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戰神小諸葛白崇禧?

三羊洋咩


白崇禧的老對手,林彪元帥曾經評價他說:

“白崇禧是國民黨軍將領中最有才幹的一個,而這句話可以說並非過獎。”


林彪元帥

世事一局棋, 人情半杯酒。 棋逢對手樂, 酒遇知己愁。很多時候,最瞭解你的人是你的對手,而要評價一個人,他的最大的敵人往往能得出最恰如其分的評價。所以說,上面白崇禧的老對手林彪元帥對白崇禧給出的評價應該是最接近史實的。

我們該如何評價白崇禧,在此,飛揚不想代大家做出論斷,我想另闢蹊徑,正好講述一下白崇禧“小諸葛”“戰神”這兩個稱號的得來和白崇禧在歷史上的經典戰例。相信,當你看完這些時,會有一個自己的判斷。

“小諸葛”“戰神”,白崇禧的稱號由來

正如前文所述,最大的敵人往往能給予你恰當的評價,白崇禧的“小諸葛”“戰神”這兩個稱號,不是他的自稱,反而恰恰都是他的敵人給予的,而這兩個敵人最後都成為了他的手下敗將。


白崇禧

  • “小諸葛”的誇獎來自於被白崇禧打得心服口服的桂系舊軍閥沈紅英。

話說民國時期,廣西人民在桂系舊軍閥陸榮延、沈紅英的剝削之下苦不堪言。1923年,白崇禧在廣西梧州組織了四千人的討逆軍,他與李宗仁合作,歷經數次大戰,最終打敗了根深蒂固的桂系舊軍閥陸榮延、沈紅英,一統廣西。



在與對手白崇禧的對抗中,桂系舊軍閥沈紅英對白崇禧所表現出來的非凡軍事才能,既驚奇又痛恨,最後輸的心服口服的他稱白崇禧為“小諸葛”,至此,這個綽號便享譽四海。

  • “戰神”的敬稱來自於兇殘的入侵者——日本

抗日戰爭時期,白崇禧受蔣介石之邀擔任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部長,主持制定抗戰計劃。

1938年1月8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武漢召開軍事會議,白崇禧在會上做出了重要提議:

“應採取游擊戰與正規戰配合,加強敵後遊擊,擴大面的佔領,爭取淪陷區民眾,擾襲敵人,使敵侷促於點線之佔領。同時,打擊偽組織,由軍事戰發展為政治戰、經濟戰,再逐漸變為全面戰、總體戰,以收‘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之效。”



“游擊戰與正規戰配合”“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等白崇禧提出的這些創造性的戰略思想從全局的角度考慮了中日之間的差距,充分發揮了中國地大物博、戰略縱深極大的優勢,是當時的中國軍隊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最恰當的方略。

這些戰略後來被軍事委員會最高領袖蔣介石所採納,成為抗日最高戰略指導方針,是抗日戰爭能夠去的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提出戰略上剋制日軍的方略外,八年抗戰期間,白崇禧還親自指揮了各場大小戰役:

1938年白崇禧與李宗仁一起指揮台兒莊會戰,取得在國軍抗戰中的首次重大勝利。 同年6月,白崇禧指揮武漢會戰。1940年2月,白崇禧指揮桂南戰役,在崑崙關兩度挫敗日軍。

在敵強我弱,雙方實力差距懸殊的條件下,白崇禧依然能夠憑藉著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挫敗敵軍,這讓日本都感到不可思議。屢次敗在白崇禧手下的日軍,在報紙上用了“戰神”一詞來描述他,這位讓人聞風喪膽的將軍。


日本繳械投降

對於白崇禧在抗日戰爭中的巨大貢獻,卓越的政治學者、芝加哥大學博士鄒讜在《美國在中國的失敗(1941-1950年) 》中說:白崇禧是素負盛名的中國最優秀的戰略家,是中國最有能力的國民黨將領。

白崇禧與林彪,兩大戰神之間的角逐

作為雙方各自的戰神,白崇禧與林彪之間,曾展開了多次角逐,結果是,即使在力量對比上不佔優勢,白崇禧也總能取得意外戰果,讓人頭疼不已,這也是林彪稱讚“白崇禧是國民黨軍將領中最有才幹的一個”的原因。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湖南青樹坪戰役。


