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五品”和書法的“五品”,你能拿到幾品?

今天我們這裡談到的“品”,不僅僅是針對於人的,對於書法來說也是很重要的,通常我們看到這個“品”字,很快會聯繫到人,因為一個人的行為、動作、道德、品學、學問等往往被稱為人的“五品”,而從這“五品”裡也能看清甚至瞭解到一個人,但是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書法的“品”呢?而且書法也有五品,從這裡我們也能從中找出一個人或其書法所涵含的奧妙,下面我們就來揭開書法“五品”的面紗吧!

我國曆代書法批評家都是十分重視一個藝術家的人品。他們認為評論書畫藝術的最高標準不單純是技巧,而主要是作品的格調,就好比評論一個人一樣,一個體態完美、五官勻稱的人,雖丰姿俱全,但他如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則仍為人們所不齒。最主要的還是要看這個人內在的氣質、修養、個性、性情,以及由此而表現出來的風度和神采,儘管每個人的面目不一,但只要具備這種內質的美,便可以成為一個“上品”的人。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品格”是文藝評論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審美標準,這種在品格上以別高低雅俗的批評方法,對於今天來說,仍具有十分深刻的現實意義。


人的“五品”和書法的“五品”,你能拿到幾品?

神品


作為“神、逸、妙、能、佳”五品的真正含義,我們作了很好的刮析和解釋,這是很難得的,希望好好品味。茲試圖從理論上加以剖析,分述如下:

神品

神品是書法藝術的最高品級。張懷瓘《書斷》中列神品二十五人,其中楷書以鍾繇為第一,行書以王羲之為第一,草書以張芝為第一。唐代朱長文《續書斷》中列神品三人,即顏真卿、張旭和李陽冰。清代包世臣 《藝舟雙楫》中列神品一人,即鄧石如隸及篆書。可見,要達到神品的境界,是非常不容易的。所謂 “神品”,有以下幾個特點:

1、“神”具有不可知的特點。

《周易 ·繫辭上》雲: “陰陽不測之謂神”,當一個書家,興之所至(即心中欲書),偶合神交(即神合務閒,感惠絢知,時和氣潤,紙墨相發,偶然欲書,五合交臻),天機自發(即當思維活動達到高潮,靈感突發,而處於一種激昂興奮的精神狀態時),又能相對而動(即及時地把握住這種瞬息即逝的創作時機),因勢利導(即迎機而導,愈引愈長,心花怒放,筆態橫生),氣魄所聚,精神貫注(即氣韻生動),此時便可以產生出連自己也意想不到的不朽之作(所謂一切而不可知之謂神也),從而達到心手兩忘,筆墨俱化(即一種忘我的空靈的創作心理)的境界,便可稱為“神品”。這種境地,正如庾肩吾《書品》所謂:“敏思藏於胸中,巧意發於毫銛……若探妙測有,盡形得勢,煙華落紙將動,風綵帶字欲飛,疑神化之所為,非人世之所學。”這種境地,非人為的努力可以達到,亦無規律法度所能循求,出於天成,如有神助。張懷瓘《書斷》評漢張芝的草書“至於蛟龍駭獸,奔騰拿抉之勢,心手隨變,窈冥不知其所以然也。精熟神妙,冠絕古今”,“不可以智識,不可以勤求”。唐代的張旭常酒酣後作書,解衣盤礴,奮筆作書,及其既醒,如有神助。至於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 《祭侄稿》,都是在意與靈通、筆與冥運的情況下,產生的意外之作。王虛舟《論書剩語》所謂: “古人稿書最佳,以其意不在書,天機自動,往往多入神解,如右軍《蘭亭》、魯公《三稿》,天真爛然,莫可名貌。”這是一種功力俱到、法度圓熟,從而達到一種隨心所欲的境地,並獲得了創作上的絕對自由,如熔金出冶,隨地流走,元氣渾然,天成鑄就。這是 “神品”的一大特點。


人的“五品”和書法的“五品”,你能拿到幾品?

