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是如曹操一样,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呢?

本初暇满


诸葛亮是一代贤臣,也是忠君大儒,他只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决不会像曹操!


金杰30720784


诸葛亮不但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军师!

也是个闲游,智仁志士者,匡扶汉室,尽心尽力,以智谋取人定胜天!

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恰到好处,忠臣也!

曹操也是三国里的佼佼者,诡计多端,心胸狭窄,唯我独君者,不折不扣的奸臣也!



草原雄鹰684


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说他和曹操的职位都是丞相,但在历史中定位不同。一个是正派,一个是反派,我信大部分人都这么认为。

诸葛亮忠于刘备,忠于蜀国。即使刘备不在了,他依然没有二心。众所周知如果诸葛亮别有用心,那么刘备死后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蜀国。

曹操就不同了,他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他的野心就是天下,他所做的每件事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当时他手握重兵,在三国中实力最强,一个野心勃勃的军事家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会不图谋天下呢。


涅槃说事


按现在观点衡量,诸葛亮是个非常出色的职业经理人,而曹操天生就个地地道道的企业创始人!诸葛亮集一生所学,就是为了报效这个朝廷,或者代表这个朝廷的主公,这是由那个时代主流文化儒学所决定的!标准台是“达济天下,独善其身”!曹操却不然,打小就研究兵法,出道就是唯我独尊,应当属于极端的法家出身,或许遇到强势皇帝,或许屈尊做个能臣,时逢乱世,必然谋求霸业!经典口号就是“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志”!

可见,诸葛亮与曹操不是同类人,按理说是不应该有人会将他俩放在一起对比的,更不会说他俩人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同道!因为两人的性格秉性,是迥然不同的!


一、孔明太善,曹操太凶

诸葛亮在卧龙岗修学时,对天下英雄进行了逐个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与曹操惊人相似,正应了那句老话“英雄所见略同”!天下真正的英雄,唯操与使君也!诸葛亮未有追随曹操,比如去离许都近一点地方务农,并不是说因为曹操身边谋士太多,诸葛亮去了没有用武之地!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你想想,连司马懿这样其父得罪过曹操的人,最后都混得有声有色,何况毫无私心、干干净净、才华出众的诸葛亮,受到曹操重用是自然而然的事!说实话,曹营中谋士,新陈代谢快,除了曹操用心变异外,谋士身上的缺点也很明显。许攸爱财、郭嘉好色、荀彧保皇、程昱明哲,像诸葛亮这样干净无私、鞠躬尽瘁的谋士,还真的没有多少,才是曹操心中最爱的军师!理论上说,三国君臣的最佳组合,就是曹操与诸葛亮!

然而,曹操在诸葛亮家乡徐州屠城,给善良的诸葛亮留下了“恶心”的印象,所以坐等刘备三顾茅庐,便成为诸葛亮出山的唯一选择!说诸葛亮善,其实很容易!七擒七纵孟获,打仗不用间计,不打伤亡太大的恶仗,更没有虐俘杀俘、抢劫民财的作战手法!一个有善良洁癖的军师,不太可能在一个为了胜利不择手段的君王手下存活的!比如陈宫宁死不从曹操!



二、孔明太廉,曹操太贪

想说明曹操太贪,真的不用费什么口舌!娶了二十几个绝色美女做妻妾,盖铜雀台三台,封地上万户!接着要封公爵,再封魏王,索取魏国内封侯封官权力,最后还要享受天子的旗号仪仗!恢复古九州制,将并州、幽州全部并入他的封地冀州,天下十三州他一人独得三州,领地内税赋收入都归曹家所有了!

上述的贪婪,只能说是泛泛之谈的,但凡老板都有这样癖好!举个触及灵魂的例子,说明曹操贪得无耻!曹刘围攻下邳时,关羽看上杜氏,两次跟曹操招呼,拿下下邳,想娶秦宜禄美妾杜氏为妻!曹操欣然答应。因为曹营之外,他心仪的大将就是关羽与张辽!说白了,为了拉拢关羽,就是生抢也要把杜氏抢来送给关羽!可是看着关羽潇洒的背影,贪婪的曹操好奇暴增,关羽看上的美女会是怎样的美女!

