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裡為什麼有很多送別詩,寫得那麼真情?

及第君


唐詩宋詞為什麼那麼多離情別緒並寫得那麼好?

首先是中國人有重情的基因,農耕文明,守土重遷,對家庭而言,孝悌文化深入人心,“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一旦分別,自是愁深。對鄰里友朋而言,守望相助,遠親不如近鄰,一旦分別,自是難捨。對同道知音而言,伯牙子期之情,人所共羨,知音難得,一旦分別,自添愁緒。

其次是中國古典詩歌理論對詩的表現對象的界定起著很重要的引導作用,最早尚書說的是詩言志,似乎比較剛,但其實詩經楚辭都相當柔,其實,志猶情也,情動於中而發乎吟詠,是為詩。所以到了陸機的《文賦》談到詩時,就直接和情掛鉤了:詩緣情而綺靡。詩歌主要用來表達情感,因此不僅要清美,還要柔和。離情別緒恰好是人心深處悽美的柔軟的那一部分,於是詩人遇到離別,那是天賜的創作良機。唐宋詩詞,自然不會例外,既然是中國詩詞的巔峰,自然就能把離情別緒寫出巔峰水準。

第三,中國詩歌史或文學史從一開頭就充滿了離愁的表達實踐,並形成代代相傳的文化傳統,為唐詩宋詞寫離愁奠定了豐厚的情感和藝術以及技巧基礎。沒文化的塗山女等待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丈夫時無奈的反覆吟哦的那句話“候人兮猗”就是最早的離愁之詩。屈原的大作《離騷》其實就是最早的長篇離愁詩章。登山臨水送將歸是楚辭最美的旋律之一。到漢朝《古詩十九首》,最動人的詩也是離愁,魚書、雁書作為唐宋詩詞最常見的離思詞彙,實際上就成型於漢朝。託言李陵蘇武的五言詩,離情濃於血。到夢筆生花的江淹時代,他就把人間離愁用漂亮的賦體進行了總結,這就是著名的《別賦》,開篇就是:“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然後說:“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陰往來,與子之別,思心徘徊。是以別方不定,別理千名,有別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奪神駭,心折骨驚,雖淵、雲之墨妙,嚴、樂之筆精,金閨之諸彥,蘭臺之群英,賦有凌雲之稱,辨有雕龍之聲,誰能摹暫離之狀,寫永訣之情者乎?”江郎才盡之後,唐宋詩人們用作品回答了他的疑問。其實唐宋詩人也就是站在前人的肩上做了應做的事而已。他們寫作的標杆,還是前人的作品,杜甫說自己“頗學陰何苦用心”,就是學南北朝時期的詩人陰鏗何遜,老杜嘚瑟起來時,也說自己“詩看子建親”,也就是說自己寫的和曹植的差不多。現在你知道,杜甫這麼說話是多麼的謙虛啊。只有傳統的累積才能造就輝煌,任何偉大都肇始於對先賢的追慕,只是在追步前賢的努力中,不知不覺超越了前賢,自己成了絕頂之蒼松,任亂雲飛渡,自青蔥千古。








青巖詩話


一前言:引•嚴羽《淪浪詩話·詩評》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

就連,一貫豪放豁達的東坡居士也無限感慨地吟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 難全。”都飽含著送別時不忍分離,兩情相依的憂傷情緒,但也有許多人借送別親友之際,吐露和抒寫其“報國取龍庭”的理想,以及“所志在功名”的抱負,顯示了其曠達的胸襟和 高尚的情操,為送別詩一貫塑造的情感氛圍另闢蹊徑。


這些都是和送別有關,也就是送別詩。送別詩是一種表達離情別緒的詩作,它包括送別、留別、贈別等內容。本文就以唐宋•送別詩為例。

道韻君幫您解答分析其中的意象,進而探求古詩人豐富的內心情感。


贈汪倫--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

李白乘舟將要離別遠行,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註解:中國古代屬於農耕社會•重故土。文人的情感更加濃郁,俗話說“故土難離”,古時候的交通通訊都非常不便,故人一別還真不知道能見否。


