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里为什么有很多送别诗,写得那么真情?

及第君


唐诗宋词为什么那么多离情别绪并写得那么好?

首先是中国人有重情的基因,农耕文明,守土重迁,对家庭而言,孝悌文化深入人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一旦分别,自是愁深。对邻里友朋而言,守望相助,远亲不如近邻,一旦分别,自是难舍。对同道知音而言,伯牙子期之情,人所共羡,知音难得,一旦分别,自添愁绪。

其次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对诗的表现对象的界定起着很重要的引导作用,最早尚书说的是诗言志,似乎比较刚,但其实诗经楚辞都相当柔,其实,志犹情也,情动于中而发乎吟咏,是为诗。所以到了陆机的《文赋》谈到诗时,就直接和情挂钩了:诗缘情而绮靡。诗歌主要用来表达情感,因此不仅要清美,还要柔和。离情别绪恰好是人心深处凄美的柔软的那一部分,于是诗人遇到离别,那是天赐的创作良机。唐宋诗词,自然不会例外,既然是中国诗词的巅峰,自然就能把离情别绪写出巅峰水准。

第三,中国诗歌史或文学史从一开头就充满了离愁的表达实践,并形成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为唐诗宋词写离愁奠定了丰厚的情感和艺术以及技巧基础。没文化的涂山女等待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丈夫时无奈的反复吟哦的那句话“候人兮猗”就是最早的离愁之诗。屈原的大作《离骚》其实就是最早的长篇离愁诗章。登山临水送将归是楚辞最美的旋律之一。到汉朝《古诗十九首》,最动人的诗也是离愁,鱼书、雁书作为唐宋诗词最常见的离思词汇,实际上就成型于汉朝。托言李陵苏武的五言诗,离情浓于血。到梦笔生花的江淹时代,他就把人间离愁用漂亮的赋体进行了总结,这就是著名的《别赋》,开篇就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然后说:“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辨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江郎才尽之后,唐宋诗人们用作品回答了他的疑问。其实唐宋诗人也就是站在前人的肩上做了应做的事而已。他们写作的标杆,还是前人的作品,杜甫说自己“颇学阴何苦用心”,就是学南北朝时期的诗人阴铿何逊,老杜嘚瑟起来时,也说自己“诗看子建亲”,也就是说自己写的和曹植的差不多。现在你知道,杜甫这么说话是多么的谦虚啊。只有传统的累积才能造就辉煌,任何伟大都肇始于对先贤的追慕,只是在追步前贤的努力中,不知不觉超越了前贤,自己成了绝顶之苍松,任乱云飞渡,自青葱千古。








青岩诗话


一前言:引•严羽《沦浪诗话·诗评》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就连,一贯豪放豁达的东坡居士也无限感慨地吟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难全。”都饱含着送别时不忍分离,两情相依的忧伤情绪,但也有许多人借送别亲友之际,吐露和抒写其“报国取龙庭”的理想,以及“所志在功名”的抱负,显示了其旷达的胸襟和 高尚的情操,为送别诗一贯塑造的情感氛围另辟蹊径。


这些都是和送别有关,也就是送别诗。送别诗是一种表达离情别绪的诗作,它包括送别、留别、赠别等内容。本文就以唐宋•送别诗为例。

道韵君帮您解答分析其中的意象,进而探求古诗人丰富的内心情感。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注解:中国古代属于农耕社会•重故土。文人的情感更加浓郁,俗话说“故土难离”,古时候的交通通讯都非常不便,故人一别还真不知道能见否。


《江上》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江上秋风阵阵,水波荡漾连绵,江岸上的红花也脱下红妆,渐渐凋谢。

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蓦然发现船只已到乱山的东面,再不见分别的渡口。

注解:王安石在离别行程中目睹到江岸两边的风景十分感慨,这其实不仅是抒情、遣怀、解愁,更重要的是还饱含有深深的离别祝福之意。


老山檀香「沉思罗汉」|取正区原材,全手雕制俯于湖石之上,安态冥思 山子遒劲有力层峦叠嶂,神采斐然石花生长,富于性情,刀法气贯,出若天成,该作品以此印证古代诗人情怀。

结语:送别诗,体现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人生短暂易逝,许多诗人常常能在慨叹生命有限而宇宙无穷中表达一种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态度,这种平稳的心态,即使是面对人生最痛苦的离别时,也能表现为一种少有的 坦然与大度。