秦宜禄为了活命,将吕布的赤兔马与杜氏一同送往曹操中军帐。曹操为了满足好奇,决定暂不通知关羽,自己看上一眼,再送不迟。等将高顺、陈宫、吕布问斩,忙完公务,回到营中,便想起美人在帐。踏夜探望,一看美人梨花带雨,便忘了诺言,再无情义与伦常,直接拥怀品尝!按照古代,最高长官同意,这个女子便是关羽的老婆,在贪婪的曹阿瞒眼里,先下手为强,总是真理!

纵观三国,诸葛亮是最清贫寡欲!曹操拥有二十几个老婆,二十几个儿子,看看诸葛亮就一个老婆,二个儿子,这就不用多说,诸葛亮太清廉了!诸葛亮死后,刘禅觉得诸葛亮上表的财产有点虚,命人查看。结果发现实际财产比申报的还少,顿时嚎啕大哭,良心倍受责备!从这一点上说,曹操比刘禅还贪婪还无耻!


三、孔明忠诚,曹操奸诈

尽管刘备托孤时交代:“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是典型的欲擒故纵,从此牢牢将诸葛亮这批老马拴在了刘氏这架破车上!一代名臣诸葛亮,为这西蜀绝望的战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实,这并非是刘备的聪明,而是诸葛亮的忠诚。不要说刘备、诸葛亮这样高人,估计就是黄皓这样的庸臣,都看出来刘禅的是否“可辅”!刘备托孤说这样话,估计神志不清了!

刘禅在西蜀,就是个无能之主,说白了就是白吃干饭的!诸葛亮假如“协刘禅以令诸侯”,等于拉低智商,不亚于顶个水桶上山砍材,找死的节奏!按照今天的组织法则,诸葛亮取代刘禅,是对刘备家族最大帮助,至少属于君主立宪!只要西蜀存在,或者统一全国,刘备家族始终吃香喝辣,至少不用“乐不思蜀”当亡国奴!但是,忠诚的诸葛亮,不会这么做,宁可选择“毫无胜算”的六出祁山,期待奇迹来临,以期统一中原,让国家稳定到符合刘禅智商水平的可统治程度。不可为而为之,活活把自己累死!

曹操则不然,在他封公爵之前,他天天拿着“天子”、“国家”、“王师”的招牌,去打击自己的对手。他对张辽说:“与我一起报销国家如何?”抱着必死、追随吕布的张辽听完后血脉偾张!曹操为了拉拢西凉名将段煨,亲自陪同段煨拜见刘协,当面请求天子给段煨加官!官渡之战,袁绍八万将士被曹操忽悠归顺朝廷,多么天经地义!谁知转眼被曹操坑杀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时候就是曹操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



按照不同的职业要求,诸葛亮是完美的职业经纪人,曹操更是出色的企业创始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于这两位有事业心人而言,基本上都是做到了!想想,六十多岁的曹操,身患中风,骑马都困难,依然发动第四次南征,逼得孙权称臣,六年未敢进犯江北;然后率军西征汉中,虽失败但稳住凉雍局势;接着回军襄樊,联手东吴灭了荆州关羽,次年回到洛阳病逝!与诸葛亮一样的累死在沙场!

但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对于忠臣的诸葛亮来说是毫无现实意义,诸葛亮是心甘情愿的供天子驱使,万死不辞;但对于心怀异心的曹操而言,就是一块得心应手的遮丑布与核武器,那是曹操发家的独门秘笈!


云子落


我是历史痴,在我看来诸葛亮对于蜀汉是真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不是像一部分人所说的那样,如曹操一般“挟天子以令诸侯”。

为什么呢?

