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家風差,為何孩子都成才,諸葛亮家風好,為何後代不成功?

尋樹人


首先要更正幾個觀念:

1.家風好不好與孩子成不成才沒有必然的聯繫。只能說,家風好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比較符合社會上主流道德評判,更容易為普通大眾所接受。

現在我們說諸葛亮家風好,一是因為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感人事蹟,由此愛屋及烏地認為他的家風也很好,二是諸葛亮寫的《誡子書》成為了世人教育子女的經典。確實如實,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無一不是忠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代表人物。

而後人普遍認為司馬懿家風不好,確實存在實實在在的誤區的。司馬家的家訓,其中有一條:細心能辦大事,夾著尾巴好做人,學會把自己藏起來。

司馬懿的父親在教育司馬懿等八個孩子時,是非常用心的,八個孩子也很成器,當時人稱“八達”。但是他們在父親面前唯唯諾諾,父親叫東不敢向西,父親不叫進門決不敢進,父親不提問決不回答。由於司馬家族身處曹魏高層,孩子們成長的環境都是爾虞我詐、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中,自然而然就會養成謹小、慎微、隱忍的性格。這是叢林法則中的生存之道。

司馬懿對兒子們管教也非常嚴格,兒子們都沒有做出仗勢欺人之事。他們對父母也極為孝順。司馬師和司馬昭在司馬懿死後,權勢雖然凌駕在曹魏皇帝之上,但是在他們治理下,百姓安居樂業。司馬昭雖然野心勃勃,想將曹魏取而代之,但是安守孝道,家風傳承很好。

2.孩子成才的標準不一樣。有人以為高官厚祿是成功,有人以為家財萬貫是成功,有人以為立言立德是成功,有人以為修身愛己是成功……

對於諸葛亮來說,本身就是忠君愛國的典範人物,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面對蜀漢危亡的局面,以身殉國,陣亡在綿竹抗魏第一線,留下了千古佳話。連晉武帝司馬炎都忍不住評價“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

在筆者眼中,人生在世如白駒過隙,如果能在歷史上留青名、留英名,哪有不成功之說。

而司馬懿的孩子所謂的“各個成才”,無不是起源於因為司馬懿篡奪曹魏最高權力、司馬炎篡魏自立,司馬家成為皇家的。司馬懿的兒子和孫子個個封王,正是父輩們鬥爭的結果,與自身的努力可能還真不是很大。再者,反而司馬懿九個兒子中,三個不成才,一個精神病人,一個早死,這怎麼能說都成才呢?

3.一個長者曾經說過,一個人能否成才、成功,一要看個人努力,二要看時代機遇。

對於諸葛亮、司馬懿的後人來說也是一樣。

家風很重要,但不是決定因素。


臣光曰


正史上記載的司馬懿,很善於偽裝,還特別心狠手辣。他對自己的原配妻子很不好,所以和兒子的關係也很差,所以司馬懿的家風是很差的。諸葛亮的家風特別的正,他自己是儒家弟子,所以教育孩子都是嚴格的按照儒家標準來執行,教他們從小就做一個忠臣孝子。他的《誡子書》就是中國歷史上很有成就的家風家教成名作。 為何司馬懿家風差,教育出來的孩子成才,而諸葛亮家風好,教育的孩子反而不成功呢?


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是坐鎮一方的諸侯,最後還奪取了曹魏的江山,而一統三國。而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統領精悍的御林軍,卻敗在鄧艾的兩萬疲軍之下,自己也戰死在綿竹。諸葛瞻在死前還自責說:“外不能制姜維,內不能除黃皓”。這就說明,他在政治和軍事上的才能都不怎麼樣,也可以說是失敗的。

其實,司馬師和司馬昭雖然成為了一方諸侯,奪取了魏國的天下,後來在司馬炎的時候還統一了三國,表面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久司馬家族內部就產生了很大的分裂,“八王之亂”爆發後,招致外族入侵。剛剛統一不久的司馬政權就瓦解了,只能南下偏安江左。北方還爆發了“五胡亂華”的惡性事件,給中華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從此遭到了世人的唾罵,這就說明司馬懿家族並不成功。 司馬懿的後人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悲劇,是與司馬懿的家風差有很大的關係的。


