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字算艺术流还是算丑书?

传媒人方哥


谢云是谁,我不知道。今天因您提的这个问题,配上的他的字,我知道了这个人的名字!

在中国学习书法的人太多太多。要让人知道自己的名字,第一要写的好,非常好,非常非常好!别人都达不到的高度。比如田英章,大家一看,这字写的漂亮!谁写的?田英章。嗳唉,这名声就出来了。这是好的名声。


写的一般的人,要想出名,就如沙漠中的一粒沙,大海中的一滴水,空气中的一个氧分子……要写好,谈何容易?几十年的苦熬不说,还要有异于常人的天赋!想出名的人,毕竟有手段。我给大家说几个,其名声不比田英章的小。曾翔,吼书家!知不知道?恐怕知道的人比田英章的人还多。沃新华,著名丑书大师!曾翔的难兄难弟。孙平,性书法家!(不知道这畜牲有没有被关进监狱)。王冬龄,乱书法家!杭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这些人为什么有名?他们不走寻常路,以丑恶狂怪来获得世人的骂名。他们不惜背上自己九十九代祖宗一起挨骂的代价,博得了九十九年的臭名。(他们本想要遗臭万年)


谢云是哪里的人不重要。现在加入到了这个队列里去,一大波口水正在淹没他的祖宗,这是他想要的结果。我们是满足他的愿望呢?还是非礼勿视?让他无声无息的消声灭迹?大家觉得该怎么做?欢迎您来进行讨论!


子衿书法


我很喜欢漫画,看到抽象的玩意,爱联想,真的!

上面小图是大图中的截图,有没有感觉到——

这就是个小鬼的侧面相?眼、鼻子、嘴、高昂的头发一应俱全,就是鼻毛太长了吧?表情狰狞,凶神恶煞!


上图左边缸里,是俩人吗?咳,像是俩人吧~

右边是仨人吗?高个子好像在围观,这俩人像是在求婚,其中一个单膝下跪状,女人身材窈窕,脖子细长,低着头双目对视!



上图,咋看像俩个小学生在拍手!“你拍一,我拍一,……”



这一张图,怎么看都像只牛,更像是奶🐮,你就说吧?像不像!

倘说是画,这几个小人,可以欣赏一下,联想一下,玩味一下!

若说这是书法,恕我眼拙,欣赏能力有限,欣赏不来!


行书一点通


谢云自己曾说,中国书协某次开会,他的“草篆”作品,曾被指为“另类、异类”,足足被骂了两个小时。

谢云的书法属“篆书草写”,这种写法古已有之。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中所载《己亥鼎铭》即是;明代赵宦光也是以草篆名世。


谢云草篆吸取石鼓文及钟鼎大篆神韵,结字以宽绰为主,不求对称,打破平衡,奇形欹势,具天然之姿,有童稚之趣。

其用笔提按生动,举重若轻,故线条飘逸而有风骨,具拙味,有金石气。

其章法布局纯任天然,很多作品直接取法甲骨文,或参考篆刻构图,加上其用墨的浓淡相间,使作品一派浪漫无拘、自然天成。这是谢云书法的最大特色,也是其艺术价值所在。



当今书法,做作之风盛行。谢云书法,不迎合世俗,一心追求稚拙味,刀刻金石味。不作俊貌,似“丑”还俊,不奇而奇,看似随意,实则天然。

在当今卖字挣钱的大背景下,谢云先生的“四不写”值得书法家学习:


1、吹牛拍马的不写;

2、文辞不雅的不写;

3、打广告的不写;

4、招牌字不写。

了解了他的字的来历,以及他的“四不写”,你还觉得他的字丑吗?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1.首先,丑书不代表就是瞎写。在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语言、文字有很多次的规范,让大家有一个共同认同的书写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先贤做出贡献。比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苏黄米蔡等等,近代的有启功、刘炳森、沈鹏、欧阳中石等等。他们的书法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大众能够看得懂,也觉得写得好。如同画画一样,工笔画就比写意画在大众中接受度高,因为看得懂,觉得好。

2.其次,丑书有好有坏。丑书比较早的代表是唐代的张旭,狂草的代表人物,有几个老百姓能认识他的字?有些文人都不一定能看懂。看不懂就是丑书了吗?张旭被定论为一代书圣,肯定不是认识浅薄的人定论的。近代代表有曾翔、谢云等,但看不懂,就要去研究。既然这些人能专业毕业,专业从事书法工作,难道他们不会好好写字吗?

