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家风差,为何孩子都成才,诸葛亮家风好,为何后代不成功?

寻树人


首先要更正几个观念:

1.家风好不好与孩子成不成才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能说,家风好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比较符合社会上主流道德评判,更容易为普通大众所接受。

现在我们说诸葛亮家风好,一是因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由此爱屋及乌地认为他的家风也很好,二是诸葛亮写的《诫子书》成为了世人教育子女的经典。确实如实,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无一不是忠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代表人物。

而后人普遍认为司马懿家风不好,确实存在实实在在的误区的。司马家的家训,其中有一条:细心能办大事,夹着尾巴好做人,学会把自己藏起来。

司马懿的父亲在教育司马懿等八个孩子时,是非常用心的,八个孩子也很成器,当时人称“八达”。但是他们在父亲面前唯唯诺诺,父亲叫东不敢向西,父亲不叫进门决不敢进,父亲不提问决不回答。由于司马家族身处曹魏高层,孩子们成长的环境都是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自然而然就会养成谨小、慎微、隐忍的性格。这是丛林法则中的生存之道。

司马懿对儿子们管教也非常严格,儿子们都没有做出仗势欺人之事。他们对父母也极为孝顺。司马师和司马昭在司马懿死后,权势虽然凌驾在曹魏皇帝之上,但是在他们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司马昭虽然野心勃勃,想将曹魏取而代之,但是安守孝道,家风传承很好。

2.孩子成才的标准不一样。有人以为高官厚禄是成功,有人以为家财万贯是成功,有人以为立言立德是成功,有人以为修身爱己是成功……

对于诸葛亮来说,本身就是忠君爱国的典范人物,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面对蜀汉危亡的局面,以身殉国,阵亡在绵竹抗魏第一线,留下了千古佳话。连晋武帝司马炎都忍不住评价“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在笔者眼中,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如果能在历史上留青名、留英名,哪有不成功之说。

而司马懿的孩子所谓的“各个成才”,无不是起源于因为司马懿篡夺曹魏最高权力、司马炎篡魏自立,司马家成为皇家的。司马懿的儿子和孙子个个封王,正是父辈们斗争的结果,与自身的努力可能还真不是很大。再者,反而司马懿九个儿子中,三个不成才,一个精神病人,一个早死,这怎么能说都成才呢?

3.一个长者曾经说过,一个人能否成才、成功,一要看个人努力,二要看时代机遇。

对于诸葛亮、司马懿的后人来说也是一样。

家风很重要,但不是决定因素。


臣光曰


正史上记载的司马懿,很善于伪装,还特别心狠手辣。他对自己的原配妻子很不好,所以和儿子的关系也很差,所以司马懿的家风是很差的。诸葛亮的家风特别的正,他自己是儒家弟子,所以教育孩子都是严格的按照儒家标准来执行,教他们从小就做一个忠臣孝子。他的《诫子书》就是中国历史上很有成就的家风家教成名作。 为何司马懿家风差,教育出来的孩子成才,而诸葛亮家风好,教育的孩子反而不成功呢?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是坐镇一方的诸侯,最后还夺取了曹魏的江山,而一统三国。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统领精悍的御林军,却败在邓艾的两万疲军之下,自己也战死在绵竹。诸葛瞻在死前还自责说:“外不能制姜维,内不能除黄皓”。这就说明,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才能都不怎么样,也可以说是失败的。

其实,司马师和司马昭虽然成为了一方诸侯,夺取了魏国的天下,后来在司马炎的时候还统一了三国,表面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久司马家族内部就产生了很大的分裂,“八王之乱”爆发后,招致外族入侵。刚刚统一不久的司马政权就瓦解了,只能南下偏安江左。北方还爆发了“五胡乱华”的恶性事件,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从此遭到了世人的唾骂,这就说明司马懿家族并不成功。 司马懿的后人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悲剧,是与司马懿的家风差有很大的关系的。


司马懿为了夺取朝中大权,发动了高平陵政变,杀光了曹爽一家老小,灭其三族,清除他的同党,还把曹魏的皇室软禁在邺城,打杀反对自己的王陵等人。 司马师和司马昭上台后,也学司马懿的,发动政变,杀了很多人,废掉皇帝曹芳,杀掉皇帝曹髦,后人也跟着学,所以在后来的“八王之乱”中,为了夺权,互相残杀,给世人留下了很坏的印像,司马家族后人干的这些恶事,也是学司马懿这个老祖宗的。 司马懿的坏家风,害了自己的子孙后代,也害了国家和百姓,所以司马懿的儿子是失败的,都留下了很坏的名声。