《江上》

江水漾西風,江花脫晚紅。

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

江上秋風陣陣,水波盪漾連綿,江岸上的紅花也脫下紅妝,漸漸凋謝。

離別之情讓遠去的笛聲吹送,驀然發現船隻已到亂山的東面,再不見分別的渡口。

註解:王安石在離別行程中目睹到江岸兩邊的風景十分感慨,這其實不僅是抒情、遣懷、解愁,更重要的是還飽含有深深的離別祝福之意。


老山檀香「沉思羅漢」|取正區原材,全手雕制俯於湖石之上,安態冥思 山子遒勁有力層巒疊嶂,神采斐然石花生長,富於性情,刀法氣貫,出若天成,該作品以此印證古代詩人情懷。

結語:送別詩,體現一種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人生短暫易逝,許多詩人常常能在慨嘆生命有限而宇宙無窮中表達一種曠達樂觀、積極進取的態度,這種平穩的心態,即使是面對人生最痛苦的離別時,也能表現為一種少有的 坦然與大度。


匠心道韻


①有適宜詩歌發展的環境

唐宋時期經濟繁榮,思想開放,文化交融,科舉發達。詩詞從“王謝堂前燕”飛入了“尋常百姓家”。上至天子下至歌女都有人愛好吟詩作詞。武則天時期還舉行了全國詩歌大賽。唐宋時期可謂詩詞文化發展的黃金時期。

②古代交通和通信不發達

一次離別便可能是半年或好幾年或者永生不見。所以杜甫才有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之嘆!而那時又沒有微信、QQ等聊天工具,所以滿腹才情的士子們只能把離愁寄予詩詞,以抒胸臆。

③中國人的傳統心理

雖然“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中國人一向重團聚,怨離別。對每次離別都很重視,或以酒餞行,或折柳相送,或詩詞相贈。

④人才輩出

唐宋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詩鬼”李賀、“初唐四傑”、“唐宋八大家”、“奉旨填詞”的柳三變“、“詞中之龍”辛棄疾、“中國第一才女”李清照……文壇簡直高手如雲,如群星璀璨,光耀千古。他們無不才華橫溢,用生花妙筆為後人留下無數名篇佳作。

送別也可以分很多種。

一按原因

宦別:因官職遷謫。這類因官職遷徙而作的離別詩很多。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適的《送李待御赴安西》……當友人要遠去新地任職,既心懷惆悵,又希望他能建功立業,功成名就。詩詞中既有苦澀的不捨,又有對友人濃濃的期待。柳宗元因“永貞革新”被貶,哀嘆“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則充滿憤懣悲涼之情。

情別:江淹說過“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情人間正兩情繾綣,如膠似漆,怎舍分離?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訴不盡離別之苦;柳永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道不完離別之痛。

戍別:因戰爭,無數男兒們不得不別妻離子,遠赴邊關。既有陳子昂的送友出征“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的豪邁,也有杜甫的新婚妻子送夫上戰場的“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的無奈與心酸。

友別:送別情投意合的朋友,是另一種痛。李白送汪倫時寫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千尺之潭都不及他和汪倫之情,可見友誼之深。李白送另一友人時,“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連馬兒都不忍分別而長嘶,何況人呢?

親別:中國自古有“父母在不遠游”的習俗。但孩子大了,總是要離家的。老母親擔心兒子路途受寒,連夜趕製衣物。“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慈母的切切愛子心,躍然紙上。每一針都寄託著母親的牽掛,每一字都傾訴著遊子的感恩。全篇毫無雕砌,但讀之讓人潸然淚下。當然也有送夫、送弟、送“兒童”之作。

二按地點

渡口別:李白送孟浩然去廣陵,船都不見影子了,卻還不忍離去。“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白居易去潯陽江頭送客,巧遇琵琶女,才留下《琵琶行》這千古絕唱。

長亭別:驛路旁,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人們往往在長亭送別。李白的《菩薩蠻》中,長亭送別,人還未走遠,就已在考慮歸程,“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梅妻鶴子的林逋,也嘆過“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春”。

三按“道具”分

柳別:柳者,留也。折柳送人,是自古的風俗。賀鑄就曾寫道:“長亭柳色才黃,倚馬何人先折?”周邦彥也感嘆:“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千尺。”那垂下的萬千綠絲絛,不正是對遠行之人的萬千牽掛和留戀嗎?今人送別,頂多刷手機千次吧?

