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為何只有三人是無爭議的入選?

馮潘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都是我國對先秦時期攪動風雲的人物或國家的統稱,不同的是五霸指的是五位君主,而七雄指的是七個國家。相較於毫無爭議的戰國七雄,春秋五霸的說法就有些多了。從古至今,“春秋五霸”至少出現過七種說法,分別記載於《史記索隱》、《荀子·王霸》、《白虎通·號篇》、《四子講德論》、《漢書·諸王侯表序》、《鮚崎亭集外編》、《辭通》等古籍中,出現過的五霸人選高達十二人。目前“春秋五霸”最具代表性的兩種說法出自《史記索隱》和《荀子·王霸》,分別是:

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和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兩個版本,而這兩個版本中,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三人是毫無爭議入選的。

我們就以這兩個最具代表性的版本來討論,為什麼只有他們三人能夠毫無爭議入選五霸?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三人成就的霸業是任何人都難以忽視的。首先看齊桓公,齊桓公名小白,是齊國第十五位國君,也是春秋首霸。他在位期間,任用管仲為相,實施了改革,大大增強了齊國的國家實力。不僅如此,他還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夷狄,南御楚國,不僅擴展了齊國的國土,還博得了大義名分。之後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尊他為盟主,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史記》評價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可以說齊桓公不僅功績過硬,而且拉開了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序幕,稱其為春秋五霸絕對沒有過譽。

再看看第二位晉文公,晉文公重耳是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晉文公登基之前曾流亡在外十九年,最終在秦穆公的幫助下才回到晉國,在外流亡期間,磨礪了他的意志。晉文公在位期間,重用狐偃、趙衰先軫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很快就使得晉國實力大增,之後他率領晉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還為周天子平定了子帶之亂,得到了周天子的賞賜。晉文公在與楚國的城濮之戰中主動退避三舍,最終大敗楚軍,大大打擊了楚國北上的勢頭。戰後,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召集諸侯舉行了踐土會盟,周襄王封其為“侯伯”,意為諸侯之長,允許他自由征伐,晉文公正式成為春秋以來的第二位霸主。晉文公的功績也是極其彪悍,可以說任何一種春秋五霸的名單,都不可能忽略他。

我們再看看第三位楚莊王,楚莊王是憑什麼功績才登上這份榜單的?楚莊王繼位之時還不到二十歲,當時的楚國內部矛盾重重,而且北上爭霸之路坎坷,齊桓公在世時被齊國壓制,齊桓公死後又被晉文公帶領的晉國壓制,楚莊王可謂是一上手就接了個爛攤子。楚莊王即位後,為了解決複雜的國內問題採取了以靜觀動的對策,整整三年都表現出一副沉溺於聲色犬馬的樣子迷惑國內的反對勢力,暗中卻在觀察局勢,培養自己的勢力。半年之後,楚莊王羽翼豐滿,重歸朝政,肅清了朝堂的反對勢力。穩定國內後,楚莊王在國內大力推行華夏文明,之前楚國一直被中原諸侯排斥於文明之外,而楚莊王即位後,改變了這種狀況。之後楚莊王率軍北上與當時的中原霸主晉國爭霸,在邲之戰中大敗晉國,使得中原諸侯背晉附楚,結束了晉國的霸業,楚莊王成為了新的霸主,在爭霸期間楚莊王還詢問周王九鼎的大小、重量,九鼎代表著天下九州,是周王室的象徵,楚莊王的詢問表示了奪取天下的野心。

這三位霸主,都有實打實的功績支撐,而且他們的霸業都在中原地區得到了廣大諸侯的認可。相較於他們三人,秦穆公在位期間一直被晉國壓制,崤之戰和彭衙之戰兩次和晉國交戰都是全軍覆沒,難以成為公認的霸主;而宋襄公則完全沒成就霸業,屢戰屢敗,只靠所謂仁義才博得霸主之位;至於越王夫差、吳王闔閭二人,則由於地理位置較為荒遠,並非當時的華夏之地所在,所以也容易被榜單所排斥。這就是為何齊桓公、晉靈公、楚莊王能成為公認霸主的原因。


鄧海春


千年依舊,鑑往知今!


春秋五霸一直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因為記載於正史,這種說法相對流傳較廣。而第二種就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

這種說法同樣流傳較廣。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這裡面只有齊桓、晉文、楚莊是毫無爭議入選。

而其他四位,或多或少都有爭議,主要是因為他們統治期間還是功業和實力不足造成的。我們可以從他他們幾位生平來分析!


宋襄公

沒錯,他就是假仁義,被楚成王大敗於泓水那一位,而他之所以能入選爭議霸主,只是因為他是祭祀殷商宗廟,在當時爵位最高,實力完全稱不上,別說比齊晉楚這樣的大國,就是鄭國 在春秋時期他都比不了!


秦穆公

秦穆公其實來說在這四位霸主裡爭議最小的,因為他在位時期,東有齊桓公、晉文公;南有楚成王,只是光芒被他們掩蓋了而已。實際上他為秦國拓地千里,稱霸西戎,更與晉國結成秦晉之好,雖然一直被晉國壓制在倄山以西,但秦國在他時期名顯壯大是不爭的事實!

而他之所以入選霸主還是有爭議,只因為稱霸的西戎,而不是中原!