蜀国灭亡了,诸葛亮的儿子、孙子都战死了,诸葛亮可以说是绝后了,这是时势造成的,蜀国国力太差,后主刘禅能力太差,就算是诸葛尚父子有超强本领,也救不了蜀国。 诸葛亮父子都很受后人的尊敬,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好的名声。后人为他们修庙,树立奉碑,把他们作为神供奉起来。特别是诸葛亮有关家风的《诫子书》成为了世人教育子女的经典,世代流传下来,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瑰宝。


迷萌乐



首先,司马懿的家风差吗?

真的很差。

我看有人说司马家家风好,司马懿老爹司马防如何如何,这没问题,司马防对子女培养确实有一套,所以司马懿兄弟八人个个成才,号称“八达”。

但是这不代表司马懿的家风就好。

七十岁的司马懿借着“高平陵之变”篡夺了曹魏江山,别说后世帝王,就是司马懿的子孙,东晋皇帝在知道了司马懿是如何篡夺曹魏江山后都羞愧的无言以对。

晋明帝司马绍时,王导侍坐。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导乃陈帝创业之始,用文帝末高贵乡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至于说司马懿的儿子个个成才,这无非是因为司马懿篡夺曹魏最高权力到司马炎篡魏自立,司马家成为皇家,那么司马懿的儿子和孙子自然个个封王。

古代史书其实是政治史,既然司马家统一天下建立晋朝,司马懿的儿子孙子又都是晋朝的亲王,传统史书上自然会记载这些司马家王爷们的事迹。

所以你看史书会觉得司马懿的后代“成才“。

可实际上司马懿的子孙真没几个成才的,就说晋朝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就不是一个“成才“的皇帝。

比如西晋宰相何曾经常陪晋武帝司马炎吃饭喝酒,根据他观察,他认为司马炎是一个很平庸的皇帝,所以他私下忧心忡忡,对自己儿子们说天下不就将会大乱。

何曾侍武帝宴,退,谓诸子曰:“主上开创大业,吾每宴见,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非贻厥孙谋之道也;及身而已,后嗣其殆乎!汝辈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属必及于难。”


再说西晋倒数第二个皇帝,晋怀帝司马炽,他被刘聪俘虏后为了活命不但拍刘聪的马屁,甚至愿意在前赵国酒会上扮演斟酒的仆人。

这就是司马懿家的家风。

再说诸葛亮的子孙。

诸葛亮后代史书记载很少,并不是因为诸葛亮家风不好,而是因为蜀汉最终被魏国给消灭了,诸葛亮的后人在晋朝就是普通人,但即使这样,诸葛亮唯一直系后人诸葛京在西晋也凭借着自己才干一直做到了江州刺史。


(成都武侯祠,诸葛尚塑像)


而诸葛亮更为出彩的是诸葛亮嫡子诸葛瞻与长孙诸葛尚。

他们父子两在面对蜀汉危亡的局面,完全没有像晋怀帝司马炽那样为了苟全性命,什么屈辱都可以忍受,而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两父子都阵亡在绵竹抗魏第一线。

后世对诸葛瞻父子评价比起晋怀帝,那高太多了。

就连晋武帝司马炎都忍不住评价“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兰台


三国中司马懿与诸葛亮可以说既是冤家又是对手,在诸葛亮北伐期间,两人斗智斗勇,虽然司马懿在卤城之战被诸葛亮甲首三千,但好歹司马懿还是堵住了诸葛亮北进之路,终于在五丈原熬死了诸葛亮,从此,失去了对手的司马懿变得天下无敌。

论年龄,司马懿比诸葛亮大2岁。论家世,司马懿出自河内司马氏世家大族,家中不仅人丁兴旺,而且是人才辈出,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是曹操时代的京兆尹,相当于首都市长,司马懿的祖父司马儁是颍川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再往上,司马懿曾祖父司马量是豫章太守,同样是省部级高官,这是司马懿祖辈及父辈,司马懿的祖先辈甚至能追溯到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司马错和秦末汉初项羽所封的诸侯王之一的殷王司马卬,其家族可谓声名显赫。

