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玉被乾隆打擊的體無完膚,乾隆為何如此對待張廷玉?

就2這調調


如果不是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我真想說一句:乾隆丫的就是一個精神病!

在說乾隆打壓張廷玉之前,先來講講張廷玉這個人。

在清朝的三朝元老並不多,能夠橫跨康雍乾三代君主的更是寥寥無幾,而以漢人身份成為三朝元老,死後配享太廟的,估計是獨一無二的。

張廷玉的父親張英在康熙朝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應該算是清廷高級長官,然而張廷玉的發跡卻並非全部依靠父親的恩蔭,年僅二十九歲的張廷玉就考中了進士,再加上他父親的影響,康熙皇帝將張廷玉調到南書房。

很多人對南書房可能並不太瞭解,在《鹿鼎記》中南書房好像就是康熙讀書的地方,康熙親政之前,清朝有個議政王大臣會議,康熙為了加強皇權,設立南書房,南書房也是康熙一朝重要的權力機構,可以說年紀輕輕的張廷玉就能夠進入權力中樞,不僅是其父親的恩蔭,也跟他自身的能力有關係。

張廷玉一直作為康熙的貼身秘書到四十五歲,第二個官職直接就是二品的禮部侍郎,45歲官居二品在清朝是相當不容易的做官成績了。

然而張廷玉開掛的人生才剛剛開始,雍正皇帝即位後四個月,就提拔其為禮部尚書,雍正四年晉升文淵閣大學生戶部尚書,雍正設立軍機處後,第一任首席軍機大臣就是張廷玉。

作為一名漢族大臣,有此殊榮應該是十分難得的,尤其是雍正這樣一個皇帝,我們都知道雍正是一個鐵面無私的人,對臣子的要求極為嚴格,尤其對讀書人並不是很友好,這對於文秘工作的張廷玉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但是張廷玉依然依靠自己勤勞的工作能力,低調務實的工作作風取得了雍正的信任,雍正本身就是一個工作狂,能夠得到雍正的認可,說明張廷玉也是賣了老命了。

雍正表面上看起來薄情寡義,實際上骨子裡真的很重情義,比如在追封康熙的廟號上,雍正力排眾議,堅持康熙對清朝有再創之功,尊為聖祖皇帝,對於張廷玉,雍正也曾坦言:“朕即位十一年來,朝廷之上近親大臣中,只和你一天沒有分離,我和你本是君臣,但情同密友。”一個皇帝能夠拋開君臣論親密,可見對張廷玉的認可。

雍正在政治遺囑中對漢族大臣張廷玉的身後事政治榮譽給予了最高安排。有清一代漢族大臣從來沒有得到過這種殊榮和政治待遇:“大學士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其功巨甚。……洵為不出世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終不渝。將來二臣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雍正遺詔》

在清朝能夠入選太廟的,那都是對清朝立有大功的人,能夠入太廟者寥寥無幾,因為一旦入選太廟,就可以受到愛新覺羅家族的朝拜,連一半的鐵帽子都不能進入,張廷玉一個漢臣能夠進入太廟,張廷玉的這種待遇有清一代再無第二。

在雍正朝如此受到重用的一個大臣,到了乾隆朝竟然受到各種打壓,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無法理解的。

按照正常的思路,如果功高震主遭到皇帝的打壓,歷史上早有定律,但是張廷玉的身份並不允許他能夠威脅到皇權,充其量不過一個忠心耿耿的打工仔,所以這一點根本就說不通。

張廷玉得罪乾隆是因為,乾隆十三年的時候,張廷玉請求告老還鄉,但是乾隆皇帝可能是出於沽名釣譽的理由,怕別人說他虧待前朝重臣,就降諭旨:"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 宣諭慰留。

乾隆十四年的時候,張廷玉再次請求告老還鄉,這次乾隆批准了張廷玉的辭職申請,然而這個時候張廷玉卻上奏說:"以前世宗憲皇帝破格給予臣厚恩,遺命臣配享太廟,去年跟從陛下祭祀時又有挽留臣告老回鄉的諭旨,臣恐怕死後不能有這樣高的待遇啊,而且外間也有類似的議論。"

意思就是讓乾隆給一個承諾,讓張廷玉死後可以遵照雍正的遺囑,乾隆當時雖然不情願,但還是答應了,結果第二天因為張廷玉沒有親自入宮向乾隆謝恩,而是派遣了他的兒子前來,這讓乾隆大為惱火,隨後就剝奪了張廷玉的官爵,罷去張廷玉配享太廟的優容。後來因為其他案件,乾隆又將賜予張廷玉的東西全部追了回來,導致張廷玉晚年鬱鬱而終。

很多人認為是張廷玉晚年犯了老糊塗,竟然去向乾隆要承諾,所以激怒了乾隆。

其實,乾隆就是一個精神病,前腳答應的事,後腳就能反悔,本身就反覆無常,張廷玉跟他要承諾,實際上是迫不得已的辦法,一個八十歲的老爺子都不讓辭職,為了自己的名聲,這不就是要人命嘛!