王珣《伯遠帖》


2、“神”具有變化的特點。

凡屬神品之作,都具有變化莫測的特點。《周易·繫辭》曰: “神無方而易無體”。凡一個藝術家的造詣愈深,變化就愈大,變化愈大,便愈覺無止境,如蛟龍在天,騰雲駕霧,或露片鱗,或垂半尾,隱顯叵測,矯變無常,使人不知端倪。葉昌熾 《語石》中謂: “至於神明變化,不言之妙,則得之於心,應之於手,而非口之所能傳矣。”王羲之的書法如天造神運,變化倏忽,時方時圓,忽藏忽露,似奇反正,若斷還連,在平和雍容的氣氛中不拘一格,於規矩圓熟的態度下不主故常,從而達到了一種出神入化的境地。張懷瓘 《書斷》評曰: “羲之……備精諸體,自成一家之法,千變萬化,得之神助,自非造化發靈,豈能登峰造極。”由是可知,如書不能變化,則不足以語神也。

變化雖在於形式,但絕不是盲目的變,形式沒有變化,便呆板而不生動;變化而無準則,便雜亂而無章法。沈宗騫 《筆法論》中謂: “不靈之筆,但得其形,必能靈變,乃可得其神。”故凡欲窮神而達化,必先格物而致知,誠於中而形於外,知其常而通其變,此不易之理也。善變化之人,必先擇定一家,以規矩法度為尚,亦步亦趨,不敢稍有絲毫逾越之處,及其分佈條理,諳熟於胸襟,運用抑揚精熟於心手,又必能不篤守一家,縱橫博覽,廣習諸家,遍擷眾美,思遊乎其中,精鶩乎其外,若即若離,似粘似脫,得其助而不為其所囿,取其意而不為形所縛,然後以一貫萬,融會悟通,到得此時,便能窮變態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雖任心隨意,而動合規矩矣。張旭的草書,意態顛逸,恣性放佚,正如 《宣和書譜》所謂: “雖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無一點畫不該規矩者。”而欲臻斯境,豈一朝一夕之功哉!試觀張旭的楷書 《郎官石柱記》,用筆精嚴,動容中節,流溢為草書,自然神逸,所謂“深謹之至,奇蕩自生,始於方整,終於變化”,此皆從一步步腳踏實地的沉著功夫中積習而來,故不學而變,寧不變也,若強事而變,雖刻意於探奇,而牛鬼蛇神之態畢呈,反弄出許多醜態來,此不可不慎也。


人的“五品”和書法的“五品”,你能拿到幾品?

王獻之書法


3、“神”具有自然美的特點。

“自然”是形式美的最高境界。神品之作,渾然天成,妙合自然,絕無一點人工造作的氣息。元代陶宗儀《輟耕錄》中雲: “氣韻生動,出於天成,人莫能窺其巧者,謂之神品。”故凡上乘之作,有人工努力而不用意裝綴;有嚴格法度而又天機流蕩。鍾繇的楷書以天然相勝,張懷瓘評其書曰: “真書古雅,道合神明……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其書大巧如拙,高古醇樸,全以質勝,從而表現出一種極為樸素的自然之美。王羲之的行書雖以妍美見勝,但妍美之中,妙合造化,黃庭堅評其書曰: “右軍筆法,如孟子言性,莊周談自然,縱說橫說,無不如意,非復可以常理待之。”故其書猶西施王嬙,雖有天姿國色,而不施粉黛,自然輝光動人,從而表現出一種天姿自然、風神蓋代的藝術境界。

4、“神”具有中和美的特點。

所謂“中和”即恰到好處,如天成鑄就,是形式美的重要法則。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解釋“神品”時提出“平和簡靜,遒麗天成”為 “神品”的審美標準,其中就涉及到“中和美”和“自然美”的兩大特點。王羲之的行書肥瘦適中,修短合度,穠纖得宜,動靜相偕,剛柔相濟,奇正相錯,疏密相間,於姿媚之中不失清雄之氣,於雅逸之中不失莊肅之象,故張懷瓘《書斷》評其書“能增損古法,裁成今體,進退憲章,耀文含質,推方履度,動必中庸”,從而表現出一種“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的藝術境界。

