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后一个太监姓甚名谁?最后怎么了?

xiaoZ弹史


悟空问答,有问有答,且听大狮白话几句。

究竟谁才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太监呢?”

依照现在认可程度来看,最后一个太监是孙耀庭。因为他接受过媒体采访,愿意在镜头面前讲述自己的故事,并由贾英华先生为其出过书,名叫《末代太监-孙耀庭传》。

但如果从溥仪写作的《我的前半生》来看这个问题,最后一个太监一定不是孙耀庭。

为何大狮要这样说?因为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之中,溥仪写道自己做伪满皇帝之时,在行宫之中有许多小太监,这些太监年龄都在十几岁,一个个营养不良,全跟病秧子似的。溥仪自称自己讨厌他们,对他们十分苛刻,经常体罚他们。而此时的孙耀庭已经三十几岁了,相比那些十几岁的小太监,他大了十几岁。照此来看,他并非最后一个太监。

至于为何那些比他年纪小的太监不愿意接受采访,很明显是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的“秘密”,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品头论足并嘲笑的对象。

孙耀庭之所以站出来接受媒体采访,无外乎是要树立一个“形象典范”,以此来控诉万恶的旧社会与封建皇族的罪恶。

孙耀庭是位长寿的老人,历经世事九十载才驾鹤西游。他自称是在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三十日出生,出生地点为天津静海西双塘村。八岁那年,因家贫,被父亲和舅舅将其“净身”。

十五岁时,怀揣梦想到达京城,先是在涛贝勒府听差。次年,进入紫禁城伺候主子。主要侍奉端康皇贵太妃(光绪瑾妃),后来伺候婉容和溥仪。但没多久因为溥仪解散紫禁城太监,自己受到牵连,离开宫到了兴隆寺生活。期间与前清总管大太监、时为津门寓公的小德张有些来往,并得到小德张资助。

在兴隆寺期间,日子过得很苦,但不敢回家,怕遭人笑柄。偷偷回了几次家,也不敢出门。后来溥仪在日本关东军的扶持下,做了伪满皇帝,派人专程将其带到长春,让他在内廷之中专门伺候皇帝,并传授“弟子”(小太监)规矩。

他自称自己在长春之时,日子过得很不好,溥仪总欺负他,一生气就顺手拿物品投掷他,一次还拿热水泼他。后来他生了病,就辞了差事回到北平兴隆寺,跟自己的太监朋友住在一起。(下图为孙耀庭)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宗教处干部,自此开始与马德清、任福田等老太监接受媒体访问。

因为他在几人之中年龄最小,因为被认定为中国封建王朝之中最后一个太监。这便是始末原由。


大狮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廷。小时候家里特别穷,一家6口人,养不活了。实在没招,就决定让孙耀廷去当太监。因为没钱,“手术”只能自己做。他爹亲自动手,咔嚓一下割了一刀,孙耀廷当时就晕了过去。昏迷了几天之后他才醒过来,心里盘算着要去伺候皇上了,以后的日子有着落了。哪知道没多久,他爹就带来一个五雷轰顶的消息:大清完了,没皇上了!你说啥?割都割了,大清完了。那也没办法,只能这样了。幸好,他大嫂认识原来醇亲王府的太监,被介绍去了原来的贝勒载涛府上干杂活。1917年,孙耀廷终于如愿,被介绍进了紫禁城,开始了自己太监生涯。

他伺候过“皇后”婉容,也伺候过溥仪。孙耀廷1996年去世,终年94岁。那么,是不是真的割完之后,才知道大清完了?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孙耀廷8岁的时候,父亲亲自为他净身。哪知道醒来之后才知道,大清完了。这个说法其实不对,孙耀廷是1902年出生,8岁的时候皇上还在呢。1912年,宣统宣布退位,大清是真的完了。孙耀廷的净身时间,是1916年,他15岁,这时候清朝已经灭亡4年了。但是,朝廷没了,“皇上”还在啊!家里这么穷,皇上总需要人伺候着,所以一狠心,孙耀廷就被“净身”了。唉,也是无奈,命比“命根子”重要。


沧溟


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是孙耀庭。

孙耀庭小名留金,天津人。公元1909年(宣统元年)净身为太监。末代皇帝宣统宣布退位后,孙耀庭返回家乡,期间跌荡起伏,一直活到94岁。

孙耀庭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太监,在经过太监、平民两种生活后,于1996年底平静的逝世。

他的去世,表明太监永远地在中国大地上绝迹了。

个人观点,有更好的建议欢迎评论下方留言。共同探讨。



虾米历史爱好者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

说到太监,大家可能对太监的印象并不好,现在如果说谁像太监,那是骂人的话。据我所知,在古代的时候都非常穷苦,穷人百姓没什么机会翻身成为富人,不要提科举考试了,吃不上饭的人哪会有钱不干活读书呢?