吳王夫差

吳國在春秋前中期一直是小國,而春秋後期因為晉國的幫助,要求他牽制楚國而崛起,最輝煌的是在夫差父親吳王闔閭時期千里奔襲,五戰破郢,攻破了楚國建都數百年的國都,創造了小國幾乎滅亡大國的神話,而吳國到了夫差時期更顯強盛,幾乎滅越,敗齊,還和晉國爭當霸主,其雖然取得了黃池會盟的勝利,但是沒過就被吳國打下了國都姑蘇,吳國也在不久後滅亡,夫差也以自刎告終!



越王勾踐

他幾乎是這幾位裡面除宋襄公之外,爭議最大的霸主,因為他滅吳是公元473年,當時幾乎已經接近於戰國時代,而且勾踐嫉妒賢才,幫助他復國滅吳的兩個最大功臣:范蠡隱退,文種被殺!

將只可同患難,不可共富貴演繹得淋漓盡致!也因此勾踐之後,越國迅速衰落,最終被楚所滅!



所以綜上所述,兩個版本的春秋五霸,除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之外,要麼如宋襄公這種名不副實,要麼如勾踐這種狡兔死走狗烹,還有吳王夫差和秦穆公雖然也為一代雄霸,因為條件時勢未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和前面三位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爭議在所難免!


歷史如明鏡



鄙人首次聽聞春秋五霸之名,是在初中的歷史課上: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和宋襄公。很多人對此提出質疑。認為秦穆公和宋襄公根本不是霸主。應以越王勾踐和吳王闔閭來代替之。   

今日鄙人獻上拙文一篇,再議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的霸主,有三大標誌:

一是取得爭霸戰的勝利或不戰而屈人之兵;二是以霸主身份大會諸侯;三是被周天子承認和冊封。

秦穆公和宋襄公從來沒有取得爭霸戰的勝利。也沒有以霸主身份大會諸侯。秦穆公只參加過一次會盟。是晉文公以霸主身份大會諸侯時。秦穆公做了一次小弟。

下面就說一說春秋時期真正的霸主。

一、齊桓公。   

據《左傳》記載:魯莊公九年,周莊王十二年,即公元前685年。齊王死後,魯莊公欲扶持公子糾為齊王,但公子小白先入齊為王。周曆八月二十四,魯軍與齊軍戰於乾時,魯師敗績。魯國無奈,只得將公子糾交給齊國。齊王小白殺之。公子小白即齊桓公。  

自此,魯國與齊國結怨。次年,齊國聯合宋國攻打魯國。魯國在長勺大敗齊師。接著又在乘丘大敗宋軍。   

明年,宋軍再次伐魯。魯國再次勝之。   

可見,此時的齊國政局不穩,再加上魯莊公有才幹,憑藉一己之力,與齊、宋聯軍對抗。不落下風。   

直至魯莊公十五年,即公元前679年,魯國歸附齊國,齊國才開始走向霸主之路。齊桓公連續兩年會盟諸侯。與會的諸侯從三五個,增加至七八個,齊國的威信漸漸增強。   

奠定齊桓公霸主地位的事件有二:一是幫衛國復國;二是討伐楚國,迫使楚國退兵納貢。

魯閔公二年,公元前660年,狄人侵衛,衛師敗績,遂滅衛。齊桓公使公子無虧帥車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保護著衛文公及衛國遺民在曹地重新建國。 在齊國的協助下,以及衛文公的勵精圖治之下,衛國終於復興,最終成為與魯、鄭、宋並肩的二等強國。   

此時,有力量與齊國爭霸的,唯有南方的楚國。  

魯僖公四年,即公元前656年,齊桓公聯合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國侵蔡,蔡師潰敗。遂伐楚,駐紮於涇。楚王派使者至涇,問其為何伐楚?  管仲藉口稱楚國沒有向周天子進貢。楚使認罪,稱立即向天子進貢。  

魯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大會諸侯於葵丘。此次會盟,周天子派太宰參與會盟,正式承認了齊候的霸主地位。  

齊桓公以霸主身份大會諸侯,並且打壓了楚國囂張氣焰,不戰而屈人之兵。還扶危救困,主持公道,助衛復國。更被周天子正式承認和冊封。可謂100分的霸主。   

管仲去世後,齊國便失去了號令諸侯能力。甚至在魯僖公二十六年,即公元前634年,齊國伐魯,魯國擊退齊師。不久衛國伐齊。年終之際,魯僖公以楚師伐齊,取谷地。此時,齊國不但威信盡失,還被各個諸侯輪番狂揍。  

齊國失去霸權後,至晉楚城濮之戰爆發,在齊、晉、楚三強中,楚國稍稍佔優勢。但沒有真正的霸主。直至魯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時期的第二位霸主才橫空出世。

 二、晉文公。  

重耳經過十九年的流亡,終於回到晉國當上國君。此時,由於齊國失去了霸主地位,以衛國為代表的幾個諸侯轉向楚國。  

魯僖公二十八年,即公元前632年,晉國侵曹、伐衛。楚人救衛。四月初二,晉文公帥齊師、宋師、秦師與楚軍戰於城濮,楚師敗績。

五月十六,晉文公大會諸侯於踐土。 晉文公獻楚俘於周天子:兵車一百剩,步卒一千人。周天子正式任命晉文公為霸主,賦予他征討諸侯的權利。  

與齊國短暫的霸主不同,晉國的霸業長盛不衰,達140年。   

晉文公與齊桓公一樣,不但大會諸侯,還被周天子正式冊封。都是滿分霸主。

三、楚莊王。   

從魯宣公元年至十一年,晉國五次伐鄭,楚國七次加兵。魯宣公十一年,即公元前598年,楚子再次伐鄭,鄭公子去疾(子良)提出了“與其來者可也”的外交策略。即誰來伐我,我就歸順誰。於是,鄭楚結盟。鄭在於楚結盟的同時,也事晉國。   