司馬懿為了奪取朝中大權,發動了高平陵政變,殺光了曹爽一家老小,滅其三族,清除他的同黨,還把曹魏的皇室軟禁在鄴城,打殺反對自己的王陵等人。 司馬師和司馬昭上臺後,也學司馬懿的,發動政變,殺了很多人,廢掉皇帝曹芳,殺掉皇帝曹髦,後人也跟著學,所以在後來的“八王之亂”中,為了奪權,互相殘殺,給世人留下了很壞的印像,司馬家族後人乾的這些惡事,也是學司馬懿這個老祖宗的。 司馬懿的壞家風,害了自己的子孫後代,也害了國家和百姓,所以司馬懿的兒子是失敗的,都留下了很壞的名聲。



蜀國滅亡了,諸葛亮的兒子、孫子都戰死了,諸葛亮可以說是絕後了,這是時勢造成的,蜀國國力太差,後主劉禪能力太差,就算是諸葛尚父子有超強本領,也救不了蜀國。 諸葛亮父子都很受後人的尊敬,在歷史上留下了很好的名聲。後人為他們修廟,樹立奉碑,把他們作為神供奉起來。特別是諸葛亮有關家風的《誡子書》成為了世人教育子女的經典,世代流傳下來,成為了中華文明的瑰寶。


迷萌樂



首先,司馬懿的家風差嗎?

真的很差。

我看有人說司馬家家風好,司馬懿老爹司馬防如何如何,這沒問題,司馬防對子女培養確實有一套,所以司馬懿兄弟八人個個成才,號稱“八達”。

但是這不代表司馬懿的家風就好。

七十歲的司馬懿藉著“高平陵之變”篡奪了曹魏江山,別說後世帝王,就是司馬懿的子孫,東晉皇帝在知道了司馬懿是如何篡奪曹魏江山後都羞愧的無言以對。

晉明帝司馬紹時,王導侍坐。帝問前世所以得天下,導乃陳帝創業之始,用文帝末高貴鄉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至於說司馬懿的兒子個個成才,這無非是因為司馬懿篡奪曹魏最高權力到司馬炎篡魏自立,司馬家成為皇家,那麼司馬懿的兒子和孫子自然個個封王。

古代史書其實是政治史,既然司馬家統一天下建立晉朝,司馬懿的兒子孫子又都是晉朝的親王,傳統史書上自然會記載這些司馬家王爺們的事蹟。

所以你看史書會覺得司馬懿的後代“成才“。

可實際上司馬懿的子孫真沒幾個成才的,就說晉朝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就不是一個“成才“的皇帝。

比如西晉宰相何曾經常陪晉武帝司馬炎吃飯喝酒,根據他觀察,他認為司馬炎是一個很平庸的皇帝,所以他私下憂心忡忡,對自己兒子們說天下不就將會大亂。

何曾侍武帝宴,退,謂諸子曰:“主上開創大業,吾每宴見,未嘗聞經國遠圖,惟說平生常事,非貽厥孫謀之道也;及身而已,後嗣其殆乎!汝輩猶可以免”;指諸孫曰:“此屬必及於難。”


再說西晉倒數第二個皇帝,晉懷帝司馬熾,他被劉聰俘虜後為了活命不但拍劉聰的馬屁,甚至願意在前趙國酒會上扮演斟酒的僕人。

這就是司馬懿家的家風。

再說諸葛亮的子孫。

諸葛亮後代史書記載很少,並不是因為諸葛亮家風不好,而是因為蜀漢最終被魏國給消滅了,諸葛亮的後人在晉朝就是普通人,但即使這樣,諸葛亮唯一直系後人諸葛京在西晉也憑藉著自己才幹一直做到了江州刺史。


(成都武侯祠,諸葛尚塑像)


而諸葛亮更為出彩的是諸葛亮嫡子諸葛瞻與長孫諸葛尚。

他們父子兩在面對蜀漢危亡的局面,完全沒有像晉懷帝司馬熾那樣為了苟全性命,什麼屈辱都可以忍受,而且“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兩父子都陣亡在綿竹抗魏第一線。

後世對諸葛瞻父子評價比起晉懷帝,那高太多了。

就連晉武帝司馬炎都忍不住評價“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


蘭臺


三國中司馬懿與諸葛亮可以說既是冤家又是對手,在諸葛亮北伐期間,兩人鬥智鬥勇,雖然司馬懿在滷城之戰被諸葛亮甲首三千,但好歹司馬懿還是堵住了諸葛亮北進之路,終於在五丈原熬死了諸葛亮,從此,失去了對手的司馬懿變得天下無敵。

