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园•人文燕赵|模拟逼真的四股弦

老一辈观众兴许还记得,在1954年第一届河北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原邢台地区四股弦剧团演出的《贺后骂殿》和《刘金定灌药》颇受好评并分别荣获表演二等奖和演员奖。自此,这个剧团遍演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城乡,备受欢迎。20世纪50年代的四股弦演出,红红火火,大放异彩。

2008年,冀南四股弦(巨鹿、馆陶、魏县、肥乡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次引起广大观众对四股弦戏的关注。

第一个四股弦子弟班创办于清道光二十一年

青园•人文燕赵|模拟逼真的四股弦

股弦源于山东省菏泽(曹州)一带,是在民间花鼓丁香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山东省一位叫齐大牙的民间艺人,由山东临清过卫运河到河北威县讨饭,因会拉四股弦,便与秧歌艺人王不当、刘开庆(鼓师)一起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威县梨园屯(一说章台村),创办了河北省第一个四股弦子弟班。但在当时,四股弦演出只是民间花会性质的演艺活动,只有会友,没有职业艺人。遇有婚丧或会期,互用请帖相邀,前往演出。

当年四股弦演出用的服装、道具也很简单,只有一身褶子、一件官衣、一顶纱帽、两件布衣。演员因陋就简,在脸上涂点儿粉,点上点儿胭脂,束个围裙即可上场。演出时,演员们围桌而唱,伴以简单的动作,俗称“罗圈戏”或“坐板凳头”。演出的剧目,多是反映农村家庭生活的小戏,如《转柳树》《拴娃娃》《城门洞》《王小赶脚》等,尚无唱“庙会戏”和“青苗戏”的资格。

后来,王不当的徒弟王玉堂继承师业,与罗九、夏大水(盲艺人,琴师)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在巨鹿县王虎寨办四股弦童子班,班主即是王玉堂。他们的童子班吸收河北梆子、乱弹、京剧等的艺术元素和表演程式,并聘请河北梆子名艺人吴永顺(艺名小茶壶,老生)与乱弹艺人一声雷(架子花脸,本名不详),传授了《杨金花夺印》《西洋国》《西岐州》《清查府》等剧目,使四股弦艺人不仅能演生活小戏,而且开始演出袍带大戏,且日趋成熟。嗣后,该班便在巨鹿、邢台、沙河、永年等地的农村演出。但这时仍是秧歌、四股弦两开腔。

清末民初四股弦艺术进一步发展

青园•人文燕赵|模拟逼真的四股弦

光绪三十年(1904年)艺人张平欣带一班四股弦艺人,由顺德府(邢台)进入河南彰德府(安阳)、林县(今林州)、清丰、南乐等城镇,并在河南省一些乡间授艺。从此,四股弦分成南北两支,并开始由农村逐渐向城市转移,上演剧目日渐增多,不少艺人在唱功上也出了名。

民国初年,四股弦进一步发展。至民国十二年(1923年),女演员郭素娥在河南省开州(濮阳)加入莱新清四股弦班。她18岁学艺,一年后上台演出,以《探地穴》中女花脸钟春花闻名于永年、南和一带。约7年后,尹秀珍、董小苓、王海棠、马凤仙等先后加入马凤云四股弦班。至今,邢台、沙河、永年、鸡泽一带还流传着“不锄地,不浇园,也要去看四股弦”的民谣,可见四股弦在冀南影响之深。

七七事变后,日寇全面侵华,民不聊生,大批四股弦班社纷纷解体,艺人大多数弃业改行,仅存有马凤云班。

在党的领导下为革命和建设服务

青园•人文燕赵|模拟逼真的四股弦

解放战争时期的1947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南四分区宣传部在南宫接管了马凤云四股弦班,马凤云、马凤仙任副团长,人民政府派一名指导员主管思想政治工作,并将该团命名为“冀南行署利群剧团”。而尹秀珍、董朝凤等,则另成立一个班社,归平乡县人民政府领导,取名为“平乡县利民剧团”。这两个剧团,在党的领导下,经常在邢台、沙河、平乡、鸡泽、肥乡、广平、邯郸、石家庄等地活动,以戏曲艺术为武器,直接为解放战争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股弦在表演、音乐唱腔、服装、道具,以及培育青年演员等方面,均有很大发展和提高。1954年河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演出时,利群四股弦剧团整理改编的《贺后骂殿》和《刘金定灌药》,之所以分别获表演奖和演员奖,与他们在继承中努力创新是分不开的。

1958年4月,河北省文化局戏曲研究室集中人力物力,挖掘记录四股弦剧目200余出(后从中筛选出优秀剧目60余出,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同年,邢台地区文化局还为四股弦开办戏校,招收学员30余人,培养新一代,着力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

1967年8月,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所有职业性的四股弦剧团,皆被遣散。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传统戏曲剧目重新开放时,邢台地区部分县(市)才有了业余四股弦剧团活动。其演出剧目,紧贴现实生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四股弦剧目多达200多出,主要是反映家庭生活的小戏,如《王定保借当》《吕蒙正赶斋》《三娘教子》《双头驴》《端花》等。解放战争时期演过《范小丑参军》等直接为解放战争服务的现代戏。新中国成立后,还演出过《白毛女》《红灯记》《节振国》《天上人间齐歌唱》等现代戏大型剧目。戏剧界称道:四股弦剧种虽不大,但剧目却很全,袍带大戏、生活小戏,应有尽有。

表演上模拟性极强 一如现实生活再现

青园•人文燕赵|模拟逼真的四股弦

冀南四股弦以邢台“巨鹿四股弦”著称,它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戏曲剧种。因其主要伴奏乐器“四胡”有四根弦,所以起名为“四股弦”。“巨鹿四股弦”,流布于河北邢台巨鹿、邯郸魏县,河南安阳清丰、南乐等城镇和鲁西北部分地区。由于它产生发展于邢台巨鹿,从事“四股弦”艺术的艺人又多为邢台巨鹿人,加之它的念白和唱腔都是邢台巨鹿方言,所以,人们谓之邢台“巨鹿四股弦”。

四股弦又名四根弦、二夹弦、五腔弦、五调弦,是河北省稀有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这个剧种在俚曲的基础上,不断取长补短,并吸收乱弹、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营养,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四股弦,诞生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巨鹿四股弦在剧情上,起初大多是反映民间家庭生活的小戏,后逐渐演变为新编历史剧和连台本大戏。其唱腔悠长、流畅、委婉,语言含蓄、幽默、通俗。唱词多为七字句,传统伴奏主乐器为四股弦琴胡,其他文武场乐器与河北梆子乐器相同。

尤其令观众耳目一新的是,四股弦的风格淳朴细腻、粗狂浑厚,洋溢着冀南、豫东北一带的乡土气息。与其他剧种不同的是,四股弦剧中的动作表情,模拟性极强,哭起来像真哭,笑起来像真笑。舞台上旦角做鞋,从穿针、纫线到纳鞋底的动作,就如生活中农妇做鞋,相当逼真,一如现实生活再现。演出中还直接运用邢台的方言土语,非常有趣。这也是四股弦受当地群众欢迎的主要原因。

(王礼人/文 刊于《燕赵都市报》2019年12月20日14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