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譽減值是壞事嗎?

解碼財經


有壞有好,關鍵是看你如何去分析和辨別了!

第一個問題,什麼是商譽減值?

我們得知道商譽是一種無形資產,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卻值錢。

舉個例子,一家沒有上市的公司的內在價值是1000萬,而上市公司花了1個億完成併購,那麼這個併購公司的商譽就是9000萬!但是在併購之後,這家公司所提供的價值,業績出現了下滑,造成了商譽只有5000萬的水平,那麼其中降低的幅度(9000-5000=4000萬)就是商譽減值!

第二個問題,什麼是商譽計提?

商譽計提指對企業在合併中形成的商譽進行減值測試後,確認相應的減值損失。商譽作為企業的一項資產,是指企業獲取正常盈利水平以上收益(即超額收益)的一種能力,是企業未來實現的超額收益的現值。

第三個問題,商譽計提有什麼套路?

商譽計提俗稱“大洗澡”,其實很早就出現了,只不過現在被大量的公司運用,來作為一個欺騙散戶投資者的把戲而已!

1)通過商譽計提來進行大幅做低當年的業績,把曾經,現在,甚至未來的支出和虧損一併歸納到商譽減值中,造成一種“業績虧損”的假象!

2)通過業績大幅虧損的“假象”,進行做低自己的股價,從而配合主力或者自身,進行一個低吸!

3)在未來的年報行情裡,公司只要是正常運營,那麼就算是小小的盈利,對於上一年的“商譽計提”來看,都是大幅度的業績增長,那自然會體現在股價上,造成水漲船高的局面!

4)利用業績大幅增長,從而高位獲利!

所以說,商譽計提,對於許多上市公司來說,是配合主力洗盤,甚至佈局於未來年報行情的一種手段!那麼對於許多不明白,不懂的散戶來說,就會被騙,從而被割韭菜!當然了,也會有許多上市公司魚目混珠,把虧損和商譽減值混淆,從而“偷樑換柱”矇蔽投資者視線!

第四個問題,為什麼目前大批公司商譽計提!

第一個原因:

2018年已經是A股大級別熊市的底部區域,2019年是一個熊轉牛的週期,大部分的上市公司看準了未來的機會和行情,所以進行一個集中的商譽計提,從而製造未來的熱點,炒作概念,為推高股價做準備!

第二個原因:

許多垃圾股面臨著2年的業績虧損,所以想要通過“2+1”的模式逃避三年連續虧損出現退市的情況,所以在第三年裡,出現了商譽計提,想要魚目混珠!

第三個原因:

券商法未來大概率會提高處罰力度,對於193條的業績造假行為處罰也會提高一個處罰金額的上限,甚至還會對於責任人“刑事追究!”所以大批有問題的上市公司想在真正實施之前自願招供,自行爆雷,甚至通過商譽減值來混淆視線!

總結

雖然說,對於現在A股出現大面積“業績變臉”,“大洗澡”的情況來看是非常動盪的,但是長遠來看,也奠定了在2020年2021年裡,A股的走勢會有一個不錯,向上的趨勢!

只不過對於投資者而言,一定要擦亮眼睛,遠離通過“商譽減值”把戲,進行“大洗澡”的垃圾股公司,而佈局那些優質的、股價處於底部區域的績優股,這樣的話,商譽計提才是一個利好,否則就是大利空!