論年齡,司馬懿比諸葛亮大2歲。論家世,司馬懿出自河內司馬氏世家大族,家中不僅人丁興旺,而且是人才輩出,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是曹操時代的京兆尹,相當於首都市長,司馬懿的祖父司馬儁是潁川太守,相當於現在的省長,再往上,司馬懿曾祖父司馬量是豫章太守,同樣是省部級高官,這是司馬懿祖輩及父輩,司馬懿的祖先輩甚至能追溯到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司馬錯和秦末漢初項羽所封的諸侯王之一的殷王司馬卬,其家族可謂聲名顯赫。

司馬懿及親兄弟合計八人全是當時的人才,被人稱為“司馬八達”,這是司馬懿的同輩。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也是當時極具能力的統帥之才,在司馬懿奪取曹魏的權力之後,順利地將曹魏政權一步一步收下囊下,最終由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篡位,可謂是人才輩出,這是司馬懿的子輩及孫輩。

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曾任兗州泰山郡丞,相當於現在省公安局長,諸葛亮的祖父諸葛豐官至司隸校尉,相當於首都地區最高行政長官,這是諸葛亮的祖輩和父輩。

諸葛亮有兩個親弟弟,一個是諸葛瑾,在東吳官至大將軍,位高權重,另一個是諸葛均,一直跟隨諸葛亮,能力一般,年輕早逝,這是諸葛亮的同輩。

諸葛亮有一個養子叫諸葛喬,在蜀漢任翊武將軍,25歲就去世了,諸葛亮只有一個親生兒子叫諸葛瞻,在蜀漢擔任衛將軍,領尚書事,可惜在綿竹一戰被鄧艾擊敗,諸葛瞻連同自己的長子諸葛尚一起戰死。

與諸葛亮存在血緣關係的孫輩只有諸葛瞻的庶子諸葛京,諸葛京後來在晉朝官至江州刺史,不是太出名了,這就是諸葛亮的子輩與孫輩。

如果司馬懿與諸葛亮整個家族比起來,司馬家族無論是人丁,還是成才率,都遠遠高於諸葛家族,弄到最後,諸葛亮家族都要給司馬家族打工,不論是在影視作品,還是在史書中,司馬懿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心狠手辣、險狡詐,而且其家族家風也不好,不是陰謀篡位,比如司馬炎篡位,就是相互爭鬥,比如八王之亂。

而諸葛亮被稱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典範,是後來歷朝歷代的道德模範,是忠君愛國、勤政愛民的榜樣,諸葛亮對子孫的教育一直都是嚴格要求,其家風也成為推薦的典範,既然如此,司馬懿家風差,諸葛亮家風好,為何司馬家人才輩出而諸葛人單才弱呢?

其實這與兩家的家族情況是息息相關的。東漢末年地方上已經成為世家大族的勢力範圍,世家大族不僅擁有大量的土地,私藏有大量的人口,還控制了人才推薦、教育、輿論等知識領域,關鍵原因就是世家大族有錢有人,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

司馬懿時期,其家族正是輝煌的時期,其家族子弟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有了良好教育就有了成為人才的資本,再加上其出身,成才基本上是一定的,而雖然家族也會推行儒家道德教育,但在爭權奪利的亂世,活下去顯然比道德高尚更有意義。

司馬懿為什麼一生都在隱忍?還不是為了生存下去,他在曹操面前當縮頭烏龜,在曹丕面前盡力討好,在曹睿面前表現低調,在曹爽面前裝瘋賣傻,最後成功地幹掉曹爽,血洗曹爽一黨五千多人,司馬懿何曾考慮過道德,他想的不過是生存下去,然後謀權篡位。

而諸葛亮的家族雖然也是士族,但是已經沒落了,諸葛亮3歲喪母,9歲喪父,十幾歲就跟著叔叔在外奔波投靠,諸葛亮16歲時叔叔又去世了,只能帶著幼小的弟弟諸葛均和兩個姐姐在隆中耕讀,根本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機會,更沒有家族背景來相助他走上仕途,諸葛亮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就連生存也得靠自己的雙手。

司馬懿出仕當官根本不需要自己操心,曹操就派人就找上門了,身在隆中的諸葛亮想要出山,還得靠著身邊結識的眾多好友介紹,比如水鏡先生、徐庶等人,才讓劉備有了三顧茅廬,才有了出仕做官的機會。

古代的成才出仕當官是一個方面,在某一方面表現得傑出的能力,比如文學,又是一個方面,而這些都與受教育程度和家族出身有關,諸葛亮與司馬懿相比,差了不是一點半點,再加上諸葛亮夫妻的生育能力不是太好,終身只有一個親生兒子,還是在他46歲那年才有的,可那個時候的諸葛亮一心在北伐了,根本沒有教育兒子的時間和機會。

