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沒有鐘錶,古人打更的更夫是依靠什麼知道時辰的?

冷血依然


古人言: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這是一句在古裝劇中,經常可以見到的臺詞。這句話代表了一個古代的特殊職業,這種人在古代被叫做更夫。更夫是古代專職夜間巡邏,同時兼任報時的人。晚上七點打“落更”,“二更”為晚上九點,“三更”為晚上十一點,“四更”為凌晨一點,“五更”為凌晨三點。

最確切記載,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其對應如下:

一更天:戌時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時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時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時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時 03:00 - 05:00

由此可見,所謂“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

古時候沒有鐘錶,古人打更的更夫是依靠什麼知道時辰的?由於古代報更使用擊鼓方式,故又以鼓指代更。如杜甫《閣夜》:“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又如,白居易的《長恨歌》:“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其中的“鼓角”、 “鐘鼓”都是古時用來打更的器具。

其實,古人雖然沒有鐘錶,但是也有著自己的計時儀器,除了通過沙漏、燃香(古時的計時工具大多是線香。古時指"一炷香"的時間也就是兩刻鐘左右即現在大約三十分鐘)等來計時,古人還發明瞭日晷、漏刻、水運渾動儀、水運儀象臺等。這些計時器相輔相成,與時俱進,為古人提供更為準確的時間,也是後來鐘錶的雛形。

日晷

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為什麼“光陰”能用“寸”量呢?這裡的光陰用寸來計量,是起源於我國古代的一種測日影定時刻的計時儀器 ——日晷[guǐ]。

日晷是我國曆史最久遠、使用時間最久的一種天文儀器。公元前1300到前1027年,在中國殷商時期就已經有日晷的使用記載了。而日晷又分為水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子午式日晷以及卯酉式日晷等等。日晷由晷盤和晷針組成,晷盤一般為石質,四周刻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個度,用來表示時辰。晷針常為銅質,立於晷面正中垂直於晷面。

日晷需在陽光下使用,晷針的日影指向晷盤的哪一位置,便可知道是哪一時刻。遇上有風雨的日子,日晷就不方便使用了。“寸晷”指一寸長的日影,借指小段的時間。“一寸光陰”,就是晷針的影子在晷盤上移動一寸所耗費的時間。

古代詩文中常出現“寸陰”、“寸晷”、“分陰”等詞語。如賈島的“寸晷不相待,四時互如競”等。唐末詩人王貞白,早年在江西廬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書院讀書時,曾寫下《白鹿洞詩二首》,其中有“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句子,這也是“一寸光陰”的最早出處。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讓我們能體會到古人計時智慧,擊鼓聲落,畫面出現了日晷上書“大荒落,巳正”,《長安十二時辰》與時間賽跑拯救長安安危的故事由此展開。整個故事所需要的“一日”,都發生在十二個時辰裡,從天寶三載正月十四的巳正開始,到正月十五的巳正結束。

圭表

圭[guī]表是我國最古老的計時器,《周易》中就有記錄,它的原理也和日晷一樣,利用太陽射影來計時,日晷還是在它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算是一家親了。

圭表中的“表”是指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杆和石柱,“圭”則是正南正北方向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圭表可以計時還可以用來測定節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勞苦人民的一天最真實的寫照,所以掌握節氣變化對古代農民來說尤其重要。夏至日行極北,正午時刻表影最短,冬至日行極南,正午時刻表影最長,春分和秋分太陽出沒於正東西,正午時刻表影適中,進而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

圭表在古代還有一些象徵意義,古人崇尚“至信為時”,也就是誠信,作為測量時間的圭表自然是被認為是誠信的表徵。作為臣子、妻子都得恪守圭臬法則,“臬”是表的另一個名稱。奉行“男子之櫱"和"女子之櫱",核心就是為人臣,為人妻必須誠信、忠誠。