由上觀之,“神”具有不測、變化、自然、中和的四大特點。“神”的境界是各種品格中的最高典範,是天賦、學力、才能和智慧的共同結晶。“神”又是一種富有人生哲理和情趣的精神境界,這種境界揭示了藝術內部的必然性和超越於規矩之外的偶然性二者之間的辯證關係,也揭示出常與變、工與不工、規律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係。歷史上任何一個書家,只要能突出其中的某一方面,便可以成為大家。古之書家,殫精竭慮,孤行獨旨,雖用志不分,精神結撰,意欲攀躋此境,然憾為稟賦、氣質、學力所限,總功虧於一簣,無怪乎虞世南在《筆髓論》中感嘆曰:“字雖有質,跡本無為,稟陰陽而動靜,體物象而成形,達性通變,其常不主,故知書道玄妙,必資神遇,不可以力求,機巧必須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可知“神”的境界,是人們所追求的最高審美理想。這種審美理想,激發了書法家奮發向上的精神,這種精神,代代相傳,從而使中國書法藝術充滿了勃勃生機,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


人的“五品”和書法的“五品”,你能拿到幾品?

趙孟頫洛神賦


逸品

“逸品”這一概念在書法中最早是唐代的李嗣真在《書後品》中提出的。他雖然沒有對 “逸品”的含義加以詮釋,但從文中的本意來看,他指的逸品實指神品而言,其曰: “鍾、張、羲、獻,超然逸品”。此四人張懷瓘《書斷》中都列入神品之中。後朱長文《續書斷》中在評論張旭的草書時說: “逸勢奇狀,莫可窮測也”,“逸”乃包含著神的含義。唐代的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序》中首先提出了“逸品”的概念是“不拘常法”,但他卻將“逸品”列於神、妙、能三品之後。宋初,黃休覆在 《益州名畫錄》中又將 “逸品”例於諸品之首,至宋徽宗,他又將 “逸品”列於 “神品”之後。清代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又將 “逸品”列於 “能品”之後,由此可見,因時代的審美趣味不同,批評標準亦各異。

“逸”的含意究竟是什麼呢?為了試圖弄清它的真實含義,以下將從三個方面來進行探討:

1、“逸”具有放軼不拘的特點。

“逸”具有一種不拘一格的含義,在形式上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在理論上更親近於老莊的自然觀;在創作上更貼切於一種瀟灑風流、放軼不拘、變幻無端的自由風格。竇蒙 《述書賦·語例字格》中提出 “縱任無方曰逸”就十分明確地概括了這種含義。黃休覆在《益州名畫錄》中對 “逸”的含義又作了更為詳細的解釋,其曰: “畫之逸格,最難其儔。拙規矩於方圓,鄙精研於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於意表,故目之曰逸格爾。”可見 “逸”,是針對謹嚴的法度、規矩而言,它軼出於尋常範圍之外,超然於規矩準繩之中,出風入雅,離俗超凡,刊盡鉛華,擯絕豔麗,從而表現出一種平淡自然的高雅境界。

