界都以抛弃此论!你也太闭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