碼字挺辛苦,記得看完給個贊和關注哦。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琅琊榜首張大仙


在我看來,判斷商譽減值好壞的唯一標準應該是,商譽減值的會計處理是否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如果符合,就是好事!然而,對於財務報表的不同使用者來說,站在各自不同的利益角度,對商譽減值的好壞判定各不一樣。下面結合金盾股份的案例,來詳細說說。


對於上市公司實控人、管理層,多數情況下是壞事

多數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管理層希望上市公司的總資產規模越大越好,收購的子公司價值越高越好,所以在確認商譽價值的時候,都會過於樂觀。

但是,也不可否認,有些上市公司通過公開發行股份募集資金後,再通過收購時虛增商譽價值,圈錢後再套現。收購企業不能夠實現經營承諾時,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管理層總是找千萬種藉口避免商譽減值或是少記減值。

根據金盾股份2017年年度報告顯示,金盾股份對收購的全資子公司江陰市中強科技有限公司確認了934,622,970.60元的商譽,然而在2016年、2017年度未能實現業績承諾的情況下,未考慮對企業後續經營的影響,加上2018年仍然無法實現業績承諾,連是否能夠中標預測的重大銷售合同都具有不確定性,導致在金盾股份2018年年度報告中,突然對對江陰市中強科技有限公司的商譽全額計提了減值。


這樣的情況下,對於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管理層來說,商譽減值是壞事。有些時候,實際控制人還需要對商譽減值向上市公司兜底,管理層還需要向公眾公開道歉,更加嚴重的情況,違法《證券法》時,還會受到相應的行政處罰。

對於小股民,好壞參半

對於已經持有商譽減值上市公司的小股民,多數情況下是壞事

其實,A股小股民最怕的就是信息不對稱,某些人利用可以內幕實情,進行買賣操作,牟取私利,而自己卻矇在鼓裡。

對於已經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小股民來說,畢竟有著一顆“老母親”的心,希望“親兒子”越走越好,所以希望上市公司的商譽價值不存在一點水分。

一旦上市公司的商譽發生減值,自己持有股票的內在價值就會減少,也必然反應到二級A股市場,導致股價下跌。

金盾股份商譽暴雷雖然在4月26日才通過官方途徑對外公告,但是公司股價一波拉昇之後,從4月2日13.01元/股的高點,一路下跌至4月26日的9.08元/元。通過拉昇,大量地點買入進度股票的投資者,不禁讓人懷疑,是否已提前獲取到內幕實情,並且於4月26日公告日前拋售賺取利差。

商譽減值一般都金額較大,影響較廣泛,就會導致持有股票的小股民,財富大幅度縮水。

對於準備持有商譽減值上市公司股票的小股民,多數情況下是好事

尚未買入高商譽上市公司股票時,通過各種途徑獲取到商譽水分太大,將要大幅度減值,或是上市公司已經公告計提商譽減值的,多數情況下,應該會立刻停止買入該上市公司的股票。

商譽減值不只是一個會計處理那麼簡單,反應了被收購公司的未來幾年的經營成果已不能夠實現預期、資產質量嚴重降低等其他惡化跡象。這些跡象有時候甚至於會對上市公司其他分部產生不可逆的重大影響。

所以對於計劃購入商譽減值上市公司股票的小股民,瞭解到商譽減值對公司未來發展可能的影響之後,有利於做出是否購買的判斷,所以說是好事。

對於監管層,最好不減值,減值常態化

對於證監會、財政部等監管層來說,並不希望多家上市公司突然發生商譽發生大面積的減值,導致A股減值大幅度縮水。希望上市公司在收購時,商譽價值做得紮實點,後續商譽減值少點;當然由於市場環境的突變,企業經營未知的惡化,商譽減值是不可避免的。這樣的商譽減值,只要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應該鼓勵實現常態化,反應真實的情況。


由於2018年財報之前,監管層未對商譽進行過嚴格的把控,2018年底,證監會一紙公文,要求上市公司、中介機構對商譽質量進行嚴格把控,導致引爆了整個A股市的上萬億商譽埋雷!2018年度商譽減值率由2.82%大幅度提高到12.70%,商譽價值總體變化不大的情況下,A股上市公司商譽減值總額由367.04億元增加到1,658.61億元。