乾隆大概是由於人生太順的原因,漸漸產生了一種逆反的心理,前人說往東,我就必須要說往西,總之是要擰著勁的來。

比如鰲拜案件,關於擒拿鰲拜一事,康熙晚年的時候想起來都感覺有點對不起鰲拜,到雍正的時候,給鰲拜平反了,結果到乾隆的時候,乾隆又說:"鰲拜當日自恃政柄在握,輒敢擅權骫法,邀結黨羽,殘害大臣,罪跡多端,難以枚舉。"等於是不把他爹說的話當回事。

關於評價人物,乾隆辦的最操蛋的事就是對李衛的評價,李衛是雍正最為信任的重臣之一,乾隆時期不中用也就罷了,李衛在乾隆五年去世的時候,乾隆說:“才優幹練,實心辦事,封疆累任,宣力多年,勇往直前,無所瞻顧”。

等到乾隆晚年的時候,對李衛的評價就變成了:“並非公正純臣······頗多任性驕縱之處”。

這就是反覆無常的表現,張廷玉自然是看到了這一點,如果不要一個承諾,怕是沒有好下場,事實證明張廷玉並沒有看錯人,乾隆就是這個德性,張廷玉還沒死,就宣佈不讓他配太廟,寒人心寒到這個程度,當真也是不容易。

當然,最後乾隆迫於沽名釣譽上的壓力,最終還是讓張廷玉配享太廟了,畢竟這是你承諾過的,說到底還是張廷玉勝利了。


史論縱橫


乾隆打擊張廷玉,並不是因為張廷玉年老昏聵,也不是因為張廷玉犯了什麼錯誤,而是乾隆故意找茬兒收拾張廷玉。不管張廷玉怎麼做,都躲不過去。乾隆為何這麼做呢?

因為四個字:帝王心術。

大家都知道,張廷玉是康熙、雍正兩朝的老臣、重臣,深得康熙、雍正的重用,尤其雍正,把張廷玉倚為股肱,死前竟然留下遺詔: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

整個清朝300年,張廷玉是唯一被皇帝恩允配享太廟的漢臣。

而且,張廷玉還是雍正給乾隆留下的託孤之臣。可以說,人臣可以獲得的榮耀,雍正已經全都給了張廷玉。那麼,接下來,乾隆皇帝還有什麼可以給他的呢?

在帝王心術中,第一,前朝的重臣必須逐漸加以清洗,直至全都換上自己親手提拔的人——這樣的例子,古今中外數不勝數,但凡瞭解一點歷史的人,都知道;第二,皇帝駕馭臣下,必須依靠“二柄”(韓非子語),一為“賞” ,二為“罰”。當賞無可賞之時,就只剩下罰了。

乾隆收拾張廷玉,無非是出於以上兩點。

乾隆怎麼找張廷玉的茬兒呢?

乾隆初登基,張廷玉就感覺到了,這位新皇帝並不打算繼續重用自己了。張廷玉的意見,基本不會被採納。張廷玉在宦海中一生沉浮,當然懂得進退之道。於是,他就以自己已經七十多歲高齡為藉口,要求告老還鄉。

張廷玉的意思是,既然您覺得我礙事兒,那我主動辭職總可以了吧?

可是乾隆並不想就此放過他,於是趁機找茬兒,把張廷玉一陣訓斥:你伺候了我爺爺,又伺候了我爹,怎麼輪到伺候我了,你就不幹了呢?你瞧不起我嗎?

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也永遠無法跟一個故意找茬兒的人講道理。既然乾隆不讓退,那就不退了唄。張廷玉繼續當差。

為什麼乾隆不放過張廷玉呢?因為還有一件事讓乾隆如鯁在喉:雍正讓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

乾隆以為,雍正對張廷玉有點過分優待了。更關鍵的是,張廷玉只會感恩雍正,卻不會感恩他乾隆,但這件事情卻要由他去做。

乾隆越想越生氣,就繼續找張廷玉的茬兒。

其實,配享太廟這件事,也是張廷玉晚年最看重的一件事。眼看著乾隆不斷地找他茬兒,他非常害怕“配享太廟”的事兒沒了影兒。於是,他專門找到乾隆,提醒乾隆,這件事是先帝雍正允下的,你可不能違背先帝遺願啊?

乾隆一聽就怒了。怎麼著,這是來討債嗎?這是不信任我嗎?

但不管怎麼說,乾隆還是向張廷玉保證:你放心,先帝答應你的事兒,我不會改。

可是張廷玉仍然不放心,他要求乾隆寫一個保證書。

仔細想一下,晚年的張廷玉也是很有意思的,竟然逼著皇帝寫保證書。乾隆雖然生氣,可是面對這麼一位行將就木的老臣,總不能殺了他吧?於是,只好寫了保證書。

當然,寫了保證書,並不能證明什麼。此後,乾隆有找過張廷玉的茬兒,甚至把他的配享太廟的資格取消了。但張廷玉死後,乾隆還是讓他進了太廟。乾隆的意思是,雍正許諾的配享太廟,已經取消了;此番能夠配享太廟,是我的恩賜。