2、“逸”在品格上具有文人所推崇的“士氣”,具有“寫意” 的特點。

所謂 “士氣”,亦即書卷之氣,古代重在 “意”而不重在“形”。要具備這種氣息,就需要一個書法家有高度的文藝修養,要擺脫世俗的羈勒,置譭譽於度外,不著一點色相,絕去甜俗痕跡,胸次廓徹,甘於談泊,不取媚於世,不苟名於時,但遊藝於心術精神之間,書卷之氣,自然流溢於縑素之間。這種遊戲三昧的精神,代表了中國文人的氣質,魏晉時期的一些士人在道家思想的影響下,以虛曠為懷,以風度相標,或隱跡山林,或寄情文藝,清談成風,簡樸相尚,修容發語,以韻相勝,這種高蹈生活,逐步地釀成了中國文人的風雅氣質,從而在他們的作品中滲透著一種雅逸之氣。這種風氣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發展到元代的倪瓚和明代的董其昌,可謂登峰造極。我們可以從倪瓚的山水畫和董其昌的書法中體味到 “逸品”的特點。倪瓚 《答張仲藻書》中謂: “僕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在《題自畫墨竹》中又謂:“餘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真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這種依仁遊藝,以書畫作為陶逸自己心胸、抒發自己性情的創作態度充分地體現出中國古代文人的審美意趣。董其昌的書法無心有態,天然入彀,於淡雅簡靜中無一毫喧熱之態,於真淳粹美內有一片名貴之氣,特別是他以生為熟、以柔取剛、不工而工、不法而法的創作方法代表了典型的文人氣息。


人的“五品”和書法的“五品”,你能拿到幾品?

米芾蜀素帖


3、“逸”又具有簡練和半工半寫的特點。

“逸品”之作,簡練、樸素、真醇、清婉、含蓄、隱約,“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它不襲不蹈,半工半寫,有意無意,將到未到,如風行水面,雲出巖間,表現出一種輕鬆自如的創作態度,它無意於工,而筆筆皆工;無意於法,而處處皆法,意雖近乎於奇,而實非有意為奇;趣雖近乎於放,而實非有意為放;它既無縱橫矜張的習氣,又非竦野粗放之率略,以不足勝有餘,以無力勝有力。這種創作方法正如清代查禮所謂: “畫家寫意,必須有意到筆不到處,方稱逸品。”要達到這種境界,是相當不容易的,必須先於規律中得來,於功力中求覓,只有經過長期的嚴格訓練,方能臻達這種自然的境界,所謂“不工者,工之極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如一開始便遽學放逸,強作名士,慕遠貪高,逾級躐等,則未有不涉惡道。故凡有志於書者,當一步步腳踏實地,執意於規矩繩墨之中,時習不倦,積力既久,及其胸有成竹,方能匠心獨運,而幽姿秀色,溢出於腕指之間;高情逸趣,飄灑於紙素之內,故魯迅以為: “興會之最佳者,乃在將到未到時也。”

逸品與神品都是我國書畫藝術中的最高品級,這兩種品格都強調了自然美,但“逸”比較接近於老莊哲學的自然無為,“神”比較接近於孔子哲學的自然中和。前者偏重於意和韻,後者偏重於理和氣。在創作方法上,前者偏重於情感的抒發,強調自由;後者偏重於靈感的激發,強調變化。這兩種品格都超然於法度之外,於規律中體現出一種創作上的自由,從而都達到了很高的審美境界。的確,很難定二品之高下,但由於“神品”之作,有出於意外的特點,因此,當略高於 “逸品”一籌。


人的“五品”和書法的“五品”,你能拿到幾品?

張旭草書《古詩四帖》


妙品

所謂“妙”,有美好、細微的特點。張懷瓘《書斷》列妙品九十八人,朱長文在 《續書斷》中提出 “運用精美,可謂之妙”。竇蒙《述書賦·語例字格》中亦謂:“百般滋味曰妙。”宋代的黃休覆在《益州名畫錄》中認為 “畫之於人,各有本性,筆精墨妙,不知所然。若投刃於解牛。類運斤於斫鼻。自心付手,曲盡玄微,故目之曰妙格爾。”它借用了庖丁解牛和郢匠運斤的典故,指出在技巧上得心應手,在筆墨上精妙玄微,在風格上獨具面目的方可稱為 “妙品”。清代包世臣 《藝舟雙楫》又提出 “妙品”的含義是 “醞釀無跡,橫直相安”。所謂 “醞釀無跡”即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個性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它不落前人窠臼,不著他人色相,而能獨步藝壇,師心自創。所謂“橫直相安”即用筆結構,熨貼得體,規矩繩墨,無不合度。