這雖然不是監管層想到看到的結果,但是通過這次整頓,對A股上市公司商譽進行了徹底清查。徹底杜絕後續年度再次出現這樣大幅度的波動,實現商譽減值常態化。


財經奧迪特


商譽減值肯定不是好事。

在今年2月份的時候,大批公司發佈商譽減值公告,以其中的一家公司天神娛樂為例,2018年計提商譽減值48.1億元。

各項資產減值準備一共計提63.97億,最終造成了天神娛樂2018年業績虧損高達71.51億元,而天神娛樂目前的市值僅有35億,這意味著天神娛樂把兩個自己都虧出去了,觸目驚心。

當然,有人認為,商譽計提是好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筆商譽已經是不可能收回來的了,遲早要計提,一次性計提之後,全部處理完了,也就是財務“大洗澡”,之後就可以輕裝上陣,比如下一年利利潤只要還不錯,就能實現大幅的增長,而股民炒股不看利潤統對值,只看增長率,如果這一年鉅虧,下一年盈利幾百萬,業績增長無數倍,到時就可以猛炒。

對於炒作而言,確是如此。但對於公司實質來說,商譽是非常大的利空,商譽一般是當初高溢價收購公司,業績承諾無法達成,證明了收購的是“劣質資產”,基本上可以確認這筆錢花得很“冤枉”,而這筆錢當初是實實在在的現金啊,都是從市場中融資來的,最後又套現讓散戶接盤的資金,錢已經打水漂了,怎麼就成了利好呢?

商譽計提,造成實實在在的所有者權益減少,淨資產大幅下滑,上市公司即便是接下來持續盈利,也需要很多年才能把這筆錢賺回來,公司價值大幅下降,根本不是什麼利好,也不是輕裝上陣,而是公司巨大的經營(投資)失誤後的無奈之舉,把商譽當成利好,僅僅是投機客們自我安慰的藉口。


財經宋建文


商譽減值這個詞在2018年底-2019年初火了一把,因為商譽新規導致大量企業計提商譽,商譽減值成了2018年業績變臉的最主要原因。今年1月,業績預告中含“商譽減值”的多達300多家,1月29日一天,28家上市公司發佈了關於商譽減值的業績預告修正公告。1月底的最後幾天,因商譽業績變臉導致接連幾天的百股跌停。

什麼是“商譽”?

無收購,不商譽,只有在企業收購的過程中,才會有商譽產生。收購方首先要對被收購企業進行估值。這個價值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能看到的實際價值,比如說企業的設備,駐地等有形的價值;另一部分是企業能創造的價值,比如說國際知名的設計師,每年可以為企業設計出幾套大火的服裝而創造的價值,這部分就是無形的價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溢價,就是收購方為收購企業創造價值能力的估價,也就是無形的價值,這部分價值就叫做商譽。比如說,A公司花10億收購B公司,而B公司的有形(公允)價值為5億,那麼這5億的差價就是商譽。

商譽指的就是無形的價值,因此多存在在媒體、軟件、科技含量高的服務業中,藍籌企業相對較低,因為藍籌企業大多是重資產企業。

為什麼要“減值”?

商譽減值在一定程度上是企業調整財報的平衡器,比如說,A公司收購B公司時,經濟環境好,剛好B公司發展最好的時候,一年可以創造2億的利潤,這時A股公司溢價2億收購併不吃虧。因為,B公司的有形價值+創造的價值就值這個價格,合併完成後,財務並表,反而會加大自己的利潤。但是,收購完成後,經濟環境變差,B公司業績下滑,換言之,B公司創造不出原來的利潤,那麼A公司就需要對商譽進行減值。

原因很簡單,A公司做一筆賠本的買賣,收購的企業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但是,因為企業做大了,稅收確實實在在的增加了。這樣,A收購的企業沒有給自己盈利反而增加了自己的稅收,還會造成自己的股價下跌。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商譽減值,通過商譽減值把利潤做成負值,造成企業業績虧損的事實,那麼就可以省下大筆的稅費。同時,因為商譽減值後的基礎低,為企業下一期的業績逆轉做好了基礎,很完美的計劃,少交稅,業績逆轉,股價上漲。因此,一般在業績不及預期時,企業會採用這種方法,一次性計提商譽,犧牲一年的業績,讓接下來幾年的財報都很好看,其實這才是商譽減值的動機,也可以稱之為業績洗澡。

商譽減值是壞事嗎?