匠心道韵


①有适宜诗歌发展的环境

唐宋时期经济繁荣,思想开放,文化交融,科举发达。诗词从“王谢堂前燕”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上至天子下至歌女都有人爱好吟诗作词。武则天时期还举行了全国诗歌大赛。唐宋时期可谓诗词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

②古代交通和通信不发达

一次离别便可能是半年或好几年或者永生不见。所以杜甫才有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之叹!而那时又没有微信、QQ等聊天工具,所以满腹才情的士子们只能把离愁寄予诗词,以抒胸臆。

③中国人的传统心理

虽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中国人一向重团聚,怨离别。对每次离别都很重视,或以酒饯行,或折柳相送,或诗词相赠。

④人才辈出

唐宋时,“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初唐四杰”、“唐宋八大家”、“奉旨填词”的柳三变“、“词中之龙”辛弃疾、“中国第一才女”李清照……文坛简直高手如云,如群星璀璨,光耀千古。他们无不才华横溢,用生花妙笔为后人留下无数名篇佳作。

送别也可以分很多种。

一按原因

宦别:因官职迁谪。这类因官职迁徙而作的离别诗很多。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送李待御赴安西》……当友人要远去新地任职,既心怀惆怅,又希望他能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词中既有苦涩的不舍,又有对友人浓浓的期待。柳宗元因“永贞革新”被贬,哀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则充满愤懑悲凉之情。

情别:江淹说过“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情人间正两情缱绻,如胶似漆,怎舍分离?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诉不尽离别之苦;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道不完离别之痛。

戍别:因战争,无数男儿们不得不别妻离子,远赴边关。既有陈子昂的送友出征“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的豪迈,也有杜甫的新婚妻子送夫上战场的“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的无奈与心酸。

友别:送别情投意合的朋友,是另一种痛。李白送汪伦时写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之潭都不及他和汪伦之情,可见友谊之深。李白送另一友人时,“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连马儿都不忍分别而长嘶,何况人呢?

亲别:中国自古有“父母在不远游”的习俗。但孩子大了,总是要离家的。老母亲担心儿子路途受寒,连夜赶制衣物。“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慈母的切切爱子心,跃然纸上。每一针都寄托着母亲的牵挂,每一字都倾诉着游子的感恩。全篇毫无雕砌,但读之让人潸然泪下。当然也有送夫、送弟、送“儿童”之作。

二按地点

渡口别: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船都不见影子了,却还不忍离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白居易去浔阳江头送客,巧遇琵琶女,才留下《琵琶行》这千古绝唱。

长亭别:驿路旁,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人们往往在长亭送别。李白的《菩萨蛮》中,长亭送别,人还未走远,就已在考虑归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梅妻鹤子的林逋,也叹过“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春”。

三按“道具”分

柳别:柳者,留也。折柳送人,是自古的风俗。贺铸就曾写道:“长亭柳色才黄,倚马何人先折?”周邦彦也感叹:“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千尺。”那垂下的万千绿丝绦,不正是对远行之人的万千牵挂和留恋吗?今人送别,顶多刷手机千次吧?

酒别:酒是送别的最佳伴侣。王维送元二时,高举酒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在送李侍御去安西时,也说“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再多的话语,再深的情谊,都融在了一杯送别酒中。喝了咱的酒,就可以风风火火闯九州了!

泪别: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淡泊的诗佛王维也曾“送君南浦泪如丝”,而柳永这位风流才子,与恋人离别时竟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离别真是“凄凄惨惨凄凄”,滴滴泪珠滴滴愁啊!

四按天气

雨别:雨天为留客天,但未必能留即将远行的人,反添了几分愁思。“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在雨天中送友,心中更觉寂寥,连青山都显得孤独,但他的初心仍像玉壶一样高洁。

雪别:边塞诗人岑参在送友人武判官回京时,突降大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雪为离别增添了几分浪漫,和对朋友的祝福吧!纵使“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也有一种意气风发,尽显大唐豪迈之气。

月别:月夜送别,人别月圆,其中滋味可想而知。杨炯写的“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中,作者强忍自己的伤感,只希望友人有明月相伴,能少些寂寥。

五按心情

愁苦别:自古离别苦。孟浩然送杜十四去江南时,才见船出发,就已在想:“日暮征帆何处泊?”。想太多只能“天涯一望断人肠”。白居易也写诗称:“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看吧!这离别之苦,堪比断肠呀!