諸葛亮兒子諸葛瞻在8歲時,父親諸葛亮又去世了,諸葛瞻在沒有父親的庇護下,完全是靠出身獲得官職爵位的,諸葛瞻能夠一帆風順成為蜀漢的衛將軍,領尚書事,很大原因靠的就是諸葛亮兒子這個身份,同時諸葛瞻的教育諸葛亮基本上沒有參與,雖然有誡子書,但比親身教育還是差遠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人能否成才,靠的就是教育,司馬懿家大業大,人丁興旺,這方面的資源勝過諸葛亮家族數倍,至於道德方面,其實司馬懿所受到的儒家道德教育與諸葛亮是一樣的,所不同的就是兩人面對誘惑的抵抗能力,司馬懿選擇了違背儒家道德,諸葛亮選擇了遵守儒家道德,僅此而已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都是千古智者,沒有誰的家風差了,只是教育的方式不同。

諸葛亮管的比較嚴,孩子都是循規蹈矩的好孩子,卻沒法出彩;司馬懿管的不是很寬,孩子自由發展有些皮,但是做事容易冒頭。

老實孩子

我們現在先看一下什麼是老實,很簡單,就是聽話,非常聽話,人們會說聽話不好嗎,我想說聽話是挺好,但是總聽話就不是那麼好了。

《傷仲永》裡的仲永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仲永是個好孩子,是個老實聽話的孩子,家長有命,就要聽從,所以也就配合他們表演,這一下讓更多的人慕名而來。

仲永的家人一見這種情況,那更興奮了,畢竟孩子教的好我也是有面子的,於是今天這個場,明天那個場,他自己去可不行,自己一個可沒說服力啊,於是都會帶上仲永。

仲永也老實,只要家人說了,他就照做,哪怕他想學習,也要放下書本乖乖的聽從,於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的聰慧就這樣被浪費,最終泯然眾人。

我們不能說小時候老實的孩子不聰明,也不能說他們長大後沒出息,只是這樣長大的人會太老實,造成他們太普通,只會聽從命令做自己的事,愣是把自己變成一滴水融進大海里,不冒頭不露頭誰會去專門記他去,自然泯然眾人,顯得不是那麼有出息。

不走尋常路的孩子

《司馬光砸缸》,就很好的表現出不老實的孩子的差別。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小故事,講的是小時候的司馬光和家裡的大人去別人家拜訪,幾家人都帶著孩子,大人們在一起閒聊,孩子們沒意思就結夥去玩兒。

一幫孩子來到後院玩耍,玩什麼呢,自然是通用遊戲捉迷藏,開始玩兒後總有那麼個熊孩子不自量,其中有個孩子皮了些,為了不被逮住,非要去攀爬假山,結果一個不小心就把自己給坑了,腳下一滑,呲溜摔了下去。

也算他走運,摔下去的地方正好有個裝水的大缸,要不摔到地上那還不頭破血流啊。

因為古代時候房屋大都是木質結構,所以極易著火,一旦著火那可不是一點兒半點的水就夠了的,所以這裝水的缸自然越大越好。

因為這,那個摔下來的孩子也就倒了黴了,缸太大了,又裝滿水,他一下子竟然摸不著邊兒,從這也能看出這個孩子也是個老實孩子,要不怎麼還不會游泳,肯定聽家人的話沒有私自下水。

就說落水這麼大的動靜自然被其他孩子發現了,一下子就慌了,然後就能看出老實孩子和不老實孩子的區別,其他老實孩子都是想著叫家長,不老實的孩子司馬光卻拿起石頭把缸砸破,放水救人。

為什麼說司馬光不老實呢,其實我們都知道,小時候跟家人去別家做客,家長總是千叮嚀萬囑咐的讓我們注意些,千萬別弄壞別人家的東西,在古代講究禮儀的地方,家長更是會三令五申,所以不是那些孩子想不到砸缸救人,而是他們不敢想,畢竟家長都警告了,只有不老實的司馬光才敢去做砸缸這樣的事。

而諸葛亮家的孩子就和仲永一樣,太過循規蹈矩,導致他們沒有獨立思維,隨大流,平庸成為代名詞。

司馬懿家的孩子,就不一樣了,會獨立思考,懂得發揮自己的特長,皮一下挺開心,這不都當了皇帝了。


小鼠報道


為什麼司馬懿的兒子還成功,諸葛亮的後代不是很成功?