司马懿及亲兄弟合计八人全是当时的人才,被人称为“司马八达”,这是司马懿的同辈。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也是当时极具能力的统帅之才,在司马懿夺取曹魏的权力之后,顺利地将曹魏政权一步一步收下囊下,最终由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位,可谓是人才辈出,这是司马懿的子辈及孙辈。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曾任兖州泰山郡丞,相当于现在省公安局长,诸葛亮的祖父诸葛丰官至司隶校尉,相当于首都地区最高行政长官,这是诸葛亮的祖辈和父辈。

诸葛亮有两个亲弟弟,一个是诸葛瑾,在东吴官至大将军,位高权重,另一个是诸葛均,一直跟随诸葛亮,能力一般,年轻早逝,这是诸葛亮的同辈。

诸葛亮有一个养子叫诸葛乔,在蜀汉任翊武将军,25岁就去世了,诸葛亮只有一个亲生儿子叫诸葛瞻,在蜀汉担任卫将军,领尚书事,可惜在绵竹一战被邓艾击败,诸葛瞻连同自己的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

与诸葛亮存在血缘关系的孙辈只有诸葛瞻的庶子诸葛京,诸葛京后来在晋朝官至江州刺史,不是太出名了,这就是诸葛亮的子辈与孙辈。

如果司马懿与诸葛亮整个家族比起来,司马家族无论是人丁,还是成才率,都远远高于诸葛家族,弄到最后,诸葛亮家族都要给司马家族打工,不论是在影视作品,还是在史书中,司马懿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心狠手辣、险狡诈,而且其家族家风也不好,不是阴谋篡位,比如司马炎篡位,就是相互争斗,比如八王之乱。

而诸葛亮被称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典范,是后来历朝历代的道德模范,是忠君爱国、勤政爱民的榜样,诸葛亮对子孙的教育一直都是严格要求,其家风也成为推荐的典范,既然如此,司马懿家风差,诸葛亮家风好,为何司马家人才辈出而诸葛人单才弱呢?

其实这与两家的家族情况是息息相关的。东汉末年地方上已经成为世家大族的势力范围,世家大族不仅拥有大量的土地,私藏有大量的人口,还控制了人才推荐、教育、舆论等知识领域,关键原因就是世家大族有钱有人,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

司马懿时期,其家族正是辉煌的时期,其家族子弟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有了良好教育就有了成为人才的资本,再加上其出身,成才基本上是一定的,而虽然家族也会推行儒家道德教育,但在争权夺利的乱世,活下去显然比道德高尚更有意义。

司马懿为什么一生都在隐忍?还不是为了生存下去,他在曹操面前当缩头乌龟,在曹丕面前尽力讨好,在曹睿面前表现低调,在曹爽面前装疯卖傻,最后成功地干掉曹爽,血洗曹爽一党五千多人,司马懿何曾考虑过道德,他想的不过是生存下去,然后谋权篡位。

而诸葛亮的家族虽然也是士族,但是已经没落了,诸葛亮3岁丧母,9岁丧父,十几岁就跟着叔叔在外奔波投靠,诸葛亮16岁时叔叔又去世了,只能带着幼小的弟弟诸葛均和两个姐姐在隆中耕读,根本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更没有家族背景来相助他走上仕途,诸葛亮所有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就连生存也得靠自己的双手。

司马懿出仕当官根本不需要自己操心,曹操就派人就找上门了,身在隆中的诸葛亮想要出山,还得靠着身边结识的众多好友介绍,比如水镜先生、徐庶等人,才让刘备有了三顾茅庐,才有了出仕做官的机会。

古代的成才出仕当官是一个方面,在某一方面表现得杰出的能力,比如文学,又是一个方面,而这些都与受教育程度和家族出身有关,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比,差了不是一点半点,再加上诸葛亮夫妻的生育能力不是太好,终身只有一个亲生儿子,还是在他46岁那年才有的,可那个时候的诸葛亮一心在北伐了,根本没有教育儿子的时间和机会。

