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究竟該怎麼斷句?如何解釋?

清眼境淨心塵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最早是蒙元時期大汗發佈聖旨時的起首句。


當然,這句話開始並不是這麼說的,它經過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加工。根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元年(1368)正月:

上以元時詔書首語必曰“上天眷命”,其意謂天之眷佑人主,故能若此,未盡謙卑奉順之意,命易為“奉天承運”。

奉天承運的前身,就是元朝的上天眷命。

那麼,“上天眷命”是什麼意思呢?

這句話明顯是漢語的譯寫。元朝時,“以國語(蒙古語)訓敕者曰聖旨,史臣代言者曰詔書”。因此,必須探究蒙古語原文,才能洞悉“上天眷命”的含義。

參考照片中延祐四年(1318年)《法源寺聖旨碑》的文字,蒙語原文是——

möngke tngri-yin küčün-dür. yeke suu ǰali-yin ibegen-dür. qaγan ǰarliγ manu.

翻譯為:賴著長生天的氣力,託著大福廕的護助,俺合罕的聖旨。

由此可見,“上天眷命”=“賴著長生天的氣力,託著大福廕的護助”。

最後,我們再看一下清代詔書的照片,確定這句話的滿語寫法。圖片出自中研院網站。左側為滿文,“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寫作——

abkai hesei forgon be aliha hūwangdi i hese.

根據滿語和蒙語的文字,“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應該是這麼斷句的: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或者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但不管怎麼樣,奉天承運與皇帝之間不可斷開。


HuiNanHistory


正確的斷句方法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後面是詔書的內容。

我們在看古裝影視劇時,經常能看到一個太監裝模作樣地展開聖旨,扯著嗓子喊: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其實,這是一個笑話,因為編劇導演不太懂如何正確斷句。

很多人並不知道古代的文字資料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如果你能接觸原版古籍就可以發現整部書居然沒有一個標點符號!但古人在讀書時是要斷句的,他們是靠“之、乎、者、也……”這類虛詞來斷句,標點符號又叫“句讀”,是直到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興起時才出現的。

如果不是新文化運動,我們今天或許還在滿口之乎者也。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為什麼要斷句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呢?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是一個典型的主謂結構句子,主語是皇帝,奉天承運是皇帝的修飾詞,表示皇帝是秉承天意天命的皇帝;謂語是詔曰,是個動詞,意思是“下詔說”。

綜合整句話的意思就是,秉承天意天命的皇帝下詔說:後面是詔書的具體內容。古裝影視劇中常見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無疑是錯誤的短句,貽笑大方。

古裝影視劇還有一個錯誤,就是任何一個朝代的太監宣讀聖旨都是這一套開頭。

事實上,如果你能接觸真正的皇帝聖旨就會發現,在明朝以前的聖旨詔書是不存在“奉天承運”這四個字的,只有“皇帝詔曰”,甚至直接就是“詔曰”。

這種叫法最早的發明者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后,把“奉天殿”作為朝會大殿,為了體現皇帝至高無上、秉承天意、真命天子的身份,便在聖旨的“皇帝詔曰”前記上了“奉天承運”四個字,清朝著名學者俞樾曾在《茶香寶續鈔》專門研究過這個問題,並明確記載:“奉天承運”是“論奉天殿名而及之”。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愛看歷史劇的朋友,對這樣的場景一定不會感到陌生:一個穿著宦官服裝的演員,用尖細的嗓音,對著下面跪倒的烏壓壓的一片人宣讀聖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真正的歷史愛好者在此時總會忍不住笑出聲來,因為這句話根本就不是這麼讀的,而且這句話要到明朝以後才會出現,之前的朝代是不可能出現這種說法的,咱們的編劇大大們在寫劇本時顯然沒有做過認真的考證,才會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

這句話到底應該怎麼讀?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可以理解為“奉天承運的皇帝陛下要詔告天下……”,因此,這句話可以有兩種讀法:

  1. 整句連讀,中間不斷句。

  2. 在“詔曰”前斷句,即“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皇帝詔書的歷史演變

“詔曰”的“詔”就是詔告天下的意思:

  • 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詔”字。詔書還有“誥命”和“敕命”兩種。

  • 秦始皇登基後,自稱為“朕”,又把“命”改為“制”,“令”改為“詔”,此後“詔”就成了皇帝專用的字眼。

  • 漢代出現了“聖旨”這個詞,但並不通用,人們還是常用“制書”、“詔書”、“敕旨”來稱呼皇帝的公文,詔書開頭多是“年月日、某皇帝”。

  • 魏晉南北朝的詔書和漢代相仿,但是皇帝即位時詔書中會有“應天順時,受茲明命”的說法。

  • 唐代的制書因為要由門下省審核發佈,所以一開頭往往是“門下”兩字。

  • 宋代起,“聖旨”的說法開始普及,其中聖旨專門指皇帝的命令,皇后、太子的命令則被稱為“教旨”和“令旨”。

  • 元代的聖旨開頭有一些“長生天氣力裡,大福廕護助裡,皇帝聖旨”之類的套話,其實是由蒙語音譯而來,可以理解為“上天眷命,皇帝聖旨”。

  • 明代的聖旨開頭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則是來自於朱元璋的發明。其中“詔曰”是皇帝口述,旁人代寫的聖旨;若皇帝自己親筆擬旨則稱為“制曰”。

“奉天承運皇帝”的誕生

根據《明太祖實錄》中的記載,朱元璋認為元朝詔書中稱“上天眷命”不夠“謙卑奉順”,所以將其改為“奉天承運”,意思是我乃區區一名布衣,今驅逐蒙元,恢復漢人江山,都是奉老天的旨意而為,“未敢自專”。

朱元璋更自稱為“奉天承運皇帝”,把金鑾殿改名為“奉天殿”,把自己所持的“大圭”(一種玉製手板)也讓人刻上“奉天法祖”的字樣,以表虔誠之心。

那麼,“承運”又是什麼意思呢?

“承運”指的是“繼承氣運”,而“運”可以理解為“五德終始之運”。

我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認為“土木金火水”這五德在循環往復地運轉,朝代變遷便與這五德的輪換相對應。

一個新的朝代即將興起時,五德運轉也會出現徵兆,即所謂“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朱元璋自稱“奉天承運皇帝”,也是借用了這些說法,是要告訴天下老百姓“我不但是上奉天命的皇帝,還是下承氣運的皇帝,實乃天命所歸”。

所以,聖旨開頭那句話到底應該怎麼讀,您知道了嗎?


海倫娜看歷史


古裝電視劇中,往往出出現這麼一個場景,一個太監拿著聖旨,高聲讀到: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這八個字是沒啥問題,不過這讀法卻是不對。這八個字正確的讀法應該是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因為古代在書寫的時候,不像現在一樣有著逗號、句號這樣的標點符號來斷句。再加上聖旨在書寫的時候要平抬,天字要頂格寫,皇帝要與天字對齊或者略低於,所以才會鬧出這樣的笑話。



奉天承運皇帝,這是朱元璋首創的稱呼,是一個整體,奉天承運是用來修飾皇帝的形容詞,說白了就是“奉天承運的皇帝”。

奉天,就是遵從天意,也就是受命於天的意思;承運,就是承接五德之氣運,也就是應運而生。奉天承運皇帝,其實是朱元璋強調自己的合法性,是君權神授。再者,朱元璋把國都名為應天府,皇宮中的正殿叫做奉天殿,其實也是這麼個意思。朱元璋的兒子朱棣繼位後遷都北京,把北京改為順天府,大概也是為了表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


而在明朝之前,皇帝的詔令上是沒有出現過“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樣的字眼起頭,比如說元朝皇帝漢文詔令上,開頭的一句話是“上天眷命皇帝聖旨”。