达观别:离别固然苦,但如能化愁苦为达观,离开的人会更放心和安心吧!豪迈的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让人啧啧赞叹。王勃就曾放眼天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非这位才子一千多年前,就已预示如今“地球村”的格局了?高适送别著名琴师董庭兰时,也劝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董大呀!有什么可担心的,你的粉丝到处都是。

不管哪种离别,都被唐宋诗人词人们,写得情深深,意悠悠,让人回味无穷。现今人们因交通便捷,通讯发达,离别之苦变少了,人情味似乎也变淡了不少!











银小耳


古人爱写送别的诗词,从军,赶考,赴任,游学等等,甚至在今天看来很普通的分别,也要写一首,或者数首诗词(比如,你找到新工作了,咱俩喝了一顿大酒庆祝了一下,然后你第二天就上班了)来表达心中的感情。这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古代通讯不发达,传递信息非常困难,今朝一旦分别,你我叙旧之日就会遥遥无期。大家都清楚,坐在一起开心地聊,远比打电话,视频聊,发邮件要亲切的多,何况古人还只能是写信呢(写信有时候也不一定能收到)?

二、古代交通不发达,想要和友人相聚,那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山高路远,道路崎岖,真要启程了,那也只能是坐马车,牛车,颠簸数日,甚至数月,苦不堪言。不像现在的牛人,说聚就聚,天南海北,国内国外,飞机,高铁🚄,说到就到!

三、古代社会多是兵荒马乱,动荡不定。或许今次的别离就是生离死别,你我再无相会之期,相见之日。这怎么能不叫人伤感,动情呢?

所以,在文人雅士的笔下,就催生出了很多很多脍炙人口的表达离别的诗词。


登攀


自古文人多伤情,自古诗人多愁绪。这是一种文人的情怀,也是中国文化的底蕴迷人之处。古而有之,今朝一样值得续写。

在唐诗宋词里,离别,送别,确实这样的诗歌实在太多了。其中李白的送孟浩然之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等名篇名句,都是千古绝唱,更是送别诗中的典范和翘楚。

应该说,从这些送别诗中,我们可以窥见到诗人生活的很多感概与诗歌背景。他们很多都是友谊深厚的情感,更是送别诗歌里,最值得学习的经典名篇。诗人不是独立的个体 ,很多才华横溢的诗人,常常都会是生活中朋友很多的人。他们带着才情生活,带着情怀交友,纯真的友谊,揭开了诗和远方不一样的向往。

其中,这种凝炼人生送别境界的诗人,当属李白更具影响,那种字句感人肺腑的送别,常常把无形的情谊,通过有形的形象,深深镌刻在人们心中。原来,友情真的这么好,原来朋友之间,还有这么感人至深的文化厚度。不是再读诗歌,而是在看晶莹剔透的送别情景剧。

如果没有真情,就不会有真诗,更没有今天欣赏唐诗宋词的美。这也是唐诗宋词不仅在中国,在世界都有很高地位的原因。普遍的在生活里,让诗歌越来越更具魅力,唐诗宋词就能做得到。因为这些诗人,不仅伟大,而且细腻的情感,随着时间流逝,找不到一点点虚情假意的情感破绽。“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真的是阅读越美,越美越露真情。

可以说,这些送别诗歌,你找不到一点点破绽,用景,用情,都富含着对送别的不舍,可又不得不送别的境界。

所以说,自古文人多伤情,自古文人多愁绪。因为一花一草,一景一物 也许都会是诗人笔下最美的呈现。感觉人生时光虽短暂,但情感依依你我知。生活不是醉生梦死,更应该是翠绿的张扬,充满着春天的绿色诗意。

不管是唐诗还是宋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哪一首诗/词,不都会给人满满的真情享受,你觉得呢?





高原樱花


唐诗宋词里有很多送别诗,都写得那么真情,其实原因很简单,不一定是作者的文采特别好,而是因为,很可能这一别之后,这辈子就再也没机会见面了,所以作者是在用生命写送别诗,能不写得动情吗?

首先,古人特别重视友情

著名的刘备同志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这句话放到现在,肯定是要被批判的,但是在古代,这句话其实是在说朋友(结义兄弟也是朋友)的重要性。

古代有一种交情,叫“刎颈之交”,同生共死的朋友。古代还有一句话,叫作“士为知己者死”,为了朋友,可以连命都不要。同时,朋友也是儒家“五伦”之一,文人们特别重视友情,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其次,古代朋友见一次面很不容易

古人的交通工具很是落后,大多数情况下靠走路。有时候去见一个朋友,路上花的时间少则一个月,多则数月乃至半年,见面之后,不在朋友家住两个月就是亏的。

再加上古代通讯工具也落后,去的时候还没办法跟朋友约好,是不可能打个电话说明天我到你家的。有的时候,千辛万苦到了朋友家,结果朋友在前一天出门去找另外的朋友了,要过半年再回来。你说等还是不等?

