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没有钟表,古人打更的更夫是依靠什么知道时辰的?

冷血依然


古人言: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是一句在古装剧中,经常可以见到的台词。这句话代表了一个古代的特殊职业,这种人在古代被叫做更夫。更夫是古代专职夜间巡逻,同时兼任报时的人。晚上七点打“落更”,“二更”为晚上九点,“三更”为晚上十一点,“四更”为凌晨一点,“五更”为凌晨三点。

最确切记载,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时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 - 05:00

由此可见,所谓“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古时候没有钟表,古人打更的更夫是依靠什么知道时辰的?由于古代报更使用击鼓方式,故又以鼓指代更。如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又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其中的“鼓角”、 “钟鼓”都是古时用来打更的器具。

其实,古人虽然没有钟表,但是也有着自己的计时仪器,除了通过沙漏、燃香(古时的计时工具大多是线香。古时指"一炷香"的时间也就是两刻钟左右即现在大约三十分钟)等来计时,古人还发明了日晷、漏刻、水运浑动仪、水运仪象台等。这些计时器相辅相成,与时俱进,为古人提供更为准确的时间,也是后来钟表的雏形。

日晷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为什么“光阴”能用“寸”量呢?这里的光阴用寸来计量,是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测日影定时刻的计时仪器 ——日晷[guǐ]。

日晷是我国历史最久远、使用时间最久的一种天文仪器。公元前1300到前1027年,在中国殷商时期就已经有日晷的使用记载了。而日晷又分为水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子午式日晷以及卯酉式日晷等等。日晷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盘一般为石质,四周刻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度,用来表示时辰。晷针常为铜质,立于晷面正中垂直于晷面。

日晷需在阳光下使用,晷针的日影指向晷盘的哪一位置,便可知道是哪一时刻。遇上有风雨的日子,日晷就不方便使用了。“寸晷”指一寸长的日影,借指小段的时间。“一寸光阴”,就是晷针的影子在晷盘上移动一寸所耗费的时间。

古代诗文中常出现“寸阴”、“寸晷”、“分阴”等词语。如贾岛的“寸晷不相待,四时互如竞”等。唐末诗人王贞白,早年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读书时,曾写下《白鹿洞诗二首》,其中有“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句子,这也是“一寸光阴”的最早出处。

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让我们能体会到古人计时智慧,击鼓声落,画面出现了日晷上书“大荒落,巳正”,《长安十二时辰》与时间赛跑拯救长安安危的故事由此展开。整个故事所需要的“一日”,都发生在十二个时辰里,从天宝三载正月十四的巳正开始,到正月十五的巳正结束。

圭表

圭[guī]表是我国最古老的计时器,《周易》中就有记录,它的原理也和日晷一样,利用太阳射影来计时,日晷还是在它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算是一家亲了。

圭表中的“表”是指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圭”则是正南正北方向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圭表可以计时还可以用来测定节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劳苦人民的一天最真实的写照,所以掌握节气变化对古代农民来说尤其重要。夏至日行极北,正午时刻表影最短,冬至日行极南,正午时刻表影最长,春分和秋分太阳出没于正东西,正午时刻表影适中,进而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圭表在古代还有一些象征意义,古人崇尚“至信为时”,也就是诚信,作为测量时间的圭表自然是被认为是诚信的表征。作为臣子、妻子都得恪守圭臬法则,“臬”是表的另一个名称。奉行“男子之蘖"和"女子之蘖",核心就是为人臣,为人妻必须诚信、忠诚。

漏刻

圭表、日晷都是我国古代人民根据“立竿见影”的效果来发明出的计时工具。但这两种计时工具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它们需要太阳,一年365天,总不能天天大太阳吧?假如没有了太阳,比如碰上阴雨天、夜晚,日晷、圭表就失去了作用,这时一种突破太阳光限制的计时工具——漏刻应运而生。据记载,西周时候就已经有了漏刻,也称滴漏。所谓“漏”就是壶,可以用来装水也可以泄水,“刻”是记有刻度的箭。它的原理是利用水从漏壶中滴出,水位下降,壶中的箭刻也下降,从而确定时间。

早期都为泄水型漏刻,受水压力的影响较大,水位高时,水滴下落过快,水位低,水滴下滴过慢,造成误差。后期的受水型漏刻以恒定的水量注入漏壶,提高了记录时间的精度。为了能使滴水更加均衡,古人还创造性的采用多级漏壶以来平衡水的流速。