這個問題的潛臺詞是司馬懿本不如諸葛亮,他的兒孫輩卻不如司馬懿的子孫。

在我看來,司馬懿並沒有不如諸葛亮。兩人一攻一受,有來有往,最後進攻端疲軟,自己掛了,你就說防守端不行,顯然是防守端的司馬懿笑到了最後。隱忍不發的司馬懿熬死了諸葛亮,熬死了曹操三代的忠良之士。所以笑到最後才是最厲害的。所以要說成功,諸葛亮並不比司馬懿出色。魏國地大物博,蜀國從哪個方向來,司馬懿就得被動防禦。不能說你六出祁山,都無功而返,最後殫精竭慮,國弱民羸,自己也掛了,還說你比我厲害啊,讓司馬懿哪裡說理去。

理清了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強弱,這個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

司馬懿本來就比諸葛亮厲害,他厲害的不是謀略,不是武功,不是善於防守。司馬懿厲害的是他有龐大的魏國的人力物力做後盾。諸葛亮六出祁山,也曾乘敵不備,佔些便宜,可是司馬懿不在乎啊,反應過來以後,就是諸葛亮撤兵之時。些許的損失,無法動搖魏國的根本,夏侯淵死了,魏國依然強大,張郃死了,司馬懿無動於衷,夏侯霸降了,司馬懿笑了。所以強大是最牛逼的成功。

司馬懿最後勝利^_^Y,他的兒子們繼承了老曹家的家產,還順便接手劉備的遺贈,成功的不得了。司馬炎又把孫權的遺產也拿到手,一統天下,你說成功不成功。

諸葛亮為了理想信念,自己累死了。他的兒子寧為玉碎,以身殉國,求仁得仁,也是一種另類的成功吧。至於後代,自然再難於司馬懿的子孫相提並論了。

綜上,把諸葛亮的子孫與司馬懿的子孫相比就是不公平的。就像李世民的子孫比李建成的子孫強一樣。勝者為王敗者賊。還有何相比的立場呢!


坎坎且伐檀


司馬懿教育後代的方式的確與諸葛亮不同,不過這並不能說司馬懿差、諸葛亮好,只不過是更適合用盛世或亂世,相信諸葛亮忠君愛國的家風在盛世,一定能讓子孫後代有一些成就,可在亂世便不在受用。

我來解答今天的問題,各方面分析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教育

首先來說司馬懿的教育方式

司馬懿教育家族子弟的方式非常特殊,與現代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完全不同,將很多小事情都交給自己的孩子,就是為了磨鍊他們的耐心,以及讓他們學會一個字那就是忍,司馬家孩子的實踐機會也是非常多。


司馬昭與司馬懿出征的時候,一些哨兵的責任通常都會由司馬昭擔任,這並不是貶低自己的孩子,他的能力只能做一個哨兵,而是告訴他千萬不要想一步登天,任何事情都一定要慢慢來。


司馬師與司馬昭被這種教育完全磨鍊出在亂世之中該有的耐心,以及吃苦耐勞,從而培養了他們面對大事不慌不忙的性格,也為司馬炎登基埋下了伏筆。

其次來說諸葛亮的教育方式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志。這幅對聯是在劉備拜訪諸葛亮草屋時看到的,因此劉備認為諸葛亮一定是一個淡泊名利,忠君愛國的謀臣,因此不惜三次請他出山,也恰恰印證了諸葛亮的教育子孫後代的方式。



《三國演義》中並沒有明確記載諸葛亮的教子方式,不過從諸葛瞻、以及諸葛尚不惜用命換取蜀國的苟延殘喘,忠君愛國、淡泊名利正是諸葛亮家族教育後代的中心思想,可惜這種思想用在亂世之中教育子弟,並非正確的方法。

再次來說二人教育不同為何司馬懿後代能奪得天下,諸葛亮後代卻不能

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都是三國後期曹魏的頂樑柱,而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諸葛尚依然也是蜀國的中心人物,可不同的是曹魏的實權在司馬家族手裡,而蜀漢自諸葛亮死後,大權更替,劉禪只不過是一個名義上的皇帝,


諸葛家族的後代,都成為的忠心耿耿為蜀漢效力的人物。司馬昭、司馬師、司馬炎的主要靠的是司馬懿從小良好的教育,任何事情都從小事做起,而諸葛亮需要自己的兒子從小給自己定一個永遠都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諸葛瞻從小的自卑能夠做到綿竹主將的地位,已經算的上很高了。

綜上所述:雙方二人的教育方式各有千秋,只不過在亂世之中諸葛亮的方法並不適用,還是司馬懿從小事做起的方法,才能成功奪取天下。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歷史紅塵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