酒別:酒是送別的最佳伴侶。王維送元二時,高舉酒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高適在送李侍御去安西時,也說“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再多的話語,再深的情誼,都融在了一杯送別酒中。喝了咱的酒,就可以風風火火闖九州了!

淚別: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淡泊的詩佛王維也曾“送君南浦淚如絲”,而柳永這位風流才子,與戀人離別時竟然“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離別真是“悽悽慘慘悽悽”,滴滴淚珠滴滴愁啊!

四按天氣

雨別:雨天為留客天,但未必能留即將遠行的人,反添了幾分愁思。“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在雨天中送友,心中更覺寂寥,連青山都顯得孤獨,但他的初心仍像玉壺一樣高潔。

雪別:邊塞詩人岑參在送友人武判官回京時,突降大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雪為離別增添了幾分浪漫,和對朋友的祝福吧!縱使“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也有一種意氣風發,盡顯大唐豪邁之氣。

月別:月夜送別,人別月圓,其中滋味可想而知。楊炯寫的“送君還舊府,明月滿前川”中,作者強忍自己的傷感,只希望友人有明月相伴,能少些寂寥。

五按心情

愁苦別:自古離別苦。孟浩然送杜十四去江南時,才見船出發,就已在想:“日暮征帆何處泊?”。想太多隻能“天涯一望斷人腸”。白居易也寫詩稱:“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看吧!這離別之苦,堪比斷腸呀!

達觀別:離別固然苦,但如能化愁苦為達觀,離開的人會更放心和安心吧!豪邁的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讓人嘖嘖讚歎。王勃就曾放眼天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莫非這位才子一千多年前,就已預示如今“地球村”的格局了?高適送別著名琴師董庭蘭時,也勸他“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董大呀!有什麼可擔心的,你的粉絲到處都是。

不管哪種離別,都被唐宋詩人詞人們,寫得情深深,意悠悠,讓人回味無窮。現今人們因交通便捷,通訊發達,離別之苦變少了,人情味似乎也變淡了不少!











銀小耳


古人愛寫送別的詩詞,從軍,趕考,赴任,遊學等等,甚至在今天看來很普通的分別,也要寫一首,或者數首詩詞(比如,你找到新工作了,咱倆喝了一頓大酒慶祝了一下,然後你第二天就上班了)來表達心中的感情。這主要基於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古代通訊不發達,傳遞信息非常困難,今朝一旦分別,你我敘舊之日就會遙遙無期。大家都清楚,坐在一起開心地聊,遠比打電話,視頻聊,發郵件要親切的多,何況古人還只能是寫信呢(寫信有時候也不一定能收到)?

二、古代交通不發達,想要和友人相聚,那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山高路遠,道路崎嶇,真要啟程了,那也只能是坐馬車,牛車,顛簸數日,甚至數月,苦不堪言。不像現在的牛人,說聚就聚,天南海北,國內國外,飛機,高鐵🚄,說到就到!

三、古代社會多是兵荒馬亂,動盪不定。或許今次的別離就是生離死別,你我再無相會之期,相見之日。這怎麼能不叫人傷感,動情呢?

所以,在文人雅士的筆下,就催生出了很多很多膾炙人口的表達離別的詩詞。


登攀


自古文人多傷情,自古詩人多愁緒。這是一種文人的情懷,也是中國文化的底蘊迷人之處。古而有之,今朝一樣值得續寫。

在唐詩宋詞裡,離別,送別,確實這樣的詩歌實在太多了。其中李白的送孟浩然之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等等名篇名句,都是千古絕唱,更是送別詩中的典範和翹楚。

應該說,從這些送別詩中,我們可以窺見到詩人生活的很多感概與詩歌背景。他們很多都是友誼深厚的情感,更是送別詩歌裡,最值得學習的經典名篇。詩人不是獨立的個體 ,很多才華橫溢的詩人,常常都會是生活中朋友很多的人。他們帶著才情生活,帶著情懷交友,純真的友誼,揭開了詩和遠方不一樣的嚮往。