這場戰役是白崇禧與林彪之間的最後一次正面交鋒,而已成窮途末路之勢的桂軍,卻在白崇禧的領導下造成了四野渡江之後最慘重的失利。



由於涉及敏感,具體的細節飛揚就不在此多說了,此戰之後,四野49軍軍長檢鍾偉討說:“對桂系主力的戰鬥力估計不足,認為白崇禧沒什麼了不起,犯了麻痺輕敵的錯誤。”可見,此戰四野所受損失不小。

總結

對於“小諸葛”“戰神”白崇禧,我們該作何評價,相信你看完飛揚的上文心裡已有答案。

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歷史的複雜性,導致了很多人、大量的事蹟都掩埋在了歷史的塵埃下,不過他們曾經存在過,他們也曾為國家和民族做出過重大貢獻,這些,已經發生,不會消失。

青花瓷一般製作精美卻又色澤淡雅,青銅器一樣體量厚重而又造型獨特,這是飛揚看到的歷史,願與你一起共賞。



認準飛揚的專屬logo,點關注,不迷路!


歷史飛揚


白崇禧軍師上是個天才,政治上是個白痴。

在那個戰亂頻發的年代,桂軍之所以無往而不勝,之所以打仗出名的不怕死,之所以能夠威震全國,正是因為靈魂人物白崇禧的存在。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正是白崇禧最擅長的好戲。這也是他被稱為“小諸葛”和“當代張良”的緣由。

正是因為他具備這樣的軍師才能,所以,他在桂軍當中,一直處於核心領導地位。他在桂軍的地位是僅次於李宗仁的,排在第二位。

白崇禧的軍事生涯是和李宗仁,一起統一廣西開始的。在統一廣西之後,他們嚐到了權利帶來的甜頭,因此,他們的雄心也隨之膨脹了起來。

他們開始了北伐的歷程,並且在江西打敗舊軍閥孫傳芳的部隊,並且接連攻克湖南、湖北等地。直到攻克北平為止。

北伐戰爭的勝利,讓桂軍的大名,開始威震全國。

白崇禧和李宗仁也成了那個時代的佼佼者,當時的他們足以威脅到了蔣介石的統治,這讓蔣介石對他們很不爽。

後來桂系和蔣介石之間,發生了中原大戰,蔣介石勝出。

中原大戰暫時失利後桂軍開始退守廣西,以待時機。

抗日戰爭時期,桂軍白崇禧,李宗仁等人,徵集一百萬廣西軍隊,北上抗日,並且取得了臺兒莊大捷和崑崙關大捷。其中臺兒莊大捷是李宗仁和白崇禧,兩個人領導指揮的。

崑崙關大捷是白崇禧一個人指揮的。

白崇禧打仗的時候,確實有可以讚揚的地方。

可以說每一次大戰的時候,白崇禧都深入第一線,和士兵一起作戰殺敵。

因為在他看來,只有將領深入第一戰線,和士兵一起作戰,才能鼓舞士兵的氣勢。才能及時掌握戰場上的動態,然後抓住最有力的時機,給予敵軍以沉重打擊。

白崇禧的優點,就是他打仗會充分利用不同的環境變化,作出最佳的迎敵之策。

總之,在抗戰期間,白崇禧所代表的桂軍,為中國的抗日戰爭最後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抗日戰爭結束之後,白崇禧投靠了蔣介石,開始幫助國民黨和人民解放軍對峙。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國民黨失敗,蔣介石退守臺灣。

為什麼說白崇禧是政治上的白痴呢?