漏刻

圭表、日晷都是我國古代人民根據“立竿見影”的效果來發明出的計時工具。但這兩種計時工具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它們需要太陽,一年365天,總不能天天大太陽吧?假如沒有了太陽,比如碰上陰雨天、夜晚,日晷、圭表就失去了作用,這時一種突破太陽光限制的計時工具——漏刻應運而生。據記載,西周時候就已經有了漏刻,也稱滴漏。所謂“漏”就是壺,可以用來裝水也可以洩水,“刻”是記有刻度的箭。它的原理是利用水從漏壺中滴出,水位下降,壺中的箭刻也下降,從而確定時間。

早期都為洩水型漏刻,受水壓力的影響較大,水位高時,水滴下落過快,水位低,水滴下滴過慢,造成誤差。後期的受水型漏刻以恆定的水量注入漏壺,提高了記錄時間的精度。為了能使滴水更加均衡,古人還創造性的採用多級漏壺以來平衡水的流速。

水漏刻的發明是古人克服大自然條件限制的重大進步,但水是一種流體,存在多種形態,受到溫度和空氣溼度影響,這些參數的改變都會影響記錄的精度,白天和夜晚需分別參照日晷和星宿來調整。但是刻漏在寒冷的冬天容易結冰,所以也有了用流沙代替水流的刻漏。

渾天儀

在學會運用水流動來計時的基礎上,以水作動力的計時器也問世了。相傳東漢張衡的渾天儀就是用水作動力,可以準確記錄日出星辰。唐朝的僧一行和梁令瓚設計了第一代水運渾天儀,它可以模仿天體運動,也可測定時間。據《新唐書·天文志》記載,渾天儀上裝有日、月兩個輪環,以水擊輪,令其自轉,渾象轉一週即為一天,日便環轉1/365周,儀上還裝有兩個木偶,分別擊鼓報刻。這是一個設計十分精妙的機械,媲美現在的掛鐘一樣準點報時,簡單來說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機械時鐘,比西方要早六百年。

有了這麼一個開端,後面的發明自然是接踵而來,北宋的蘇頌等人發明了水運儀象臺,相比水運渾天儀,它的齒輪機構更加複雜,精度也更高,意義最大的是在儀器上裝有一擒縱機構——“天衡”,這一機構可以讓齒輪由連續運轉轉為間隔運轉,即減少了機械疲勞,又提高了精度,一舉兩得。

以水作動力的計時裝置,雖然水易得,但在冬天夜晚溫度很低,水極易結冰,那豈不是這些計時裝置都失效了。縱使古人可把幾種計時器結合使用,也不至於影響生活,但終究不是長久的辦法,這時古人又採用流沙作動力,明代詹希元發明了五輪沙漏,由沙池、鬥輪、減速齒輪組和刻度顯示器組成。但五輪沙漏易堵塞,後由周述學改進,《明史·天文志》:“厥後周述學病其竅太小,而沙易堙,乃更製為六輪,其五輪悉三十齒,而微裕其竅,運行始與晷協”,成為六輪沙漏。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利用水作動力製造了大明殿燈漏,它可以“一刻鳴鐘、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計時工具的發明很大程度促進了生產力發展,是很多現在曆法計算的基礎。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清朝時期的一個晚上,老陳和老張又開始了他們的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晚上都很準時的上街打更。他們就是傳說中的更夫。傳說打更主要是為了驅鬼,由於古代相對比較迷信,很多的文學作品都有打更驅鬼的習俗。

據老陳和老張的介紹。老陳已經打更打了兩年,老張則要短一些,有一年零兩個月。他倆是半年前就開始搭夥了。老陳介紹說,他們鎮上的更夫有三個小組,每兩個人為一組。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夜間打更報時。

由於古代沒有現在的鐘表查看時間。那麼他們打更的時候怎麼來知道現在是什麼時間呢?古人們把時間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其中夜間有五個時辰,這五個時辰就被稱為更。所以這五個時辰分別是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五更對應的時間分別是戍時、亥時、子時、丑時、寅時。更夫一般都依靠漏壺或者燃香來計算時間。

漏壺是古代計算時間的工具,分為播水壺和受水壺兩個部分。播水壺分為二層至四層,裡面設計有小孔,用來滴水到受水壺,受水壺裡面設計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所以更夫除了上街打更,還要守著漏壺戓燃香,以確保準時無誤的上街打更。可見古代的更夫也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


龍火果果


在古代,人們對時間的精確度要求不高,白天大多日出而作,日落而歇。題問晚上樵樓打更是怎樣來確定時間呢?

