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作战的士兵如何保持个人卫生?洗衣服怎么办?

兵器世界


都说“一名军人的最好归宿是死于最后一战的最后一颗子弹”,可是,走上战场的士兵们,不仅要直面敌军武器的生命威胁,更要迎接缺医少药、疫病横行的战场环境所带来的生存考验。在死于最后一颗子弹之前没被疾病夺去生命,对每一名士兵来说,都是最大的福分。

据统计,在1870年普法战争以前的历次战争中,军队士兵死于疾病的人数,远远高于战场阵亡人数,其比值接近5: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阵亡的550万协约国士兵中,约有45万人死于堑壕对峙期间肆虐的痢疾、鼠疫、流感等传染病。

因此,在战争时期,无论是军队里的指挥官,还是普通士兵,都应该积极想办法去保持个人卫生。相反,以战事繁忙或随时牺牲为借口,而不去注意卫生防病,说严重点儿,这就是一种战场自残行为,一旦疫病爆发造成大规模非战斗减员,整个军队就会不战自败。

最简便易行的办法,就是高温清洗。利用战斗间隙泡个热水澡,或冲个热水淋浴,既可以缓解疲劳,提高身体抵抗力,还可以预防传染病。医学发现,只需30℃以上水温,就可以杀灭霍乱、跳蚤、風子等病毒或传染源。

电影《兵临城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德军二战时期对卫生防病工作的重视程度:一位德军上校在副官陪同下,趁部队刚刚攻占一片街区的休整之机,来到位于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一处断壁残垣中,利用一个由水桶改装而成的简易淋浴器冲澡。

结果,这名德军上校在洗澡过程中,被躲在死人堆里的苏军狙击手扎伊采夫开枪击毙。德军上校因洗澡而丧命,其教训不在于他注意保持个人卫生,而是德军打扫战场不彻底、疏于战场警戒造成的。

为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调集143个师,编成北、中、南三个集团军群,分别向列宁格勒、莫斯科和基辅推进。从历史照片中可见,开赴前线的德军部队军容严整、士气高昂,士兵们服装整洁、精神振奋。

然而,自从斯摩棱斯克战役发起之后,苏联1941年的雨季提前到来,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德军运送物资的车辆在沼泽地里频繁抛锚,部队机动由初期的高速闪击变成了现在的龟速行驶。此时,德军士兵的军容已经不再严整,军装上溅满泥浆,脸上挂着疲惫沮丧的神情。

为改善远征作战期间的部队卫生状况,德军还是想了一些办法的。北方集团军群从丹麦大批征用了酿造啤酒的铁桶,用于部队进入宿营地后、供士兵泡澡。

中央及南方集团军群将防化兵专用的喷洒车改装为淋浴车,供行军途中的士兵进行集体洗澡,有的还把民间浴池里的淋浴器移装到野外条件下的宿营地。

实在没有条件的部队,只好利用战区河流众多的自然条件,视情况组织野外洗浴。这种做法在南方集团军群比较普遍,因为战区地处乌克兰境内,气温适于野外洗浴。

对于军装的清洗,德军主要沿用一战时期的做法,战前从民间征召洗衣工,随队支前保障。以营或团为单位,集中开设洗衣房,每逢战斗间隙,对士兵服装进行集中清洗。

总之,历时6个半月的巴巴罗萨计划,德军在前三个半月较好地开展了卫生防病工作,部队因此保持了较高士气。

由于战前希特勒对苏军顽强抵抗及苏联冬季提早到来等因素估计不足,原计划8~10周即可毁灭苏联的宏伟蓝图被现实撕得粉碎,巴巴罗萨计划随着莫斯科战役的打响,逐渐陷入久拖不决的僵局。

巴巴罗萨计划的后三个月,未携带御寒冬装的德军部队,被迫拿出主要精力与严寒天气作斗争,无暇顾及洗澡、洗衣等卫生问题。负责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已经把坦克及其它作战车辆里的油料抽出来,用于生火取暖。在到处冰天雪地的严寒环境下,防止人员冻伤,已成为卫生防病工作的头等大事,根本找不到多余的木柴或物资用于烧水洗澡或清洗衣物了。

当初在制定巴巴罗萨计划时,希特勒完全预想不到战争会被苏联人拖入冬季,因此并没有给东线550万德军准备足够的棉衣。于是,在莫斯科战役期间的德军阵地上,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士兵们穿着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衣物,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在苏联寒冬面前无计可施的德军,已经开始动员后方民众为前线士兵捐献御寒衣物,德军士兵把能穿上的所有衣物全部武装到身体上,仍然出现大批人员冻伤现象,在这种条件下,根本没有办法再去解决洗澡洗衣问题。

好在严寒天气不利于病毒细菌的滋生蔓延,否则,当年入侵苏联的德军必将在有可能爆发的群体瘟疫中,付出惨重的人员伤亡代价。

如有错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慕什塔戈期待着您的关注!