  • 1

自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深感刘备的知遇之恩,向来是竭尽所能为其出谋划策。

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刘备军终于有了自己稳固的地盘,不再是刘跑跑了。

此后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中打败来势汹汹的曹操,三分天下终于初步成型。在此基础上,夺荆州,取益州,整军备武,发展民生。

  • 2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全面主持蜀汉朝政。

此时的诸葛亮已经可以称得上权势滔天了,蜀汉几乎所有的政令都是出自诸葛亮的丞相府。

尤其是遭遇夷陵之战的惨败后,刘备白帝托孤,令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

表面上看,此时的诸葛亮与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非常类似。

但是,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首先,权力的获取方式

曹操的权倾朝野完全是他通过自己强大的武力逼迫实现的,而非汉献帝自己的意愿,大臣们是敢怒不敢言。

而诸葛亮的权力,则是来自蜀汉先主刘备的临终授权,是名正言顺的。而且他辅佐刘备多年,功勋彪炳,除了得到刘备本人的高度认可,在蜀汉朝野同样积攒了足够的声望。

曹操在获取和维护其权力的过程中充斥着流血事件,忠于汉室的大臣们从未停止过抗争。而诸葛亮的执政期间则没有这样的杂音。

其次,最终权力的归属

众所周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所有的施政大方针都是以稳固他个人及其家族的权势服务,且最终他儿子曹丕继承了曹操的权力,并取代了汉室,建立了曹魏政权。

反观诸葛亮,一切都是为了蜀汉的强盛,而没有参杂过多的个人及家族利益在其中,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到油尽灯枯病逝五丈原。

虽然诸葛亮权倾朝野,但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其家族都保持着克制,其子诸葛瞻也战死沙场,为国捐躯。自始至终,刘禅都是蜀汉的最高决策者。

综上所述,我认为诸葛亮是真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不是与曹操一般挟天子以令诸侯。


历史痴


历史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很客观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刘备死后,托孤给诸葛亮,诸葛亮总摄朝政,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是否也有像曹操那样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嫌疑呢?

在我看来,并没有这样的嫌疑,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整体形势和诸葛亮的所作所为来分析。

一、诸葛亮威望卓著

曹操挟天子,因为和他争夺天下的,都是身份相当的诸侯,谁也不服谁,曹操需要借助天子的大义来打压别人。而作为一手将刘备集团从新野小县城发展为跨有荆、益二州之势的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他拥有绝对的威望,刘备遗言让刘禅兄弟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可以说整个季汉集团,上至刘禅,下至万千子民,都对诸葛亮心服口服。

这样一来,诸葛亮凭借自己的威望,就足以凝结军心民心,足以号令文臣武将,并不需要再要求刘禅做一些什么。

二、诸葛亮并没有欺凌后主

曹操为了扫清朝廷中的阻碍势力,杀了董贵妃,还杀了伏皇后,强迫汉献帝立自己的女儿为皇后,处死了很多汉室忠臣。

诸葛亮并没有如此,刘禅娶张飞之女为皇后,宫廷禁军由赵云后人统领,诸葛亮一直恪守臣子本分,品行高洁。

三、诸葛亮更像是一位师长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刘备给刘禅的遗诏中记载:“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说明诸葛亮一直在教导刘禅,刘备给自己的儿子挑了个好老师。

在名传后世的《出师表》中,字里行间,我们也能感受到,诸葛亮对后主的谆谆教诲,真的就像德高望重的老师,希望后主能早日成材。

所以说,诸葛亮是真正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手握大权,但并没有逾越一步。


历史都付笑谈中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罗贯中美化的。

诸葛亮在南阳躬耕时,没有投靠曹操与孙权,是因为此二人谋士如云,猛将如雨,诸葛亮去了,确实会受到优待,但是想让人家言听计从,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诸葛亮选择了刘备,只因刘备手下缺少谋士,所谓物以稀为贵。