次年,楚子伐鄭,揭開了邲之戰的序幕。楚國圍鄭三月,而克之。鄭襄公脫去上衣,表示願認罪服罰。鄭國派賢大夫子良入楚為人質。鄭楚結盟。   

夏六月,晉師救鄭。至黃河,聽聞鄭國已經與楚國結盟。三軍統帥荀林父與士會等諸位大夫都認為晉師長途奔波,而楚師休整多時。主張撤軍,等待恰當的時機,再來伐鄭。  

唯獨先轂主張繼續伐鄭,但遭到了眾大夫的一致反對。固執的先轂獨自率領自己的部隊渡過黃河。   

知莊子稱,先轂必敗無疑。韓厥對荀林父說:你作為統帥,先轂戰敗,你也有責任。於是,荀林父帥晉師支援先轂。   

由於先轂不聽主帥號令,在邲之中,晉師敗績。次年,晉人誅殺先轂,並滅其族。  

晉國此時正在積蓄力量:當年六月,晉荀林父敗赤狄於曲梁,繼而滅璐。次年,晉滅赤狄。

雖獲得晉楚爭霸戰的勝利,但親楚的只有鄭、陳、蔡少數諸侯。大多數諸侯依然親附晉國。

魯宣公十五年,楚國大舉伐宋,圍宋九月。宋都易子而食。宋國無奈,只好派華元入楚為人質,並與楚國結盟。宋楚結盟後,諸侯紛紛背晉親楚。  

魯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楚國大會諸侯於蜀。魯、齊、秦、宋、鄭、衛、陳等諸侯參與會盟。楚莊王終於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三位霸主。   

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楚國稱霸的時間是從邲之戰勝利開始,到鄢陵之戰失敗結束。其實不然,三年之後,以宋為代表的諸侯又紛紛親晉。魯成公五年,晉會合魯、宋、衛、曹伐鄭。鄭晉結盟。楚子伐鄭。諸侯救鄭……又一番拉鋸戰在鄭國上演。   

由於晉國在鞍之戰中戰勝齊國,齊國事晉。魯成公七年,楚國伐鄭之時,齊國會合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鄭。

鄢陵之戰前,晉國主持了一次大規模會盟,不但有宋、衛、鄭、魯四個二等強國,亦有齊國參加。鄭國還討伐楚,取新石。   

由上可知,在鄢陵之戰前,楚國已經失去了霸主地位。楚國稱霸的時間並非史學界公認十幾年,而是僅有短短的三年。   

也就是說,楚莊王這個霸主是十分短暫的。並且沒有被周天子正式冊封。如果說齊桓公和晉文公都是100分的滿分霸主。那楚莊王最多是66.67分的及格霸主。   

四、無道霸主——晉厲公。   

楚國為了重振霸權,將汝陰之田割讓給鄭國,請求與鄭結盟。當年,晉楚鄢陵之戰爆發,晉軍大敗楚、鄭之師。楚王被射中一目,鄭君險些被俘。   

當年秋,晉國大會諸侯於沙隨。次年,再次會盟於柯陵。   

鄢陵之戰的勝利後,晉國國力越來越強。逐漸成為春秋時期,唯一的超級大國。   

晉厲公雖然是一位無道之君。但他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滿分霸主。   

晉厲公被弒後,悼公即位。晉悼公是晉國第一明君,在晉國君臣的共同努力下,使晉國的國力達到鼎盛。楚國再也無力與晉國爭霸。

六、春秋最強霸主——晉悼公。   

公元前573年,無道之君晉厲公被殺。年僅14歲的晉悼公即位,於是“命百官,施捨,賑鰥寡,救災患,薄賦斂,節器用,時用民。”晉國政通人和,民無怨言,諸侯親附。晉悼公五年,合狄戎,修民事,田以時。   

數年後,晉國無積滯,亦無困人,公無禁利,亦無奸民,器用不作,車服從給。君臣恭謹禮讓。   

在悼公時期,在大國夾縫中生存的鄭國。徹底倒向晉國。

晉國再次伐楚。此時,晉國的國力達到巔峰期,政治清明,君明臣忠。諸侯親附。此次伐鄭所集結的兵力,為春秋時期歷次戰爭之最。楚國自知無法與之抗衡,故不敢出兵救鄭。此次晉國做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   

晉悼公更是在八年之內,九合諸侯,晉國無論是綜合國力,還是威信及號召力,都到遠遠超過桓公之齊國、文公之晉國和莊王之楚國。

六、晉平公。

但在凡有氣血,必有爭心的大爭之世。楚國的國力雖然無法與晉國抗衡,爭霸的意志和決心不滅!