慕什塔戈


两山轮战时,山上战壕里都光着屁股打仗,后来的全国十杰青年,狙击手向小平上阵地时,还不好意思,非要穿条裤衩,三天不到,屁股生痱子都烂了流脓粘短裤,别人告诉他再不脱别说屁股,前面裆都烂掉!吓得也光屁股了,白烂了十几天的屁股,还一直被用来教育后来者,那个高热高湿环境,就别指望军容军貌,个人卫生了。


这还是所谓低烈度战争,作战军人滚泥潭,睡死人堆都不稀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一冬天没澡洗都正常,战争的目的是杀死敌人,保证自己活下来,这种极端的环境下,个人卫生屁都不是,相比之下,喝尿喝血吃特种肉,几个月不洗澡,就是一个笑谈。九兵团夏装入朝,直接扒打死的联合国军衣服鞋子穿,打起来又是汗又是血,停下来都冻成冰,连续不断得发起战役,靠两条腿追人家卡车轮子,没澡洗光荣!

想想多少战友,冻成冰坨子再也没澡洗了!美军一路被追过三七线,沃克长官都被追翻车死掉了,那有时间管洗澡?当兵打仗,从来就不是过舒服日子的,一战的坑道里,战壕脚折磨着双方的士兵,二战美国少爷兵打起来照样滚一身泥,真要干干净净打仗,只有像意大利兵那样,吃饱喝足不备战,你来了我投降,我先好好招待你,然后当战俘你也好好招待我。


李三万的三万里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个人卫生?

上了战场还考虑这个?

明天是死是活都不知道,还卫生呢。

大家看看衡阳战役,日本兵的回忆。

负责送饭团和弹药的第1大队辎重兵老田诚一,多年后回忆:运送补给谈何容易,要冒着敌人的空袭、狙击和迫击炮的炮击,历经艰辛从到送到前线。

我背着粮食和开水,一旦遭遇敌人射击和空袭,就跳入战壕中。

此时战壕中尸体重叠,恶臭熏人。有些尸体已经腐烂变色,甚至从中间烂开,到处都是蛆虫。

我们日本人是很爱干净的,但此时我只能从这些腐尸上走过去,不然就得死。

对我们来说,最危险的就是不知道哪里飞来的迫击炮。即便我自认为利用战壕、树木甚至房屋躲避了敌人炮兵的眼光,仍然会有炮弹带着令人毛骨悚热的声音飞过来。

有一次,我好不容易将开水送到前线。口渴之极的士兵立即将沾着泥土的水壶伸到水桶里,将开水搞脏了。

我是用命为代价,才送来这些干净的水,不觉很气愤“喂,你们就不能再小心点吗”谁知道一句话没说完,突然一发迫击炮弹落在人群中,轰的爆炸了。

我瞬间失去知觉,醒来以后发现左右手臂都是血,站也站不起来。周边的人全部倒地,没有一个能站起来的。

我们高呼卫生兵的名字,但没有一个人来。

看看,这才是真正的战场。

连喝的水都不能保证卫生,哪有水去洗脸甚至洗澡。

再看看别的回忆。

日军第133联队黑濑大佐回忆:高地碉堡附近,到处都是尸体,已经腐烂。夏天非常炎热,碉堡内的尸体没有来得及运出就已经发出臭味,只能用黄土紧急掩盖起来。碉堡狭窄,我们坐卧其实都是在尸体上,有时候一脚就踩的扑哧扑哧响,到了夜晚更是臭味难闻。有的碉堡,甚至直接爬出蛆来。我们日本人是很爱整洁的,这在平时无论如何也忍受不了。现在,我们也只能接受。我们这样践踏尸体,尤其是我们战友的尸体,对他们实在是抱歉。不过,我们和中国军队对峙,明天自己尚且生死难卜,哪里还顾得上这些呢?