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在8岁时,父亲诸葛亮又去世了,诸葛瞻在没有父亲的庇护下,完全是靠出身获得官职爵位的,诸葛瞻能够一帆风顺成为蜀汉的卫将军,领尚书事,很大原因靠的就是诸葛亮儿子这个身份,同时诸葛瞻的教育诸葛亮基本上没有参与,虽然有诫子书,但比亲身教育还是差远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能否成才,靠的就是教育,司马懿家大业大,人丁兴旺,这方面的资源胜过诸葛亮家族数倍,至于道德方面,其实司马懿所受到的儒家道德教育与诸葛亮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就是两人面对诱惑的抵抗能力,司马懿选择了违背儒家道德,诸葛亮选择了遵守儒家道德,仅此而已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都是千古智者,没有谁的家风差了,只是教育的方式不同。

诸葛亮管的比较严,孩子都是循规蹈矩的好孩子,却没法出彩;司马懿管的不是很宽,孩子自由发展有些皮,但是做事容易冒头。

老实孩子

我们现在先看一下什么是老实,很简单,就是听话,非常听话,人们会说听话不好吗,我想说听话是挺好,但是总听话就不是那么好了。

《伤仲永》里的仲永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仲永是个好孩子,是个老实听话的孩子,家长有命,就要听从,所以也就配合他们表演,这一下让更多的人慕名而来。

仲永的家人一见这种情况,那更兴奋了,毕竟孩子教的好我也是有面子的,于是今天这个场,明天那个场,他自己去可不行,自己一个可没说服力啊,于是都会带上仲永。

仲永也老实,只要家人说了,他就照做,哪怕他想学习,也要放下书本乖乖的听从,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聪慧就这样被浪费,最终泯然众人。

我们不能说小时候老实的孩子不聪明,也不能说他们长大后没出息,只是这样长大的人会太老实,造成他们太普通,只会听从命令做自己的事,愣是把自己变成一滴水融进大海里,不冒头不露头谁会去专门记他去,自然泯然众人,显得不是那么有出息。

不走寻常路的孩子

《司马光砸缸》,就很好的表现出不老实的孩子的差别。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小故事,讲的是小时候的司马光和家里的大人去别人家拜访,几家人都带着孩子,大人们在一起闲聊,孩子们没意思就结伙去玩儿。

一帮孩子来到后院玩耍,玩什么呢,自然是通用游戏捉迷藏,开始玩儿后总有那么个熊孩子不自量,其中有个孩子皮了些,为了不被逮住,非要去攀爬假山,结果一个不小心就把自己给坑了,脚下一滑,呲溜摔了下去。

也算他走运,摔下去的地方正好有个装水的大缸,要不摔到地上那还不头破血流啊。

因为古代时候房屋大都是木质结构,所以极易着火,一旦着火那可不是一点儿半点的水就够了的,所以这装水的缸自然越大越好。

因为这,那个摔下来的孩子也就倒了霉了,缸太大了,又装满水,他一下子竟然摸不着边儿,从这也能看出这个孩子也是个老实孩子,要不怎么还不会游泳,肯定听家人的话没有私自下水。

就说落水这么大的动静自然被其他孩子发现了,一下子就慌了,然后就能看出老实孩子和不老实孩子的区别,其他老实孩子都是想着叫家长,不老实的孩子司马光却拿起石头把缸砸破,放水救人。

为什么说司马光不老实呢,其实我们都知道,小时候跟家人去别家做客,家长总是千叮咛万嘱咐的让我们注意些,千万别弄坏别人家的东西,在古代讲究礼仪的地方,家长更是会三令五申,所以不是那些孩子想不到砸缸救人,而是他们不敢想,毕竟家长都警告了,只有不老实的司马光才敢去做砸缸这样的事。

而诸葛亮家的孩子就和仲永一样,太过循规蹈矩,导致他们没有独立思维,随大流,平庸成为代名词。

司马懿家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会独立思考,懂得发挥自己的特长,皮一下挺开心,这不都当了皇帝了。


小鼠报道


为什么司马懿的儿子还成功,诸葛亮的后代不是很成功?