1、根據月相: 月亮是自西向東運行的,隨著地球的自轉,給人的感覺是東起西落,第二天晚上的月亮走到頭天晚上的位置要延時48分鐘。上弦月(農曆初八)落山時間大概是夜裡三更,下弦月起山大概是半夜0點,十五的月亮正天中是子時左右。

2、根據星相,地球公轉一週是365天,環繞一圈是360°,也就是說,天上的星座在地球上人的視覺中是每天向西自然移動1°,以“天狼星”為例,民間有“七正八歪九斜十落”,意思是從農曆七月計算,天黑時正頂,八月天黑時偏西,九月天黑時己西斜,十月天黑時已落山,七月到十月中間是三個月,星相移動了90°。

北斗七星為“大熊座”,它鬥勺的天璇、天樞二星一直對著北極星,再根據斗柄的開陽、瑤光二星的自然指向大概能確定時間。

(懂得星相運動必須要有很高的智商)。

3、根掘動物潛在功能:

貓眼珠,民間根據時辰說法有“子午寅申一條線,醜未辰戌圓如鏡,卯酉已亥棗核形”。

公雞啼鳴,大家都知道,半夜雞叫,雞叫三遍四更天。

4、人為的原始計時法,點火香,當然這必須在無風的環境下;滴漏,這個較準確;

5、更夫的日常感覺經驗。可能還有其它計時法,不為人知。


文都楊稼


晨鐘暮鼓是最為原始的傳遞時間方式,最為開始的時候是根據太陽來確定時間,比如午時三刻菜市場要行刑,從影視上面我們也能看到,除了一個人說時間到了之外,還會拿東西樹立起來,看陰影是否完全垂直,這樣來確定是不是到了正午,一般來講,正午時分太陽是處於正中間,所以陰影完全是融合物體的大小

古代不像現代,計時器不是一般人可以用得起的,那麼作為普通老百姓也需要知道時間,白天還好說,根據太陽可以大致知道是什麼時間,晚上沒有太陽就抓瞎了,更夫就是為了普通百姓能夠知道時間而出現的

古代的打更人員,其實就是和現在的值夜班保安差不多,到處走走、巡邏,看看有沒有什麼要緊的事發生,比如看見小偷了,預防火災什麼的,出現了問題方便及時採取措施,不讓事態不再發展下去

古代人計時的時候會用日晷,滴漏或者燃香。不過更多比較準確的還是日晷、圭表、和水運渾動儀或者水運儀象臺這些

日晷是比較早的計時用的工具了,他的意思其實包含有太陽的影子的意思,所以我們就可以想到它的計時原理和太陽就有關係了,日晷其實是用面和針所組成的,他們在晷面上面刻上刻度,當太陽照過來的時候,指針的影子會映在面上,然後當太陽東昇或者西落的時候,影子就會不斷轉動,這樣人們就可以根據影子的轉動來計錄時間

圭表,其實圭表才是我國最最古老的用來計時的儀器,它的原理和日晷很相似,也是通過太陽的影子來記錄時間,其實圭表不僅可以測量時間,它還可以測定一些節氣,我們都知道古代的人多數是以種地或者農耕來維持生活的,所以節氣還有種植的時節,對他們來說都十分的重要,所以圭表不僅在計時方面,對於古代的勞動人民生活和勞作也十分重要