魯襄公十六年,周靈王十五年,即公元前557年。晉悼公去逝,晉平公即位。

平公即位後,立即大會諸侯於湨梁。宋、魯、鄭、衛四個二等強國全部與會,此外還有曹、莒、邾、薛、杞等諸侯參加。

此時,楚國暗中與齊國結盟。希望趁晉悼公去世,晉國新君即位之際。恢復楚國的霸業。因此,齊國沒有參加晉國主持的此次會盟。

為了穩定局勢,晉國荀偃、欒魘率師伐楚,晉楚戰於湛阪,楚師敗績。

齊國趁晉楚交戰之時,數次攻打魯國北鄙。齊魯之間數次北鄙之戰,並非齊魯爭霸戰,而是屬於晉楚爭霸戰。

晉平公三年,晉國帥魯、宋、衛、鄭、曹、莒、邾、滕、薛、杞等國伐齊。齊晉爆發平陰之役,齊國大敗。


楚國也趁晉國攻打齊國之際,攻打鄭國,駐紮於魚陵。晉國樂師及眾位賢大夫占卜:“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多死聲。楚必無功。”晉國並未救援。果然,天寒多雨,楚軍凍死者眾,楚師只得撤軍。

晉平公四年,晉侯請於周天子,天子追賞之大路,使以行。

晉平公五年,晉國大會諸侯於澶淵,不但魯、宋、衛、鄭四個二等強國和眾多三流小國參加,就連一等強國的齊國也與會。

楚國挑戰晉國霸權再次失敗。晉國霸主地位依然固若金湯。

春秋時期,國力處於絕對優勢的超級霸主,當有三位:晉厲公、晉悼公和晉平公。

七、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越王勾踐。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眾所周知。不再贅述。

春秋之世的最強霸主,無疑是八年之內。九合諸侯的晉悼公。晉悼公時期的晉國,就如同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和20世紀的美國。


楊朱學派


關於“春秋五霸”的說法,中國歷史教科書裡面有兩種,第一種是來源於《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第二種來源於《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按照這兩種說法,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三人沒有爭議。

我們來分析一下第一種說法是否正確:1.

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在“春秋五霸”當中,絕對是無人能及,這個毫無疑問。2.宋襄公:因為護送齊桓公的兒子齊孝公回國繼位,當時齊國霸權衰落,於是就想代替齊桓公稱霸。因為沒有威信,就利用楚國威懾其他諸侯國。結果會盟時被楚成王抓了起來,在魯僖公的調停下才被釋放。回國後,宋襄公討伐鄭國,楚國出兵救援。在“泓水之戰”當中,宋襄公被楚國射傷,次年因傷勢過重而亡。所以,宋襄公就是一個湊數的,根本沒有稱霸成功。3.晉文公:在外流浪了19年,期間到齊國,齊桓公死後齊國內亂才離開。後來到了楚國,楚成王款待了他。晉國在晉獻公死後,晉國的政局就不穩,最後秦穆公因為爭霸需要護送晉文公回國繼位。晉文公繼位以後,在城濮之戰打敗了南方的強楚,成為春秋霸主。

4.秦穆公:秦穆公一直有稱霸中原的野心,但是晉文公回國繼位以後,打敗了楚國,秦穆公稱霸的夢也破滅了。不過晉文公在位時間不長,做國君八年後去世。秦國又做起了爭霸夢,結果長途偷襲鄭國的時候被暴露,秦軍回國的時候經過崤山的時候遭到晉國的伏擊,全軍覆沒。此後的秦國,失去了爭霸中原的實力。於是,轉向稱霸西戎,成為西戎霸主。5.楚莊王:其實,楚國在南方的軍事實力都很強,中原國家都害怕楚國。只是,晉文公以後,晉國實在太強,所以被晉國壓制。總之,晉文公死後,晉國一直與楚國打仗。從公元前632年,晉文公稱霸開始,到公元前597年“邲之戰”,楚國成為霸主用了35年。楚莊王去世以後,楚國霸權逐漸衰落,中原都是晉國一覽獨大。

6.吳王闔閭:吳王闔閭是通過暗殺而繼承王位的,公元前515年,吳王闔閭派專諸刺殺吳王僚,奪取吳國王位。期間任用楚國伍子胥為相,以齊國人孫武為將軍,於公元前506年,攻破楚國首都。最後,楚國在秦國的援救下復國。後來,吳王闔閭在於越國的作戰當中受傷,不久去世。兒子夫差繼位,很快圍困了越國,越王勾踐向吳國稱臣。按理說,闔閭是沒有稱霸的,就進攻了一個楚國,曾佔領了楚國的首都,讓其威震中原。7.越王勾踐:勾踐在位的時候曾打敗國吳國,不過吳王闔閭死後,兒子夫差勵精圖治很快又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向吳王夫差稱臣,越王到了吳國臥薪嚐膽,發誓滅吳。後來,越國使用美人計,夫差將勾踐放了回去。勾踐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招兵買馬,最終打敗了吳國並稱霸中原。勾踐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名霸主。

最後,總結一下:如果要選霸主,我看“春秋五霸”就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越王勾踐四人能被列入。秦穆公勉強能進入,但是宋襄公完全就是一個湊數的,包括吳王闔閭也就打敗了楚國。最終與越國交手,也吃了敗仗。所以,宋襄公和吳王闔閭,根本算不上霸主。不過,晉國從晉文公開始,霸業都沒有衰落。尤其是晉襄公繼位以後,晉國也非常的強大,不僅僅打敗楚國,還打敗了秦國。比起,宋襄公和秦穆公牛逼多了。估計,是晉國的晉文公已經霸佔了一個位置,不便把晉襄公再列入“春秋五霸”。所以,“春秋五霸”水分很重,我覺得沒有爭議的只有齊桓公和晉文公,其他的基本有爭議,小夥伴們覺得呢?