其中,這種凝鍊人生送別境界的詩人,當屬李白更具影響,那種字句感人肺腑的送別,常常把無形的情誼,通過有形的形象,深深鐫刻在人們心中。原來,友情真的這麼好,原來朋友之間,還有這麼感人至深的文化厚度。不是再讀詩歌,而是在看晶瑩剔透的送別情景劇。

如果沒有真情,就不會有真詩,更沒有今天欣賞唐詩宋詞的美。這也是唐詩宋詞不僅在中國,在世界都有很高地位的原因。普遍的在生活裡,讓詩歌越來越更具魅力,唐詩宋詞就能做得到。因為這些詩人,不僅偉大,而且細膩的情感,隨著時間流逝,找不到一點點虛情假意的情感破綻。“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真的是閱讀越美,越美越露真情。

可以說,這些送別詩歌,你找不到一點點破綻,用景,用情,都富含著對送別的不捨,可又不得不送別的境界。

所以說,自古文人多傷情,自古文人多愁緒。因為一花一草,一景一物 也許都會是詩人筆下最美的呈現。感覺人生時光雖短暫,但情感依依你我知。生活不是醉生夢死,更應該是翠綠的張揚,充滿著春天的綠色詩意。

不管是唐詩還是宋詞,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哪一首詩/詞,不都會給人滿滿的真情享受,你覺得呢?





高原櫻花


唐詩宋詞裡有很多送別詩,都寫得那麼真情,其實原因很簡單,不一定是作者的文采特別好,而是因為,很可能這一別之後,這輩子就再也沒機會見面了,所以作者是在用生命寫送別詩,能不寫得動情嗎?

首先,古人特別重視友情

著名的劉備同志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這句話放到現在,肯定是要被批判的,但是在古代,這句話其實是在說朋友(結義兄弟也是朋友)的重要性。

古代有一種交情,叫“刎頸之交”,同生共死的朋友。古代還有一句話,叫作“士為知己者死”,為了朋友,可以連命都不要。同時,朋友也是儒家“五倫”之一,文人們特別重視友情,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其次,古代朋友見一次面很不容易

古人的交通工具很是落後,大多數情況下靠走路。有時候去見一個朋友,路上花的時間少則一個月,多則數月乃至半年,見面之後,不在朋友家住兩個月就是虧的。

再加上古代通訊工具也落後,去的時候還沒辦法跟朋友約好,是不可能打個電話說明天我到你家的。有的時候,千辛萬苦到了朋友家,結果朋友在前一天出門去找另外的朋友了,要過半年再回來。你說等還是不等?

再次,古人的性命太過無常

一個是瘟疫。古代醫學落後,很多現代看來很普通的病,在古代都是致命的。再一個是戰爭。在古代,征戰殺伐是尋常事,而打起仗來,傷幾個平民的性命簡直是太普通了。

就算沒有遇到戰爭和瘟疫,古代的治安也不好。走在山路上被山賊劫了道,走在大街上遇到沒毛大蟲牛二,都是致命的。

還有的時候,明明什麼也沒幹,誰也沒得罪,但是,因為某個親戚朋友觸犯聖顏,要被夷九族,莫名其妙就被牽連了。

所以,古人的每一次離別,都很可能是永別。所以,古人們寫離別詩詞,都是傾注全部的感情,當作最後一首詩來寫的,更容易打動人。


牛皮社


梁實秋曾經說過:“遙想古人送別,也是一種雅人深致。古時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見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驪歌,灞橋折條楊柳,甚至在陽關敬一杯酒,都有意味。”

古人送別

古時候交通不便,山長水遠,距離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艱難的存在。我很喜歡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和朋友分別,用詩來營造一個畫面、烘托一個心情,讓人讀來能體悟到其中的意境。想到朋友自此分別,天涯海角,再見不到對方的樣子、聽不到熟悉的聲音,唯有書信在數月之後才能送達,只有明月可以寄託相思,只有鴻雁才能捎去別愁。