再次,古人的性命太过无常

一个是瘟疫。古代医学落后,很多现代看来很普通的病,在古代都是致命的。再一个是战争。在古代,征战杀伐是寻常事,而打起仗来,伤几个平民的性命简直是太普通了。

就算没有遇到战争和瘟疫,古代的治安也不好。走在山路上被山贼劫了道,走在大街上遇到没毛大虫牛二,都是致命的。

还有的时候,明明什么也没干,谁也没得罪,但是,因为某个亲戚朋友触犯圣颜,要被夷九族,莫名其妙就被牵连了。

所以,古人的每一次离别,都很可能是永别。所以,古人们写离别诗词,都是倾注全部的感情,当作最后一首诗来写的,更容易打动人。


牛皮社


梁实秋曾经说过:“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

古人送别

古时候交通不便,山长水远,距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存在。我很喜欢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和朋友分别,用诗来营造一个画面、烘托一个心情,让人读来能体悟到其中的意境。想到朋友自此分别,天涯海角,再见不到对方的样子、听不到熟悉的声音,唯有书信在数月之后才能送达,只有明月可以寄托相思,只有鸿雁才能捎去别愁。

折柳相送

想到苏轼兄弟护送父亲的灵柩回四川,辗转奔波,路途时间将近一年。更想到杜甫想回到家乡,结果越走越远,最后死在了江上。古人旅途是艰难的,也是危险的。古人把“生、离、死、别”放在一起,大概是体会到离别的意义十分的重大吧?古时没有那么多的旅店,真的是风餐露宿,很多时候能住在寺庙就已经不错了,你看那《西厢记》里崔莺莺和张生就是巧遇在庙里的。

离别诗

离别总有不同的离愁别绪,柳永在歌女群里很有名声,所以他儿女情长,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王维送朋友话不多,一切都在酒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劝慰人倒是颇有男儿气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勃也怕朋友伤感,所以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情分各种,离情最苦。男女分别,执手相看,凄苦缠绵;男男分别,饮酒饯行,长亭折柳。空间遥远,时间漫长,面对未来有诸多恐惧。迷茫痛苦、黯然神伤。寒蝉让人心碎、梧桐使人心忧。折柳不能留,长醉仍须别。

送别有真情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是一送再送的不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送别之后的怅然若失。“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对离别的不忍。诗人赋予在诗中的情感如此的复杂而深情,让生活在快节奏里的我们总感觉似乎失去点什么。朋友在我们身边来来去去,如白云又如流水,陌生到熟悉,又从熟悉渐渐变得无感或敌对。我们较之过去没有了那么多的离愁别绪,我们顾不上、也没有焦点对着某一个人。我们各自朝着目标狂奔,却失去了情感上的深度。即使是离别,喝一场大酒,唱着《朋友》,好似很是深情。但清醒之后,再无思念,再无牵挂……

江上送别

所以,我们今日读离别诗,才更加的觉得古人的难能可贵。背几首离别诗吧,它让我们能在某个夜晚打动我们麻木的心灵,想到从我们生命力消失的那些朋友……


及第君


诗词一开始,原本是作者面对各种场景,用来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创作手法。

唐诗宋词,就类似于当时的流行歌曲,只是现在主题是爱情,当年男人之间的主题通常是“送别”“思念”之类

所以,这种应景而作的诗词,往往都是作者按照亲身经历有感而发,其情自然真挚动人。

不过毕竟唐宋时期诗词已经是一种非常高雅的文艺活动,那么很自然,关于送别的讲究也是有的,按照送别的对象、送别的原因、送别的地点不同,诗词的讲究也各不相同。

下面,我举几个例子,供大家参考。

1、送别诗词要注意对象,尽量用语直白,情感真挚

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为教材中的内容,这首诗的知名度还是挺高的。诗说的事情很简单,李白将要远行,汪伦前来送别,李白写了一首诗对对方表示感谢。

这首诗和李白其它作品不同,语言很朴实、直白,没有什么名人典故,初读之下,甚至有点过于平淡无味了。

宋代诗论家严羽曾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

李白这首《赠汪伦》却犯了“语直”和“脉露”两忌,但我们若是明白,送别的汪伦,只是个普通的村民后,那心中的失落,刹那间就会转为赞叹。

李白深知,如果诗写得太高深,汪伦不懂,反而伤了对方的好意,以夸张的手法写千尺深的桃花潭水,比不上你汪伦送我的感情,这一瞬间,对方就懂了:

