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家博物館中的重量級夏代文物

銅的熔點1083.4±0.2℃,鐵的熔點1538℃。單從這兩種金屬的冶煉溫度來說,鍊鐵要難得多。所以,人類首先進入的是青銅文明,之後才進入鐵器時代。就如同全世界範圍內人類祖先在很早就會了燒製陶器(陶器的燒成溫度在800-900度左右,一般不超過1100度),只有我們的祖先在某一時刻把爐火提高到1200度,神奇的瓷誕生了。

青銅文明中的青銅是金屬冶鑄史上最早的合金,要在純銅中加入錫或鉛來提高強度和進一步降低熔點。

所有的中國人都相信:約在公元前21世紀,禹治水成功,被推舉為聯盟首領。禹死後,其子啟繼位。自此,傳統推舉首領的“禪讓”製為王位世襲制所代替,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個王朝——夏。

我們相信我們是“上下五千年”連綿不斷的文明史,但西方學者根據他們判斷文明的體系,如需要有城市、文字、青銅、神廟和祭壇,對於我們的夏商周之說,只承認到商;夏,是否存在,有爭議,不被西方學術界認可。

近年來,二里頭遺址越來越被認定為是“夏都”遺址。但關鍵問題是也一直沒有出土文字。這裡沒有文字,夏之後的商也沒有關於夏的記載,夏卻在幾百年後的周的文獻中出現。文明一定是聯繫的,不會憑空躍出。商代的青銅器和甲骨文如此成熟,它也一定有“前身”,夏代的文字也許是繩結,也許紮在樹葉上,也許是巖畫……;也許夏人根本不叫自己是夏,叫“春”、“秋”、“冬”也未可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相信自己的文明,驕傲自己的歷史,不需要生拉硬拽地搞神馬“工程”,按照中國人自己的方式: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

國家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有幾件標記為“夏”的文物,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的!

【國家博物館】

兩家博物館中的重量級夏代文物

銅爵 二里頭文化,1984年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出土

器流、尾較長,無柱,束腰,平底,鏤空鋬,三足呈細錐狀。經測,其合金成分為銅92%、錫7%,屬錫青銅,是目前所知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青銅容器。此青銅爵器壁較薄,器表粗糙,無紋飾,表現出早期青銅器特徵。

兩家博物館中的重量級夏代文物

石磬 二里頭文化,1974年山西省夏縣東下馮出土

石磬呈三角形,經打製而成,器表粗糙,上方有一圓穿,以供懸掛。其形狀及打製方法,與新石器時代晚期石磬有相承之處,而且形狀與此後商代石磬也大致相同。

兩家博物館中的重量級夏代文物

玉鉞 二里頭文化,1974年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出土

器呈長方形,弧刃,頂端有一圓穿,兩側裝飾齒牙。鉞是由原始社會的勞動工具石斧演變來的,很可能是古人專門製造的原始兵器。後來逐漸作為一種禮儀用器,用以象徵軍事統帥權。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中武王“左杖黃鋮,右秉白旗”指揮戰鬥,鉞也可能是也是最高權力的象徵。

【上海博物館】

兩家博物館中的重量級夏代文物

鑲嵌十字紋方鉞 夏晚期

鉞是長柄弧刃的砍殺兵器,同時也是刑具,青銅銘文中有很多用鉞砍頭的象形字說明了這一功用。然而,也有一些鉞,大而重,刃部平口無鋒,沒有任何使用痕跡,應當是禮儀用器。這種鉞一般都出土於隨葬精美禮器的墓葬中,是一種君權或軍事權力的象徵。

這件鉞體形厚實,中心圓孔直徑6.1釐米,周圍環列兩圈用綠松石嵌成的十字紋,十字紋內外又環列綠松石圈,深度約2毫米,用膠質黏合。十字紋、圓圈紋與中心鏤孔形成方圓相間的圖案,排列整齊有序又富於變化,體現了虛實融合的和諧形式感。鉞身上開兩個長方形孔,用於安裝木柄時穿過皮條。

兩家博物館中的重量級夏代文物

這件大鉞放在上海青銅館的入口,可見看重

兩家博物館中的重量級夏代文物

管流爵 夏晚期

此爵有以陶爵為原型的痕跡,是現存夏代晚期少數青銅容器中最為奇特的器形,十分罕見。三足殘缺,從斷面推測應為三稜形足,並據陶爵復原。整件器物的裝飾樸素而有致。

管流爵容量很小,流的作用是傾注而非吮飲,因此是注酒器,不是飲酒器。

兩家博物館中的重量級夏代文物

連珠紋斝(夏代晚期)

斝是中國古代用於盛酒或溫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禮器,源自同形陶器。三足,一鋬(耳),兩柱,圓口呈喇叭形。由商湯王打敗夏桀之後,定為御用的酒杯,諸侯則用角。

斝的腰部有三條不平行的橫紋,特別的是有一排凸出的小乳釘,故稱"連珠紋斝"。這種紋飾是夏代晩期青銅器的特徵。

兩家博物館中的重量級夏代文物

束腰爵 夏晚期

兩家博物館中的重量級夏代文物

雲紋鼎(夏代晚期)

斂口,厚唇,小立耳,深弧腹,圜底,腹下有3空錐足。腹飾一週粗疏的斜角雲紋。器壁薄,為了防止鑄造爆裂,口沿處理得比較厚。合範技巧不夠成熟,尚未掌握範芯全封閉鑄造技術。1987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網格銅鼎也為陽文線條。

約在公元前16世紀,成湯率領商族趁夏亂起兵,滅夏,建立了商朝。商初建都於亳,後又經數次遷徙,約在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定都於殷(今河南安陽), 直至公元前11世紀商朝滅亡。盤庚遷殷之後,商朝的發展進入了強盛。

兩家博物館中的重量級夏代文物

商代的卜骨 國家博物館

兩家博物館中的重量級夏代文物

八十多公斤的杜嶺方鼎 商代早期 國家博物館

發現於鄭州,是一對,並排放置。另一隻略小,現在在河南省博物館。杜嶺方鼎是目前人類所能認知的年代最早的大體量青銅重器。出土這對方鼎的鄭州很可能是商代早期的都城。

文明不會突然迸發,商代有如此發達的文明,一定有傳承。比商更早的文明,不管它叫“夏”,還是叫“秋”叫“冬”,只是一個名字,它一定存在。它是青銅文明的起步期,器物簡單、簡陋、簡樸,不會有什麼大器。所以,傳說中的大禹鑄九鼎也只是傳說了,畢竟夏代的工藝條件達不到做大鼎的程度。

推薦相關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