謀士說


春秋五霸到底是那五個,歷史上也是各有說法,又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也有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還有很多的說法,不過其中齊桓公和晉文公是確定人員,其他的人員中基本都有爭議。

故而春秋五霸只有齊桓公和晉文公是沒有爭議,其它人員都有爭議,主要的原因是在齊桓公和晉文公會盟之後,春秋就進入到一個長期的爭霸過程,其中中原地帶以晉國和楚國的爭霸時間最為長久,可以說他們兩國的爭霸是春秋中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晉國與楚國的爭霸之路,也就造成諸侯國會盟不能形成齊桓公、晉文公會盟的那種盛世,也就不能成為諸侯之長,不能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效果,所以不能作為全國意義上的霸主,只能稱之為一方霸主。

稱霸一方的霸主在影響力和號召力方面自然都不及齊桓公、晉文公這種盟主意義上的霸主,而各區的霸主比較多。秦、楚兩國地處邊緣,可秦穆公和楚莊王不論才幹、功績都十分顯著,無法埋沒,他們都稱霸一方;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不失為一時之雄,也都是稱霸一方。所以這麼多地方霸主的產生,就使得春秋五霸的說法不一。

整個春秋時期基本都是姬姓晉國在替周天子行使王道,晉國在整個春秋歷史上維持了百年之久的霸業。這段時間晉國基本享有領導諸侯之權,尤其是晉文公玄孫晉悼公政治韜略過於出眾,才能、成就、品行都首屈一指,算是晉國霸業的最高巔峰。所以在春秋時期,論實際的統治力,地方霸主的實力很多不足以抗衡晉國,實際霸主應該對晉國。

春秋到了中期之後,諸侯國的形式已經發生改變,霸主之爭已經邊城大國之間的爭鬥,而沒有一方能完全以實力碾壓另外一方,所以沒有出現能領到全國的霸主,也就使得霸主的說法非常多。而到了春秋中後期,霸主其實上已經失去了意義,更多的是大國攻伐的戰爭,為戰國做好鋪墊。


帝國烽火


春秋五霸有不同的說法,主要是兩種,其一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其二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兩種不同的版本,只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三人無爭議入選,其餘兩名霸主,各有各有說法。與其他雄君相比,齊桓公、晉文公與楚莊王又勝在哪呢?

第一,什麼是霸業?

首先要明確何為霸業。

春秋五霸,又稱為春秋五伯。霸就是伯的意思,伯就是“侯伯”,指諸侯之長。那麼怎樣才算是諸侯之長呢?

在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是鄭莊公,但他並沒有入選五霸,因為的霸業是純靠武力支撐的,儘管打敗周邊的所有對手,但並沒有得到眾諸侯的擁護。真正的霸業是從齊桓公開始的,管仲設計了一種新型國際關係,就是召集諸侯會議,成立諸侯聯盟。用現在的話說,霸主就是諸侯會議聯席主席,就是聯盟中的頭頭。

這種模式是齊國首創的。公元前681年,齊桓公主持北杏會議,這是他召開的第一次諸侯峰會,共有五個國家參加。兩年後的鄄城會議,宋國、陳國、衛國、鄭國等都參加了,周天子還專門派出代表參加,故而此次會議,被認為是齊桓公霸業的開端。

所以,霸主不僅僅是憑恃武力,得到諸侯擁護,主持諸侯峰會,這才是更重要的。

第二,齊桓公、晉文公與楚莊王,在諸侯聯盟中擁有強大的影響力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三位名君,都把國家的帶入鼎盛,國力非常強大,武力值很高。

比如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齊國戰鬥在攘夷的最前線,聯合華夏諸國,抵禦外夷侵犯,贏得諸侯的尊重。他的偉大事業,可概括為“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九合諸侯意指多次召集諸侯國會議。在古文中“九”字經常是虛指,泛指“多”的意思,根據錢穆《國史大綱》統計,齊桓公主持召開諸侯會議多達十五次。

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打敗楚國,一躍成為華夏之領袖。他仍然沿用齊桓公的稱霸模式,在打敗楚國後,於鄭國的踐土召開諸侯峰會,參加會議的有晉、魯、齊、宋、蔡、鄭、莒、衛八個國家。這是繼齊桓公“九合諸侯”後的又一次重大國際會議,齊桓公開創的以諸侯會盟為主的霸業模式得以延續。

第二次會議在晉國的溫地舉行。與會的國家包括晉、魯、齊、宋、蔡、鄭、陳、莒、邾、秦十個國家。這次會議決議的精神,是對不順從的國家實施軍事打擊,確立諸侯會盟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聯合國的角色。這兩次重要會議,確立了晉文公霸主不可動搖的地位。

在晉文公之後,天下格局明朗化,即晉、楚兩強爭霸。晉國與楚國各自擁有一批諸侯國,我們可能稱之為“中原聯盟”與“南方聯盟”。晉國是中原聯盟無可爭議的霸主,而楚國則是南方聯盟的老大。在楚國曆史上,楚莊王是最傑出的一人。在邲之戰大敗晉師後,楚莊王幾乎無敵於天下。

無論是齊桓公、晉文公或楚莊王,都是左右天下大勢的關鍵人物。而其他幾位霸主,與此三人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