司馬懿有九子,其中嫡子二人,司馬師、司馬昭,都為西晉的建立奠定了較好的基礎,堪稱一代人傑。諸葛亮有親子一人-諸葛瞻,養子一人-諸葛喬,諸葛喬較有才能但英年早逝,諸葛瞻“內不能制黃皓,外不能制姜維”,後又在優勢兵力情況下戰死綿竹,的確才能中庸。

雖然後世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名聲天差地別,但在當時,我們並不能說司馬家的家風就不好,諸葛亮的家風就好。

一、三國時期的士族家風

東漢是我國曆史上士族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而三國魏晉是士族形成的門閥最為閃耀的時代。雖然門閥時代為後人所詬病,但如果士族中沒有傑出的子弟,也是難以造就門閥時代的。

而三國時期,正是士族事業的上升時期,湧現出了許多有名的家族,比如潁川荀氏、江東張氏等等,這其中也包括琅琊諸葛氏和河內司馬氏。那麼這些家族是靠著什麼保持家族的強大呢?

這主要應該歸功於教育。這裡的家風,應該也是說家庭教育和家族精神以及家族知識的傳承。

司馬家在司馬懿這一代有所謂司馬八達的稱號,英才輩出;而諸葛家在諸葛亮這一代有諸葛瑾在東吳、諸葛亮在蜀漢、諸葛誕在曹魏,也是英傑頗多的。當時的家風已經難以推知,但可以明確的是,司馬家族和諸葛家族對於後人的教育應當是一等一的。

所以,正常來說,諸葛家的後人應該與司馬師司馬昭一樣出色的,為何諸葛亮的後人卻聲名不顯呢?

二、諸葛瞻為何才能平庸?

事實上,但從家風來說,諸葛亮也並不是沒有培養出出色的兒子,比如諸葛喬。

諸葛喬是諸葛亮兄長諸葛瑾的嫡次子,早年在東吳便與其兄諸葛恪名重當時,兩兄弟各有優劣。後來諸葛喬過繼給諸葛亮。諸葛亮對諸葛喬視如己出,悉心栽培。諸葛喬也頗為成器,20餘歲便參與諸葛亮北伐,負責督運糧草等事宜。諸葛亮在給諸葛瑾的信中說,本應讓諸葛喬在成都的,但為了磨鍊他,給他數百士兵,與其他將軍子弟一起駐紮在山谷之中。

然而,諸葛喬在228年過早的去世了,當時諸葛喬還不過25歲。還沒度過下放基層的艱苦歲月,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

而這,或許也跟諸葛瞻不夠優秀有一定關係。

諸葛瞻生於227年,諸葛亮去世時才僅僅8歲。諸葛家因為分散,留在蜀漢的諸葛家族人丁並不興旺。因此,就家風來說,諸葛亮沒有時間給逐漸長大的諸葛瞻以良好的教育,而父親死後,家族內又缺乏長輩有效的監督,諸葛瞻的學識能力很有可能在後天沒有得到較好的發掘與培養。

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臨死之前為其子諸葛瞻留下《誡子書》的緣故。這不能說明諸葛家的家風就優於司馬家,這恰恰說明諸葛亮擔心兒子年幼,教導不夠而留下文字性的東西希望兒子能夠走入正軌,未來有著良好的發展。

對於家庭教育來說,可能早年的教育更加重要,8年的時間也能夠給諸葛瞻打好基礎。但是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到,227年,諸葛亮正式開啟了他的北伐事業,從此,諸葛亮長期在漢中領兵,在成都的時間很少。戎馬倥傯之間,並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對諸葛瞻進行培養和教育。

諸葛瞻的資質如何暫且不論,家風所能帶來的,僅僅是後天的教育。而諸葛瞻在這方面是嚴重不足的。這應當是諸葛瞻才能平庸的一個方面之一。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期待你的關注!


子彧說


首先關鍵在於諸葛亮壽命短且為了事業,結婚生子都很晚,因此大部分的絕招都沒有來得及傳給兒子。以前成才的主要靠父母和老師手把手教導。而司馬懿恰恰相反,活的壽命長,帶著兒子征戰,手把手教導,因此都成才了。

其次就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野心不一樣,諸葛亮一生為了復興漢室,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忙於事業疏忽了兒子。另外就是諸葛亮對於兒子太過溺愛,寫信給哥哥說:兒子過於聰明和眼熟,以後估計難成大器。既然知道原因,諸葛亮並未做出防範和糾正措施。說白了就是老來得子捨不得去磨練。然後就是培養姜維,並不是培養兒子做接班人,雖然從資質也許姜維更合適,但諸葛亮的公正讓兒子失去了走後門成才的機會。再看司馬懿,自曹操死後,就開始培養自己的嫡系部隊,兩個兒子更是著重培養,打仗都帶在身邊磨練。