漏刻,兩個水壺組成的,其中上面一個水壺可以灌水,而且還能把水洩出去,下面一個水壺可以裝上面一個水壺流出來的水,旁邊再放上一隻標有刻度的箭,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根據水滴下去之後,水位下降的多少來確定時間了。剛開始的時候各種影響因素比較多,也存在很大的誤差,但是經過後世很多人的修改之後,誤差已經很小了。而且在這之後,我們的祖先還發明瞭更先進的渾天儀,是利用了水的原理,而且還有之後更加先進的水運儀象臺


s大番茄


在古代,人們缺少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農村城鎮都有打更的。那時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打更是古代中國民間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由此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更夫,更夫也俗稱打更的。打梆子或敲鑼巡夜報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古代的更夫十分辛苦,晚上不能睡覺,而要守著滴漏(一種記時的東西)或燃香(也是計時的東西),才能掌握準確的時間。打更的職業雖然高尚,但似乎古人有時也常拿打更的開涮,有句俗話叫“打更人睡覺——做事不當事”就是明證。還有句話叫“落手打三更”,意思是一更天打成了三更天,指搞錯了。其實,打更的歷史源遠流長,打更起源於原始的巫術,主要起驅鬼的作用,那可是受人尊敬的巫師才有資格來打的。所以在很多文學作品中都保留了打更驅鬼的習俗。如著名的《紅樓夢》就有這樣一段描寫“晚上吳貴到家,已死在炕上。外面人人因那媳婦兒不妥當,便都說妖怪爬過牆吸精而死。於是老太太著急的了不得,替另派了好些人將寶玉的住房圍住,巡邏打更……”打更人中也不乏有名人物,如孫中山先生的父親孫達成曾經是打更的,可他卻培養出孫中山這樣傑出的人物。在孫中山南洋紀念館裡,至今還保存著其父打更的物品,不由讓人引發多少打更的思緒。至於各個更夫的時間坑定有誤差的。

而古代的更夫制度大致如:兩人一班。待更鼓過後,一人執鑼,另一人執梆子,按一定的節奏敲著,穿街過巷徹夜巡行。除了向人們通報時辰外,他們另外負有“警惕燭火”、“提防偷盜”的保安職責。不管春夏秋冬、颳風下雨,他們夜夜巡行於街堂里弄之中,責任不小,而收入甚微,苦不堪言。自漢代直到宋元時期,更夫、掃街的都是由市井裡正、地保等城鎮中最小的管理者出面僱傭、管理。到了明代,巡更這一行歸於丐幫,多是由老弱病殘的窮人充任。到了清代,朝廷為了加強管理,便從治安緝盜方面強調巡更的作用,巡更的就成了官差。從此,巡更的也就多用身強體壯、手腳麻利之人,待遇也提高了一些。民國時期,鐘錶普及了,更夫這一行也就逐漸被淘汰了。而更常見的口號為“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防賊防盜 閉門關窗 。大鬼小鬼排排坐。平安無事嘍。鳴鑼通知,關好門窗,小心火燭。寒潮來臨,關燈關門。早睡早起,鍛鍊身體”




聚氺軒


更夫,都是晚上才出來,現在很多地方也會把晚上值班叫更夫。

更夫的時間來源於首都的星象臺的渾天儀,通過星象觀測時間,然後開始報時,全國的第一聲報時的梆子聲就是從這裡傳出來,然後報時的更夫們從這裡開始向四面八方報時,包括其它省市。

至於其它省市,一般是用滴水來確定晚上的時間,各個縣衙都會有。但是重大的事件都要等中央傳來的報時。


觀上靈雲


現在我們隨處都可以看見鐘錶,而且還有手機可以看時間,古代的時候沒有鐘錶,那麼古代的人是怎麼確定時間的呢?其實古人的辦法也有很多的,古代都是按時辰計算時間,一天分為12個時辰,也就是我們現在屬性的十二生肖,子、醜、寅······戌、亥等等。