趣談國史


文字太多,只能乾隆即位說起: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即位後,張廷玉的政治地位大不如前了。顯然,乾隆皇帝對前朝重臣也是有點戒心的,鄂爾泰與張廷玉同是雍正朝重臣,由於二人居高位日久,權力相若,一滿一漢,逐漸形成兩股勢力,互相爭權奪利,朝中文武諸大臣多結黨:埋堆,互相功,攻訐,是以漢人依附張廷玉,滿臣則多依附鄂爾泰,一般來說,乾隆也擔心帝王大權旁落,影響其:乾綱獨斷,的威嚴,每到這種時候就會惹來最高統治者的掃蕩,殺其威風,滅其黨羽,以免曰後為患!鄂爾泰死後乾隆對他的黨羽進行開刀!對張廷玉派系也有鎮懾作用。只是因為張廷玉自知身為漢人,很懂的做官之道,並不是像鄂爾泰那樣放肆,張廷玉為人比較謙恭謹慎,所以乾隆沒拿他來開刀,但已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因此,聰明的張廷玉已不斷地示意家人親屬,各以事由先後辭官回家,他自己也屢次上奏,要求退休回家。張廷玉深知,以他的前朝地位,要想繼續在京城和新君乾隆身邊十分非常危險!!這隻猛虎每時每刻都會傷害自己!於是他決定:乞休,回老家。


茹叔敬


張廷玉,字衡臣,所以在《雍正王朝》裡,康熙一直叫張廷玉為衡臣,張廷玉在清代歷史中是個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有一個特別厲害的地方,那就是他配享太廟,清代太廟除了那些親王室宗,總共有十三位,只有張廷玉是唯一的漢臣。

張廷玉出自安徽桐城張氏,他的父親張英是康熙年間的重臣,官居禮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張廷玉出生於康熙十一年,在康熙三十九年的時候,張廷玉就考中了進士,進入了翰林院。康熙四十三年,就進入了康熙的南書房。

康熙每次出遊的時候,經常帶著張廷玉一起,康熙五十五年,張廷玉出任禮部侍郎,從二品。康熙六十年,出任吏部侍郎。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駕崩,雍正帝繼位,雍正十分器重張廷玉,原因有兩個,第一,張廷玉能力很強,第二,張廷玉之父張英還是雍正的老師。

雍正的很多詔書,諭旨就出自張廷玉之手,十二月,張廷玉被任命為禮部尚書。雍正元年九月,擔任戶部尚書。雍正六年,張廷玉成為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可見雍正對張廷玉何等的器重。

我們知道,清代有一個機構很重要,那就是在雍正七年所設立的軍機處,而軍機處的很多制度都是由張廷玉來擬定的。也就是說,張廷玉是軍機大臣兼戶部尚書,兼吏部尚書,由此可見,張廷玉對於雍正來說,是何等的重要。

雍正十三年,雍正臨終前,讓張廷玉與鄂爾泰、莊親王允祿(康熙十六子)成為顧命大臣,並且遺詔說讓張廷玉配享太廟。張廷玉還是乾隆的老師,乾隆二年,封張廷玉三等伯爵,因為在他之前,根本就沒有哪個文臣能封伯爵。

但是張廷玉有兩個問題,第一,他與鄂爾泰的矛盾比較深,這個其實也是漢臣與滿臣之間的矛盾,第二,張廷玉為人比較固執,而且有時候會比較激動,乾隆帝有時候也會有所不滿。

乾隆帝曾經一度想要免去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張廷玉也擔心乾隆帝不遵從雍正帝的遺詔,所以在致仕的時候,向乾隆帝要一個憑證。乾隆帝心裡也有點不高興,但還是給了,張廷玉派他的兒子張若澄向乾隆帝謝恩。

乾隆帝就很生氣了,認為張廷玉竟然不當面來謝恩,就下旨讓他第二天來謝恩,可是這個旨還沒下,張廷玉就自個兒過來謝恩了,乾隆帝就更生氣了,他認為軍機處大臣有人偷偷告訴了張廷玉,乾隆帝一怒之下就將張廷玉的配享太廟的資格給取消了,而且張廷玉的伯爵也給削了。

乾隆十五年的時候,乾隆拿了配享太廟的名單給張廷玉,讓他自己想一想應該配享太廟嗎。不過,乾隆二十年的時候,張廷玉死的時候,乾隆帝還是遵從雍正的遺詔,讓張廷玉配享太廟。

歷史簡單說


張廷玉是康熙年間的進士,一直以來官運不佳,喝多了還在長城上提了一首詩云:“萬里長城萬里空,百世英雄百世夢。”藉以抒發自己惆悵落寞的心情,然而卻因為這首詩意外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讚賞,自此張廷玉開始平步青雲。


康熙年間他位居上書房大臣,雍正即位之後張廷玉更是成為了軍機處首席大臣,行走上書房。雍正對張廷玉厚愛有加,曾說張廷玉離開一會就覺得甚是想念,去世前雍正還下了一道遺旨,讓張廷玉百年之後配享太廟,估計是想著他們還能在另個世界一起策馬奔騰吧!

乾隆本來對這個前朝的老臣張廷玉也非常倚重,可不久後一切都改變了。隨著張廷玉手中權力越來越大,一些漢族大臣開始依附於他,當時唯一能與這股勢力抗衡的只有滿族人鄂爾泰,俗話說一山難容二虎,兩個人自然是互相看不上,可又躲不開!同朝為官據說兩人數十年沒有說過一句話,雖然有些誇張,但也說明了他們之間那種劍拔弩張的事態!