小鎮月明


“奉天承運,皇帝召曰”……



我們在看古裝戲的時候,能清楚記得劇裡面的太監或欽差這麼去宣讀聖旨,雖不知道什麼意思,但懶得去分析,只要知道是皇帝說的話就行了。

其實這句話在歷史文獻中不是這麼念,也不是這麼斷句的,應該斷為:奉天承運皇帝,召曰……

這個措詞的始作俑者是大明開山老祖朱元璋。



他坐上皇帝寶座時,他的宮殿叫奉天殿。既然叫奉天,他就認為自己是承蒙上天運給世間的皇帝。據說朱元璋小時候過家家輪流玩拜皇帝,一個人坐在一塊方石頭上被其他小孩拜,別的小孩兒一拜就仰八叉摔下來,唯獨朱元璋穩坐釣魚臺,所以,他一番聯想後,就乾脆把自己叫做承運皇帝。按現在話說,也就是給自己包裝了一下。也有人說,他是“抄襲”了水滸裡那些英雄的大號,比如:托塔天王,晁蓋,浪裡白條……等等。

據考證,他對朝事以文字形式下發意見時,有專利的原稿件,上寫著聖旨二字(就像如今的獎狀),下面用筆填寫即時內容。太監宣讀時是“這麼唸的”……



聖旨下……怎怎地,怎麼地,如何如何……撤職、查辦、砍頭、發配……等等。

久了,朱元璋自己是越聽越彆扭,總覺得沒體現是自己寫的,像是代筆,可寫上自己的名字或年號又不好聽,他曾試過……

“聖旨下”……

朱元璋皇帝曰……或洪武皇帝曰……

既不時髦又沒檔次且太俗氣。

朱元璋為此想了一宿,第二天早上,他突然想起了自己給自己的“紋身”……奉天承運皇帝。重新排版印上去,聖旨頓時“酷斃了”。



從此以後,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始應用了好幾年。

幾年後,有一個愛拉長音的寵監升任總管,他第一次宣讀朱元璋對藍玉的處罰決定時先瞄了一下結果,頓時有冷汗冒出,念時就有些結巴,所以就唸成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藍玉,罪可當誅,滅三族,未滿足歲幼子皆流放……



沒想到,朱元璋無意聽了以後覺得“很好聽”,便賞了太監兩個大嘴巴子,後又賞了一年的奉祿。

以後,這個太監一直這麼宣旨,一直到朱元璋駕崩。



再以後,延襲到清朝,再到戲曲,影視劇,就永遠給斷成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想改都改不了。

不過,比史學家研究的好聽,雖說有誤,但中國文字博大精深,怎麼理解都可以,只要懂得皇帝要說話了就行……



就這樣吧!

再說就挨轟了。


驍勇34


對於這句話的解釋,我的觀點有兩個:一是“來自奉天殿之秉受天命的皇帝昭告天下”,或者“順應上天秉受天命的皇帝昭告天下”。對於這句話的斷句,我認為這是一句完整的話,中間不應該有任何標點符號。

朱元璋以一介布衣坐上君臨天下的皇帝寶座,他認為這是上天派他來治理天下的,因此他在1368年稱帝之後就開始在南京建造都城,為了使大臣們臣服自己,他特意在都城裡建造了一座金碧輝煌的寶殿稱“奉天殿”,投入使用後做為與大臣們參政議政的場所,時刻潛移默化地“提醒”大臣們自己“天子”的地位。


朱元璋的文化程度並不高,甚至說只是一個放牛娃,所以他只是以直觀方式去做一些文化方面的事情。因此,對於“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我倒是認為朱元璋只是簡潔表達自己貴不可言的身份罷了,沒有必要想象得那麼複雜。