因為在國民黨失敗之後,他也到了臺灣去找蔣介石去了。要知道蔣介石的數次下野,全部都是拜白崇禧所賜。

可以說若不是蔣介石看上了白崇禧的軍事才能,他早就把蔣介石給就地正法了。

當白崇禧到達臺灣之後,他就被蔣介石看管了起來,失去了人身自由。

直到1966年,他離奇的去世為止。

所以說縱觀白崇禧的一生,在戰爭上他還是得志的,有一些成績是可以說出口的。可以說他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傑出的軍事家,一點都不為過。

但是,在最後他投靠蔣介石的時候,確實欠考慮。

只能說他太不懂政治了,政治有的時候,比戰爭都要可怕,因為它會把人殺害於無形之中。


史學達人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累了卿卿性命”

這是《紅樓夢》裡王熙鳳判詞中的一句,這話用來形容白崇禧的一生再合適不過了。

白崇禧18歲加入學生敢死隊,同年隨軍北上參加辛亥革命;23歲從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擔任連長;30歲組織4000人隊伍,與李宗仁一起打敗陸榮廷、沈鴻英,統一廣西全境。

也因為智謀過人,聰慧異常,桂系軍閥大佬白崇禧被人送外號“小諸葛”。

北伐戰爭時期,白崇禧再次揮師北上,解了蔣介石的南昌之圍,並俘虜敵軍兩萬多人,取得北伐戰爭的第一場大捷;之後,再次率兵出擊,殲滅孫傳芳部眾六萬多人,從此一戰成名。

兩次敗在白崇禧手上,孫傳芳並不甘心,於是便整合十萬大軍橫渡長江,欲將國民革命軍一舉殲滅。在南京以北的龍潭,雙方展開激烈的戰鬥。結果毫無疑問,這場戰鬥過後,孫傳芳的主力部隊被消滅,北洋軍閥再也沒有硬骨頭。

從鎮南關到山海關,白崇禧鋒纓之處、所向披靡。由此,他也成了北伐第一功臣,小諸葛的美譽,也是實至名歸。

抗日戰爭期間,白崇禧和李宗仁合作,更是打出了一個個漂亮的勝仗。這兩人一個懂軍事,一個懂政治,又都是出自廣西,世人將二人合在一起並稱“李白”。臺兒莊大捷、崑崙關之戰、武漢保衛戰、桂林保衛戰等等戰役,皆有二人的身影。

但這樣一路披靡的“小諸葛”,卻偏偏栽了,而他之所以會栽,完全是因為他的“太聰明”。

抗日戰爭期間,桂南戰役爆發,在崑崙關血戰之中,白崇禧派蔣介石的王牌主力第五軍參戰,雖然取得了崑崙關一役的勝利,但第五軍也損失慘重,蔣介石痛惜不已。

蔣介石王牌受挫的根本原因,乃與白崇禧的小九九有關:白崇禧想保存自己桂系的實力,所以在戰中讓蔣介石的嫡系去送死。

如此小聰明,蔣介石豈會不知,只是,蔣介石並沒有聲張,只是將原本是國防部部長的白崇禧發配到武漢,當了華中剿總司令。

這實際就是“貶謫”了,在貶謫的同時,蔣介石還任命親信宋希濂當副總司令,時刻堤防著白崇禧。

可以說:白崇禧耍了一次小聰明以後,實際就與蔣介石結下了樑子。

這次小聰明得逞後,白崇禧再次施展了他的小聰明,正是這次“小聰明”,直接將蔣介石搞到了下野。

淮海戰役爆發後,國民黨局勢不力的緊急形式下,蔣介石面臨無兵可用的困境。

關鍵時刻,蔣介石於是就多次命與淮海戰場最近的白崇禧出兵解救。可是白崇禧卻屢次以“部隊都去了徐州,難道武漢不要了嗎”的理由嚴詞拒絕,甚至還扣留了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宋希濂部(蔣介石親信)。

白崇禧的“按兵不動”,除了將蔣介石與自己的派系矛盾拉大之後,最大的結果是導致蔣介石戰敗。

其實蔣介石戰敗,正是白崇禧要的結果。因為這樣一來,就意味著:他可以聯合李宗仁逼迫蔣介石下臺,由桂系執政,再與解放軍談和,劃江而治。

事實證明,白崇禧雖然聰明,但真的沒有大智慧,他在計算這些小九九時,顯然忘了“唇亡齒寒”的道理。

倘若,蔣介石沒被打殘的話,他們合作起來憑藉長江天險,或許還能堅持一段時間。

可惜老蔣下野之後,整個國民政府能打仗的,只剩下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桂軍。百萬雄師過大江,要兵有兵要將有將,哪還有他們的混頭?

