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 ! 中關村大街1號的“前世與今生”

70年 ! 中關村大街1號的“前世與今生”

如今的海龍大廈已經成為中關村智能硬件中心

如果問,中國14億人口每20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去過同一家商場是什麼概念?對,7000萬。這是一個屬於海龍電子城的數字。從1999年12月18日開業,到2006年12月,海龍電子城7年接待顧客超過7000萬人次。它曾以中關村電子賣場10%的經營面積,取得了中關村25%的市場份額。“全國獨立電腦城10強”“中國獨立電腦城綜合實力排名第一”“全國最有影響力的電腦城品牌”……中關村大街1號的海龍大廈,曾是中關村一個時代的標誌。

海龍集團(前身是海淀區供銷社)——這個伴隨著新中國成立而誕生,伴隨著新世紀曙光而獲得新生的商業企業,濃縮著海淀商業發展的70年曆史,也詮釋了“艱苦奮鬥、創新發展”的海龍精神。

70年 ! 中關村大街1號的“前世與今生”

如今,通過又一次轉型升級,昔日人聲鼎沸的海龍電子城,已經華麗轉身為“中關村智能硬件創新中心”,海龍人正在跟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的堅實腳步,邁向又一個新的10年,“中關村一號”這張金色名片也將在海龍人手中越擦越亮。

伴隨著新中國成立而誕生的“紅色揹簍”

1949年3月,黨中央、毛主席從西柏坡移師北平香山準備接管北平,籌建新中國。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為了平穩接管北平,保證北平市民在新舊政權交替過程中的生活不受影響,早在1949年2月7日,解放軍進京一週後,北平軍管會就簽發命令籌建北平供銷社,保證老百姓生活供應,迅速恢復生產籌集物資支援我百萬大軍南下解放全中國。

70年 ! 中關村大街1號的“前世與今生”

▲海淀區供銷社原址--火神廟

1949年7月15日,在海淀鎮西北角的火神廟內成立了北平市供銷合作總社西郊辦事處,這就是海淀區供銷社前身。1955年海淀區供銷社機關才從火神廟搬到中關村大街西側新址。到1978年前後,海淀區供銷社已經在全區有基層商業網點200多個,職工3000多人。由於改革開放之前海淀區絕大部分面積都是農村,廣大農村地區受交通不便限制,村裡或鄉里唯一的商業設施——供銷社,就成了滿足老百姓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和購買農具、農藥、種子、化肥,向外銷售草藥、雞蛋、山果、家兔等貼補家用的唯一渠道。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的30年,海淀區供銷社承擔了全區人民保障供給、發展經濟的繁重任務。

70年 ! 中關村大街1號的“前世與今生”

▲1954年海淀區供銷社辦公樓原址

期間,為了更好地支援農業生產建設保障農民生活必需,海淀區供銷社開展了“送貨上門、服務到戶”的經營方式,湧現出了“揹簍貨站”和“流動櫃檯”。海淀山後部分偏遠山區以及四季青公社掛甲塔村等交通欠發達地區,他們通過“揹簍送貨”將農民需要的商品送到家門口;平原地區則採用手推車、三輪車等方式將各種生產生活資料送到田間地頭。這種“揹簍貨站”和“流動櫃檯”,是那個年代艱苦奮鬥的“供銷社精神”,成了激勵幾代供銷社人的紅色傳承。

從傳統供銷社到現代海龍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此後十幾年快速崛起的個體商戶和全國商品流通體系,對傳統供銷社體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海淀區供銷社不少網點出現嚴重虧損和經營難以為繼,職工生活困難。

70年 ! 中關村大街1號的“前世與今生”

▲20世紀80年代“中關村電子一條街”

與此同時,在海淀區供銷社機關旁邊的白頤路上,正在悄悄發生重大改變——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出現了。

“1987年,海淀區供銷社在現今海龍大廈對面蓋了一棟3800平方米的三層樓,準備賣生產資料。樓剛蓋好,當時的區委書記張福森和副區長邵幹坤就先後打來電話,說這棟樓供銷社不能自己使用,要租給四通和聯想兩家公司。”後任海龍商貿集團董事長、被譽為中關村電子賣場“教父”的魯瑞清回憶說。後來這棟“生產資料樓”一樓和三樓租給了四通公司、二樓租給了聯想公司。當年,白頤路兩側擠滿了傳統企業,特別是商業企業。供銷社第一個被區領導拉進了“中關村電子一條街”。