为了让自己卖个好价钱,诸葛亮让人四处给他做广告宣传,下了血本。

后来刘备就是从水镜先生口中知道的诸葛亮,但是,当刘备前来拜访时,诸葛亮内心非常激动,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但是诸葛亮岂是凡夫俗子,他压住自己内心的激动,故意让刘备等人三顾茅庐。因为诸葛亮知道,轻易得到的不会珍惜。

刘备在得到诸葛亮辅佐之后,果然对其言听计从,于是诸葛亮大显神威,被曹操从新野追到江夏,有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

及至孙刘联盟,由于曹操大军远道而来,后勤补给困难,且北方人不习水战又水土不服,终于败于赤壁。

此时,北方匈奴蠢蠢欲动,西部马腾跃跃欲试,曹操被迫搬师,错失统一江东的良机。

江夏地小,不足以大展鸿图,也藏不住刘备这条真龙,于是刘备从东吴处借荆州,以荆州为基地,巧夺西川,此为庞统献计,并死于征川途中。

刘备占领西川后,又派黄忠夺得汉中。

曹操死后,曹丕篡汉,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这可把刘备高兴坏了,次年,刘备于成都称帝,国号汉。

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为夺回荆州,御驾亲征东吴,陆逊于夷陵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退回白帝城病逝。

刘禅继位,然军政大权皆在诸葛亮手中,刘禅敢怒不敢言,名为皇帝,实为傀儡,只好与太监嬉戏。

诸葛亮不仅压制刘禅,还团结荆州派打压益州派。

诸葛亮在蜀地横征暴敛,丁男为兵,丁女为后勤,六出岐山,北伐曹魏,与魏国西部军区打的难分难舍。

北伐的目的不是为了灭亡魏国,因为知道没有这个能力,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军权,所以,魏延献子午谷奇谋,真是个笑话,只懂军事,不懂政治,早晚被玩死,

诸葛亮其实就是汉献帝时的曹丞相,把控朝政,使蜀后主刘禅成为苦主。

后来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国上下都松了一口气。刘禅终于掌权了,百姓再也不用受耕战之苦了,从此过上了太平的生活。

综上,诸葛亮不过是蜀汉版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一将功成万骨枯!






当代曹植


  •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实就是做给别人看的,并不是诸葛亮的本意。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茅庐之恩,在刘备临死之前发誓要为刘备的儿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相父。蜀国的一切事情都有诸葛亮管理。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的遗愿,决定出兵攻打曹魏。诸葛亮要攻打曹魏,蜀国大臣全部反对。诸葛亮没有办法只好写出了著名的“出师表”。
  • 诸葛亮攻打曹魏,六出祁山无功而返,最后病死五丈原。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自私的人,为了自己的愿望,葬送了整个蜀国。

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利用皇帝的权利培养自己的势力。诸葛亮是一心一意为皇帝培养势力。他们两个人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刘豫州


诸葛亮不但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军师!

也是个闲游,智仁志士者,匡扶汉室,尽心尽力,以智谋取人定胜天!

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恰到好处,忠臣也!

曹操也是三国里的佼佼者,诡计多端,心胸狭窄,唯我独君者,不折不扣的奸臣也!


海天雅士


诸葛亮对刘禅和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诸葛亮和刘备是贤君良相,他们的完美组合打拼才有了蜀国的立足。

刘备是个明君,他心中最清楚,自己儿子刘禅的能力,因此在自己临终前,他安排后事就是白帝城托孤。他曾这样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的这番话是坦诚之言,也更是收买人心之言,人有时就是这样,人对你越尊重,你越要好好回报,怎么还能有反叛之心呢。

诸葛亮的《出师表》,我们看到的是他的一片忠心,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国拼尽全力的决心。怎奈刘禅智商低,亲小人,无主见,让他操碎了心。

诸葛亮管理蜀国是名正言顺,更彰显了刘备天下为公的大气。

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借着皇帝在自己手中,在不断的扩充自己的势力,把皇帝当成摆设,这激起群臣的愤恨。曹操是位奸诈之人,他的野心许多人都看出的,所以他最终没有称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