蔣介石兵敗後,白崇禧的桂系部隊張淦兵團被解放軍殲滅,白崇禧的小算盤落空,最終不得已之下還是跟著蔣介石去了臺灣,這真真是極大的諷刺。

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大抵如此。說來,人多數時候,都不是被自己的弱點所害,恰恰是被自己的優點所害,白崇禧被聰明“誤”,不正是如此嗎?!

事後,按照白崇禧兒子白先勇的話來說就是:父親非常期望國民政府能給自己一個交代,給歷史一個交代。於是,他就去了臺灣,投奔了蔣介石。這是後話。

圖為白先勇

到了臺灣之後,蔣介石對於這個曾跟自己算過“機關”的白崇禧,自然不會有信任。蔣介石不僅不待見白崇禧,還時刻派人監視著他。

在躲過了多次暗殺之後,白崇禧最終死於馬上風,給自己的儒將生涯留下一個尷尬的句號。

唉!這也算是另類的“精終報國”了吧。

縱觀白崇禧一聲,聰明有餘、心機太重;雖是政客,卻無政治智慧。

難能可貴的是,他有一個好兒子為他洗白,相比其他將領,他至少不需要花錢請水軍了。


記者李滿


白崇禧軍事上的小諸葛,政治上的小白,他與李宗仁合稱李白。他是20世紀中國最厲害的軍事家之一。白崇禧畢業於保定陸軍軍校,是新桂系軍閥首領之一,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中華民國國防部長。李宗仁和周恩來總理都曾評價白崇禧有過人的指揮才能,沒有政治遠見。


白崇禧戰績梳理

1924年討陸榮廷戰爭勝利,廣西自治,為新桂系奠定基礎。

1925年討唐繼堯,沈鴻英,陳炯明,熊克武統一廣西,獲得“小諸葛”稱號。

1926年-1927年,北伐戰爭,消滅孫傳芳部隊,第一次逼蔣下野。


1931年,第二次逼蔣下野。

1938年與李宗仁合作指揮徐州會戰(包括臺兒莊戰役)。 白崇禧展現自己的戰爭思想“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跟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論持久戰》有異曲同工之妙。

1938年指揮武漢會戰江北部分,有效遲滯了日軍。

1939年指揮桂南會戰,取得崑崙關大捷。

1949年第三次逼蔣下野,讓李宗仁擔任代總統。當時渡江戰役遷徙共產黨勸白崇禧起義,可以給白崇禧和北平傅作義一樣的待遇,但是白崇禧心心念念自己的廣西大地,不願意接受建議。最後解放軍渡江,白崇禧面對失敗,居然和蔣介石去了臺灣。自己和蔣介石不和又不是不知道還要去虎口生活,白崇禧最後在臺灣鬱鬱而終。

當初在淮海戰役中,為了逼蔣下野,他眼睜睜看著蔣介石軍隊覆滅,這場戰役也決定了蔣介石國民政府最後的敗亡,所以白崇禧在政治上真是目光短淺,甚至影響了他的軍事判斷。

總之,白崇禧對北伐戰爭和日本侵略者有著堅決的反抗態度和行動,他是一位愛國將領,但是立場不同,所以他選擇去了臺灣,在他心中應該孫中山先生最偉大吧。


紅雨說歷史





俺是平民365


,,,


用戶6352560576619


白崇禧的崛起以及在桂系軍閥中的地位,早已經回答過多個相關問題了,就他的軍事能力和戎馬生涯來說,“小諸葛”勉強還能上口,“戰神”一說不知哪裡來的美譽了,肯定名不符實。而他軍事生涯的最大敗筆,就是淮海戰役期間的見死不救,連基本的“唇亡齒寒”道理都沒有參透,不僅斷送了國民黨軍隊在中原地區的80萬精銳,也讓蔣介石恨之入骨。