第三,其他幾位霸主,都不具備全局性的影響力

下面我來分析一下秦穆公、宋襄公、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為什麼霸業不及上述三人。

宋襄公就不必說了,稀裡糊塗被選入五霸。他武功平平,也沒什麼影響力,為什麼會入選呢?因為齊桓公死後,國際權力出現一個真空期,當時宋襄公是齊桓公的頭號追隨者,自認為諸侯盟主,非自己莫屬。於是他召集幾個小諸侯,召開國際會議,風光了幾天。後世有些人便認為宋襄公繼承齊桓公衣缽,也推他為霸主,其實非常勉強。

秦穆公無疑是春秋時代最偉大的君主之一,但他倒黴之處,是遇到了一個崛起中的晉國,在崤山之戰後,秦國東進中原的路就被晉國給切斷了。儘管秦穆公後來“遂霸西戎”,但是其在中原的影響力幾乎為零,其霸業屬於自嗨型,東方諸侯沒一個鳥他的。

吳王闔閭創造了奇蹟,幾乎把百年霸主楚國給滅了,吳國雄起於東南,著實是偉大的人物。然而,吳國當時被視為文化落後、帶有濃厚蠻夷色彩的諸侯,對整個政治重心中原的影響力是很有限的。諸夏視吳國為異類,故而吳國實力雖強,並沒有幾個諸侯願意尊他為盟主。

越王勾踐的情況,與吳王闔閭類似。勾踐滅掉當時雄極一時的吳國,又創造了一個歷史奇蹟。勾踐不失時宜地會齊、晉諸侯于徐州,並致貢於周。周元王封勾踐為伯,這意味著周王室承認越為諸侯之長,只是這種任命象徵性的意義大於實際意義。越國的影響力,也只限於東南,當時實際上真正領袖諸侯的,仍然是雄踞北方的晉國。因此,越王勾踐雖也稱為“霸主”,但不備具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那種跺跺腳便天下震動的能力。


君山話史


關於春秋五霸的說法很多,被認可的是以下兩種:

1.齊桓公 宋襄公 晉文公 秦穆公 楚莊王

2.齊桓公 晉文公 楚莊王 吳王闔閭 越王勾踐

可以看出,這兩種說法中,三個人是公認的,那就是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

為什麼這三個人的霸主地位是普遍承認的呢。我們就要從什麼是霸主來說起。在西周時期,周王是天下的共主,主持了天下諸侯的分封,並且負責組織全國力量祭祀求雨、治理黃河、抵禦戎狄、征服不法諸侯等重大任務。可是後來西周滅亡了,東周的宗室力量大減,不能再組織天下諸侯去完成重要任務了。所以,這時就必須有強大的諸侯站出來,組織其他國家一起來完成這些重大任務。但是從名義上說,這些強大諸侯都是臣子,又不能直接取代周王的地位,所以他們有了一個新的稱號,就是霸主。一般的霸主都要有自己明確的政治主張,都要有一番作為之後,才能威服其他諸侯國,大家共同推舉他為霸主。

這個角色首先是由齊桓公充當的,他作用管仲,富國強兵,組織各諸侯國治理黃河、抵禦北狄的入侵,可謂是功勳卓著,獲得了其他諸侯國的一致認可。後來,齊國衰落後,其他國家的君主又爭相去承擔這些任務,但是小國和弱國根本就不行,只能由大國來擔任。所以,晉國和楚國就先後接過了接力棒,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並且會盟諸侯,得到了大家一致認可。

所以,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是三個名副其實的霸主。


歷史中簡堂談古說金


其實歷史教科書中,將春秋稱霸的國家限定在“五”這個數字中,並不是科學嚴謹的態度。

首先,從廣義上講,春秋時稱霸的國家遠不止5個。周平王東遷之後,最先稱霸的是鄭莊公。他的霸業有三個特點:

一是直接在中原稱霸,建都新鄭;二是直接與周天子抗衡,第一個幹翻掉周天子的諸侯,一箭射到了周桓王的胳膊上,這種“霸氣”在整個春秋時期,也只有鄭莊公一人而已。三是挾諸侯以制諸侯。鄭莊公聯合齊、魯作為盟國,滅掉了鄶和東虢,攻打宋、衛、制服陳、蔡,連齊國這樣的大國也曾求救於鄭。

可以說,鄭莊公是春秋爭霸的開始,正是他打破了周天子的權威,所以之後的諸侯們才能以周天子的名義號令天下而稱霸,正如東漢學者鄭玄所說:“天子衰、諸侯興、故曰霸。”

如此說下來,第一個吃螃蟹的鄭莊公都不能稱之為霸主,那麼久有點說不過去了。

此外,春秋稱霸的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夫差、越王勾踐、又如楚成王、楚穆王都先後滅掉了許多小國,一直向中原擴張,楚穆王與鄭、陳、宋、蔡盟於厥貉,為楚莊王的霸業揭開了序幕。

而楚莊王之後也有楚共王,他在位時,諸侯紛紛降靠楚國,與中原霸主晉景公同霸天下。在晉國,文公之後又晉悼公,他也曾九合諸侯,一度恢復晉國霸業,以此可見,春秋時期,群雄蜂起,各有一席之地,所以很難將春秋的大國歸為“五”。

“五霸”一詞,最先出自戰國,《孟子》雲:“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後面還有:“五霸,桓公為盛”,“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