黨爭這種削弱皇權的行為讓乾隆認為自己已經受到了威脅,該出手時乾隆沒有手軟,一連串的操作下,鄂爾泰沒頂住壓力,直接就去見了老皇帝。張廷玉眼見形勢不妙,急忙請辭,要告老還鄉當地主!乾隆挽留,張廷玉繼續請辭!幾個來回後,乾隆終於同意了他的退休申請。


也許是他覺得乾隆答應的不爽快,臨走時就給乾隆提了個醒“你爸答應讓我死後進太廟,你別忘了,最好給寫個欠條”,這個作死的要求觸發了乾隆整人的神經!

乾隆先寫了一首極盡諷刺的詩給他,又查到張廷玉的門生汪由敦有間諜嫌疑,因為對外洩露機密被判了斬監候。“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馬上就有人在這件事上找到了商機,很是時候的參了張廷玉一本,理由是他親戚犯了法!

足夠了!就這樣,乾隆不光剝奪了張廷玉進太廟的資格,還把他家給抄了,理由是懷疑他家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結果除了一地雞毛什麼也沒發現,張廷玉雖然苦悶,可還是堅強的活到了84歲,他死後乾隆估計也覺得自己有些過分,於是還是把他供奉在了太廟之內,也算是償了他最後的心願!


大清是黃的


乾隆為什麼要打擊張廷玉?表面原因是不親自謝恩、皇子剛死就想走等,但實際原因:剛開始張廷玉辦事能力強悍,乾隆捨不得讓他走;最後讓張廷玉退休,但因為乾隆帝好大喜功、愛面子。

張廷玉辦理能力強悍的表現

1、張廷玉是康熙39年(1700年)進士,第一個職務是翰林院檢討,入值南書房(即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的上書房),一直到康熙46年(1707年)因父親張英去世而以父憂辭官回去。

考中進士,就進南書房,這可不簡單!

2、雍正帝對張廷玉非常重視、大力提拔:雍正帝即位前,父憂結束後張廷玉的職位是刑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康熙帝剛死、雍正帝剛即位,雍正帝就提拔張廷玉為禮部尚書坐正;

雍正元年,張廷玉再次入值南書房,加太子太保;

雍正4年,被授予文淵閣大學士;

雍正5年,文華殿大學士;

雍正6年,保和殿大學士;

雍正7年,加少保銜

雍正8年,和怡親王允祥、大學士蔣廷錫二人進入首創的軍機處,並制定軍機處制度;

雍正13年,雍正帝去世,遺詔張廷玉配享太廟。

從雍正4年到雍正8年這4年裡,張廷玉每年都升官,可見雍正帝對張廷玉的倚重。


3、乾隆帝也很重視張廷玉:乾隆帝剛即位,即任命張廷玉為總理大臣,授予一等一等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爵位(雍正時已經授予張廷玉了,乾隆為什麼還給,不明白);

乾隆2年,乾隆授予張廷玉拜他喇布勒哈番(都尉)爵,並和鄂爾泰一起被封三等伯爵;

乾隆4年,加封太保銜,並免除張廷玉凌晨入朝,酷熱和風雪時也不不必入朝;

乾隆11年,因為張廷玉入宮需要有人攙扶,加上張廷玉長子張若靄去世,乾隆帝讓張廷玉次子張若澄入值南書房——簡單說就是為了攙扶張廷玉入朝。

4、雍正帝說:

“爾一日所辦,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張廷玉:《澄懷園語》卷一

“凡有詔旨,則命廷玉入內,口授大意,或於御前伏地以書,或隔簾授幾,稿就即呈御覽,每日不下十數次”

《清史稿 張廷玉傳》:


終清世,漢大臣配享太廟,惟廷玉一人而已。

康熙時剛中進士,就能入值南書房;雍正時大力提拔;乾隆時同樣重視。

乾隆帝和張廷玉衝突歷程

1、乾隆13年張廷玉要求退休,乾隆不肯。

乾隆帝認為從祀元臣不能退休


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

張廷玉認為宋朝和明朝就有從祀元臣退休的先例:


宋、明配享諸臣亦有乞休得請者。且七十懸車,古今通義。

乾隆帝反駁諸葛亮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呢:


不然。易稱見幾而作,非所論於國家關休慼、視君臣為一體者。使七十必令懸車,何以尚有八十杖朝之典?武侯鞠躬盡瘁,又何為耶?

張廷玉反駁諸葛亮時戰亂現在太平:


亮受任軍旅,臣幸得優遊太平,未可同日而語。

乾隆帝耍賴我就不放你走怎麼著:


是又不然。皋、夔、龍、比易地皆然。既以身任天下之重,則不以艱鉅自諉,亦豈得以承平自逸?朕為卿思之,不獨受皇祖、皇考優渥之恩,不可言去;即以朕十餘年眷待,亦不當言去。朕且不忍令卿去,卿顧能辭朕去耶?朕謂致仕之義,必古人遭逢不偶,不得已之苦衷。為人臣者,設預存此心,必將漠視一切,泛泛如秦、越,年至則奉身以退,誰復出力為國家治事?是不可以不辨。

2、乾隆14年冬張廷玉再次要求退休,乾隆帝批准在乾隆15年開春時讓張廷玉回老家。雖然乾隆帝為張廷玉減省了很多事務,也減少張廷玉入宮議事的次數,但張廷玉還是難以支撐,再次提出退休:


受上恩不敢言去,私意原得暫歸。後年,上南巡,當於江寧迎駕。

乾隆帝同意了,但張廷玉怕乾隆帝因為他提出退休而反悔不讓他死後配享太廟,於是就要求乾隆帝寫下契約書,讓乾隆帝很是不快,但乾隆帝還是用詩來表達了讓張廷玉配享太廟。結果張廷玉又沒有親自來謝恩,而是讓兒子來,乾隆帝發怒。汪由敦在乾隆帝責問張廷玉詔書沒有發出前又通風報信給張廷玉,讓張廷玉親自來謝恩,導致乾隆帝發現汪由敦通風報信的事情。最後張廷玉被削去伯爵,以大學士退休,但還被允許配享太廟。


3、乾隆15年2月,張廷玉按照乾隆帝批准計劃提出回老家,卻碰上皇子安定親王死,乾隆帝因此大怒,讓張廷玉拿著配享太廟名單考慮自己是否有資格配享太廟。張廷玉被逼上書罷去配享資格,得以免治罪回老家。

4、乾隆20年3月,張廷玉去世,乾隆帝依然遵守雍正帝的遺詔,讓張廷玉配享太廟。

從上面可以看出,乾隆帝第一次拒絕張廷玉退休,是因為愛惜張廷玉的辦事能力,不想讓張廷玉走;第二次同意張廷玉退休,但卻因面子問題(張廷玉沒有親自謝恩——張廷玉5年前入宮已經需要人攙扶入宮了,不親自謝恩也是合情合理,畢竟人老了行動非常不便)。張廷玉遵守原定計劃回老家休養是計劃,安定親王去世是變化,乾隆帝因此大怒也是面子問題。真是應了一句話:

計劃不如變化,變化不如領導一句話!

綜述

張廷玉是一個很有辦事能力的人——周敏勤慎。周,考慮周到;敏,即聰明;勤,勤勞;慎,小心謹慎。

張廷玉經歷三個皇帝:康熙帝能力強悍,見識多,為人寬容;雍正帝嚴肅認真又勤勞;乾隆帝,好大喜功,愛面子,中庸之才。

張廷玉和康熙帝共同的特點是周敏慎;和雍正帝的共同特點是勤慎;和乾隆帝沒有共同的特點。這就是為什麼張廷玉在康熙,尤其是雍正朝得到重用,而和乾隆帝卻鬧翻的原因——沒有共同的特點和價值觀。

那拉氏杭州短髮,說明乾隆帝不周;乾隆帝寫詩數量最多,但著名的一首都沒有,說明不敏;勤字,用不到乾隆帝身上;慎,就難以在乾隆帝身上找到了。

張廷玉入朝都需要兒子攙扶,如此都堅持了3年,在提出退休時,乾隆帝還強留,是為不周;

張廷玉怕乾隆帝因為自己退休而不得配享太廟而請求約定導致乾隆帝不快,是為不寬容;

張廷玉因行動不便派兒子來謝恩導致乾隆帝大怒,又因汪由敦通風報信而怨怒張廷玉,是為不寬容;

張廷玉按原定計劃回家被乾隆帝以兒子剛死責罵,更是不周、不慎、不寬容的表現。


總的來說,乾隆帝如此打擊張廷玉,完全是乾隆帝自己好大喜功、愛面子的原因。

最後說下《雍正王朝》中關於張廷玉的一些錯誤:

1、九龍奪嫡時,張廷玉就是左侍郎,並不在南書房行走,不能和佟國維、馬奇等並列,也不能經常在康熙帝身邊,更不會成為康熙帝臨死前拔亂扶正的大臣。對雍正帝有擁立之功的只有兩個人:內有隆科多這個九門提督,外有川陝提督的年羹堯。

張廷玉真正被重用是在雍正朝。

2、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並沒有在雍正元年的恩科考試中被殺。雍正十一年張廷璐還是江蘇學政,被雍正帝命令和張廷玉一起回家祭祀被列入賢良寺的父親張英。雍正恩科被罷官的是電視劇的副主考李紱。並且時間是康熙60年的科舉,並非恩科。康熙61年康熙帝才死,雍正帝才即位。雍正元年雍正帝才恢復李紱的官職。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張廷玉被乾隆打擊的體無完膚,乾隆為何如此對待張廷玉?讓人心塞張廷玉是滿清三朝元老,盡心輔佐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歷任各部尚書,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要職,位極人臣。張廷玉是整個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雍正曾讚揚他“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大臣中第一宣力者”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這在清朝體現的更加明顯,而張廷玉能以漢臣之身居中樞數十年,被康熙雍正倚為心腹,可見他不光是會辦事,也很會做人。但是碰上對他有意見的乾隆,那這些手段都是沒用的,甚至還會起到反效果。

按道理來說張廷玉對乾隆來說是有著大功勞的。一方面來說張廷玉和乾隆關係非同一般,張廷玉曾長期擔任乾隆的師傅,對乾隆不僅有教導之功,師生之誼,對乾隆的繼位更是有擁立之功是最為核心的輔政大臣之一。張廷玉輔佐乾隆十四年,可謂是忠心耿耿,即使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但是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句話“率土之濱莫非王土”,但是在古代中國天下從來不是皇帝一人的天下。天下是君臣共治的天下,最高的權力並非一人獨享,圍繞最核心的權力爭奪,在皇帝和大臣之間就從未停止過。因此,在朝堂之上,皇帝對於近臣,尤其是像張廷玉這樣的三朝元老,他個人在資歷能力,威望等方面都比較大,乾隆對於這樣的人不得不有所忌憚,有所防備。但是作為極其自負,乾綱獨斷的皇帝來說,永遠要把權柄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因此乾隆總想找點事情為藉口,打擊打擊張廷玉,本質上就是要削弱他的權力。雖然張廷玉謹小慎微,緘默持重。但還是被乾隆皇帝給抓到了把柄。