但是穷人有一个机会,那就是“净身”做太监,这样就能混到饭吃了,当时相当太监的人很多,得托人找关系才能进宫做太监,有多少人好不容易筹钱阉割了自己,但是却没有机会进宫当太监,只能在宫外当了一辈子的“太监”。

私白

历史上的太监是在太多了,到了溥仪的时候,他遣散了绝大多数的太监,这么多太监出宫去,到底谁是最后一个太监呢?理论上肯定是活的最久的那位了。

目前公认的最后一位太监是孙耀庭。

孙耀庭出生在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孙耀庭的家庭绝对的穷,吃不饱饭的那种,孙耀庭一家人,为了糊口活命,每天都为了吃饭发愁,他的哥哥十几岁就去当了华工,为了养活这个家,每一个人都在拼命。

孙耀庭6岁那年,他的家乡发生了一件事情,宫里有一个太监总管小德张回乡。尽管是太监,但是这到底是荣归故里,也算是“衣锦还乡”。

当时的排场真不小,船队,迎接的列队,当地官府也来了人迎接,阵势那么大,孙耀庭就闹着要去看,他的父亲扭不过他,带着他去看了小德张回归的场面,小孙耀庭算是开了眼了,据说小德张要请全村的人吃三天白面大馒头。

孙耀庭听得口水都出来了,他问爸爸,为什么小德张有那么多好吃的请大家吃,他们家却没有呢。他的父亲说那是因为小德张在宫里熬出了头了,所以才这么有出息。孙耀庭说他也要进宫,以后有出息,他父亲哈哈笑道,那可是要把你的“小牛子”给割掉的,你还愿意吗?

孙耀庭一听,赶紧捂住了他的“小牛子”,直摇头说不要。

后来,孙耀庭饿的眼冒金星的时候,再一次想起了小德张,他想与其这么饿着,还不如来个痛快,去试一试呢。于是和父亲再次提起这件事情,他的父亲这一次认真考虑后,决定帮助孙耀庭。

当太监首先是要“净身”的,古代医疗条件不好,净身有生命危险,最主要的是很贵。孙耀庭家没钱才要去当太监,肯定拿不出这笔钱来。于是孙耀庭的父亲去打听了其他的办法,那就是自己在家动手“净身”,也叫“私白”。

这“私白”有讲究,有的是早有打算,在小孩小的时候就用绳子将小牛和睾丸根部勒紧,时间久了也就变成死肉了。再就是天天捏小牛和睾丸,直到把睾丸捏爆。

但是这都是缓慢的法子,最后小孙耀庭和父亲一商量,得了,干脆来个一刀切算了。这天他们爷俩在家的时候,孙耀庭父亲将剃头刀烧热,瞄准部位,一刀下去,孙耀庭直接疼昏了过去,他父亲赶快止血,也快哭昏过去。

足足折腾了三个月,孩子才能下地走路。孙耀庭的妈天天哭,天天闹,眼睛都快哭瞎了。最后好不容易一家人接受了现实。

倒霉

这时候传来一个消息,宣统皇帝退位了。这不是晴天霹雳吗?刚刚“私白”的孙耀庭,发现自己没地方当太监了,真是无语啊。

一家人不知所措,好在当时有一位傅先生愿意免费教孙耀庭读书,代价是孙耀庭帮他种地。就这样,孙耀庭开始了学习,也就忘了当太监的事情了。

有一天,又传来一个消息,袁总统变成了袁皇帝,孙耀庭一想,这是不是说他又能当太监了啊,可惜好景不长,他的愿望破灭了,袁皇帝下台了。

但是经过打听,皇宫之中还是有太监的,伺候当时的小皇帝,在一些王公大臣家中也有部分太监伺候。通过找人托关系,或许是现在太监太少了,没什么好的选择,毕竟这样的情况下,谁还会净身去当什么太监呢,反正孙耀庭在十四岁的时候,终于如愿以偿的当上了太监,没白白“私白”。