最後就是時代的原因,司馬懿作為勝利方,因此有更多的資源和機會讓自己兒子發揮,蜀國作為失敗方,而諸葛亮作為蜀國主站的代表人物,斬草除根是古代歷來的手段,因此需要保住性命,就算諸葛亮兒子本事出眾,也絕不敢表露。而成才必須得到世人的認可,因此不敢表露,那麼是沒辦法成才的。而司馬懿兒子就不一樣了,才能可以任性發揮,錯了可以改,對了會有大家宣傳,因此越來越出名。

大家覺得是這麼回事嗎?有資本和沒有資本成才是不一樣的。大家贊同嗎?歡迎下方留言。


歷史追尋者


家風問題

司馬懿是一個被《三國演義》嚴重黑化的人物,加上後期司馬炎稱帝,一直被人們當成篡權之人來對待,但是這一些跟他的家風沒有關係,至於所謂的家風差,不知從何得來。

而諸葛亮也是被《三國演義》神化的一個人物,他對待劉氏的確是盡心盡力,但對待自己的孩子卻未能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至於他的家風好,更多的是因為一篇《誡子書》。

其實所謂的家風好壞問題,大多都是通過《三國演義》中,兩人的表現來判定,至於真正的家風如何,這很難說清楚。

後代問題

司馬懿跟諸葛亮的後代的確命運不同,但這跟家風的好壞關係不大,跟兩人對於後代的教育問題關係很大。

1:我們先看看司馬懿。

司馬懿總共有九個孩子。張皇后生:司馬師、司馬昭、司馬乾。伏夫人生:司馬亮、司馬伷、司馬京、司馬俊。張夫人生司馬彤,柏夫人生司馬倫。

光看司馬懿的老婆就比諸葛亮多不少,兒子更是多得多。這其中司馬師跟司馬昭是最為出名,因此後代所謂的孩子成才多數是指他倆。

司馬師是公元208年出生,而208年曹操剛成為丞相,司馬懿也是在這一年被曹操強制為官,讓他在太子曹丕身邊為官。

司馬昭是在公元211年出生,而這個時候的曹丕正好剛被封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因此還是在國內主持內政。

也就是說司馬懿在這兩個兒子出生期間,一直都是陪在身邊,更多的是常謀國事,多出奇策,並不是帶兵南征北戰,這樣就有足夠的時間來親自教育兒子。

都說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這一點在司馬家身上就能很好的體現。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雖然性格不同,但是行事方法,基本上都是跟著司馬懿學習,因此才會足智多謀!

而且司馬懿雖然因為“狼顧之相”被曹操所猜疑,但是這也不是大事,曹操本身就性格多疑,被猜忌的文臣武將也不在少數。

但是司馬懿對於曹操還是比較盡忠,特別是在關羽水淹七軍,嚇得曹操想要遷都之時,是他跟曹椽、蔣濟一起力阻,這才讓曹操放棄了遷都。

對待百姓更是盡心,曹操在潁川屯田的時候,想把荊州遺民遷走,也是司馬懿阻止,這才使得更多的逃難之人迴歸,增強了防禦力。

司馬懿真正發力期是在曹丕跟曹睿時期,也是在這個時期,司馬師、司馬昭都跟隨司馬懿征戰四方,而這個時候兩人都已經成年,隨父出征更多的是鍛鍊。

司馬懿將他們兩個帶在身邊,也可以悉心教導,磨鍊他們的意志力,這對於他們的未來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算上曹操時期的話,司馬懿可以說是四朝元老,特別的曹丕曹睿兩位帝王,對於司馬懿那是當成心腹,都有託孤的行為!

曹丕曾在司馬懿任撫軍大將軍的時候,對他說過:“

吾東,撫軍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總東事”,可以說將司馬懿當做另一個自己,共同治理天下。

在曹睿病重之後,司馬懿更是快馬加鞭,從白屋到京城,夜行四百里趕到,心急如焚。《三國志》中記載曹睿見對司馬懿說:“吾疾甚,以後事屬君,君其與爽輔少子。吾得見君,無所恨。”可見司馬懿與曹睿君臣相敬相愛之心!

在齊王曹芳時期,又以年邁之身,剷除意圖謀反的曹爽,保住了曹氏的天下。

這一些君臣之意,都對自己兒子產生了影響,怎樣為人處世,這一切都需要日積月累的觀察學習,這也是司馬懿跟諸葛亮不同的地方,而司馬懿從始至終就將兒子們帶在身邊,有一個這樣的父親,司馬後代想不成功都難!