折柳相送

想到蘇軾兄弟護送父親的靈柩回四川,輾轉奔波,路途時間將近一年。更想到杜甫想回到家鄉,結果越走越遠,最後死在了江上。古人旅途是艱難的,也是危險的。古人把“生、離、死、別”放在一起,大概是體會到離別的意義十分的重大吧?古時沒有那麼多的旅店,真的是風餐露宿,很多時候能住在寺廟就已經不錯了,你看那《西廂記》裡崔鶯鶯和張生就是巧遇在廟裡的。

離別詩

離別總有不同的離愁別緒,柳永在歌女群裡很有名聲,所以他兒女情長,說:“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王維送朋友話不多,一切都在酒裡:“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高適勸慰人倒是頗有男兒氣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王勃也怕朋友傷感,所以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情分各種,離情最苦。男女分別,執手相看,悽苦纏綿;男男分別,飲酒餞行,長亭折柳。空間遙遠,時間漫長,面對未來有諸多恐懼。迷茫痛苦、黯然神傷。寒蟬讓人心碎、梧桐使人心憂。折柳不能留,長醉仍須別。

送別有真情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是一送再送的不捨。“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送別之後的悵然若失。“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這是對離別的不忍。詩人賦予在詩中的情感如此的複雜而深情,讓生活在快節奏裡的我們總感覺似乎失去點什麼。朋友在我們身邊來來去去,如白雲又如流水,陌生到熟悉,又從熟悉漸漸變得無感或敵對。我們較之過去沒有了那麼多的離愁別緒,我們顧不上、也沒有焦點對著某一個人。我們各自朝著目標狂奔,卻失去了情感上的深度。即使是離別,喝一場大酒,唱著《朋友》,好似很是深情。但清醒之後,再無思念,再無牽掛……

江上送別

所以,我們今日讀離別詩,才更加的覺得古人的難能可貴。背幾首離別詩吧,它讓我們能在某個夜晚打動我們麻木的心靈,想到從我們生命力消失的那些朋友……


及第君


詩詞一開始,原本是作者面對各種場景,用來表達自己情感的一種創作手法。

唐詩宋詞,就類似於當時的流行歌曲,只是現在主題是愛情,當年男人之間的主題通常是“送別”“思念”之類

所以,這種應景而作的詩詞,往往都是作者按照親身經歷有感而發,其情自然真摯動人。

不過畢竟唐宋時期詩詞已經是一種非常高雅的文藝活動,那麼很自然,關於送別的講究也是有的,按照送別的對象、送別的原因、送別的地點不同,詩詞的講究也各不相同。

下面,我舉幾個例子,供大家參考。

1、送別詩詞要注意對象,儘量用語直白,情感真摯

李白《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作為教材中的內容,這首詩的知名度還是挺高的。詩說的事情很簡單,李白將要遠行,汪倫前來送別,李白寫了一首詩對對方表示感謝。

這首詩和李白其它作品不同,語言很樸實、直白,沒有什麼名人典故,初讀之下,甚至有點過於平淡無味了。

宋代詩論家嚴羽曾提出作詩四忌:“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

李白這首《贈汪倫》卻犯了“語直”和“脈露”兩忌,但我們若是明白,送別的汪倫,只是個普通的村民後,那心中的失落,剎那間就會轉為讚歎。

李白深知,如果詩寫得太高深,汪倫不懂,反而傷了對方的好意,以誇張的手法寫千尺深的桃花潭水,比不上你汪倫送我的感情,這一瞬間,對方就懂了:

李白真夠哥們,我只是送送你,你就如此感激我

這是兩個身份差別很大的朋友間,互相的尊重,汪倫很珍惜李白的情分,以至於到了宋代,汪倫的家人仍然保存著這首詩。

2、送別的意象選擇

王國維先生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

古人在寫送別詩的時候,往往會很委婉的表達不捨,也就是不直接通過語言表達,而是藉助於景物、典故之類,這就是“

意象”的作用。

為了區別意象的關係,不同的意象不能混合在一起,所以,這種情況下,送別的意象,就比較容易分辨。

我們常見的送別類意象,有三類:空間類、時間類和事物類

空間類如長亭、灞陵、南浦,時間類如夜晚、黃昏,事物類如柳絮、折柳、蘭舟、酒等等。

在意象的選擇上,通常的考量方向都是“典故”、“氛圍”或者諧音,比如“柳”和“留”音近,作者就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表達對友人的不捨之情。

喜歡本文的朋友,歡迎關注我,如果您有什麼想要分享給我的內容,也可以留言探討呢。


劍驚禪丶


從前慢啊!