这个问题的潜台词是司马懿本不如诸葛亮,他的儿孙辈却不如司马懿的子孙。

在我看来,司马懿并没有不如诸葛亮。两人一攻一受,有来有往,最后进攻端疲软,自己挂了,你就说防守端不行,显然是防守端的司马懿笑到了最后。隐忍不发的司马懿熬死了诸葛亮,熬死了曹操三代的忠良之士。所以笑到最后才是最厉害的。所以要说成功,诸葛亮并不比司马懿出色。魏国地大物博,蜀国从哪个方向来,司马懿就得被动防御。不能说你六出祁山,都无功而返,最后殚精竭虑,国弱民羸,自己也挂了,还说你比我厉害啊,让司马懿哪里说理去。

理清了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强弱,这个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司马懿本来就比诸葛亮厉害,他厉害的不是谋略,不是武功,不是善于防守。司马懿厉害的是他有庞大的魏国的人力物力做后盾。诸葛亮六出祁山,也曾乘敌不备,占些便宜,可是司马懿不在乎啊,反应过来以后,就是诸葛亮撤兵之时。些许的损失,无法动摇魏国的根本,夏侯渊死了,魏国依然强大,张郃死了,司马懿无动于衷,夏侯霸降了,司马懿笑了。所以强大是最牛逼的成功。

司马懿最后胜利^_^Y,他的儿子们继承了老曹家的家产,还顺便接手刘备的遗赠,成功的不得了。司马炎又把孙权的遗产也拿到手,一统天下,你说成功不成功。

诸葛亮为了理想信念,自己累死了。他的儿子宁为玉碎,以身殉国,求仁得仁,也是一种另类的成功吧。至于后代,自然再难于司马懿的子孙相提并论了。

综上,把诸葛亮的子孙与司马懿的子孙相比就是不公平的。就像李世民的子孙比李建成的子孙强一样。胜者为王败者贼。还有何相比的立场呢!


坎坎且伐檀


司马懿教育后代的方式的确与诸葛亮不同,不过这并不能说司马懿差、诸葛亮好,只不过是更适合用盛世或乱世,相信诸葛亮忠君爱国的家风在盛世,一定能让子孙后代有一些成就,可在乱世便不在受用。

我来解答今天的问题,各方面分析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教育

首先来说司马懿的教育方式

司马懿教育家族子弟的方式非常特殊,与现代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完全不同,将很多小事情都交给自己的孩子,就是为了磨炼他们的耐心,以及让他们学会一个字那就是忍,司马家孩子的实践机会也是非常多。


司马昭与司马懿出征的时候,一些哨兵的责任通常都会由司马昭担任,这并不是贬低自己的孩子,他的能力只能做一个哨兵,而是告诉他千万不要想一步登天,任何事情都一定要慢慢来。


司马师与司马昭被这种教育完全磨炼出在乱世之中该有的耐心,以及吃苦耐劳,从而培养了他们面对大事不慌不忙的性格,也为司马炎登基埋下了伏笔。

其次来说诸葛亮的教育方式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志。这幅对联是在刘备拜访诸葛亮草屋时看到的,因此刘备认为诸葛亮一定是一个淡泊名利,忠君爱国的谋臣,因此不惜三次请他出山,也恰恰印证了诸葛亮的教育子孙后代的方式。



《三国演义》中并没有明确记载诸葛亮的教子方式,不过从诸葛瞻、以及诸葛尚不惜用命换取蜀国的苟延残喘,忠君爱国、淡泊名利正是诸葛亮家族教育后代的中心思想,可惜这种思想用在乱世之中教育子弟,并非正确的方法。

再次来说二人教育不同为何司马懿后代能夺得天下,诸葛亮后代却不能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三国后期曹魏的顶梁柱,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诸葛尚依然也是蜀国的中心人物,可不同的是曹魏的实权在司马家族手里,而蜀汉自诸葛亮死后,大权更替,刘禅只不过是一个名义上的皇帝,


诸葛家族的后代,都成为的忠心耿耿为蜀汉效力的人物。司马昭、司马师、司马炎的主要靠的是司马懿从小良好的教育,任何事情都从小事做起,而诸葛亮需要自己的儿子从小给自己定一个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诸葛瞻从小的自卑能够做到绵竹主将的地位,已经算的上很高了。