這八個字應該是一句完整的話,中間怎麼加標點都不順暢。如果說成“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譯文就會是“來自奉天殿之秉受天命,皇帝昭告天下”,或者“順應上天秉受天命,皇帝昭告天下”,怎麼搭配都是一個病句;如果說成“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譯文就變成“來自奉天殿之秉受天命的皇帝,昭告天下”或者“順應上天秉受天命的皇帝,昭告天下”,你認為這樣說順口嗎?而這兩個語法之外的斷句,就更顯得莫名所以、滑稽可笑了。

因此,根據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和性格特點,我認為朱元璋的意思應該是“來自奉天殿之秉受天命的皇帝昭告天下”,或者“順應上天秉受天命的皇帝昭告天下”。所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是一句完整的話,不應該進行拆分,這樣才能完整順暢地表達這八個字的真實意思。


故事堂


記得炒米小時候在學校領讀《小學生文明規範》的時候(查了一下,現在的沒有這句了),其中有一句“注意儀表儀態”。為了方便,炒米是這麼讀的,“注意儀,表儀態”。一開始大家都覺得沒毛病,而且還挺順口,直到被老師聽到。


說這個例子,其實就和我們在電視劇裡面,聽到的那句耳熟能詳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我們在電視劇裡面聽到的都是這麼斷句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四字一斷,似乎也非常順口,和那個”注意儀,表儀態”,有異曲同工之效。但是炒米告訴大家,這個讀法是錯的。


正確的讀法,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意思是“奉天承運的皇帝,下詔書說”。其實這種聖旨開頭的方式,是明朝朱元璋的原創,通常針對“詔、制”這兩種文體。明朝到清朝前期用得比較多。


朱元璋一路從小乞丐做到大明的皇帝,他太瞭解老百姓的心理,自己發佈的詔書,都是老天爺的意思,不然自己一個小乞丐怎麼可能能當上皇帝呢?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書寫方式卻又很奇葩,但是奇葩的是有原因的。因為”天”字為大,必須頂格。與天相配的是“皇”,或與”天”平齊,或僅低於”天”。所以“奉”字只能單獨擱一邊。


而“詔”,只代表一種文體,通常皇帝頒發命令的文書種類很多,有制、詔、誥、敕等等。清朝到了雍正年間,有了軍機處之後,聖旨的格式就以“諭旨”為主了,皇帝直接髮指示性命令,為”諭”,開頭直接就是“上諭”,“軍機處奉上諭”,“某某奉上諭”。根本不需要忽悠老百姓說,這是什麼上天的意思,因為皇帝就是天。參考一下《雍正王朝》中,我問張廷玉對隆科多下旨,還是隆科多宣詔,沒有一個讀到”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直接就是“上諭”。


炒米視角


都不要搶,先歇會兒!波仔為您解答!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在我們的記憶中,都是在電視上見宣讀皇帝聖旨的居多,現實生活中,有時候也會拿這些字開玩笑,和自己朋友、同事之間穿插使用,目的就是顯示自己的文化以及趣味性!
  • 這八個大字,我們可以先拆分,以兩個字兩個字來解釋!

奉天:在古代,皇上貴為天子,天,在這裡就不是天子的意思了,是上天的意思,也可以是說神的意思,奉,就是遵照、遵從的意思,聯合起來就是,遵從天意!

承運:承,就是承載、繼承,運,就是氣運、世運、使命的意思!聯合起來就是,繼承上天至氣運(使命)!