孟子他老人家評五霸有兩個標準,一是“五霸者,摟諸侯以伐諸侯者也。”二是有罪於三王的諸侯。如果依照孟子的這兩條標準,那春秋時就不止五霸了。

《墨子 》 雲 “ 齊醒染於管仲 、 鮑叔 , 晉文染於舅犯 、 高堰 、 楚莊染於孫叔 、 沈尹 , 昊闔間染於 伍員 、 文義 , 越勾踐染於範搖 , 大夫種 。 此五君者所染 當 , 故霸諸侯 , 功名傳於後世 。 ”

墨子的標準,是人為五霸必須善用人才,這是基本標準。依次,用百里奚和賽叔 、 由余 , 曾擊敗晉國 , 滅掉梁 , 苗兩個小國 , 功名傳於後世 的秦穆公能不是霸?

《荀子》中說:“政令已陳,雖睹利敗,不欺其民;約結已定,雖睹利敗,不欺其與。如是,則兵勁城固,敵國畏之,國一綦明,與國信之,雖在僻陋之國,威動天下,五伯是也。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鄉方略,審勞佚,謹畜積,修戰備,然上下相信,而天下莫之敢當。故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是皆僻陋之國也,威動天下,強殆中國,無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謂信立而霸也。”

荀子認為,依靠誠信而威動天下的就是霸,但他列出來的五個諸侯果真是靠誠信稱霸的嗎?楚莊王何時跟中原諸侯講過誠信,越王勾踐對吳國講過誠信麼?春秋爭霸,靠的是經濟實力和武力,誠信哪裡來的霸業?

東漢時趙歧人為:五霸者 , 大國秉直道以率諸侯 、 齊恆 、 晉文 、 秦穆 、 宋囊 , 楚莊時也。

然而這個解釋也很牽強,宋襄公之宋國算什麼大國,秦穆公率領過諸侯麼?楚莊王秉承過直道麼?

所以,春秋的爭霸格局,是不能簡單概括為只有5個霸主,或者某一單一的標準來評定。春秋的霸主其實應該有不同的類型,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四種:

一是典型的霸主,如齊桓、晉文。齊桓公在葵丘會盟,周天子派人參加,並有盟約,規定同盟諸國不設防,不搞關稅壁壘自由貿易;晉文公先後在踐土和溫會盟,不僅有盟約,還被周天子冊命為侯伯。

二是局部霸主,如秦穆、楚莊。對於周代疆域而言,秦、楚是地道的僻陋之國,他們從未稱霸眾多諸侯,僅僅限於西部和南部,並沒有主持過任何形式的中原諸侯會盟。

三是短暫的霸主,如鄭莊、吳夫差、越勾踐。他們都是曇花一現,吳國曾在黃池與晉爭做盟主,不料後院起火,越王勾踐滅吳,會盟徐州,很快也衰敗了。

四是沒有得逞的霸主,如宋襄公,想稱霸,並有所行動,但又未過上“癮”。

而基於以上四種情況,我們再來回顧題主問題本身,“五霸”之齊桓、晉文、楚莊之所以沒有爭議,是因為他們身後的三個國家,都是春秋諸侯中長盛不衰的超級大國。而其他三位,無論其他“霸主”哪一位入選,都比較短暫,其國家的影響力也不能一直保持,對於中原諸侯而言,都屬於曇花一現。

春秋五霸按照執政者來選,其實就很容易波動,一個國家尚且都能出現好幾個霸主,比如晉國,在晉文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整個中原,就晉楚在爭霸,其他國家都是小弟,或者靠邊站,那麼晉文之後的晉國君主,就不能稱之為霸主了?畢竟整個春秋史,晉國可是一直保持著經濟、文化、軍事的全面領先。


江畔初見月


其實一部春秋主要就是晉楚爭霸史,按照實力第一梯隊晉、楚兩國,第二梯隊齊、秦兩國,其他國家只在某一特定時期突然崛起一下但也很快下去了。像早期鄭莊公那時還都是小打小鬧,而秦國基本是在局部地區稱霸,吳國、越國起來的時候都已經是春秋後期了。如果非要排個五霸,個人覺得霸主按時間先後順序依次為:

齊桓公(名義上的第一位霸主,和他同時期的晉獻公不跟他玩,而他帶領的八國聯軍跟楚成王根本就沒敢打。死後齊國霸業也丟了,所以他這個霸主有點水)

晉文公(城濮之戰後打敗楚國稱霸,當時無可爭議的霸主)

趙盾(晉文公死後晉國出現的第一位權臣,代替晉國國君主持召開諸侯盟會,擊敗秦國,壓制楚國。當然也可以說是這一時期晉國的國君,但趙盾絕對是無冕之王了)

楚莊王(趙盾死後帶領楚國開始反擊,邲之戰後稱霸)

從楚莊王死到晉悼公這中間的晉楚兩國有打有和,但基本誰也沒有多大優勢

晉悼公(聯吳疲楚,春秋最後一位霸主)


秦懶


歷史上春秋時代延續了290多年,這些年大小戰役不斷,各路諸侯相互攻伐,逐漸形成了群雄割據的格局,同時湧現出了幾位風雲人物,史稱“春秋五霸”,那麼春秋五霸到底是哪幾位呢?歷史上對春秋五霸的爭論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聚訟不已,為何有那麼多史學家意見各不相同呢?如何來判定春秋霸主的地位的,春秋霸主的標誌又是什麼?