晨鐘暮鼓是最為原始的傳弟時間方式,最為開始的時候是根據太陽來確定時間,比如午時三刻菜市場要行刑,從影視上面我們也能看到,除了一個人說時間到了之外,還會拿東西樹立起來,看陰影是否完全垂直,這樣來確定是不是到了正午,一般來講,正午時分太陽是處於正中間,所以陰影完全是融合物體的大小。

於是就有了日晷這種用來觀察時間的工具,日是太陽的意思,這個不用多說,晷就是太陽的影子,早期的日晷,晷盤是木製的,晷針是金屬的,後來晷盤則改成了石頭或者金屬,人們是通過日晷上晷針影子一天的長短變化來判斷時間的,比如早上和下午影子最長,中午最短。但這還不夠準確,主要還是看晷針在晷盤上一天影子的位置不同來判斷,晷盤上會有刻度顯示時間。

隨著時間不斷的發展,古代的人也逐步發現了日晷有時是不準確的,我們現在知道因為地球是圓的,各個地區緯度和經度都不一樣,這樣會導致時間上偏差,特別是夏天和冬天這種跨度很大的,這個時候就出現了沙漏。

顧名思義,這種沙漏也是一種測量時間的裝置,沙漏一個漏斗狀的物體和一個狹窄的連接管道組成的,充滿了沙子的物體從上面穿過狹窄的管道控制下漏的速度,根據一天所需要多少沙子,然後在嚴格控制下漏速度,在知道多少沙子可以流一天的情況之下,因為是勻速流動,所以就可以製作相應的時刻表,這樣一來就好知道時間了,看沙子少到哪個部分,那就是哪個時辰了。

當然了,還有一種是用裝水來計時的,原理和沙漏差不多,但是用水有一個缺點,就是水會蒸發,這樣也就會導致時間有所偏差,所以古代用的最多的應該是沙漏,這種既準確而且誤差還小。

簡單介紹一下為什麼要打更,會不會吵到群眾。

第一、古代不像現代,計時器不是一般人可以用的起的,那麼作為普通老百姓也需要知道時間,白天還好說,根據太陽可以大致知道是什麼時間,晚上沒有太陽就抓瞎了,更夫就是為了普通百姓能夠知道時間而出現的。

第二、古代的打更人員,其實就是和現在的值夜班保安差不多,到處走走、巡邏,看看有沒有什麼要緊的事發生,比如看見小偷了,預防火災什麼的,出現了問題方便及時採取措施,不讓事態不再發展下去。

第三、其實還是會吵到百姓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晚上打更,都是到了幾更敲幾下,就算是百姓被吵到了,那也是幾聲的事情,並不是會特別影響百姓睡覺,因為古代百姓已經習慣了。

總而言之,雖然古代沒有鐘錶,但是也千萬別小看古人的智慧,古人也有自己的一套辦法來確定時間的。


小南史


前段時間有一個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 ,每一集的片頭都有日晷報時,並且全長安城都依著這一個日晷的時間做標準時間。

就好比,我們每天聽到的電視報時——北京時間XX點!請所有人對好自己的計時工具。

古代沒有電視怎麼辦呢?連電話也沒有呀,打電話通知也做不到,靠人的大嗓門喊?大晚上的還讓不讓人睡覺了,人的嗓子也受不了呀!

有辦法!

古代有譙樓,在古代,每一座城市都一定會有譙樓的,有時候也叫作鐘鼓樓,鐘鼓樓一定是最高的建築。

說到鐘鼓樓,肯定有人恍然大悟了,哦,“鐘錶”在這裡呢!

對,古代還是有鐘錶的,只是比較大比較笨重而已,也比較稀少,不是私人可以擁有的東西,他是一個“公共產品”,免費為大家服務。

那麼,鐘鼓樓之上的值班人員如何免費為大家服務呢, 如何告訴大家已經幾點了呢?

也有辦法!