正常的商譽減值自然不是壞事,這就好比本來只需要交1億的稅,你非要打腫臉充胖子去交2億,企業自然不好受,商譽減值只是讓企業迴歸正常水平。但是,有些企業卻在鑽制度的漏洞,比如說本來計提1億的商譽,卻非要計提2億,這樣可以把下年的業績做的更好看,俗稱的財務洗澡,今年業績大跌,下季度業績大漲,造成業績逆轉的假象,經營上根本沒什麼改變,只是玩了把數據遊戲,就把明年的業績做的很靚麗,這就是壞事了。

總結:商譽減值對於正常經營的公司,因為經濟環境導致的業績下滑,商譽減值只是迴歸正常,是好事,有利於企業的更健康的發展;但是,對於玩數字遊戲的企業,犧牲一年業績,做好以後幾年的業績,抬高股價,便於套現,這樣的企業自然不是好事。當然,對企業本身來說是好事,對股市、對交易者來說不是好事。因此,對於商譽減值要分別對待,重點關注企業本身的經營情況,正常的商譽減值無所謂,但是玩數字遊戲的企業,堅決不能碰。

我是禪風,點個贊加關注,還有更多的精彩內容與你分享


淡淡禪風


在股市中經常會碰到上市公司商譽減值的情況,很多股民對一家上市企業商譽的價值並不是很瞭解,所以不明白什麼是商譽減值。接下來我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上市公司商譽,以及商譽減值對該公司股票帶來的影響是好是壞。

其實商譽對上市企業來說是一種無形資產,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卻有一定的價值。假設一家沒有上市的公司的內在價值是5000萬,而上市公司花了1個億完成併購,那麼這個併購公司的商譽就是5000萬。但是在併購之後,這家公司業績出現了下滑,造成了商譽只有1000萬的水平,那麼其中降低的幅度(5000-1000=4000萬)就是商譽減值。

現在市場上有一種玩法,就是通過商譽計提來進行大幅做低當年的業績,把企業大部分的支出和虧損一併歸納到商譽減值中,造成一種“業績虧損”的假象。通過這種方式做低自己的股價,從而配合主力或者自身,進行一個低位吸籌的操作。而在未來的年報行情裡,公司只要是正常運營,那麼就算是小小的盈利,對於上一年的“商譽計提”來看,都是大幅度的業績增長,那自然會體現在股價上,造成水漲船高的局面。

而在2018年A股大級別熊市的底部區域中,有些業績還可以的上市公司看準了未來的機會和行情,所以進行一個集中的商譽計提,然後慢慢製造未來的熱點,配合概念炒作,為推高股價做準備。同時也有許多垃圾股面臨著2年的業績虧損,所以想要通過“2+1”的模式逃避三年連續虧損出現退市的情況,所以在第三年裡,出現了商譽計提。

雖說現在A股出現大面積商譽減值的情況,對市場造成很大的動盪,但是長遠來看,也奠定了未來市場向好的一個基礎。不過,對於投資者而言,還是要遠離通過商譽減值,進行洗盤的垃圾股票,找機會佈局那些股價處於底部區域的績優股,才能把商譽減值的利空因素,變成自己操作上的一個利好的機會。

如果大家對我寫的內容還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互動交流,如果覺得寫得還可以,希望能夠點贊關注。


用戶2378965803867315


看你是自提商譽還是合併過程中形成的商譽,商譽減值看你是主動提的減值還是被動提的減值,如果本年公司盈利比較多,主動提商譽減值,利潤就會下降可以少交所得稅,這時對公司就有利。如果確實是公司商譽貶值了,公司又虧損,那對公司很不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