水漏刻的发明是古人克服大自然条件限制的重大进步,但水是一种流体,存在多种形态,受到温度和空气湿度影响,这些参数的改变都会影响记录的精度,白天和夜晚需分别参照日晷和星宿来调整。但是刻漏在寒冷的冬天容易结冰,所以也有了用流沙代替水流的刻漏。

浑天仪

在学会运用水流动来计时的基础上,以水作动力的计时器也问世了。相传东汉张衡的浑天仪就是用水作动力,可以准确记录日出星辰。唐朝的僧一行和梁令瓒设计了第一代水运浑天仪,它可以模仿天体运动,也可测定时间。据《新唐书·天文志》记载,浑天仪上装有日、月两个轮环,以水击轮,令其自转,浑象转一周即为一天,日便环转1/365周,仪上还装有两个木偶,分别击鼓报刻。这是一个设计十分精妙的机械,媲美现在的挂钟一样准点报时,简单来说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时钟,比西方要早六百年。

有了这么一个开端,后面的发明自然是接踵而来,北宋的苏颂等人发明了水运仪象台,相比水运浑天仪,它的齿轮机构更加复杂,精度也更高,意义最大的是在仪器上装有一擒纵机构——“天衡”,这一机构可以让齿轮由连续运转转为间隔运转,即减少了机械疲劳,又提高了精度,一举两得。

以水作动力的计时装置,虽然水易得,但在冬天夜晚温度很低,水极易结冰,那岂不是这些计时装置都失效了。纵使古人可把几种计时器结合使用,也不至于影响生活,但终究不是长久的办法,这时古人又采用流沙作动力,明代詹希元发明了五轮沙漏,由沙池、斗轮、减速齿轮组和刻度显示器组成。但五轮沙漏易堵塞,后由周述学改进,《明史·天文志》:“厥后周述学病其窍太小,而沙易堙,乃更制为六轮,其五轮悉三十齿,而微裕其窍,运行始与晷协”,成为六轮沙漏。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利用水作动力制造了大明殿灯漏,它可以“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

古人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计时工具的发明很大程度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是很多现在历法计算的基础。


中学数学深度研究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清朝时期的一个晚上,老陈和老张又开始了他们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晚上都很准时的上街打更。他们就是传说中的更夫。传说打更主要是为了驱鬼,由于古代相对比较迷信,很多的文学作品都有打更驱鬼的习俗。

据老陈和老张的介绍。老陈已经打更打了两年,老张则要短一些,有一年零两个月。他俩是半年前就开始搭伙了。老陈介绍说,他们镇上的更夫有三个小组,每两个人为一组。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夜间打更报时。

由于古代没有现在的钟表查看时间。那么他们打更的时候怎么来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呢?古人们把时间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其中夜间有五个时辰,这五个时辰就被称为更。所以这五个时辰分别是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五更对应的时间分别是戍时、亥时、子时、丑时、寅时。更夫一般都依靠漏壶或者燃香来计算时间。

漏壶是古代计算时间的工具,分为播水壶和受水壶两个部分。播水壶分为二层至四层,里面设计有小孔,用来滴水到受水壶,受水壶里面设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所以更夫除了上街打更,还要守着漏壶戓燃香,以确保准时无误的上街打更。可见古代的更夫也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


龙火果果


在古代,人们对时间的精确度要求不高,白天大多日出而作,日落而歇。题问晚上樵楼打更是怎样来确定时间呢?

1、根据月相: 月亮是自西向东运行的,随着地球的自转,给人的感觉是东起西落,第二天晚上的月亮走到头天晚上的位置要延时48分钟。上弦月(农历初八)落山时间大概是夜里三更,下弦月起山大概是半夜0点,十五的月亮正天中是子时左右。

2、根据星相,地球公转一周是365天,环绕一圈是360°,也就是说,天上的星座在地球上人的视觉中是每天向西自然移动1°,以“天狼星”为例,民间有“七正八歪九斜十落”,意思是从农历七月计算,天黑时正顶,八月天黑时偏西,九月天黑时己西斜,十月天黑时已落山,七月到十月中间是三个月,星相移动了90°。

北斗七星为“大熊座”,它斗勺的天璇、天枢二星一直对着北极星,再根据斗柄的开阳、瑶光二星的自然指向大概能确定时间。

(懂得星相运动必须要有很高的智商)。

3、根掘动物潜在功能:

猫眼珠,民间根据时辰说法有“子午寅申一条线,丑未辰戌圆如镜,卯酉已亥枣核形”。

公鸡啼鸣,大家都知道,半夜鸡叫,鸡叫三遍四更天。

4、人为的原始计时法,点火香,当然这必须在无风的环境下;滴漏,这个较准确;

5、更夫的日常感觉经验。可能还有其它计时法,不为人知。


文都杨稼


晨钟暮鼓是最为原始的传递时间方式,最为开始的时候是根据太阳来确定时间,比如午时三刻菜市场要行刑,从影视上面我们也能看到,除了一个人说时间到了之外,还会拿东西树立起来,看阴影是否完全垂直,这样来确定是不是到了正午,一般来讲,正午时分太阳是处于正中间,所以阴影完全是融合物体的大小

古代不像现代,计时器不是一般人可以用得起的,那么作为普通老百姓也需要知道时间,白天还好说,根据太阳可以大致知道是什么时间,晚上没有太阳就抓瞎了,更夫就是为了普通百姓能够知道时间而出现的

古代的打更人员,其实就是和现在的值夜班保安差不多,到处走走、巡逻,看看有没有什么要紧的事发生,比如看见小偷了,预防火灾什么的,出现了问题方便及时采取措施,不让事态不再发展下去

古代人计时的时候会用日晷,滴漏或者燃香。不过更多比较准确的还是日晷、圭表、和水运浑动仪或者水运仪象台这些

日晷是比较早的计时用的工具了,他的意思其实包含有太阳的影子的意思,所以我们就可以想到它的计时原理和太阳就有关系了,日晷其实是用面和针所组成的,他们在晷面上面刻上刻度,当太阳照过来的时候,指针的影子会映在面上,然后当太阳东升或者西落的时候,影子就会不断转动,这样人们就可以根据影子的转动来计录时间

圭表,其实圭表才是我国最最古老的用来计时的仪器,它的原理和日晷很相似,也是通过太阳的影子来记录时间,其实圭表不仅可以测量时间,它还可以测定一些节气,我们都知道古代的人多数是以种地或者农耕来维持生活的,所以节气还有种植的时节,对他们来说都十分的重要,所以圭表不仅在计时方面,对于古代的劳动人民生活和劳作也十分重要

漏刻,两个水壶组成的,其中上面一个水壶可以灌水,而且还能把水泄出去,下面一个水壶可以装上面一个水壶流出来的水,旁边再放上一只标有刻度的箭,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根据水滴下去之后,水位下降的多少来确定时间了。刚开始的时候各种影响因素比较多,也存在很大的误差,但是经过后世很多人的修改之后,误差已经很小了。而且在这之后,我们的祖先还发明了更先进的浑天仪,是利用了水的原理,而且还有之后更加先进的水运仪象台


s大番茄


在古代,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那时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打更是古代中国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古代的更夫十分辛苦,晚上不能睡觉,而要守着滴漏(一种记时的东西)或燃香(也是计时的东西),才能掌握准确的时间。打更的职业虽然高尚,但似乎古人有时也常拿打更的开涮,有句俗话叫“打更人睡觉——做事不当事”就是明证。还有句话叫“落手打三更”,意思是一更天打成了三更天,指搞错了。其实,打更的历史源远流长,打更起源于原始的巫术,主要起驱鬼的作用,那可是受人尊敬的巫师才有资格来打的。所以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保留了打更驱鬼的习俗。如著名的《红楼梦》就有这样一段描写“晚上吴贵到家,已死在炕上。外面人人因那媳妇儿不妥当,便都说妖怪爬过墙吸精而死。于是老太太着急的了不得,替另派了好些人将宝玉的住房围住,巡逻打更……”打更人中也不乏有名人物,如孙中山先生的父亲孙达成曾经是打更的,可他却培养出孙中山这样杰出的人物。在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里,至今还保存着其父打更的物品,不由让人引发多少打更的思绪。至于各个更夫的时间坑定有误差的。