綜合以上所見,我們不難看出 “妙品”有獨具風格、技巧法度上的高度熟練、富有意趣幾個特點。朱長文《續書斷》中評論歐陽詢的楷書“纖穠得中,剛勁不撓,有正人執法,面折廷諍之風,至其點畫之妙,意態精密,無以尚也。”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出 “妙品”的審美特徵。而這種特徵很類似於項穆在《書法雅言》中“大家”的評判標準,其曰: “真行諸體,彼劣此優,速勁遲工,清秀豐麗,或鼓骨格,或炫標姿,意氣不同,性真悉露。譬之醫卜相術,聲譽廣馳,本色偏工,藝成獨步,三之名家也。”

在書法藝術的創作中,要達到“妙品”的境界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一個書者具有高度而熟練的筆墨技巧和強烈的藝術個性,以古人之矩運我之性靈,於藝術的客觀規律中獨創自己的風格。這種“創新”,決不能從形式上大膽變形,極力誇張,亦不能以詭異怪形表現自我。相反,必須是一種微妙而合乎情理之形變,如人之五官,雖差之毫釐,而面目各異;人之個性,雖差之毫釐,而神情迥別。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於藝術的內涵,只有心思雖變而有方,法度一定而不易,骨肉相稱,神形兼備,方可自出新意。


人的“五品”和書法的“五品”,你能拿到幾品?

王獻之《中秋帖》


能品

所謂 “能”,一般是指技能、才能。朱長文 《續書斷》中雲: “離俗不謬,可謂之能。”所謂“離俗不謬”即附麗於通俗但不荒謬之意。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指出“能品”的特點是“逐跡窮源,思力交至”,從中我們可以體味到 “能品”富有一種以人工取勝的美,儘管它缺少“神品”那種天賦的才能和 “逸品”那種放軼的情趣,但以深厚的功力和熟練的技巧而入“品格”之列。從朱長文《續書斷》中對入“能品”之列的一些書家的評價來看,多為一些浮溢之辭,很少予以風格上的品味,如“風格方整,書有楷法”、“正書精熟可慕”、“楷遒勁,有體法”、“繩矩甚備”等,張懷瓘《書斷》亦有類似的情況。這種以功力見勝、以法度相尚的創作由於很少溶入作者獨立的藝術個性,因此缺少一種高雅的意境。但由於作者嚴肅的創作態度和逐跡窮源的專研精神,仍不失書家之流,只是在品格上已遜 “妙品”一籌。


人的“五品”和書法的“五品”,你能拿到幾品?

洛神賦十三行


佳品

清代的包世臣在《藝舟雙楫》又於“能品”之下設置一 “佳品”,以湊五數,其謂 “墨守跡象,雅有門庭”者則屬 “佳品”之列。從字義上看,不難看出 “佳品”的特點是在一定傳統的基礎上,守定某家某派,以為宗旨,開始時從形似入手,亦步亦趨,不敢有絲毫逾越處,久之漸熟,由形及神,然後稍益己意,使人一看便知出於某家某派,雅有門庭,但又不十分似此家此派,略具己神,與古人保持著一種不粘不脫的因緣關係。這種創作方法在當今比較流行。由於能取法乎上,亦不失入品格之流。

這種品格,最怕染上時俗,只學當今某某名家,不悟此家所致之由,甘於小就,狃於見聞,但解描摹形似,不問筆墨道理,與世迎合,志氣墮下,縱能畢肖,終為奴書,此不可不慎。

從以上我們對“五品”的分析來看,優劣高下,已不言而喻。品格的高低決定於一個書者的天稟、氣質、筆墨技巧、傳統功力、藝術修養等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書品出於人品,人品愈高,書品愈雅。故凡有志於書者,當還淳返樸,深自韜晦,於超逸中下實際功夫;從理法入手,以文質為尚。然後博覽名跡,讀書尚友,參透各家,窮究萬變,胸襟與識見並高,腕勢與心靈日進,自然能包古孕今,成一家之風;兼收幷蓄,有集成之妙。此大家之品,正宗之格,豈淺閭俗子所能窺其端倪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