3.再次,有些丑书是老鼠屎。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书法界鱼龙混杂,有人滥竽充数,瞎写乱写,装仙风道骨,装超凡脱俗。动不动就是你们这帮凡夫俗子看不懂,好像自己多清高。有人画画就寥寥几笔,装自己有八大的水平,还说自己是什么禅画、道画、佛画,冠上大帽子。可耻至极!

最后,打字辛苦,请给优质,谢谢!










art张力


人家文末署名已经说了,叫“鸟篆”,还真是名副其实,篆字写的像鸟,不,是篆字画的像鸟,鸟字长的像篆字。

我觉得挺美的,书法来源于实践嘛,我经常有意无意间看见过类似的符号。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群鸡土里刨食时,留在地上的鸡爪印,大概是这鸟篆的初期启蒙。鸟篆的发明人一定家里养过鸡,所以才因此自创了鸟体。

即使没有养过鸡,画家家里也必定栽过龙爪槐,曲折蜿蜒的龙爪槐的枝桠,谁能说没有给予鸟篆人第二个启发?

夏雨过后的清晨,见过潮湿未干的田野里,地龙留下的痕迹吗?我们老家把蝼蛄叫做地龙,地龙在湿润的地面下穿梭啃咬庄稼的根,地面上便会留下一根根松软的隆起的土堆。因为地龙并不会沿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前行,而是横七竖八、纵横交错,所以那一根根隆起的土堆便免不了横冲直撞,交叉错乱,因此要逮住地龙,并不容易。偶然会在低矮的隆起处发现一堆堆拳头高的光滑如鸡肠子般的泥巴,那是蚯蚓君的杰作,人家在给土地松土呢。

有农人把地龙、蚯蚓二君的松土作品奉为珍宝,挖出来放置于书房内的书桌上,敝帚自珍,自我欣赏,并名之曰鸟篆,我们旁人无缘置喙。农人把二君的作品搬到了大街上,招呼众人围观喝彩,觉得不错的尽管可以拍两下巴掌,但也免不了有觉得无趣的说上两句闲话,甚至吐上两口唾沫。为什么?污了眼珠,损了胃口。

【 文 / 读史品文 】

更多文章请加关注





读史品文


打个比仿,如唱歌,有美声,有通俗,有民族的,你属于那一类的?什么都不是上耒乱吼一通,不是太可笑了么!难道你想改变中国的书法历史!想改变为什么还要用中国书法原素,落款盖印。




云雪书画


谢云,1929年生,浙江苍南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中国书协顾问,中国作协会员。自幼遵家教习字习诗,始学颜柳,继学篆隶,80年代后广涉魏晋汉碑及石鼓漆书印章鸟虫篆等古体字,融篆隶行草于一格。

对于老一辈书法家,我们作为后学者是应当敬重的。当然,也不妨碍客观地评价其书法的艺术特点和成就。

窃以为,书法大致可分两个层次:一是学习临慕,逐渐形成自己的书风;二是独创自己的书体,有别于他人。许多学书者能达到第一个层次已经很不错了。这个层次的作品,由于多少还带有临习先人的痕迹,自己看得过去,旁人评价也不低。这是审美的世俗习惯使然。

而真正要进入到第二个层次,可谓是难上加难。书家不但需要有另辟蹊径的勇气,更要承担一般审美评判的拷问。风险是极大的。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有法而无法。如同人们评价七十岁老人那样,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谢云先生80年代后所走的大致是步入第二层次的书法之路。刘海粟评谢云书法:“奇而不奇,不奇而奇,放逸可观。”他的书法作品先后入选第二届全国书法展,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谢云书法展”,又多次与日本京都书画院长田能村直外、著名书法家近藤摄南先生在京都、大阪举办书法展。说明谢老晚期的作品是得到行家的认可的。

书画到达一定的境界,强调宁拙勿巧,宁可野马不可疲驴。这往往超越了一般人的审美情趣。因此很少书家敢于迈出这一步。作为开拓者,总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如明代郑板桥创作的"板桥体",民国时期弘一法师创造的"弘一体",现代书法泰斗沙孟海创造的"沙体",我觉得都是成功的典范。而像王冬龄的乱书体,陈振濓的蟹爪体,则多为世人所垢病。我以为谢云的字可谓毁誉参半:篆书有古朴金石味,行书虽朴拙奇倔,于我看来总缺美感,不足耐看。