張廷玉身為三朝元老,乾隆皇帝登基初期大搞朋黨之風,威脅皇權,之後的一系列昏招更是讓乾隆帝認為他在宮內安插了眼線,為了加強集權,從哪方面來說張廷玉都註定了要被打擊的,不過張廷玉死後乾隆還是尊父親世宗雍正帝的遺願,恢復了其配享太廟的待遇,這也說明了活著的人與乾隆帝對抗,只能是什麼都沒有的下場,只有死了才沒有了威脅,乾隆帝才會恢復一些該有的待遇。

乾隆皇帝容不下張廷玉,他需要的只是恭順臣民而非世家大族,因此張廷玉的結局是註定的,要怪也只怪這張大人太過執著,明知乾隆皇帝的心性,還不激流隱退,若早下決斷,張大人的損失會小很多。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鼎昂全自動炒幣機器人


這事兒說來也簡單,就是就是乾隆忌憚張廷玉門生弟子遍佈朝中,勢力太大,藉著打擊張廷玉加強自己的權力罷了。

張廷玉和鄂爾泰都是雍正的寵臣,而且在雍正生前就答應給這兩人配享太廟的榮譽。

配享太廟是為人臣子的最高榮譽,二人獲此殊榮,自然感恩戴德,群臣見他們聖眷如此之隆,自然著意巴結,慢慢的就形成了朋黨。

其實這兩人都算得上是忠心耿耿謀國之臣,但是是個人就有大家和小家之分,同樣是一個職位,誰當不是當,我有這個能力,自然要推舉和我比較親近的人。就這樣,在乾隆皇帝看來,自然是慷他人之慨。

其實,在皇帝看來,權勢太大就是最大的原罪。

乾隆為什麼不喜歡張廷玉,原因就在於此。

但是,張廷玉畢竟是雍正答應過要配享太廟的大臣,面子還是要給的,所以在乾隆初期,對張廷玉還算得上是恩遇有加,很給面子。

然而,張廷玉退休事件讓兩人的矛盾表面化了,從此,乾隆就不怎麼給張廷玉面子了,下面我簡要說一下張廷玉退休事件。

1)雍正生前答應給鄂爾泰和張廷玉配享太廟的待遇。這個待遇很重要,很漲臉,張廷玉比較重視這個。

2)乾隆十三年,張廷玉或許是感覺到乾隆對自己的不滿,或許是真的想急流勇退。上疏請求辭職,乾隆回覆辭職是可以,但是你是雍正爺欽命死後配享太廟的人,怎麼配享太廟還退休養老的大臣呢?意思是說配享太廟,多大的榮譽啊,不是應該為國家幹到死嗎?不能退休。所以張廷玉這次請求退休失敗。

3)乾隆十四年,乾隆念在張廷玉實在年老,準他四五天去一次內廷小範圍議事,十天一次上朝大範圍議事。

4)許是因為乾隆的示好,乾隆十四年冬天,張廷玉決定再請求退休一次,不過他還是念著自己死後配享太廟的榮譽,要乾隆皇帝給他寫個保證書,你即便是退休了我也讓你配享太廟。皇帝寫是寫了,可是心裡憋屈啊,好你個張廷玉,你是信不過我還是咋地,居然還讓我寫保證書。乾隆很生氣,但是畢竟沒發作。

5)第二天,張廷玉派兒子張若澄入宮謝恩。皇帝更生氣了,好你個張廷玉,給你寫保證書就飄起來了是不是?多大的恩典啊,謝恩都不自己來?於是寫旨斥責張廷玉。

6)乾隆寫旨當然不是自己寫,得找人寫,當時在場的只有大學士傅恆和協辦大學士汪由敦,汪由敦是張廷玉的學生,知道皇帝要罵自己老師,趕緊跪下來給汪由敦求情。這一求情就出事兒了,乾隆正好想起張廷玉曾經向他建議自己退休之後讓汪由敦當大學士接班,當我的面玩結黨呢。

就因為這事兒,乾隆之後就動不動找張廷玉的麻煩,一直到張廷玉死。不過乾隆還是沒忍心違背父親的意願,在張廷玉死後,最終還是讓他讓他配享太廟了。


鳳妖


張廷玉,滿清三朝元老,盡心輔佐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歷任各部尚書、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位及人臣。

張廷玉是整個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

雍正曾讚揚他“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大臣中第一宣力者”。

張廷玉的主要功績有三個方面。

(張廷玉劇照)

一是籌劃建立軍機處制度。

雍正七年,因討伐西北準葛爾部,軍隊公文往來頻繁,軍報量陡增。為方便雍正處理緊急軍務,防止軍機洩露,雍正在靠近養心殿的隆宗門設軍機房,遴選心腹大臣協助朝廷處理軍機大事。