1998年,昔日自發形成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已經發展為中關村科技園區。中關村已經成為中國改革創新的新高地和電子商品的最大集散地。海淀區供銷社決定在緊鄰白頤路的供銷社機關原址建設定名為海龍大廈的項目,正式加入中關村創業大軍。

“當時海龍大廈審批規劃為14層,6.2萬平方米。我們覺得從中關村長遠發展看,14層樓高,6.2萬平方米的面積都顯得有點保守。經向上級請示,項目提高到18層,7.3萬平方米,總投資預計要4.5個億。可是我們手裡當時只有2000萬。手裡沒錢還想幹。籌錢愁的啊......”魯瑞清回憶說。

70年 ! 中關村大街1號的“前世與今生”

“要說海龍能有今天,中關村能有今天,海淀區委區政府的遠見和膽識,功不可沒。就在我們為籌錢頭髮恨不得都白了的時候,突然有一天時任區長李進山讓秘書給我打了個電話,說是約我見面。我到了才知道李區長約來了浦發銀行的領導。區長見面就笑著說:‘這是專門給你牽線搭橋的。’”魯瑞清回憶。

李區長的這一牽線,幫海龍拿到了浦發銀行1.5億元抵押貸款。後在科技部和農業銀行等支持下,海龍大廈終於籌足了啟動資金。1998年3月29日,海龍大廈破土動工。

“1999年5月18日海龍開始招商的那天早晨,從凌晨開始下起大雨,不到8點,門口已經排了200多搶攤位的商戶。原計劃9點開始,我們緊急安排,提前到8點。當天簽約258單,收定金500多萬元。”魯瑞清說。

70年 ! 中關村大街1號的“前世與今生”

▲1999年12月18日海龍大廈開業的熱鬧場景

1999年12月18日,海龍電子城終於迎來了開業的清晨。海淀區四套班子領導親臨開業現場。海龍大廈一到六層為電子賣場,起名“海龍電子城”,之上一直到十八層為寫字樓。“海龍電子城”是繼硅谷電腦城、太平洋電子世界之後,中關村第三家大型電子賣場。海龍電子城開業後時間不長,每天人流超過3萬人次。

70年 ! 中關村大街1號的“前世與今生”

▲2005年5月18日,海龍電子城三層筆記本電腦銷售區

開業半個月後,就是世紀之交。魯瑞清把自己的管理團隊全部拉到當時北京的最高點——中央電視塔上。他說:“世紀之交我們跑到中央電視塔上,有兩個想法:一是尋找定位,海龍大廈開業後,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了。傳統產業已經離開,又沒有進入高新技術產業。經過後來苦苦思索,才找到‘科技服務供應商’ 的定位;二是世紀之交,在中央電視塔上,看國家在世紀壇搞的活動,心情十分感慨呀!”

從傳統供銷社到躋身電子信息產業,海龍人進行了艱苦的努力。

首先新人做新事。海龍大廈運行後立刻設立新公司——海龍高科物業管理公司,招聘專業人才,建立新的機制。並且,高起點與香港梁振英測量師行達成合作。合作三年時間,海龍人自己已經完全進入到現代物業管理行業。

第二,學習新產業。以電腦和互聯網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對海龍人是極大的挑戰。1997年魯瑞清已經44歲,他才真正開啟電腦之門。從最初的語音輸入到鍵盤打字,從電腦裝機的元器件到專用名詞,從晦澀的互聯網知識到產業鏈關係,海龍人一點一點去學、去啃,就是這樣邊學邊幹一路走來。

第三,引領新產業。海龍電子城只用了兩年時間,就與深圳賽格(1988年設立)齊名,被業內稱為“南有賽格,北有海龍”。

第四,研究新理論。中國的電子賣場誕生超過20年時間,完全是在實踐中摸索。魯瑞清用8年時間幾乎走遍國內省會城市,還到國外進行考察。2007年出版了專著《解讀中關村一號——IT賣場的秘密》,據稱,這是國內外第一本研究IT賣場行業的專著。2010年,魯瑞清又主編了《IT賣場運營手冊》。由於潛心的研究,以及對行業做出的貢獻,魯瑞清被稱為“中國IT賣場教父”。

電子賣場華麗轉身中關村智能硬件中心

70年 ! 中關村大街1號的“前世與今生”

從1999年12月18日開業,到2008年海龍經歷了中關村電子賣場最紅火的10年黃金歲月。但是隨著中關村從電子一條街向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轉型升級,以及電商對實體電子賣場的衝擊,電子賣場逐步退出中關村已成定局。從2009年起海龍開始醞釀轉型升級,逐步縮小賣場面積,擴大寫字樓的招商面積。