以上拙见,望方家赐教。

下附谢云的行书和篆书




浮石散人


中国人有赏“丑”的习俗,如假山石的“瘦、漏、怪”,如梅花等盆景的“弯、折、曲”,如封建社会的妇女的“三寸金莲”,所以,这位谢云先生的“蚯蚓体”自然也颇得一部分人的赏识,不过至少也算是书法的一种创新吧,毕竟每个人审美的观点是有差别的。中国的书法实际上更多的是在包装人,人有名了,字再差有人卖。农村市集上,很多农村大爷写的字不比大师差,但是也只能买三块钱一张。对于大多数人,对书法的欣赏仅限于这幅作品是不是名人写的,写的到底好不好,那就另当别论了。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是畸形的。现在自媒体上很多人都在那赵忠祥老师的画的驴出来炫耀,说实在的那叫驴吗?买的人才叫驴。


极客渔师


我对谢云先生的书作并不喜欢,仅仅不喜欢而以,因为谢云先生还没达到艺术地表达出鸟虫篆那一份原真,可以这么说,谢云老先生的造型能力并不高超,阻碍了谢云先生功力的发挥,以他的功力和执着,本应写得更好,更令人信服鸟虫篆的造型及艺术性,其实谢老先生并没有做到,不客气地说或者说是放肆地说,谢云老先生还是缺乏天赋,是百尺竿头欠了那么一小截,是遗憾。但,谢老先生的书作是艺术,它与"丑书"是两码事。不能因为某些有"话语权"者的看不懂便定性为"丑书",此大谬也。约在三十年前后,不少科班出身的艺术院校学生,走入社会,为了生计,在菜市场门囗,在马路边,把在学校学到的现称"江湖体"的书法(也包括鸟虫篆),现场书写,每幅约四尺四分,十块钱一幅。写到此我快掉眼淚了……,写下了。


林庆逢358


自宋以后书法即不用丑与美来衡量,均以雅俗来判断,所谓丑书属伪命题,属网络上外行人说的,可以肯定的说凡口口声声说丑书的人,一定是外行或未入书法门庭的爱好者,在专业书法圈里从不这样说。

所发图片为鸟虫篆。

鸟虫篆

鸟虫篆称鸟书或鸟虫书,是先秦篆书的变体,属于金文里的一种特殊美术字体。

由来

它是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越、楚、蔡、徐、宋等南方诸国的一种特殊文字。这种书体常以错金形式出现,高贵而华丽,富有装饰效果,变化莫测、辨识颇难。

鸟书:

鸟书亦称鸟篆,笔画作鸟形,即文字与鸟形融为一体,或在字旁与字的上下附加鸟形作装饰,如越王勾践剑铭、越王州勾剑铭。多见于兵器,少数见于容器、玺印,至汉代礼器、汉印,乃至唐代碑额上仍可见。

虫书:

虫书笔画故作蜿蜒盘曲之状,中部鼓起,首尾出尖,长脚下垂,犹如虫类身体之弯曲,故名。春秋晚期楚王子午鼎铭,除少数几个字近鸟书外,余多当属于虫书。吴王子于戈铭亦是鸟书与虫书。虫书不仅见于容器,兵器,亦见于战国古玺及两汉铜器、印章、瓦当,其名在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还被列为“秦书八体”之一,可见亦行于秦代。

鸟书与虫书都是以篆书为基础演变而成的一种美术字体。郭沫若认为鸟虫书是“于审美意识之下所施之文饰也,其效用与花纹同。中国以文字为艺术品之习尚,当自此始”(《周代彝铭进化观》)。

当代篆刻家以鸟虫篆闻名的有方介堪等。

鸟虫篆,篆体之一,又称“鸟虫书”,其笔画屈曲如虫,画首或饰以鸟状而得名。

宋代薛尚恭《历代钟鼎彝器款识》载有摹秦传国玺印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为记载中最早的鸟虫篆。

汉代私印中相当一部分以鸟虫篆铸刻。

谢云为书法老前辈,传统功力浑厚,后期探索现代书法,为书法艺术形态之一种,虽未成熟,但在传统基础上,求新之精神可贵。希望对你有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