張廷玉此時就是軍機處的內閣大臣,親自制定了軍機處的制度。

軍機處直接聽命於皇帝,主要負責草擬諭旨。然後根據諭旨內容,由軍機處直接下發給有關部門。

“廷寄”就是張廷玉設置的一種皇帝詔令方式,主要目的是防止洩密。這種詔令不交內閣傳抄,而是由軍機大臣擬定詔令後,加蓋軍機處印信,交兵部寄送各部及各地有關官員。

“廷寄”的方式不但提高了軍機處的辦事效率,還增強了公文保密性,清朝後來一直沿用。

二是進一步完善了奏摺制度。

他首先將題本和奏摺統一為奏本。

凡是官員要稟報的事項,一律先簡明扼要地寫出奏摺,呈皇帝御覽後,做出批示,官員再根據批示,寫出詳盡的正式報告。

其次,張廷玉還實施了繳本制度。

規定所有硃批奏摺全部查收呈繳,大大地降低了朝政洩密的風險。

(乾隆劇照)

三是整肅吏治。

康熙年間,張廷玉擔任吏部左侍郎,大力整治官員工作懈怠、請託送禮之風。強硬地懲處了奸吏“張老虎”。一段時間內,官場風清氣正,吏治嚴明。

雍正十三年,雍正臨終前遺照“他日以張廷玉配享太廟”。

但乾隆即位後,處處打擊張廷玉,這是為什麼呢?

一,張廷玉被動捲入黨爭。

張廷玉一輩子謹小慎微,異常低調。但在乾隆初期,他還是避無可避地陷入了黨爭。

雍正去世後,鄂爾泰和張廷玉領遺命,同為輔政大臣。但兩人關係不睦,經常互相拆臺。表面上矛盾未激化,但在朝臣中自然而然地分成了兩大派,形成了“滿則思依附鄂爾泰,漢則思依附張廷玉”的局面。

而且,張氏家族在朝為官人數眾多,有記載的就有19人,可謂滿門榮耀,權傾朝野。

這是張廷玉始料不及的,更是乾隆不想看到的。黨爭在歷朝歷代都有,但前提是皇帝要能駕馭。如果黨爭太烈,危及皇權,任何帝王都是不能容忍的。乾隆對此大為光火,曾數次痛斥二人,但收效甚微。

(六尺巷)

二,張廷玉重提配享太廟一事。

張廷玉給乾隆上書:“蒙世宗遺命配享太廟,上年奉恩諭,從祀元臣不宜歸田終老,恐身後不獲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為券。”意思就是提醒一下乾隆,雍正是有遺命的,你可不能忘了。

從張廷玉的角度說,他為清朝勞碌一生,鞠躬盡瘁,帝王的賞賜是應該的。況且,配享太廟的恩賜不是張廷玉伸手要的,是雍正主動給的,乾隆上臺後從未提及此事,張廷玉又非常在乎這件光宗耀祖的事。所以,忍不住善意地提醒了一下。

乾隆“上意不懌”,聽後很不高興,認為張廷玉居功自傲,倚老賣老。但還是在第二天,頒手詔賜之。

三,乾隆有抑漢揚滿思想。

滿清自入關以來,始終認為漢人無法和滿人相比,骨子裡輕視漢人,這種想法貫穿滿清統治的歷朝歷代。

張廷玉和鄂爾泰同為顧命大臣,互為黨爭對手,但乾隆在處罰兩人時,結果大相徑庭。張廷玉被削奪一切官職,罷去配享太廟的尊榮,收回帝王賞賜的一切財物,“終身不令覲。”鄂爾泰則一生平安,得善終。

(張廷玉墓)

四,張廷玉沒有處理好細節。

一是他反覆請辭回家養老。

在張廷玉第一次上奏請辭時,乾隆婉言相勸,張廷玉只得留下。但後來,他又一次請求返鄉,終於惹怒了乾隆。

二是他遣兒子謝恩。

在乾隆手詔給他配享太廟後,張廷玉居然派次子張若澄上朝謝恩,這就有點不懂規矩了,於是乾隆龍顏大怒,處罰了張廷玉。

但最終,乾隆還是謹遵雍正遺命,賜張廷玉配享太廟。


張生全精彩歷史


桐城張家在康雍乾三朝煊赫一時,其中尤以張廷玉最為耀眼,獲得了配享太廟的資格。太廟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廟,這就意味著大清不亡國,皇帝給他先祖供奉香火的時候,張廷玉就能跟著沾光享受。這個榮譽的含金量極高,整個滿清王朝歷史上,只有張廷玉一個漢臣獲此榮耀。不過張廷玉也因此中毒太深,居然得罪了乾隆。



張廷玉的老爸名為張英,因學問出眾很受康熙皇帝賞識,在康熙身邊做文字工作二十餘年,期間還給皇子們做過老師,最後做到了文華殿大學士和禮部尚書這樣的高官。張英最難得的是自身修養很高,為人十分低調,今天的桐城六尺巷之典故,就是由張英而來。

張英在京城當大官期間,老家人因為宅基地和鄰居發生了糾紛,地方官根本不敢裁決,張家人就寫信給張英讓他出頭,張英接到家信後回詩一首: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接信後將宅基讓出來三尺,而張家的鄰居覺得不好意思也讓出了三尺,於是就有了今天的六尺巷。