這一年,海龍大廈所在的中關村西區開始加快推進業態調整,驅動創新要素聚集。

2013年9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全體同志到中關村集體學習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關村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為在全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好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明確了新時期首都建設“四個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作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部署。

供銷社是隨著黨中央、毛主席“進京趕考”而誕生的“紅色揹簍”,黨建引領、攻堅克難,是供銷社精神的精髓和基因。海龍人堅決落實黨中央和市委、區委的決策部署。在“疏整促”攻堅階段,面對一系列難題,海龍集團成立了黨員攻堅小組,在支部書記鄧婕帶領下,工作中敢於擔當,想在前、幹在先。黨員的行動,帶動了團隊的幹勁,員工們主動加班加點為商戶辦理退租手續,積極為商戶在其他賣場聯繫店面,解決商戶後顧之憂。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同志流過淚,有的同志病倒在崗位上,但從沒有人放棄。海龍人的真心換來了商戶的理解,在此期間,實現了平穩疏解。

2016年7月,經營了近20年的海龍電子城正式關閉,海龍大廈從原來的IT賣場,轉型升級成為國家“智能硬件創新中心”,海龍的服務對象也從全國各地的電子產品客戶,轉變為中關村的高科技企業。海龍人開啟了又一次新的創業和提升。

70年 ! 中關村大街1號的“前世與今生”

70年 ! 中關村大街1號的“前世與今生”

▲轉型後,海龍大廈引入地平線

轉型後,海龍大廈陸續引入了硬蛋科技、黑知了、地平線機器人、曠視科技等科技創新型企業,以及優客工場、創業谷科技等孵化器平臺。

70年 ! 中關村大街1號的“前世與今生”

70年 ! 中關村大街1號的“前世與今生”

▲轉型後,海龍大廈引入曠視科技

曠視科技是人工智能行業中的領軍企業,全球AI百強之一,也是入住海龍創新中心最早的企業之一。如今曠視科技的人臉識別技術已經在我國公共安全領域中廣泛使用,業績斐然。當初為了幫助曠視打開市場,海龍中關村智能硬件創新中心在樓內組織了專業沙龍,幫助他們宣傳產品、開拓市場。通過創新中心的活動,曠視科技與優客工場成功簽約。這不僅使優客工場在智能化社區打造上又進一步,也使曠視科技有了更廣泛的合作伙伴。就是在這樣的思路下,海龍幫助一個又一個企業實現了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協同發展,實現了同業之間的強強聯合,與跨界的資源整合,得到了創新企業的一致認可。

2019年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背景下,在寫字樓租賃市場不景氣的形勢下,海龍通過平臺服務活動,增強了客戶的黏性,出租率達到90%。

與海龍大廈轉型升級同步,2013年12月23日,原北京海龍資產經營集團有限公司、北京世欣宇成資產經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和北京供銷社海淀投資管理中心進行了聯合重組。截至2018年底,海龍集團在管資產規模達到49.45萬平方米,共90處,分佈在海淀區、朝陽區、西城區、石景山區、豐臺區。集團網點資產承載新興商業服務模式的可行性和發展方向,注重差異化經營,加快提升改造。

70年 ! 中關村大街1號的“前世與今生”

▲2019年8 月26 日,“海龍集團星級便民服務站”授牌儀式舉行

隨著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的深入,北京市和海淀區商委提出建設“一刻鐘”便民商圈,北京市人大代表、海龍集團現任黨委書記於鵬提出,以服務海淀居民起家的海龍集團要著力從惠民為民角度強化便民服務項目管理,配合便民服務商圈建設規劃,迴歸為城鄉居民服務的主責主業,為區域商務服務業的發展不斷努力。海龍集團利用自身傳統商業網點多的優勢,逐步建立了44家便民服務網點,涵蓋超市、早餐、蔬菜零售等,覆蓋10萬城鄉居民。

昔日熙熙攘攘、整日喧譁的海龍大廈,如今迴歸平靜外表下的高能量聚集和更高質量發展;昔日海淀居民離不了的“揹簍貨站”、“流動櫃檯”,從老一代供銷社領導魯瑞清到新一代揹簍精神傳承人鄧婕,歷經70年變遷、發展之後,又以更親的面孔迴歸到了海淀居民的身邊。“海龍人”也將站在又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傳承海龍精神,續寫海淀商業企業的下一個傳奇。

李罡/文

海龍集團/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