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州风韵——尧舜口村哈哈腔

一段哈哈腔,走进的是戏里的历史故事,迷恋的却是这古老的戏曲艺术。清晨易县尧舜口村,再次响起村民们久违的哈哈腔。台上台下,很多人早已老去,而这种特有的腔调和乡情却渐渐回归…今天就跟小编一起走进尧舜口村,了解这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易州风韵——尧舜口村哈哈腔

尧舜口村哈哈腔剧团于清朝光绪年间建立,传承至今已有八代,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哈哈腔是在河北大部及山东东北部广大农村较为流行的古老地方剧种之一,俗称柳子调、合儿腔、合合腔等,在河北沧州、保定一带最为广泛。易县哈哈腔主要分布在尧舜口、东场、大巨、渭庄、北娄山村等地。尧舜口哈哈腔属于哈哈腔剧种的西路流派,分生、旦、净、丑四个门类,尤以小生、小旦、小丑的表演最具特色。唱腔结构以上下句结构为基础,上句和下句交替结合,循环演变,构成相对完整的唱段。唱词和念白汲取了当地丰富的生活语言,具有通俗质朴、生动活泼的特点。器乐主要有文场(管弦乐)和武场(打击乐)。文场主要以板胡、嗡子、笛子、喇叭为基本组合形式,在演奏中以板胡为主旋律,伴随着音色清脆的竹笛,紧密配合,使节奏紧密而自然,洋溢着强烈的地方特色;武场(打击乐)主要以板鼓、大锣、小锣、水镲为组合形式,有时用大铙、大鼓、小堂鼓,在武场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哈哈腔独具特色的锣鼓经。

易州风韵——尧舜口村哈哈腔

尧舜口村哈哈腔剧团在三、五十里范围以内巡回演出,传统优剧目有《康熙访苏州》、《乌玉带》、《白马告状》、《黑风山》、《八马岭》、《大登殿》等。

易州风韵——尧舜口村哈哈腔

尧舜口哈哈腔增添了农村的节日氛围,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给当地父老乡亲带来了很多欢乐。它更是以简洁流畅、通俗质朴、生动活泼,且具有乡土气息的艺术形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弘扬传统艺术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