1948年底開始的淮海戰役,國民黨方面被稱之為“徐蚌會戰”,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的徐州和蚌埠,更是南京的門戶,因此這是關乎國共兩黨命運的大決戰。人民解放軍的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開始聯合作戰,主力部隊超過60萬人,而國民黨軍也動用了中原地區的全部機動精銳,總兵力接近80萬人,雙方把長江以北的兵力均使用到極限,最後一個軍(縱隊)都可能會影響戰役結果。

鑑於“新桂系”歷史上的不合作記錄,蔣介石對桂系“兩巨頭”的使用充滿了矛盾和戒心,抗戰勝利以後重慶“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改組為南京“國防部”,蔣介石雖然任命白崇禧為國防部長,卻又在部內設置了“參謀總長”一職,由自己的頭號親信陳誠擔任。依照新的軍制,參謀總長手握軍官任命、編制擬定、作戰指揮和輜重補給等大權,並且直接對最高統帥負責,換言之,白崇禧這個部長基本就是個擺設。


(與蔣氏父婦和陳誠)

不僅如此,在國防部之下繼續沿用了“陸軍總司令部”的機構設置,何應欽離職後,同是“八大金剛”之一的顧祝同繼任,歸根到底,國民黨的軍權還是要完全掌握在黃埔系手中,白崇禧亦無可奈何。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之後,白崇禧一度以“國防部長九江指揮所”的名義指揮作戰,但很快就被收回兵權。

兩軍逐鹿中原的大勢形成以後,按道理應將黃河以南、長江以北的國軍進行統一指揮,蔣介石起初也確有讓白崇禧作為主帥的念頭,同時指揮“徐州剿總”和“武漢剿總”的所有部隊。但最終在親信的建議下放棄了這一打算,以劉峙為“徐州剿總”總司令,而以白崇禧為改稱的“華中剿總”總司令。

白崇禧氣的託病上海不予就任,後來還是在李宗仁的勸說下勉強赴任,但心態已經發生變化,目標轉而是擴張桂系的軍事實力和坐視蔣系精銳就殲。



(陸軍總司令顧祝同)

“華中剿總”統率的部隊除屬於桂系的20多萬人馬外,還有中央軍嫡系第12兵團(黃維)和第14兵團(宋希濂),淮海戰役打響後,國民黨方面兵力捉襟見肘,蔣介石急調華中部隊增援,最先徵調的是黃維兵團,對這支陳誠“土木系”的核心部隊,白崇禧清楚非但留其不住,還有可能成為自己身邊的定時炸彈,於是欣然放行未予阻攔,豈料第12兵團剛剛到達戰場即被圍困。

蔣介石試圖調動張淦兵團東援,加入李延年和劉汝明兩部的淮海戰場南線集團救援黃維,該兵團是桂系王牌,白崇禧當然抗命不從,調令只好作罷;“國防部”再調駐紮鄂西的宋希濂兵團增援淮海戰場,白崇禧不但私下裡勸導這個黃埔一期生請求免調,還利用該兵團第20軍(川軍)官兵的戀鄉情結極力煽動,並且命令“華中剿總”的運輸司令部,沒有他的手諭不得將第20軍裝船調運。

無論是蔣介石的疊電催促,還是顧祝同的電話懇求,白崇禧一概不予理睬。


(與何應欽)

上述所有舉動都被宋希濂當面彙報給了蔣介石,後者自然怒火中燒,經過多方協調和宋希濂的堅持,第20軍總算成行,但宋兵團另外的一個軍第28軍則被白崇禧堅決扣了下來。蔣介石無奈之下,親自下達命令調動第十三綏靖區的第2軍與第20軍同行,遭到白崇禧強硬反對,甚至出動了剿總警衛團看押了調兵所用之輪船,蔣介石在電話裡大罵白崇禧不服從命令。

白崇禧回答道:“合理的命令我服從,不合理的命令我不接受”,雙方電話裡吵了半個多小時毫無結果,蔣介石氣得摔了電話。

於是第20軍成為最後一支增援淮海戰場的部隊,而當該軍緩慢爬行到戰場附近時,淮海戰役已近尾聲,黃維兵團全軍覆滅,意外接到逃出來的兵團副司令胡璉後,第20軍火速調頭逃離徐蚌戰場。