車、馬、郵件都很慢,雖然一生未必只夠愛一個人,但一次離別就要等待好久,在那個無法即時通訊的年代,思念就變成了一種痛,就像喝了一杯冰冷的水。

你不知道他(她)是否生病,是否開心,是否天寒忘了穿衣,是否晚上忘了蓋上被子,你甚至不知道他是否活著,遇到了哪些事,愛上了那些人,你只知道自己不停地被思念所侵蝕。

古代的離別是真正的離別,一折柳枝,就可能再無相見之期,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到來。除了思念,什麼也不能做,什麼也做不到。

距離產生美!

在古代,文人只有為官為吏一途,只要做了官吏便是不由身,去哪裡到何處根本由不得自己。皇上一道聖旨你就發配到了夜郎,或者被調離到瓊州,或者因為世事變遷從青州坐船到蘇杭,然後一生也無法回去。

離別無處不在,重逢卻各安天命。

古人的友情很少天天廝混在一起,因為恰到好處地不熟悉,所以大多隻能看到對方的優點和長處,每個人都分外地珍惜友情,因為相見即是有緣,而再次相見卻不知何年何月,這種人際交往的張力和距離感讓離別有一種致命的悲情感。儘管其本質上只是一種社交美學,只是生活和官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這種美卻是真的。

江淹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這源自詩經的離別,再經過楚辭,流過樂府到南北朝的時候,在江郎的筆下,離別被詮釋得入骨十分“是以別方不定,別理千名,有別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奪神駭,心折骨驚……誰能摹暫離之狀,寫永訣之情者乎?

有別必怨,有怨必盈。

怨者何?情深無續,盈者何?月圓人半。

隋朝建都長安,在灞水上設立灞橋,邊種柳樹,但凡有人出城出關,均須經過灞橋,心情難禁,唯有折柳贈之。

世界上所有人把手機關掉電話拔掉,QQ微信卸掉,高鐵汽車飛機也拋掉,然後送別一下,便知離別之恨,離別之苦。

此去經年,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


亦有所思


因為人間自有真情在:親情,友情,愛情……

1,寫哥們好朋友離別。

意氣相投,惺惺相惜,惆悵中又不失豪邁。

男人的友誼,你懂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如汪倫送我情”,

李白說:"汪倫你小子真是夠哥們,咱們倆誰跟誰呀?"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跟元二講:"你小子再乾一杯,出了陽關城,就沒有我這樣的好哥們了。"

這就顯得小雞肚腸了,

不如高適:"莫道前途無知已,天下誰人不知君。"

看這境界和心胸……

"別怕,除了我,你肯定還會有很多好哥們的,天下誰不認識你董大呀?"

2,寫母子離別。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俗話說得好,"父子天性,母子連心"啊!

"別了,生我養我的慈母,兒子的心在痛,總有一天,不孝兒發達了,定要好好報答您老人家。”

3,寫情人之間的離別。

是那麼的情深意切,刻骨銘心。相思恨,離別苦!

古人沒有手機,一別數載,甚至是生離死別,一輩子也見不著了……

我那親愛的戀人啊!

我怎麼捨得與你分開。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李商隱的無題詩,

使我彷彿又看到《西遊記》中粉面桃腮女兒國國王,淚眼婆娑的呼喚著"御弟哥哥",遠去矣,遠去矣……

落花有意,流水難道是真的無情……

也許是無耐吧……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再看《雨霖鈴》: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白衣卿相的落魄才子柳永,

大概在和青樓賣笑的蟲蟲姑娘道別,

他們同病相憐,同為天下淪落人,相互依賴,度過了許多美好的時光,

如今被迫分離,也許今生不得相見……

既然不能相濡以沫,那就相忘於江湖吧!

楊柳岸邊,柳絲長,情義更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