综上所述:双方二人的教育方式各有千秋,只不过在乱世之中诸葛亮的方法并不适用,还是司马懿从小事做起的方法,才能成功夺取天下。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历史红尘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司马懿有九子,其中嫡子二人,司马师、司马昭,都为西晋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堪称一代人杰。诸葛亮有亲子一人-诸葛瞻,养子一人-诸葛乔,诸葛乔较有才能但英年早逝,诸葛瞻“内不能制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后又在优势兵力情况下战死绵竹,的确才能中庸。

虽然后世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名声天差地别,但在当时,我们并不能说司马家的家风就不好,诸葛亮的家风就好。

一、三国时期的士族家风

东汉是我国历史上士族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而三国魏晋是士族形成的门阀最为闪耀的时代。虽然门阀时代为后人所诟病,但如果士族中没有杰出的子弟,也是难以造就门阀时代的。

而三国时期,正是士族事业的上升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有名的家族,比如颍川荀氏、江东张氏等等,这其中也包括琅琊诸葛氏和河内司马氏。那么这些家族是靠着什么保持家族的强大呢?

这主要应该归功于教育。这里的家风,应该也是说家庭教育和家族精神以及家族知识的传承。

司马家在司马懿这一代有所谓司马八达的称号,英才辈出;而诸葛家在诸葛亮这一代有诸葛瑾在东吴、诸葛亮在蜀汉、诸葛诞在曹魏,也是英杰颇多的。当时的家风已经难以推知,但可以明确的是,司马家族和诸葛家族对于后人的教育应当是一等一的。

所以,正常来说,诸葛家的后人应该与司马师司马昭一样出色的,为何诸葛亮的后人却声名不显呢?

二、诸葛瞻为何才能平庸?

事实上,但从家风来说,诸葛亮也并不是没有培养出出色的儿子,比如诸葛乔。

诸葛乔是诸葛亮兄长诸葛瑾的嫡次子,早年在东吴便与其兄诸葛恪名重当时,两兄弟各有优劣。后来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诸葛亮对诸葛乔视如己出,悉心栽培。诸葛乔也颇为成器,20余岁便参与诸葛亮北伐,负责督运粮草等事宜。诸葛亮在给诸葛瑾的信中说,本应让诸葛乔在成都的,但为了磨炼他,给他数百士兵,与其他将军子弟一起驻扎在山谷之中。

然而,诸葛乔在228年过早的去世了,当时诸葛乔还不过25岁。还没度过下放基层的艰苦岁月,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而这,或许也跟诸葛瞻不够优秀有一定关系。

诸葛瞻生于227年,诸葛亮去世时才仅仅8岁。诸葛家因为分散,留在蜀汉的诸葛家族人丁并不兴旺。因此,就家风来说,诸葛亮没有时间给逐渐长大的诸葛瞻以良好的教育,而父亲死后,家族内又缺乏长辈有效的监督,诸葛瞻的学识能力很有可能在后天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掘与培养。

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临死之前为其子诸葛瞻留下《诫子书》的缘故。这不能说明诸葛家的家风就优于司马家,这恰恰说明诸葛亮担心儿子年幼,教导不够而留下文字性的东西希望儿子能够走入正轨,未来有着良好的发展。

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可能早年的教育更加重要,8年的时间也能够给诸葛瞻打好基础。但是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227年,诸葛亮正式开启了他的北伐事业,从此,诸葛亮长期在汉中领兵,在成都的时间很少。戎马倥偬之间,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对诸葛瞻进行培养和教育。

诸葛瞻的资质如何暂且不论,家风所能带来的,仅仅是后天的教育。而诸葛瞻在这方面是严重不足的。这应当是诸葛瞻才能平庸的一个方面之一。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期待你的关注!


子彧说


首先关键在于诸葛亮寿命短且为了事业,结婚生子都很晚,因此大部分的绝招都没有来得及传给儿子。以前成才的主要靠父母和老师手把手教导。而司马懿恰恰相反,活的寿命长,带着儿子征战,手把手教导,因此都成才了。

其次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的野心不一样,诸葛亮一生为了复兴汉室,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忙于事业疏忽了儿子。另外就是诸葛亮对于儿子太过溺爱,写信给哥哥说:儿子过于聪明和眼熟,以后估计难成大器。既然知道原因,诸葛亮并未做出防范和纠正措施。说白了就是老来得子舍不得去磨练。然后就是培养姜维,并不是培养儿子做接班人,虽然从资质也许姜维更合适,但诸葛亮的公正让儿子失去了走后门成才的机会。再看司马懿,自曹操死后,就开始培养自己的嫡系部队,两个儿子更是着重培养,打仗都带在身边磨练。