《長安十二時辰》裡面有詳盡的演繹,那就是—— 旗語和燈語,白天用旗語,晚上用燈語。

不要說打更這種區區小事了,藉助旗語和燈語,舉凡防火、捕盜、尋人,調查都不在話下的。

所謂“靖安司”者,就是長安城情報中心也,傳遞情報是瞬間之間的事情,讓 散處四方的更夫們看見究竟幾點了,是順手而為的小事情,不麻煩!

電視劇自然是誇張了,但是,在古代 每一座城市都有鐘鼓樓準點報時確是事實存在的。

鄉下地區,小城鎮也有類似鐘鼓樓的建築存在,也有專業的值班人員在鐘樓上24小時值班!

大人物沈從文先生寫過一個小說《更夫老韓》說的就是這個事情。忍不住抄一段:

我們縣城裡,一般做買賣的,幫閒的,伕子們,夠得上在他那姓下加上一個“伯”字的,這證明他是有了什麼德行,一般人對他已起了尊敬心了。就如道門口那賣紅薯的韓伯,做轎行生意的那宋伯等是。  這伯字固然與頭髮的顏色與鬍子的長短很有關係,但若你是平素為人不端,或有點痞,或脾氣古板,象賣水的那老楊,做包工的老趙,不怕你頭髮已全白,鬍子起了紐紐,他們那娘女家,小孩子,還不是隻趕著你背後“爛腳老楊唉!送我一擔水”,“趙麻子師傅,我這衣三天就要的啦,”那末不客氣地叫喊!你既然沒有法子強人來叫一聲某伯,自然也只好盡他那些人帶著不尊敬的鼻音叫那不好聽的綽號了。  
這可見鎮筸人對於“名器不可濫假於人”這句話是如何的重視。
在南門土地堂那不須出佃錢底房子住身的阿韓,打更是他的職業。五十來歲的人了,然這並不算頂老。並且,頭髮不白,下巴也是光禿禿的。但也奇怪!凡是他梆子夜裡所響到的幾條街,白天他走到那些地方時,卻只聽見“韓伯,韓伯”那麼極親熱的喊叫。

可見,職業真是不分貴賤, 一個更夫也可以被人尊稱一聲“伯”的,那時候的人還真不是看房子車子而尊重人。

至於更夫老韓如何知道準確的時間,文中也有交代:

那時,他必昂起頭來,看看屋簷角上的陰白色天空“哦!亮了!不放醒炮時倒看不出……
嗯,嗯,大概差不多。我耳朵不大好,已聽不到觀景山傳下來的柝聲

有人在放醒炮,有人在敲梆子。

古代的人不笨,也不一定活的就不比現代人不好。


葭明通半瓶歷史


  

  其實是這樣的,古代雖然沒有鐘錶之類的精準儀器,但還是有一些計算大概時間的簡單設備,比如日圭、漏壺。很多古城裡都有鐘鼓樓,它的主要功能是報時,還作為朝會禮儀之用,鐘鼓樓上有個平臺,上面放置日圭,室內放置漏壺漏壺。更夫晚上計算時間,有時候是靠漏壺,有時候用燃香的方式。




  可能有人會說,更夫走的那麼慢,會不會一圈逛下來,時間已經過去了半小時?那最後那個區域的人得到的時間誤差也太大了吧?其實古代人晚上沒有什麼娛樂活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對時間的精準性要求並不高,就算差半個小時也無妨,況且每個更夫負責的區域並不大,也不會產生太大的誤差。


 

  另外需要說一點,打更這項服務並不是由官府提供的,而是由本地所有人籌措資金,然後里正、村正招聘更夫來完成的。打更除了提供報時服務,還可以起到震懾盜賊的效果,畢竟有人在這裡晃來晃去,盜賊們也會收斂一點,不敢那麼肆無忌憚。同時,還可以提供發佈警報、提示天氣等服務,現在想想,還是很貼心的。


經史百味


古時晚上打更是根據漏壺滴水刻度確定是幾更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