李白真够哥们,我只是送送你,你就如此感激我

这是两个身份差别很大的朋友间,互相的尊重,汪伦很珍惜李白的情分,以至于到了宋代,汪伦的家人仍然保存着这首诗。

2、送别的意象选择

王国维先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古人在写送别诗的时候,往往会很委婉的表达不舍,也就是不直接通过语言表达,而是借助于景物、典故之类,这就是“

意象”的作用。

为了区别意象的关系,不同的意象不能混合在一起,所以,这种情况下,送别的意象,就比较容易分辨。

我们常见的送别类意象,有三类:空间类、时间类和事物类

空间类如长亭、灞陵、南浦,时间类如夜晚、黄昏,事物类如柳絮、折柳、兰舟、酒等等。

在意象的选择上,通常的考量方向都是“典故”、“氛围”或者谐音,比如“柳”和“留”音近,作者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关注我,如果您有什么想要分享给我的内容,也可以留言探讨呢。


剑惊禅丶


从前慢啊!

车、马、邮件都很慢,虽然一生未必只够爱一个人,但一次离别就要等待好久,在那个无法即时通讯的年代,思念就变成了一种痛,就像喝了一杯冰冷的水。

你不知道他(她)是否生病,是否开心,是否天寒忘了穿衣,是否晚上忘了盖上被子,你甚至不知道他是否活着,遇到了哪些事,爱上了那些人,你只知道自己不停地被思念所侵蚀。

古代的离别是真正的离别,一折柳枝,就可能再无相见之期,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到来。除了思念,什么也不能做,什么也做不到。

距离产生美!

在古代,文人只有为官为吏一途,只要做了官吏便是不由身,去哪里到何处根本由不得自己。皇上一道圣旨你就发配到了夜郎,或者被调离到琼州,或者因为世事变迁从青州坐船到苏杭,然后一生也无法回去。

离别无处不在,重逢却各安天命。

古人的友情很少天天厮混在一起,因为恰到好处地不熟悉,所以大多只能看到对方的优点和长处,每个人都分外地珍惜友情,因为相见即是有缘,而再次相见却不知何年何月,这种人际交往的张力和距离感让离别有一种致命的悲情感。尽管其本质上只是一种社交美学,只是生活和官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这种美却是真的。

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源自诗经的离别,再经过楚辞,流过乐府到南北朝的时候,在江郎的笔下,离别被诠释得入骨十分“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

有别必怨,有怨必盈。

怨者何?情深无续,盈者何?月圆人半。

隋朝建都长安,在灞水上设立灞桥,边种柳树,但凡有人出城出关,均须经过灞桥,心情难禁,唯有折柳赠之。

世界上所有人把手机关掉电话拔掉,QQ微信卸掉,高铁汽车飞机也抛掉,然后送别一下,便知离别之恨,离别之苦。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亦有所思


因为人间自有真情在:亲情,友情,爱情……

1,写哥们好朋友离别。

意气相投,惺惺相惜,惆怅中又不失豪迈。

男人的友谊,你懂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如汪伦送我情”,

李白说:"汪伦你小子真是够哥们,咱们俩谁跟谁呀?"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跟元二讲:"你小子再干一杯,出了阳关城,就没有我这样的好哥们了。"

这就显得小鸡肚肠了,

不如高适:"莫道前途无知已,天下谁人不知君。"

看这境界和心胸……

"别怕,除了我,你肯定还会有很多好哥们的,天下谁不认识你董大呀?"

2,写母子离别。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俗话说得好,"父子天性,母子连心"啊!

"别了,生我养我的慈母,儿子的心在痛,总有一天,不孝儿发达了,定要好好报答您老人家。”

3,写情人之间的离别。

是那么的情深意切,刻骨铭心。相思恨,离别苦!

古人没有手机,一别数载,甚至是生离死别,一辈子也见不着了……

我那亲爱的恋人啊!

我怎么舍得与你分开。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的无题诗,

使我仿佛又看到《西游记》中粉面桃腮女儿国国王,泪眼婆娑的呼唤着"御弟哥哥",远去矣,远去矣……

落花有意,流水难道是真的无情……

也许是无耐吧……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再看《雨霖铃》: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白衣卿相的落魄才子柳永,

大概在和青楼卖笑的虫虫姑娘道别,

他们同病相怜,同为天下沦落人,相互依赖,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如今被迫分离,也许今生不得相见……

既然不能相濡以沫,那就相忘于江湖吧!

杨柳岸边,柳丝长,情义更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