皇帝:顧名思義就是當時的天子,皇上了。

詔曰:詔,即昭告天下,曰,在我們現在和“說”沒什麼兩樣,聯合起來就是:昭告天下的意思。

歷史記載中,明•沈德符《野獲編》:“太祖奉天二字,千古獨見。故神訓中雲:皇帝所執大圭上鏤‘奉天法祖’四字,臣下誥敕命中,必首雲‘奉天承運皇帝’。”歷代皇帝都以“天子”自居,就是天之子,認為自己是天命的承擔者和執行者。


皇上雖然貴為天子,但是也不能和天一起相提並論的,他只是上天安排的一名最高執行者長官。包括在古代的聖旨中,單單一個“奉”子,也是寫在聖旨的最前面的,因此“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應該斷句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意思是,遵照上天的意願,上天賦予了皇帝的使命,順從天意,特來昭告天下!古代的社會,天子是神聖的,是不可冒犯的,也可以說,天子令就是神令,是必須遵守的,因此古代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也不足為奇了,不聽天子的,也就是不聽上天的,不聽神的,那你不還成為眾矢之的,大家全部攻擊的對象?


波仔談歷史


最早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八個字作為聖旨開頭語的,應該是明太祖朱元璋。

我們說朱元璋雖布衣出身,但深諳“君權法於天”即“君權天授”的玄機。為了表示自己推翻元朝、君臨天下的合理性,早在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部佔領集慶(今江蘇南京),便把集慶改為“應天府”,以此表明自己起兵反元是“順應天意”。

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大明後,為了進一步向天下臣民宣示大明王朝代替元朝的合法性,朱元璋做了兩件在他認為很有必要、很有意義的事情:一是將宮中最大的一座宮殿命名為“奉天殿”,作為舉行重大典禮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的地方。二是自封為“奉天法祖”,同時命人撰寫《御製記夢》一文,詳細地介紹了自己如何夢遊天宮,如何與三清、紫衣道人論道等故事,以此表明自己舉兵反元,建立大明是遵從天命,繼承新生氣運。從而為大明王朝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合法外衣。

朱元璋開始自稱“奉天承運皇帝”,於是他頒發聖旨時,便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或“奉天承運皇帝制曰”這八個字作為開場白,此後成為定製,清朝也沿襲了這一格式內容。不過並不是好多影視作品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讀法,其正確的讀法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淮上秋陽


當然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這個“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朝。而正式的成為制式的頒發命令的抬頭呢,則是到來明朝。

下面就給大家講講這個“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是個什麼意思。

首先,奉天大家都可以理解,就是“奉天命”的意思。所謂奉天命,不過是封建帝王給自己臉上貼金,給自己的統治披上神秘的外衣,說自己是天之子,自己有老天庇佑可以統治底層人民。

其次,這個承運就有點不好解釋了。承運,難道是靠運氣嗎?皇帝老兒能當皇帝是他運氣太好?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裡的承運是承襲五德循環運行的意思。

所謂五德,是封建文人為封建統治找的藉口,這個藉口的理論依據是這樣的:

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①,夏得木德,青龍止於郊,草木暢茂。殷得金德,銀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②。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

也就是說,此處的承運和寡人的比喻性質差不多。寡人就是寡德之人,皇帝老兒謙虛的說自己德寡,承運呢,就是皇帝老兒再次謙虛一下下,說不是自己想當這個皇帝,是老天爺把五德循環運行到我家了,我免為其難當這個皇帝。

到這裡大家可能就明白了,奉天承運是一個修飾、限定的形容詞,用來形容具體的“皇帝”,用來說明這個皇帝是既奉天又承運的。

而詔曰呢,算是個動作,是這個奉天又承運的皇帝,張嘴說了些話。

所以,這個短語的斷句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是從朱元璋開始的,清朝沿用。如果看電視劇說明朝以前用這個的,都是瞎編的。

明太祖初,定大朝會正殿為奉天殿,於皇帝所執大圭上刻“奉天法祖”四字,與臣下誥敕命中必首稱“奉天承運皇帝”。

這時候可能有人懷疑了,說你發的照片上,人家寫的時候為啥把皇帝詔曰寫成一串呢?

答案是這是封建王朝為了突出皇帝和天子等至高無上的權威,凡是涉及到皇帝和天的字眼都要換行頂格寫。這也解釋了為啥那個奉天承運要先寫個奉字,再另起一行寫天承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