最后就是时代的原因,司马懿作为胜利方,因此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让自己儿子发挥,蜀国作为失败方,而诸葛亮作为蜀国主站的代表人物,斩草除根是古代历来的手段,因此需要保住性命,就算诸葛亮儿子本事出众,也绝不敢表露。而成才必须得到世人的认可,因此不敢表露,那么是没办法成才的。而司马懿儿子就不一样了,才能可以任性发挥,错了可以改,对了会有大家宣传,因此越来越出名。

大家觉得是这么回事吗?有资本和没有资本成才是不一样的。大家赞同吗?欢迎下方留言。


历史追寻者


家风问题

司马懿是一个被《三国演义》严重黑化的人物,加上后期司马炎称帝,一直被人们当成篡权之人来对待,但是这一些跟他的家风没有关系,至于所谓的家风差,不知从何得来。

而诸葛亮也是被《三国演义》神化的一个人物,他对待刘氏的确是尽心尽力,但对待自己的孩子却未能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至于他的家风好,更多的是因为一篇《诫子书》。

其实所谓的家风好坏问题,大多都是通过《三国演义》中,两人的表现来判定,至于真正的家风如何,这很难说清楚。

后代问题

司马懿跟诸葛亮的后代的确命运不同,但这跟家风的好坏关系不大,跟两人对于后代的教育问题关系很大。

1:我们先看看司马懿。

司马懿总共有九个孩子。张皇后生: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干。伏夫人生:司马亮、司马伷、司马京、司马俊。张夫人生司马彤,柏夫人生司马伦。

光看司马懿的老婆就比诸葛亮多不少,儿子更是多得多。这其中司马师跟司马昭是最为出名,因此后代所谓的孩子成才多数是指他俩。

司马师是公元208年出生,而208年曹操刚成为丞相,司马懿也是在这一年被曹操强制为官,让他在太子曹丕身边为官。

司马昭是在公元211年出生,而这个时候的曹丕正好刚被封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因此还是在国内主持内政。

也就是说司马懿在这两个儿子出生期间,一直都是陪在身边,更多的是常谋国事,多出奇策,并不是带兵南征北战,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来亲自教育儿子。

都说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这一点在司马家身上就能很好的体现。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虽然性格不同,但是行事方法,基本上都是跟着司马懿学习,因此才会足智多谋!

而且司马懿虽然因为“狼顾之相”被曹操所猜疑,但是这也不是大事,曹操本身就性格多疑,被猜忌的文臣武将也不在少数。

但是司马懿对于曹操还是比较尽忠,特别是在关羽水淹七军,吓得曹操想要迁都之时,是他跟曹椽、蒋济一起力阻,这才让曹操放弃了迁都。

对待百姓更是尽心,曹操在颍川屯田的时候,想把荆州遗民迁走,也是司马懿阻止,这才使得更多的逃难之人回归,增强了防御力。

司马懿真正发力期是在曹丕跟曹睿时期,也是在这个时期,司马师、司马昭都跟随司马懿征战四方,而这个时候两人都已经成年,随父出征更多的是锻炼。

司马懿将他们两个带在身边,也可以悉心教导,磨炼他们的意志力,这对于他们的未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算上曹操时期的话,司马懿可以说是四朝元老,特别的曹丕曹睿两位帝王,对于司马懿那是当成心腹,都有托孤的行为!

曹丕曾在司马懿任抚军大将军的时候,对他说过:“

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可以说将司马懿当做另一个自己,共同治理天下。

在曹睿病重之后,司马懿更是快马加鞭,从白屋到京城,夜行四百里赶到,心急如焚。《三国志》中记载曹睿见对司马懿说:“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可见司马懿与曹睿君臣相敬相爱之心!

在齐王曹芳时期,又以年迈之身,铲除意图谋反的曹爽,保住了曹氏的天下。

这一些君臣之意,都对自己儿子产生了影响,怎样为人处世,这一切都需要日积月累的观察学习,这也是司马懿跟诸葛亮不同的地方,而司马懿从始至终就将儿子们带在身边,有一个这样的父亲,司马后代想不成功都难!