而古代的更夫制度大致如:两人一班。待更鼓过后,一人执锣,另一人执梆子,按一定的节奏敲着,穿街过巷彻夜巡行。除了向人们通报时辰外,他们另外负有“警惕烛火”、“提防偷盗”的保安职责。不管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他们夜夜巡行于街堂里弄之中,责任不小,而收入甚微,苦不堪言。自汉代直到宋元时期,更夫、扫街的都是由市井里正、地保等城镇中最小的管理者出面雇佣、管理。到了明代,巡更这一行归于丐帮,多是由老弱病残的穷人充任。到了清代,朝廷为了加强管理,便从治安缉盗方面强调巡更的作用,巡更的就成了官差。从此,巡更的也就多用身强体壮、手脚麻利之人,待遇也提高了一些。民国时期,钟表普及了,更夫这一行也就逐渐被淘汰了。而更常见的口号为“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防贼防盗 闭门关窗 。大鬼小鬼排排坐。平安无事喽。鸣锣通知,关好门窗,小心火烛。寒潮来临,关灯关门。早睡早起,锻炼身体”




聚氺轩


更夫,都是晚上才出来,现在很多地方也会把晚上值班叫更夫。

更夫的时间来源于首都的星象台的浑天仪,通过星象观测时间,然后开始报时,全国的第一声报时的梆子声就是从这里传出来,然后报时的更夫们从这里开始向四面八方报时,包括其它省市。

至于其它省市,一般是用滴水来确定晚上的时间,各个县衙都会有。但是重大的事件都要等中央传来的报时。


观上灵云


现在我们随处都可以看见钟表,而且还有手机可以看时间,古代的时候没有钟表,那么古代的人是怎么确定时间的呢?其实古人的办法也有很多的,古代都是按时辰计算时间,一天分为12个时辰,也就是我们现在属性的十二生肖,子、丑、寅······戌、亥等等。

晨钟暮鼓是最为原始的传弟时间方式,最为开始的时候是根据太阳来确定时间,比如午时三刻菜市场要行刑,从影视上面我们也能看到,除了一个人说时间到了之外,还会拿东西树立起来,看阴影是否完全垂直,这样来确定是不是到了正午,一般来讲,正午时分太阳是处于正中间,所以阴影完全是融合物体的大小。

于是就有了日晷这种用来观察时间的工具,日是太阳的意思,这个不用多说,晷就是太阳的影子,早期的日晷,晷盘是木制的,晷针是金属的,后来晷盘则改成了石头或者金属,人们是通过日晷上晷针影子一天的长短变化来判断时间的,比如早上和下午影子最长,中午最短。但这还不够准确,主要还是看晷针在晷盘上一天影子的位置不同来判断,晷盘上会有刻度显示时间。

随着时间不断的发展,古代的人也逐步发现了日晷有时是不准确的,我们现在知道因为地球是圆的,各个地区纬度和经度都不一样,这样会导致时间上偏差,特别是夏天和冬天这种跨度很大的,这个时候就出现了沙漏。

顾名思义,这种沙漏也是一种测量时间的装置,沙漏一个漏斗状的物体和一个狭窄的连接管道组成的,充满了沙子的物体从上面穿过狭窄的管道控制下漏的速度,根据一天所需要多少沙子,然后在严格控制下漏速度,在知道多少沙子可以流一天的情况之下,因为是匀速流动,所以就可以制作相应的时刻表,这样一来就好知道时间了,看沙子少到哪个部分,那就是哪个时辰了。

当然了,还有一种是用装水来计时的,原理和沙漏差不多,但是用水有一个缺点,就是水会蒸发,这样也就会导致时间有所偏差,所以古代用的最多的应该是沙漏,这种既准确而且误差还小。

简单介绍一下为什么要打更,会不会吵到群众。

第一、古代不像现代,计时器不是一般人可以用的起的,那么作为普通老百姓也需要知道时间,白天还好说,根据太阳可以大致知道是什么时间,晚上没有太阳就抓瞎了,更夫就是为了普通百姓能够知道时间而出现的。

第二、古代的打更人员,其实就是和现在的值夜班保安差不多,到处走走、巡逻,看看有没有什么要紧的事发生,比如看见小偷了,预防火灾什么的,出现了问题方便及时采取措施,不让事态不再发展下去。

第三、其实还是会吵到百姓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晚上打更,都是到了几更敲几下,就算是百姓被吵到了,那也是几声的事情,并不是会特别影响百姓睡觉,因为古代百姓已经习惯了。

总而言之,虽然古代没有钟表,但是也千万别小看古人的智慧,古人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来确定时间的。


小南史


前段时间有一个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 ,每一集的片头都有日晷报时,并且全长安城都依着这一个日晷的时间做标准时间。

就好比,我们每天听到的电视报时——北京时间XX点!请所有人对好自己的计时工具。

古代没有电视怎么办呢?连电话也没有呀,打电话通知也做不到,靠人的大嗓门喊?大晚上的还让不让人睡觉了,人的嗓子也受不了呀!