这就是惨烈的衡阳保卫战。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萨沙


一般而言,对战双方,心思真的不在要穿干净的衣服,要搞好个人卫生。因为,此时最要紧的是如何活下去,子弹枪炮补给才是他们最关心的!

比如,在一战中,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与以英法为代表的协约国在西线作战,各自对垒的主要还是挖战壕僵持,士兵们常年累月呆在各自的战壕里,个人大小便也在战壕里头解决,洗衣服是没有的事,所以战壕里头到处是虱子、老鼠横行。在双方对垒的壕沟前方,就是著名的“无人区”,是士兵的乱葬岗,老鼠的天堂。


哪怕到了二战,作战双方虽然武器装备有了质的飞跃,军装也越来越漂亮。但即便穿着最漂亮的军装,德军在苏联可谓是吃尽苦头。战争后期,都快被西伯利亚寒气流给冻死,哪有心思去想要洗澡,穿干净的衣服!

让士兵们开始注意自己的衣着,及舒适程度。那是在越战期间,以美国为首发动的各种局部冲突中。


如在越南战争中,美军会雇佣当地的越南人,修建临时战时防御工事、做些苦力重力活、以及帮美军们洗衣服。

而在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反恐战争中,美国大兵们,更是将后方营地建设直接承包给当地承包商人、营地虽小,五脏俱全。里头有ATM取款机(士兵顶多只能取三百美金,用作额外开销)、有必胜客、专门的洗衣店、干洗店、还有各种由当地人开的小商店,主要卖美国大兵所缺的电子产品,据说尤其以MADE IN CHINA的产品最多!


本草百晓生


说战场上讲卫生无疑是形容怎么样在战场上当逃兵!命都不讲究了,讲究什么卫生?!

洗衣服就更不消说了!

还是说点我父亲的事吧:

一九四五年胶东半岛的万第战役,我父亲参加的,受了重伤,大腿和胳膊都打断了。那时刚好是春节,隆冬严寒,血水把衣服都冻在身上了!护理的医生护士直接用剪刀硬生生的剪开衣服包扎!

后来他们直接拿衣服在冰水里用水冲!血水都能洗掉!

这就是战场上的真实写照!

……


孙肖飞先生


正常来说在在野营作战的情况下一星期才能换一次内衣内裤,大部分则是半个月才能洗一次澡,外套基本不洗不换。战争就是战争,又不是度假泡温泉,想要在前线洗澡洗衣服那就是奢侈。

以现在美军的战时配备来看,每个人会发两套作战外套,内衣内裤随便带。作战的时候两套军装会轮流着穿,但是这些军装同样是不洗的。一个是没条件,在前线作战,休息时间都是按分钟算的,期间还要轮流放哨轮流站岗,时间宝贝得紧,哪有时间去洗澡洗衣服;一个是没必要,战场上那么复杂的环境,洗澡洗衣服很可能让人送命。

美军的战时出勤任务一般是安排10~15天,每10~15天轮换一次,士兵们可以回到基地休整,这时候才有机会洗澡换衣服。但是这是建立在美军这种全球顶级后勤保障情况下的才有,在阿富汗战场,美国甚至动用支奴干给前线将士输送淡水洗澡,这是非常奢侈的事。至于其他国家的军队,则想都不用想。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军队是用沙子来洗澡的,也用沙子来洗衣服。反正就是政府管不了,你们自生自灭。


优己


这个问题要看情况,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军队,在不同的战场情况下,都有不同的对待方式啊。状况比较恶劣的就不多说了。都不一定能够活下去,还谈什么保持卫生。就说战况不那么激烈的时候,美军是怎么个条件吧。在阿富汗的美军驻守最前线,直接与塔利班交火时,也是一个星期都没洗澡,这很正常,一旦换防下来后,回到稍微大一点的驻地,食堂自助餐热水澡,这都是必备的。而且美军的这些保障措施都已经模块化,专业化,有大量的公司来提供这些保障服务。比如说厨房伙食这一块已经承包给菲律宾人了。而在靠近前线的帐篷里,他们都装了空调,而且很多空调都还是中国货。那条件是相当好的。但有些特殊职位,比如说要长时间执行任务的飞行员,他们都配备了成人纸尿裤的要的卫生措施。