2:我們再看一下諸葛亮

諸葛亮一共有三個兒子,大兒子諸葛喬是兄長諸葛瑾過繼給他的,另外兩個兒子諸葛瞻、諸葛懷是親生的。


諸葛亮的一生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忠心輔助劉備、劉禪兩人,一心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但也正因如此,使得諸葛亮有一生平大憾,那就是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後代。

早年因為諸葛亮沒有孩子,便請求諸葛瑾將諸葛喬過繼給自己,諸葛亮也是將諸葛喬視為己出,悉心教導,恨不得將自己所有的本事都教給他。

只可惜天命弄人,諸葛喬英年早逝,使得諸葛亮畢生心血付之一炬,都成為了空!

也許是因為諸葛亮常年在外征戰的原因,一直沒有子嗣,直到年近五十,才有了自己的兒子。

諸葛瞻是公元227年出生,而諸葛懷史料記載也是在227年出生,那就是說這兩人是雙胞胎。但是《三國策》中沒有記載諸葛懷,因此我們暫且只說諸葛瞻。

在諸葛瞻出生的第二年,也就是228年,諸葛亮開啟了第一次北伐戰爭。當時諸葛瞻年幼,是不可能帶在身邊的,因此只能留在漢中,由黃月英來照顧。

此後諸葛亮進行了五次北伐,可以說是幾乎一年一次,這樣就只能常年征戰在外,無法陪在諸葛瞻身邊,也無法對他進行言傳身教,因此諸葛瞻的性格跟謀略很多都大大的不如諸葛亮。

諸葛瞻因為基因強大,從小就聰明絕倫,過於早熟,這讓諸葛亮很是擔憂。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寫到,建興十二年,亮出武功,與兄瑾書曰:“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這個時候才開始注意自己兒子的教育問題,有點為時已晚,並且在這時諸葛亮仍然繼續北伐,同時對蜀國中的大小事務那是“事無鉅細”!一方面是考慮怎樣對外,一方面考慮怎樣治理國家,再一方面考慮怎麼教育兒子,這就算是神仙也分身乏術,更可況是個人。

也許天意就是讓諸葛亮無法將自身本領流傳於後代,在認識到需要教育兒子的時候,在五丈原病逝!

諸葛亮這一去世,年僅八歲的諸葛瞻更是無法繼承諸葛亮的本領,不管是軍事謀略、治國安邦還是人情世故,都無法學習諸葛亮的做法,這才使得諸葛瞻最多就成為了一個稍有頭腦的普通人而已。

雖然有諸葛亮的《誡子書》給了諸葛瞻,但這更多的是教育兒子品德方面的問題,這對於處世來說,作用並不大。

此後蜀國被黃皓霍亂,而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依舊繼續北伐,兩人使得蜀國越來越弱,領諸葛瞻非常痛心。

終於在抗擊魏國的時候,諸葛瞻憤怒的大喊:“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何面而返!”隨後戰死沙場!

可以說是諸葛亮的一身本領沒有及時的傳輸給諸葛瞻,這也是使得諸葛瞻戰死沙場的原因。

3:總結

都說父親是孩子心中最大的偶像,父親的行為舉止能影響孩子的一生,這一點的確沒錯。但是陪伴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孩子也無法學習父親的一些行為舉止。

這一點司馬懿比諸葛亮做的要成功的多,也正是因為一點,司馬懿才能將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培養成人才,在他們的人生道路上,給予更多的幫助,也更多的為他們解惑,使得他們有一個完整的人生。

而諸葛亮卻是為劉氏父子付出太多,對於自己的後代更是虧欠,沒有對司馬瞻的人生進行幫助。而司馬瞻卻因為有一個像神一樣的父子在上面站著,自己也想努力成為他那樣的人,光是“武侯之子”這四個字就對他的人生造成了數倍的壓力。

不能丟臉,不能平庸,不能屈居人後,不能無所作為!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父親的形象太過偉大,身為後代的司馬瞻必須要努力再努力,但是缺少了諸葛亮的教導,整個蜀國,不管是內政還是外策,都是按照諸葛亮量身定製的。缺少了諸葛亮,蜀國的一切都將變得混亂,但是這一點,諸葛瞻不管有沒有意識到,但絕不會承認。這也是他後來心中鬱悶,戰死沙場的原因。

所以,司馬懿跟諸葛亮的後代成不成功,不是因為家風的問題,而是因為兩人對於後代的教育問題,陪伴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