如此,淮海戰役國民黨軍隊敗局已定,三大戰役的結果是蔣介石輸光了老本,嫡系主力損失殆盡,白崇禧終於撕下面紗,通過湖北和河南兩省的所謂“參議會”向南京發難,要求蔣介石讓位於李宗仁,1949年元旦,內外交困的蔣介石第三次宣佈下野。

回過頭去看,白崇禧在淮海戰役期間的所作作為,表面上看成功的達到了“逼宮”的目的,實際上也註定了國民黨和他個人的失敗,政治眼光實在不敢恭維。


度度狼gg


沒有蘇聯援助,沒有中央軍陳明仁程潛投降的百萬四野+五十萬二野打不過3萬多桂系。湘贛戰役桂系2萬多對四野四十五萬,四野減員十幾萬這就是事實!桂系七軍四十八軍就是為了接應手無寸鐵的被策反回國軍陣列的陳明仁部三萬多人(陳部八萬多過半不願投降,被陳逼迫的)。陳明仁還配合四野進攻桂系。最後被誤打誤撞的四野斷了後路。當場八十五萬包圍3萬桂系。僅五六千人突圍。這也算了,桂系重整還有機會退到海南。這樣再次北伐不是不可能。但蔣光頭這小心眼的怕桂系過來他坐不穩,明裡通知桂系主力去貴縣港口等船,暗裡通知共軍偷襲桂系主力。最終國民黨敗在蔣介石手裡。廣西民團(所謂政治土匪)49年~52年因為徵糧反抗也讓四野傷亡慘重。說蔣介石積極抗日的,是不瞭解歷史。其實是被桂系逼著抗日的!西安事變只是個導火線。廣西民團成立的目標就是準備必有的中日大戰。白無論是政治軍事都不差。只是白太純潔,只認得黨章不認黨魁,不合中國國情,所以悲劇。對了,白的論持久戰被某人山寨!


用戶62909700132


我認為白崇禧的作戰才能遠高於林彪,白崇禧的臺兒莊之戰殲滅了日軍過萬,林彪在抗戰中只打了平型關一仗消滅了日軍後勤運輸隊的500多名汽車司機和馬車馭手就在抗日戰場上消失了,算不上是抗日“名將”,解放戰爭時期林彪在東北戰場與白崇禧交手全部是敗跡,最精彩的是白崇禧在湖南青樹坪設伏消滅了林彪部13000餘人,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最大的敗仗,損失的官兵遠遠的超過三野金門登陸戰8000餘人,白崇禧是名副其實的軍神,林彪算是什麼狗屁“戰神”!


792突擊步槍


筆者經過閱讀有白崇禧的軍旅生涯一生榮辱等史料後,歷史沉浮、均由後來人對歷史人物各抒已見,白崇禧-(1893-1966)中國國民黨軍事家,桂系軍閥首領之一。

1907入桂村陸軍小學堂學習,19114年被保送進武昌陸軍預備役學校,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24年任“定桂討賊軍”前敵總指揮兼參謀長同年加入國民黨。

北伐戰爭開始後任國民黨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謀次長代理參謀長,從鎮南關打到山海關,堪稱“完成北伐的第一人,追殲孫傳芳3個軍1.5萬軍人。擊敗佔領南京城交龍潭車站的孫傳芳軍隊。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抗戰爆發後,任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參與制定對日作戰計劃,抗戰期間指揮了臺兒莊會戰,殲滅一萬餘名鬼子。隨後在崑崙關戰役和武漢戰役,殲滅了日軍精銳中村旅團,共消耗了日軍15萬人,鑑於武器裝備敵強我弱,提出以游擊戰配合正規戰,故在國民黨軍隊中素有“小諸葛”之稱,日本人眼中的“戰神”。

1945年10月晉升陸軍一級上將,抗日戰爭勝利後編著了《現代陸軍軍事教育之趨勢》1946年5月任國防部部長,積極執行蔣介石反人民的內戰政策,1948年5月任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兼華中“剿總”總司令。國民黨內戰失敗後,12月由海南島去臺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