德国军人在保持个人卫生,这一块也是做得相当专业。这些是详见小小冰人翻译的(被遗忘的士兵)(血红雪白)德军战地回忆录里面,对德军如何保持个人卫生有详细的描述。士兵一旦从第1线返回前线驻地,立刻就有卫生员过来给他们检查身体,发放新的衣服和个人卫生用品。进行统一的除虱子处理,消毒水擦身。(不要笑啊,在二战中有的士兵就是被虱子活活折磨死的)检查梅毒啊,等等传染病那是必备选项。检查完之后没有问题,洗澡是必须的,而且是带有强迫性质的。至于个人洗衣服,在正常军队一线战斗员中是不建议这么做的,都有专门的后勤人员的管理这些事,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大家都是各显神通吧,当年美国军队攻打伊拉克,冲在最前面的陆战队员,在萨达姆的镀金浴池里洗澡,洗完之后还在浴缸里拉个大便做纪念,(后来被军士长责令掏出来,为啥啊?因为中校待会过来洗澡)。

竟然说到美军了,还有一件事挺奇葩的。也是在阿富汗战争期间,有一批美军的随军翻译,所以他们经常随着美军出生入死,所以获得了和美军共享前线基地的权力。公享浴室也是他们的福利之一。但这些阿语翻译有一个比较不好的习惯,就是和中国大妈一样的,带一大堆衣服,边洗澡边洗衣服,每次洗澡时间超长。这让一些美军颇有怨言,这还算好的,比较过分的事,是这些阿语翻译喜欢边洗澡边小便,要是私人浴室,忍忍也就算了,但这是公共浴室,阿语翻译人又多,搞得浴室里骚气扑鼻,美军管理人员在浴室里贴上阿语和英语的双语告示,请不要小便,却依然无济于事。

有一天,一个军士长去浴室洗澡,刚进去就黑着脸冲出来,拿着枪去找战地翻译们算账,战友一把拉住他,问怎么了,军士长愤怒的说,这帮屎逼太过分了,居然在澡堂里拉屎!!

(这事可不是我胡掐,当年华裔美军回忆里有写的)


今何在8967


在战场上作战时,真的很难保持个人卫生,如果你是一个有洁癖的人,那么不用被枪炮打死,光是肮脏就能将人恶心死。因此在打下一个城市后,如果条件允许,士兵会想法洗洗澡或者洗洗军服,除了保持个人仪表之外,还为了个人健康着想。

衣服长期不洗,除了味道难闻之外,还有就是容易造成一些皮肤疾病,这一点在热带战场常见,因为不洁而引发传染病的事情也长有之。

笔者曾在日本侵华老兵东史郎所著作的《东史郎日记》中曾看到一些关于个人卫生的描写。东史郎写道自己从下川乘运兵船到达天津塘沽后,因为有些士兵晕船导致船舱内污秽满地,自己的军服被粘上呕吐物,出仓后所有士兵的身上都挂着难闻的味道,而后所有士兵被要求停止休息,需要急行军到达天津市区,要知道从塘沽到天津的路程是一百多里地,这么长的距离没有任何运输车辆,全靠两只脚。

除了在军粮城休息十五分钟后,基本上没有任何休息,衣服全部被汗水浸透,混合着呕吐物散发出腐烂的味道。但是为了军容,军曹不允许任何人解开衣扣或者脱下军帽。到了天津后,军装和军帽上面挂满白碱。因为在制定时间前到达天津,因此军部允许士兵有几个小时时间完成清洗和购买食物等个人事务(注:因为日本军部当时不能及时供应饮食,因此士兵需要自行购买。但当时日本军部为了国际影响不允许抢夺中国人物品,因此士兵需要从日本商会购买,这些商会全部由跟日本军方有亲戚关系的人承包,投机倒把大赚横财。)商会还配置有澡堂子,只要交纳军票,就可以洗漱,但规定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有士兵不听规定的话,商会立即打电话通知宪兵进行逮捕。

在天津洗了一个澡之后,在此后的一个多月时间,东史郎所在的连队就没洗过澡,为了消灭虱子,士兵会架起篝火烤衣服,虽然有消毒粉,但是没人愿意用,这玩意跟汗液混在一起让人难受,可想而知脏成什么样子。

后来,东史郎参加过淞沪会战、台儿庄会战以及南京会战等战役,特别是在南方战场根本就没有人管辖和约束这些鬼子兵,因此他们到达一处后便以占领者的姿态干任何坏事,杀人放火,往粮食上便溺,用人家的大锅和水缸泡澡的事情常干,而且还强迫当地百姓伺候他们,给他们烧水搓背,还要找花姑娘。龌龊之行,难以言表,令人气愤不已。

遇到战争,再讲究的人也不可能保持清洁姿态,除非你深处后方,只要进入战场,脏和血就会跟随着你,这些虽然令人恶心,但总比送命强得多。就算军服最好的德国士兵,在摆拍时,军容鲜明,军服干净整齐,但是被俘虏后,跟乞丐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有些人患上疟疾,裤子里灌满屎尿,还不能脱下清洗,这种感觉你自己可以去想。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这酸爽,才真牛!”