第一位:齊國—齊桓公

春秋時期最先成為霸主,任用管仲為相,強君權,促經濟,大力改革,加之地域靠海,資源豐富,迅速成長起來。齊國以“尊王攘夷”為號,也就是在尊重周王室的名義下,聯合其他諸侯抗擊中原周邊其他少數民族,逐漸在各諸侯中立威,召集了葵丘會盟,當時周王室也派人參加,標誌著周王室正式承認齊桓公霸主地位。齊國是目前為止許多史學家都承認的春秋霸主之一,地位不可動搖。

第二位:晉國—晉文公

晉文公重耳本人的流亡生涯可謂傳奇,晉楚城濮之戰使其名聲大燥,威信倍增。晉國開創了“兵者詭道也”的先河,同時晉文公的“退避三舍”也使本人獲得了知恩圖報,不拘小節的名聲,再諸侯中樹立了一定的威信,晉楚城濮之戰的勝利一舉奠定了晉國的霸主地位,後來晉文公、周襄公與諸侯會盟踐土,周天子冊封晉文公“侯伯”諸侯之長,足以說明晉文公的地位,當時的晉文公可代天子行事,晉文公的霸主地位也不可撼動。

第三位:楚國—楚莊王

楚莊王三年不飛,一飛必沖天,三年不鳴,一鳴必驚人,這就是對楚莊王最好的詮釋,作為霸主中唯一一位“蠻夷國”,卻問鼎中原,可以說楚國的強大,是在磨礪中成長起來的,楚莊王,三年不問朝政,暗查秋毫,擇忠臣,棄奸逆,興國力,在孫叔敖等人的輔佐下在泌之戰大敗晉國,稱霸諸侯。

第四位:偽霸主—宋襄公

齊桓公去世後,齊國內亂,歸附宋國,周襄王十一年,宋襄公認為原是霸主的齊國,現在依附於宋,宋襄公就自認為是霸主了,他準備約請諸侯會盟,成就宋國霸業,但他又擔心大國不理會,就先約請曹、邾、滕、鄫四個小國在曹都會盟。滕國猶豫不決,宋襄公就把滕宣公扣押起來以示警告;鄫國國君沒有按時到會,襄公就把他作為祭物,投祭於水。襄公的殘暴激起諸侯的不滿,在陳國的倡議下,魯、蔡、齊、楚、鄭、陳諸國在齊集會,名為緬懷桓公的霸政,實為結成一個與宋對立的集團。 襄公見形勢不妙,便企圖借齊、楚兩國來壓服中原諸侯。他先派使者帶著禮物去見楚成王,約請楚國前來與宋、齊聚會,商議會合諸侯、擴大聯盟的辦法,周襄王十三年(前639),宋,齊,楚在鹿上(今安徽阜陽南)會盟,宋襄公提出由宋來擔任諸侯盟王,楚王怒而不言,假裝答應,盂地再會諸侯時將未帶兵馬的宋襄公給抓了起來,並攻打宋國,後來因未攻破宋國就放了宋襄公,襄公心懷不滿,藉口攻打與楚交好的鄭國與楚開戰,最終被楚國大敗,自己腿部受傷,不久就死了。宋襄公急於求成,毫無城府,空講仁義,將宋襄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只是有名無實罷了。

第五位:秦國—秦穆公

春秋時期的秦國佔據的是西部一帶,在秦國在發展時,鄰邊的晉國已經稱霸諸侯了,所以阻礙的秦國向東部發展,只能向西一帶擴張領土,所以有“西戎霸主”之稱 。

第六位:吳王夫差、越王勾踐

吳國夫差和越王勾踐大家都很熟悉,這兩位屬於春秋末期霸主,吳王夫差在先,越王勾踐在後。公元494年強大的吳國進攻越國,越國戰敗,國君勾踐被俘虜,接著又大敗齊國,在黃池與諸侯會盟,爭得霸主。越國獻美女西施保勾踐不死,勾踐淪為吳國奴隸,勾踐臥薪嚐膽幾十載,越國轉弱為強,滅了吳國。越王趁勢北進,與齊、晉等諸侯會盟于徐,成為霸主。


霸主的標誌

從之前各國爭霸的事蹟來看,各諸侯在國家勢力達到鼎盛時期時,都要舉行一項重要的儀式,就是“會盟”,晉文公、齊桓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都曾會盟,也得到了國其他諸侯的承認,齊、晉、楚更得到過周王室的承認。有人說宋國也會盟了,宋襄公借齊國聲勢會盟,妄自尊大,會盟不成反喪其身,不足以列入五霸行列。秦國在希殽之戰中敗於晉國後,向西發展,征服了許多西戎部落,後秦穆公重整旗鼓打敗中原霸主晉國後,確立自己霸主之位,周王室也承認其霸主地位,歷史稱秦國為“西戎霸主”。


歷史記載中春秋霸主有八種說法:

1.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史記》

2.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闔閭(夫差之父)、勾踐——《荀子·王霸》

3.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闔閭——《白虎通·號篇》

4.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勾踐——《四子講德論》

5.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夫差——《漢書·諸王候表序》

6.鄭莊公、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辭通》

7.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鮚崎亭集外編》

8.晉文公、齊桓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因為“會盟”的共同點,大部分人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