孙耀庭起初是在载涛王府里当太监的,但是这太监当的憋屈,和他赚大钱的目标差的有点元,一月一块五的工资,他的哥哥来看他,他都没钱给拿回去的路费,他很沮丧,就每天琢磨着,如何才能进宫里当大太监。

进宫

孙耀庭在载涛王府虽然没赚到什么钱,但是他却和载涛学会了唱戏,因为载涛喜欢听戏,自己也喜欢唱,经常跟在身边的孙耀庭也就学会了。

后来爱看戏的端康太妃要组建一个戏班子,就把孙耀庭给调到宫里了,这下孙耀庭可谓是“一步登天”啊,从小太监,一下到了宫里端康太妃那里当差了。

可惜孙耀庭的命不是很好,这刚有点好转,又发生了一件事,宫中失火了。溥仪迁怒于太监,觉得是有太监要害他,于是遣散了大部分的太监,包括孙耀庭,孙耀庭只好暂时回了老家。不是衣锦还乡,而是落魄回家。

好在孙耀庭挺过来了,后来宫中的人手不足,他又被叫了回去,这一次他伺候的是著名的皇后婉容。在储秀宫当差。

出逃后的晚年生活

据我了解,后来冯玉祥进了北京,将溥仪等人都赶了出去,孙耀庭和婉容一起出逃,在路上,孙耀庭给了婉容十几个金元宝,说这是奴才给您偷来的,婉容十分感动。

孙耀庭最后在北京广化寺内度过了最后的晚年,他一辈子当太监,并没有发财,一生坎坷,两袖清风,在寺内种花,写字,度过余生。

孙耀庭曾经写了一个对联,「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从对联能看出,他希望国泰民安,老百姓能过好日子的心愿,这个时候他90岁。

据我了解,曾经有西方的记者找到了孙耀庭做采访,孙耀庭接待了记者,和记者讲了他的经历,最后西方记者拿出一沓钱,要求孙耀庭脱裤子拍照,孙耀庭很生气,西方记者无趣的离开了。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记,欢迎大家关注我,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和支持,谢谢您!


野史日记


孙耀庭


历史上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一种人群——太监,可以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独特产物,在清王朝覆灭后,太监这一个群体也就逐步消失。

在这期间有这样的一个哥们,名叫孙耀庭,因为家里太穷,没办法了想去当太监,可以说是赶上了当太监这个末班车。

可是当时医疗水平有限,我估计当时给他净身那个哥们水平比较次,也没啥油水,割的不太好。

孙耀庭当时就昏迷了,而且昏迷了很久,等他昏迷第三天,已经是1912年溥仪退位了,醒来以后发现这自己没有主子了啊。

不过当时溥仪还住在皇宫,所以孙耀庭也在里面,主要负责照顾婉容,后来溥仪也被赶出去了。孙耀庭也无处可去,回了老家,靠着亲戚接济。

但是家里人都穷啊,后来就去了兴隆寺,那边有很多这样的人,就一起相依为命。

好在结局还是不错的,新中国成立后,每个月都发钱,他也一直活到了1996年,94岁,算是安度晚年吧。


行话历史


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

从北京鼓楼往西步行,经过鼓楼西大街,转入鸦儿胡同。在31号的门牌下,两扇朱色的大门虚掩着。这就是广化寺。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由寺院管理组的李同志陪同,拄行寿杖,躬着身子,缓缓地移步过来。他,就是活在世上的最后一位清宫太监孙耀庭。

“您老今年81岁了吧?”我欠身问道。

“这是虚岁。我是光绪28年11月30日生的。至于公元年,我说不上来。”长满寿斑的脸上,掠这一丝含有故意的微笑。

“您近几年回老家了吗?”

他摇了摇头。大概他猜到我访问他的用意,便不愿兜圈子,直截了当地说开了:“我讲一讲自己为什么当太监的吧……”