有办法!

古代有谯楼,在古代,每一座城市都一定会有谯楼的,有时候也叫作钟鼓楼,钟鼓楼一定是最高的建筑。

说到钟鼓楼,肯定有人恍然大悟了,哦,“钟表”在这里呢!

对,古代还是有钟表的,只是比较大比较笨重而已,也比较稀少,不是私人可以拥有的东西,他是一个“公共产品”,免费为大家服务。

那么,钟鼓楼之上的值班人员如何免费为大家服务呢, 如何告诉大家已经几点了呢?

也有办法!

《长安十二时辰》里面有详尽的演绎,那就是—— 旗语和灯语,白天用旗语,晚上用灯语。

不要说打更这种区区小事了,借助旗语和灯语,举凡防火、捕盗、寻人,调查都不在话下的。

所谓“靖安司”者,就是长安城情报中心也,传递情报是瞬间之间的事情,让 散处四方的更夫们看见究竟几点了,是顺手而为的小事情,不麻烦!

电视剧自然是夸张了,但是,在古代 每一座城市都有钟鼓楼准点报时确是事实存在的。

乡下地区,小城镇也有类似钟鼓楼的建筑存在,也有专业的值班人员在钟楼上24小时值班!

大人物沈从文先生写过一个小说《更夫老韩》说的就是这个事情。忍不住抄一段:

我们县城里,一般做买卖的,帮闲的,伕子们,够得上在他那姓下加上一个“伯”字的,这证明他是有了什么德行,一般人对他已起了尊敬心了。就如道门口那卖红薯的韩伯,做轿行生意的那宋伯等是。  这伯字固然与头发的颜色与胡子的长短很有关系,但若你是平素为人不端,或有点痞,或脾气古板,象卖水的那老杨,做包工的老赵,不怕你头发已全白,胡子起了纽纽,他们那娘女家,小孩子,还不是只赶着你背后“烂脚老杨唉!送我一担水”,“赵麻子师傅,我这衣三天就要的啦,”那末不客气地叫喊!你既然没有法子强人来叫一声某伯,自然也只好尽他那些人带着不尊敬的鼻音叫那不好听的绰号了。  
这可见镇筸人对于“名器不可滥假于人”这句话是如何的重视。
在南门土地堂那不须出佃钱底房子住身的阿韩,打更是他的职业。五十来岁的人了,然这并不算顶老。并且,头发不白,下巴也是光秃秃的。但也奇怪!凡是他梆子夜里所响到的几条街,白天他走到那些地方时,却只听见“韩伯,韩伯”那么极亲热的喊叫。

可见,职业真是不分贵贱, 一个更夫也可以被人尊称一声“伯”的,那时候的人还真不是看房子车子而尊重人。

至于更夫老韩如何知道准确的时间,文中也有交代:

那时,他必昂起头来,看看屋檐角上的阴白色天空“哦!亮了!不放醒炮时倒看不出……
嗯,嗯,大概差不多。我耳朵不大好,已听不到观景山传下来的柝声

有人在放醒炮,有人在敲梆子。

古代的人不笨,也不一定活的就不比现代人不好。


葭明通半瓶历史


  

  其实是这样的,古代虽然没有钟表之类的精准仪器,但还是有一些计算大概时间的简单设备,比如日圭、漏壶。很多古城里都有钟鼓楼,它的主要功能是报时,还作为朝会礼仪之用,钟鼓楼上有个平台,上面放置日圭,室内放置漏壶漏壶。更夫晚上计算时间,有时候是靠漏壶,有时候用燃香的方式。




  可能有人会说,更夫走的那么慢,会不会一圈逛下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半小时?那最后那个区域的人得到的时间误差也太大了吧?其实古代人晚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时间的精准性要求并不高,就算差半个小时也无妨,况且每个更夫负责的区域并不大,也不会产生太大的误差。


 

  另外需要说一点,打更这项服务并不是由官府提供的,而是由本地所有人筹措资金,然后里正、村正招聘更夫来完成的。打更除了提供报时服务,还可以起到震慑盗贼的效果,毕竟有人在这里晃来晃去,盗贼们也会收敛一点,不敢那么肆无忌惮。同时,还可以提供发布警报、提示天气等服务,现在想想,还是很贴心的。


经史百味


古时晚上打更是根据漏壶滴水刻度确定是几更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