張英如此人物,家教自然毫無問題。張廷玉學問出眾而且和他老爸一樣低調。他參加科舉時一舉中了進士,在康熙朝便嶄露頭角,逐漸做到了副部級的高官(吏部左侍郎)。

雍正登基後,張廷玉開始了他的朝廷重臣之旅。當時因為皇權交替事務繁多,而雍正剛剛登上皇位又正需要心腹,張廷玉由此進入了雍正的視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張英給雍正當過老師,雍正因此把張廷玉看成是自己人。在雍正元年,張廷玉就入值南書房,後來又升任戶部尚書。當時正趕上朝廷對西北用兵,張廷玉每天從早到晚協助雍正處理政務,有時候甚至到半夜才回家,他已經成為皇帝的左膀右臂。

張廷玉是設立軍機處(相當於明朝的內閣)的主要執行者,這可是清朝政治制度改革的大事,由此可見雍正對張廷玉的重視。雍正亦讚揚張廷玉是“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他還曾對張廷玉說過一段現在看起來比較肉麻的話:“朕即位十一年來,朝廷之上近親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沒有分離過。我和你義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餘,未免每每思念。”

張廷玉鞠躬盡瘁,雍正也沒虧待他,不僅讓張廷玉生前位極人臣,就連他死後的事也都考慮好了。在雍正駕崩前夕,特意留下遺詔:以張廷玉配享太廟。這在當時可是天大的榮譽了,自古以來人臣配享太廟者,無一不是忠臣良相,我們舉個例子大家就清楚其中的分量了:配享朱元璋太廟的僅有徐達、常遇春等六人。同時,這不是個人的榮譽,這是家族的榮譽,足以讓整個張家幾百年臉上容光煥發了。

不過,配享太廟這件事,也成了張廷玉的心魔。他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所以總是害怕自己失去這份榮耀,並最終因為這件事惹怒了乾隆,差點讓到手的鴨子飛了。

話說乾隆剛剛登基時,對張廷玉這位前朝重臣,還是十分尊重信任的,繼位第二年給張廷玉封了伯爵,第四年又給張廷玉加了太保的官銜。而且當時張廷玉因為年紀老邁,乾隆還十分體貼地讓他可以晚點上朝,天氣變化時候不用硬撐著點卯。這裡面固然有體恤,但同時也有稍稍的疏遠,原因無它,張廷玉自認為是前朝重臣,越來越倔強,總是用雍正朝的制度去限制乾隆的行為,乾隆正意氣風發地要做千古明君呢,豈能不討厭這個整天嘮嘮叨叨的老頭子。


後來張廷玉有幾次申請退休,乾隆皇帝假惺惺地挽留了幾次後,就批准他退休在京城養老。皇帝批准張廷玉退休,張廷玉自然要去謝恩,這時候張廷玉做了一件糊塗事。他太重視配享太廟這件事了,居然當著乾隆的面說:“你老爸讓我配享太廟,我擔心這件事以後有變化,你給我寫個證據吧!”乾隆當時就有點生氣,哪有讓皇帝給立字據的啊,但考慮到張廷玉的身份和年紀,乾隆還真就給張廷玉寫了張字據,重申了雍正的“配享太廟”遺命。

可能是看到乾隆立了字據,張廷玉內心一塊石頭落地,居然又做了錯事:他第二天沒親自去向皇帝謝恩,而是打發兒子去代替。乾隆一看張廷玉沒親自來,當場就發飆了,命令身邊人書寫聖旨責問張廷玉。結果聖旨還沒下呢,張廷玉聽到了消息趕緊親自面見乾隆請罪。這不但沒有平息乾隆的怒火,反而更加刺激了乾隆:好啊,我身邊居然有奸細,聖旨沒下張廷玉就知道消息了!於是乾隆命令剝奪了張廷玉的伯爵身份,但同時保留了他最關心的“配享太廟”資格。

或許張廷玉的確是有些老糊塗了,在乾隆十五年又做了一件蠢事。這一年的二月,乾隆的皇長子永璜因為被老爸訓斥,鬱鬱而終,乾隆心中後悔更是十分傷心。結果他正給兒子辦喪事呢,張廷玉又跳出來搞事情,這次是他請求皇帝讓他回原籍養老。乾隆心裡噁心的不要不要的:我剛死了兒子,你居然還操心自己養老的事?難道我兒子的命還不如你值錢?



乾隆怒氣勃發之下,把以前配享太廟的人員名單發給了張廷玉,讓他反思自己的行為,是不是有資格配享太廟。張廷玉這下子慌神了,心裡害怕的不得了,趕緊給皇帝上疏請罪,並且表明態度:我不進太廟了。乾隆皇帝也就順水推舟,剝奪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

張廷玉憂懼之下,沒過幾年就病死了。乾隆皇帝考慮到他以前的確有功於大清,同時他配享太廟這件事還是自己老爸的遺願,為了顯示自己的氣度,還是把張廷玉的牌位送進了太廟,讓他陪著自己的老爸。同時還給張廷玉諡號“文和”,也算是比較厚道了。

這件事告訴我們,如果對一件事心中有了執念,很容易就變成心魔,張廷玉就是中了“配享太廟”的毒,差點讓到嘴邊的鴨子飛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