2:我们再看一下诸葛亮

诸葛亮一共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诸葛乔是兄长诸葛瑾过继给他的,另外两个儿子诸葛瞻、诸葛怀是亲生的。


诸葛亮的一生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忠心辅助刘备、刘禅两人,一心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也正因如此,使得诸葛亮有一生平大憾,那就是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后代。

早年因为诸葛亮没有孩子,便请求诸葛瑾将诸葛乔过继给自己,诸葛亮也是将诸葛乔视为己出,悉心教导,恨不得将自己所有的本事都教给他。

只可惜天命弄人,诸葛乔英年早逝,使得诸葛亮毕生心血付之一炬,都成为了空!

也许是因为诸葛亮常年在外征战的原因,一直没有子嗣,直到年近五十,才有了自己的儿子。

诸葛瞻是公元227年出生,而诸葛怀史料记载也是在227年出生,那就是说这两人是双胞胎。但是《三国策》中没有记载诸葛怀,因此我们暂且只说诸葛瞻。

在诸葛瞻出生的第二年,也就是228年,诸葛亮开启了第一次北伐战争。当时诸葛瞻年幼,是不可能带在身边的,因此只能留在汉中,由黄月英来照顾。

此后诸葛亮进行了五次北伐,可以说是几乎一年一次,这样就只能常年征战在外,无法陪在诸葛瞻身边,也无法对他进行言传身教,因此诸葛瞻的性格跟谋略很多都大大的不如诸葛亮。

诸葛瞻因为基因强大,从小就聪明绝伦,过于早熟,这让诸葛亮很是担忧。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写到,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这个时候才开始注意自己儿子的教育问题,有点为时已晚,并且在这时诸葛亮仍然继续北伐,同时对蜀国中的大小事务那是“事无巨细”!一方面是考虑怎样对外,一方面考虑怎样治理国家,再一方面考虑怎么教育儿子,这就算是神仙也分身乏术,更可况是个人。

也许天意就是让诸葛亮无法将自身本领流传于后代,在认识到需要教育儿子的时候,在五丈原病逝!

诸葛亮这一去世,年仅八岁的诸葛瞻更是无法继承诸葛亮的本领,不管是军事谋略、治国安邦还是人情世故,都无法学习诸葛亮的做法,这才使得诸葛瞻最多就成为了一个稍有头脑的普通人而已。

虽然有诸葛亮的《诫子书》给了诸葛瞻,但这更多的是教育儿子品德方面的问题,这对于处世来说,作用并不大。

此后蜀国被黄皓霍乱,而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依旧继续北伐,两人使得蜀国越来越弱,领诸葛瞻非常痛心。

终于在抗击魏国的时候,诸葛瞻愤怒的大喊:“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何面而返!”随后战死沙场!

可以说是诸葛亮的一身本领没有及时的传输给诸葛瞻,这也是使得诸葛瞻战死沙场的原因。

3:总结

都说父亲是孩子心中最大的偶像,父亲的行为举止能影响孩子的一生,这一点的确没错。但是陪伴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孩子也无法学习父亲的一些行为举止。

这一点司马懿比诸葛亮做的要成功的多,也正是因为一点,司马懿才能将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培养成人才,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给予更多的帮助,也更多的为他们解惑,使得他们有一个完整的人生。

而诸葛亮却是为刘氏父子付出太多,对于自己的后代更是亏欠,没有对司马瞻的人生进行帮助。而司马瞻却因为有一个像神一样的父子在上面站着,自己也想努力成为他那样的人,光是“武侯之子”这四个字就对他的人生造成了数倍的压力。

不能丢脸,不能平庸,不能屈居人后,不能无所作为!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父亲的形象太过伟大,身为后代的司马瞻必须要努力再努力,但是缺少了诸葛亮的教导,整个蜀国,不管是内政还是外策,都是按照诸葛亮量身定制的。缺少了诸葛亮,蜀国的一切都将变得混乱,但是这一点,诸葛瞻不管有没有意识到,但绝不会承认。这也是他后来心中郁闷,战死沙场的原因。

所以,司马懿跟诸葛亮的后代成不成功,不是因为家风的问题,而是因为两人对于后代的教育问题,陪伴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