净身进宫

孙耀庭出身于天津市静海县一个贫农的家庭。一家6口,父母和4个弟兄,孙耀庭是老二。他出生时,合家只有7分地,两间上房。村里,有个私塾教师,家有七八十亩地。孙耀庭的父亲为他种地,母亲为他做饭,孙耀庭因此得以在这个人手下读了四年的书,并且不必另交学费。但是,这种“好景”不长。孙耀庭失学了,父母沦为乞丐。迫于生计,孙家早想把这个儿子送去当太监。但不久,武昌城登高一呼,清皇溥仪不得不在养心殿签署“退位诏书”。中华民国成立了。孙家送子当大监的路被堵塞了。几年后,军阀袁世凯演出了称帝丑剧。此剧虽然顷刻散场,但封建主义的幽灵仍然游荡在神州大地,住在养心殿的溥仪依然受着皇族、奴婢的膜拜。而且,溥仪公然不顾民国的禁令,重新在民间征太监,招婢女。紫禁城的幽魂,又勾起了孙家送子当太监的企望。1916年,孙家辗转托人介绍,把孙耀庭送进了紫禁城。他忍受了人格的最大污辱,当上了太监。其时15岁。

宫廷生涯

太监产生于春秋战国。到了明代,太监竟有10万之众。至清代,按定制,太监就有2,216名。实际上,又何止此数!

孙耀庭最后是通过一个名叫任德祥的人介绍才得以进宫的。任也是太监,在宫中很有些地位。孙耀庭进入皇宫后,不能用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什么号。他以“徒弟”的身份,整天侍候这个任德祥,为他端菜送饭,倒屎倒尿。

第二年的农历二月,光绪的皇贵太妃端康在一次看排戏的时候,听说任德祥手下有孙耀庭这个机灵的人,不知怎么忽然开了个恩,命孙耀庭参加戏班。对于一个于粗活、无名号的低层太监来说,这真是“一步登天”!

到了同年旧历十月,孙耀庭花了60块白银,买了个“王成祥”这个名字。此后,他便离开了戏班,进入了司房。

清时司房负责宫里奴婢的调迁、衣物管理等事务。它和殿房、茶房、膳房、药房等一起,隶属于内务府,由总管太监、首领太监提领。

大概孙耀庭适应了这种仰人鼻息、阿谀奉承的宫廷奴婢生活,他在司房里干了几年后,便又“走了运”,被提拔到溥仪的皇后婉容手下侍候,先后一年多。

“婉容待您怎样?”我问。

“她那时还小,属马,比我小几岁.我得常常陪着她玩。凡她高兴的事,我总顺着她去做。”

在宫殿前的空地上,婉容和她的三个妹妹等席地坐成一个圆圈,孙耀庭在外圈奔跑,乘人不注意时将手帕丢下,一圈后又将此人“捉”住。——这是名为“丢手帕”的游戏。

在御花园的天一门旁,万春亭内,蒙了双眼的孙耀庭循着声音传来的方向,去追逐婉容。——这是名为“打瞎”的游戏。

“她洗手,我得跪着端脸盆:她要抽烟,我得跪着递上,她要吹烟灰,我得用盆子接着;她上下台阶,我得小心地扶住她。因为我侍候得好,她待我还好。但是,我得察颜观色。当她发火时,我很害怕。”

一次,他在房里和其它几个小太监一起议论宫中的什么事,恰巧被路过的溥仪听到了。溥仪蓦地闯了进来,凶狠地拧着孙耀庭的耳朵,将他带到养心殿,溥仪高高而坐,孙耀庭伏地而跪。孙耀庭知道大事不好,免不了一顿训斥。谁知,溥仪怒目注视一阵后,忽然“飕”地拉开抽屉,掏出一支手枪,往桌上猛地一摔,厉声他说道:“你好大的

胆,竟敢在背地里说长道短!今天,朕要毙了你!”

“万岁爷饶命!万岁爷饶命!”孙耀庭颤抖地告饶,不停地磕头:“我有天大的胆,也不敢说万岁爷啊!”

溥仪看着这个跪在地上的“臣民”。忽然,他又大声一笑,说道:“去吧!下次不可。”

孙耀庭连连磕头谢恩。起来后,连头也不敢抬,满身冷汗地离开了养心殿。

他回忆起这件事时,似乎心有余悸,说:“溥仪是个喜怒无常的人,我怕他。”

流离失所

1924年直奉战争时,冯玉祥倒戈进京,把末代皇帝溥仪逐出紫禁城。溥仪躲到他姑母荣寿固伦家,随着钻进日本驻华使馆。孙耀庭出皇宫后,曾在摄政王载沣家里继续伺候婉容。一个多月后,婉容找溥仪去了。从此,孙耀庭结束了太监生涯。

人生的道路该如何走?孙耀庭离开婉容后,曾回到老家静海县。可是,那些庄稼人都会的农活。他却干不了,何况,他没有一寸土地呢。当了8年太监的孙耀庭,如今只得靠兄弟来接济了。