大狮


战争上的士兵难以注意个人卫生,性命都没有呢?还会考虑如何去洗衣服吗?生死存亡之际,最需要考虑的事情是如何取胜,如何能够保全自己活下去。真正的打仗中,处于一线作战的部队几十天不洗澡都是经常有的事情。抗战时期的衡阳保卫战持续了47天,守卫衡阳的官兵哪里有条件去洗澡和洗衣服呢?

在有关战争的影视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场大战下来,双方军队的军装基本都很干净。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仅仅战场上的硝烟都会熏脏军服。战场上的环境之恶劣,我们是难以想象。尸体发出的恶臭和滋生细菌,身边各种各样奇怪的气味,尤其是很多天没有洗的衣服味道特别难闻。初上战场的士兵大部分都会反胃作吐,吐了几次,新兵们也就渐渐适应战场的环境了。另外洗澡是需要大量用水,前线战场能够喝的水都可能不够,哪里还有多的水以供洗澡。

当前线部队被换防部队替换下来的时候,退守到二线进行休整,基本没有战事。士兵们还是能够有条件处理内务,洗个舒服的澡,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洗洗脏掉的衣服。在苏德战场,东线的德军就会去往西线休整,士兵也会得到短暂的休息。二战时期的美国军队,后勤保障是最为强大。在战争末期,甚至还提供洗衣机给士兵们使用。毕竟美军财大气粗,其它国家的军队根本比不上。

战场上的士兵衣服无法得到清洗,不仅会滋生一些皮肤病,而且更加会影响到军容。抗战时期的川军常常得不到补给,军容看起来就比较难看。在解放一座城市的时候,入城的部队也是要保持威严的军容。如果进城的部队都穿着破烂不堪,又非常脏的军服,那这支部队和“叫花子”没有啥区别了。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70年代的那场战争,守卫祖国西南的军人们常常待在猫耳洞。这种人工洞潮湿、阴暗、狭小,卫生条件非常差。基本的物资都难以供应,洗澡也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


兵说


我在前线阵地呆过二年半的时间,对于战场的个人卫生问题说说自己亲身经历。法卡山收复战1981年5月5日打响,同年六月份我们连队接受上级的指示进入法卡山战场担任阵地防御作战任务。因为当时的战场条件有限,我们就穿着一套军装全副武装进入防御阵地,当时居住条件非常差,换洗衣服都留在距离阵地几公里的连部统一保管,因为是住在潮湿的猫耳洞里,再加喝水都是军工背送上来的,就是有衣服来换也没水来洗,每天每人分不到一壶水,一般什么简单的洗脸涮牙都免了。晚上我们都进入哨位,南方天气变化很大,白天晴朗晚上下雨正常的事,每晚伏在泥泞的战壕里,白天还有抢修炸塌的工事,想干净那是不可能,衣服是干了又湿,湿了又干,穿在身上让它们自己选择,慢慢就习惯了。因为是在战场,我们每晚都是合着衣服睡觉,子弹带好几个月都没有解下来,枪都是子弹上膛抱着睡觉,人离开枪就睡不着觉。二个月后身上的衣服除了脏臭就是变得硬梆梆的,很多战友的身上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皮肤病,我也患上严重的烂裆病,穿不了脏臭的衣裤,走路都痛得咬牙,只能选择裸奔,白天晚上一丝不挂去哨所和挖工事,记忆中当年半年没有洗澡换衣服,头发长,指甲黑,不过还好,阵地上敌人尸体的腐臭味盖过身上的臭味,没有什么不适应的。战场个人的卫生问题由不得个人意愿去决定,只能按所处战场的条件来决定。谁都想舒服洗澡换上干净的衣服吃顿好饭睡个好觉,可在当时只能是一个梦,办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