在乡下,他成了新闻人物。那些妇女们,带着某种奇特的神色,远远地看着他,低声议论着什么。

顽皮的儿童,一群一群地跟着他,指指点点,还高叫着:“太监!太监!”只有那些善良的老人,同情他的不幸遭遇,有时,也向他打听些宫廷秘事。

他在乡下住不下去了。两年后,他重返北京,住进了北长街的兴隆寺,和四十多个同命运的太监住在一起。其中有几个太监还有些钱,便置了些房屋、土地。他们把这些房屋、土地出租给别人,收些租金,供大家度日。为此,孙耀庭他们每天能吃上两餐杂粮。然而,孙耀庭说:“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因为,年长月久,出租的房屋破坏了,所收的租金已对付不了房屋的维修了。孙耀庭为生活计,整日出入大街小巷,拣些煤渣、废品。

幸福生活

“解放了,我们太监有了幸福生活”。孙耀庭的话语里,饱含着兴奋、喜悦、感激之情:“否则,我早饿死了,活不到今天了.”

开始,人民政府发给他们每人每月16元的生活费。不久,孙耀庭参加了工作,负责全市的寺庙管理。他曾当过6年的出纳。那时,他每月的工资是35元,后来,他的工资加到45元。

孙耀庭说:“我不抽烟,不喝酒,也没有什么负担,这些钱够用了。”他接着说,“组织上还常发给我生活补助费。今年春节期间,我领到了50元补助费,添置了这套衣服.”说罢指了指身上。

这是一套崭新的浅蓝色的衣服。上衣是中式对襟,袖上的两道折痕,显得棱角分明。

寺院管理组的李同志说:“孙耀庭身体很好,一直未住过医院。前些年,他常在寺院内种花,种菜。有时寺院里开什么会,他常主动地为大家烧水,人们劝他休息,他总是笑着答道:‘没事'!”

“寺院里有医务室,医生经常给我检查身体.”孙耀庭接过李同志的话头说:“有时病了,要上附近的门诊部,他们就用车子送我去.”

“你坐过小轿车吗?”我接着问他。

“坐过,坐过,那年西哈努克亲王来北京,我就是坐小车去人民大会堂见他的。我们开会、参观,通常乘的交通车,偶尔也乘小汽车。”他的神采,又一次飞扬起来。无论是在湖水涟漪的什刹海畔散步,还是上鼓楼一带购置物品,孙耀庭总是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照顾。在广化寺内,人们叫他“老孙”,或“孙师傅”。他则叫别人“老弟”什么

的。李同志今年已是五十来岁的人了,孙耀庭有事找他,就这样打招呼:“老弟!……”

老人的心

穿过四合院的门,来到他的住所。他有两间房,中间有门相通。外间靠东墙的一张长方形的桌子,放着一把崭新的北京牌保温瓶,以及玻璃瓶、钢精盆之类。

这张桌子的对面,即外间的西墙边,放着一个液化气罐和一副煤气用具。孙耀庭指着这些告诉我:“我可以自己烧来吃,也可以上食堂买来吃,挺自在的”.

里间,在一长排明亮的玻璃窗下,放着一张书桌。桌面的玻璃板下,压着四张放大了的照片。

一株高大的美人蕉旁,孙耀庭左手拄着寿杖,右手抚摩着宽阔的蕉叶,面带喜色;

一丛无花果前,孙耀庭站着,在爽朗地笑。

……

我将告辞,便请他赐字留念。

他挪过一把椅子,慢慢坐下。稍一思索,便在一张洁白的纸上书写了杜甫题为《八仙歌》的一首诗: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我望着这首诗沉思起来:孙耀庭为什么特别喜爱这首诗呢?是他爱酒吗,不是,他一辈子也没有喝过酒。那么,究竟为什么呢?我想,大概是这首诗所颂扬的李自那种蔑视权贵的气质,曾经不知多少次地引起他对往昔的回忆和诅咒吧。

辞出门外,我又不由自主地转过身去,望了望伫立在门内的白发老人。孙耀庭,这个东方古老封建帝国的残剩人物,一生中包含了多少动人的故事啊!他从受压迫、受歧视转为受关怀、受尊重,从仰承鼻息、阿诀奉承转为欣然书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不正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某一缩影么?


枫——华


最后。。。。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